(完整版)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改革的全面性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决定的。
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1)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
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
“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
因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但是改革和发展也不能不顾及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
改革的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加快发展,但要注意协调发展。
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强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
唯有把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文化事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所有的改革和开放,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然而,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就难以推进,发展也难以实现。
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相当复杂,既面临大好机遇,也遭遇严峻挑战。
只有团结一心,保持稳定,我们才能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应对挑战。
确保稳定,才能抓住和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确保确定,才能渡过改革难关,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为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动力;确保稳定,才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稳定,才能妥善解决我们面对的各种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我们应当明确,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而前提只是改革和发展所必要的社会条件,并不是改革和发展的目的。
所以,不仅应当创造和优化稳定的社会环境,而且应当在和谐的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稳定不是稳而不动、稳而不变、稳而凝固、稳而停滞,更不是改革的止步不前和发展的无所作为.而是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稳定,也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稳定。
从这个意义上说.稳定是改革和发展前进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动态性稳定,是一种可控有序状态的发展性稳定。
实践证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改革和发展,总会产生和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不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章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江泽民同志指出:“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必须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实践证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认真研究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是硬道理(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摧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剥夺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
”(!)社会主义革命一般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发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能不能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更快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迅速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就成为决定社会主义前途与命运的首要问题。
所以,列宁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①,并以此作为苏维埃政权的首要任务。
如果说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早在列宁那个时期就显示其重要性的话,那么,时至今日,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个主题的形势下,就显得更加重要、更加迫切了。
当前,国际风云变幻,催促人们对此再不能泰然处之,无动于衷了。
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尤其是对我们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人口又多,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来说,更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放在首要位置上。
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时就指出:“不搞现代化,不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的国家就没有可靠保障。
试论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
试论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有必要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重温20年前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改革开放的论述,总结改革开放的成绩,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①,“发展才是硬道理”②,“稳定压倒一切”③,这三个论断深刻表明,改革、发展、稳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三个重要支点,缺一不可。
30多年实践证明,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一、“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打开《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电子版,检索“发展”这个词,在有1148页正文的三卷文选中,一共使用了1066次,平均将近每页一次。
特别是第三卷,共有383页正文558次提到“发展”这个词。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已的发展”④,“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⑤……这些有关发展的精辟论述浓缩成了“发展是硬道理”这句精华。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⑥,“要实施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沿海地区较快发展起来,带动内地发展;然后到了一定时候,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加快发展”⑦,“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⑧,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⑩……这一句句平实的话,讲出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道理。
简析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简析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单从词源、词义看待改革、稳定和发展。
改革,多描述一种途径,用新事物改变、取代旧事物;稳定,多表述一种状态,牢不可破,不易改变;发展,多描述一种动作,短时间内迅速发生某种变化。
直观感觉,发展以迅疾之势,通过改革这把利剑,刺入稳定这种状态之中,转瞬之间,新旧交替,纹丝不动。
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便暗含其中。
下面,笔者尝试,分析比较晚清政府两场影响较大的变革——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来更加直观地描述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是不是改革传统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只能是一种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停留在表层,是对“面子”的改良;戊戌变法深入了里层,是对“里子”的改良。
两者都是自上而下的改良,而且两者有递进关系,洋务运动的破产正是因为仅仅改变器物而不触及制度,这才引起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反思,所以才有戊戌变法。
现今而言,学术界有一种共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肯定不是革命,争论的焦点便集中在了两种学说上,一为改良说;一为改革说。
甚至在该两学说上又延伸出新的看法。
在笔者看来,洋务派就是那个时代的改革派,洋务运动则是一场较为成功的渐进式改革。
经历此改革后,中国或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或走上独立、富强道路。
然而,由于高层决策的失误,以及自身的短见、腐化,高层由最初的全力支持改革、全面放权的态度,转变为到不置可否、放任自流的态度,最终在检验改革成败的重大历史事件——甲午海战中,洋务运动被判定为失败。
洋务运动的失败不在改革本身,而是失败在上层统治阶级的决策和领导上。
戊戌派也是那个时代的改革派,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变相发展和延续,只是发起人、代表利益阶层不同而已。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既遂的、渐进式的改革;那么,很遗憾,戊戌变法仅仅是未遂的、在萌芽状态就被扼杀的操之过急的、一蹴而就的改革。
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以前世界各国的手工工场制度或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业制度,完全被摧毁,与历史发展不相称的一些生产落后的国家,就必须进行改革。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 1.发展是目的。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
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
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因为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只有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
2.改革是动力。
要发展就必须改革。
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
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
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
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3.稳定是前提。
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
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
1994年初,江泽民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思想。
这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方针。
按照这一方针就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事关全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论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是总揽全局的首要问题。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在目的上表现出统一性。
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三者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表面上的或暂时性的冲突。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实现三者之间关系的动态协调、系统推进,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统一性1.发展与稳定的统一。
发展与稳定是事物运动的两种不可分离的状态。
在人类社会中,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社会稳定。
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发展的条件,稳定与发展互为因果,相互依存。
2.改革与发展的统一。
众所周知,在当今社会中,发展总是在一定的体制下进行的,当一定的体制成为发展的障碍时,就须通过改革来排除障碍,为发展扫清道路,因而改革成为发展的手段和动力。
另一方面,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又是进一步改革的基础。
两者也是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
可以说,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应该有利于解决发展中提出的紧迫问题。
另外,发展能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在改革过程中,保持生产有较好的发展,我们深化改革的风险就小得多。
”发展能为改革提供物质基础,增强改革的承受能力,从而减少改革的风险,增强人们对改革的信心和热情,使改革顺利地推进。
3.稳定与改革的统一。
改革需要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稳定为改革的推进提供保障。
