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测试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年前)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课件

经 济
“重农抑商”
黄宗羲“工商皆本”;顾炎武“振兴工商”;王夫 之“国之司命”
文 科举教条
李贽否定孔孟权威,强调独立思考
化 学风空疏
顾炎武“经世致用”
2.明清时期,市民阶层的兴起及其影响 (1)市民阶层的兴起 ①“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明中叶以 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2.明清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1)政治上:“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 长,既不利于积累财富,也不利于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 以推动工业化。 (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 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上: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很难转化为工商业资 本。
3.文化上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 钳制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 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明清之际的进步 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 始传入中国。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
[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
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
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
金瓶 掣签
式,是清王朝乾隆年间正式设立的制度。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 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清朝中 央政府制定和实施金瓶掣签制度,对当时的西藏、蒙古地区社会和佛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第5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第5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

5.法治与教化 (1)法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重视“例”,数次重 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 制定了《大清律例》。 (2)教化: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六谕”。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 “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乡 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解析】 明代大量增补各类“例”辅佐、补充律,有利于司法官 吏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故选A项;“杜绝”说法绝 对,排除B项;司法官吏按增加的“例”处理新问题,不能确保结果公 正与否,排除C项;司法官吏按“例”处理新问题,有利于缓和社会矛 盾,巩固统治,排除D项。
整合二 明清经济文化迥异于传统的“变异”
2. (2022·湖南高考)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 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 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A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解析】 南书房行走实质上是皇帝的机要秘书,不属于正式官 职,但是却常伴皇帝左右,而户部侍郎是官员在中央政府的任职,二者 相比,“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 贿赂”,等于是在借助皇帝的权威来行事,所以反映了清朝前期君主的 高度集权,故选A项;B、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专题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时期

【考点导图】

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3)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4)监察制度:明朝在地方上设按察使司,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

(5)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2.清朝的军机处

(1)设立背景

①康熙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

②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

(2)职能: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二、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

(1)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2.明清时期的手工业

(1)生产方式:明中叶以后,私营(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中叶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生产因

素的萌芽出现。

(3)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

①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②明代创造了五彩瓷,清代出现了珐琅彩。

3.明清时期的商业

(1)货币金融: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

跃,出现票号。

(2)农产品商业化: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

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课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课时

课时强化训练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百校联盟高三联考)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答案:A

解析:“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是指废除丞相和设立内阁制度,导致以前中枢机构得以破坏,A正确;皇权至高无上,未受到制约,B错误;明成祖时期内阁参与决策逐渐合法化,C错误;丞相制度已经废除,D错误。

2.(2018·福建省厦门市高三质量检测)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

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

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

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

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不是最高行政机关,A 不正确;材料涉及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需要,B符合题意;C与材料四的描述不符,材料四反映的是阁臣权力较大;D本身说法不正确,且与材料二、四所述不符。

3.(2018·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模拟)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

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 )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3讲 明朝至清朝前期——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3讲 明朝至清朝前期——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
帝直管六部明朝。实行八股取士 • (2)内阁制度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侍从
• 2.地方:
巡抚、总督
• (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明朝中后期,在三 司之上临时加派____________制,巡抚是一 省行政长官,总督总管一省或数省军政要务( 清朝形成定制)。
• A解.析:中结合国清朝在前对期的外社会贸经济易发中展状处况可于知,优当势时中地国的位综合国力在世界范 围• 内B仍.大体外保持来领先货地币位海干禁政扰策实了施中前,国世界资白银本大市量流场入中国,说明中国是当
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题干中没有表现,
故• 错C误.。 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
策权力 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D项错误。
• 3.(2016·全国乙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 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 事,直属六部。明中B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 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 长解析官:巡。抚这的出一现减变少了化地有方处助理事于务的( 环节,不) 必事事经过六部,能够提高
•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 2.文学艺术: • (1)小说兴盛。政通俗治文学上获得专蓬勃制发主展 义中央集权强化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_明清1840年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_明清1840年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通史时空坐标

