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平等、博爱

合集下载

自由、平等、博爱

自由、平等、博爱

自由、平等、博爱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鸟只有在辽阔的天空中才能尽情地翱翔;鱼只有在深邃的江河才能欢快地游弋;雄师只有在一望无垠的平原才会充分显示飒爽的英姿。

人,更需要自由。

人只有在自由的条件下才会有安宁的生活,一切的理想、抱负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才得以实现。

人,拥有自由,才有可能获得幸福。

自由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它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的目标。

世间所有的生命都渴望自由,尤其是人,那是精神世界存在的条件之一。

所有的人都渴望被尊重,所有的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大家遵循的制度、受到的待遇也应是平等的。

在旧时社会,许许多多的人都受不到应有的平等待遇,甚至会因无法改变的出身等因素被降低人格。

对于这些不公的制度,总会有人勇敢地反对。

他们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去捍卫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人们向往和平,向往爱,向往人与人之间美好和谐的关系。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做到了博爱。

时常可以看到,在失学少年、贫困家庭的捐款箱前,总有一只只温暖的手将一份份的关怀、爱心投入其中;在今年“非典”蔓延时,总有一个个白衣天使不顾自身安危,尽力抢救着病人。

许许多多的人能将温暖和爱给予毫无血缘关系、素昧平生的需要帮助的人,这是善良、博爱的表现,是美的体现。

完全达到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也许只能出现在理想之中。

但人们能够力所能及地朝这个目标发展。

也许,这存在着很多困难,但若拥有坚定的决心和不畏强权的勇气,这一天始终会到来。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13岁的时候进了伊顿贵族子弟学校。

在这所学校,刚入校的新生要像奴隶似的给高年级学生铺被、提水、擦皮鞋、刷衣服,没有一点尊严。

若是谁不肯,就要受到攻击。

严酷无情的学校,和生性渴望自由、美好的雪莱格格不入,他坚决表示决不给学长们做奴隶。

学长们就常常迫害雪莱,有一次将他打了一顿,还撕破了他心爱的诗集。

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理念

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理念

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理念法国大革命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运动,它代表了人民对于自由、平等和博爱的追求。

这场革命不仅对法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法国大革命中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与博爱的理念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首先,自由是法国大革命核心的理念之一。

在封建专制体制下,社会等级固化,贵族和教会享有特权,而普通人民则处于贫困和压迫之中。

法国人民渴望能够摆脱这种束缚,追求自由的权利和个人尊严。

自由的概念不仅包括政治自由,还包括思想言论的自由、经济贸易的自由等。

在革命中,人民对于这种自由的渴望被深深激发,推动着他们为之奋斗。

其次,平等是法国大革命的另一核心理念。

在绝对王权下,社会阶级差异极大,上层阶级拥有特权和财富,而普通人民则陷入贫困和苦难之中。

法国大革命宣言了人人平等的原则,主张废除特权,消除社会等级,并为所有公民提供平等的机会。

平等追求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平等,还包括在政治、法律等方面享有公平的待遇。

平等的概念也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在不同领域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此外,博爱是法国大革命中的另一个核心理念。

博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关怀,追求社会和谐与共荣。

革命中,人民联合起来,宣称所有人都应该享有尊严和安全,并主张相互帮助、关心和支持。

博爱理念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社会关爱的精神,推动社会更加公平、和谐和温暖。

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理念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思考。

在当代社会,我们仍然面临着各种不公平和不平等的问题。

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级固化、歧视等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我们应该从法国大革命的理念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一个更加自由平等和关爱的社会而努力。

首先,我们应该坚守自由的理念。

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不受到政治或经济压迫的限制。

思想言论自由是一个民主社会的基石,它促进了创新和进步。

其次,我们应该追求平等。

不论是种族、性别、财富还是社会地位,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和公正的对待。

法兰西国家“博爱”价值思想的形成及启示

法兰西国家“博爱”价值思想的形成及启示

法兰西国家“博爱”价值思想的形成及启示“自由、平等和博爱”是法兰西共和国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对世界影响深远的政治理念。

“自由、平等”属于个体权利范畴,“博爱”是立足于集体层面的价值观。

作为政治价值观的“博爱”思想来源复杂、含义模糊流变,与“自由、平等”处于高度的张力状态,经常以集体团结的名义造成对个体权利的抽离与异化。

去年发生的《查理周刊》事件以及巴黎暴恐事件揭示的正是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的深层撕裂。

因此,相对于“自由、平等”,“博爱”是更为值得进行批判性考察的价值观。

一、“博爱”的原始含义是“兄弟关系”“博爱”译自法语的Fraternité,Fraternité直接翻译为中文是“兄弟关系”。

“兄弟关系”本意是同宗同族同源的真实的同胞关系,但它更是一种比喻意义上的更为广博的兄弟之情,即超出了狭隘的血缘关系的类似兄弟关系的群体成员间的友爱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克伦理学》中讲到“友爱是政治共同体的纽带”。

政治共同体,尤其是早期的政治共同体,经常借用成员们最为熟悉的亲属关系作为情感基础,然后构建一整套的伦理体系或价值学说,以此来支撑现实中的政治制度的架构。

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兄弟关系”的适用范围被扩展到大小各异的共同体,成为促政治团结(solidarity)的隐喻性纽带。

