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沪科版(2024新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一章 运动的世界 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
沪科版(2024新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一章运动的世界学情评估测试卷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1.我国将每年的农历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用以庆祝农作物喜获丰收。
如图为一成年男子手握玉米的场景,由此请估测该玉米的长度约为20。
2.【立德树人·传统文化】“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其中“桥流水不流”一句,桥流是以为参照物的。
3.【2024·阜阳期末】测量是物理实验的一项必备技能。
小洛用刻度尺按图甲中的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硬币的直径为cm;图乙是她使用秒表测量的同学国旗下演讲所用时间,秒表此时的示数为s。
4.【真实情境】2023年10月3日晚,杭州亚运会女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我国女子短跑接力队以43.39秒的成绩赢得冠军。
交接棒时,为保证交接顺利,两运动员应保持相对(填“运动”或“静止”);最终裁判员是通过(填“相同路程比时间”或“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来判断运动员运动快慢的。
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西安到洛阳的路程约为360km,若古人骑马走完此路段,平均速度为5m/s,则大约需要h。
6.【新考法·新定义】合肥园博园国庆期间隆重开放,小明同学和家人一起游玩园区,他戴的某款运动手环显示了他的运动配速为15min/km(如图甲所示),这个数据表达的物理意义是;图乙是该手环某段时间记录的“配速”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在t1、t2和t3三个时刻中,运动得最快的时刻是。
7.【2024·蚌埠期末】“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将物体的位置记录在底片上。
如图是甲、乙两球从左向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则甲、乙两球平均速度之比为。
8.【2024·合肥期末】两个小球沿着东西方向做水平直线运动,整个过程没有发生碰撞,先后俯拍到两球的位置照片(方框为照片的边)如图所示,以建筑物为参照物,A球向运动,球的速度较小。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5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密度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练习题:完成教材中与密度相关的基础练习题,包括密度计算、单位换算等,旨在巩固学生对密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2.实践作业:设计一项简单的密度实验,要求学生在家中或实验室完成。实验内容可以包括测量常见物体的密度,如水果、液体等。学生需要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并进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密度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基本概念:讲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其变形,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对学生在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能力。
4.知识拓展,提高应用能力:
-结合教材内容,拓展密度在科学技术、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物理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合作交流,提升综合素质:
-在测量过程中,如何减小误差?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2.各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实验方法和技巧。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密度计算、实验操作等方面。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9
(一)教学重难点
1.浮力概念的理解:浮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液体或气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产生浮力的过程,这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2.浮力大小的测量与计算:运用称重法、二力平衡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测量与计算浮力,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有一定要求,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实验操作能力:学生在进行浮力实验时,可能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实验技巧,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决与浮力相关的实际问题时,可能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应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他们对浮力现象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浮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浮力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
-完成课本第9章第1节后的练习题,加深对浮力概念、产生原因、测量方法、物体沉浮条件的理解。
-自主设计一道与浮力相关的判断题或选择题,与同学互相交换解答,提高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完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完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XXX提出了XXX说,这一理论被XXX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后得到了支持。
XXX发现了XXX三大定律,而XXX提出了相对论。
XXX则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而机械运动则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因此选择参照物来描述运动。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包括米、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和纳米,而时间的单位包括秒、小时、分钟、毫秒和微秒。
正确使用刻度尺需要认清磨损、量程和分度值,同时要放正、看垂直和估读下一位。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需要将测量值加上准确值和估读值,并记下单位。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可以通过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三、快与慢(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国际单位是米/秒,常用单位是千米/小时。
速度的公式为v=s/t,变形公式为s=vt,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次声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
2)特点:人耳听不到,但有些动物能听到。
常见于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中。
3、超声和次声的应用1)超声:医学、工业、军事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如超声检查、超声波清洗等。
2)次声:用于地震监测、矿山探测等领域。
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人类听力范围(20Hz~20kHz)的声波,应用广泛,如医学中的超声诊断仪、工业中的超声金属探伤仪、军事中的超声雷达等。
而次声波则是指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具有频率低、波长长、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破坏力强等特点。
它们常用于预防自然灾害、军事探测等领域。
第一章 沪科版物理 八年级全一册
知识点2 动与静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①_位__置__的变化叫做机 械运动. 2.参照物:(1)定义: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择 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取,生活 中通常以②_地__面__为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与“静止”是相对于所选择 的③_参__照__物__而言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名师点拨】 从物理学视角观察生活,多思考,与熟悉的“标准”进行比较, 多积累,多测量.
