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中的路径依赖与路径选择——以新制度主义为视角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依赖及路向选择——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视角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依赖及路向选择——基于路径依赖
理论的分析视角
王芬;郑曙村
【期刊名称】《桂海论丛》
【年(卷),期】2010(026)005
【摘要】从路径依赖理论的视角来考察,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在取得诸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思想观念、民主制度体系、民主组织行为等方面的非良性路径依赖,阻碍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加快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必须打破非良性的路径依赖,实现路径替代,需要在更新民主观念、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等方面做出努力.
【总页数】5页(P64-68)
【作者】王芬;郑曙村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276826;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27682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6
【相关文献】
1.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前景及制约因素分析——以制度供给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为视角 [J], 秦小霞
2.路径依赖理论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与政策选择 [J], 龚俊朋
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与制度创新——一个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框架
[J], 张宏军
4.政治生态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反作用机理——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视角 [J], 张婷
5.改革与重建:渐行渐近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视角 [J], 郑小玲;李丽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的变化,通常包括漫长的发展、接受新的思想和经验,以及适应新环境的适应过程。
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过程,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
其中路径依赖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路径依赖理论即认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特定事件和选择,会在后续的发展中产生效应,这些效应会形成路径依赖,即人们往往在原有选择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决策,而并非从零开始。
路径依赖是指某一制度的特定选择和做法在历史中的重复出现,因此这些制度在未来的发展中会被继续沿用。
路径依赖理论将制度看作是在特定时间点做出的特定选择和决策的累积。
制度变迁路径是指制度变迁的过程和方式,路径依赖是这一路径上的限制和影响因素,它可以阻碍某些制度的变迁。
路径依赖理论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被用于解释和分析诸如政策变化、法律制度、电子商务等方面的问题。
路径依赖理论最初在经济学领域中被提出,其中著名的代表性作品是保罗·戴维德森的《路径依赖、创新与进化》。
在政治学领域,路径依赖理论的一位著名的作者是新制度主义学派的大卫·诺斯斯。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有三个阶段:path dependence(路径依赖)、path creation(路径创新)和path shifting(路径转换)。
path dependence是指历史中特定事件和做法对当前和将来的制度有影响,这种影响导致了制度的路径依赖;path creation 是指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创新和变化,这种创新和变化导致了新的制度路径;path shifting是指在新的制度路径上,政治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产生了新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的主要阻碍,政策的推动必须从利用路径依赖来创造新的路径开始。
政策制定者应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新的标准和规则来打破路径依赖,以满足时代需要。
“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制度改革
15 15 1 6 : 1艘 1 6 9 2 9 8 9 0矗 9 98.19 9 3年
行政制度改革重点
机 构辅简
职能转变
革 路 径 大致 可 以 划分 为调 试 、转 型 和 创 新 三个 阶段 的政府行政管理 体系 , 完善国家公务 员制度 , 建立高 ( 见表 1 : )
素质的 专业化行政管理 干部队伍 , 逐步建立适应社会 i 阶段 是 17 周试 9 8年 以前 的 15 9 2年 、9 8年 和 主义经济体制 的有 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第二 , 15 。
限、 活动方式等方 面渊整 和优化 的过程 。 当代 中国历
转变职能为核心进行 了改革。 转型阶段 的改 革虽然以 但市场 尚未发 育成熟 , 没有处 当代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回眸 : 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 , 理好精 简机构与转变职能 的关 系 ,机构实 际并未减 艰难探索 少, 相反 , 随着经济规模扩大 , 机构数量不断攀升 。
l6 年三次。 90 这一阶段改革背景是高度集中的汁划经 重点 突 出 。 渊 把政 府 职 能转 变 到宏 观 调 控 、 会管 强 社 济体制 , 机构精简是改革重点。99年政务院原有 3 理 和公 共 服务方 面 。 三 , 序 规范 。 入 依 法 治 国理 14 5 第 程 融 个部 门,9 6 15 年随着管理 范围扩大 ,机构增加到 8 念 , 1 制定 了《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关 于地 方机构 和《
一
、
创 阶段 是 19 9 8年 开 始 的 最 大 规 模 一 次改 革 , 14 年新 中国成立后 , 99 我国进行 了七次行政制度 被称为“ 第七次革命 ”其创新之处在于 : 。 第一 , 标 明 目
改革。 按照经济制度改革 逻辑 , 当代中国行政 制度改 确。 改革 瞄准为“ 建立 办事高效 、 运转 协调 、 行为规范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指制度在演化和变迁中所遵循的一条特定的发展路径,同时也指制度在演化过程中对既有方案和选择的依赖性。
制度变迁路径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制度变迁所遵循的一系列步骤和方式。
这些路径可能是由利益相关者的行动和决策所引导的,也可能是由于外部压力和环境变化所导致的。
制度变迁路径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不同的制度变迁路径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和影响。
路径依赖是指制度在演化过程中对既有方案和选择的依赖性。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过去的决策和选择会对未来的决策和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旦形成了一条规范化的制度路径,很难进行改变,因为这条路径已经被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所固化和依赖。
路径依赖可以解释为何某些制度难以改变或转变,因为一旦形成了某种制度,相关利益相关者和结构会对其进行捍卫和保护。
路径依赖也可以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
路径依赖可能导致制度错位,即制度与实际需求和社会变迁不匹配。
某些官僚机构可能因为规范化的路径依赖而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路径依赖可能限制了创新和改革的可能性。
制度在演化过程中累积的规范化路径依赖会使相关利益相关者和结构对于改革和创新持保守态度,从而阻碍了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变革。
要解决路径依赖所带来的问题,可以通过创造性破坏、培育适应性和弹性的机制来打破固定路径。
当制度的规范化路径影响到社会公共利益和整体效益时,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打破现有的路径依赖。
还可以通过增强制度学习和适应性能力,引入灵活和可变的制度机制,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制度演化和变迁过程中的重要概念。
深入理解制度变迁路径和路径依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制度变迁的规律,并寻求打破路径依赖的方式和路径。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它涉及到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变化。
而路径依赖则是一种制度变迁的模式,它强调了过去的选择和决定对当前和未来的影响。
