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世界区域地理复习——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作业:区域地理《东南亚》教学反思

作业:区域地理《东南亚》教学反思

区域地理《东南亚》高考专题复习课教学反思反思一:课前预习复习本专题前,先下发本专题的知识体系,给学生留有预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运用知识体系对一轮复习中已学过的知识点以及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在大脑中进行再现,对模糊的记忆及时做好查缺补漏。

反思二:课堂教学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高考试题回顾,命题规律总结复习一个专题,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专题的主干知识及其在高考中的应用价值,我想除了依据高考考试大纲外,对学生来说最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就是高考真题了。

所以在对专题知识进行具体分析之前,先列举近几年考查本专题知识的高考试题,通过对命题内容、考查能力和命题形式的分析,总结此类知识高考命题规律,以做到复习上的有的放矢。

第二环节:典型问题探究,规律方法总结本环节是复习课的主体,设计所遵循的原则及具体做法如下:1、遵循知识重组原则,进行典型问题设计。

二轮专题复习,从本质上讲是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种复习。

所以课程设计时不再追求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而要以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为目的,对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通过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来统领知识点,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例如《东南亚》这一课,根据本区域的主干知识和当前世界对该区域的关注方面,并把握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融合,设计了三个有价值的典型问题,即经济发展问题(农业和工业)、地质灾害问题(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国际协作问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亚铁路、克拉地峡运河、中缅石油管道、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发)。

通过以问题为先导,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知识点复习,即理解了知识,又掌握了应用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遵循实际联系理论、培养创造思维原则,进行典型问题探究。

理论联系实际是任何一个学科复习的基本原则,但在专题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思维的逻辑次序。

高考中对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能力的考查,在思维逻辑的次序上是逆向的,即通过题目设置了新情景、新问题,首先给出“实际”,要求学生在读懂题目的基础上(了解“实际”),再去联系理论。

高中地理_世界区域地理复习——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世界区域地理复习——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地理复习——东南亚世界地理复习——东南亚一、内容标准课标要求:区域地理是高中教学的必要载体。

课标解读:基础知识是教学载体,不是主体,只是提供一个信息平台,在这里种地,种高中地理知识,收获高考成功。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①通过填图,明确东南亚的位置、范围。

②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③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④运用相关资料,探索东南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目标解读:本节通过探究“东南亚”,进一步总结研究区域一般方法与步骤,体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学生在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时,对如何构建问题的框架存在困难,对如何根据具体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存在困惑。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与认知规律,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分析区域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学习目标:⑴通过填图,明确东南亚的位置、范围。

⑵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三、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世界地理”是“区域地理”的核心内容,“东南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为复习区域地理提供了依据。

在内容编排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内容初中教材选取典型的“东南亚”为例,以“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人地协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找出问题,探究原因,提出对策,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3.版本兼容各版本的侧重点不同,主要体现在内容编排上的的差异,鲁教版更侧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图版更侧重对社会经济环境的阐述。

四、教学活动1.流程设计创设情景……………………………………… 1分钟自主学习……………………………………… 约8分钟合作探究……………………………………… 约25分钟归纳总结……………………………………… 约1分钟巩固训练……………………………………… 约10分钟2.教学设计五、课后作业通过东南亚的题目,涵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要点。

教学反思:东南亚

教学反思:东南亚

第二章了解地区第一节东南亚课时安排:第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

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 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新课部分做铺垫。

二、导入新课:观察亚洲政区图。

指导学生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三、讲授新课:指导学生读图。

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

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2.通过地形图分析:(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区域地理复习--南亚学情分析本节是给高二七班同学上课。

高二七班为文科班,学生的学习程度各异。

多数同学学习积极、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地理基础也不错。

但,个别同学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分神。

通过对课前预习内容的检查发现多数同学对南亚还是比较熟悉的,只是对于区域性问题思路不够明确、答案组织不够准确。

课堂效果分析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思路清晰、明确,学生课堂活动积极,思维活跃,回答问题踊跃,课堂效率高。

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讲述世界地理分区的南亚部分。

目前,南亚高速发展引起了世界关注,同时,也成为高考热点。

主要学习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

根据高考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5.了解南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6.记住南亚的位置和地形特点、河流及其水文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主要地形区、河流等。

