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给最爱的人
《断章》意象解读
《断章》意象解读导读:上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以较多地表现相对观念给中国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卞之琳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早期诗作中,相对精神是一大主题,在表现形式上,他借鉴了英美现代诗歌的“戏剧性处境”手法来推进诗行,由此形成了他所特有的哲理诗歌风格,《断章》就是其中之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简捷、明快的四行诗,造就了永恒的令人遐思无限的风景。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作品、作家、读者、世界。
这四个要素是紧密联系的,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感悟到不同的哲理内涵和审美韵味。
诗的上节虽然写“风景”,但并没有泼墨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让人联想到桥下的流水、游船,还有岸上的杨柳……整个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留下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放在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放在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也就是“戏剧性处境”上。
诗和其他文学样式不同,如赵毅衡所说:诗行排列在纸上,就构成了图纸关系。
诗的分行、文章标题等,这些都参与到文字文本的符号组合中来。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建筑美要求新诗在结构上完整、对称。
卞之琳早期诗作受新月派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断章》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建筑美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连标点是九个字。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连标点是十个字。
而下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字数正好颠倒过来,整首诗从形式上构成了两个对称的梯形图案,犹如一条中轴线两边排列着两栋复体建筑,完整、协调。
这样的诗歌形式给人庄重、统一的感觉。
在语言安排上,《断章》极富特色,前后两句主语和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
卞之琳《断章》赏析
文学欣赏校选课考察卷卞之琳《断章》赏析我个人非常喜欢卞之琳的诗作,喜欢她在诗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喜欢她在诗中创设的美好画面和意境,喜欢她在诗中暗藏的深切的期盼。
读他的诗,读他的文章,仿佛感到是来自古代的才子,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的手拨响了白话诗的语言与格律的琴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的音韵。
《断章》是卞之琳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同时也是引起极大的讨论和争议的诗作。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诗是这样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精简的四句话,描写了四个镜头,不同的意境,不同的心绪,带给读者不同的心境,所以不同的人读《断章》,品读出不同的韵味,有着不同的感受。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由此段答辩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当我们细细品读《断章》的时候也能够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人生可以互相装饰;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断章》赏析
《断章》赏析《断章》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断章》赏析,欢迎浏览!《断章》赏析篇1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是在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下产生的。
法国象征派的先驱者波特莱尔《恶之花》给了他们很深的影响。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具有以下特点:⒈注意诗歌形象的象征性;⒉注重诗歌的暗示性;⒊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
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黄金时期。
戴望舒是这一时期现代主义诗歌的领袖人物。
卞之琳、何其芳等人也是很有影响的人。
到了四十年代,卞之琳和冯至以及他们的学生穆旦等,又把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拓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现代主义诗歌追求一种诗情智化的审美情趣。
表现为感情和理智的统一,这是对五四以来哲理诗(理趣诗)的更高层次的超越,诗人把哲理的思考完全溶化在象征性的意象之中,隐藏在情感抒发的深处。
只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和思维的线索,不给你明确提示和固定的答案。
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艺术的空框,任你凭自己的玩味做一个填空的游戏。
卞之琳的《断章》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歌分别用两节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暗喻诗人的哲理思考:“你”是画面上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
围绕着“你”,有“桥”,有“风景”、有“楼”,有“楼上看风景的人”这些看来互不相干的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成了一幅图画并且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哲学沉思:在宇宙和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而互相关联的。
