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如何防治盐碱地

如何防治盐碱地

如何防治盐碱地

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我国碱土和碱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计有关,因而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如何防治盐碱地呢?

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点应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面。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具体的治理方法是:

1、洗盐。洗盐就是把水灌到盐碱地里,使土壤盐分溶解,通过下渗把表土层中的可溶性盐碱排到深层土中或淋洗出去,侧渗入排水沟加以排除。

2、平整土地。平整土地可使水分均匀下渗,提高降雨淋盐和灌溉洗盐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状盐渍化。

3、适时耙地。耙地可疏松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起到防止返盐的作用。耙地要适时,要浅春耕,抢伏耕,早秋耕,耕干不耕湿。

4、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盐碱地一般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特点。

今天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盐渍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盐渍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盐渍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盐渍土是一种在土壤中积累大量盐分的情况,这种情况常发生在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土壤排水不良或盐分含量高的地区。盐渍土对农业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限制了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因此,了解盐渍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盐渍土的原因分析

1.土壤排水不良:当土壤排水不良时,水分不能充分排出,会导致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蒸腾作用的增加。由于蒸发和蒸腾,土壤中的水分逐渐减少,而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则逐渐浓缩,最终形成盐渍土。

2.降水稀少:在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土壤中的水分很少。由于水分的稀缺,蒸发和蒸腾作用会加强,土壤中盐分的浓度会逐渐增加,导致盐渍土的形成。

3.盐分含量过高:土壤中本身就含有较高的盐分。这种情况常见于海滨地区或盐碱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的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盐分。当土壤水分蒸发或排水不畅时,盐分会逐渐聚集在土壤中,形成盐渍土。

二、盐渍土的防治措施

1.土壤改良:通过石膏、有机肥料等改良措施,可以促进钠离子和其他盐分的迁移,减少土壤中盐分的密度,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和排水能力。

2.排水改善:改善土壤的排水条件可以有效防止盐渍土的形成。通过修建排水渠道、加设排水井等措施,可以提高土壤的排水能力,减少土壤中盐分的浓度。

3.合理施肥:在施肥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肥料,并进行合理的施肥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盐分的积累。例如,使用含有高钾、低钠的肥料,有助

于减少盐分对土壤的影响。

4.种植耐盐作物:选择耐盐性强的作物进行种植,可以减少对盐分的

敏感度,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如盐芒、盐蒿等。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分布和治理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分布和治理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分布与治理措施

一、知识讲解

土壤盐碱化:

1、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其形成原因有:

(1)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

(2)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3)在严重缺乏淡水的地区,如:西北黄土高原,由于淡水资源不足,与农业生产发展供需矛盾尖锐,采用低劣质水灌溉是人为造成的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原因。

(4)无计划开垦荒坡地,滥砍乱伐,破坏植被,使裸露土壤的地表蒸发量增大,也易形成土地盐碱化。

2、盐碱地的分布:

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3、治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

(2)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3)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

(4)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二、例题分析

2016年1月14日《京华时报》消息,中粮开卖“沙漠小米”推进荒漠化治理。专家介绍,相对于玉米、小麦等当地传统作物,平均每亩“沙漠小米”可节约400立方米水。通过种植“沙漠小米”,可为当地节约大量的绿洲地下水,延缓沙漠蔓延。如图为我国某地区荒漠化形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基本思路:

1.地下水位高:1地势低平洼;

2不合理灌溉;

3修建蓄水工程或河道水量大等;

2.蒸发旺盛:1天气、气候:干旱,降水少;气温回升快;

多大风天气等;

2土壤疏松,孔隙多;

防治: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

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

会强烈积盐;地貌因素特别是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集;地质因

素主要反映在土壤母质上;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

盐渍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干旱,土壤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

重要条件所制约,以及地形、母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合所造成的;

1气候干旱、排水不畅和地下水位过高,使盐分积聚土壤表层的数量多于向下淋洗

的数量,结果导致盐渍土的形成,这是引起土壤积盐的重要原因;