“兄弟关系”的核心诉求是“平等”。

在人类各异的社会中,“父亲”是一个更为常见的形象。

中国儒家思想中的父亲既是家庭的实际主宰者,还被赋予了宇宙论、价值论的意义,成为了主宰性、本源性的存在。

父亲的权威是社会政治的权力基础,父亲的符号表征了中国封建制度,也配合了数千年以来中国家长制造成的人身与人格依附。

起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文化中也存在着至高无上的父亲形象,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却是平等的兄弟关系。

父亲被虚置了。

父亲的作用主要是把兄弟们彼此约束在一起,他不可能成为兄弟们友爱的对象,因为父亲与兄弟们是处于一种不对等的地位。

自由、平等、博爱——读卢梭《爱弥儿》

自由、平等、博爱——读卢梭《爱弥儿》

自由、平等、博爱——读卢梭《爱弥儿》“正确的教育是我们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泪水,也是我们对社会和民族犯下的罪过!”在本书中,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

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

开篇他便讲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人们破坏自然之态,随意改变、扭曲其天性,颠倒一切。

但是,卢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的裁剪,人类的处境可能会更糟一些。

”我们可以把他说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来便是善的,但并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个有用的社会人,一个幸福的人。

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现在,教育仍然是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

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按照儿童年龄划分四个阶段,分五卷来描述爱弥儿不同时期的教育。

在第一卷中,他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给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

他认为,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即“做人的天职”,“生活,这就是我要教给他的技能。

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

但这只是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教育的另一个意义应该使其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是的,教育是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假如生活在社会的人都不会感到幸福,那这样的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热情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没错,才能不多没关系,热情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它能使你获得更多的才能,帮助你成为幸福的人。

在此,他也为老师提出了一些要求,“一个好老师最为根本的品质就是,他绝不是一个可以被雇佣的人,有些职业是如何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那么表明他们不配从事这些职业。

法国大革命名词解释

法国大革命名词解释

法国大革命名词解释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不仅在法国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场革命中,出现了许多新名词、新概念,这些名词和概念的出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和实践成果,也为后来的世界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一、自由、平等、博爱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大革命的三大口号,也是法国大革命的核心价值观。

自由是指人类有权自由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生产等。

平等是指人类在法律、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博爱是指人类之间应该充满爱和同情心,互相帮助,共同创造美好的社会。

二、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是法国大革命的核心原则之一,它指的是国家的主权来自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具有最高的权力。

这个原则的提出,是对封建专制和君主专制的一种反抗和挑战,它为后来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三权分立三权分立是法国大革命的另一项重要改革,它把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门,各自独立,相互制约,避免了权力过度集中和滥用的问题。

三权分立的实行,不仅促进了法国的政治稳定,也为后来的现代民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四、人权人权是法国大革命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平等权、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宗教自由等方面的权利。

法国大革命强调人权的普遍性和不可侵犯性,这一理念为后来的国际人权法奠定了基础。

五、公民公民是法国大革命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享有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人,包括成年男性和女性。

法国大革命时期,公民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有权利参与政治、享受教育、拥有财产等。

六、恐怖恐怖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个黑暗时期,它指的是1793年至1794年间,革命政府通过恐怖手段镇压反对派和异己分子的行为。

恐怖时期,成千上万的人被处决或监禁,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受到严重破坏。

七、拿破仑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后期出现的重要人物,他是法国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欧洲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统帅之一。

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与君主制的终结

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与君主制的终结

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与君主制的终结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事件,它以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口号为旗帜,彻底颠覆了君主制的统治体系。

本文将探讨法国大革命中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口号如何成为推动君主制终结的力量。

首先,自由是法国大革命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封建社会中,法国国王拥有绝对的权力,人民则处于被压迫的地位。

自由主张个人和集体的自由权利,主张人民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益。

大革命中,法国人民高呼着“自由!自由!”的口号,要求摆脱旧有的压迫,实现人民的个人自由。

自由意味着不受任何束缚,人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正是这种渴望自由的呼声,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并最终导致了君主制的终结。

其次,平等是法国大革命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封建社会中,法国贵族和教士等特权阶层拥有特权,而普通人民则被剥夺了平等的权利。

法国大革命提倡平等,主张人人平等,并废除了贵族的特权地位。

通过大革命,法国人民不论出身和社会地位皆可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这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带动着法国大革命的浪潮不断向前推进,最终达到了君主制终结的目的。

最后,博爱是法国大革命的理想追求之一。

在封建社会中,阶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与冲突。

博爱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充满爱心和关怀,并摒弃仇恨和歧视。

法国大革命中,人们高喊着“博爱!博爱!”的口号,要求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能够和谐共处,摒弃仇恨和对立。

这种博爱的理念激励着人民为实现社会公正和人类的共同幸福而奋斗,最终使得君主制的统治体系崩溃,从而彻底改变了法国社会的面貌。

综上所述,法国大革命中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口号成为推动君主制终结的重要力量。

自由带来了人民对于个人权利的追求和不断改革的动力,平等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博爱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关怀。