没有真正的绝对,也没有真正的孤立。
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是“画面”的主体(主动者),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被动者),到了第二行诗里,“画面”依旧,而主客体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的人”已经成了“看”的主体(主动者),而你这个原来是看风景的人,又变成了被看的风景了。
《断章》的赏析
《断章》的赏析有关《断章》的赏析有关《断章》的赏析1作者就像一株静立的树,站在桥头看着不息的人流,变幻的风景。
看着这里出演着一幕幕再也平凡不过的琐事。
他站在桥边,驻足远望,只是静静的看,毫无杂念。
看风景的人站在楼上,凭栏远眺,只是静静的看,心中没有一丝波澜。
他抬头仰望夜幕,月朗星稀,云影飘忽。
忽的,他想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的佳句。
夜的帷幕落下来,皎洁的月光照在窗棂上,她轻抚着窗子,柔软的月光从指尖流泻走,似一层银粉铺在地上,映出她那纤手的倒影,四周闪着银光。
这首诗意境唯美,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以安静,稍带忧伤的笔调向我们娓娓诉说。
全诗讲究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
我认为全诗的着重点在“装饰”二字上。
前一个“装饰”是对表面事物的装点;后一个“装饰”是深入内心的点缀,使诗的含义进一步深化。
有关《断章》的赏析2【一】断,情城市的夜,早已看不清人影。
我站在风中,听你细说一份还未萌生的情感絮语,路上行人交汇眼神那一刻,你是不是,已经跌落了我的江湖里?某年某月某个时辰的我们,披着文字的外衣,游走在网络中,你那张陽光般的笑脸,装着许多快乐,想一点一点,传递给我。
只是,找不到一个出口,来为你,安置小心翼翼的怜惜,我当作看不见,闭上双眼,任它逝去。
唏嘘的岁月,在青春年华上踱了一层淡黄的漆,那是我的保护色,你揭不开,抹不掉,其实,有些情感,不适合生长在你的心里,也不适合留在我的眼里。
于是,轻手删除关于你的所有言语,所有痕迹。
世间,没有哪一种情,可以毫无所求,毫无所恋,而倾尽一生去付出,即使你能,我也承受不起。
内心没有了任何感觉,无论你怎么闯,我的世界,依然平静如水,进不来的,饱受风霜雪月,也与我无关。
隔着窗,把昨日的记忆,留在昨日,轻轻敲响午夜的风铃,转身,又是一段天涯。
该如何,才能让你明白,心中无爱便是最大的慈悲?细想了好久,才敢动笔,为你写下只言片语,祭奠这段未谋面而萌牙的情愫。
若是你知,怨也好,恨也罢,能彻底的忘记,于我而言,将会是最欣慰的微笑。
《断章》卞之琳 原文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原文及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是卞之琳先生的经典诗作,短短四行,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和深刻的哲理。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让人在品读中不断有新的感悟。
先来看诗的内容。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常见而又平凡的场景,一个人在桥上专注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致。
这里的“风景”可以是自然的风光,也可以是人生中的种种景象。
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则瞬间将视角转换,原本看风景的人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这种视角的切换,让我们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在观察他人,却未曾想到自己也可能成为他人观察的对象。
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去看待世界,却忽略了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也在被他人所审视。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是美好的象征,它照亮了你的窗户,为你的夜晚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
这里的“装饰”一词用得精妙,它赋予了明月一种主动的行为,仿佛明月是有意识地来美化你的生活。
然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句再次将视角转换,并且将这种相互的关系提升到了一个更具虚幻和浪漫的层面。
你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别人梦中的一道美丽的景致,也许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希望或者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
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它结构整齐,语言简洁。
四行诗,两两相对,形式上的对称美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同时,这种简洁的形式并没有削弱诗歌的内涵,反而使其更加凝练,让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能够产生无限的遐想。
再深入探讨这首诗的主题,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相互关系,更是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深刻洞察。
它让我们思考个体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系。
我们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欣赏自己眼中的美景时,也许正在不自觉地影响着别人的生活,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这也提醒着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可能在他人的世界里产生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断章》也反映了一种相对性的哲理。
《断章》卞之琳 全文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全文及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邃而迷人的哲理与诗意。
先来看诗的内容。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常见而又平凡的场景,一个人站在桥上,专注地欣赏着周围的风景。
这个人或许沉浸在眼前的美景之中,忘却了周围的一切。