7.理解南亚季风气侯,能够根据气候统计表、数据等分析南亚季风成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8.理解恒河三角洲地区多洪涝的原因。

评测题读右图回答1-3题。

1.B国地形自北向南依次是()A.山地、高原、盆地B.山地、平原、高原C.高原、山地、平原D.山地、平原、盆地2.关于A、B两国正确的说法的是()A.A、B两国间矛盾冲突激烈的历史原因是淡水之争B.A国是以山地为主的国家C.B国南部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偏高的原因主要是受北部山地的阻挡D.东南季风的强弱,易使B国造成洪涝或干旱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国地处亚欧板块B.某一河流源于我国,流经B国,在C国入海C.A国人口密度最大D.B国是亚洲耕地面积,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右图为某地区图,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甲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该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①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②国家贫困,水利设施差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④气温高,山地冰川融化量大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5.a、b两河流域之间的山脉,其南坡雪线比北坡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光照 B.热量 C.地形 D.降水6.不属于南亚西北部印度(或塔尔)沙漠形成的原因是A.离海较远B.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内C.西南季风不易吹到D.古代原始森林遭到破坏课后反思课已经上完,回顾整个的备课、上课的过程,感悟良多,现反思如下:1、要重视集体备课。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区域地理复习--南亚学情分析本节是给高二七班同学上课。

高二七班为文科班,学生的学习程度各异。

多数同学学习积极、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地理基础也不错。

但,个别同学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分神。

通过对课前预习内容的检查发现多数同学对南亚还是比较熟悉的,只是对于区域性问题思路不够明确、答案组织不够准确。

课堂效果分析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思路清晰、明确,学生课堂活动积极,思维活跃,回答问题踊跃,课堂效率高。

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讲述世界地理分区的南亚部分。

目前,南亚高速发展引起了世界关注,同时,也成为高考热点。

主要学习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

根据高考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5.了解南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6.记住南亚的位置和地形特点、河流及其水文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主要地形区、河流等。

7.理解南亚季风气侯,能够根据气候统计表、数据等分析南亚季风成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8.理解恒河三角洲地区多洪涝的原因。

评测题读右图回答1-3题。

1.B国地形自北向南依次是()A.山地、高原、盆地B.山地、平原、高原C.高原、山地、平原D.山地、平原、盆地2.关于A、B两国正确的说法的是()A.A、B两国间矛盾冲突激烈的历史原因是淡水之争B.A国是以山地为主的国家C.B国南部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偏高的原因主要是受北部山地的阻挡D.东南季风的强弱,易使B国造成洪涝或干旱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国地处亚欧板块B.某一河流源于我国,流经B国,在C国入海C.A国人口密度最大D.B国是亚洲耕地面积,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右图为某地区图,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甲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该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①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②国家贫困,水利设施差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④气温高,山地冰川融化量大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5.a、b两河流域之间的山脉,其南坡雪线比北坡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光照 B.热量 C.地形 D.降水6.不属于南亚西北部印度(或塔尔)沙漠形成的原因是A.离海较远B.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内C.西南季风不易吹到D.古代原始森林遭到破坏课后反思课已经上完,回顾整个的备课、上课的过程,感悟良多,现反思如下:1、要重视集体备课。

初中地理_ 第一节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 第一节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东南亚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读图,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和国家,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

2、通过地图的查找,掌握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南北纵列的地形;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另外也培养学生从综合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通过对东南亚自然环境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和谐发展观。

教学设计新课导入:有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

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盟所在地──东南亚。

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我们的近邻──东南亚。

活动一东南亚的范围(出示多媒体图)东南亚的范围是什么?那么它们在图上的具体位置是在那儿?明确: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

中南半岛在图上的位置是与中国的南部相连,而马来群岛则是横穿赤道。

它的北面是亚洲,东南面是大洋洲,西面是印度洋,东面是太平洋。

因此它是联系亚洲与大洋洲,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我们了解了东南亚的范围和地理位置,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东南亚的地形、河流以及城市的分布。

活动二、中南半岛河流分布1、有哪些河流?2、河流的流向共同点(自北向南)自北向南流3、河流与山脉的分布有山脉特点?山河相见、纵列分布4、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火山灰和熔岩破坏农田、建筑物,火山喷发可以引起地震;人们选择在火山周围居住、耕地,是因为火山灰能形成肥沃的土壤,为农作物提供丰富的养分。

