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洛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江区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规划》的通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洛政文〔2007〕133号
泉州市洛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洛江区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洛江经济开发区,区直有关部门:
《洛江区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已经区政府2007年第四次常务会研究通过,为了确保我区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将《洛江区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六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循环经济△规划通知
区直有关部门:区委宣传部、区经贸发局、财政局、农水局、林业局、环保局、建设局、规划分局、国土资源分局、
交通局、教育局、文体旅游局、科技局、团区委、总
工会。

抄送:区委办。

区人大办、政协办、纪委办、法院、检察院。

区委常委、区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区政府副区长。

泉州市洛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7年6月29日印发
洛江区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规划
(2006--------2020年)
二○○七年五月
前言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

”自此,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在国家、区域、城市逐步展开。

福建省、泉州市近年来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省委、省政府实施的《福建省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强调要大力开展节能、节水、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有效控制人口增加、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省建设。

泉州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完善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经济体系。

“十一五”时期是洛江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后几年,将是一个企业数量、规模飞速发展,经济结构集中调整,消费升级明显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经济增长内在动力显著增强的时期。

但是,发展中的各类矛盾也将互相交织,环保压力不断增
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关联度低、资源约束等将成为洛江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洛江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选择。

第一章发展现状与条件分析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十五”期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洛江区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打基础、增实力、抓转变、促提高,工业、农业、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成绩。

(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34.31亿元,比2000年增长124%,年均增长17.5%,人均GDP达到2300美元。

财政总收入3亿元,比2000年增长2.76倍,年均增长30.3%;地方级财政收入1.48亿元,比2000年增长两倍,年均增长24.6%。

200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352元,年均增长8.4%,基本实现富裕型小康区。

农业劳动力进一步向非农业转移,对老少边贫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200多万元。

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实施,累计减轻农民负担4600多万元。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扩大至2.3%。

完成农电“两改一同价”工程,基本实现行政村道路水泥砼路面硬化任务,农村综合环境得到改善。

2.三次产业蓬勃发展
200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4.76亿元,比2000年增长34.5%,年均增长6.1%。

粮食
生产保持“零抛荒”,年产量稳定在4万吨左右。

水果、花卉、蔬菜、禽畜等特色基地不断发展,建成8个市、区级精品基地和18个乡镇级基地,完成龙眼低产园改造15000亩,高接换种5368亩,巩固提高常年蔬菜基地3000亩,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2700亩。

完成全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

200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63.43亿元,比2000年增长1.48倍,年均增长20%。

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素质逐步提升,初步形成鞋服箱包、五金机电、陶瓷树脂工艺三个主要行业,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25家,产值超亿元企业8家,成立2家企业集团,分别有24家和16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保认证,创建5个省著名商标和6个市知名商标。

2005年全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亿元,年均增长13.8%。

五金机电商城首期及恒盛汽车城建成投入营运。

房地产业持续升温,完成投资4.57亿元。

旅游业发展上新水平,仙公山、洛阳桥风景区入选“泉州十八景”,综合整治海丝世遗洛阳桥景区环境,完成俞大猷纪念馆修缮并正式开馆,完善仙公山综合配套工程,五年来共接待游客2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33亿元。

表1.1 历年来洛江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3.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十五”期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37亿元,组织实施51项重点项目建设。

增加朋山岭、大坪山隧道及接线两个对外通道,区域内主次干道、乡村道路、给排水排污设施等逐步建成完善。

建成总量18万伏变电站三座,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和供电体制改革。

推进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实施万亩旱片治理工程,完成前洋和宫迹水库建设。

4.政府职能逐步转变
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审批事项128项,改革面达51.01%。

推进依法行政,全面实施《行政许可法》,加强政府法制工作,行政执法逐步实现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

加强效能监察,开展效能建设民主评议,不断提高机关工作效能。

狠抓勤政廉政建设,机关作风明显好转。

建立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资源环境状况
1.土地资源
2005年末,洛江区全区土地总面积572615.1亩(合381.75平方公里)。