然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视角瞬间转换,原本看风景的人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这种视角的转换带来了一种奇妙的效果,让人意识到我们在观察世界的同时,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了被观察的对象。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的光辉洒在你的窗前,为你的窗子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
这里的“装饰”一词用得巧妙,明月并非刻意为之,却在无意间美化了你的空间。
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将这种相互关系进一步深化。
你在现实中的存在,不经意间进入了别人的梦境,成为了他们梦中美好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诗歌的结构上看,四行诗,两两相对,形式整齐而富有韵律。
前两行和后两行在内容上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
这种结构使得诗歌在简洁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让人反复品味。
在主题方面,《断章》探讨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它揭示了世界的相对性和相互依存性。
每个人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我们的行为和存在对于他人可能有着意想不到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要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
同时,也让我们思考美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风景之美、明月之美、人的美,都在不同的情境和视角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这首诗还具有一种空灵的意境。
它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背景的交代,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填充其中的细节,让诗歌与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
此外,《断章》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意味深长。
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只用了最朴素的词汇,却传达出了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断章》戴望舒 全文及赏析
《断章》戴望舒全文及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断章》是戴望舒的经典之作,短短四行诗,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和深刻的哲理。
诗的开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描绘了一个常见而又富有诗意的场景。
一个“你”站在桥上,专注于眼前的风景,这一画面给人一种宁静、平和之感。
此时的“你”或许沉浸在自然美景之中,忘却了周围的一切。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视角突然转换,从“你”看风景变成了“别人”看“你”。
这种视角的转换十分巧妙,让读者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在观察他人的同时,也成为了他人的观察对象。
我们可能以为自己是旁观者,但在不经意间,也可能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
这行诗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是美好的象征,它照亮了“你的窗子”,为“你”带来了一份诗意和浪漫。
这里的“装饰”一词用得极为精妙,它让明月与窗子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联系,仿佛明月是特意为了点缀“你”的生活而存在。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你”不仅在现实中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甚至还走进了别人的梦境,成为了他们梦中美好的一部分。
这进一步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每个人的存在都可能对他人产生意想不到的意义。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却又充满了张力。
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但却能在读者心中引发深深的共鸣。
《断章》所传达的主题是多元而深刻的。
首先,它揭示了生活中的相对性。
在不同的视角和情境下,事物的意义和价值会发生变化。
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和在楼上看“你”的人,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也截然不同。
这告诉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视角,要学会换位思考,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世界。
其次,诗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是孤立的个体,但实际上,我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他人,同时也被他人所影响。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卞之琳的诗《断章》,大家耳熟能详,一千个人可能对这首诗有一千种不同的看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其中一种。
《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读卞之琳《断章》赏析有感
读卞之琳《断章》赏析有感卞之琳的《断章》想必好多人都听过,整理的“读卞之琳《断章》赏析有感”,欢迎阅读。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只有四行的小诗可以算作卞之琳的代表作之一,题目叫《断章》。
这原本是他一首长诗里的四句,因不甚满意,便删去了其他诗句,只保留了这四句,我认为删得确实妙。