马来群岛地形特点,展示六大板块,说出多地震的原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的交接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活动三、东南亚的气候类型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图分析↓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旱季和雨季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对农业的影响↓对比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理特征活动四、马六甲海峡位置:位于哪里?(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1、马六甲海峡被日本称为“海上生命线”因为日本从中东大量进口石油,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是从中东至日本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

初中地理_第二节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二节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节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东南亚》—教学设计【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1)在地图上指出东南亚的、范围及主要的国家和⾸都。

(2)读图说出东南亚处于“⼗字路⼝”的位置特点及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3)运⽤图表综合分析说明东南亚⽓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产的影响。

2.过程与⽅法:通过读图,培养学⽣观察地图并从图中提取信息,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东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进⼀步树⽴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1.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2. 东南亚⽓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产的影响【教学难点】粮⾷⽣产以⽔稻为主的原因【教学过程】导⼊:情景设计:东南亚因其独特的⾃然风光和风⼟⼈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们前去游览观光,尤其是“新马泰之旅”已经成为⼀种旅游时尚。

⽼师也有不少朋友和学⽣前去旅游。

前段时间⽼师有个学⽣从东南亚回来后给⽼师写了⼀封信,下⾯我们⼀起来了解⼀下这封信的内容。

学⽣读信。

【过渡】师: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后请同学们帮我写⼀封回信,好吗?【新授】⼀、我们先来了解东南亚的陆地组成。

师:1.东南亚的陆地具备什么特点?是完整的还是分散的?(⽣:分散的)2.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师: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得名,马来群岛是世界上⾯积最⼤是群岛。

【过渡】学习⼀个地理区域,⾸先我们要了解这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东南亚的位置师: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主要的三个⽅⾯。

下⾯我们先了解东南亚海陆位置的重要性。

1、回忆⼀下描述海陆位置的⽅法,包括哪两个⽅⾯?⽤什么样的语⾔来描述?⽣:按照⽅位找到这个区域周围的海洋和陆地。

2、东南亚处于哪两洲和两洋的“⼗字路⼝”?处于亚洲和⼤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字路⼝”【承转】在信中李晓⽂同学说新加坡的繁华跟⼀条海峡有关,观看视频,谈谈感受。

播放视频。

学⽣观看视频讨论,然后思考回答。

东南亚教学反思

东南亚教学反思

东南亚教学反思本章节是世界区域地理的初始章节,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了解区域地理的方法最为重要。

本节课是学习《东南亚》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习东南亚的自然地理部分。

由于学生已学习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得知识背景,因此,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等方法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只需要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生明确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东南亚的自然和人文的特征。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的相关基础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还很缺乏;另外,一些学生还没有养成图文结合的习惯,比如能记住地名,但不能在地图上标注,本节课要注意强调这方面的训练。

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教法:利用图片、视频资料、诗歌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

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学法: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和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依据地图和材料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

我认为亮点的地方有:1.利用图片、猜谜语、诗歌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积极性、主动性。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以往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学习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指图,查图,看图等过程,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的提高。

有待改进的地方有:1.拓展的知识世界性的粮荒应该由学生先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教学方式上采取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模式,略显呆板,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

初中地理_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堂板书】东南亚一、东南亚的范围和地理位置1.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2.地理位置⑴纬度位置⑵海陆位置⑶相对位置——“十字路口”二、东南亚的地形和河流三、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东南亚学情分析难在哪里?一是学生在上册地形图的学习中还不够全面深入,缺对户外实际地形、地貌概念的了解,要学生理解利用地形图来理解实际地形与地貌的特点,还要学会通过对地势的观察从而明白此地势中河流流向,要做到看地形图中,看出地势高低情况,这对初一学生而言的确很难。

听说跑得快的学生不一定定向越野就好就是没有做到胸中有图。

对于新授课,难点之一仍然是概念教学。

东南亚预期效果分析本课以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地形和河流为重点。

重点巩固分层色地形图为中心理解东南亚的地势及地形特点。

从这些地形图颜色中,可以以颜色的不同来分辨地势的高低以及河流的流向。

回顾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东南亚的地形特征是节课的教学难点,地形图比较复杂,采用传统教学时间较长,短时间很难完成任务。