其中,农用地总面积466812.2亩,包括耕地63395.6亩、园地63874.0亩、林地317713.9亩、其他农用地21828.7亩以及牧草地若干;建设用地64417.5亩,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4243.0亩、交通运输用地4161.0亩和水利设施用地6013.5亩;未利用土地30852.9亩。

图1.1 洛江区各类土地面积分布图
从变化趋势来看,2004~2005年,全区耕地共减少697.1亩,其中建设占用677.9亩,农村居民点占用15.9亩,独立工矿用地占用505.6亩,特殊用地占用3.0亩,公路用地占用146.9亩,水利设施用地占用6.5亩,农业结构调整11.3亩,其他耕地减少7.9亩。

2004~2005年全区新增建设用地1257.2亩,新增建设用地类型主要为居民点(90.4亩)及独立工矿用地(1159.3亩)。

表1.2 洛江区2004~2005年新增建设用地状况表单位:亩
可见,随着洛江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建设用地增幅较大,对耕地进一步占用的
趋势明显,如果不按照循环经济的标准进行规划,耕地面积将走向尽头,从而对农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2.可利用水资源
(1)基本情况
洛江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年降雨量1147毫米。

截至2005年底,洛江区小型水库(含小(一型)和小(二)型水库)共26座,总库容1328.2万立方米,此外全区还有小(三)型水库(山围塘)108座,库容277.75万立方米。

水利工程供水方面,供水量达3088万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2221万立方米,工业生产338万立方米,城镇生产367万立方米,乡村生活162万立方米。

灌溉方面,节水灌溉面积1.53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2.96千公顷,有效实灌面积2.59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2.15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0.35千公顷。

图1.2 洛江区水利工程供水分布图
(2)存在问题
从统计数据上看,洛江区人均综合用水量较低(442立方米),仅占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的13%。

在发展工业方面,工业用水持续增长,给洛江区目前的供水能力带来巨大压力。

表1.3 洛江区历年工业用水量
在发展农业方面,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存在用水紧张、饮水安全等问题。

此外,由于垃圾临时堆放、随意倾倒以及不正规的固废处置,导致洛阳江流域倍受污染。

这给洛江区用水进一步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3.电力资源
洛江区目前主要由省网220千伏城东变电站供电。

区域内现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2座。

有8台主变电站,总容量510兆伏安。

2003年洛江区全社会用电量2.01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1.37亿千瓦时。

2004年全社会用电量2.41亿千瓦时,比增19.8%;其中工业用电量1.54亿千瓦时,比增12.5%。

2005年全社会用电量2.95亿千瓦时,比增22.3%;其中工业用电量1.88亿千瓦时,比增21.9%。

0.5
1
1.5
2
2.5
3
3.5
2003年2004年2005年
图2-3 洛江区用电量趋势图
从用电量变化趋势来看,洛江区用电量增幅较大,若继续按照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
式发展工业,将对电力供应造成巨大压力,限电的现象可能再现,从而影响工业的稳定发展,同时影响辖区居民的正常生活。

4.森林资源
(1)基本情况
全区土地总面积57.2615万亩,林业用地面积31.771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
55.48%。

林业用地中,有林地34.5896万亩,占林业用地的91.31%;疏林地、灌木林地0.6421
万亩,占林业用地的1.7%;未成林造林地2.1409万亩,占林业用地的5.65%;无林地0.5093万亩,占林业用地的1.34%。

有林地中,生态林14.7289万亩,占42.6%;商品林15.1772万亩,占43.9%;兼用林4.6835万亩,占13.5%。

森林覆盖率为62.2%。

林木总蓄积量36.9446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9.0807万立方米,薪炭林8.7198万
立方米,防护林15.4353万立方米,特用林3.0844万立方米,疏林地、散生树、四旁树及竹林等0.6244万立方米。

全区木材产量达 1.07万立方米。

建成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珍稀树种用材林基地3418亩。

现有以龙眼为主的名优新经济林基地8.54万亩。

每年为社会提供商品材1500立方米。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加工单位1家,花卉生产经营单位10多家,花卉种植面积达3000亩。