土壤盐碱化

一、盐碱化的概念以及产生原因

一盐碱化的概念

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盐渍

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地、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人类活动、历史上的洪、涝、旱灾害,河道变迁,以及土地利用、农业、水利技术措施等,又对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分布和治理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分布和治理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分布与治理措施

一、知识讲解

土壤盐碱化:

1、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其形成原因有:

(1)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

(2)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3)在严重缺乏淡水的地区,如:西北黄土高原,由于淡水资源不足,与农业生产发展供需矛盾尖锐,采用低劣质水灌溉是人为造成的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原因。

(4)无计划开垦荒坡地,滥砍乱伐,破坏植被,使裸露土壤的地表蒸发量增大,也易形成土地盐碱化。

2、盐碱地的分布:

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3、治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

(2)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3)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

(4)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二、例题分析

2016年1月14日《京华时报》消息,中粮开卖“沙漠小米”推进荒漠化治理。专家介绍,相对于玉米、小麦等当地传统作物,平均每亩“沙漠小米”可节约400立方米水。通过种植“沙漠小米”,可为当地节约大量的绿洲地下水,延缓沙漠蔓延。如图为我国某地区荒漠化形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我国盐碱地是指土壤含有过多的盐分和碱性成分的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一些地方。其产生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土地利用不当、生态环境破坏等。盐碱地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首先,我国盐碱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因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降水少,常年受到干旱气候的影响,水分蒸发速度快,土壤中的水分持久缺乏,大量盐分随着水分的蒸发浸润到土壤表面。

其次,土地利用不当也是盐碱地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一些地方,为了追求高产高效,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和有害物质积累过多,使土壤变得盐碱化。

此外,生态环境破坏也是盐碱地形成的因素之一、长期的人为砍伐森林、过度垦殖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破坏了土地的自然保护屏障,加重了盐碱地的形成。

盐碱地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首先,盐碱地对植物生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土壤中盐碱成分过多阻碍了植物根系的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植物生长缓慢、叶片枯萎、生活力下降。其次,盐碱地造成了土壤结构破坏,土壤的渗透性变差,水分滞留在土壤表面,导致土地排水不畅,进一步加剧了盐碱化的程度。此外,盐碱地还会造成地下水质变坏,不适宜饮用和工业用水。

为了有效防治盐碱地,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要加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合理选择作物品种和种植模式,避免过度开垦和过度耕作。其次,要合理运用水资源,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土壤蒸发,

控制土壤中盐分的积累。同时,改变地下水开采模式,控制地下水位的下降。此外,还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恢复植被覆盖,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形成自然保护屏障,减少盐碱地的形成速度。

盐碱化土地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盐碱化土地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0年第1期

50

水 土 工 程

DOI:10.16815/ki.11-5436/s.2020.02.037

蒸发,就容易产生地下水由下往上的毛细管水流运动。这样就把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水分被带上来,水分蒸发散失,盐分积聚地表,形成盐碱地。这就是群众说的“水随气化,气化盐存”。如此可见,地下水的矿化度对土壤积盐的关系很大,假如通过毛细管作用上达地表的地下水数量相同,地下水矿化度愈高,地下水向土壤中补给的盐分就愈多,土壤积盐重。反之,如果地下水矿化度低,土壤积盐就轻。此外,地表积盐与土壤蒸发强度有关,蒸发作用愈强,地下水补充愈多,地表积盐也愈重。

2、地下水深度

地下水随毛细管作用上升是有一定条件的,如果地下水埋藏深度超过临界深度,毛细管不起作用,地下水不会上达地表,土壤就不会积累盐碱;如果地下水埋藏深度浅于临界深度,土壤就会发生盐碱化。所以地下水埋藏深度,即地下水位的深浅是否达到临界深度是决定土壤是否积盐的重要条件。

