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小学数学第8册第九单元第7课时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时 9的乘法口诀教学ppt课件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时 9的乘法口诀教学ppt课件
根据例5中的图填表,说说有什么发现。
2
18
3
27
4
36
5
45
6
54
7
63
8
72
9
81
想想做做
花儿后面藏着谁?
9×7=63 9×8=36 3×9=27 9×5=18
9×5 =45 6 ×9=54 9×9=81 9×8=72
课堂延伸
9 × 1=9 9 × 2=18 9 × 3= 27 9 × 4= 36 9 × 5= 45 9 × 6= 54 9 × 7= 63 9 × 8= 72 9 × 9= 81
一九得九 二九十八 三九二十七 四九三十六 五九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 七九六十三 八九七十二 九九八十一
4
你根据口诀想到几个乘法算式?
五九四十五 5 × 9 = 45
9 × 5 = 45
5
4×9= 36 你能想到哪句口诀?
四九三十六
5
9×3= 27 三九二十七
9×9= 81 九九八十一
想想做做
9
★★★★★★★★★
★★★★★★★★★
★★★★★★★★★
★★★★★★★★★
每行有多少个?
5 ★★★★★★★★★
★★★★★★★★★
★★★★★★★★★
★★★★★★★★★ ★★★★★★★★★
9
★★★★★★★★★
绿色圃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 绿色圃中学资源网http://cz.Lspj
★★★★★★★★★
★★★★★★★★★
★★★★★★★★★
1行有多少个?
5 ★★★★★★★★★
★★★★★★★★★
★★★★★★★★★
★★★★★★★★★ ★★★★★★★★★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课时 练习三-优课件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课时 练习三-优课件
5×96=480(张) 4×126=504(张) 答:小云有480张照片,小兰有504张 照片。
4、
绿色圃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学资源网
2×15+5=35(元) 答:一共要35元。
5、
吃掉25棵,还剩多少棵?
14×3-25=17(棵) 答:吃掉25棵,还剩17棵。
6、 13×3= 39 2×14= 28 24×2= 48
思考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72
12 (或832×7=5824)
5 5
75
这一 样个 的人 人所 才受 有的 学教 问育 。超
过 了 自 己 的 智 力 ,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84 ×5 2 6
504
637 ×1 1 2 3
19 1 1
245 ×1 3 3 7
17 1 5
9、
5×18=90(个) 103 -90=13(个) 答:小张加工得多,多13个。
10、 (1)小芳收集了10套动物画片,每套 4张。送给同学16张,还剩多少张?
10×4-16=24(张) 答:还剩24张。
第 一 单元 两、三 位 数 乘 一 位 数
第 9 课时 练 习 三
1、 6×7+4=46 2×8+6=22 7×9+5=68
5×5+3= 28 3×9+7= 34 8×6+4= 52
2、 43×8
43 ×3 2 8 344
39×5
39 ×1 4 5 195

44 ×3 2 7 308
75×6
(2)小军收集了25张动物画片和15张风 景画片。送给同学16张,还剩多少张?
25+15-16=24(张) 答:还剩24张。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并能运用这些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并能够评估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解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经验。

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已经能够运用一些基本的策略,如画图、列举等。

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条理性和计划性,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够灵活。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例题、练习题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作为教学的素材。

3.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必要的学具,如画笔、纸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际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个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4 8和9的合与分丨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4 8和9的合与分丨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4 8和9的合与分|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8和9的合的概念,能够通过口算、物品等不同方式表示。

2.掌握8和9的分的概念,能够通过拆分、模型等不同方式表示。

3.能够比较8和9的大小,了解8和9的合与分的运算关系。

4.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8和9的合和分的概念。

2.8和9的大小比较。

3.运用不同方式表示8和9的合和分。

三、教学准备1.数学教具:竖式板、棒棒糖等。

2.学生备课笔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通过提问学生已学过的数字和加法,引出本节课的内容:8和9的合与分。

