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解读实用手册

合集下载

安徽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发展与规划设计

安徽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发展与规划设计

根据构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大黄山文化旅游核心区这一总体发展定位,将旅游产业构建成为区域发展的战略支柱性产业,成为文化旅游、山地旅游的龙头,成为国际级山水文化度假旅游目的地。

委托客户:浙江祥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区位:安徽省休宁市项目规模:约110 平方公里完成时间:2011年核心资源:汉文化资源、山地旅游资源项目类型:旅游目的地规划设计规划成效/后续进展:从“黄山旅游”到“休宁度假”,引导现代休闲-度假服务功能及场域营造,将休宁齐云山打造成国际级山水文化度假目的地实现了休宁齐云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建设的龙头发展休宁位于大黄山旅游圈的地理中心和交通网络的核心,到各关键节点的交通时间成本最低;黄山市战略:旅游业为黄山战略性性支柱产业区域发展综合诉求:用新的区域发展观审视和考量“黄山-休宁发展战略”发展策略:区域发展转型更多依赖“资源价值”,而非“资源规模”从“比较优势”驱动转向“创造性竞争优势”驱动,依托“风景区+度假区”构成模式,构建“创造型”度假目的地,创新型消费价值导入”的旅游发展理念紧扣“大美黄山、道养齐云”的文化内涵延伸。

总体定位:根据构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大黄山文化旅游核心区这一总体发展定位,结合当前国家级发展命题,因地制宜,将旅游产业构建成为区域发展的战略支柱性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建设的龙头,成为国际级山水文化度假目的地。

形象口号:大美黄山大道齐云空间结构:“一核、三区、三带、三节点”三区齐云山风景区齐云山度假区水南-滨江新城发展区三带横江旅游度假带山南文化旅游带兰渡-渭桥公共服务带三节点西馆、岩脚、山南(渠口)三大旅游度假服务节点休宁-齐云山旅游发展模式文化内核、山水承载、交通强化三核驱动休宁-齐云山旅游发展路径齐云文化重构、交通集散激活、度假模式创新三步递进核心创意:“黄山旅游”到“休宁度假”,借黄山天成之美,显齐云人文之养;横江之水-特色文化山水小镇群落构建;引现代休闲-度假服务功能及场域营造,打造国际级山水文化度假目的地。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三五”规划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三五”规划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湖北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阶段。

为抢抓生态文化旅游发展黄金机遇,加快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

鄂西圈包括襄阳、宜昌、十堰、荆州、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市(州、林区),2015年圈域常住人口2730.88万人,国土面积12.79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47%和69%。

“十二五”时期,鄂西圈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015年,圈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523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3%,比“十一五”末提高1.3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圈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7.2∶49.7∶33.1调整为2015年的14∶52.7∶33.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224元和12193元,年均增长16.3%和17.9%,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1.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发展条件优化。

“十二五”期间,圈域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395亿元,年均增长25.8%,占全省投资总额的39.7%。

圈域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

高速公路系统基本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415公里,占全省的55.1%。

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182.4公里(含长江),占全省的72.3%。

武西高铁武汉至十堰段己开工建设,郑万高铁湖北段建设稳步推进。

神农架机场、武当山机场、三峡机场、恩施机场、襄阳机场分别建成通航、试航或提档升级。

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显著优化。

宜昌—恩施清江画廊整体开发、武当山文化旅游扩复建等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三峡大坝—平湖半岛、武当山—太极湖等十大旅游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为旅游区提档升级提供了保障。

科学的规划 美好的蓝图——许克振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

科学的规划 美好的蓝图——许克振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

在 反 复 调研 、讨 论 ,听取 各 方 意 见 的基 础 上 , 《 体 总
规 划 》 的 制定 主要 建 立 在 4个 基 点 之上 :一 是 “ 动 行
纲领 ” ,即省 委 、省政 府 决定 的行 动计 划 ,要 求 可 操作
性强 :二是 “ 国家 典 范 ” 目的是 提高 发 展层 次 ;三是 ,
机 遇 .实 现 鄂 西 圈 与 武汉 城 市 圈 、长 江 经 济带 呼应 动的 “ 一带 两 圈 ”发 展新 格 局 。
次 会 议 上 ,领 导 小 组 组 长 、省 长李 鸿 忠评 价 《 体 总 规划 》 定位 “ 有 气 魄 ” “ 照 这样 一 个 规划 ,用 五 很 , 按 年 到 十年 时 间去 投 资 、建 设 ,鄂 西 地 区 将 发 生 翻 天 覆
鄂 西 圈 近 期 目标
到 2 1 0 2年 , 圈 域 生 产 总 值 力 争 达 到 60 0 0亿元 , 占全 省 3 %以上 : 圈域 G P年 8 D
生 物 物种 多样 、 自然 资 源 丰 富 、生 态 赋存 优 越 ,是 鄂 西
圈 突 出 的特 色 和亮 点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理 所 当然 成 为鄂 西 圈建 设 的重 要前 提 。
许 克 振 说 , 《 体 规 划 》 已经 确 定 了 鄂 西 圈 的 总
来 定 位 。那 就 是 中华 民 族 可 以 永 续 利 用 的 洁 净 水 资 与 清 洁 能 源供 给 基 地 , 民族 民间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与 区
“ 市场 运作 ” ,核 心 是 可经 营性 ;四是 “ 际视 野 ” 国 ,即
地 的变 化 。 ” 对 于这 一 评 价 .许 克 振 感 到 十 分 欣 慰 。他 介 绍 ,