3、地下水深度的影响因素

地下水临界深度,受气候、土质、地下水矿化度及地下水径流通畅情况等自然因素和排水灌溉、耕作施肥等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数值,但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临界深度是可以确定的。只要把盐碱地的地下水位降低到临界深度以下,就不会使地下水中的盐分上升到土壤耕作层,同时通过灌概和天然雨水淋洗以及耕作施肥等措施而使土壤逐渐脱盐,变盐碱地为好地。因此,降低地下水位,是治理盐碱地的关键措施。

植树造林能起到生物排水的作用,也是最经济有效的排水措施。因为树木通过其庞大的根系不断吸收土壤水分,然后消耗在本身的蒸腾上。据测定,每平方米的杨、柳叶子,在12 h 内通过蒸腾作用能排除2.2 kg 水,相当于同面积水面蒸发量的2.2倍。树木的叶子很多,蒸腾面大,所以排水的能力也很强。一株成年树在一个生长季节能吸收几十立方米的水,并且是从土壤深层取水。因此,可以使地下水位迅速下降。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由于漫灌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当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时,形成的盐碱灾害。目前,世界各地还有相当面积的盐碱地尚未得到改良和利用,而且,随着全球灌溉面积的增大,土壤此生盐渍化有日趋严重的趋势。根据已有的经验,至少有50%的灌溉土壤发生过次生盐碱化。

1.盐渍土的概念

盐渍土(盐碱土)是指土壤中含有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等。另外青藏高原有硼酸盐,吐鲁番盆地有硝酸盐类;或者是土壤含盐量虽少,但土壤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达到了一定比例。

2. 盐碱地形成条件及原因

2.1条件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在潮湿的天气里,雨水能将盐分冲走而不致造成伤害;但在干热天气,因为灌溉水没有排出,地表形成积水,水遇热而蒸发,留下有害的盐分,盐分积聚的危害足以严重到使作物枯萎而死,寸草不长,形成盐碱地。

2.2原因

2.2.1盲目施肥

部分菜农对各类肥料在植物生长发育中所起的作用和所产生的影响了解不够全面,盲目使用化肥,忽视有机肥的使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温室的蔬菜施肥水平较高,尤其是一些农户为了追求产量进行过量施肥,一般在周年蔬菜生产中化肥的施用量均达250kg/666.7m2以上,加剧了温室土壤的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蔬菜根系发育不良,影响了蔬菜生长。二是忽视有机肥使用和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在蔬菜生长期间,有的农户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由于温室温度高,人粪尿迅速自然分解成各种成分;如硫化物、硝酸盐等一些含盐离子的成份残存于土壤耕层内而导致土壤盐渍化。

盐碱地情况说明

盐碱地情况说明

盐碱地情况说明

一、盐碱地定义

盐碱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较多的盐碱成分,导致土壤盐分高、pH 值偏高的土地。盐碱地的特点是土壤盐分浓度高,植物生长困难,土壤贫瘠,生产力低下。

二、形成原因

盐碱地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和气候过程,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地下水位、水文等;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灌溉方法不科学、施肥管理等。

三、分布情况

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全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中亚、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北美西部、南美部分地区、澳大利亚、中国北方和沿海地区等。在中国,盐碱地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区。

四、对农作物的影响

盐碱地会对农作物产生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抑制植物生长:盐碱成分会对植物造成生理干旱,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2.降低土壤肥力:盐碱地中的盐分浓度高,会使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固定或流失,降低土壤肥力。

3.病虫害易发:盐碱地容易滋生杂草和病虫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五、治理方法

针对盐碱地的治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水利改良:通过排水洗盐、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减少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2.农业改良:通过合理轮作、选种耐盐作物等措施,提高农作物的耐盐性和产量。

3.化学改良:通过施用酸性肥料、化学改良剂等措施,调节土壤pH值,改善土壤结构。

4.生物改良:通过种植耐盐植物、增加有机肥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环境。

六、防治措施

为了预防盐碱地的形成和保护现有耕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

盐碱化土地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盐碱化土地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盐碱化土地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作者:薛灵芝王国辉