2. 操作体验(20分钟)1.让学生用棒棒糖等物品模拟8和9相加,找出两数之和,表示8和9的合。

2.让学生运用竖式板等教具,对8和9求和,掌握加法口算技巧。

3.让学生自己分别用拆分、模型等方式表示8和9的分,找出两数之和,深入理解8和9的分的概念。

3. 拓展应用(20分钟)1.让学生通过画图、口算等方式比较8和9的大小,了解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让学生思考8和9的合与分的运算关系,探究两者之间的联系。

4.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总结和归纳本节课的内容,加强学生对8和9的合与分的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5. 课后拓展(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8和9的合与分的概念,探究两者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紧张,教师并未进行充分的拓展应用,对学生的巩固和应用能力影响较大。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应用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第7课时 8和9的组成 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第7课时 8和9的组成 人教新课标

3.哪两个数合起来是9?
5
2
6 8
4
1
7
3
4. 猜一猜。
我是8前一个数。
我是最小的数。
970 68
5和4组成我。
我说一个数, 请你来猜猜。
我添1就是7。 7添1就是我。

1.这个世界不符合所有人的梦想,只是有人学会了遗忘,有人却一直坚持。

2.别让过去的悲催,或者未来的忧虑,毁掉自己当下的快乐。

3.人生的目标不应是祈求风平浪静,而是要造一艘大船,破浪前行。

4.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着我们。

5.给时间一点时间,一切都会过去。

6.痛苦对每个人而言,只是一个过客,一种磨练,一番考验。
第5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 7 课时 8 和 9 的 组 成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每次移动一个,可以分成几和几?来自8 178 71
8 26
8 62
8 35
8 53
8 44
用 摆一摆。
9
9
81
72
9
18
说说你摆完的结果。
9
63
9
54
我想到……
1. 填一填。
8
9
4 6
2.哪两张卡片上的点子数合起来是8?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课件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课件

201×34 = (200+1)×34
= 200×34+1×34 = 6800+34 = 6834
630÷45 =630÷9÷5 =70÷5 =14
4.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选自教材P108 第11题】
18×45+18×55 =18×(45+55) =18×100 =1800
226×35-26×35 = (226-26)×35 =200×35 =7000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九 整理与复习 数的世界(一)
认识多位数 ······数位顺序表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认识多位数 ······数的读法
3080007 读作: __三__百__零__八__万__零__七___ 10730000 读作: ___一__千__零__七__十__三__万_ 2870990000 读作: __二__十_八__亿__七__千__零__九_十__九__万_
26×25+17×25 =650+425 =1075(千米)
总路程=两船速度的和×时间
(26+17)×25 =43×25 =1075(千米)
答: 上海到武汉的航道长1075千米。
【选自教材P108 第14题】
7.(2)两艘轮船分别以17千米/时和26千米/时的速度同时从上海开
往武汉。经过25小时,两船相距多少千米?
九亿七千一百万 写作: __9__7_1_0_0_0_0_0_0___
七百零三万零八十 写作: __7_0_3__0_0_8_0_____
1. 写数时, 从高位起, 一 级一级往下写。
2. 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 单位也没有, 就在那个 数位上写0占位。
认识多位数 ······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数
6. 【选自教材P108 第13题】

第8单元第7课时 和是9的加法与9减几(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8单元第7课时 和是9的加法与9减几(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8单元第7课时和是9的加法与9减几(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和是9的加法与9减几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在小组内进行有效的讨论和交流。

二、教学内容1. 和是9的加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和是9的加法计算方法,如8 1=9、7 2=9等。

2. 9减几: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9减几的计算方法,如9-8=1、9-7=2等。

3. 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和是9的加法与9减几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和是9的加法与9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计算器、教学卡片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和是9的加法与9减几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讲解:讲解和是9的加法与9减几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演示和解释。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第8单元第7课时和是9的加法与9减几2. 板书内容:和是9的加法与9减几的计算方法、实例演示、练习题等。

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和是9的加法与9减几的计算题。

2. 综合练习: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和推理。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第8课时“认识梯形”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第8课时“认识梯形”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第8课时“认识梯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第8课时“认识梯形”教案,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掌握梯形的特征,学会识别和分类梯形,以及了解梯形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探究能力。

