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此课程是针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实验课,是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和工程实验的最基本操作技能,认识了解微生物多样性,加深理解课堂讲授微生物学理论为基本目的,而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实验及仪器的原理、操作,应用实验仪器和工具观察认识微生物各种基本的生命特征。

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掌握微生物显微观察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分离纯化技术、纯培养技术及基本的检测鉴别技术等基本技术。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

二、课程教学方法设计根据微生物基本知识和技术体系,结合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特点选择各个实验内容。

每次实验课前预先告知学生实验内容、实验目的意义,督促学生认真预习。

实验课开始简要讲解实验原理,进行必要的示范操作,注意技术要领的讲解演示,并适当对学生进行提问,增进互动,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对已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整个操作过程,及时纠正学生的不正确操作。

学生的实验结果必须给教师检查,由教师签字后方可结束实验,对于结果不符合要求的,要求重做。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实践教学安排四、课程教学活动按毕业要求实施及其达成度评价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根据实验预习情况、方案设计、操作技能、数据处理、研究结果、报告撰写、合作能力、考勤情况实验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态度、实验报告和考勤情况综合评定,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档。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环境微生物实验指导》郑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参考书:【1】《微生物学实验》沈萍,高教出版社,2008年2月第四版。

【2】《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周德庆,高教出版社,2006年3月第二版。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3120020
适应专业:生物技术(S)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S)
总学时数:72 实验学时:30
学分:4分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一、开课实验室:生物实验室
二、实验教材及参考书:
1.罗桐秀主编,生物学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年(第1版)
2.赵海泉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版)
3.黄秀梨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版)
三、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
微生物学实验课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一门必修的基础性实践教学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验证《微生物学》课堂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为今后从事教学、科研和生产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微生物细胞形态的制片观察技术;培养基制作与灭菌技术;微生物的接种、菌种分离、培养与鉴定技术;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及微生物发酵产品的质量鉴定等实验技术。

五、考核形式及要求:
学生实验成绩由实验考勤、实验报告两部分构成。

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

(1) 实验考勤占20%(S)。

(2) 实验报告(含实验效果)占80%(S)。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旨在教授学生有关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估和参考书目,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和教学活动。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2. 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特性和病原机制;3. 学习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的免疫学机制;4. 掌握微生物检测方法和常见微生物致病原理;5.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微生物学概述1.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1.2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1.3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2. 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2.1 微生物的传播途径2.2 微生物的感染机制2.3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3. 免疫学与微生物3.1 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3.2 免疫系统对微生物感染的免疫机制3.3 免疫学在微生物感染治疗中的应用4. 微生物检测和致病原理4.1 常见微生物检测方法4.2 微生物致病原理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措施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和相关概念;2. 实验教学:开展微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3. 讨论与案例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4. 学科竞赛和学术研讨:组织学科竞赛和学术研讨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五、评估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能力。

六、参考书目1. 《医学微生物学》李华主编2. 《微生物学导论》刘伟主编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张明等编著最后,希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医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为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分类、生理特性、遗传和进化等内容。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微生物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悉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理解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3. 掌握常见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4. 了解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代谢过程;5. 理解微生物的遗传和进化;6. 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7. 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微生物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1.1 微生物学的定义1.2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2. 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2.1 细菌的结构和功能2.2 真菌的结构和功能2.3 病毒的结构和功能2.4 寄生虫的结构和功能3.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3.1 细菌的分类和特征3.2 真菌的分类和特征3.3 病毒的分类和特征3.4 寄生虫的分类和特征4. 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代谢4.1 细菌的生理特性和代谢 4.2 真菌的生理特性和代谢 4.3 病毒的生理特性和代谢4.4 寄生虫的生理特性和代谢5. 微生物的遗传和进化5.1 微生物的遗传特性5.2 微生物的进化过程5.3 微生物的基因工程应用6. 微生物实验技术和方法6.1 纯培养和鉴定方法6.2 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测定6.3 微生物的染色与观察技术6.4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7. 微生物学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7.1 微生物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7.2 微生物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7.3 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7.4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授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 实验:安排微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3.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4. 小组活动:组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5. 报告和展示:要求学生撰写报告并进行展示。

五、评价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实验报告等;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4. 实验评价: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编号:《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学时数:108 讲课:108学制:四年制本科适合专业:生物科学相关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微生物学实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逐步使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性,比较它们与其它生物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知道如何研究微生物以及对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点样分析,并加以解决。

(二)课程的任务: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重要的基础课之一,要求学生熟悉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掌握无菌操作技能和建立无菌概念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重点掌握最基本的无菌操作技能,如接种、纯培养、计数等。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1. 通过教师示范、讲解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方法,使学生牢固树立无菌概念,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生物染色技术、形态学观察的方法、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配置和灭菌方法、微生物分离、纯化等基本操作技能,基本了解常用的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构造、使用方法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和相互协作的优良作风。