来源:《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2020年第01期

摘要: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文章主要对盐碱土地的成因进行分析,积极采取降低风速、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减少水分蒸发等防止土壤返盐的措施,科学合理的改造自然条件和调整耕地结构,从而改良盐碱土地为正常的有益于作物生长的耕地,改善农作物整体长势,提升经济产值。

关键词:盐碱地;改良措施;耐盐碱植物

薛灵芝,王国辉. 盐碱化土地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 农业工程技术,2019,40(02):

50+53.

一、盐碱地的危害

1、影响盐碱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

盐碱土含有各种有害盐碱类,严重抑制种子发芽,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甚至直接毒害作物组织,使作物枯萎以至死亡。土壤中有些盐粒子(如钠粒子)能置换钙粒子,当土壤中的钙粒子被钠粒子置换,就会造成土粒分散,结构变坏,严重影响耕作和土壤的通气透水性。盐分能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降低土壤肥力;还能影响植物吸收硝酸盐、磷酸盐、钙盐、铁盐的能力,破坏植物养分的吸收平衡,不利作物生长。

2、对作物的影响

作物有一定的耐盐性。当土壤含盐量超过作物耐盐极限时,作物就不能生长。有些盐碱地,土壤含盐量虽不太高,但酸碱度(pH值)很高,土壤中碳酸钠(苏打)和碳酸氢钠(小苏打)的比重大,即所谓“苏打”盐碱土、“马尿”盐碱土,作物也不能生长。总之,在盐碱地上,不管任何一种作物,各种有害盐类将是影响其生长的主要因素。

3、盐分在土壤中的形成、积累和运转情况

盐碱化土地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盐碱化土地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盐碱化土地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

盐碱化土地是一种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土壤问题,主要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过度使用化肥等造成。盐碱化土地会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阻,甚至无法生长,严重影响农业产量和土地利用效益。为了有效防治盐碱化土地,可采取土地改良和植物改良两种方法。土地改良包括排水排盐、施肥改良、石灰化改良等措施;植物改良则是通过选培适应盐碱地的作物和耐盐碱性植物来改善土壤质量。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才能有效防治盐碱化土地,盐碱化土地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指导下,才能实现盐碱化土地的有效防治和土地的永续利用。

【关键词】

盐碱化土地、成因、危害、防治对策、土地改良、植物改良、长期任务、综合应用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盐碱化土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过高,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地现象。我国盐碱化土地面积广泛,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0%左右,严重影响了农田的产量和质量,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盐碱化土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过度灌溉、排水不畅、土地退化、过度

施肥等人为原因和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盐碱化土地

不仅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土壤生态系统失衡,还会影响地下水质量,

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为了有效防治盐碱化土地,需要采取土地

改良和植物改良的综合措施,包括排水改良、淋洗浸透、施用有机质、利用耐盐碱植物等方法。盐碱化土地的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综

合应用多种方法,才能有效防治盐碱化土地,恢复土壤生产力,保护

生态环境。

2. 正文

2.1 盐碱化土地的成因

盐碱化土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过多,超过植物生长的耐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是土壤中盐分积累过多而导致土壤盐分浓度超过植物生长

的耐受范围,从而影响植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环境的一种土壤退化现象。盐

渍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气候干旱、地下水位升高、

过度灌溉、过量施用盐类化肥等。为了有效防治土壤盐渍化,需要采取一

系列的措施。

一、土壤盐渍化的原因

1.气候干旱:气候干旱是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气候干旱导致

土壤中水分蒸发过快,土壤中的盐分无法被稀释,积累在表层土壤中,从

而增加土壤盐分浓度。

2.地下水位升高:地下水位升高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上升到土壤表层,并随着水分蒸发逐渐沉积在土壤表层,造成土壤盐分浓度升高。