但在认识梯形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梯形特征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梯形与其他四边形的区分不够清晰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学会识别和分类梯形,了解梯形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学会识别和分类梯形。

2.难点:让学生深入了解梯形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梯形模型、其他四边形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梯形和其他四边形的区别,引发学生对梯形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梯形模型,引导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如对边平行、一组对边不平行等。

同时,对比其他四边形,让学生初步感知梯形的特殊性。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用卡片组成不同类型的梯形,并尝试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巩固对梯形的认识。

4.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梯形的特征,判断给出的图形是否为梯形。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集体备课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集体备课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集体备课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集体备课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篇一」课题教学内容:第35页练习三第6-9题。

教学目标1、体会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2、巩固6、7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目标1教学准备小棒一、完成第六题1、读题:先连线,再填空。

2、集体完成第一组算式,你知道这个用加法算式怎么表示吗?3、学生独立连线,填算式。

二、完成第七题1、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了解答题情况。

2、集体订正。

三、完成第八题1、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然后教师检查。

四、完成第九题1、出示内容:看图,说说图意,再写出算式。

2、出示第2小题:导入,列式,交流,把所写的加减法算式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从而体会6的组成和6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四、布置作业:第7、8题。

板书设计课题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教学内容:第36-37页8、9的加减法第7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一图四式。

2、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一图四式的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小棒一、导入:板书8、9的加减法二、新授1、教学例1:分一分,算一算。

(1)学生拿出8根小棒分一分。

(2)把分的结果写出两个加法算式。

(3)再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4)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教学例2:(1)观察图,在这幅图里,你能找出数学问题吗?(2)根据自己说的图意写出算式。

板书5+3=83+5=88-5=38-3=5(3)说出计算方法。

(4)小结一图四式的方法。

3、教学例3(1)分小组学习,拿9个圆分两堆,可以怎样分?(2)根据不同的分法,看书36页,填书。

板书9的加减法算式(3)读算式。

(4)小结9可以分成什么,对应的加法和减法算式是什么。

4、教学例4(1)完成左题:出示南瓜图,帮助学生理解图意。

(2)完成右图:列出算式,说说算式的意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分、秒》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分、秒》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分、秒》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分、秒》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掌握时、分、秒的认识及换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时间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时、分、秒的关系及换算方法。

此外,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和探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时、分、秒的认识及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认读、书写时间。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时、分、秒的认识及换算方法。

2.难点:秒的认识及换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知识。

2.直观演示法:利用教具、实物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时间的变化。

3.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钟表模型、计时器、卡片等。

2.学具:计时器、卡片、练习本等。

3.教学课件:有关时间知识的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天的时间安排,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一天,从而引出时间的重要性。

进而提问:“你们知道钟表上的时、分、秒是怎么样的吗?”2.呈现(10分钟)展示钟表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时、分、秒的名称。

教师讲解时、分、秒的定义及关系,如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有一块计时器和一些卡片。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第8课时 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第8课时 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探究新知
问题2:排队的有几个小朋友? 9-1=8
探究新知
同样一幅图,小朋友们列出了几道算式? 看了这四道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1+8=9
9-1=8
8+1=9
9-8=1
探究新知
1+8=9
9-1=8
8+1=9
9-8=1
我想到的: 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一样。
用得数减去相加的两个数中的一个数, 就得另一个数。
探究新知
8+1 =9 9-1 = 8 1+8 = 9 9-8 = 1
典题精讲
把原来的只数和又来的只数 合起来,就得出一共的只数。
3 9
6+3 9
典题精讲
根据同一幅图写四道算式。
7+2=9 2+7=9 9-7=2 9-2=7
弄清图意,图中总数是多少,分 成了哪两部分。把两部分合起来用 加法,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用减法。
学以致用
?棵
4+5=9
学以致用
6+
8
9 -3 6
学以致用
2+7 9
7 + 2=9
学以致用
把相应的数填在○里。
3 45
6
6 54
9
1
3
07
8
2
81
9-
72
线状图中每条线上都是用9减去中间 的一个数,将得数填在最外面的○里。
学以致用
4.树上原来有一些小鸟,飞走4只后, 还剩下5只,树上原来有多少只小鸟?
谢 谢 观 看!
《名师面对面》编写组感谢您 提出宝贵意见。将修改过的课件 上传至3471512573@邮 箱,同时写清你的姓名、邮寄地 址和电话号码,我们会送给你惊 喜小礼品一份!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分、秒》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分、秒》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分、秒》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分、秒》的内容主要包括时间的认识、时钟的读法、时间的计算以及秒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初步了解和掌握,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时间单位和其他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时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