最新版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建设总体设计项目解决方案

最新版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建设总体设计项目解决方案

最新版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建设总体设计项目解决方案一、总体思路以《**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指导,以知名景区景点为依托,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及县乡干道为轴线,以具备旅游基础的民族民俗村落、古村古镇、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水利风景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为景点集群,以文化生态旅游融合为核心内涵,串点成线,连线成廊,延廊成环,着力构建“全景环线—景观长廊—精品线路—特色景点集群”四位一体的“环—廊—线—点”旅游产品空间格局。

重点围绕能成为独立旅游目的地的核心节点,辐射带动特色景点集群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产业,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及文化内涵的发掘传播,用信息化带动旅游产品的便利化,促进民俗文化产业、特色农业、商贸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地区文化生态旅游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休闲化发展,打造**地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带动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总体布局围绕打造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根据**地区的交通格局和旅游景区分布情况,结合市场需求,**地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总体布局为“一环两纵四横多线集群”。

一环:整合串接**地区精品景区景点,形成全景旅游环线,对接长株潭城市群。

以长张高速、张花高速、包茂高速、洞新高速、沪昆高速、长韶娄高速为轴,依托常德桃花源、柳叶湖,张家界武陵源、天门山,湘西老司城遗址、芙蓉镇、凤凰古城、边城茶峒,怀化芷江受降纪念坊、黔阳古城、洪江古商城、百里侗文化长廊,邵阳黄桑、南山、崀山、云山、蔡锷故居,娄底曾国藩故居、水府庙,湘潭韶山,长沙灰汤、花明楼等景区,构建“长沙—常德—张家界—吉首—怀化—邵阳—娄底—湘潭—长沙”的**全景环线。

两纵:着力打造两条纵向景观长廊。

——**生态风情景观长廊:以包茂高速为轴,依托龙山县里耶古城,花垣县边城茶峒,保靖县吕洞山,吉首市矮寨奇观、乾州古城,凤凰县凤凰古城,芷江县受降纪念坊,中方县荆坪古村,洪江市黔阳古城、清江湖,洪江区洪江古商城、嵩云山,会同县粟裕故居、鹰嘴界、高椅古村,靖州县飞山、杨梅生态基地、地笋苗寨,通道县万佛山·侗寨、百里侗文化长廊等景区打造。

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旅游目的地创新产业园区规划方案)

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旅游目的地创新产业园区规划方案)

依托贵州省丰富的历史、 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 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 文化产业群。深入挖掘民 族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民 族歌舞、工艺美术等文化 旅游产品。继续大力支持 “多彩贵州风”等,大力 发展红色旅游。规划建设 一批主题文化公园和文化 馆、博物馆、美术馆设施, 加快完善文化旅游综合配 套服务体系。
2、总体要求和目标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十八大精神、 国发2号文件和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为战略目标,创 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促进旅游要素集群化、产品特色化、服务个性化、 进出便利化、环境优质化;深化生态、文化、旅游的高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走出一条保护一方 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富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的后发赶超新路径,把旅游业 培育成贵州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创新引领战略 精品发展战略 项目带动战略 国际品质战略
7
4、四个模式创新
(1)全域统筹发展模式
落实涵盖9市州的旅游 精品项目、交通、基础 设施建设、生态保育与 文化事业建设,形成全 域统筹、梯度推进、重 点突出的全省旅游产业 生产力布局,构建全域 覆盖的生态景观格局。
8
4、四个模式创新
(2)四化融合发展模式
交通先行
13
“一中心十五门户”新格局
“一中心”——以贵阳市为极核, 以贵安新区为新增长点,涵盖黔 中经济区范围
“十五门户”——
兴义、盘县、威宁:对接云南入黔通
道,成为云南和东南亚市场进入贵州的门户。
七星关、赤水:对接四川入黔通道,成
为四川市场进入贵州的门户。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造 良好 的氛围和环 境 。 总之 ,鄂西 生态文化旅 游圈 ” “ 这一 战 略构想 , 我省 武汉谷更 是世 界 著名
的地质 奇观 ; 农溪 、 神 九畹 溪 、 溪 、 泗 龙
这 一 战略 构 想 的 提 出 和 实施 , 对 于进 一 步 推 动“ 型 社 会 ” 设 、 力 两 建 努 构 建促 进 中部 地 区崛起 的 重要 战 略支 点、 加快 全省 全 面建设 小 康社 会进 程 ,
必 将产 生重大 而深远 的影响 。
圈 建 设 提供 组 织 保 证 和 政策 支 撑 , 营
省 委 、 政府 提 出 , 加快 武 汉城 市 圈 省 在 旅 游业 一体 化发 展 的基 础上 ,努 力 构
建鄂西 生态文化 旅游圈 。 名度 。
李春 明
度 假设 施和 综合 服 务功 能建 设 ,不 断
鄂 西地 区历史 悠 久 ,文化 积 淀厚
重 , 独具 特色 。 且 这 里是土家 族 、 族的发祥 地或 聚 苗 居地 , 民族 风情 和峡 江风 情 浓郁 ; 是古
既 丰富又集 中的地区 , 在全省 占有重要
地位 。共有世界级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 3处 ( 神农 架为 国际 “ 与 生物 圈” 人 保护 区网成员 , 当山古 建筑群 和明显 陵为 武 世 界文化遗产 , 全省仅 此 3处) 国家 。有 级 生态旅游 资源 3 2处 ( 全省 4 6处)有 , 国家级 文化 旅游 资 源 9 7处 ( 全省 14 4 处)共有旅游景 区 2 1 全省 4 3处) , 9 处( 4 ,
完 善和提 升“ 江两 山” 游产 品。 一 旅
三 是要 深度 挖掘 三 国文 化 、荆 楚
文化 内涵 .加快 文化 旅游 资 源 的综合