时段特征概览

考点一明清时期的政治

一、明朝(1368~1644年)

1.中央

(1)

丞相制度废除:废丞相,由

亲自掌管六部。

皇帝

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

(2)

殿阁大学士

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

内阁

出现。

(3)

选官制度:明朝实行

八股取士

,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

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

都察院

和监察御史,又设六部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2.地方

行省

(1)

地方废

,设

三司

地方上设

(2)

,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提刑按察使司

二、清朝前期(1644~1840年)

1

.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

定夺,皇权受

议政王大臣会议

到限制。

南书房

.康熙时期:设

2

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参与机要,与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3

.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提高

行政效率

加强了君主专制。

1.明代官僚制度的改革(1)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进行了大规模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强化皇权,把秦汉以来的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政皆独断”的君主极权政治。

①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由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扩充监察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经过改革,明代官制的突出特点是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

寺所替代,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这一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看,这种高度

的君主极权政治及与之相应的各种极端手段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

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与评估专题一 中西古代文明史第四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彷徨——明清(鸦片战争前)

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与评估专题一 中西古代文明史第四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彷徨——明清(鸦片战争前)

专题一中西古代文明史第四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彷徨——明清(鸦片战争前)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3·惠州四模)从宋代到明清,政府出台越来越严厉的措施,防止“冒籍”,打击“科考移民”。其目的是( )

A. 维护分封制

B. 复兴宗法制

C. 削弱地方势力

D. 加强专制集权

2. (2013·东莞调研)有人说:“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这里的“阁臣”是指( )

A. 秦朝的三公

B. 唐代三省长官

C. 明代大学士

D. 清朝军机大臣

3. (2013·广州二模)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既无官署,又无专官,更不许设书吏和办事人员。其成员都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指定,均为兼职。该机构是( )

A. 军机处

B. 内阁

C. 议政王大臣会议

D. 南书房

4. (2013·海南卷)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

A. 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 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 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 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5. (2013·深圳调研)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 )

A. 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

B. 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

C. 商品化趋势明显

D. 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

6. (2013·汕头检测)17世纪以后中国人口激增的原因不包括( )

江西吉安白鹭洲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五、明清之际的中国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教案

江西吉安白鹭洲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五、明清之际的中国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教案

五、明清之际的中国: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强化专制皇权;清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一些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清政府的“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化上承古萌新出现新观念,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批判旧思想与专制制度,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文学艺术繁荣,出现四大小说名著。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清时期,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一方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以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另一方面,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力图压制新的经济因素与思想观念,最终使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随着同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严重的危机。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海禁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八、明清(前期)

总的特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1368-1840年)

(一)强化君主专制

1.明朝:①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丞相制度的废除使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对皇权不起制约作用。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宋元明清PPT课件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宋元明清PPT课件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第30页/共49页
儒家思想创立后,在古代有过怎样的发展演变?
过程 初步发展
改造和独尊
时期 战国 西汉
第31页/共49页
表现
孟子发展孔子“仁”的思想, 主张实行“仁政”,并进一 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 “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 的论断
第19页/共49页
【具体史实】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废除 丞相;明成祖时内阁正式确立。清朝从议政王大臣 会议到军机处。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2、经济: .农业:农耕经济过度发展:风力水车; 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徐光启《农政 全书》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彩瓷、珐琅 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丝织业中 心:苏杭,《天工开物》、资本主义萌芽。
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 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第4页/共49页
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古代中华文明 继续发展时期
•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顶峰,国家由分裂到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第5页/共49页
朝代更替
• 思想: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明心学;出现反封 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思想主张;大兴文字狱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