本文将从制度变迁路径和路径依赖两个方面来探讨制度变迁的规律和机制。
一、制度变迁路径1. 演进路径制度变迁的演进路径是指制度在历史演进中所经历的过程和变化。
这种变迁可能是由于社会变革、政治推动、外部冲击等原因而发生。
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制度变迁的演进路径,它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政策调整。
2. 跃迁路径制度变迁的跃迁路径是指制度在某一时刻经历了质的飞跃,从而完成了制度的根本变革。
法国大革命是一个典型的制度跃迁路径,它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 惯性路径制度变迁的惯性路径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制度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整体上呈现出惯性的状态。
传统农业社会的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一直保持着不变,直到现代化改革的到来。
以上三种路径展示了制度变迁的不同方式和特点,但它们都反映了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规律和路径选择。
而这些路径的形成和走向往往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
二、路径依赖1. 定义路径依赖是指过去的制度选择和决定对当前和未来的制度发展具有影响。
它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和决定性作用,认为过去的变迁路径会对未来的变迁方向和速度产生重要影响。
2. 机制路径依赖的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认知惯性:人们在面对新的选择和决策时,往往受到过去的经验和认知的影响,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过去的路径和模式。
(2)利益惯性:既得利益者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往往会通过各种途径来维护现有的制度和规则,使得制度的变迁受到利益的束缚。
(3)制度路径锁定:一旦形成了一定的制度路径,往往会促使这种路径进一步得到锁定和稳定,使得制度的改革和变革变得更加困难。
3. 影响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和速度。
中西政府职能转变的对比分析——路径依赖导致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不力
预 . 府 管 理 职 能不 断 强 化 。 政
第二 。 府 只是 “ 政 守夜 人 ” 随 着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 自 给 自足 的 自然 经 济 逐 渐 被 以 市 场 交 换 为 目 的商 品 经 济所 取 代 , 时 , 随着 西 方 社 会 的工 同 伴
业 化 进 程 不 断 加 快 . 由 资 本 主 义 也 迅 速 发 展 起 来 。洛 克 在 自
试 接 管 城 邦 。 谋 得 利 益 , 则 就遵 守 强 者 制 定 的 规 则 。 并 否
此 时正 处 于 自然 经济 占据 统 治 地 位 的时 期 ,政 府 的政 治 统
治 职能更为突 出. 会 管理职能弱化 , 后期 政府相 比 , 社 与 这
一
时期 政 府 的 形 态及 其 职 能 都 处 于 起 步 阶段 。
书 》 的 阐 释 如 下 : 政 府 是 国 家 的 权 威 性 表 现 形 式 , 正 式 中 “ 其
以及 个 人 利 益 和社 会 公 共利 益 做 出有 效 调 节 ,无 需 政 府 对
功 能 包 括 制 定 法 律 , 执 行 和 贯 彻 法 律 , 以 及 解 释 和 应 用 法
律 。这 些 功 能 在 广 义 上 相 当 于 立 法 、 政 和 司 法 功 能 。这 些 行
第 四 , 府 有 限 干预 政 从 二 十 世 纪 三 十 年 代 到 七 十 年 代 , 政 府 干 预 模 式 一 直 占据 主 导地 位 。 七 十 年 代 之后 , 方 国家 出现 经 济 低 速 增 但 西 长 与 通货 膨 胀 并 存 的现 象 ,各 国政 府 纷 纷 开 始 对 政 府 全 面 干 预 模 式 进行 反 思 和改 革 , 生 了 新 自由 主 义学 派 的产 生 , 催 他 们 要 求 限 制 甚 至 取 消政 府 干预 职 能 ,让 市 场 机 制 充 分 发 挥 作 用 。 但 实 践 后 发 现 ,新 自 由 主 义 理 论 依 然 存 在 各 种 问
我国政府职能转换的路径依赖
我国政府职能转换的路径依赖我国政府职能转换存在两种不同的路径依赖。
一方面,良性路径依赖表明,起初的政府职能微调或职能转换试点,决定了后来政府职能转换的轨迹;另一方面,恶性路径依赖会阻碍政府职能转换的顺利进行,引发相应的负效应。
只有采取强制性制度变革,打破既定职能转变的“锁定”状态,才能消除路径依赖的负面影响,进而形成良性的路径依赖。
第四,行政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锁定”状态被打破,基本实现了职能转换的目标。
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受到既定制度的约束更大,对现存制度的依赖性更强。
同时,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也决定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难以避免路径依赖。
所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很容易进入路径依赖“锁定”状态:放弃既定行政管理体制特别困难。
迄今为止,通过缩小中央政府人员编制、精简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关的行政机构,调整、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机构,国务院进行了5次规模较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9]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发生重大转变,初步建立了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框架,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大大减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日益明显,政府加强了对市场的规范和监管,越来越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实现了职能转换目标。
二、政府职能转换的恶性路径依赖与此同时,政府职能转换存在的恶性路径依赖不但影响了职能转换的顺利进行,而且引发了一些负效应。
首先,由于政府对传统职能的路径依赖,转变农村经济职能的根本任务,即培育农村市场体系并没有完成。
虽然,政府职能转换的起点在农村,但实际上,要真正实现好农村职能转换异常复杂、难度较大,尚未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建立现代农地产权制度,使农民真正拥有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继承等权利;二是培育和发展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形成竞争性的民间融资机制;三是培育和发展农村技术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基层科技推广网络。
同时,政府在履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等方面的职责任重道远。
其次,国有企业管理职能转换难以打破既定职能的“锁定”状态。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摘要】本文探讨了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首先定义了制度及路径依赖理论,并分析了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通过路径分析和案例研究,揭示了历史路径对当前制度的影响。
本文强调了制度变迁路径和路径依赖在塑造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应深入探讨路径依赖的机制及如何打破路径依赖,以促进制度变迁与创新。
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如重视制度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以及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历史路径对当前制度的影响,以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制度变迁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制度的定义与概念、路径依赖理论、路径分析、影响、案例分析、历史路径、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政策建议1. 引言1.1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制度的演化过程以及路径依赖的影响,可以深入理解一个国家或组织的制度变迁轨迹。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历史上的决策和选择会对当前的制度产生影响,形成一种历史惯性,使得制度变革变得困难。
而制度变迁路径分析则可以揭示制度的演化过程,从而描绘出不同阶段的制度变迁路径。
在现代社会,制度的变迁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旧有的制度可能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因此需要进行制度变迁来适应新的环境。
路径依赖会对制度变迁产生阻碍,使得一些旧的制度难以被改变或替代。
对于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研究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制度的演化过程,预测未来的制度变革方向,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的研究对于完善和改进制度变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制度的定义与概念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为了解决共同问题或达成共同目标所共同遵循的规则、规范和制约。