教材中插图丰富,例题和练习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观念,他们对时间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时间的认识,提高时间计算的能力。

此外,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合作意识较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时、分、秒,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读写时间,能运用时间单位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时、分、秒的认识,会读写时间,能运用时间单位进行简单的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时间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时间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情境,如小明的一天,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时钟,发现时、分、秒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时间的变化。

苏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之:第7课时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苏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之:第7课时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苏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之:第7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第7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教学内容:课本第93页例6和“练一练”,练习十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铺引1、说出数量关系式。

红花比黄花多1/3。

()×=()()÷()=2、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①5是4的百分之几?4是5的百分之几?②甲数是50,乙数是40,甲数比乙数多多少?甲数比乙数多的是乙数的百分之几?③甲数是48,乙数是64,甲数比乙数少多少?甲数比乙数少的是甲数的百分之几?3、应用题。

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提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怎么思考?二、探究1、出示例6。

指名读题后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分析题目提供的信息、师生共同画线段图。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1)单位“1"的量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谁和单位"1"的量进行比较?(3)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能否转化成谁是谁的百分之几?(4)有几种解法?学生独立尝试解决这道题。

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仙桃市实验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八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7课时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教案苏教版

仙桃市实验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八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7课时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教案苏教版

第7课时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教材第60~61页的内容。

1.使学生初步了解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会从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中收集信息,说清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能联系加、减法的含义,列出算式,解决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联系具体情境,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与同学交流思考问题的大致过程,培养初步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学习数学能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学好数学的积极心态。

重点:知道图中括线和问号的作用,理解这样的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

难点:知道图中括线和问号的作用,理解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课件、草莓图片、苹果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生:喜欢。

师:那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生:我喜欢吃香蕉、苹果、草莓和西瓜。

师:今天老师就带来了草莓和苹果,你们想要吗?(板书课题。

)1.教学教材第60页例8。

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主题图。

师:说一说你在图里看到了什么?你能说出图意吗?生:左边盘子里有5个苹果,右边有3个苹果。

下面的括线表示把左、右两边的苹果合起来。

括线下面的“?个”是问左、右两边的苹果合起来有多少个。

2.探索解决。

师:弄清楚了告诉我们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你知道可以用什么计算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1)学生尝试列式,并算出得数。

(2)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得数是几?为什么用加法算?你是怎样想的?(3)小结: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然后就可以用我们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

3.教学教材第60页“试一试”。

课件出示“试一试”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这个问题与前面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括线下的“8个”表示一共有8个苹果,又知道篮子外面有1个,篮子上面的“?个”表示要求的问题,即:篮子里面有多少个苹果?师: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篮子里有多少个苹果呢?(1)学生尝试列式,并算出得数。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精品作业设计第二单元第7课时认识平方千米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精品作业设计第二单元第7课时认识平方千米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精品作业设计第二单元第 7课 时认识平方千米
第7课时认识平方千米 一、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单位。 (1)一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6()。 (2)某电视台演播大厅的面积约1800()。 (3)一本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是380()。 (4)江苏省的实际面积约10万()。 (5)一块手帕的面积约4()。 二、在括号里填合适的数。 8000公顷=()平方千米 5平方千米=()公顷 30000平方米=()公顷 12平方千米=()平方米 三、一个长方形牧场,长是7千米,赵叔叔驾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绕牧场 一周需要半小时。这个牧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合多少公顷? 答案:一、(1)平方米(2)平方米(3)平方厘米(4)平方千米(5)平方分米 二、80 500 3 12000000 三、40÷2=20(千米) 20÷2-7=3(千米) 7×3=21(平方千米) 21平方千米=21