这些理念深入法国人民的心中,在法国大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推翻了君主制的统治体系,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之路

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之路

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之路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发生的具有历史深远影响的一场革命运动。

这场革命不仅从政治上推翻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还为后来的民主运动开辟了道路。

其中,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理念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核心。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法国大革命中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理念之路。

一、自由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之前,法国社会存在严重的等级制度,第三等级(平民阶层)被剥夺了许多权利,而第一、第二等级(贵族和教士)则拥有特权。

正是在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环境下,自由的理念逐渐兴起。

在法国大革命中,自由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推动。

1789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宣布人人生而自由,并且具有平等的权利。

这个宣言对于法国大革命后期的制度重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确立了自由的概念和普遍适用的民主原则。

二、平等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中的平等不仅仅是个人的平等,更强调社会的平等。

在法国封建社会中,贵族和教士享有特权,而平民阶层却饱受剥削和压迫。

因此,平等的理念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核心诉求之一。

在法国大革命发展的过程中,平等的理念逐渐得到了体现。

1791年,《法兰西宪章》颁布,将贵族和平民的法律地位平等化。

此外,法国大革命还取消了封建剥削制度,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压迫,使得社会关系更趋于平等。

三、博爱的理念法国大革命的博爱理念体现在社会救助和人道主义方面。

在旧制度下,法国贫苦人民生活困难,食不果腹,而上层阶级对此置之不理。

然而,法国大革命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现状。

法国大革命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博爱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社会救助和人道主义。

例如,1793年,“最大福利委员会”成立,致力于为贫苦人民提供救济和帮助。

此外,法国大革命后,还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改革,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塑造了一个更加平等和关爱的社会。

结语综上所述,法国大革命是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理念之路。

在这场革命中,自由的觉醒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平等的追求消除了社会的不公平,博爱的精神塑造了一个关爱他人的社会。

自由建立在平等博爱的基础上

自由建立在平等博爱的基础上

自由建立在平等博爱的基础上自由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它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支柱。

而自由的建立必须建立在平等和博爱的基础之上。

只有平等的对待每个人,才能保证人们享有真正的自由;只有博爱的精神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自由在平等博爱基础上的重要性和意义。

首先,平等是自由的前提条件。

在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享有同样的权利和机会。

没有平等,自由将是虚幻的。

平等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不受任何不公平的待遇和歧视。

只有当每个人都受到平等对待时,自由才能真正成为一种享有的权利。

因此,平等是自由的基础。

其次,博爱是自由的推动力。

博爱是一种积极的人文精神,它体现了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爱和关注。

博爱使人们产生关心他人的意愿和能力,推动人们为实现社会公正和人类福祉而努力。

在一个充满博爱精神的社会中,人们彼此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和帮助,为每个人创造了实现自由的机会和条件。

自由在博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实现。

同时,自由与平等博爱也相互促进。

自由需要平等作为前提条件,而平等又需要自由来实现和保障。

只有当每个人都被赋予平等的机会和权利时,才能实现自由。

例如,在一个没有贫富差距的社会中,人们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而不会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

而自由又可以促进平等和博爱的实现。

自由鼓励人们去追求个人利益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同时也促使人们考虑他人的权益和幸福。

通过自由的选择和努力,人们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平等博爱的基础上建立的自由,不仅为个人带来幸福和实现的机会,也为整个社会带来了和谐与繁荣。

在一个平等博爱的社会中,人们享有真正的自由,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和合作。

这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享有自由,才能实现社会的公正和繁荣。

总之,自由建立在平等和博爱的基础上,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由、平等、博爱

自由、平等、博爱

鸟只有在辽阔的天空中才能尽情地翱翔;鱼只有在深邃的江河才能欢快地游弋;雄师只有在一望无垠的平原才会充分显示飒爽的英姿。

人,更需要自由。

人只有在自由的条件下才会有安宁的生活,一切的理想、抱负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才得以实现。

人,拥有自由,才有可能获得幸福。

自由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它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的目标。

世间所有的生命都渴望自由,尤其是人,那是精神世界存在的条件之一。

所有的人都渴望被尊重,所有的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大家遵循的制度、受到的待遇也应是平等的。

在旧时社会,许许多多的人都受不到应有的平等待遇,甚至会因无法改变的出身等因素被降低人格。

对于这些不公的制度,总会有人勇敢地反对。

他们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去捍卫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人们向往和平,向往爱,向往人与人之间美好和谐的关系。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做到了博爱。

时常可以看到,在失学少年、贫困家庭的捐款箱前,总有一只只温暖的手将一份份的关怀、爱心投入其中;在今年“非典”蔓延时,总有一个个白衣天使不顾自身安危,尽力抢救着病人。

许许多多的人能将温暖和爱给予毫无血缘关系、素昧平生的需要帮助的人,这是善良、博爱的表现,是美的体现。

完全达到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也许只能出现在理想之中。

但人们能够力所能及地朝这个目标发展。

也许,这存在着很多困难,但若拥有坚定的决心和不畏强权的勇气,这一天始终会到来。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13岁的时候进了伊顿贵族子弟学校。