那么通过采用演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而且学生能非常直观看到,达到认知统一。

另外通过图片手势与诗句相结合对应呈现方式的展示,不断冲击学生视觉,使学生对该知识点印象深刻。

2、学练结合,符合农村学生思维过程。

农村学生应变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已学知识不能灵活应用。

通过手势、图片及多媒体等结合更为直观。

不足之处:1、由于时间原因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地形图片,给教学留下一点遗憾,争取在以后的拓展课里进行。

2、有些图片不够清晰,学生不容易辨知,建议用一些清晰的图片,能使学生通俗易懂。

东南亚教材分析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作为一个整体的地理区域,无论在自然地理条件,还是在历史、经济发展方面,都有许多共性。

本节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和“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等。

《东南亚》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东南亚》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区域地理《东南亚》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作者:郑伯华 (初中地理资阳市初中地理514班) 评论数/浏览数: 0 / 19 发表日期:2012-10-26 14:10:33第一部分:教学设计第二节中国山水相连的地区-东南亚一、课型:复习课二、课时:一课时三、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及范围,知道东南亚主要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

知道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及首都,能说出东南亚自然环境的特点及主要物产的分布、生产、出口情况。

2、过程与方法:运用相关图表掌握主要国家及其首都的位置,能在图上说出主要物产的重要生产或出口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南亚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其咽喉马六甲海峡不仅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对我国的发展亦十分重要。

四、课前准备:1、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地图的方法,培养学生制作表格归纳知识的能力,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五、复习重难点:1、复习重点:记住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的位置,掌握东南亚重要物产及与之相关的最大生产或出口国。

2、复习难点:归纳出东南亚自然环境的特点,并能领会马六甲海峡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六、板书设计:一、东南亚的位置、范围: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马来群岛:火山、地震频繁。

二、马六甲海峡:三、国家及首都:四、气候与农业:1、气候(1)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2)热带雨林气候:马来群岛2、农业:(1)高温多雨:粮食作物-水稻(2)温热气候:热带作物-椰子、橡胶油棕五、矿产:锡、石油六、主要物产与生产、出口国:七、复习过程:(一)导入复习:出示中考要求,概述主要内容导入复习。

(二)内容复习:一、东南亚的位置、范围:1、课件展示东南亚地图,以填空方式讲清东南亚地理位置,展示其纬度位置。

2、问:为什么说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是处于“十字路口”?3、展示亚洲、大洋洲和印度洋、太平洋,让学生直观感受东南亚的“十字路口”位置。

初中地理_东南亚(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东南亚(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根据地形图说出中南半岛城市分布的特点;分析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结合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析说明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地图、收集整理东南亚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华人华侨对所在国的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没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地形特点与河流分布教学难点:地形特点(中南半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中国就与东南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国著名革命家陈毅在写给缅甸朋友的诗中曾说到:”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共饮一江水”,这既是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的位置表达,也是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

(二)、讲授新课:一、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活动一展示:“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在学案上描画主要的河流分布,并确定诗中提到的河流名称。

活动二读图分析(读图,自学与交流结合)读“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完成以下问题。

1.找一找东南亚有什么河流?2.这些河流的流向特点?3.这些河流的上游在哪里?4.河流与山脉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展示交流结果。

根据学生的展示教师进行总结或补充。

学法指导:中南半岛在河流与河流之间,多是山脉和高原,用我们的手就可以形象的表示出中南半岛的地形----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活动三找一找在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下,人口和城市如何分布呢?学生活动:读“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找出河内、金边、万象、曼谷、仰光,看看他们附近的大河及所在国家,完成下表。

总结: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过渡:世界上大多数城市都沿河分布。

出示中国的城市分布图,进一步认识城市沿河分布的特征。

引入问题: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有哪些有利条件?进入活动四环节。

活动四讨论交流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有什么好处?教师引导过渡: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有正反面。

高中地理_高二世界地理复习 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高二世界地理复习  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南亚》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思路:【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高中区域地理的一部分内容,它充分体现了地理的两大特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通过本节要让学生初步明确学习区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会影响人类活动。

本区在高考中的常规设题往往以南亚的自然灾害如高温、洪涝、地质灾害、产业活动等为切入点,考察本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区位条件、主要面对的问提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知识的基石,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目的就是要某个区域的一些地理现象做出解释或对区域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区域地理知识属于初中学习的内容,限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知识体系相对简单,强调感知;而高中区域地理建立在学生已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的前提下,对地理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和升华,更强调理性的思维。