从改革的一般经验来看,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中,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改革措施并使之有效地贯彻实施;从改革的主体力量看,只有维护人民群众稳定的基本生活秩序,使大多数人具有接受改革的稳定的社会心理条件,改革才有厚实的群众基础;从改革的实践过程看,只有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改革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
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是总揽全局的首要问题。
改革、发展、稳定是中国当代最主要的三个问题,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实现三者之间关系的动态协调、系统推进,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那么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首先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具有统一性。
发展与稳定是事物运动的两种不可分离的状态。
在人类社会中,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社会稳定。
众所周知,在当今社会中,发展总是在一定的体制下进行的,当一定的体制成为发展的障碍时,就须通过改革来排除障碍,为发展扫清道路,因而改革成为发展的手段和动力。
另一方面,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又是进一步改革的基础。
另外,发展能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改革需要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稳定为改革的推进提供保障。
其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存在对立性或相斥性。
发展与稳定本身就存在着矛盾。
从二者的表现特征来说,社会发展要求“动”,社会稳定要求“静”,当然这种“动”与“静”是可以协调起来的,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趋向,因而具有一定的互斥性、对立性。
从现实看,我们发展中国家以改革为必要条件的发展,目的是实现现代化。
这就意味着必须改革某些曾经长期稳定存在的事物。
因为,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速度显著加快,这将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冲击。
同样,稳定对发展也存在着制约性、排斥性。
如果把稳定绝对化,就会制约甚至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们所强调的稳定,是要保持一种有秩序、有规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态势,一种安定、团结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环境。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摘要: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推进改革政策马克思主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引言: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
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
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
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
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改革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部分。
而确保改革和发展则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基础。
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政策,改革各项政策、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首先,中国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争在国际事务中有自己的发言权,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
其次,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就不会拥护党,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会动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总体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大大加快。
任何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潮流,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发展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
•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 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 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 一要务,树立和落实以人为 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 发展观,坚持把改革的力度、 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 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 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 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完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 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 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 证统一的。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20多年 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 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 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 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 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 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 稳定是前提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 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 的力度,法发 展的速度和社 会可以承受的 程度统一起来。
胆子要大了,步 子要稳,要加快 发展,但要注意 协调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摘要: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关键词:改革、发展、稳定、积极推进改革政策、马克思主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引言: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
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
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
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
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改革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部分。
而确保改革和发展则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基础。
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政策,改革各项政策、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首先,中国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争在国际事务中有自己的发言权,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
其次,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就不会拥护党,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会动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总体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大大加快。
任何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潮流,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发展问题。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摘要: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关键词:改革;发展;稳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改革是动力,通过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道路。
发展是目的,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求得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江泽民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就必须坚持发展。
稳定是前提,是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如果政治不稳定,那么就无法进行改革,就不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那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会落空。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最早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提出来的。
到今天,可以说关于“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这样一些观念,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大道理”。
然而,怎样把“大道理”付诸实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改革、发展和 稳定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 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 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 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 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 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 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首先大致了解一下三者关系
改革
动力发展
前提
稳定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 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解 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 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正确、有效的途径。改 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实现两个 带有全局性的根本转变,解决好涉及长远性、 全局性的两大课题,即;一是经济体制从计 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建立比 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经济 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促进国 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全 面进步,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
稳定是前提,是发展和改革必备的政治社会条件。没有 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发展和改革,试想一个动荡不 安,兵荒马乱的国家,人民会有心思去大力搞发展,搞 改革吗?怕是个个都逃离这个国家出去,当国际难民了。 所以,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必要条件。这其中,稳定包 括路线和方针两方面,它们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直白的说,路线和方针的稳定,即代表了国家政治的稳 定,作为上层建筑,政治的稳定不光是有利于国家政局 和党的政权,而且还有利于经济文化等下层建筑的发展 和稳定——包括经济体制和生产方式的稳定以及教育、 人权等方面的稳定。 因此,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坚持发展经济,这 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要发展,就一定 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离开国家的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和 开放更无法提高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首先感性地认识三者关系
改革
动力 目的 目的
前提
பைடு நூலகம்
动力
发展
前提