K12课件
5
3.文化 (1)思想:王阳明集心学大成,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
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2)科技
①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 16 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
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②农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
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 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K12课件
7
考题点评 本题借用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现象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特点。解 答此题关键是:从明代朱元璋时期不许宦官读书识字到明代中后期宦官读书制度的 变化,表明明代中后期宦官参与中枢决策的事实。 解析 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 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从而达到宦官参政,牵制内阁,说明中枢决策 过程发生异变,故选A项。明朝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B项错误;皇帝重用 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 C项错误;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后的决策权仍在 皇帝手中, D项错误。 答案 A
K12课件
9
解析 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巡抚成为三司之 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选B项。巡抚虽然成为地方最 高行政长官,但材料没有反映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三司、 巡抚与六部的关系,故C项错误;派遣巡抚没有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缓解,故D 项错误。 答案 B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隋唐(581~907年)、宋元(960~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

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时段特征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宋元在继承隋唐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的同时,君主专制也进一步加强。

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得到开发;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上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思想文化上:适应社会战乱及统一的时代需求,儒学复兴,经过融合产生新的儒学思想,即理学体系的产生。三大发明领先世界,文学艺术体现出这一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

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考向一唐宋时期的政治文明

1.门阀政治的形成与衰落

(1)形成概况

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

(2)特点

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④文化上:崇尚清谈,玄学。

(3)形成原因及评价

①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复习必备】(通史版)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

【复习必备】(通史版)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会。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

(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史实概览】

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井田制的推行;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历程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历程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

明政府的朝贡贸易和民间私人贸易
政府朝 贡贸易 立足点 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中心大国的定位 含义 朝贡贸易指的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特点
目的 影响
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政治色彩浓厚,不计经济利益得失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1)完全建立在明政府的补贴上,导致政府财政的缩减 (2)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失去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3)导致民间走私的频繁,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解析 对外开放与材料中“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不符,故A项 错误;材料中“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本地产物, 土产),官设牙行与民贸易……是有贡舶,即有互市”说明明代实 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故B项正确;C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中 “开始”表述有误。
考向一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特点和影响
3.商业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 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 济作物被大量种植。 (3)工商业市镇:明代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 大量涌现。市镇成为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 (4)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解析 材料中“皇帝富有四海,岂有所求?但欲王之称藩”表明 明朝时的朝贡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效益,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 在对外贸易方式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并非明清时期唯一 的对外贸易方式,故B项错误;明朝时的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 来”“倍偿其价”,其目的不在于获取经济效益,故C项错误;这种 朝贡贸易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而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 误。

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课件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鸦片战争之前)(新人教版)

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课件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鸦片战争之前)(新人教版)

• (2)《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 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 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 (3)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 系,这种分类思想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 源泉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 《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 • (4)达尔文曾将这部书称为“中国的百科全 书”。
• [微观点拨] 第(1)问据材料中“在唐传奇、 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 《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得出受唐宋 文学发展的影响;据材料中“文人与市民的 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 文人士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当时文人士大 夫科举受到排挤,故而积极从事文学创作; 据材料中“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 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得出当时的小说创作贴近生活,人民容易接 受;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
• [宏观思考]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 中的草市等。 •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都兴起不同数量 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和瓷器为主要对外 商品,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 进了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 (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 (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 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 等。 • (6)商业地位低下:商人长期受“重农抑商” 政策的压制,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 而未能占据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2014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明清精品课件

2014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明清精品课件

项目 背景
内容 议政大臣会议威胁皇权
清朝军
机处
职能
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协助皇帝处 理军国大事
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专制皇权发 展到顶峰
三、熟记重点
二、农耕文明的辉煌与衰落 1.农业生产 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 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手工业生产 (1)生产方式: ①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 地位。
[答案] C
四、对接高考
一、明清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的比较
明清内阁 西方内阁
形成 条件
封建经济的发展,君 主专制制度加强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 一级行政机构,只是 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 侍机构,内阁首辅也 不是丞相的重设,其 职权与地位的变化完 全取决于皇帝
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 革命与改革的完成 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 英国的内阁由议会下院多 数党领袖组建,对议会负 责,接受议会的监督;内 阁首相实际上控制行政权、 立法权等大权。总统制下 的内阁由总统组建,不对 议会负责
四、对接高考
[命题立意] 本题通过创设材料考查清朝军机处的特 点,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题干材料的有效信息。从 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及“行 走”等可知,A、B、D三项分析正确。C项表述材料并未体 现,“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而不是按才德 遴选,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汪登峰课件