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概述

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概述

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概述在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活动的核心载体,其规划与开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游客的体验和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什么是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呢?它可不是简单地圈一块地、修几条路、建几个景点这么简单,而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需要综合考量的复杂过程。

旅游景区规划,简单来说,就是在对景区的资源、市场、环境等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景区的未来发展进行科学的谋划和设计。

这就好比给景区画一幅蓝图,明确景区的定位、发展目标、功能分区、旅游产品、服务设施等,为景区的开发建设提供指导。

而旅游景区开发,则是将规划的内容付诸实践,通过投资建设、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等一系列活动,把景区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开发工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水电、通信等;旅游设施建设,如游客中心、停车场、住宿餐饮设施等;旅游项目开发,如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以及市场营销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来到景区。

在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的过程中,资源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景区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如山川、湖泊、森林、海滩等;人文资源,如历史遗迹、文化景观、民俗风情等。

对这些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了解其特色、价值和开发潜力,是规划与开发的基础。

比如,有些景区以自然风光取胜,那么在规划开发时就要注重生态保护,突出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有些景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就需要深入挖掘文化价值,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

市场调研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要了解游客的需求、偏好、消费能力等,分析市场的规模、趋势和竞争态势。

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

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个性化、体验性强的旅游项目,那么景区在开发时就可以考虑增加一些探险、户外运动、手工制作等项目。

功能分区是旅游景区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一般来说,景区会分为核心游览区、缓冲区、服务区等。

齐心协力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来自圈内8市(州、区)的报告

齐心协力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来自圈内8市(州、区)的报告
突 破 性 地 发 展 旅 游 业 .襄 樊 既 有
得 天 独 厚 的 资 源 禀 赋 , 更 有 优 越 坚 实
i, t蒜
口 楚

襄 樊 市 委 、市 政 府 认 为 ,按 照 省 委 、省 政 府 要 求 ,建 设 “ 西 圈 ” 鄂 ,襄
樊 大 有 作 为 。 襄 樊 存 建 设 生 态 文 化 旅
辉 映 。 襄 樊 境 内风 景 名 胜 极 具 视 觉 冲 击 力 和心 灵 震撼 力 .未 睹让人 慕 名 .
政 府 的 这 一 重 大 战 略 决 策 ,紧 紧 抓 住 并 利 用 好 这 一 个 重 大 战 略 机 遇 .齐 心
协 力 建 设好 “ 西 圈 ” 鄂 。
观 赏 让 人 陶醉 ,游 后 让人 流连 忘 返 。
层 峦 叠 嶂 ,千 姿 百 态 ,气 象 万 千 。 楚
人 先 祖 在 荆 山 奠 定 了 战 国 七 雄 的 百 代 基 业 。襄 阳 古 城 外 揽 山 水 之 秀 ,内 得
市 ( 、区 ) 普 遍 认 为 ,省 委 、省 政 州 府 提 出并 实 施 这 一 重 大 战 略 .符 合 科 学 发 展 观 要 求 .切 合 鄂 西 地 区 实 际 .
规 划 和开 发 ,统 筹 襄 樊 旅 游 业 发 展 与 襄 樊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高 水 平 规 划 ,高 起 点 开 发 ,深 入 挖 掘 文 化 内涵 和 自然 风光 价 值 .创 造 高 品位 旅 游 产 品 ,推 进 旅 游 资 源
串联 整 合 ,大 手 笔 开 发 旅 游 营 销 ,全 方 位 推 进 市 场 运
设 “ 西 圈 ” 为 此 找 到 了 一 个 很 好 的 突 破 口 和 切 入 点 鄂

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文化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更好推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城市目的地,打造文化旅游强城, 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立足构建旅游业新发展格局,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护好原生态文化风貌,突出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重点加强生态康养游和文化游等特色文化旅游发展, 以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品质为抓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项目设计、规范文旅市场秩序、深化旅游开放合作。

以建设文化公园为载体,打造现代、创新、融合、开放型文旅,运用市场化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推动文旅商体深度融合、吃住行游购娱全链互动, 更好发挥旅游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主要目标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跨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培育效果显著,旅游业产业布局更加优化,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旅游发展活力和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旅游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增加就业、惠及民生,形成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创新。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瓶颈障碍,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实现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

(二)坚持质量效益。

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超前眼光和高点定位,全面提升文化旅游整体水平和发展质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三)坚持品质特色。

坚持差异化发展,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发展新态势,全面增强文化旅游发展新动能。

