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1 口腔微生物的染色观察与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2实验二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胞形态的观察及革兰氏染色

(三)显微镜保养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1.不准擅自拆卸显微镜的任何部件,以免损坏。 2.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粗布,以保证光洁度 3.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倍镜,最后用油镜。当
目视接目镜时,特别在使用油镜时,切不可使用粗调节器, 以免压碎玻片或损伤镜面。 4.拿显微镜时,一定要右手拿镜臂,左手托镜座,不可单手拿, 更不可倾斜拿。 5.油镜使用结束后,物镜用擦镜纸擦三遍:第一遍擦去多余的 香柏油;第二遍擦镜纸蘸上乙醇再擦镜头;第三遍再用干净 的擦镜纸擦去多余的乙醇。 6.显微镜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以免镜片滋生霉菌而腐蚀镜片。
先用结晶紫初染,所有的细菌都被染成初染料的 蓝紫色;
然后用碘媒染,它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碘复 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
然后再用乙醇脱色处理。
(四)、革兰氏染色原理
由于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网状 结构、壁厚、类脂质含量低,脱色时网孔收缩, 结晶紫—碘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复染时 仍保持蓝紫色。
⑷ 初染:滴数滴结晶紫于菌膜上(以刚好完全覆盖菌膜为 宜)初染1--2分钟min,水洗。
⑸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1min,水洗。
初染
媒染
脱色
复染
(三)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方法
⑹ 脱色:用滤纸吸去载玻片上面的残水,将玻片倾 斜,用95%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 时为止,约20—30s,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而革兰氏阴性菌由于细胞壁的肽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被乙醇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结晶紫由于细胞壁的肽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被乙醇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结晶紫碘复合物被洗脱复染时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颜色碘复合物被洗脱复染时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颜色红色
实验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的观察目的要求

链球菌 霍乱弧菌
特殊构造的观察Ⅰ
鞭毛 变形杆菌
特殊构造的观察Ⅱ
荚 膜
圆褐固氮菌
特殊构造的观察Ⅲ
芽孢
破伤风梭菌
枯草芽孢杆菌
思考题
油镜与普通物镜在使用方法上有何不同? 应特别注意些什么?
使用油镜时,为什么必须用镜头油?
镜检标本时,为什么先用低倍镜观察, 而不是直接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
实验一
实验六、七
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
一、目的要求
学习和掌握各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其中包 括培养基的配制,包扎及灭菌技术。
熟悉分离、培养微生物前的有关准备工作及 操作方法。
二、基本原理
➢培养基是按照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用人工方法 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其中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以及 水分等。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还必须在最适酸碱度范围内才能 表现它们最大生命力,因此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应将培养基调到一定pH 值范围。培养基种类很多,不同的微生物所需培养基不同。按其组成 可分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按其物理状态可分固体培养基,液体 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按其特殊用途可分加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微生物学实验-1 口腔微生物的染色观察与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共38页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染色观察与显微镜油镜的
使用;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实验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的观察目的要求

细菌三型、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 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破伤风梭菌、 炭疽杆菌、园褐固氮菌、霍乱弧菌等固定装 片
实验程序Ⅰ(显微镜的使用)
主要是油镜的使用
1.用前检查:零件是否齐全,镜头是否清洁。
2.调节光亮度
3.低倍镜观察:粗调、细调
4.