这首诗清新质朴、寓含哲理,睿思藏于字句之间,是典型的朦胧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眼前是否闪过一个镜头:你站在桥头凝望着远处秀美的风景,而同样在楼上看风景的人也将你纳入这窗外的景色之中,陶醉在风景中的你不知你也成了别人的风景。
作者正是用这样一个具体的意象,道出了抽象的哲理。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类似的位置,物与我,我与他,他与你之间都有着内在的关系,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也同样影响着别人,就像那看风景的人会成为风景,谁知道那位楼上看风景的人会不会成为另一个看风景人的风景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两句用了两个“装饰”,点出了“你”为止的变化。
当你望着窗边皎洁的明月含着甜甜的笑进入梦乡时,你不会知道,也许一个陌生人在梦中梦到了你,你装饰了他的梦。
这节可以看作与上一节不相承接,各自成章,但它们表达了同样的道理,通过位置的变换对比和两幅充满诗意的图画,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直很喜欢《断章》,含蓄的字句中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正因为如此,它才会有很强的生命力,不会像一些华丽而空洞的诗篇被历史遗弃。
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不也很快乐吗?倚在窗前看风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看风景的女孩突然抬头,目光似乎与我对视,这一刻心中滑过一丝感动。
《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据说作品是一首长诗断章,朦胧的诗就是有这样的魅力,短短几行明白易懂,而读者却在其中获得极其丰富复杂的感受。
浅谈卞之琳的《断章》断想
浅谈卞之琳的《断章》断想高中语文学科中接触到的《断章》一诗,来源于作者卞之琳所创作长诗中的一个片段,所以被命名为“断章”,可就是这样短到只有四句的断章,却包含了无限深远的意蕴,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艺术空间,如同“魔方”一样,可以扮演出无数的可能、辐射出无穷的魅力,成为现代诗歌的经典。
《断章》有情吗?有,但又不是特别清晰,读者从中读到的,是源于诗歌本身,也是源于自己的经历,很多情感都是属于猜测,而谈起这猜测的起因,又不能不提及作者的创作手法。
一、多种猜测有人认为,《断章》所表达的,是一种哲学上的平衡理念,甚至诗人自己也持有这样的看法:“你”若是将“我”视为风景,“我”也将视“你”为风景,“我”和“你”这两个形象无非是处在对方的梦里。
意即本诗侧重于写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这是基于哲学中辩证法来确定诗义,是形而上的探讨。
有人认为,《断章》所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虚无感,持这种观点者基于“看”和“被看”的角度来分析,以为这首诗无非是想表达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互相的装饰,人生的意义也本就没必要强化,别人是被看的,自己也是被看的,就算你只想着看别人也永远无法做到,这就是人生的无奈之处。
这样的猜测亦是基于哲学角度而谈的,只是更多了一种人生的况味。
有人认为,《断章》意在赞扬女子之美,它写的是作者对一位美女的倾慕之情,只是诗人的表现方法很朦胧,全诗没有带出一个“美”字,也没有一点相貌和举止的描写,女子的美只是藏在了看风景者的眼睛里,使人情为之牵、梦为之绊。
可即使是虚写,读者如果能够深入思考,诗中的美女形象还是会跃然而出的。
当然还有人认为,《断章》意在赞扬男子之美,持这种观点者认为,既然有人认为本诗是赞扬女子的,但那个“你”字却并没有表明性别,那为什么不能表示为男性呢?如果“你”是女子,当然可以在他人的窗里和梦里,可如果“你”是男子,也同样说得通啊,这样的反驳让人无法明定其非。
二、多种猜测的原因《断章》一诗只有四句,不足百字,却为何会出现那么多种都不能明证其非的猜测呢?我想,这和卞之琳恰当地应用隐喻、象征等表现手法有很大关系。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我个人非常喜欢卞之琳的诗作,喜欢她在诗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喜欢她在诗中创设的美好画面和意境,喜欢她在诗中暗藏的深切的期盼。
读他的诗,读他的文章,仿佛感到是来自古代的才子,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的手拨响了白话诗的语言与格律的琴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的音韵。
《断章》是卞之琳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同时也是引起极大的讨论和争议的诗作。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诗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精简的四句话,描写了四个镜头,不同的意境,不同的心绪,带给读者不同的心境,所以不同的人读《断章》,品读出不同的韵味,有着不同的感受。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由此段答辩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当我们细细品读《断章》的时候也能够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人生可以互相装饰;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最新卞之琳《断章》诗赏析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卞之琳《断章》诗赏析据卞之琳本人说,这短短的四行原是在一首长诗中的,但诗人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整首长诗中仅仅只有这四行才是他满意的,于是抽出来——《断章》这一标题即由此而来。
《断章》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四行诗语言明白易懂,也没有使用明喻和隐喻,但读者却在其中获得极其丰富,复杂的感受。
诗在总体上是由相对的对立形成的结构,每一行都仿佛摄下一个动态的画面,画面交错着,与其他几行有着微妙的关系,既相对又对立,激发读者到其中去思考。
正象结构主义语言学家雅各布森所说的那样,这首“诗的功力能把对等原则从选择轴上弹射到组合轴上。
”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名家经典赏析:《卞之琳:断章》
名家经典赏析:《卞之琳:断章》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0月(1935年)
【点评】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笔名季陵。