制度包括宪法法律、规章制度、习惯惯例等多种形式。
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
正式制度是指明文规定的制度,如法律制度、政府机构等;非正式制度是指依靠习惯、信念、价值观念等形成的规范,如社会风气、道德规范等。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制度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根据人们的行为方式、观念、价值观和规范等所形成的一系列制定规则和规范,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关于社会制度演变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对于解释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制度变迁路径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社会制度随着环境变化和社会需求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的路径。
社会制度的变迁路径包括了制度的变迁途径、过程、目标和结果。
制度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体系中原有规则、规范、结构等要素发生变化、调整或更新的过程。
制度变迁路径可以是由上而下的政策引导型变迁,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的社会变迁造成的制度变迁。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制度变迁的路径可能有所不同。
路径依赖是指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先前的选择和偶然事件对后续决策和发展产生持续有效的影响。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社会制度的演变具有惯性和惯性效应,既存的制度结构和规则会对后续的制度选择和变革产生影响。
换句话说,路径依赖指的是社会制度演进的历史轨迹会对后续的社会制度变迁产生影响,制约着制度变迁的方向和速度。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社会制度演变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社会制度演变的方向和速度。
在实际分析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制度变迁路径和路径依赖,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制度的演变规律和变迁机理。
制度变迁路径的选择对于社会制度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变迁路径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从而影响社会制度的演变轨迹。
在变迁路径的选择上,政策引导型变迁和社会逐步演变型变迁是两种主要类型。
政策引导型变迁是指政府部门或权威机构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等强制性手段来推动制度变迁的过程。
而社会逐步演变型变迁则是指社会成员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新的规范和制度,通过社会行为的演变来推动制度变迁。
两种类型的变迁路径都会对社会制度的发展产生影响,但其影响的方式和效果可能有所不同。
路径依赖对于社会制度的演变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治理现代化中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取向与途径-行政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
治理现代化中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取向与途径-行政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国家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现代化取决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与治理主体能力的提升,政府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其职能转变与现代化直接关乎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地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不仅是对六十多年来执政经验的总结,而且是在新时期面临新的执政风险,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对如何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民及一切社会力量进行治国理政的战略部署。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的国家治理经历了从全能主义的高度集权制向市场化的分权制的转变,领导下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角色的变迁与政府职能转变也始终贯穿于中国治理体系的发展变化之中,尽管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政府与市场、及公众都参与到治理之中,逐步建立起多元共治的协作治理体系。
但政府仍将是起主导作用并处于轴心位置的治理主体,而且市场与等其他治理力量的生长也取决于政府及其派生的公共权力机构的规范,因此新形势下的政府体制改革需要以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性思维为指导,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战略目标和现实路径。
综观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所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议题,无论是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与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制度与法治建设,还是加强文化体制机制与社会治理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离不开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一、国家治理中的政府职能及其变迁国家治理中的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的增进之中,一个经济体只有在制度完备的体制中才能有效运行。
卢梭认为,国家之所以需要政府,是因为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为代理人,在公意的指导下发挥作用;它将充当国家和主权者之间的联系;它对公共人格发挥的作用,就有点像把灵魂和身体联合起来对人发挥作用一样。
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变迁研究的三大范式
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变迁 研究的三大范式
郭忠华
制度 是 社 会 发 展 过 程 中 长 期 形 成 或 建 立 起 来 的 ,用以减少风险和增加信任的行为规则 。随着时 间的推移 ,制度会因发生磨损而出现短缺 ,因此将打 破旧的制度安排而形成新的制度供给 。这种制度创 立 、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即是制度 变迁的表现 ①。制度变迁总是遵循一定路径 ,沿着 特定的轨迹演化的 。但是 ,由于制度变迁过程中受 到不同变量的作用 ,其路径选择也体现出多样性特 征 。本文梳理了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制度变迁的三种 路径理论 :路径依赖 、路径替代和路径偶然 ,以期对 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选择方式进行总体性概括 。
① [ 美 ]道格拉斯·诺斯《: 制度 、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 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150 页 。
② North and Douglass Cecil , Institution ,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2 nomic Performanc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0 , p1921
二 、路径替代
“诺思悖论”和东亚国家的制度转型从理论和实 践上说明了国家对于制度变迁存在的重大意义 ,而 且 ,同样自明的是人类历史上不乏“突变性制度变 迁”(abrupt institutional change) 的例子 。有鉴于此 ,部 分新制度主义者提出了制度变迁的“路径替代 (path alternation) ”理论 。路径替代指的是通过政府等权威 力量改变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质而建立全新制度 安排的制度变迁方式 。国内学者黄少安指出 ,路径 替代不仅是存在的 ,而且是必要的 。他认为 ,20 世 纪中后期 ,包括中国在内的转型国家的市场化进程 已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自然地形成 ,而必须由政
浅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及路径