苏教版小学数学各册课时划分

苏教版小学数学各册课时划分
练习一1-5题。 练习一6-12题。 10-11页两道例题、第12页“想想做做” 第13页的例题,第14页的“想想做做” 15-16页的例题,16-17的“想想做做” 18-19页练习二 第20-21页 第22-23页例题,第23-24页“想想做做” 第24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25页“想想做做” 第26页例题,第26-27页“想想做做” 第28页例题和试一试,29页“想想做做” 30-32页例题和“想想做做” 练习三 第35-36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 第37页例题、“想想做做”1-5题 第38页“想想做做”6-9题 第39页例题,第40页“想想做做” 第41页练习四1-4题 第41-42页练习四5-8题 第43-45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 第46-49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 第50-51页例题、“想想做做” 第52-53页例题、想一想、53页“想想做做”
第83-84页例题、“想想做做” 第84-85页例题、“想想做做”
第85-86页例题、“想想做做”
第87-88页练习七 89页例题、“试一试”,90页“想想做做”
第91-92页例题、试一试,92-93页“想想做做”1-3题 第93页“想想做做”第4-8题 94-96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 第97-99页例题、想想做做 第111页12-15题
54-55 56-57 58 59 60-61 62-63 64-65 66-67 68-69 70-73 73 74-75 76-77 78-79 80 81
用计算探
第十 索规律
单元 (共4课
时)
第十 解决问题
一单
的策略 (共3课
元 时)
第十
二单
统计(共 3课时)

第十 用字母表 三单 示数(共 元 4课时)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7课《画垂线》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7课《画垂线》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7课《画垂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7课《画垂线》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垂线的定义,理解垂线与斜线的区别,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并能够运用垂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垂线的概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和理解垂线,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线段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垂线的理解和画法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和引导,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运用垂线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指导和练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垂线的定义,掌握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的方法,能够运用垂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垂线的定义,掌握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垂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垂线与斜线的区别。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垂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和理解垂线;引导发现法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垂线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垂线的特点。

2.基本概念:讲解垂线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垂线与斜线的区别。

3.画垂线:引导学生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讲解画垂线的方法和步骤。

4.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并互相检查。

5.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垂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平面图中找到垂线等。

2024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5以内的减法》作业及答案

2024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5以内的减法》作业及答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1.7 5以内的减法
1.比2多3的数是( ),1比4少( ),在3和5中间的数是( )。

2.在括号里填上“>”“<”或“=”。

5-3( )5 2+3( )0 3+1( )4
2( )4-1 5( )5+0 2+2( )0
3-2( )5 3-1( )2 5( )5-5
3.+=4,+=5,=( ),=( )。

4.张明和他的4个小伙伴排成一排投篮球,从前面数,张明排第4,他的
后面还有( )个小伙伴。

5.计算5-2=?
6.的正确列式是()。

A.3+2=5 B.3-2=1 C.5-2=3
7.树上本来有5只小鸟,飞走了2只,还有几只小鸟呢?请你选出正确的选项吧。

()
A.2 B.3 C.5
8.使两个鱼缸的鱼同样多的方法是()。

A.从右边鱼缸拿走1条鱼
B.放1条鱼到左边鱼缸
C.从右边鱼缸拿走1条鱼放到左边鱼缸
9.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0=3+2=4+1=5-4=5-5=5-2=0+4=3+1=4-2=3-1=0+0=2-2=10.看图列一列。

(个)
11.看图列式计算。

12.看图解答。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配套课时口算卡含答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配套课时口算卡含答案(全册)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第1课时口算卡1、使图形A向右平移12格,得到图形B;再使图形B向下平移6格,得到图形C;接着使图形C向左平移12格,得到图形D。

请画出图形B、C、D。

2、画出下面三角型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后的图形。

3、下图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请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4、(1)小树向()平移了()格。

(2)小鱼儿向()平移了()格。

(2)三角形向()平移了()格。

5、(1)图①先向()平移了()格,再向()平移了()格。

(2)图②先向()平移了()格,再向()平移了()格。

参考答案1、使图形A向右平移12格,得到图形B;再使图形B向下平移6格,得到图形C;接着使图形C向左平移12格,得到图形D。

请画出图形B、C、D。

2、画出下面三角型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后的图形。

3、下图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请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4、(1)小树向(右)平移了(6)格。