稳定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 定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定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改革是动力,通过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是动力,通过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是动力 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的改革, 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的改革,进一步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道路。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道路。 发展是目的,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求得经济 发展是目的, 发展是目的 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江泽民指出: 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江泽民指出:中国解决所有 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 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 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 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 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 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 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 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 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 稳定之间的关系? 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要认识三者关系,首先要弄清“改革,发展 发展, 要认识三者关系,首先要弄清“改革 发展,稳 是什么? 定”是什么?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 发展:是硬道理, 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自我完善和发展, 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 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 发展, 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 坚实的基础。 坚实的基础。 稳定:稳定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政治 稳定:稳定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 文明和民主法制的水平, 文明和民主法制的水平,实现稳定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综 合国力,在于提高全社会的民主法制程度。 合国力,在于提高全社会的民主法制程度。
稳定发展与改革的三者关系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1.发展是目的。
中国能有今天的成绩,发展才是其硬道理,所以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的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
发展首先指的是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
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因为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只有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的重要性。
江泽民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胡锦涛也十分重视发展的重要性,他强调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的事迹都证明了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一味强调发展,而忽略改革和稳定的话,也是不行的。
就像大跃进时期所制定的方针,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总揽全局的重大关系。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新的挑战,重新思考、辩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改革发展稳定哪个重要?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现在一些人当中存在一种流行的误解,认为三者的重要性是有差异的,其中稳定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理由是稳定压倒一切。
这种误解在实际工作中表现的是维稳摆在首位,为维稳而维稳,以维稳为借口,消极对待、甚至抵触和反对改革。
其实,从系统的观点看来,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体。
这其中,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三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因此,对于三者的关系,需要运用系统的观点,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加以把握,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偏废某一方面。
还应该指出,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排序,改革被置于首位,是有其道理的。
因为,从三者的内在逻辑来看,改革是源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已经清楚地表明: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推动发展;只有在不断改革中,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动态稳定。
由此可见,“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因果链:因为有改革推动,才实现了发展;因为有发展成果,才实现了社会的稳定。
但现在某些地方却倒过来了:“改革―发展―稳定”,变成了“稳定―发展―改革”。
片面强调稳定,忽视发展,阻挠改革。
我们需要的稳定,是积极的稳定。
回避改革,掩盖矛盾,只能维持短暂的稳定。
如果不改革,矛盾积累之后将会报复性地爆发,将会对稳定造成极大破坏。
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的“深水区”,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
这就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改革勇气,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方法。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点:第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握好“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总揽全局的重大关系。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新的挑战,重新思考、辩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改革发展稳定哪个重要?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现在一些人当中存在一种流行的误解,认为三者的重要性是有差异的,其中稳定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理由是稳定压倒一切。
这种误解在实际工作中表现的是维稳摆在首位,为维稳而维稳,以维稳为借口,消极对待、甚至抵触和反对改革。
其实,从系统的观点看来,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体。
这其中,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三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因此,对于三者的关系,需要运用系统的观点,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加以把握,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偏废某一方面。
还应该指出,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排序,改革被置于首位,是有其道理的。
因为,从三者的内在逻辑来看,改革是源头。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已经清楚地表明: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推动发展;只有在不断改革中,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动态稳定。
由此可见,“改革一发展一稳定”,是一个因果链:因为有改革推动,才实现了
发展;因为有发展成果,才实现了社会的稳定。
但现在某些地方却倒过来了:
“改革一发展一稳定”,变成了“稳定一发展一改革”。
片面强调稳定,忽视发展,阻挠改革。
我们需要的稳定,是积极的稳定。
回避改革,掩盖矛盾,只能维持短暂的稳定。
如果不改革,矛盾积累之后将会报复性地爆发,将会对稳定造成极大破坏。
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的“深水区”,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
这就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改革勇气,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方法。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点:第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握好“度”。
首先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
改革不是小打小闹,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一种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更要看到我们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其次要把握好发展的速度。
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追赶型的。
时不我待,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再次要把握好社会的可承受程度。
因此,我们的改革必须保持社会主义的
正确方向。
30 多年来,中国改革遵循从易到难、从农村到城市、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的顺序不断推进。
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是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
因此,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稳
定是硬任务。
”
第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握好以发展来统领改革和稳定的方法。
首先,发展之所以具有统领作用,是由发展在三者中的地位和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从内在逻辑来看,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发展是目的。
发展的目的性,就决定了发展对改革的方向和稳定的追求都具有导向作用。
其次,发挥发展的统领作用,就是指所有的改革都要有利于发展,所有的维稳措施都要着眼于发展。
稳定是动态的稳定,只有着眼于发展的维稳,才能实现真正的稳定。
再次,发挥发展的统领作用,就是指所有改革中出现的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新问题,最终都要靠发展的办法来解决。
通过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发挥发展的统领作用,也要求丰富发展的内涵。
以发展来统领改革和发展,必然对发展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发挥科学发展的统领作用,才能正确引领各项改革,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
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
如何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呢?这就必须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
实践经验证明,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就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
首先,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他推动的中国改革从表层看主要是体制的改革,但从深层来看却是人的革命,是为了人自身的解放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了进
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市场主体,要求我们必须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在改革中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忠实为人民谋利益。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最终成功。
其次,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中国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真正主体。
最后,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实现稳定的坚实基础。
稳定本身不是目的,是推动改革、实现发展的可靠前提。
之所以强调“稳定压倒一切”,之所以提出“稳定是硬任务”,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给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最终让人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民生,才能从深层次上消除不稳定的因素,实现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