3.过度灌溉:过度灌溉会使土壤中的盐分随着水分上升到土壤表层,

特别是在气候干旱的地区,水分蒸发速度快,盐分无法被稀释,容易导致

土壤盐渍化。

4.过量施用盐类化肥:过量施用盐类化肥会使土壤中的盐分浓度增加,过多的盐分会积累在土壤中,导致土壤盐渍化。

二、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

1.改善排水设施:改善排水设施是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加强排水系统建设,避免地下水位过高,减少地下水中的盐分渗入土壤表层。

2.科学施肥:科学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避免过量施用盐类化肥,避免植物对盐分过敏,减轻盐冲击。

3.选择耐盐植物:根据土壤盐分浓度的情况,选择适合耐盐的植物种植,如盐蒿、盐菊等,提高土壤的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裸露,防止盐分

积累。

4.合理灌溉:避免过度灌溉,采取滴灌、喷灌等合理的灌溉方式,减

少水分蒸发,避免盐分随水分上升到土壤表层。

土地盐碱化问题及解决

土地盐碱化问题及解决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不利影响:

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防治: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

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盐碱地的治理措施

盐碱地的治理措施

盐碱地的治理措施

盐碱地是指土壤含有过多盐分和碱性物质的土地。盐碱地的形成主要

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水分蒸发、排水不畅以及长期不

合理的农业开发都会导致土壤中的盐碱积累逐渐增多,从而使地表变成盐

碱地。为了有效治理盐碱地,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下面是一些常见

的盐碱地治理措施:

1.改善排水条件:充分排除地下水及地表积水是治理盐碱地的关键。

可以通过修建排水沟、挖深排水井和铺设排水管网等方式改善排水条件,

提高水分的释放和渗透能力。此外,合理调整农田的坡度和地形,使排水

更加顺畅,以防止水分积聚。

2.积极引水灌溉:适当引水灌溉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稀释盐碱浓度,减少盐分对植物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水源进行灌溉,保证水质的良好和稳定,避免水中含有盐分或其他有害物质。

3.防治再盐化:采取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加强土壤肥力的

改良,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合理施用石灰等调节剂,中和土壤的酸

碱度,减少土壤中盐分的活跃度,从而降低再盐化的风险。

4.合理植被恢复:合理选择抗碱盐胁迫的植物进行种植,可以改善盐

碱地的环境。常用的植被恢复方式包括荒地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沙柳固

碱等。这些植被能够利用土壤中的盐分,生长出茂盛的植被,将盐分吸收

到植物体内,减少土壤中的盐碱含量。

5.建设盐渍土地资源利用项目:在一些无法彻底治理的盐碱地区,可

以通过开发盐渍土地资源的利用项目,将盐碱地转变为有益的资源。比如

进行盐碱土地改良,在土壤中添加有机物质或化学改良剂,使其具备良好的土壤结构和肥力,以进行农业生产或园林绿化等。

盐碱地及其综合治理

盐碱地及其综合治理


一、盐碱地概况 (二)盐碱地成因

地形:盆地或洼地
气候:干旱
地下水状况:流缓、矿化度高、紧邻地表
母质与植物:含盐母质、植物聚盐 人为影响:不合理灌溉,次生盐渍化
一、盐碱地概况
(三)盐碱土的分类 盐土
滨海盐土 草甸盐土 沼泽盐土 洪积盐土 残余盐土 碱化盐土
碱土
草甸碱土 草原碱土 龟裂碱土
还不到其总量的1% 。
一、盐碱地概况
(七)盐渍化防治概况


2.我国盐渍化防治概况
(1)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由于不合理的开垦荒地和发展灌溉农业,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加,19 58~1978年间,中国有660万hFra Baidu bibliotek耕地退化为次生盐碱土。中国在60~70年代建设了很多大 型灌溉工程,对提高灌区土地生产力和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因各种原因, 各灌区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次生盐碱化现象。 (2)从70年代开始,国家和各省开始大力治理盐碱地,停止一些不合理灌溉,完善排灌配套工程, 以及采取生物和农业技术措施等,使灌区地下水位得到控制,到80年代,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 盐碱土面积约减少一半左右,盐碱化程度也发生很大变化。河套和新疆等地区尽管在一些老 灌区的次生盐碱化得到控制,但总体上,土壤的盐碱化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土壤水盐运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盐碱地改良综述