(2)小鱼儿向(左)平移了(5)格。

(2)三角形向(下)平移了( 4 )格。

5、(1)图①先向(下)平移了(4)格,再向(右)平移了(6)格。

(2)图②先向(上)平移了(4)格,再向(左)平移了(5)格。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第1课时口算卡课前小练:(复习旧知)(1)10个十是();十万里面有()个万;一百万里面有()个万。

(2)一千万里有()个万;一亿是()个一千万。

(3)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从个位起,第六位是()位。

(4)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位,它是()位数;(5)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亿位,它是()位数。

一、想一想,填一填(巩固练习)1、填空(1)27000是由()个万,()个千组成的;(2)60000是由()个万组成;(3)一个五位数,它的做高位是(),它的计数单位是()。

(4)一(个)、十、百、千、万。

都叫作()。

(5)4个百万,7个十万,5个千组成的数是(),这个数是一个()位数,读作()。

2.读数94000 读作:40500000 读作:306000 读作:86600000 读作:69605836 读作:10010000 读作:3.写数五万写作:九十万写作:八千零三十万写作:十万零八写作:六千零八十万零七十写作:九千零二十七万九千写作:4.写出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倍数和因数的练习课2》教学案
二、《倍数和因数的练习课2》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八册第九单元练习六的第6——10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找出素数与合数、奇数、偶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100以内的素数能进行适当的记忆。

2、通过自学与阅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倍数、因数、奇数、偶数、合数、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每一个概念的理解和迅速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水彩笔
教学过程:
1、完成练习六 6
用“○”圈出表中所有的素数,用“△”圈出表中所有的偶数。

师:先用“○”圈出所有的素数,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师: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吗?
生:不是,比如2
师:再用“△”圈出表中所有的偶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生:偶数的个位上都是0、2、4、6、8
师: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
生:2就不是。

师:你能说说偶数与合数,奇数与质数的区别吗?
生1:偶数不一定都是合数,如2
生2:合数也不一定都是偶数,如9,15
生3:概念不同,奇数、偶数是看它本身能不能被2整除,质数、合数是看它因数的个数。

师: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吗?
生:2不是
师: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
生:2不是
师:素数与奇数的意义不同,既不能说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也不能说所有的奇数都是素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素数,只能依照它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2、完成练习六 7
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都是3的倍数吗?三个连续奇数或偶数的和呢?自己找一找,算一算,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
生1:如1+2+3=6,
生2:2+3+4=9,
生3:3+4+5=12,
生4:这些数的和都是3的倍数。

师:三个连续奇数的和
生1:如1+3+5=9,
生2:3+5+7=15,
生3:5+7+9=21
这些数的和也都是3的倍数。

师:三个连续偶数的和
生1:如2+4+6=12,
生2:4+6+8=18,
生3:6+8+10=24
以上这些数的和都是3的倍数
师: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作进一步的提升,求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可这样写:a-1+a+a+1=3a(3a是3的倍数)
求三个连续奇数的和可写成:
a+1+a+3+a+5=3a+9=3(a+3)
求三个连续偶数的和可写成:
a+2+a+4+a+6=3a+12=3(a+4)
师:可以看出这些结果都是3的倍数。

3、指导完成练习六 8
找出下面每组数中的素数。

①19,29,39,49
②5,15,25,35
③17,27,37,47
生交流。

生1:19=1×19
生2:29=1×29
生3:39=1×39,39=3×13
生4:49=1×49,49=7×7
生5:所以19,29是素数
依照这样的方法,能很快找出5,17,37,47都是素数。

小结:个位是5的数,除了5以外,其它的数都是合数。

4、完成练习六 9
下面是银湖实验小学四年级各班的人数。

哪几个班可以平均分成人数相同的小组?哪几个班不可以?为什么?
学生先理解问题的意义,再提问:
师:一班39人,如果每组人数相同,每组可以有几人?(1,3,13,39)1人一组,39人一组,这种分法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想一想,3和13其实是39的什么?
生:因数
师:二班41人,如果每组人数不是1,也不是它本身的话,还有其它的分法吗?为什么?
生:没有,41是素数。