四、重点任务(-)优化发展空间格局L优化区域联动发展。

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目录第一章发展背景和现状 (6)一、宏观背景 (6)(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需要旅游业的重要支撑 (6)(二)千亿文旅产业目标下,需要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6)(三)“中国”品牌战略下,需进一步强化形象 (6)(四)全域旅游背景下,有能力建设成为标杆城市 (6)(五)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需要成为重要抓手 (7)二、发展基础和条件 (7)(一)主要指标超额完成 (7)(二)重点工作取得成效 (7)(三)文旅项目建设加快 (8)(四)市场开拓有序推进 (8)(五)服务体系成效显著 (8)三、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8)(一)龙头产品容量不高,文旅优势未充分释放 (8)(二)空间布局呈现小而散,尚未形成特色组团 (9)(三)文化特色挖掘不够,文旅产品创新不足 (9)(四)品牌形象有待强化,品牌内涵支撑不足 (9)(五)产业融合深度不足,旅游带动效果有待提高 (10)(六)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亟待加强 (10)第二章发展总体思路和定位 (11)一、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 (11)(一)城市战略重构 (11)(二)旅游优势凝练 (11)(三)产业增值提效 (11)二、发展定位 (11)(一)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11)(二)粤港澳大湾区最佳滨海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12)(三)国家全域旅游发展成果标杆城市 (12)第三章空间布局规划 (13)一、融入国家战略,区域联动发展 (13)(一)以“侨”为媒,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 (13)(二)加强区域合作,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发展增长极 (13)二、优化全域空间体系 (13)(一)一圈引领 (14)(二)世遗双核 (14)(三)三区并进 (14)(四)四带联动 (15)第四章产品体系规划 (17)一、产品体系开发的基本思路 (17)(一)打造世遗旅游目的地 (17)(二)开发高端滨海旅游 (17)(三)发展特色乡村小镇旅游 (17)(四)构建主题鲜明的文化遗产游径系统 (17)二、文旅产品主题设计 (18)(一)“风韵侨乡”文化体验类产品 (18)(二)“蓝色滨海”休闲度假类产品 (18)(三)“岭南韵味”研学体验类产品 (19)(四)“温泉之都”休闲康养类产品 (20)(五)“绿色山地”户外运动类产品 (20)(六)“特色村镇”乡村旅游类产品 (21)三、各市(区)发展指引 (22)(一)蓬江区、江海区 (22)(二)新会区 (22)(三)台山市 (22)(四)开平市 (23)(五)鹤山市 (23)(六)恩平市 (23)第五章文旅产业融合规划 (24)一、文旅产业融合策略 (24)(一)文旅融合政策引导策略 (24)(二)文化强基策略 (24)(三)文旅融合示范带动策略 (24)(四)文化名人IP 创建策略 (25)(五)物质文化休闲创意化策略 (25)(六)非物质文化挖掘和体验创新策略 (25)(七)旅游商品文创化引领策略 (25)(八)文旅融合中的市场营销创新策略 (26)二、文旅融合产品开发指引 (26)(一)基于文旅融合政策引导策略的产品开发指引 (26)(二)基于文化强基策略的产品开发指引 (26)(三)基于文旅融合示范带动策略的产品开发指引 (26)(四)基于文化名人IP 创建策略产品开发指引 (27)(五)基于物质文化休闲创意化策略的产品开发指引 (27)(六)基于非物质文化挖掘和体验创新策略的产品开发指引 (27)(七)基于旅游商品文创化引领策略的产品开发指引 (27)(八)基于文旅融合中的市场营销创新策略的产品开发指引 (27)三、各市(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方向 (28)(一)蓬江区:重点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 (28)(二)江海区:重点发展文艺展演中心 (28)(三)新会区:建设创意产业园、特色产业小镇 (29)(四)台山市:渔耕文化综合体验区 (29)(五)开平市:百年华侨文化综合体 (29)(六)鹤山市:康养生态小镇 (30)(七)恩平市:特色民俗美食乡村游 (30)第六章服务提升规划 (31)一、旅游交通系统规划 (31)(一)对外交通网络构建 (31)(二)内部交通网络构建 (31)二、旅游服务要素提升规划 (31)(一)旅游住宿 (31)(二)旅游餐饮 (32)(三)娱乐休闲 (32)(四)旅游商品 (33)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33)(一)旅游厕所建设 (33)(二)智慧旅游体系 (33)(三)标识解说系统 (34)(四)旅游公共安全 (34)第七章市场营销规划 (36)一、总体思路 (36)二、宣传口号 (36)三、市场营销手段 (36)(一)新媒体营销 (36)(二)节事营销 (37)(三)主题营销 (37)(四)纳入政府公共营销计划 (38)(五)“全流程”推广渠道 (38)第八章保障体系规划 (39)一、制度政策 (39)(一)出台旅游行业运营秩序的保障政策 (39)(二)完善土地供给政策 (39)(三)实行旅游业税费优惠政策 (39)二、环境保护 (40)(一)创建全域绿色环保景区 (40)(二)提升绿色旅游发展水平 (40)(三)推动生态共建共享行动 (40)(四)建设生态的旅游海岸线 (40)三、金融体系 (41)(一)建立文旅投融资平台 (41)(二)深化文旅与金融机构的合作 (41)(三)鼓励社会化资本投资旅游业 (41)(四)建设华侨华人“双创平台” (42)(五)加大对海外侨胞回乡创业的政策支持 (42)四、人才技术 (42)(一)建设高层次文旅人才队伍 (42)(二)建立文旅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42)(三)构建新型文旅培训平台 (43)第一章发展背景和现状一、宏观背景(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需要旅游业的重要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支持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拓展在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海洋经济、职业教育、生命健康等领域合作,加快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形成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地以及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赋予了市新定位、新使命。