浅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及路径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管理、服务和发展的重要职能。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地方政府的职能也在不断发生转变。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常常面临着种种困境。
本文将浅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及路径,以期对该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思考。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1. 政府角色定位不清:在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常常面临着政府角色定位不清的困境。
一方面,地方政府应承担起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职能,政府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法治型、监管型政府,其角色定位容易发生混淆和模糊。
2. 职能重心转移不顺: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顺利地从传统的管理型职能向服务型、创新型、监管型职能转移。
但是实际上,在这一转移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地方政府职能重心转移常常不够顺畅,从而导致职能转变的困境。
3. 机制和体制不完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之一在于机制和体制不完善。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需要相应的制度和体制变革,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利益诉求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政府机制和体制改革依然不够完善,这为政府职能转变带来了一些问题。
4. 职能转变的阻力和反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还体现在职能转变的阻力和反对上。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或官员由于种种原因,对职能转变采取消极态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反对,使得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受到阻碍。
1. 加强政府理念和宗旨的转变:为了解决政府角色定位不清的困境,地方政府应加强政府理念和宗旨的转变,明确政府的服务宗旨,确立服务型、法治型、监管型政府的理念,使政府的角色定位更加清晰。
2. 完善机制和体制建设:为了解决机制和体制不完善的困境,地方政府应加强机制和体制建设,推进政府的体制和机制改革,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3. 推进政府职能重心转移:为了解决职能重心转移的困境,地方政府应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推进政府职能的重心转移,加大对服务型、创新型、监管型职能的支持力度,逐步实现职能的合理分配和适应。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摘要】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制度变【关键词】制度变迁路径、路径依赖、理论概述、关系、案例分析、影响因素、启示、研究方向1. 引言1.1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定义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某种制度的演变或变迁所经历的路径和过程,以及这种路径对未来制度变迁的影响和制约。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历史上形成的制度、规范和习惯会对当前和未来的制度变革产生重要影响,甚至会限制其发展方向和可能性。
路径依赖的概念源自于经济学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引入到政治学、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领域。
制度变迁路径是指制度演变或变迁的具体过程和轨迹,包括制度相关主体的行为、制度设计的具体内容、制度演变的动因等方面。
制度变迁路径的形成受到历史条件、社会文化、政治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
了解和研究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关系对于理解制度变迁的规律和机制,指导制度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路径依赖的作用机制和条件,可以更好地把握制度变迁的方向和可能性,避免陷入死胡同或重复历史错误。
深入研究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现象,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背景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框架,对于理解社会制度演变和政策改革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各国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变化,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制度来适应新的挑战。
制度变迁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演变和发展,其中路径依赖现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路径依赖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兴理论,认为制度变迁的过程受历史发展轨迹和现存制度安排的影响,因此会存在一定的惯性和惯性效应。
路径依赖理论的提出为研究制度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强调了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对于揭示制度演变的规律和规则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的关系愈加凸显。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指在一个社会或组织中,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会受到历史上的路径依赖性的影响。
路径依赖是指过去的选择和决策对当前的选择和决策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惯性,限制着制度的变迁。
制度变迁路径是指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或组织内制度变化的路径。
路径可以是有限的、线性的,也可以是无限的、多样的。
制度变迁路径可以是被激发、引导或限制的,用来描述制度变化的一种模式或规律。
路径依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制度的变迁。
路径依赖会导致一些既得利益集团产生,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会抵制和阻碍制度变迁的发生。
路径依赖会形成一种锁定机制,使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和固化,难以改变或受到重大冲击。
路径依赖还会使得一些历史上的选择和决策具有不可逆性,即使条件改变,也难以回到过去的状态。
制度变迁路径并不完全受制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制度创新和突破,这些创新和突破可以打破路径依赖的限制,开辟新的制度变迁路径。
通过有效的制度变迁路径设计和管理,可以推动和引导制度变迁的方向,减少路径依赖的不利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制度变迁路径和路径依赖的研究,来改善社会和组织的治理。
需要认清路径依赖的存在和影响,避免盲目改革和采取不合适的措施。
需要寻找和探索制度变迁的可能路径,引入创新和突破,打破路径依赖的限制。
需要建立和完善制度变迁路径管理的机制和方法,以确保制度变迁的方向和目标的实现。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制约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其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社会和组织的制度变迁,提高制度变革的效率和质量。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的民营化:新制度主义的视角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的民营化:新制度主义的视角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的民营化现象,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制度变迁、动力机制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社会保障作为现代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其民营化趋势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显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新制度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保障民营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分析工具。