汪登峰课件

A.白银
C.丝绸
B.棉布
D.鸦片
3、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
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
它反映明代出现 (A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古代中 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 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中国处在封建社会向 近代社会的转型的前夜。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 衰落;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统一多民族 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经济:封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商品经 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 3、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4、文化:承古萌新;在思想领域,产生了反封建民主思想; 在科技领域,中国虽仍在传统科技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在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则明显落后于西方;在 文学艺术领域,则开始出现鞭挞封建礼教,反映封建制度 没落的小说和戏剧作品。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着的对外态度及其
在对外关系的影响。
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其他国家平 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了与世界沟 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8湖南衡阳一模)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

朝代丞相(宰相、副

相)人数

朝代

丞相(宰相、副

相)人数

秦6位两宋121位

西汉47位明4位

唐182位清0位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

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

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

2.(2018陕西榆林高三模拟)下表是明清时期土司地区有关科举制度的规定。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科举制( )

时期规定

明朝初期当谕诸酋长,凡有子弟皆令入国学受业,使知君、臣、父、子之道,礼乐教化之事

明朝后期凡土官嫡子许入附近儒学,并明令保护土著士子入学、充贡和应举,不准他处士民冒籍

康熙时期土司子弟愿习经书者,准许就近府、县入学考试

A.利于维系民族间的和谐

B.保障了人才选拔的客观性

C.促进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D.消除了民族间的文化差距

3.(2018广东惠州高三一模)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年)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自翰林院

4.(2018辽宁大连高三一模)清朝对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发展创新。入关前到清初实行八旗制;清代前、中期实行以八旗驻防制为主体、多种体制并存的管理体制;晚清时期则普遍设立州县,最终建立行省体制。清朝东北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反映了( )

A.满汉民族关系十分融洽

B.专制皇权高度强化

C.“大一统”思想不断发展

D.地方治理困难重重

5.(2018天津和平高三一模)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道:“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也是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出游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

A.农耕经济的落后

B.西方国家的侵略

C.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D.沉重的人口压力

6.(2018新疆乌鲁木齐高三三诊)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一规定客观上推动了( )

A.民间手工业迅速发展

B.小农经济的巩固

C.激发工匠生产积极性

D.商品经济的发展

7.(2018山东聊城高三二模)乾隆《嘉定县志》载,“男耕得食,女织得衣,普天所同。而嘉邑之男以棉花为生,嘉邑之女以棉布为务。植花以始之,成布以终之。然后贸易钱米,以资食用。”这表明,当地( )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棉纺织业出现雇佣关系

D.男女分工集体协作

8.(2018安徽宣城高三二调)有学者在研究16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材料表明( )

A.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

B.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

C.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

D.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

9.(2018河北唐山一模)从王阳明的“致良知”到李贽的“童心说”,再到王夫之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是( )

A.突出人性

B.冲击理学

C.服务市民

D.维护专制

10.(2017江苏东台高三5月模拟)明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

书”“五经”,他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这体现了李贽( )

A.以“异端”自居,提倡工商皆本

B.“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C.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注重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

11.(2018天津和平高三一模)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说:“梨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像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明夷待访录》一书中议论的是( )

A.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B.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C.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D.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12.(2018河南适应性考试一)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直截简明,容易激活追求自由的理想主义和超越的批判精神,明中期以后迅速传播开来。这说明( )

A.经济生活影响市民价值取向

B.心学已经取代了程朱理学

C.心学适应君主专制强化需要

D.科举制推动了心学的传播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13.(2018海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自〔清〕张廷玉等《明史·宰辅年表一》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要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1)据材料一,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8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