打造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思考

打造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思考
要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多层面开发完善特色旅游产品,创建4家5A级和30家3A级以上景区。挖掘地区特色文化内涵,深化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打造一批旅游演艺节目。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开展无障碍旅游,着力提升区内与外界的交通通达性。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大型游客服务中心,率先开展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提高旅游景区和城市旅游接待能力。建立大湘西营销联盟,推出政府主导型的“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模式,统一宣传口号、统一旅游标识、统一宣传资料、统一营销活动、统一旅游网站、统一营销网站,实现大湘西旅游整体形象高频次、高密度覆盖,产生集群效应。重点办好“大湘西国际生态文化旅游节”和“大湘西国际生态文化旅游论坛”,打造一批知名旅游节会品牌。
旅游是朝阳产业,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全国旅游人次将由2010年的20亿增加到2020年的50亿,旅游业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大湘西地区旅游业发展不仅面临着良好的宏观环境,而且面临国家新十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国家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合作机遇、国家扶贫开发集中连片扶持机遇、张家界国家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和全省湘西地区新一轮开发政策机遇五大历史性机遇。尤其是大湘西占据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中半壁江山,属于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有条件整体融入并成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核心先导区和改革试验区。去年11月召开了全省湘西地区开发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的意见》,提出打造湘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圈,出台了新的优惠政策,为大湘西旅游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二、打造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要完善理念,明确目标
根据国内外旅游发展形势,要加快推进旅游产业与大湘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融合,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文化为灵魂、品牌为旗帜、产品为核心、交通为骨架、线路为纽带、城市为依托、项目为支撑、区域合作为保障,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建设与提升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带动圈内外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圈内外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将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成为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文化魅力更加独特、社会文明更加凸显的开放之圈、绿色之圈、文明之圈、和谐之圈。

张掖市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战略思路

张掖市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战略思路

张掖市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战略思路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传播。

特色旅游已经成为海内外旅游者情有独钟的一种旅游方式。

同时,特色文化对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将文化与旅游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能让旅游地更加独特且富有魅力,进而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睐。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如何才能使文化和旅游深度结合,打造张掖特色与亮点,就需要进行理性地反思。

本文首先对张掖特色文化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张掖特色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张掖;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引言:特色旅游已经成为海内外旅游者情有独钟的一种旅游方式。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30%左右的旅游者喜欢去游览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而对旅游文化方面的兴趣则占到了70%以上。

“山重水复疑无路”,这不仅是张掖最本质的属性与特点,更是张掖最具优势和潜力的地方。

因此,要把特色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张掖经济的发展。

1张掖特色文化分析张掖地处黑河洪积扇中部,河床宽阔,坡度缓,土壤肥沃,农业条件好,灌溉便利,日照多,具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准,鲜明的特点,是全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西菜的主要运输基地。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方针指导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健康地发展。

张掖作为工业弱市,没有走传统的工业发展道路,而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整体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张掖作为西北腹地,在产业发展上显然处于劣势,工业发展不够好,生态环境也会遭到破坏[1]。

因此,如何发挥张掖的资源优势,促进张掖经济转型升级,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尽管处于劣势,但张掖却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这是因为张掖在其历史、文化、生态、地理等方面的特殊优势。