在这所学校,刚入校的新生要像奴隶似的给高年级学生铺被、提水、擦皮鞋、刷衣服,没有一点尊严。

若是谁不肯,就要受到攻击。

严酷无情的学校,和生性渴望自由、美好的雪莱格格不入,他坚决表示决不给学长们做奴隶。

学长们就常常迫害雪莱,有一次将他打了一顿,还撕破了他心爱的诗集。

然而,拳头战胜不了他,雪莱发下了誓言:“我发誓,我一定尽我最大的力量,做到理智、公正、自由。

我发誓,决不与自私自利、有权有势之辈同流合污,甚至也决不以沉默来与他们变相地同流合污。

贝多芬音乐创作中“自由、平等、博爱”的表现

贝多芬音乐创作中“自由、平等、博爱”的表现

贝多芬音乐创作中“自由、平等、博爱”的表现作者:马晓红来源:《北方音乐·下半月》2014年第02期【摘要】贝多芬音乐创作中的“博爱、自由、平等”是一种无意识自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流露。

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是由现实社会所引发的对人类的同情和支持以及对正义的树立和伸张,它维护着人类的尊严,拥有崇高的思想道德标准。

【关键词】贝多芬;音乐创作;博爱;自由;平等罗曼·罗兰在评价贝多芬的音乐时曾这样说过“贝多芬的音乐不是抽象的睿智,像是在输血,是依仗他奇异的音乐力量送到我血管的血液。

通过血液的流动浸透我肢体的每个地方,成为我的思想,我的血肉。

”这是对贝多芬音乐多么精辟的评价。

不过也确实如此,每当我们在倾听贝多芬的音乐时,其中所洋溢着的博爱思想、崇高体验、生命活力以及那种昂扬的斗争精神,都使人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冲击力。

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斗争性和悲剧性,他不但有着炽热的叛逆性,而且还有着顽强的意志和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这一切构成了他特有的音乐思想表现特征,而这种特征主要通过以下的音乐主题表现出来。

一、“博爱”的思想主题伟大艺术家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贝多芬也不例外。

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和博爱主题,与贝多芬在13岁那年法国爆发的启蒙运动思想的人道主义大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完全成熟,这对贝多芬的信念与思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贝多芬做人的道德标准是“正直”、“善良”、“仁慈”、“博爱”,他把这种思想道德标准看成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力量。

而这一切贯穿在贝多芬的整个生命长河之中,在他的心灵深处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在贝多芬的道德观中,他特别强调“仁慈”、“博爱”、“平等”、“和平”。

他于1823年创作的《第九交响曲》中的合唱曲《欢乐颂》,对这一主题表现得十分鲜明而突出。

在这部不朽的交响乐中,贝多芬用他那博大的胸怀和“仁爱”之心为人们创造并展示了一个无比欢乐、幸福的极乐世界。

皮埃尔·勒鲁论“自由、平等、博爱”的内在逻辑

皮埃尔·勒鲁论“自由、平等、博爱”的内在逻辑

皮埃尔·勒鲁论“自由、平等、博爱”的内在逻辑皮埃尔·勒鲁认为,人性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联系,即知觉-自由-财产、感情-博爱-家庭、认识-平等-城邦。

其中,平等是整个社会的真正基础。

为实现真正的平等,就必须建立宗教社会主义社会。

标签:自由;平等;博爱;宗教社会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大革命所竖起的伟大旗帜,自其提出以来,就不断激励着包括法国在内世界各国各地一代又一代人民挣脱黑暗与专制、走向现代文明的脚步。

因而,其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得到举世的公认。

然而,由于资产阶级所固有的虚伪性,这三个口号内部却始终存在着高度的紧张;正如资本主义社会必将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是源于其内在矛盾一样,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将因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扬弃、所取代。

实际上,早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思想家们就对“自由、平等、博爱”做出过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其中,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皮埃尔·勒鲁(1797—1871)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其名著《论平等》中,他提出“平等是社会真正基础”的观点,代表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个问题上的主要成就。

一、法国大革命与“自由、平等、博爱”法国大革命(1789-1794)是近代资本主义上升阶段所掀起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最具彻底性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地追求进步的人民,以至对中国辛亥革命都有深远影响。

法国大革命不仅具有伟大的实践示范意义,而且也确立了诸多理论原则与价值目标,留下的包括《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等在内的传世文本,也一直是人类政治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自由、平等、博愛”是法国大革命最鼓舞人心的口号,虽然它的指导地位在1792年才正式确立,但其精神却一直鼓舞着革命的人民。

1848年,作为大革命最重要的遗产之一,被载入法国宪法。

从发生学角度看,这三大口号中最早登上历史舞台的是“自由”。

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与博爱的追求

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与博爱的追求

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与博爱的追求法国大革命,这一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事件,犹如一场震撼人心的风暴,以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热烈追求为核心,彻底改变了法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轨迹。

18 世纪末的法国,社会阶层严重分化,贵族和教士享受着特权,而广大平民则生活在贫困与压迫之中。

繁重的赋税、不公平的法律以及封建制度的种种束缚,使得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大革命爆发了,人们渴望打破旧有的秩序,追求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其核心价值便是自由、平等和博爱。