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徐的赏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还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中国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
2000年12月2日去世。
主要作品:《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断章》: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像,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
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像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
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是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让人遐思无限。
关于断章卞之琳的作文
关于断章卞之琳的作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短短四行诗句,便是卞之琳的《断章》。
它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诗歌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断章》之美,首先在于其意境的营造。
诗人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桥上的人专注于欣赏风景,却不知自己也成为了楼上人眼中的风景。
明月洒下银辉,装点了你的窗户,而你无意间也成为了他人梦境中的美好装饰。
这种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关系,充满了诗意的禅意,让人在反复品味中感受到一种深邃而宁静的美。
从主题的角度来看,《断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解读空间。
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关于人生的隐喻,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着主角,同时也可能是他人生活中的配角或背景。
我们在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时,也许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别人的生活,或者成为了别人生命中的一道风景。
这种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复杂的联系,让人不禁思考自己在社会和世界中的位置。
又或者,《断章》是在探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在不同的视角和情境下,主体和客体的角色可以相互转换。
当我们以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外界时,我们是主体;而当我们被他人观察和评价时,我们又成为了客体。
这种主客体的转换,提醒着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从而更加包容和理解这个世界。
再者,这首诗也可以被视为对美的一种独特诠释。
美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相互关联和映衬中得以展现。
风景因为有了看风景的人而更具生气,明月因为有了窗户的衬托而更加迷人,而人也因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而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这种对美的动态和相对性的理解,突破了传统的美学观念,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审美视野。
在艺术手法上,《断章》的简洁与含蓄堪称一绝。
整首诗没有冗长的叙述和复杂的修辞,却能以最精炼的语言传达出最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映衬的手法,将桥上的人与楼上的人、明月与窗户、你与别人的梦相互对照,凸显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的张力。
卞之琳《断章》全文。
卞之琳《断章》全文。
卞之琳于一九三五年写就的精短小诗《断章》,就所有诗歌读者来说无人不晓。
全诗两节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就这么一首篇幅精短、语言明白晓畅的小诗,在问世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吸引了无数读者,很多人纷纷撰文对诗作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这充分说明了小诗《断章》貌似简单实不简单,它有着含蓄而丰富的意蕴。
赵毅衡说:“诗的分行、分章标题等,这些都参与到文学文本的符号组合中来。
”所以解读诗歌时,诗歌文本中的所有符号与关系都要抓住,若有遗漏,解读就会受影响。
解读《断章》时,首先要抓住的是标题,该标题与李义山的那些《无题》诗的标题不同,“无题”为题虽也能给解读一些思路上的启示,但终究太过朦胧,而“断章”却是解读《断章》的金钥匙。
“断章”即“片断”即“镜头”,事实上《断章》一诗从文本结构看就是两个或三个“片断”“镜头”的一种简单而巧妙的组合。
作者所要传输给读者的所有主旨、意蕴等信息全部融合在这组合的“镜头”中。
读者要提炼、解读出这些信息,首先就要抓住标题“断章”这把钥匙。
那么,作者组合了几个什么样的“镜头”?这些组合的“镜头”蕴含了哪些主旨、意蕴方面的信息?我们来具体解读。
解读一:通过不同“镜头”,展现人生中的“巧合”此种解法将《断章》整首诗理解为两个“镜头”的组合,上下节诗各为一个“镜头”。
上节诗“镜头”:(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有一天,你兴之所至跑到一座桥上欣赏前面的美丽风景。
而此时,另外一个人欣赏风景的兴致也来了,他(她)就因地制宜,推开窗户或跑到阳台欣赏起前面的风景来。
这两个人所做的事本不相干,你欣赏你的,我看我的,井水不犯河水。
但巧合的是,看风景的他(她)所看的风景就是“你”所在的这座桥及其周围的景观,而他(她)又发现“你” 才是他(她)所看风景中的亮点———他发现“你”身材高挑,长发飘飘,穿一袭白色或红色连衣裙,或是别的什么样的耀眼的装扮,看上去是那么的楚楚动人;或者她发现“你”身材魁梧高大或挺拔修长,看上去风度翩翩、气质非凡。
断章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篇《断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时间会帮我们记下那一刻,没有早一秒,没有迟一秒,恰好是那个时候,有一个人走进生命,让我们的梦境不再单调,开始真实。
有缘,梦会变为现实,从此,世间的风景不再是孤单一人欣赏。
轻拉着双手,偶尔说起相遇,彼此会心的微笑,可曾令多少当时只能在楼上看风景的人心存羡慕?