依次再进行中倍、高倍观察
5.油镜观察:高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后,提升聚光
镜,在标本中央滴一滴香柏油,使油镜镜头浸入香柏
油中,细调至看清物象为止。
6.换片:另换新片,必须从第三条开始操作。
7.用后复原:观察完毕,上悬镜筒,先用擦镜纸擦去
镜头上的油,然后再用擦镜纸沾取少量二甲苯擦去残
留的油,最后用擦镜纸擦去残留的二甲苯,后将镜体
二、基本原理
微生物个体生长的时间较短,很快进入分裂繁殖阶段, 个体生长难以测定。它们的生长一般以繁殖即群体生长作 为微生物生长的指标。群体生长表现为细胞数目的增加或 细胞物质的增加。测定数目的方法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平板计数法、光电比浊法等。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将小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一种 特别的具有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载玻片上,于显微镜下直接 计数的一种简便、快速、直观的方法。
实验六、七
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
一、目的要求
学习和掌握各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其中包 括培养基的配制,包扎及灭菌技术。
熟悉分离、培养微生物前的有关准备工作及 操作方法。
二、基本原理
➢培养基是按照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用人工方法 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其中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以及 水分等。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还必须在最适酸碱度范围内才能 表现它们最大生命力,因此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应将培养基调到一定pH 值范围。培养基种类很多,不同的微生物所需培养基不同。按其组成 可分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按其物理状态可分固体培养基,液体 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按其特殊用途可分加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革兰染色及特殊结构的观察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革兰染色及特殊结构的观察细菌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其形态结构。
但是活细菌为无色半透明状态,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观察清楚,常用染色的方法使细菌着色,使之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再在显微镜下观察,可清晰的看到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和某些特殊结构。
观察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是进行细菌鉴别的方法之一。
目的和要求:1、熟悉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2、学习使用显微镜油镜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3、学习革兰染色法实验材料:标本片、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二甲苯。
实验原理:使用油镜时,需在玻片上滴加香柏油。
这是因为油镜的放大倍数较高,而透镜很小,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介质物体(玻片→空气→透镜)时,部分光线会发生折射而散失,进入镜筒的光线少,视野较暗,物体观察不清。
如在透镜与玻片之间滴加和玻璃折射率(n=1.52)相仿的香柏油(n=1.515),则使进入油镜的光线增多,视野亮度增强,物象清晰。
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1、用油镜时,勿将镜臂弯曲倾斜,以免油滴或菌液流淌外溢,影响观察造成污染。
2、用低倍镜对光,自然光线用平面镜(光源不宜采用直射日光,因直射日光的强度太大容易刺激眼睛),人工光源用凹面镜,同时调节集光器和光圈以获得最适亮度。
染色标本油镜检查时,应将光圈完全打开,集光器上升至载物台相平,使光亮度很强。
3、标本片放在载物台上,用标本推进器或压片夹固定。
4、低倍镜找出标本的范围,然后在待检部位上加一滴香柏油,转动镜头转换器,将油镜头置于工作位置,从侧面观察并缓慢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没在油滴内,当油镜头几乎接触玻片时停止转动,然后眼睛移至目镜,缓慢向上移动粗调节器(只应上升,不能下降,以免压碎标本和损坏镜头),待看到模糊物象时,再用细调节器转动至物象完全清晰为止。
5、观察完毕,取下标本片,立即用擦镜纸顺一个方向旋转擦拭镜头上的油。
若油已干,应先用二甲苯滴在擦镜纸上擦净镜头,再用另一干净擦镜纸拭去镜头上沾有的二甲苯。
实验一 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实验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陈宝莲2010级生态学040212010002一、实验目的1 学习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2 学习微生物的无菌操作技术3 学习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二、实验原理1 显微镜及油镜物镜的使用原理1) 油镜头的标志油镜头上常刻有OI(oil immersion)或HI(homogeous immersion)字样,有的还刻有一圈红线或黑线标记。
在低倍物镜、高被物镜和油镜3种物镜中,油镜的放大倍数和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最大,而工作距离最短。
2 ) 显微镜的分辨率显微镜性能的优劣不单是看它的总放大倍数,更重要的是看它的分辨率的大小。
分瓣率是指显微镜能分辨出物体两点间最小距离(D)的能力。
D值愈小表明分辨率愈高。
D值与光线的波长(λ)成正比,与物镜的数值孔径(NA)成反比:D=λ/2NA从上式可看出,缩短光波长和增大数值孔径都可提高分辨率。
数值孔径指光线投射到物镜上的最大角度(称镜口角,α)的一半正弦与介质折射率(n)的乘积:NA=n×Sinα/2影响数值孔径大小的因素-是镜口角,二倍介质的折射率。
当物镜与玻片之间的介质为空气时,由于空气(n=1.0)与玻璃(n=1.52)的折射率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不仅使进入物镜的光线减少,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而且会减少镜口角。
当以香柏油(n=1.515)为介质时,由于它的折射率与玻璃的相近,光线经过玻片后可直接通过香柏油进入物镜而不发生折射,不仅增加了视野的照明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加数值孔径达到提高分辨率的目的。
2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创立的。
作为细菌学上最常用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番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微生物学实验-1 口腔微生物的染色观察与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蒸馏水;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 ;卢戈氏碘液
95%乙醇; 番红复染液;香柏油;二甲苯 光学显微镜
实验方法
滴水 取菌 涂片 自然干燥 火焰固定
结晶紫染色1分钟 乙醇脱色 (20~30秒) 水洗 碘液1分钟
水洗
水洗
番红1分钟
水洗
干燥
镜检 (油镜)
革兰氏染色操作步骤
E.coli
混合菌
S. aureus
涂片方法示意图
n=1.515 a 空气n=1
λ 分辨率 D= —— 2NA a 数值孔径 NA=n×sin— 2
电源
电源
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1.