师:由此可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如果人数是素数,则无法分出除1人一组,全班一组之外的分法。

5、练习六 10
你会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素数吗?
8=()+() 10=()+()
12=()+() 14=()+()
30=()+()=()+()
师:独立填写,完成后交流想法。

生1:8=( 3 )+( 5 )
生2:10=( 3 )+( 7 )
生3:12=( 5 )+( 7 )
生4:14=( 3 )+( 11 )
生5:30=( 23 )+( 7 )=( 13)+(17 )
师:是不是每一个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呢?猜猜看?
生:2=1+1,2就不是
师:对了。

关于这个结论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

阅读与自学“你知道吗?”
82页的《哥德巴赫猜想》
学生读完后,可以谈谈了解了哪些知识。

6、讲解思考题:
4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数字1、2、3、4。

每次任意摸出2个小球,两数之和为偶数算小红赢,两数之和为奇数算小明赢。

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
每次任意摸出2个小球,两数之和出现的情况有:
生1:1+2=3,
生2:1+4=5,
生3:2+3=5,
生4:3+4=7
生5:1+3=4,
生6:2+4=6
生7:是奇数的情况是4次,是偶数的情况只有2次,因此游戏规则不公平。

三、《倍数和因数的练习课2》课堂教学反思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与老教材比较有较大的变化。

教材的变化呼唤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我几次执教该课,对教学内容和呈现形式作了微调处理并重视与学生平等对话,最终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 2的两次圈点
用“○”圈出表中所有的素数,用“△”圈出表中所有的偶数。

学生做时,发现了数字2被圈了两次,学生的新发现导致了我的提问:所有的素数都是偶数吗?学生一致回答不是,然后说明只有2是个特殊的数。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我继续提问,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学生又发现2不是,我又反过来问,那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吗?学生回答9和15是合数,但不是偶数。

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学生就将素数、偶数、合数、奇数之间的关系搞得一清二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迁移水平,探索能力要有一种非常准确的把握。

2. 让学生有所发现
练习六的第七题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都是3的倍数吗?三个连续奇数或偶数的和呢?这一题我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算,自己去找,同学间相互交流、切磋,学生做得热火朝天,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当学生写了好多算式后,他们自己就发现了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都是3的倍数,三个连续奇数或偶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

当学生有所发现时,兴奋度是可想而知的。

然后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提升,将这些算式统一起来,用字母来表示,这样就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了所以然。

学生就发现他们掌握的内容其实离真理只有一步之遥。

3、彰显学生个性
在练习完8、9两题后,教材都呈现问题:哪几个班可以平均分成人数相同的小组?哪几个班不可以?为什么?我在这一教学中让学生层次清楚、逐步深入地探索并发现素数和合数的差别,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为发现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是学生通过经历、观察、猜测、概括等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自由的、开放的。

在探索过程中,提的问题切中要害,富有思考价值。

让学生能加深对素数、合数意义的认识,这样的处理激活了学生的潜能,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也从一个特定的层面上认识自然数,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奇妙。

4、与学生平等对话
与学生平等对话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问答式教学,学生大多以被动的方式接受学习,很难自己确定思考的方向;有时问答的频率过高,不利于学生对问题作深度思考。

对话的教学方式则不然。

当学生进入对话状态时,他们能积极主动地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对问题的认识易于走向深入。

在整节课的练习中,我就特别注重了这一点。

其间,学生的精彩发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我总是用“仰视”的姿态去欣赏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心理放松,敢想敢说。

其次,绝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

不管学生的发现在不在点子上,只要他有观点要表达,都要让他把话说完。

再次,不失时机地通过鼓励和表扬等方式肯定学生的对话成果,即使认识上有错误,也要肯定他敢于发表观点的勇气。

最后,为使对话紧紧围绕主题,注意及时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引导点拨不能太多,多则会经常打断学生的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