2003年林业总产值达6973万元。

(2)存在问题
——立地条件差,森林资源相对贫乏。

一是林业用地中III类以下地类占68.5%,II类地已有70%营造龙眼,林业资源培育后劲受制。

二是林分质量低,全区蓄积量亩均仅1.42立方米,远远低于省、市平均水平。

——资金不足。

区财政困难,林业投入有限,加上区林业系统自身“造血”功能差,抚育措施跟不上,致使一些生产项目完成质量不高,阻碍了林业的发展步伐。

——社会对林业作用的认识还不够。

林业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社会长期对林业重取轻予,忽视林业巨大的生态效益。

5.环境现状
(1)相关数据
2004年辖区内市控断面洛饮、杏宅水闸、西埭桥均未达到相应功能区划标准。

2004年城区范围内SO
2年均值为0.022mg/L,NO
2
年均值为0.023mg/L,PM
10
年均值为
0.063mg/L,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2004年昼间等效声级为54.1dB。

交通干线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8.0dB。

(2)面临的形势
由于中心城区建设速度相对较快,环保基础设施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相对滞后,同时,环境管理机构经费紧张,人力不足,因此环保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局部区域的环境污染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和作用
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发展模式,把生产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追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最小(少)化,做到物尽其用,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有效缓解资源瓶颈制约,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洛江区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这必然带来资源需求量的增长。

如2005年全社会用电量2.95亿千瓦时,比增22.3%,但由于电力供应自给率低,电网安全稳定性亦有待提高,若继续无节制用电,则类似2004年大面积限电的局面仍会出现。

在“十一五”期间全区经济要保持稳步增长,在有限的资源供应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就必须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实现资源的高效、永续利用,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随着全球对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国际贸易中各种针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规、标准,节能产品认证,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制度以及产品的环境友好度等“绿色通行证”已构成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壁垒。

目前,洛江外向型经济占有较大比重,此类绿色技术壁垒的影响力非同小可。

如2006年7月1日起实施的欧盟《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种危险物的指令》将导致产品成本普遍上升,一些企业甚至会因找不到合适的替代材料和替代技术而退出市场,这为洛江机电企业设置了很高的“门槛”。

因此,只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积极实施绿色战略,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根本性转变。

(三)减少污染、改善环境,提升洛江竞争力
“十一五”是洛江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时期,实施循环经济,对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呼应泉州市生态城市建设,建设新兴工贸旅游生态型城区具有重大意义。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减少污染,提高环境质量,是推进“和谐洛江”、“活力洛江”、“生态洛江”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提升洛江产业竞争力、城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力手段。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对循环经济认识程度不够
循环经济是新理念,与循环经济相对立的传统经济思想观念障碍明显。

数量型 GDP 增长仍然是重点考核指标,多数企事业单位单纯以经济效益衡量成绩,眼中只有短期利益和自身利益,看不到自身行为对环境和对后代永续发展的负面影响,故而不愿意在发展循环经济上进行投资。

区内中小学尚未开设与循环经济有关的教育课程,各街镇的循环经济宣传工作亦不到位,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认识上的不足是洛江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偏低
目前洛江区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问题。

以传统轻型加工为主的制造业在地区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5年规模以上轻型工业产值384632万元,占工业总产值463393万元的83.0%,而像机械电子、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科技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
以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仍在延续;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多数企业都热衷于通过上新项目、建新车间、添新设备等方式实现扩大再生产,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内涵式、跨越式发展的所占比重偏小。

(三)环保机构经费、人力不足,影响工作开展
洛江区环保机构自独立建制以来,一直存在经费紧张、人员相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04年,环保投资占GDP比例仅1.7%,环境监测站无法建立实验室,监测设备数量严重不足,难以开展有关调查取证工作,潜在环境污染事故得不到有效控制;洛江区环保局执法人员和环境检测人员仅10人,环保管理、监测和执法力度受到很大影响,环保法制宣传工作亦得不到有效开展。