2. 本实验课内容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两个部分。

验证性实验主要通过光学显微镜镜检观察方法进行教学,综合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实验过程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完整记录原始实验数据、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并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三、教学内容(一)实验一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器皿目的要求掌握实验室安全规则,了解微生物学实验所用的器皿,因其大多要进行消毒、灭菌和用来培养微生物,因此了解其质量、洗涤和包装方法的要求。

实验内容一、器皿的种类、要求与应用:1、试管大试管(约18mm×180mm) :可装倒平板用的培养基;可作制备斜面用;装液体培养基用于微生物的振荡培养中试管[(13~15)mm×(100~150)mm]: 装液体培养基培养细菌或做斜面用;用于细菌、霉菌、病毒等的稀释和血清学试验。

小试管[(10~12)mm×100mm]:一般用于糖发酵或血清学试验,和其它需要节省材料的试验。

2、容量瓶主要用于准确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它是一种细长颈、梨形的平底玻璃瓶,配有磨口塞,瓶颈上刻有标线。

3、量筒用来量取液体体积的一种玻璃仪器,外壁上有刻度。

常用量筒的规格有5ml、10ml、25ml、50ml、100ml、250ml等。

4、三角瓶用来装无菌水、培养基和振荡培养微生物等。

5、烧杯呈圆柱形,顶部的一侧开有一个槽口,便于倾倒液体,有些烧杯外壁标有刻度,可以粗略地估计烧杯中液体的体积,这种烧杯叫印标烧杯,也叫刻度烧杯,其分度并不十分精确,允许误差一般在±5%。

6、烧瓶通常具有圆肚细颈的外观,因瓶口很窄,不适用玻璃棒搅拌,若需要搅拌时,可以手握瓶口轻微转动手腕即可顺利搅拌混匀。

烧瓶随其外观的不同分为圆底烧瓶和平底烧瓶两种,通常平底烧瓶用在室温下的反应,而圆底烧瓶则用在较高温的反应,这是因为圆底烧瓶的玻璃厚薄较均匀,可承受较大的温度变化。

7、三角烧瓶(锥形瓶)锥形瓶瓶体较长,底大而口小,盛入溶液后,重心靠下,极便于手持振荡,故常用于容量分析中作滴定容器。

也可以供加热、煮沸、贮存、消毒各种液体用,常用容量有:100ml、250ml、500ml、1000ml等。

8、烧杯用来配制培养基与各种溶液等。

9、离心管常用的有0.5ml、1.5ml、10ml、15ml、20ml等规格,其上有刻度,专供离心机使用。

主要用于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小量菌体的离心,DNA或RNA的检测和提取等。

10、移液管和吸管均用于吸取和转移少量液体。

移液管上刻有标线,在标明的温度下,当吸取溶液至弯月面与标线相切后,让溶液自然放出,此时所放出溶液的体积即等于管上所标的体积。

常用的移液管有1mL、2mL、5mL、1OmL等。

吸管常用的规格有两种:一种为无刻度的毛细管;另一种为有刻度吸管,管壁有精细的刻度。

一般长为25cm,常用的容量为0.2mL、0.5mL、1mL、2mL、5mL、1OmL。

11、染色缸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的较大,可放10张载玻片,圆形的较小,可放5张载玻片,供细菌、血液及组织切片的标本染色用。

12、漏斗分短颈和长颈式两种。

漏斗直径大小不等,有60mm、100mm和150mm等几种不同规格,供分装溶液或者上垫滤纸、纱布、棉花作过滤杂质用。

13、滴瓶有橡皮帽式和玻塞式,分无色和棕色,容量有30mL和60mL等,供储存试剂或染色液用。

14、下口瓶分为有龙头和无龙头两种。

容量有2500mL、5000mL两种规格。

供存放蒸馏水或常用的消毒药液用。

15、培养皿由一底一盖组成一套,常用的培养皿皿底直径90 mm,高15mm,皿底皿盖均为玻璃制成。

在培养皿内倒入适量固体培养基制成平板,可用于分离、纯化、鉴定菌种、活菌计数以及测定抗生素、噬菌体的效价等。

16、载玻片及盖玻片载玻片主要用于微生物涂片、染色,做形态观察等。

另有凹玻片,就是在一块厚玻片当中有一圆形凹窝,做悬滴观察活细菌及血清学试验用。

盖玻片为极薄的玻片,用于标本封闭及悬滴标本等。

17、德汉氏小管观察细菌在糖发酵培养基内产气情况时,一般在小试管内再套一倒置的小套管(约6mm×36mm),此小管即为德汉氏小管,又称发酵小套管。

18、双层瓶由内外两个玻璃瓶组成,内层小锥形瓶放香柏油,供油镜观察微生物时使用,外层瓶放二甲苯,用以擦净油镜头。

19、接种工具接种工具有接种环,接种针,接种钩,接种铲,玻璃涂布器等。

为细菌学检验工作中接种、分离细菌或挑取菌落制作涂片所必不可少的工具。

接种环常装于铝质的握柄上,用坏后可随时更换。

二、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1、新玻璃器皿的洗涤在2%的盐酸溶液中浸泡数小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2、旧玻璃器皿的洗涤(1)试管、培养皿、三角瓶:洗衣粉和去污粉洗刷,自来水冲洗。