盐碱地改良综述

盐碱地改良对于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地形、气候和人为因素促使土壤盐碱化的开始和演变,土壤盐度可使作物减产高达58%[1],每年国际经济由盐碱地引起的损失为273亿美元[2],盐碱化土壤面积仍以每年100万~200万hm2的速度扩大[3]。受气候变化影响,预计未来几十年该速度将进一步上升[4]。耕地红线一再被触及凸显了我国盐碱地治理的紧迫。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多次进行土地考察,摸清了盐碱地的自然成因,意识到治理盐碱地的重要性,并从盐碱地土壤学角度出发,提出水利设施建设、农艺耕作等盐碱地改良措施[5-11]。后来,研究者们开始着力于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改良措施[12-14],多学科结合探查地区盐碱地整体布局[15-21],研究逐渐深入到微生态系统[22-29]。到21世

盐碱地改良综述

李丹丹1沈晖1,2,3*田军仓1,2,3郭洋1刘嘉斌1

(1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2宁夏节水灌溉与水资源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银川750021;

3旱区现代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在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我国盐碱地面积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对我国耕地红线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治理不同盐碱程度、不同类型盐碱地的措施逐渐多元化,总结过往的改良技术,分类分区,精准治理,兼顾高水平与低成本,对我国盐碱地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盐碱地的各项治理措施与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盐碱地治理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林丹静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0903 学号021)

摘要:盐碱地是集聚盐类的一种现象,它严重的危害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特殊的气候、地形和地下水、地表水补给等自然因素及一些人为因素加剧了盐碱地的发生。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产生盐碱地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盐碱地原因防治措施

土地盐碱化是当今世界土地退化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盐碱地的产生,使大面积土壤资源难以利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

1.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下水和地表水补给因素等。气候因素决定了盐碱化发生的必然性,地形因素对盐碱化则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因素为盐碱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育空间。

1.1.1气候因素

我国盐碱地大多分布北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性气候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份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如我国吉林省西部平原,在强烈的季风影响下,全年降水量400~500mm,而年蒸发量高达1206mm,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倍以上,而春季蒸发量为降水量的8~9倍[1]。新疆农二师地区因蒸发量大,决定了土壤盐分上升水流起绝对作用,在自然土壤条件下土壤的淋溶过程和脱盐过程十分微弱,土壤中可溶性盐借助毛细血管上行积聚于表层,导致表土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的盐碱土。

1.1.2地形因素

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多为波状起伏的漫岗,地形比较开阔,坡度比较小,微地形极为复杂的一些高平原、台地和阶段地貌。还有一些地势低,没有排水出入,而该地区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散开到地表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洼地,没有排水出入,则洼地水分蒸发后,留下盐份,形成盐碱地。

1.1.3 地下水和地表水补给因素

我国有较多的江河及各支流,如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胶流河等。加

上这些地方夏季降雨集中,这些地表水绝大部分不能通过河道或地下径流及时排出,而停留在地势较低的河-湖漫滩上和汇集在局部的洼地中,从而使得水分平衡主要靠蒸发来调节,水中携带的盐类积累下来,使半内流区和碧流区的地表水、地下水逐渐被矿化,土壤也逐渐盐碱化[2]。因此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的高低是决定地下水中盐分能否转变成土壤盐分和土壤能否发生盐碱化的主要条件。地下水埋深愈浅,蒸发强度愈强,上升至地面的矿化地下水就愈多。同样,在埋深一定的情况下,地下水矿化度愈高,表层土壤积盐越强烈。在.科夫达在论证地下水与土壤盐碱化的关系时指出,在现代盐碱化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因素中,地下水的移动、埋深和平衡最为重要[3]。