2.
3.
开显微镜电源开关。 调节显微镜光源。 先用低倍镜、高倍镜查找标本视野,下降载物台约2cm , 加香柏油一滴于标本的待检部位,换用油镜观察。 换用油镜后,眼睛从侧面注视油镜头,缓慢上升载物台至 油圈不再扩大为止,此时镜头几乎与装片接触,但不可压 及装片。 观察标本时,双眼同时挣开,左眼观察,右眼画图。 油镜用毕,转动粗调将载物台下降,取下标本,用擦镜纸 沾少许二甲苯将镜头擦净,然后再用擦镜纸擦去二甲苯。 使各部分还原,物镜镜头呈八字形,光源强度调至最暗, 关闭电源,罩上防尘罩,收拾干净台面。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微生物学实验-1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实验报告
实验一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思考题
实验目的
1. 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 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2. 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技术,进一步 熟练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技术。
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ing) 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一种染 色方法,该染色法由丹麦医 生(Christian Gram)于1884 年创立,故名。
微生物的实验

微生物的实验实验一油镜的使用方法与革兰氏染色实验目的: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与革兰氏染色的方法实验原理: 革兰染色法⑴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醇不易透入;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疏松,肽聚糖层薄,脂质含量多,乙醇易透入。
⑵革兰阳性菌等电点(pI 2~3)比革兰阴性菌(pI 4~5)低,在相同pH条件下,革兰阳性菌所带负电荷比革兰阴性菌多,故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不易脱色。
⑶革兰阳性菌菌体含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碘、结晶紫牢固结合,使已着色的细菌不被乙醇脱色;革兰阴性菌含核糖核酸镁盐很少,故易被脱色。
实验步骤: 1.涂片取洁净载玻片1张,用接种环取1~2环生理盐水放于载玻片上,用灭菌的接种环在固体培养基上挑取少许细菌与盐水混合,涂布成直径1cm左右的菌膜(可视挑取菌落的多少涂片范围相应变化)。
若采用液体培养物,可直接取1~2环菌液涂布。
接种环须经火焰灭菌方可放回原处,以免造成污染。
2.干燥涂片最好在室温中自然干燥,或将标本接种面向上,置酒精灯火焰高处慢慢烘干,切勿在火焰上烤。
3.固定干燥后的标本面向上迅速通过火焰3次,这样既可杀菌,又能将细菌固定在玻片上,以免玻片上细菌在染色过程中被水冲洗掉。
2.染色(1)初染:滴加结晶紫染液2~3滴于涂布细菌处,覆盖菌膜,1min后以细水漫过轻洗,将积水甩干。
(2)媒染:滴加卢戈碘液同上,1min后水洗,并将标本片上的积水甩净。
(3)脱色:加95%乙醇数滴于标本片上,轻轻摇晃数秒,斜持玻片使乙醇流掉,再滴加乙醇直至无紫色脱下为止(约30s,灵活掌握时间),细水冲洗,甩干。
(4)复染:滴加石炭酸复红染液,30s~1min后水洗,用吸水纸吸去积水。
3. 镜检用油镜观察,并判断细菌的染色性。
记录实验结果。
4.实验后处理擦干油镜镜头,整理、清洁显微镜,把显微镜放回原处,把标本片放入消毒缸中。
注意事项: 1.标本片涂的太薄或太厚,菌体分散布不均匀,都可影响染色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细菌
G+细菌
革兰氏染色机理
G+细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其分子交联 度较紧密,故在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 明显收缩,因不含脂类,故乙醇处理不能在壁上溶出缝 隙,因此,结晶紫与碘复合物仍牢牢阻留在其细胞内, 使其呈现紫色。 G-细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松散,故遇乙醇后, 肽聚糖网孔不易收缩,加上它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乙 醇把类脂溶解后,在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的缝隙,结 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极易被溶出细胞壁,因此,通过乙醇 脱色后,细胞又呈无色。这时再经番红复染,就使G-细 菌染成红色,而G+细菌仍呈紫色。
结晶紫初染
碘液媒染
乙醇脱色
番红复染
全部细胞紫色
全部细胞紫色
G- 菌无色 G+ 菌紫色
G- 菌红色 G+ 菌紫色
革兰氏染色各步骤时细菌的外观
结晶紫 碘液 乙醇 番红
结晶紫初染
碘液媒染
乙醇脱色
番红复染
实验材料
菌种 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实验报告
Escherichia coli 10×100
Staphylococcus aureus 10×100
混合菌 10×100
思考题
1.通过本实验你认为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氏 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 么?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微生物学实验-1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
大肠杆菌(G-)
金黄色葡萄球菌(G+)
大肠杆菌(G-) 和金黄色葡萄球菌(G+)
注意事项
1. 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自然干燥 后再进行火焰固定(以玻片不烫手为宜)。 2.染色过程中勿使染色液干涸。
3.乙醇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操作的关键环节,脱色不足阴性
菌被误染成阳性菌;脱色过度,会使阳性菌被误染成阴 性菌。 4. 选用培养18~24h菌龄的细菌为宜。若菌龄太老,由于菌 体死亡或自溶常使会使革兰氏阳性菌转成阴性反应。
涂片方法示意图
n=1.515 a 空气n=1
λ 分辨率 D= —— 2NA a 数值孔径 NA=n×sin— 2
电源
电源
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3.