本文将概述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历程,探讨民营化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社会保障民营化的动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政治方面,政府面临着财政压力、管理效率等问题,需要通过民营化来减轻负担、提高效率经济方面,民营化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社会方面,民营化有助于满足多元化的社会保障需求,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社会保障民营化。
新制度主义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路径依赖和利益集团的作用。
在社会保障民营化过程中,新制度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和结果的框架。
文章将分析社会保障民营化过程中的制度变迁过程,探讨民营化如何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文章还将关注利益集团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不同利益集团如何影响社会保障民营化的政策制定和实施。
本文将评估社会保障民营化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潜在风险。
积极影响方面,民营化可以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如市场失灵、不公平等问题。
文章将探讨如何在民营化过程中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全面分析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的民营化现象,探讨其背后的制度变迁、动力机制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文章旨在为理解社会保障民营化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描述制度演变过程中的两个概念。
制度是指一套规范、习惯、价值观和利益分配规则,它对社会行为产生指导和制约作用。
制度的变迁是制度发生变化或演化的过程,而路径依赖则是指制度发展的路径与历史上的选择相关,未来的选择受到过去选择的制约。
制度变迁路径是指制度从一个状态变为另一个状态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路径和过程。
制度变迁路径可以是线性的,即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是一条直线,也可以是非线性的,即在变迁过程中存在多条可能的路径和决策。
路径依赖是指制度的发展受到其历史选择的限制和制约。
路径依赖的核心思想是,现有制度的发展和选择是基于过去制度选择的积累和历史路径的结果,未来的选择受到过去选择的影响。
路径依赖意味着一旦制度形成并开始运行,就具有一种惯性,很难通过简单的调整和变化来改变。
制度变迁路径和路径依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制度变迁路径是形成和演变制度的具体过程,而路径依赖则是该过程中历史选择对未来选择的影响。
制度变迁路径可以进一步强化或巩固路径依赖,也可以通过改变路径来打破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和路径依赖对于分析制度演变有重要的意义。
制度变迁路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制度演变过程中不同因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从而为制度变迁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路径依赖的存在使得制度改革和创新变得更加困难,需要考虑历史选择的影响和制约,避免陷入困境和误区。
制度变迁路径和路径依赖是分析制度演变过程的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揭示了制度演变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提醒我们在制度改革和创新中需要充分考虑历史选择的制约,以及制度变迁路径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机制变迁的两个核心概念,二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和互为因果关系。
制度变迁路径指的是社会制度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制度变迁模式和趋势;而路径依赖则指的是历史特定时期的选择行为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从概念解析、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概念解析制度变迁路径,是指社会制度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制度变迁模式和趋势。
制度变迁路径是制度演化的累积效应,是历史上人们对不同制度安排的反应和选择,以及其产生影响的过程。
它可以被视为某一特定制度变革的历史演化轨迹,是对管治结构和政策走向的一种描述。
国家产生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法规的制定、行政体系的建设等都是制度变迁路径的表现。
路径依赖,是指历史特定时期的选择行为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它是指由于特定时期的个体行为决策,为其后续路径的演化规定了某种“依赖路径”。
因此,路径依赖涉及到制度形态演进过程中,人们的认识和选择,会随时间逐步加强或弱化。
二、理论探讨制度变迁路径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制度的惯性与制度的路径依赖”。
根据这一理论,一个制度变革往往因为其既有的制度模式和规则较难被打破改变。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的惯性将逐步加强,使变革越来越具有可感知的力度。
路径依赖理论的核心是,个体行为决策的选择对未来发展产生影响。
路径依赖的存在有可能是由于事实上的经济成本差异等因素所导致的。
事先的选择以某种程度上的“一次性投资”,影响随后的行为,而决策者常常因为难以确定成本的大小而产生不确定。
因此,由于路径依赖和历史惯性的存在,新规则的建立和新模式的采用较难。
三、案例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既依赖于历史发展的变革路径,也依赖于对世界科技和经济新状况的认识,以及对制度变迁的演进和创新。
中国的发展之所以能够超越退出计划经济的阶段,就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制度变迁路径被遵循。
而路径依赖的存在,级制国有企业的推进和管理改革,以及小农户生计的离土改革都面临着大量的障碍。
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轨迹、逻辑与动阻力机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2021年第11期(总第316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11ꎬ20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16政治发展研究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轨迹㊁逻辑与动阻力机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臧雷振1ꎬ2ꎬ潘晨雨3(1.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ꎬ北京100094ꎻ2.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ꎬ北京100871ꎻ3.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ꎬ北京100049)摘㊀要: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ꎬ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余年以来ꎬ中国政府始终将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放在突出位置ꎬ使社会治理体制在发展变革中日益完善ꎬ为中国革命㊁建设㊁改革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强劲的创新动力ꎮ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入推进ꎬ对中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变迁历程进行系统梳理ꎬ对经验及教训进行全面总结㊁深刻反思ꎬ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议题ꎮ不断深化对这一议题的研究ꎬ不仅有利于分析社会治理体制变迁背后的制度逻辑ꎬ而且有利于深入阐释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动阻力机制ꎬ从而为新时代建设共有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知识储备和理论支持ꎮ关键词:社会治理体制ꎻ历史制度主义ꎻ制度变迁ꎻ动阻力机制中图分类号:D616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1)11-0034-09①㊀学术和官方语境中经历了 社会管理 到 社会治理 的转变ꎬ但所指对象并没有发生变化ꎬ均指对社会维度的引导㊁管理和调控ꎮ故本文统一采用当前更为广泛使用的 社会治理 一词ꎮ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政治学研究方法发展㊁演化与前沿探索研究 (20AZZ002)作者简介:臧雷振ꎬ1985年生ꎬ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ꎬ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ꎮ㊀㊀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ꎬ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ꎬ中国社会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转型过程ꎬ社会治理①体制也随之发生持续性变革ꎬ并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完善[1]1-2ꎮ中国的社会治理由计划经济时期严格的管控体制ꎬ发展至今已初步建立起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ꎬ取得了巨大历史成就[2]ꎮ党的十八大以来ꎬ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治理现实ꎬ如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㊁国际环境日趋复杂㊁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以及累积的技术风险等[3]ꎬ都加剧了当下社会治理难度ꎮ与此同时ꎬ社会治理现代化㊁社会治理创新等关键词不断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ꎬ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逐渐成为新时代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ꎮ社会治理体制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ꎬ其变迁将直接影响社会各领域的运行与发展ꎮ过去70余年的实践探索与宝贵经验为更好建设社会治理格局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历史镜鉴ꎬ更为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社会建设成果提供了历史脉络ꎮ从宏观视野来看ꎬ中国社会治理体制经历了 管控 管理 到 治理 的变迁历程ꎬ但是这种局限于宏观历程的考察往往忽视制度变迁的复杂性㊁系统性ꎬ不利于 全景式 把握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全貌ꎮ因此ꎬ运用规范理论框架对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历程进行归纳梳理ꎬ已经成为一个亟待尝试的研究方法ꎮ为此ꎬ本文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对新中国70余年社会治理体制变迁进行系统梳理ꎬ分析制度演进的理论逻辑ꎬ检验制度发展的动力与阻力机制ꎬ进而总结社会治理体制经验ꎬ为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提供对策建议ꎮ43㊀㊀一㊁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有效的分析框架和分析范式是确保研究规范开展的基础ꎬ对中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变迁分析也不例外ꎮ在已有的研究中ꎬ朱涛㊁陈鹏等学者从历史视角对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进行了描述性分析[4][5]ꎬ并运用规范理论进行综合提炼㊁归纳分析和规律探讨ꎮ但这种探讨尚未充分展开ꎬ相关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ꎮ历史制度主义关注制度本身ꎬ旨在从历史回溯中探究制度变迁背后的规律ꎬ为制度变迁提供具体而详实的理论分析框架ꎮ历史制度主义在中观层面上对制度本身的关注ꎬ链接了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中的微观的 行动者 与社会学制度主义中的宏观的 观念 等概念ꎬ建构了 宏观结构 中观制度 微观行动者 的分析结构ꎮ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要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处于关键时间节点的外部冲击ꎬ社会中的内生行动者基于外部压力推动制度变迁[6][7]ꎻ二是制度变迁是 均衡 断裂 均衡 的过程ꎮ制度在均衡时期不会发生明显变迁ꎬ在关键节点断裂则产生变迁[8]ꎻ三是制度变迁中存在 路径依赖 现象ꎬ即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会很大程度影响后续制度变迁的过程ꎬ使制度变迁所遵循的惯性不断自我强化ꎮ当然ꎬ也有学者指出路径依赖研究过于重视制度的静态稳定性[9]ꎮ但是ꎬ随着学界从早期强调制度变迁的剧变性ꎬ转向当前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10]ꎬ使以路径依赖为视角的相关研究仍具有较强的解释力ꎮ学界对制度变迁动力与阻力的研究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外部来源ꎬ艾肯贝瑞㊁豪尔等学者主张重大的外部冲击导致制度变迁[6][7]ꎮ二是内部来源ꎬ舒尔茨提出的人的经济价值[11]及海杜提出的内部结构性要素[12]ꎬ对行为者的观念㊁行为及其制度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ꎮ三是混合来源ꎬ部分学者综合了内生要素和外部要素提出了制度变迁的混合模型ꎮ马洪尼㊁席伦认为解释制度变迁过程需要整体审视制度的变化和维持过程ꎬ故有必要将行为者㊁结构等内部变量与外部冲击进行综合分析[13]ꎮ程波辉通过 观念 结构 行为 的制度范式分析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动阻力[14]ꎮ这些研究初步展现出制度变迁动阻力研究中的结构㊁行为者和观念是普遍选择的变量ꎮ因此ꎬ立足于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和上述文献总结ꎬ本文对社会治理体制变迁逻辑提出了 断裂 均衡 的解释框架ꎬ对制度变迁的动力与阻力机制提出了观念㊁权力结构和行为者等影响变量ꎬ这些共同构成了本文对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分析框架(详见图1所示)ꎮ图1㊀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㊀㊀二㊁中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变迁历程(1949至今)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范式分析社会治理体制变迁ꎬ首先需要把握社会治理体制的历史发展脉络ꎮ从宏观层面来看ꎬ中国社会治理体制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建设ꎬ到改革开放53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ꎬ直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迁历程ꎬ本文将以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年份作为时间节点ꎬ对中国社会治理体制进行分段阐述ꎮ1.制度创建时期(1949 1956年)新中国成立之前ꎬ中国的社会治理由国家治理和社会自我治理共同实现ꎮ国家对社会实行全方位的权威专制管理ꎬ但国家权力始终没有到达县以下ꎻ社会自我治理以本土伦理道德纲常为基础ꎬ依靠宗族和地方乡绅实现家长式宗法统治ꎮ新中国成立之后ꎬ在苏联模式的指导下ꎬ中国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ꎬ这也标志着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建设的开启ꎮ此时ꎬ 社会治理 虽然没有被明确提出ꎬ但是建立新政权的过程必然存在大量的社会治理实践ꎬ尤其是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建立ꎬ使国家管理权力到达基层ꎬ进一步扩大了国家对社会的治理范围ꎮ全面推广革命价值观ꎬ建成革命化的新社会成为这一时期的价值导向[15]ꎮ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㊁毛泽东思想ꎬ强化意识形态ꎬ开展政治运动清理旧社会遗毒等构成了这一时期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ꎮ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ꎬ中国不仅以革命的方式迅猛摧毁了旧社会遗留的社会结构ꎬ而且培育了新社会价值观ꎬ建立起国家与社会高度聚合的总体性体制[16]ꎮ2.制度稳定时期(1957 1977年)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ꎬ中共中央以 鼓足干劲㊁力争上游㊁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为总路线ꎬ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ꎮ经济建设带动了社会建设ꎬ农村成立人民公社㊁城市组建单位和街区ꎮ人民公社㊁单位等组织结构本质上是国家行政权力的延伸ꎬ是政府的附属体ꎬ体现了 政社合一 的特征ꎮ国家通过城市的 街区 和 单位 ㊁农村的 人民公社 来实现社会治理ꎬ形成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计划型社会治理体制ꎮ由于承袭了上一阶段的革命价值ꎬ广泛动员群众自主参与成为这一时期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ꎮ这种计划型社会治理体制极大提升了国家对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对资源的高效整合能力ꎬ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十分必要的ꎬ但也相应降低了社会的流动性[17]ꎮ3.制度转型时期(1978 1992年)1978年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从 阶级斗争 转向 经济建设 ꎬ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ꎬ建设小康社会㊁追求共同富裕成为价值导向ꎮ为进一步释放社会发展活力ꎬ国家权力日益从社会的具体事务管理中退出ꎬ与计划经济相匹配的社会治理体制逐步变革ꎮ在农村ꎬ人民公社制度逐渐瓦解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落实ꎻ在城市ꎬ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被打破ꎬ城镇单位制逐渐瓦解ꎮ严格的计划体制开始松动ꎬ人员社会流动加速ꎬ这与传统的计划型社会治理体制产生了大量矛盾ꎮ城市中大量流动人口带来了严重社会治安问题ꎮ与此同时ꎬ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ꎮ1982年宪法确定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法律地位ꎬ城市居民委员会㊁农村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进入制度化发展轨道ꎮ这一时期计划型社会治理体制的全方位松动ꎬ新的社会观念开始萌动ꎬ但政府对社会治理仍具有绝对的支配地位ꎬ体现出过渡型社会治理体制的特征ꎮ4.