无缘,也许彼此的相遇只是惊鸿一瞥,相视的目光只可以梦中再见。
但我们仍会感激,感激曾经有过那种时候,有过那样美丽的梦。
命运对我是何等眷顾?让我遇见你。
你早已经开始装饰我的梦,但愿,你不只会是断章,你是断章的延续,不仅装饰我的梦,还装饰我以后的人生。
生命里的每天,你的温柔爱护如影随形。
当我们都老了,请你让我知道,那发黄的记忆,仍然是我们彼此的珍藏。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断章》写作背景及赏析
卞之琳:《断章》写作背景及赏析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一首载入中学课本的小诗,论诗者大都把它看作意蕴艰深的哲理诗。
其实这是一首言情诗,一个男孩向一个女孩表达爱意的诗。
从写下这首诗开始,他陷入了一场马拉松式的苦恋,说是苦恋,倒不如说是单相思。
他叫卞之琳,1933年夏天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时年虚岁23。
在大学期间,他就是一个很有名气的诗人了,同年还出版了诗集《三秋草》。
当时,闻一多先生曾夸他在年轻人中间不写情诗,是一个榜样。
其实,他自己也说一向怕写私生活,“正如我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激情,我在私生活中越是触及内心的痛痒处,越是不想写诗来抒发。
事实上我当时逐渐扩大了的私人交游中,在这方面也没有感到过这种触动。
”诗人不写情诗,那是他还没遇到自己心仪的女孩,一旦遇上文字便泉涌般流出。
早在他毕业前夕,就发现过一个女孩,一个常来旁听的女孩。
他为女孩的容貌所吸引,但他不敢和她搭讪,也不知女孩家住何处。
1933年初秋,他做客沈从文家,竟然发现这个女孩也在。
原来,她是“张家四姐妹”的老四,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
她已被北京大学中文系特招,在文学上颇具才华。
卞之琳和张充和的这次偶遇,让他彻底动了情,他知道了什么是蕙质兰心,什么是窈窕淑女,楚楚动人。
他毕业离校,她刚刚上大一,于是天各一方。
他选择鸿雁传书,他偷偷地给她写信,可是她一封都没有给他回。
多年以后,他在《〈雕虫纪历〉自序》中这样坦言——“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
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
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
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
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
断章读后感
《断章》读后感《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在《断章》中,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诗人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起来,表现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探求。
读完《断章》,我深深地被诗人的哲理性和对人生的感悟所打动。
诗人通过对风景、明月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引出了人生中的相对性,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生中的得与失、好与坏、美与丑等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和界限。
这种相对性的思考,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不再过分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要认真感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同时,《断章》也让我对诗歌的意象和语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诗人通过简洁、精炼的语言,创造出一个个深刻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这些意象既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又充满了哲理性和象征意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诗歌语言的运用,不仅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也让诗歌更加具有思考性和深刻性。