与张掖接壤的祁连山、黑河、北漠三大生态圈,一半以上的水源来源于祁连山,一半以上的城市连接着黑河湿地,雪山、森林、草原、戈壁、丹霞、湖泊、湿地、绿洲等构成了一个特有的生态体系,生态环境优越,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2009--2020】----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00九年六月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宪生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副组长:李春明湖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田承忠湖北省副省长张岱梨湖北省副省长段轮一湖北省副省长成员:卢焱群许克振彭军林志慧徐佑林李德炳张学锋张达华潘细汉生态专项规划编制组:组长:李德炳省建设厅厅长副组长:张学锋省建设厅副厅长彭军省发改委副主任陈新武省国土厅副厅长徐佑林省交通厅副厅长郭志高省水利厅副厅长余胜伟省农业厅副厅长吕文艳省环保局副局长刘晓洪省林业局副局长潘细汉省旅游局副局长成员:李斌徐新桥刘宪明黄平李红邱实徐玉红房小牧严圣华胡海燕赵威叶小平敖鹰蒋红翠常贤波苗欣徐文学李庆国丁欣荣王林余志中童建新目录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规划依据与编制特点1第一节规划编制依据1(一)主要法律法规1(二)主要行政文件1(三)主要规划依据1第二节规划编制范围与期限1(一)规划范围2(二)规划期限2第三节规划编制特点2(一)工作特点:多部门分工协作2(二)技术特点:整合引导型规划2第二章资源状况与生态环境评价2第一节圈域概况2(一)自然地理概况2(二)社会经济概况3第二节资源特征3(一)森林资源3(二)动植物资源3(三)水资源4(四)农业资源4(五)矿产资源4(六)文化旅游资源4第三节生态环境总体评价5(一)生态价值总体评价5(二)环境质量总体评价5(三)重点旅游集散地及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5第四节生态环境主要问题6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8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8第二节规划目标9(一)总体目标9(二)阶段目标9第三节规划任务9第四节控制指标10第四章生态空间格局与功能构建12第一节整体生态格局12第二节生态功能构建13(一)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13(二)长江三峡水库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14(三)武陵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15(四)鄂中北丘陵岗地农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16(五)长江中游平原湿地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17(六)鄂东北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18第三节生态利用区划18第五章生态文化旅游支撑与保障19第一节旅游资源开发管制19第二节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21(一)生态旅游发展的意义21(二)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22(三)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则22(四)生态旅游发展的策略23第三节主要集散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4(一)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5(二)旅游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建设25(三)旅游服务25第四节重点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6(一)“一江两山”区26(二)清江土(家)苗民俗生态旅游区27(三)荆楚文化旅游区27第六章生态保护与建设统筹规划28第一节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策略28第二节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29(一)生物多样性保护30(二)森林资源保护30(三)森林生态修复30(四)生态景观林建设31(五)生态林业建设项目31第三节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31(一)生态农业布局31(二)农业生态资源保护32(三)农业面源污染控制32(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33(五)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基地建设33(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33(七)生态农业建设项目33第四节城乡生态保护与建设33(一)生态城市建设33(二)生态镇(乡)建设35(三)生态村庄建设37(四)生态家园建设项目38第五节污染控制工程39(一)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39(二)水污染控制与治理39(三)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综合利用40(四)提高环境监管能力40(五)污染控制工程项目40第六节国土保护与整治41(一)土地资源的保护与优化利用41(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41(三)地质灾害防治42(四)国土整治工程项目42第七节水利生态保护与建设42(一)水资源保护与利用43(二)防洪减灾工程43(三)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43(四)水土保持工程43(五)生态水利工程项目43第八节建设工程项目库汇总43第七章主要交通线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44第一节主要道路网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44(一)主要道路网界定44(二)生态道路建设要求44(三)主要道路沿线生态保护与维护45(四)主要道路沿线镇村环境整治与污染控制45第二节主要航道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46(一)主要航道界定46(二)生态航道建设要求46(三)主要航道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46(四)主要航道沿线城镇环境整治与污染控制46第八章先期启动项目规划47第一节先期启动建设目标47第二节先期启动建设重点47第三节先期启动项目构建47(一)生态林业建设48(二)生态农业建设48(三)生态家园建设48(四)污染控制工程48(五)国土整治工程48(六)生态水利工程49第九章规划实施49第一节规划实施效益49第二节规划实施保障49(一)政策法规与规划保障49(二)组织保障50(三)资金保障51(四)科技保障52(五)全民参与保障53(六)监管能力保障53第三节对下一步规划编制建议54附表54前言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鄂发[2008]16号)文件精神,着力增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生态功能,把鄂西建设成为综合性旅游圈、生态文明圈、特色文化圈、科学发展圈,促进鄂西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2009—2020)》,编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2009—2020)》(以下简称《专项规划》)。

文化旅游发展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文化旅游发展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文化旅游发展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一、规划目的以创新作为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以提高全民素质、文化生活为突破,找准文化旅游发展的着力点,并贯彻落实“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战略,围绕确立的青海空间发展规划及青海全域旅游“一核·两带·三廊·七板块”发展空间布局,科学研判X区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和挑战,科学定位发展目标和行动方向。

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强化空间布局与资源整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创新谋划全域旅游环线、特色风景廊道、文化旅游新业态、A级景区创建与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研判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和发展路径,精心策划重点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建设全域化空间布局、全体验产品体系、全链条产业集聚、全域交通畅达网络、全覆盖公共服务体系及全媒体营销网络体系,推进文旅互促,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服务能力及水平,推进X区文化旅游发展奠定基础。

二、总体思路围绕“全域旅游与文化兴旅”战略,以“全域化空间布局、全体验产品体系、全链条产业集聚、全域交通畅达网络、全覆盖公共服务体系及全媒体营销网络”为建设体系,将文化旅游产业融入X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途径;打破传统以景区为核心的空间局限,全面推进城乡资源和产业融合的旅游化发展;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创新旅游业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落实X区全域旅游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

三、战略目标(一)总体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期,完成“全域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特色鲜明的新业态文化旅游产品初显成效,文化旅游产业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程度加强,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全域覆盖,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凸显。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行动方案(最新)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行动方案(最新)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工作部署,做好“文旅+”文章,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增长点,推进全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目标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五基地六产业七景区”产业发展布局,以“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为抓手,以打造“山水文化名城”为目标,深度融合三次产业,发挥X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重点推进X文化旅游区建设,壮大提升全区文旅产业经济总量和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推进我区文旅产业上新台阶。

X年,力争文化旅游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新创建2家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新建1家国家4星级以上饭店、2家主题文化酒店,培育3家特色民宿、4家旅游特色村镇(旅游村、休闲集镇)、1家自驾旅游露营地等,游客人均消费达到1100元。

二、总体规划着力产业兴区、狠抓项目带动,大力实施文旅产业发展“118”工程,即在X中心城区打造“一核一环八基地”的文旅产业链:“一核”即以X主题公园为核心,带动X山和X周边文创小镇等文旅产业链集群发展;“一环”即建设环X中心城区文化旅游圈。