A 装有固体培养基:刮掉,洗涤。

B 带菌的器皿:2%来苏尔或0.25%新洁尔灭消毒液中浸泡24小时或煮沸0.5小时,然后洗涤。

C 带病原菌培养物的器皿:先高压蒸汽灭菌,倒去培养物。

(2)玻璃吸管:吸管尖端与装在水龙头上的橡皮管连接,反复冲洗。

A 吸过血液、血清、糖溶液或染料溶液等的玻璃吸管:立即投入盛有自来水的容器中浸泡,实验后集中冲洗。

B 塞有棉花的吸管:用水将棉花冲出,然后冲洗。

C 吸过含有微生物培养物的吸管:2%来苏尔或0.25%新洁尔灭消毒液中浸泡24小时然后洗。

D 吸管内壁有油垢:洗涤液中浸泡数小时,再冲洗。

洗净后的试管倒置于试管筐内,三角瓶倒置于洗涤架上,培养皿的皿底和皿盖分开,依次压着皿边排列倒扣在桌上,晾干。

洗涤后,若内壁的水均匀分布成一薄层,表示完全洗净,若还挂有水珠,则需用洗涤液浸泡数小时,然后再用自来水冲洗。

三、各种器皿的包扎1、培养皿的包扎:培养皿常用旧报纸紧紧包裹(也可用金属筒包装),一包7~10套,包好后干热或湿热灭菌。

2、吸管的包扎:在上端约0.5cm处,塞入一小段1.5 cm长的棉花(勿用脱脂棉),目的是避免将外界或嘴中杂菌吹入管内,或不慎将菌液吸出管外。

然后用4~5 cm宽的长纸条包扎。

3、试管和三角瓶等的包扎:试管口和三角瓶瓶口塞棉花塞或硅胶塞;用二层报纸包扎好(如有牛皮纸,效果更好),进行干热或湿热灭菌。

试管较多时,一般7个或10个一组,再用双层报纸包扎。

附:棉塞的制作:棉塞可过滤空气,防止杂菌侵入并可减缓培养基水份的蒸发,故在微生物工作中一直普遍使用着。

做棉塞的要求:松紧适中,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太松达不到滤菌的目的,并且易脱落,太紧通气不好,操作不便,做到手拿不掉,又易转动;深浅适度,棉塞总长1.5寸左右,约有1/3在试管外,2/3在试管内,顺时针方向塞入。

棉花要求采用普通棉花,它能防潮不易吸水,不要用脱脂药棉,它易吸水又昂贵。

(由教师示范)实验材料和用品以上所有器皿。

(二)实验二环境微生物的检查目的要求1、证明实验室环境与体表存在微生物;2、比较来自不同场所与不同条件下细菌的数量和类型;3、观察不同类群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4、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平板培养基含有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当取自不同来源的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在合宜温度下培养,1-2d内每一菌体即能通过很多次细胞分裂而进行繁殖,形成一个可见的细胞群体的集落,称为菌落。

每一种细菌所形成的菌落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例如菌落的大小,表面干燥或湿润、隆起或扁平、粗糙或光滑,边缘整齐或不整齐,菌落透明或半透明或不透明,颜色以及质地疏松或紧密等。

因此,可通过平板培养来检查环境中细菌的数量和类型。

实验内容1、环境微生物的检测:倒平板、接种环境微生物;2、灭菌器皿的准备:学习包扎平皿、移液管。

实验材料和用品1、材料:环境中各种微生物;2、用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无菌平皿、移液管、平皿、酒精灯、牛皮纸、记号笔。

(三)实验三显微镜的构造、性能和使用方法目的要求1、学习掌握油镜的规范使用方法;2、复习掌握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油镜工作原理:1、增加照明亮度;2、显微镜的分辨力:指显微镜能够辨别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它与接物镜的数值孔径成正比,与光的波长成反比。

分辨力=(1/2光波长度)/数值孔径实验内容1、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油镜的使用原理、操作要点(包括清洁方法);3、当堂考核油镜使用方法,合格方能通过。

实验材料和用品学生显微镜、细菌三型装片;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乙醚——酒精擦拭液)、擦镜纸。

(四)实验四细菌的简单染色与显微观察目的要求1、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2、初步认识细菌的个体形态、菌落形态特征;3、巩固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

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此时可用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染色。

实验内容1、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观察:几种代表类型微生物菌落形态特征了解、辨识;2、细菌简单染色及个体形态的观察:无菌接种操作;涂片、干燥、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