自由,在法国大革命中被视为最宝贵的权利。

长期以来,法国人民受到封建专制的禁锢,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权利被无情剥夺。

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人们奋起抗争,要求摆脱专制的枷锁,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

他们主张每个人都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受不合理的限制和束缚。

这种对自由的追求,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还渗透到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人们渴望自由地从事商业活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信仰。

平等,是法国大革命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当时的法国社会,贵族和平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贵族凭借着出身和特权,过着奢华的生活,而平民则在贫困和苦难中挣扎。

大革命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主张废除封建特权,实现机会均等。

无论是出身贫寒还是富贵,每个人都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下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待遇。

这种平等的理念,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税收公平等,试图为每个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博爱,则是将自由和平等的理念进一步升华。

它倡导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团结,超越阶级和身份的差异。

在大革命的动荡时期,博爱意味着不同阶层的人们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为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这种博爱的精神,鼓励人们关心他人的疾苦,共同追求社会的整体进步。

然而,法国大革命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追求并非一帆风顺。

在革命的过程中,出现了激烈的冲突和动荡。

自由建立在平等与博爱的基础上

自由建立在平等与博爱的基础上

自由建立在平等与博爱的基础上自由,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一种价值,是人们所渴望的状态。

它象征着个人的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真正的自由并非是无拘无束的放纵,它需要建立在平等与博爱的基础上。

平等是自由的前提条件之一。

在一个平等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受种族、性别、财富等因素的限制。

只有每个人都能在平等的起跑线上竞争,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这就要求我们要创造公平的机制和制度,确保每个人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并享受平等的待遇和机会。

只有平等才能打破封建等级制度和歧视,使社会更加和谐进步。

而博爱则是自由的内在要求。

博爱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心怀慈悲与关爱,对他人保持宽容与理解,不将自己的自由权益侵害他人的自由。

在一个博爱的社会里,人们守望相助、互相帮助,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网络。

爱与被爱的交流让人们感受到彼此的温暖和尊重,进而促进了个体的自我实现。

只有博爱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让人们在彼此的尊重和理解中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现实生活中,自由不是一种绝对的状态,它与社会法规和道德规范息息相关。

法律和道德的存在是为了限制部分人的行为,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以及维护社会秩序。

正是法律和道德的规范使得自由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不被滥用和扭曲。

自由必须建立在法制和道德的框架下,才能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公正和安全。

除了平等和博爱,自由还需要个人的责任和自律。

个人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而是应该在尊重他人的同时,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个人应该承担起对自己行为的责任,不以自由之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只有在个人具备自律和责任感的前提下,自由才能真正得到实践和体现。

总结起来,自由建立在平等与博爱的基础上,需要平等的机会和待遇,需要人们的关爱和宽容,需要社会法制和道德的约束,同时也需要个人的责任和自律。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自由才能得到充分的维护和实现,让每个人都享有自由的权利和机会。

正是因为自由建立在平等与博爱的基础上,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并朝着更加自由和公正的方向发展。

法国大革命平等自由与博爱的追求

法国大革命平等自由与博爱的追求

法国大革命平等自由与博爱的追求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末欧洲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标志着封建专制的终结和平等自由的追求。

在这个时期,法国人民积聚了巨大的力量,为了摆脱压迫和不平等,勇敢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本文将探讨法国大革命中平等自由与博爱的追求,并分析其对法国社会和全球历史的影响。

一、平等的追求法国大革命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实现平等。

在旧制度下,法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分化和身份不平等。

贵族阶级和教会享有特权,而农民和工人则被剥夺了基本的人权和自由。

这种不公正的制度激起了社会上下层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们坚信,每个人都应享有平等的机会,不论他们的出身、财富或社会地位如何。

他们提出了著名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来实现平等的目标。

例如,制定了人权宣言,废除了特权贵族地位以及对财产和遗产的不公平待遇,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法国人民,消除了社会的不平等。

二、自由的追求除了平等,自由也是法国大革命的核心价值之一。

旧制度下,法国人民的个人自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政府对言论、宗教和出版等领域的严格控制,严重侵犯了人民的自由权利。

大革命的领导者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政府不能过度干涉个人生活。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进行,一系列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保障了个人自由的实现。

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新闻自由成为法国人民的基本权利。

这种自由的扩张激发了法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创造力和活力,推动了科学、文化和艺术的繁荣。

法国成为一个思想自由的国家,让人们真正享受到了自由的美好。

三、博爱的追求法国大革命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博爱,即对整个社会的关怀和照顾。

在旧制度下,法国社会存在着深刻的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

贫穷的农民和工人生活在贫困和压迫之中,他们面临着无法想象的苦难。

大革命的领导者们意识到,建立一个公正和人道的社会是法国发展的重要基础。

他们推动了一系列社会改革,为贫困人民提供福利保障、教育和医疗等基本权益。

《朝花夕拾》教育观念

《朝花夕拾》教育观念

《朝花夕拾》教育观念
《朝花夕拾》是一部具有独特教育观念的作品,通过展示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思想变化,传达了他对教育、文化和社会问题的深刻见解。

其中,鲁迅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理念,以及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奴化教育的观点,对当时的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通过描述自己在绍兴会馆的学习经历,表达了对旧式教育的深深不满。

他认为,旧式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因此,鲁迅提倡一种自由、平等的教育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还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奴化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他认为,奴化教育只会让人们变得顺从、屈服,缺乏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因此,他主张人们应该摆脱奴化教育的束缚,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理念,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由精神的人。

总之,《朝花夕拾》所蕴含的教育观念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而不是将学生变成顺从的机器。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警惕奴化教育的危害,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理念,成为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人。

第六章 自由、平等、博爱传统.