总之,《断章》是一首充满哲理性和人生感悟的诗歌,读完之后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诗歌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认真感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同时,我也会更加关注和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让诗歌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那么多的时刻,我在这美丽的世界里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梦,这路上的行人不断的穿行在这条大路上。
我们会羡慕,会嫉妒,林林总总总让我们眼花缭乱,这一切是不是是这个世界给我们一份不可告人的秘密。
穿行在这大道上,看着满脸光辉的人们,幸福的样子,甜蜜的样子,温馨的样子,总总把自己束缚在一个黑色的空洞里,我缺少了很多很多的,那些别人拥有的,我不曾拥有的。
天空如此的美妙,怎么就是画不上我那美丽的一笔彩色。
总总认为别人得到的总是最幸福,总是最美妙的,而我的世界还是依旧沿着原来的轨道一直延续着。
没有弯曲,没有直线,没有急转弯,总是这样。
我们都以为脸上挂着微笑,大声的欢笑就是最美丽的人生,从来就沉浸在这样虚假的世界里,认为这样是最快乐,往往不知道内心深处藏着一条条的伤痕。
开始变得沉默,不再言说什么,总觉得是世界没有一片空地给自己,显得慌乱,显得多余,所以把自己困在一个角落,走不出去也不要走出去。
我们都经历过旅行,总以为我们会在旅行途中发现各色的人,各色的事,来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也许会孤注一掷觉得他是我人生的最妙的人。
到最后才发现,所有的人都是过客,你一个人旅行还是一堆人旅行,在乎的是你的心境,没有任何的东西是可以依赖的。
在行色匆忙的路上,看着拿着照相机拍照的人,做着各样的手势,我会觉得很开心,每个人都在享受过程,旅行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趣味,那时候的我们大概是不会羡慕那些我们有的没有的,不会话更多的心思去比较,把心全身心的投入就好了。
不做羡慕别人的人,只做最快乐的自己。
很久很久以前,当我们还没有认清世界的时候总是以为自己是全部的,不断的掺加着各色的忧愁,快乐,美丽,丑陋,黑暗,总是以为这样的世界是黑暗的,不公平的,,一个人的世界总是这样一般原理人群,听着适合心情的歌,做完全封闭的自己。
每一个人总是会有那么多的心结,怎么也打不开,却始终也不愿意向别人倾诉,只是告诉自己这样就可以了,完完全全的脱离就好了,你看我快乐的很,心里却难受的要死。
有些事情是我一直去追求的,也是我一直让自己沉迷在此的,不是不知道,只是忘不掉,舍不得的样子,总是让最坏的结果破了自己的梦我才会醒过来,你们的劝诫我总是听得到,或许这就是执迷不悟的样子,最笨的自己一直在坚持很多糟糕透的事情,总是被别人觉得不值得,总是让人想骂一番的冲动,其实我能说的,只是一句话,因为放不下所以期待,因为期待所以妄想。
因为个性总是在沉迷曾经,所以还是走不出来,即便活的那么烂漫,还是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隐隐的心疼。
我不要像卞之琳里面说的一样,总是让别人去羡慕我的生活,因为我同样羡慕你们的生活,谁也无法懂得谁的内心的心思,因为没有谁会永远清楚明了谁的所有的事情。
所以我需要的只是我觉得难受的时候一个肩膀,一句安慰仅此而已。
这样的环境总会让自己觉得压抑,进入大学之后再也找不到感觉去写一片文章,总是失去了曾经,找不到感觉,或许高中真的给了我太多的记忆,让我总会有那样这样的心思去抒发内心的情感,却到了这样,只能是随便的几句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因为累的可以,因为找不到对的人,所以总是寥寥几语就结束所有的感情叙述,总是觉得这样的生活让我累的慌。
没有目标,总是盲目的进行着,为了谁,为了什么,我都不知道,所以压抑的很。
遇到一个人很难、遇见一个懂你的人更难,我还在寻找,但是我的身边还是会有那么些人总是给了我那么多,我真的很珍惜,也很爱他们,我心头上的蜜。
每次这样心情低沉的时候我会记得你们曾经给的快乐。
所以别羡慕我,其实我也很烦恼。
只是和你们在一起总是最快乐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