学生要在并不牢固的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基础上,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

澳大利亚是区域地理里面非常重要的一节,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因此这一节对高中区域地理来讲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南亚的基本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简单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初中阶段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表面认识,即简单的知道“是什么”,但不注重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且,现在有些学生基础知识已遗忘。

高中区域地理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还有待完善,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并乐于参与探究活动,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本区在高考中的常规设题往往以南亚的自然灾害如高温、洪涝、地质灾害、产业活动等为切入点,考察本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区位条件、主要面对的问提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唤醒学生的已有记忆,结合高中必修一、必修二、所学的原理、理论以及必修三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解释南亚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即要明白“为什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制约本地区发展的问题,并能提出解决措施和发展方向。

初中地理_《东南亚》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东南亚》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东南亚》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较多,要想用此设计教学,最好先让学生做好预习。

本课设计用印度洋海啸作为切入点,由美日的关心引出位置的重要,由海啸中外国旅游者的伤亡,得出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那么想到东南亚旅游要做哪些准备?联系实际巧妙把“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穿插其中,还复习了七上课本中人种语言等旧知识,用海啸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样一来,没有按教材编排顺序来教学把“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放到最后。

教学中力争用多种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师生双边活动得以开展。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问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②了解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雨林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2.能力目标①通过读图,得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②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及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华人华侨对所在国的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没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印度洋海啸图片。

简介:此次海啸印尼等国家伤亡和财产损失惨重,国际社会伸出援助之手,美国人开着航空母舰来了,日本自卫队也来了,救灾要航空母舰吗?为什么美日对这次海啸如此大动干戈?活动一读图思考(见图7.17和7.18)1.东南亚的范围是什么? 那么它们在图上的具体位置是在那儿?(并在图上指出) 那么它的位置是?明确: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

中南半岛在图上的位置是与中国的南部相连,而马来群岛则是横穿赤道。

它的北面是亚洲,东南面是大洋洲, 西面是印度洋,东面是太平洋。

因此它是联系亚洲与大洋洲,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2.读图7.19 说说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连接了哪些地区。

投影: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

师补充:近年来,过往船只每年达到8万多艘。

3.回顾“日本”节内容:马六甲海峡对日本有什么重要性?明确:被日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过渡:此次海啸时许多外国人在新马泰等国度假,有大家熟悉的金庸、李连杰。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复习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复习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区域地理复习--东南亚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区域地理亚洲分区的东南亚部分,高考考试说明认为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要求掌握本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因此学生应该要掌握本区的基本自然地理特征及对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近年来高考热点内容,多与高中地理知识相联系进行综合考查,重点集中在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板块构造及地质灾害、物产等。

人文地理考查的热点主要有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泛亚铁路、澜沧江-湄公河的开发。

各类题型均有涉及。

基于以上内容,本节让学生自主交流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主要涉及位置的重要性,并能到掌握区域定位和区域位置描述方法。

通过农业区位条件来引出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各个特征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也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通过升华变化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价值观,能够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属于初中地理内容。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相关知识,但由于初二就会考完,两年没学地理,所学知识已经所剩无几,再加上学生生源实际情况,复习应低起点。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区域地理知识储备还不够全面,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要达到课标的要求有一定难度。

因此课下学生做好充分的学前预习,做好学情反馈。

在课上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掌握分析区域问题的一些方法,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会知识点的迁移应用,为高考打好基础。

本课设计理念:力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资料。

2.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辩论等四.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南亚的位置,掌握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理解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对区域开发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入相关材料,培养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加深记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看待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合作与冲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初中地理_《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东南亚》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世界区域地理中“了解地区”部分的第一节东南亚,主要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两部分知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于“了解地区”这一部分的要求中,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几点: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3.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分析课标要求可知,学习本课时的东南亚知识,首先应该明确东南亚的位置、组成,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东南亚的位置特点,并且通过了解“马六甲海峡”,理解东南亚位置的重要性;能够通过阅读地形图并结合水系图归纳出东南亚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能够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东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要学会分析东南亚的城市分布特点及其成因,从而体会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为:1.明确东南亚的位置、组成,并通过了解“马六甲海峡”,理解东南亚位置重要性;六、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部分:认识大洲。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每一个大洲的地理环境都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我们把每一个大洲都按照方位分成了几个地区。