第六章  自由、平等、博爱传统.

孟子主张发扬人的恻隐之心
中国古代的博爱传统
墨家从社会治乱的角度来论述兼爱的必要 性。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 乱” 。
不过儒墨两家的博爱还有一定的差别∶儒 家从人性出发,从人的亲缘关系出发,认 为爱应该有程度上的差别;墨家从社会的 治乱出发,认为应该无条件地“兼而爱 之”,不应该有亲疏之分。
中国古代自由传统
但在对中国文化形成有着重要意义的 春秋战国时期确实出现过一个权威压 倒自由的文化思潮。道家的思想在后 来的统治者那里只是成为一种补充。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法家思想一起 构成了中国统治者手中的政治法宝。
帝王术
中国古代自由传统
在民间,也有其自由的观念。中国漫长的 封建社会是以农业经济为特征,百分之九 十以上的人从事农业。统治者在农村的控 制力是很弱的,人们的生活主要不是由政 府来组织,而是村社自治;不是靠法律, 而是靠道德。可以说,中国的农民,天然 就有许多自由。自由对大多数中国农民来 说,不是一个大问题。他们不觉得自由, 也未尝不自由。
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我们的追求自 由的目标提供了借鉴的资源。如关于 自由的定义、自由的本质、自由与权 威、自由与民主、自由与平等、自由 与人权、自由与法律、自由与革命等 许多问题,我们在实现自由的过程中 都有可能遇到。
西方的自由传统
共产主义是使人类获得彻底自由的学 说。到那时,从物质到精神,实现了 全面的自由。马克思主义不仅指出了 人类自由的目标,而且为这一目标的 实现在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做了科学的 展示。
第六讲 自由、平等、博 爱传统批判
自由、平等、博爱人类共同的理想
自由、平等、博爱是民主的目的和基础。 又是人类美好的生活目标,是激励多少代 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因而也是我们精神文 明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但由于这是法国 大革命时提出的口号,长期以来,人们不 能正确理解共产主义与继承过去人类社会 优秀传统的辩证关系,一直把它当做资产 阶级的道德加以拒斥。所以,在此必须澄 清那些谬见,以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章 自由、平等、博爱传统.

第六章  自由、平等、博爱传统.

二、平等传统批判
平等是人类社会的赖以存在的重要准 则;
平等是人类现实而又理想的生活目标, 人类历史上的许多次真正的革命都包 含着对平等的追求;
平等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古代的平等传统
与西方文化相比较,我们在许多方面 感到自卑,惟独在平等上,我们可以 自豪地说,我们有深厚的传统。中国 古代的各家,几乎都有平等的思想。 例如前面提到过的儒家的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的思想,虽然不是很纯粹, 但也有平等的因素在里面。
农民的自由
西方的自由传统
近代以来,西方人在为自由奋斗的过 程中对自由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从 文艺复兴到法国的大革命,从英国的 宪章运动到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 争,西方人为了自由,奋斗了几个世 纪。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人权宣 言》、《独立宣言》,出现了无数的 有关自由的论著。
西方的自由
西方的自由传统
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我们的追求自 由的目标提供了借鉴的资源。如关于 自由的定义、自由的本质、自由与权 威、自由与民主、自由与平等、自由 与人权、自由与法律、自由与革命等 许多问题,我们在实现自由的过程中 都有可能遇到。
西方的自由传统
共产主义是使人类获得彻底自由的学 说。到那时,从物质到精神,实现了 全面的自由。马克思主义不仅指出了 人类自由的目标,而且为这一目标的 实现在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做了科学的 展示。
清教徒
中国共产党的自由传统
自由是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经济有 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即买卖自由, 可以说,自由是市场经济得以成立的 一个重要的前提。
中国共产党的自由传统
自由同民主一样,也需要建设: 首先,我们要对自由的观念有一个正
确的理解,必须承认自由是人类共同 的理想的生活目标;必须对我们目前 已有的自由生活有一个正确的估价。

自由平等博爱---笔记

自由平等博爱---笔记

读书笔记《自由·平等·博爱-----一位法学家对约翰·密尔的批判》--------詹姆斯·斯蒂芬一·研究方法作者采用历史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围绕自由、平等、博爱,对密尔的《论自由》进行批判,揭示现实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得出自由是有秩序的自由,平等是法律之下的平等,而博爱则是一种与自由社会不相容的价值。

作者言辞直白,颠覆传统,直击人们内心最真实的一面,发人深省。

作者在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别论述了:自由概说、论思想和辩论的自由、论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的区分、自由学说在道德中的应用;第五章和第六章论述平等和博爱。