打造X 文化传承、“X八景”生态康养、都市休闲、乡村漫游、文创孵化产业、文化体育特色产业、红色传承记忆、影视文化传媒等八大基地,规划和建设28个重点项目(详见附件),不断充实丰富“山水文化名城”内涵,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X。

三、重点项目(一)打造X文化传承基地1.X公园及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

规划面积约150.9亩,建设面积约5万平方米,其中保留厂房建筑约2.2万平方米,规划打造集旅游休闲、商业娱乐、培训教育、文化演艺、文创办公、商务配套多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园。

市属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文旅汇金集团区属配合单位:X街道办事处、X街道办事处,区文体旅游局X景区提升改造工程项目。

重点开展X景区建设与提升、旅游道路提升改造、停车场建设等旅游基础设施工程等,在周边配套乡村民宿项目。

2024绿色旅游发展工作计划(通用3篇)

2024绿色旅游发展工作计划(通用3篇)

2024绿色旅游发展工作计划(通用3篇)2024绿色旅游发展工作计划(篇1)一、目标与愿景绿色旅游的核心理念是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为了推动绿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旅游品牌,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生态文化旅游体验,同时带动地方经济的绿色发展。

二、重点任务加强绿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对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旅游资源进行重点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确保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推广绿色旅游理念。

通过宣传教育、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游客、从业者及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的旅游方式。

优化绿色旅游产品体系。

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多样化的绿色旅游产品,包括生态探险、徒步旅行、乡村旅游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完善绿色旅游基础设施。

加强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游客满意度。

建立绿色旅游管理体系。

制定绿色旅游标准及评估体系,对绿色旅游企业进行认证和监管,确保其符合环保要求。

三、实施路径政策引导与支持。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绿色旅游的发展,为绿色旅游提供政策保障。

示范项目引领。

选取具备条件的地区或景区,开展绿色旅游示范项目,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跨界合作与创新。

加强与环保、农业、体育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绿色旅游的创新与发展。

人才培养与交流。

开展绿色旅游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为绿色旅游提供人才保障。

社会参与与监督。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绿色旅游的监督与管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四、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绿色旅游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加大对绿色旅游发展的资金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旅游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完善法规体系。

制定和完善绿色旅游相关法规和政策,为绿色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新闻发布稿

《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新闻发布稿

打造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提升大湘西旅游国际竞争力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旅游局《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新闻发布会大湘西位于湖南省西部,是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主体区域和中部地区唯一享受西部大开发配套政策的地区,也是湖南省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赋存最高的区域,湖南建设“旅游强省”的三大支撑板块之一,旅游业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引下,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一带一圈”(“一带”是指湘江旅游经济带,“一圈”是指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新构想,希望充分发挥好大湘西的生态、文化和资源优势,通过打造“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提升大湘西地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带动湖南西部区域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

同时,把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成为湖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试点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示范区,保护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的最佳实践区。

一、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背景1、优越的资源禀赋是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良好基础这是一方有着奇山秀水的旅游胜地,这是一块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神秘土地,这里是湖南省武陵、雪峰两大山脉和沅水、澧水两大水系的汇聚之地。

大湘西,一个美不胜收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曾经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如今借着国家武陵山片区整体开发和湖南省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迎来了新一轮旅游开发热潮,展示了无穷的魅力和诱人的前景,吸引着广大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打开一张湖南地图,大湘西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常德市五个市州以及永州市江华、江永两县)国土面积占湖南省的45.5%,达9.64万平方公里;人口占全省的1/3强,达2219.85万人。

大湘西地区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可以说没有大湘西的后发赶超就难以实现湖南的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

涉县文化生态旅游城发展规划

涉县文化生态旅游城发展规划

中国共产党涉县第十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之八涉县文化生态旅游城建设规划(2005年12月23日全会讨论稿)为充分发挥我县旅游资源优势,尽快建成文化生态旅游城,综合分析我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特制定2006—2010年文化生态旅游城建设规划。

一、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城的基础和环境近年来,我县坚持大投入、大开发、建设大产业的原则,不断加大旅游开发力度,精心打造知名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全县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旅游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2001年以来,先后投资3亿多元,开发建设了娲皇宫、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九峰山森林公园、黄花山、青塔湖度假村、韩王山等六大景区,初步形成了古文化游、红色游、自然风光游三条旅游线路。

2004年,娲皇宫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邯郸市唯一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04年7月,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被中宣部、文化部、民政部和人事部评为34家“全国先进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二)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2001年以来,充分利用旅游国债资金,引用民间资金,争跑上级资金,加大了对娲皇宫景区和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两大主景区的投资建设力度,相继完成了娲皇宫一期工程和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改陈启新工程,娲皇宫二期、三期工程和以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为龙头的红色旅游系列工程正在建设,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三)宣传促销力度加大。

充分利用各种固定宣传牌、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积极参加各种旅游推介会和交流会,使涉县旅游业知名度大大提高。

2005年9月在我县举办了首届晋冀豫“金三角”旅游经济合作会议,初步达成晋冀豫旅游合作经济圈。

特别是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女娲文化节并承办了邓小平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扩大了我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娲皇宫、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两大景区成为我县的“名片”,形成了一定的节会品牌效应,带动了全县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行业管理逐渐规范。