人为因素

造成我国盐碱地的人为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如下:

1.2.1排水系统不完善

排水不畅、缺乏完善的排水系统是造成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原因。加之各级排渠疏于管理,边坡滑塌、淤积情况严重,排水出路不畅,从而使灌区地下水位居高不下,造成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还有的是因为工程不配套仅修了灌溉工程未修排水工程,不能及时将灌区内多余灌溉积水排出去,促使和加剧了土地次生盐碱化的发生。如松嫩平原西部 ,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工程,由于工程不配套,导致耕地中的次生盐碱化面积增加[4]。

1.2.2缺乏完善灌溉技术

在我国东北地区,由于灌溉定额过大和灌溉技术不完善,除一部分引水渗漏损失外,送入田间的大量水量渗入地下,结果抬高了地下水位。此外,水田灌区管理不善,采用大水漫灌,使地下水位抬高,盐份上升,或在排水条件不好情况下,引起次生盐碱化。之后,不得不大量采用大水压盐的方法。

1.2.3 耕作技术不当

耕作不当,土地不平整,灌水不均,造成未灌上水的部位成为干排盐地段,此地段又逐步变成盐土地段,局部高地形成盐斑。根据新疆土壤办公室调查发现,在我国新疆农二师塔里木地区灌区部分团场,临近地块土壤含盐量竟然相差4-6倍。加之部分塔里木河下游团场因无水可灌导致撂荒土地,降低了地面绿地的覆盖面积,使土壤长时间裸露,加速了土壤盐分表聚[5]。

1.2.4 过度垦殖

在我国一些地区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垦殖,如滥垦、过牧、伐薪、采药等都

是导致土壤盐碱化的不良经济行为。如1958~1984年,26年期间,由于不合理利用土地,如过度放牧、割草、烧荒、等原因,吉林西部草地盐碱化面积增加万hm2平均每年增加6875 hm2 [6,7]。

1.2.5长期引用咸水进行灌溉

在我国有些地区由于灌溉高峰期间地表水不足,长期引用排水沟的排水和上游灌区排水与地下水混合进行灌溉,水矿化度一般为2L,有时高达3~4L。地越浇盐碱含量越大,土壤也越加板结,加速了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

2. 我国盐碱地造成的危害

盐碱地的危害造成大量低产田和农民贫困,使面积土壤资源难以利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严重影响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伤害植物的组织,而且还影响了植物的正常营养和植物气孔关闭。如在我国的滨海地区多方面阐述了土壤盐分对作物的危害[8],它使作物的种子在土内霉烂变黑不发芽,迟迟不能变绿;还影响作物体内正常的离子平衡遭受破坏,造成作物生长衰退。且土壤盐分过多会还会发生根腐,最后导致作物脱水枯死等。

3.我国盐碱地的治理措施

井排井灌措施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对地下水位的控制和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防治具有显著作用。在我国新疆农二师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充分考虑地下水垂向排泄量较大、盐渍化程度不断增加的现实情况,农二师地下水开发利用主要开发灌区地下水,以集中开采为主、分散开采为辅,分多种形式布置水源。农二师已建成11个水源地,加上其它分散布井,现状机井数量为459眼,到2020年,在发展以上11个水源地的基础上,新建排灌井540眼[9]。

耕作措施

3.2.1合理的土壤耕作

通过耕翻、耙地、镇压、中耕等田间作业,可创造良好的土壤表面状态和耕层构造,达到改善土壤透水性、通气性和温度状况,促进土壤脱盐,抑制土壤返盐,减少土壤蒸发,消灭田问杂草,为作物生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3.2.2科学整地

耕地盐碱化的发生与地表不平整有关系。据杨瑞珍,毕于运实验研究,在相同的土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下,盐斑的部位一般要比邻近的地面高出2到5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