4.
5.
6.
7.
插上电源插头,打开显微镜电源开关。 调节显微镜光源。 先用低倍镜、高倍镜查找标本视野,下降载物台约2cm , 加香柏油一滴于标本的待检部位,换用油镜观察。 换用油镜后,眼睛从侧面注视油镜头,缓慢上升载物台至 油圈不再扩大为止,此时镜头几乎与装片接触,但不可压 及装片。 观察标本时,双眼同时挣开,左眼观察,右眼画图。 油镜用毕,转动粗调将载物台下降,取下标本,用擦镜纸 沾少许二甲苯将镜头擦净,然后再用擦镜纸擦去二甲苯。 使各部分还原,物镜镜头呈八字形,光源强度调至最暗, 关闭电源,罩上防尘罩,收拾干净台面。
实验二 口腔微生物的染色观察与 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思考题
实验目的
学习并初步掌握细菌的单染色法。
了解口腔内微生物的种类。
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细菌的单染色法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一种染
色方法。
人体口腔中特别是在牙垢中,有细菌、真菌、 支原体、口腔原虫、病毒等数量众多的微生物, 用无菌牙签刮取少许牙垢,涂片染色后用显微 镜下即可观察到各类微生物的形态。
实验材料
试剂:
蒸馏水; 石碳酸复红染液;香柏油;
二甲苯
光学显微镜、灭菌牙签、载玻片
实验方法
滴水 刮取牙垢 涂片 自然干燥 火焰固定
革兰氏染色或 复红染色1分钟 水洗 干燥
镜检(油镜)
口腔微生物染色操作步骤
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1. 载玻片要洁净无脂,否则菌液涂不开。
2. 取样时只需轻刮牙齿表面,肉眼可见少许牙垢 即可,滴水不宜过多,以免干燥时间过长;涂 片不宜过厚,以免水洗不完全造成背景杂乱。 3. 自然干燥后再进行火焰固定(以玻片不烫手为 宜)。 4. 染色过程中勿使染色液干涸。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微生物学实验-1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实验报告
实验一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思考题
实验目的
1. 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 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2. 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技术,进一步 熟练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技术。
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ing) 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一种染 色方法,该染色法由丹麦医 生(Christian Gram)于1884 年创立,故名。
试剂:
蒸馏水;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 ;卢戈氏碘液
95%乙醇; 番红复染液;香柏油;二甲苯 光学显微镜
实验方法
滴水 取菌 涂片 自然干燥 火焰固定
结晶紫染色1分钟 乙醇脱色 (20~30秒) 水洗 碘液1分钟
水洗
水洗
番红1分钟
水洗
干燥
镜检 (油镜)
革兰氏染色操作步骤
E.coli
混合菌
S. aureus
实验报告
口腔中的微生物 10×100
思考题
1.油镜观察时为何要使用香柏油?油镜的放 大原理是什么?为何要等载玻片上的水分完 全干燥后才进行油镜观察? 2.谈谈本次实验过后,你对口腔中微生物的 认识。
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应当掌握
1、微生物的观察方法(制片、染色、油 镜的使用)
2、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配制、分 装、包扎、灭菌) 3、无菌操作技术(火焰灭菌、倒平板、 划线、涂平板、接种)
本课程的成绩考核:
基础实验:60%
由单个实验的成绩相加组成。每次实验由实验 指导老师根据出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进 行评定,具体比例为:实验出勤及实验态度占 20%;实际操作30%;实技能考核30%;实验 报告占20%。 自主设计实验:40%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