制度渐进调适时期(1993 2002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改革目标ꎬ这一创举宣告了中国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巨变ꎬ市场化机制引入社会领域ꎬ重塑了社会形态ꎬ社会流动性进一步加强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现代社会治理体制开始建立ꎮ市场化改革全面深入地改变了经济结构ꎬ国营企业改头换面㊁多种经济形态相继涌现ꎬ单位办社会的模式逐渐消失ꎮ这种转变也对政府的职能提出了社会保障㊁社会治安㊁行政服务等新要求ꎬ转变政府职能成为当务之急ꎬ社会治理体制实现了功能性再造ꎬ现代社会治理体制雏形初现ꎮ建设 服务型政府 也成为这一时期政府治理社会的重要理念ꎬ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支撑ꎮ民间社会组织不断成长ꎬ国家对社会组织管理日益完善ꎬ双重管理体制确立[18]ꎮ但是ꎬ由于过于强调 市场化 ꎬ导致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现象ꎬ其中住房㊁教育㊁医疗等民生领域的问题最为突出ꎬ正是这些问63题催生了部分民生领域的 社会的反向运动 ꎬ一些公共服务的 去商品化 再分配 议题重新纳入政府议事日程ꎬ社会治理面临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19]ꎮ5.制度逐步完善时期(2003 2012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ꎬ我国经济体制领域的改革势如破竹ꎬ社会治理领域也因之发生深刻的变化ꎮ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 党委领导㊁政府负责㊁社会协同㊁公众参与 的社会治理格局ꎬ改革开始从经济领域深化到社会领域ꎬ社会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ꎮ2005年ꎬ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四个建设 ꎬ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㊁政治建设㊁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ꎬ并强调 四个建设 全面协调发展ꎮ这标志着改革日益触及社会深层领域ꎬ 社会 开始作为独立的领域被剥离出来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ꎬ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ꎮ自此ꎬ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到国家战略层面ꎬ由中央推动的社会治理创新试点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ꎬ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ꎮ为保障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ꎬ国家在强调社会稳定发展的同时ꎬ确立了以人为本㊁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ꎮ6.制度发展创新时期(2013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ꎬ官方文件中更普遍地使用 社会治理 一词ꎬ鲜明地提出了对现代社会治理的战略构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ꎬ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ꎮ国家大力发展社会组织以激发社会活力ꎬ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提升公民参与能力ꎬ力求实现 党委领导㊁政府负责㊁社会协同㊁公众参与㊁法治保障 的治理格局[20]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ꎬ这标志着社会治理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ꎮ以人民为中心㊁以民生为根本㊁以美好生活为目标社会治理创新理念ꎬ在实践中表现为脱贫攻坚㊁环境治理㊁应急管理等改善与保障民生的战略举措ꎬ着力于协助人民群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ꎮ㊀㊀三㊁社会治理体制变迁逻辑历史情境是宏观的社会环境背景ꎬ是制度变迁的底色ꎬ决定了制度变迁的宏观方向和整体逻辑ꎬ为制度生成㊁变迁与稳定提供了结构性动力ꎮ制度在存续状态中嵌入具体历史情境ꎬ就会在其发展的脉络中发现变迁的基本逻辑ꎮ而通过考察社会治理体制的变迁则可以看到其结构性特征ꎬ并根据关键节点与路径依赖勾勒出变迁的样貌形态ꎮ在关键时间节点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契机ꎬ其表现就是旧制度退出㊁新制度产生ꎬ从而改变制度的走向ꎮ制度的自我强化机制使得制度自我维持㊁自我稳定㊁继而进入自我 锁定 的惯性状态ꎮ一旦遇到重大事件打破原有的平衡ꎬ就会再次迎来制度变革的契机ꎬ制度发生重大变革又迎来新的路径依赖的起点ꎬ如此往复循环ꎬ形成持续的 断裂 均衡 循环[8]ꎮ社会治理体制变迁是在宏观历史情境下ꎬ由偶然的关键节点与必然的路径依赖共同作用形成了 断裂 均衡 式制度演变模式(如图2所示)ꎮ以宏观历史情境为背景ꎬ基于时间尺度的制度变迁轨迹ꎬ是由多个关键节点的制度断裂和断裂节点间的制度强化组成ꎬ其构成方式更为细致地展现了图1中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逻辑ꎮ图2㊀社会治理体制的 断裂 均衡 变迁示意图㊀㊀1.制度选择的历史情境历史制度主义在分析制度时强调历史情境的重要性ꎮ例如ꎬ斯坦默认为应当在制度所处的社会㊁政治㊁经济的宏观社会背景中去解释制度[21]ꎮ宏观社会背景既作为前置变量影响制度选择㊁行为者的观念与行为ꎬ又作为制度变迁的目的ꎬ以解决当前社会问题并促进制度变迁ꎮ73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1949 1977)ꎬ以国家管制㊁计划体制为特色的传统社会治理体制ꎬ是历史赋予的必然制度选择ꎬ主要取决于下列宏观社会背景:(1)清理社会遗毒ꎬ彻底改造旧社会ꎮ旧社会经济凋敝ꎬ国民文化水平不高ꎬ黄赌毒恶遍地ꎬ新中国成立后ꎬ为解决这些遗留问题ꎬ在政府主导下实施了扫盲识字班㊁妓女改造㊁肃清烟毒㊁处理流氓黑社会团伙等一系列措施ꎮ(2)建设新政权ꎬ建设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社会治理体制ꎬ对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行直接调控与高效管理ꎮ(3)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领导人怀有深厚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作风ꎮ从苏联和东欧学成归来的人才ꎬ必然将苏联的社会治理理念引入新中国ꎬ并深刻融入社会治理体制建设ꎮ(4)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ꎮ面对复杂的国外形势ꎬ在 一边倒 外交政策指引下ꎬ中国政府也更倾向于借鉴苏联的社会治理模式ꎮ改革开放以来ꎬ中国社会治理体制逐步由以计划为特点的传统社会治理体制向以 面向社会 为主要特点的现代社会治理体制转变ꎬ这一过程主要取决于下列宏观社会背景:(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ꎮ随着时代的发展ꎬ计划型社会治理体制日益表现出 统得过多㊁管得过死 的弊端ꎬ导致社会发展缓慢㊁缺乏活力ꎮ尤其是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启动ꎬ中国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ꎬ但社会治理体制的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ꎬ使得社会治理体制亟须改革创新ꎮ(2)国际环境的变化ꎮ随着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ꎬ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ꎬ促使中国在学习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ꎬ逐渐改变计划指令型的社会治理方式ꎮ(3)改革开放前ꎬ中国广大农村生产力低下ꎬ大量知青回城面临失业的窘境ꎬ社会矛盾空前集中ꎬ社会治理工作需要相应地调整ꎮ(4)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日益深化ꎬ政府对社会的管理逐渐放松ꎮ政府开始倡导基层自治㊁培育民间力量ꎮ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促进了社会力量的兴起ꎬ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改革ꎮ2.