作者以密尔的观点出发,以此为依据得出结论,进而对此结论的不合理性进行批驳,同时作者又与文章脚注中对其持反对意见的第三方观点进行辩论。

二·斯蒂芬生平1·斯蒂芬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与尼采发表他那本惊世骇俗的《悲剧的诞生》差不多同时,有位英国法官斯蒂芬(James Fitzjames Stephen, 1829—1894),出了一本名叫《自由•平等•博爱》的书。

这位大法官一八二九年生于伦敦,其父詹姆斯•斯蒂芬(JamesStephen)为剑桥大学近代史钦定教授(阿克顿为其后任),曾参与起草废除奴隶贸易的法律。

他的祖父詹姆斯·斯蒂芬也曾致力于废止奴隶制。

他这个儿子小詹姆斯•斯蒂芬,早年就读于伊顿公学和伦敦皇家学院,后在剑桥三一学院师从法学大师梅因(Henry Sumner Maine),继而又到大名鼎鼎的内殿律师会(Inner Temple)深造,并于1854年步入律师业。

1869年他为谋一公差去了印度,在殖民当局总督议事会里任法律专员(继任于他的师长梅因),两年半后返国,担任了女王法院的大法官。

于此可见,斯蒂芬乃是一位正宗科班出身的“法律人”。

后来他又做起了评论家的副业,勤于写作,范围涉及广泛。

斯蒂芬发表在《星期六评论》上的55篇文章,于1892年他辞世的前两年,结集为三卷本的《四季闲暇》出版。

西方三大理念

西方三大理念

西方三大理念
西方哲学中有三大理念,分别是自由、平等和博爱。

这三个理念构成了西方文
明的精神支柱,深刻影响了西方社会的发展和演进。

自由
自由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个人权利和自主选择。

自由的概念源
自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强调个体的尊严和独立性。

在西方社会,个人拥有言论自由、宗教自由、人身自由等权利,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自由思想的传播促进了科学、艺术和制度的进步,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活力。

平等
平等是另一个重要的西方价值观,强调所有人在法律和道德上的平等地位。


古以来,很多哲学家和政治家都提倡过平等的理念,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现代西方国家普遍奉行平等主义,通过法律保障和社会政策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平等的追求使得社会更加包容和和谐,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博爱
博爱是西方文明的又一重要价值观,强调爱和宽容。

博爱的概念源自基督教的
教义,主张社会成员之间要相互关爱和援助。

博爱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同情,鼓励人们献身社会、关心弱势群体、推动慈善事业。

博爱的传统影响了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使得社会更加温暖和人性化。

综上所述,自由、平等和博爱是三大西方理念的核心,体现了西方文明的优秀
传统和文化底蕴。

这三个理念共同构建了一个自由、平等、充满爱的社会模式,为西方社会的繁荣和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愿这些理念继续在西方社会中传承发扬,为我们的世界带来更多和平、幸福和进步。

在自由中守护平等博爱之心

在自由中守护平等博爱之心

在自由中守护平等博爱之心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民主运动和价值观的传播使得自由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追求。

然而,在追求自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如何在自由的基础上守护平等和博爱之心。

本文将探讨在自由中守护平等博爱之心的重要性,并给出一些具体的措施。

首先,自由和平等是相辅相成的。

在自由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幸福。

然而,如果没有平等,自由只会是一种虚假的表象。

为了保证平等,我们需要致力于消除各种形式的歧视和不公平现象,无论是基于种族、性别、宗教还是其他因素。

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每个人才能真正享受到自由带来的益处。

其次,博爱是自由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博爱意味着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无论他们的个人背景如何。

在自由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互相尊重和支持的社区,鼓励人们学会分享、合作和懂得关心他人的需要。

这种博爱之心不仅有助于改善社会关系,还会强化社会凝聚力,推动社会发展。

要在自由中守护平等博爱之心,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教育是培养人们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关键途径。

学校和家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和博爱精神,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和公平的对待,并懂得为他人着想。

其次,推动立法和政策的完善也是必要的。

政府应该加强法律的保障,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同时,还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减少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鸿沟。

只有通过立法和政策的支持,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平等和博爱。

此外,媒体和公众舆论的引导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渠道,应该积极传播平等博爱的理念,倡导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支持。

公众舆论也应该积极参与讨论和行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公平。

最后,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培养平等博爱之心。

无论是在工作环境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关心他人的需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并给予他们平等的对待。

通过个人的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由社会中平等和博爱的推动者。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平等、博爱
鸟只有在辽阔的天空中才能尽情地翱翔;鱼只有在深邃的江河才能欢快地游弋;雄师只有在一望无垠的平原才会充分显示飒爽的英姿。

人,更需要自由。

人只有在自由的条件下才会有安宁的生活,一切的理想、抱负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才得以实现。

人,拥有自由,才有可能获得幸福。

自由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它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的目标。

世间所有的生命都渴望自由,尤其是人,那是精神世界存在的条件之一。

所有的人都渴望被尊重,所有的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大家遵循的制度、受到的待遇也应是平等的。