为规范旅游市场管理,从2001年开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使旅游市场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解读实用手册
作者: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出版
开本:16开精装
册数:全四卷
光盘数:0
定价:1080元
优惠价:540元
进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在当代,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详细介绍:
第一篇旅游景点文化发展综述
第一章旅游景点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二章旅游景点文化发展的基本概论
第三章旅游景点文化发展的基本功能
第二篇旅游景点文化建设管理
第一章旅游景点文化建设与实施
第二章旅游景点文化建设工作
第三篇旅游景点文化活动策划创意第一章旅游景点谋序布局与宣传发动第二章旅游景点定体用技与遗词炼意第三章旅游景点创意策划的灵感思维第四篇旅游景点情趣类文化组织
第一章科普活动
第二章收藏活动
第五篇旅游景点娱乐类文化活动
第一章游艺与游戏
第二章对联与谜语
第三章幽默与笑话
第四章魔术与棋牌
第六篇旅游景点节假日文艺组织
第一章旅游景点组织内容
第二章旅游景点组织筹备
第三章旅游景点组织程序
第七篇旅游景点演唱说唱活动
第一章演唱会
第二章说唱会
第三章故事会
第四章演奏会
第五章旅游景点健身艺术
第八篇旅游景点健身健美活动
第一章旅游景点健身活动
第二章旅游景点健美活动
第九篇旅游景点黑板报墙报实例
第一章旅游景点时事与新闻
第二章旅游景点道德与法律
第三章旅游景点教育与培训
第四章旅游景点投资与理财
第五章旅游景点科学与常识
第六章旅游景点体育与健康
第七章旅游景点节日与假日
第八章旅游景点旅游与风光
第九章旅游景点文艺与娱乐
第十章旅游景点休闲与美食
第十一章旅游景点宠物与花草
第十二章旅游景点绿化与环保
第十篇旅游景点科普与公民素质发展第一章旅游景点及科普概念的界定
第三章旅游景点科学素质培养与科学传播
第四章旅游景点对科普工作的评估
第十一篇旅游景点文化发展论纲
第一章旅游景点发展与理论研究
第二章旅游景点发展的路径研究
第三章旅游景点融合机制的建构
第四章旅游景点文化发展的内涵、功能与效应分析第五章旅游景点文化发展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第六章旅游景点文化发展的规划与框架
第七章旅游景点文化运行与发展机制构建
第八章旅游景点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九章旅游景点文化发展相关互动关系研究
第十二篇旅游景点文化型创建
第一章旅游景点文化型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旅游景点文化型的创建模式
最新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解读实用手册最新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解读实用手册
最新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解读实用手册
第一篇旅游景点文化发展综述
第一章旅游景点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二章旅游景点文化发展的基本概论
第三章旅游景点文化发展的基本功能
第四章旅游景点文化发展的发展历程
第二篇旅游景点文化建设管理
第一章旅游景点文化建设与实施
第二章旅游景点文化建设工作
第三篇旅游景点文化活动策划创意
第一章旅游景点谋序布局与宣传发动
第二章旅游景点定体用技与遗词炼意
第三章旅游景点创意策划的灵感思维
第四篇旅游景点情趣类文化组织
第一章科普活动
第二章收藏活动
第五篇旅游景点娱乐类文化活动
第一章游艺与游戏
第二章对联与谜语
第三章幽默与笑话
第四章魔术与棋牌
第六篇旅游景点节假日文艺组织
第一章旅游景点组织内容
第二章旅游景点组织筹备
第三章旅游景点组织程序
第七篇旅游景点演唱说唱活动
第一章演唱会
第二章说唱会
第三章故事会
第四章演奏会
第五章旅游景点健身艺术
第八篇旅游景点健身健美活动
第一章旅游景点健身活动
第二章旅游景点健美活动
第九篇旅游景点黑板报墙报实例
第一章旅游景点时事与新闻
第二章旅游景点道德与法律
第三章旅游景点教育与培训
第四章旅游景点投资与理财
第五章旅游景点科学与常识
第六章旅游景点体育与健康
第七章旅游景点节日与假日
第八章旅游景点旅游与风光
第九章旅游景点文艺与娱乐
第十章旅游景点休闲与美食
第十一章旅游景点宠物与花草
第十二章旅游景点绿化与环保
第十篇旅游景点科普与公民素质发展
第一章旅游景点及科普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我国旅游景点科普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旅游景点科学素质培养与科学传播
第四章旅游景点对科普工作的评估
第十一篇旅游景点文化发展论纲
第一章旅游景点发展与理论研究
第二章旅游景点发展的路径研究
第三章旅游景点融合机制的建构
第四章旅游景点文化发展的内涵、功能与效应分析第五章旅游景点文化发展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第六章旅游景点文化发展的规划与框架
第七章旅游景点文化运行与发展机制构建
第八章旅游景点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九章旅游景点文化发展相关互动关系研究
第十二篇旅游景点文化型创建
第一章旅游景点文化型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旅游景点文化型的创建模式
作者: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出版
开本:16开精装
册数:全四卷
光盘数:0
定价:1080元
优惠价:540元
本店订购简单方便,可以选择货到付款、汇款发货、当地自取等方式全国货到付款,满200元免运费,更多请登陆文成图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