(2)测量长度常用的工具:⑩刻度尺、卷尺等.
(3)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使用.
看 看⑪_零__刻__度__线__、看⑫_量__程__、看⑬_分__度__值__
零刻度线(或其他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 放 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保持平
2.时间的测量 s
60 3 600 10360 Nhomakorabea03沙漏
机械停表 70
3.误差 (1)误差是 _真__实__值__和 但应尽量减小.
_测__量__值__之间的差异.误差不能消除,
(2)测量误差和测量错误
知识点4 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①_路__程__,经过②_路__程__长__ 的物体运动得快. (2)在物体运动相同路程的情况下,比较物体所用的③_时__间__, 所用④_时__间__少__的物体运动得快.
命题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如图所示,空中加油机A正在对战机B进行空中加油.为了确保 飞行安全,在加油时加油机A和战机B的飞行速度应_相__等__(填 “相等”或“不等”).此时,加油机A相对于_地__面__是运动的, 相对于_战__机__B_是静止的.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1
在讲授新知识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系统介绍物理量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物理量的意义。
2.详细阐述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及其在物理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科学记数感受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培养其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本章节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物理量的基本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以及科学记数法的应用。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其学以致用的能力。
-重难点突破设想:通过实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量的意义,提高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掌握科学记数法和有效数字的表示方法,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提炼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结合物理学科特点,设计有趣、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2.实践作业: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物理量测量方法,设计一个小实验,对某一物理量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要求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以及数据记录的完整性。
3.计算题作业:根据课堂所学,完成以下计算题:
-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以下数据:1.23×10^4、5.67×10^-3、8.91×10^2。
-运用科学记数法进行以下数据处理:将456000转换为4.56×10^n的形式,并计算n的值。
2.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培养其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7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5.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点的讲解和巩固;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引导他们拓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练习题目设计: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目,包括判断物体受力平衡、绘制平衡力图解等。题目难度适中,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学生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教师在旁辅导。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平衡知识。
(五)总结归纳
1.小组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力的平衡现象进行分析。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找出物体受力平衡的关键因素,并尝试运用所学的力的平衡知识解决问题。
2.教师指导: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力的平衡条件,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学会运用图示法、列表法等方法分析力的平衡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的力的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部分学生对图示法的运用不够熟练,影响了解题效率。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平衡条件。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标准教案全册1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标准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主要围绕第一章《力学》展开,详细内容包括:第1节《力概念》、第2节《重力》、第3节《摩擦力》和第4节《力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概念,掌握力三要素。
2. 使学生解重力概念,学会计算物体所受重力。
3. 帮助学生解摩擦力产生原因及影响摩擦力因素。
4. 让学生掌握力合成与分解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2. 教学重点:力概念、重力和摩擦力影响因素、力合成与分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组、斜面、小车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力学现象,引发学生对力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观察力作用效果,引导他们思考力概念。
3. 讲解力概念:介绍力定义、单位、三要素等。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哪些现象与重力有关。
5. 讲解重力:介绍重力概念、计算方法等。
6. 例题讲解:讲解摩擦力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并通过例题加深理解。
7. 力合成与分解:通过讲解与演示,让学生掌握力合成与分解方法。
8.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力合成与分解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概念:定义、单位、三要素。
2. 重力:概念、计算方法。
3. 摩擦力:产生原因、影响因素。
4. 力合成与分解:原理、方法、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概念及三要素。
(2)计算一个物体所受重力。
(3)分析摩擦力影响因素,举例说明。
(4)力合成与分解应用题。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概念、重力、摩擦力和力合成与分解掌握程度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对力合成与分解应用题存在困难,需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力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
(一)教学重点
1.理解物理学发展简史,认识科学家之间的传承关系,体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深刻含义。
2.掌握基本的物理量及其单位,并能运用这些物理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物理学发展历程的整体认识,理解科学家之间的传承关系。
4.答疑解惑: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巩固知识:
1.学生自主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物理量、实验技能等,总结自己的收获。
2.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指出易错点。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对于物理学发展简史及科学家之间的传承关系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和案例,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物理学发展历程的整体认识。此外,学生在运用物理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待提高,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规范的操作技能。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可能对科学家的成就及贡献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尊重和珍视科学成果,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教师要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实践活动,巩固知识:组织丰富的物理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量的测量和运用,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4.案例分析,深入理解: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之间的传承关系,理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意义。