在旧时社会,许许多多的人都受不到应有的平等待遇,甚至会因无法改变的出身等因素被降低人格。

对于这些不公的制度,总会有人勇敢地反对。

他们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去捍卫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人们向往和平,向往爱,向往人与人之间美好和谐的关系。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做到了博爱。

时常可以看到,在失学少年、贫困家庭的捐款箱前,总有一只只温暖的手将一份份的关怀、爱心投入其中;在今年“非典”蔓延时,总有一个个白衣天使不顾自身安危,尽力抢救着病人。

许许多多的人能将温暖和爱给予毫无血缘关系、素昧平生的需要帮助的人,这是善良、博爱的表现,是美的体现。

完全达到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也许只能出现在理想之中。

但人们能够力所能及地朝这个目标发展。

也许,这存在着很多困难,但若拥有坚定的决心和不畏强权的勇气,这一天始终会到来。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13岁的时候进了伊顿贵族子弟学校。

在这所学校,刚入校的新生要像奴隶似的给高年级学生铺被、提水、擦皮鞋、刷衣服,没有一点尊严。

若是谁不肯,就要受到攻击。

严酷无情的学校,和生性渴望自由、美好的雪莱格格不入,他坚决表示决不给学长们做奴隶。

学长们就常常迫害雪莱,有一次将他打了一顿,还撕破了他心爱的诗集。

然而,拳头战胜不了他,雪莱发下了誓言:“我发誓,我一定尽我最大的力量,做到理智、公正、自由。

我发誓,决不与自私自利、有权有势之辈同流合污,甚至也决不以沉默来与他们变相地同流合污。

我发誓,要把我的一生献给美……”
在三色旗中,蓝色表示自由,白色表示平等,红色表示博爱。

这一面旗帜,这三种颜色,象征着人们对美的无限渴望和追求。

叙事作文:体验生活之快乐篇
小时候,快乐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白雪公主》《小红帽》几乎我读过的所有的童话故事的结局都是快乐而美好的……可是,快乐究竟是什么?我不明白。

我小时候的生活平淡极了,我感悟不到快乐,快乐—它就像一棵飘来的种子,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长大了,我渐渐的有了一种要追寻快乐的意识,也明白的怎样珍惜快乐。

我明白了,快乐是无处不在的。

这个星期6,同学们组织了一次篮球比赛,地点就在我们的院子里,队员嘛,我院全体同学。

它让我感悟到了快乐的感觉。

快乐之前总会激动,总会期盼,这场篮球赛引来了我无限的遐想:我们赢了,我投了十几个球,我的功劳最大;我一个人在比分悬殊的情况下替我们队争了光……虽然我知道不可能,但是我愿意多想想。

终于,它在时间的流逝中来到了我身边,约定好的时间到了,家里闹钟想了起来,我披上了我的“战衣”昂首挺胸的走进“战场”队员都到齐了,后勤也准备好了,第一节比赛开始,我并没有上场,我的打算是第一节“诱敌深入”到了第二节我再上,对对方“全力反击”第三,四节便可以“坐享其成”。

球被抛上了天,双方队长争球,我队队长虽然猛,但与对方队长的身高悬殊还是很大,对方抢到了球,我队队员迅速回防,对方中锋行云流水的晃过了我方队员,迅速上篮,进了一个球,2比0,裁判记上了分,我方发球,运球后卫带着球过了中场,马上传给大前锋,他晃过对方防守队员来到了篮下,中锋早已在篮下等候,布好了“八卦阵”我队开始猛烈的进攻,不一会儿就将球送到了篮框里……一节下来,我们以18比26落后。

队友们大汗淋淋,队长在部署第二节的计划。

第二节我要上场了,所以我要先去热热身,我先练的是抢篮板,队友用力投了一个球,砸到篮板弹了回来我纵身一跃,可能由于太有力了,球打到了我的指头,一种莫名其妙的痛涌上了我的心头,我捂着手指落了地,对友问我怎么样,我说我一定坚持的下来。

随着裁判的一声哨,我忍着手指上的那股刺心的痛上了场,心里默默的为自己加油!
我队发球到了我的手里,我带着球慢悠悠的跑到了对方的篮下,这时,对方3个队员来“夹击”我心里想:我要把球传到一个没有人卡的队友手中,有3个人来卡我,我队一定有2个队友没人防。

果然,队长没有人防,我马上把求交到队长手里,队长瞄准篮框,立即投了球,球进了,场下传来阵阵掌声。

对方发球,我们马上回防。

对方来了一招远传,我本能的跟着球跑,球快落地时我跳起将球断下,抓住球,我的心里紧张起来,要是被抢走可就丢脸了,一个对友来接应我,我立即做了个假动作把球传给了队友,然后跑到了篮板下接应,队友们带着球过来了,他们拖住了对方,我一个人没人卡,不一会儿就接到了球,我冷静下来,转身投了球,投进了,我高兴的笑了笑,马上回防,我站在篮板下接球,他们果然来投球,我见他们没有投进便去,便跳起抢篮板,这时,我的指头又疼起来了,我痛苦的摔了下来,带伤回家了。

事后听说我们输了,虽然输了,但是我知道了跟大家在一起,是快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