此外,环境应急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和其他区县部门的联动作用也一直没有体现。

(四)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没有形成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是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又一关键。

目前这方面工作的开展还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在涉及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生产者责任延伸、消费者责任、政府责任等与循环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制度体系建设方面的工作进展缓慢;其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税收上区别对待不明显,难以令企业“趋利避害”,主动转入循环经济轨道;其三,融资担保机制不完善,企业难以筹措足够资金以投入循环经济项目的建设;其四,社会中介组织数量、规模太小,限制了循环经济的宣传、研究和技术推广。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
(一)经济基础
建区几年来尤其是“十五”期间的艰苦创业,洛江区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水电路等重要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工业发展空间迅速扩大,产业调整优化步伐加快,城市化
水平持续提高,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泉州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战略的加快实施,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增强,洛江区在大泉州区域布局、产业分工、城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从而为全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重要条件。

(二)社会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全面建设富裕型小康社会的人民群众开始逐步意识到良好环境质量的重要性。

加上环保宣传工作的广泛开展、环保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环保理念渐渐深入人心。

环境保护工作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了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因而赢得人民群众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部分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在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经济活动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自身品牌形象和公众接受程度,为发展循环经济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三)环境基础
由于洛江区建区时间较短,历史遗留问题尚不严重,加上近年来的在环保上的大力整顿和建设,目前整体环境较好。

截至2005年末,洛江区森林覆盖率为62.2%,远高于全国18.21%的平均水平;辖区内污水管网工程进展顺利,且列入监控的企业全部完成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治污任务顺利完成;创建了由万安街道办事处和双阳镇行政区域组成的38.84km2的烟尘控制区,区域内清洁能源使用率达90%以上,烟尘浓度和烟气黑度达标排放率达100%;大力整治了乱焚烧和乱排放工业固废的行为,并成立垃圾清运公司,城区生活垃圾清运率达100%;加强对工业噪声、施工噪声、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环境噪声昼、夜间等效声级均能满足2类标准要求。

全区在环境上的优势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四)已有成效
《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三部法律实施几年来,围绕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这条主线,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原则,区政府坚持把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优化型社会思路贯穿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工业生产中,以循环经济理念统领环境污染治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着力推进“三法”贯彻落实相关工作,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五)经验借鉴
自我国20世纪90年代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后,全国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

北京、上海、宁波、厦门等众多在循环经济工作开展上成果突出的城市,已经在政府层面、园区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特别是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相继在50家单位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试点,全省和泉州市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已相继出台,初步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思路与工作基础,这一切都为我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大局,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政策创新为保障,以企业为主体,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有效降低废弃物排放量,逐步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企业全面实施、公众积极参与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结合洛江资源环境的具体情况,形成符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循环经济建设要求的发展模式,把洛江建设成为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民生富庶的新兴工贸旅游生态城区,从而实现洛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整体推动、和谐发展
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全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之中,融入洛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之中。

将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
融为一体,提高经济运行和社会建设的生态化质态,促进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相容。

(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实施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坚持创新机制、增强活力,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调节作用,使公益性循环经济项目通过政府投资能如期建成和正常运转。

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坚持市场化运作,使社会投资主体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收益。

(三)坚持牢把市场准入关
提高市场准入的门槛,把握投资规模、技术水平、设备性能、环境影响、再生利用和资源无害化等重点环节,研究适合我区高能耗、高水耗及高毒化工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合格评定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严格限制与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相违背的项目盲目发展。

(四)正确处理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关系
既要立足洛江当前实际情况,又要着眼长远,处理好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关系。

坚持全面规划、分阶段推进,合理确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阶段目标,使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

特别是突出重点领域的重点工程和重点任务,使循环经济建设在近期内取得明显成效,又不放弃长远目标,以实现洛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五)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实施项目带动、示范推动战略
坚持技术创新,以项目为基础,示范推动,有层次有系统地由小循环向中循环、大循环经济展开;加快科技进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先导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区战略的紧密结合,以知识经济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目标与指标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