5.课堂小结,总结提升: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梳理难点,提升学生的全一册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已有知识基础。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物理学科已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技能,但尚需进一步引导和激发。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8
然后,我会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力的概念,为学生搭建知识桥梁,引出大气压这一新概念。通过这种导入方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大气压的概念:介绍大气压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大气压是空气对物体表面单位面积的压力。
2.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讲解海拔高度对大气压的影响,引导学生掌握大气压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优点,指出不足,指导学生改进。
4.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作业展示和评价,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大气压的概念及其与海拔高度、气温等因素的关系,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掌握实验探究大气压存在及变化规律的方法,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采集、分析能力。
3.深入认识空气力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大气压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吸盘挂钩,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它能牢牢挂在墙上,从而引出大气压的概念。
2.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完整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米),比m大的有km(千米),比m小的有dm(分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nm(纳米)。
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秒),比s大的有h(小时)、min(分钟)。
比s小的有ms(毫秒)、μs(微秒)。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0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适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5.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实验现象,总结物理规律。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0.4做功的快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物体做功的快慢与力的大小、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4.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接着,我会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如短跑运动员冲刺、起重机吊起货物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做功的快慢。然后,我会提出问题:“做功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衡量物体做功的快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与功率。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回顾之前学过的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功是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接着,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强调功等于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
2.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物理意义:介绍功率的概念,解释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给出功率的计算公式,即功率等于功除以时间,并解释其物理意义。
沪科版物理8年级全一册:《光的反射》-教学课件(共40页)
见物体。
皮鞋在没擦之前不亮,而在上了油擦过之后变的闪闪发亮,你 知道为什么吗?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
镜面反射
漫反射
相同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不 (原因)反射 平整光滑
粗糙不平
同
面不同
点
(结果)反射 有反射光束,其他方位 各个方向都有反射光,没
光方向不同 则没有
有光线集中的反射方向
(现象)人的 感觉不同
学到了什么
光源……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光的传播…… 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 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光的传播实例…… 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 光速…… 真空中速度为3.0×108 m/s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八年级 | 全一册
第四章 · 多彩的光
第一节 光的反射
③小孔成像与孔的形状无关。
射击时三点一线
工程激光灯引导前进
千手观音
皮影戏
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的成语: 形影不离、形单影只、一叶障目、吹糠见米
5.光速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介质 真空
光速 3×108米/秒
空气
稍小于真空中的速度
水 玻璃
约空气中的3/4 约空气中的2/3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v=c=3×108 m/s (2)一般光的传播速度V空>V水>V玻 (3)光年是长度的基本单位。
被反射后就会逆着本来的入射光方向射
o
出。
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太
二、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耀
眼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
了
射到光滑表面上时,反射光
!
线也是平行的。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8
4.通过学习压力与压强的概念,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一辆汽车的质量为1.5吨,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0.1m²,求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
3.思考拓展题:布置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压力与压强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题:
(1)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受力面积的变化对压强有什么影响?
(2)如何通过改变压力和受力面积,使得压强达到最大值?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压力与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方法:采用问答、讨论、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解答练习题,提高解题能力。
3.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压力与压强的概念、关系以及计算方法,并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压力与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力的计算方法。
3.设计意图:通过讲解,使学生对压力与压强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理解压力与受力面积、压力作用效果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实验探究打下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8.1.2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5
1.了解天平的构造、原理和分类,掌握游码天平、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2.学会使用量筒进行液体体积的测量,掌握量筒的读数方法和注意事项。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质量与体积测量问题,提高实验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巩固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2.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细节,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3.创设合作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的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规则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包括所需器材、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出建议,引导学生优化实验方案。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发放实验器材,学生按照优化后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测量不规则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3.思考题: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在测量物体质量时,为什么需要校准天平?