第七章,就是引导我们了解一下几个较小尺度的区域:地区。

那么,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哪个独特的地区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希望大家认真看,看完之后,告诉老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哪一个地区?你知道了关于这个地区的哪些知识?看哪些同学看的仔细认真,了解的知识多。

(1′)学生:认真看视频(1′53″)教师:老师问大家,今天,我们要了解哪个地区?学生齐答:东南亚。

教师:好,我们看一下同学们都是从视频中了解了有关东南亚的哪些知识?学生:各抒己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地理复习——东南亚
世界地理复习——东南亚
一、内容标准
课标要求:区域地理是高中教学的必要载体。

课标解读:基础知识是教学载体,不是主体,只是提供一个信息平台,在这里种地,种高中地理知识,收获高考成功。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①通过填图,明确东南亚的位置、范围。

②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③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④运用相关资料,探索东南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目标解读:
本节通过探究“东南亚”,进一步总结研究区域一般方法与步骤,体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学生在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时,对如何构建问题的框架存在困难,对如何根据具体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存在困惑。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与认知规律,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分析区域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学习目标:⑴通过填图,明确东南亚的位置、范围。

⑵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三、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世界地理”是“区域地理”的核心内容,“东南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为复习区域地理提供了依据。

在内容编排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内容
初中教材选取典型的“东南亚”为例,以“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人地协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找出问题,探究原因,提出对策,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3.版本兼容
各版本的侧重点不同,主要体现在内容编排上的的差异,鲁教版更侧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图版更侧重对社会经济环境的阐述。

四、教学活动
1.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 1分钟
自主学习……………………………………… 约8分钟
合作探究……………………………………… 约25分钟
归纳总结……………………………………… 约1分钟
巩固训练……………………………………… 约10分钟
2.教学设计
五、课后作业
通过东南亚的题目,涵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要点。

以上是我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有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世界地理复习——东南亚学情分析
区域地理是高中教学的必要载体。

基础知识是教学载体,不是主体,只是提供一个信息平台,在这里种地,种高中地理知识,收获高考成功。

在学生自学东南亚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充分收集有关东南亚地区的各种图文资料,课堂展示给学生并提出针对性的问题,经过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探究,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在快乐中共同成长的目的。

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学会方法、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情感提升的目的。

世界地理复习东南亚--学生当堂学习效果分析
学生在答题中基本能体现以下要点:
1、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
2、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形特点: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
地形以山地为主,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马来群岛:以山地为主,地形崎岖;平原较少;多火山地震。

描述区域地形特征的一般思路:地势,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

3、说出东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特点、分布及成因。

4、泰国香稻种植的有利条件,并结合其发展经验谈谈对我国水稻
种植的启示。

•自然条件:
扬花期气候凉爽;灌浆期降水量少,气温回升快,土壤湿度降低,促进了香味的积累;地处沿河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
国际市场广阔;对外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充足;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平高;国家政策的支持。

•发展方向: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稻种植,提高经济收入;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

5、分析东南亚水果大量出口到中国的优势条件。

热带气候,水果种类繁多,产量大;上市时间长;距离中国近,市场广阔;海陆交通便利;自由贸易区的政策优势。

6、墨西哥中北部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旱作农业,东南部沿海主
要为热带种植园农业。

从地形和气候角度,分析这种农业地域类型格局的成因。

(8分)
旱作农业分布的成因:中北部以高原、山地为主,高原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高原内部干旱少雨,因此以旱作农业为主。

热带种植园农业分布的成因: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地带,地处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受赤道低压和东北信风影响,气候湿热,适宜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

结合材料推测该国第二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

(6分)
变化: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前,商品出口中石油占绝对优势,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后,石油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持续下降,2003年以后基本稳定在10%到13%之间;工业制成品在商品出口中的比重提高,种类增多。

推测:第二产业结构从单一化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世界地理复习——东南亚教材分析
1.本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世界地理”是“区域地理”的核心内容,“东南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为复习区域地理提供了依据。

在内容编排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内容
初中教材选取典型的“东南亚”为例,以“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人地协调、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