制度断裂的关键节点制度变迁过程是 断裂 均衡 的过程ꎬ由关键时间节点和在关键时间节点形成的制度共同构成ꎮ关键时间节点在制度变迁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22]ꎮ关键时间节点往往表现为经济㊁政治等重大事件ꎮ重大事件打破制度原本的平衡形成断裂ꎬ行为者往往会立即采取行动修正旧制度ꎬ催生制度变迁[8]ꎮ基于前文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历史的考察ꎬ可以看到四个关键时间节点:(1)1949年新中国成立ꎬ建立了新政权ꎬ确定了国家的基本性质ꎬ在中国建立了计划指令性的社会治理体制ꎮ这一时期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样貌ꎬ以 计划 为中心㊁配合计划经济体制ꎮ(2)1978年改革开放后ꎬ政府转变工作重心ꎬ充分释放市场和社会的活力ꎮ在市场高效率的压力下计划性社会治理体制日益松动ꎬ社会治理部门开始面对复杂的社会新问题ꎬ从而推动了社会治理体制的变革ꎮ总的来看ꎬ这一时期经济建设仍然是主旋律ꎮ(3)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ꎬ促使社会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ꎮ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ꎬ计划经济体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ꎬ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改变ꎬ社会治理的内容㊁理念及方式也随之发生变革ꎮ(4)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ꎬ共建共治共享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鲜明特色ꎬ党委领导㊁政府负责㊁民主协商㊁社会协同㊁公众参与㊁法治保障㊁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制日益完善ꎬ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㊁开辟 中国之治 新境界奠定了坚实基础ꎮ上述四个关键节点的前后时期都是制度变迁中的断裂期ꎬ衔接起了整个制度变迁过程ꎮ而在断裂期中间的均衡期ꎬ制度没有发生显著变化ꎮ3.制度强化的路径依赖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表现为过去的制度选择对现在和未来制度变化产生的惯性影响ꎬ制度会维持初始路径并不断自我强化ꎮ纵观70余年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ꎬ制度在变迁中仍然表现出了较强的惯性ꎬ存在着多重路径依赖ꎮ梳理70余年来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历史过程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三重路径依赖:(1)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制度依赖ꎮ我国传统社会治83理的文化基础主要表现为政府本位的 强政府 思想㊁大一统思想ꎬ并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模式ꎮ新中国成立初期ꎬ由于面临极为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发展任务ꎬ人民更期待一个强大的政府运用统一的力量有效整合资源ꎬ这就使得计划性的社会主义集体制度成为必然选择ꎮ(2)社会主义道路的路径依赖ꎮ虽然改革不断深化ꎬ但计划指令性的管理方式并没有立即退出ꎬ而是在某些领域一直延续ꎬ并在市场化改革过渡期间留下了深刻印记ꎮ(3)改革开放后维持社会稳定的路径依赖ꎮ保持社会稳定曾经是改革开放初期维护生产秩序㊁追求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ꎬ在社会矛盾频发的改革过渡时期亦发挥了重要作用ꎬ但随着社会转型ꎬ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ꎬ因此亟须变革传统社会稳定机制ꎬ建立新型韧性稳定ꎮ㊀㊀四㊁制度变迁的动阻力交互作用机制机制是 固定互动规律的因果关系 [23]ꎮ本部分将以 结构 行为者 观念 的框架分析动阻力与制度变迁的因果关系ꎬ回答社会治理体制为什么会变迁㊁怎样变迁以及变迁的动力㊁阻力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ꎮ虽然机制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条件下ꎬ但它却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发挥作用ꎬ制度变迁的动阻力机制也在具体历史情境中发挥作用[24]ꎮ权力结构改变不同行为者之间的利益关系ꎬ催化行为者的行为选择ꎬ权力结构也受到宏观社会观念的影响与制约ꎮ行为者是制度变迁的实现载体ꎬ是制度变迁的动力与阻力的具体体现[25]ꎮ观念既能作为一种宏观社会思潮ꎬ诱发权力关系改变ꎬ也能作用于具体行为者指导其行为ꎮ观念从宏观视角对制度变迁作出解释ꎬ行为者则从微观视角对制度变迁作出解释ꎬ权力结构在制度中链接了宏观观念与微观行动者ꎬ搭建了中观维度解释制度变迁原因的桥梁ꎬ串联起了人与社会结构的关系ꎮ权力结构㊁行为者与观念搭建了多层次的㊁互动的解释框架来分析制度变迁ꎬ属于图1中的制度变迁动阻力机制部分(具体如图3所示)ꎮ图3㊀社会治理体制变迁动阻力机制解释框架图㊀㊀1.权力结构政治行为体之间的权力较量是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之一[26]ꎮ在社会治理体制变迁中ꎬ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㊁要素分配㊁运行路径等是观察制度中权力结构的重要角度ꎮ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ꎬ全能式政府操办了社会的方方面面ꎬ用单位和公社将个体及社会力量纳入政府治理中ꎮ改革开放后ꎬ政治与经济领域的改革为社会悄然松绑ꎬ社会力量开始萌芽ꎮ政府利用分类控制的方法ꎬ以行政力量吸纳社会ꎬ培育可控制的社会力量㊁抑制不可控制的社会力量[27]ꎮ伴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等一系列改革的推进ꎬ新时代下政府与社会又在不断融合ꎮ从权力关系来看ꎬ政府与社会的权力关系从始至终都是不对等的ꎮ时至今日ꎬ政府仍然处于主导地位ꎬ但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前ꎬ社会的地位已9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 期 2 0 1 5年 4月
华 北 电力 大学 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C h i n a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I S c i e n c e s )
Ab s t r a c t :The t r a ns f o r ma t i o n o f l oc a l g o v e r nme nt f un c t i on i n Chi na h a s e x pe r i e nc e d a l o ng pr o c e s s , but i t ha s n ot b e e n t r a ns f o r me d c o mp l e t e l y .An y r e f or m i s no t c o n duc t e d i n a v a c u um b ut i n a n e x i s t e d i ns t i t u t i o na 1 e nv i r o nme nt , wh i c h f o r m t he “ pa t h d e p e nd e n c e ” .The r e s i due s o f t he t r a d i t i o na l s ys t e m, t he s o l i d s t r u c t ur e o f i ns t i t u t i o n a n d po we r,a n d t he b l oc k of t h e v e s t e d i nt e r e s t g r ou p ha v e be c o me t he f a c t o r o f p a t h d e pe nd e nc e i n Chi na ' s r e f or m. I n
行的 , 要 处 在 一 个 已有 的制 度 环 境 中 , 从而形成“ 路径依赖” 。传 统 体 制 的 残 留 、 坚 固的制度结构 和权力结 构 , 以 及 作 为 既 得 利 益 者 的利 益 集 团 的 阻 挠 , 都 成 为 我 国 改 革 中形 成 路 径 依 赖 的 因 子 。为 了 打 破 这 种 路 径 依 赖
Th e Pa t h De p e nd e nc e a nd Pa t h S e l e c t i o n o f t h e T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f Lo c a l Go v e r n me nt Fu nc t i o n s
— —
W i t h t he Ne w I ns t i t u t i o n a l i s m Pe r s p e c t i v e
ZH A N G Rui Nhomakorabea( Na n k a i Un i v e r s i t y, Z h o u En l a i S c h o o l o f Go v e r n me n t , Ti a n j i n 3 0 0 0 7 1 , Ch i n a)
3需要改革之时利益集团就会更进一步发展成为首先在保持制度的稳定性的前提下才开始实施制强势集团而阻止制度的变革因为他们关注的并度的微调而单方面制度的微调不但会破坏原有不是该制度能否带来社会收益的增加而是自己的制度结构的均衡状态而且会因为制度系统中其收益新的制度即使能够带来社会总财富的增长他制度的牵绊和阻挠而收效甚微
o r d e r t o b r e a k t h e l o c k o f t h i s p a t h d e p e n d e n c e ,t h e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a n d s t a n d a r d i z e d
的锁定效应 , 必须进行全面地 、 规 范 化 的制 度 变 革 。 关键词 : 地方政府职能 ; 路径依赖 ; 制度结构 ; 权 力结 构 ; 利 益 集 团 中 图分 类 号 : D 6 2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2 6 0 3 ( 2 0 1 5 ) 0 2 — 0 0 6 8 — 0 6
po we r s t r u c t u r e: i nt e r e s t gr ou p
首次提 出转 变政 府职 能至 今 已有 2 5年 的历史 , 政
一
、
问题 的 提 出
企分 开 、 政 事分 开 、 政 社分 开 等 内容 人们 已经 耳熟
能详 , 可是 依 然 未能 解 决 。最 重 要 的一 点 是 我 国
NO .2
Ap r i l 2 O1 5
● 经 济 与 管 理
地 方 政 府 职 能转 变 中 的路 径 依 赖 与路 径 选 择
以新 制度 主义 为 视 角
张 蕊
( 南开 大学 周 恩来政 府 管理 学院 , 天津 3 0 0 0 7 1 )
摘
要: 我 国地 方 政府 职能 转 变 经 历 了 漫 长 的 过 程 , 却 依 然 转 变 不 到 位 。而 任 何 改 革 都 不 是 在 真 空 中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