(2)如何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天平和量筒?请举例说明。
4.拓展阅读:查阅资料,了解电子天平的原理和特点,以及量筒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5.课后反思: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实验操作、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学生了解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6
1.重点:力的三要素的理解与应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力的图示法的掌握。
2.难点:力的图示法的灵活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初步理解,实验操作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教学设想
1.引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如推门、拉抽屉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和力的描述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新课教学:
2.强调力的合成与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提醒学生关注力的测量和描述方法的发展历程,培养科学精神。
4.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力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提高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92页至第94页的练习题,重点关注力的三要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力的图示法。
1.学生在力的概念上已有一定基础,但可能对力的三要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帮助他们巩固和深化理解。
2.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可能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指导,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学生在力的图示法的运用上,可能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应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一方法。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设计针对力的三要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力的图示法的练习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总结易错点。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三要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力的图示法。
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题时,要独立思考,认真作图,注意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
沪科版全一册八年级物理10
1.通过导入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2.采用实验、讨论、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科学思维。
3.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功和功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4.通过对物体做功快慢的比较,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比较、分析、归纳等科学研究方法。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功率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作业:
-完成课本第十章第四节后的练习题,重点关注对功率计算方法的掌握。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举例说明功率与做功快慢的关系。
2.提升作业:
-设计一个实验,比较不同斜面上下物体所用时间的长短,并分析其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节能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挑战,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接着,我会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短跑运动员起跑快慢、电梯上升下降速度等,让学生意识到做功快慢的普遍性。然后,我会提出问题:“做功的快慢是由什么决定的?”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部分,我会首先回顾功的概念,然后引入功率的定义。我会用生动的比喻和图表来说明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通过例题和公式推导,我会帮助学生理解功率的计算方法,并强调功率与做功快慢的直接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7
2.教学目的:
-通过观看视频,引发学生对力与运动状态改变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通过图示、动画和板书,详细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内容和意义。
3.实践探究,动手操作:
-设计一系列实验,如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滑块受到不同大小的推力等,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牛顿第一定律的规律。
4.知识巩固,拓展应用:
-通过问题解答、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创设真实情境,如设计一个安全的汽车碰撞实验,让学生应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解释现象并提出解决方案。
2.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如何准确地控制变量、收集和分析数据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3.知识迁移:将牛顿第一定律应用于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学生可能难以将其与实际情境相结合,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1.降低难度,循序渐进:通过设计富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能够准确地描述其内容和意义。
2.学会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运动和静止物体的状态改变等。
3.能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
4.掌握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并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2
7.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将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生活、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后,已初步掌握了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物体运动状态的认识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学生对速度、位移等概念的理解尚处于表面阶段,对于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还需深化。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兴趣较为浓厚,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3.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变化情况,并撰写实验报告。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以下问题:
(1)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其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2)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摩擦力对其运动状态有何影响?
5.结合课本内容,预习下一节课的知识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3.3 光的折射(教案)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3.3光的折射1.物理观念:(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趣味导入在塑料水杯底部放一枚硬币,使人的眼睛刚好看不见杯底的硬币,请另一位同学向杯子里倒水,当水达到一定深度时,刚刚看不到的硬币又看到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任务一光的折射现象播放“光在水中折射”的视频,并回答下列问题:什么叫做光的折射?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在光的折射中,“一点”“两角”“三线”又分别指的是什么呢?任务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1.设计实验器材:玻璃砖、标有刻度且可前后转动的白屏、装有分光器的激光笔、量角器等。
2.进行实验将一张描好刻度且可前后转动的白纸(事先准备好)固定在光屏上,纸上画一条分界面和一条入射光线,将玻璃砖平放在分界面上,用激光笔对着入射光线的方向斜射入玻璃砖,再把折射光线用笔画下来,就可以找到折射光线的位置。
(1)观察折射光线、法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关系。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2)把承接折射光线的半个白屏向后折转一个角度,观察白屏上能否看到折射光线,说明什么?白屏上看不到折射光线,说明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3)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入射角和折射角哪个大?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4)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将如何改变?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将增大(或减小)。
(5)当入射光线垂直入射到介质表面时,它的传播方向是否改变?当入射光线垂直入射到介质表面时,它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米),比m大的有km(千米),比m小的有dm(分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nm(纳米)。
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秒),比s大的有h(小时)、min(分钟)。
比s小的有ms(毫秒)、μs(微秒)。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国际单位:m/s(米/秒),常用单位:km/h(千米/小时),换算关系:1m/s=3.6km/h4、公式:v=s/t(速度=路程/时间),变形公式 s=vt,t=s/v。
5、直线运动的分类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3)平均速度: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
用v=s/t计算。
4)相对速度:两个都在运动的物体,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时,另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速度。
①方向相同时,相对速度v=v1-v2;②方向相反时,相对速度v=v1+ v2。
6、测量速度的方法:(1)根据v=s/t(2)借助光电计时器(3)速度仪四、速度变化的科学探究1、实验程序: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2、探究内容:小球沿斜面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3、方法:用刻度尺测量各段的距离s,用秒表记录各段所用的时间t,再根据v=s/t计算,之后比较速度的变化情况。
第三章声的世界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
2)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气(v空气=340m/s)。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波——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4、人耳能辨别出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5、回声的应用:①加强原声②金属探伤③测量距离二、乐音与噪声1、乐音1)定义:有规律,好听的声音叫乐音。
2)乐音的特性(3个)①响度的定义:指声音的强弱。
响度决定于物体振动的振幅,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②音调的定义: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决定于物体的振动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③音色的定义: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音色决定于发声体自身的材料、结构等。
2、噪声1)定义:无规律的,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噪声。
2)噪声的来源:交通工具、工厂机械、家用电器等。
3)危害:噪声对人们心理和生理都会有伤害。
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
4)防止办法: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3、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
三、超声与次声1、超声1)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
2)特点:频率高,穿透力强,“破碎”能力强。
3)应用:用于医学、工业、军事等。
(超声诊断仪、超声金属探伤仪、超声雷达)2、次声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
2)特点:频率低、波长长、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破坏力强。
3)应用:预防自然灾害,军事探测等。
4)危害:有很大的破坏力,要防止次生的产生,远离次声源。
第四章多彩的光一、光的传播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天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
人造光源如:电灯、蜡烛。
2、光的直线传播1)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现象: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
3)光速:真空中是3×108m/s。
(4)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空气。
二、光的反射: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的现象。
1、基本概念:一点:入射点;二角:反射角、入射角;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反射分类:A: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物体表面,其反射光束仍然是平行的现象。
B: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物体表面,其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的现象。
4、光路的可逆性:发生反射光路是可逆的。
5、面镜1)平面镜:表面平整光滑的镜面。
①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②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和像对于平面镜是对称的。
③应用:①、成像(穿衣镜)②、改变光路(潜望镜)。
2)球面镜(一)凹面镜①、光学性质:对光有会集作用;②、应用:太阳灶。
(二)凸面镜①、光学性质:对光有发散作用;②、应用:汽车后视镜。
三、光的折射: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1、发生折射的条件: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
2、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发现两侧。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发生折射时光路可逆的。
5、折射现象:池水看起来变浅、海市蜃楼等。
四、光的色散1、定义:白光经过三棱镜时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三基色:红、绿、蓝。
3、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4、颜色1)透明体的颜色决定于物体透过的色光。
(透明物体让和它颜色的光通过,把其它光都吸收)。
2)不透明体的颜色决定于物体反射的色光。
(有色不通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的光)。
五、科学探究1、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对光有会集作用。
2、相关概念:①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②焦点(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汇聚的点。
③光心(O):凸透镜的中心。
④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3、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异侧焦点;②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③经过凸透镜焦点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4、凹透镜:中央比边缘薄的透镜。
对光有发散作用。
5、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过同侧焦点。
6、凸透镜成像1)原理:光的折射。
2)成像规律:①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像距位于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
②当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像距位于两倍焦距处。
③当物距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像距位于两倍焦距以外。
④当物距等焦距时,不成像;⑤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六、眼睛与视力的矫正1、眼睛1)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成像原理: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视力的矫正1)近视眼:①特点:看不清远出物体。
②矫正:利用凹透镜来矫正。
2)远视眼(老花眼):①特点:看不清近出物体。
②矫正:利用凸透镜来矫正3)眼镜的度数=100/f (f 以米作为单位)七、神奇的“眼睛”1、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物体在焦距以内,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显微镜:①结构:目镜、物镜。
②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把实像再次放大成虚像。
3、望远镜:①结构:目镜、物镜。
②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把实像再次放大成虚像。
4、照相机:①结构:镜头、光圈、快门、胶片。
②成像原理: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5、投影仪:①结构:凸透镜、平面镜、屏幕。
②成像原理:当物距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一、质量1、质量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2、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
3、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Kg(千克),常用单位 t(吨)、g(克)、mg(毫克)。
4、单位换算:1t=103Kg、1Kg=103g、1g=103mg。
5、能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6、知道测量物体质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及托盘天平的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二、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1、天平的使用1)使用天平时,应将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2)归零,调平。
3)左物右码。
4)读数:物品质量=砝码质量+称量标尺示数值。
5)取放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
不能超过量程。
2、量筒和量杯的使用1)要会选择量程不同量筒,提高测量精确度。
2)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或凸液面顶部在同一水平面。
三、物质的密度1、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ρ”表示。
2、密度的单位:kg/m3(千克/立方米)或g/cm3(克/立方厘米)3、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密度=质量/体积)4、记住水的密度:1ⅹ103kg/m3。
5、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一般情况下物质不同,密度不同;同一物质的密度还和其所处的状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