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良好文化条件 精品
社会和谐建议
社会和谐建议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各个成员之间关系和谐、稳定、和睦的状态。
在一个和谐社会中,人民生活幸福,社会福利得到保障,各个群体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和包容。
为了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1. 加强公民教育与道德建设公民教育是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基础。
我们应该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倡诚实守信、友善互助、宽容理解的社会道德观念。
同时,推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注重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培养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公民。
2. 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我们需要保障每个人的平等权利和机会,减少社会贫富差距,并通过增加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措施来弥补社会不公。
另外,加强公共法律服务,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公民权益,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
3. 加强社会治安和平安建设社会的和谐离不开良好的治安环境。
为了保证人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我们应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犯罪行为,建立健全的法制体系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
同时,增加社区警务力量,密切联系社区居民,加强社区矛盾化解和治安警示,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4. 提倡文明素质和文化传承文明素质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提倡文明礼貌、爱护环境的行为准则,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另外,加强文化传承和资源保护,保护传统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共融,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5. 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和企业文化良好的劳动关系和企业文化是保障员工权益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
我们应该加强劳动法制建设,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鼓励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
另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员工参与企业决策的机制,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总之,社会和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公民教育与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加强社会治安和平安建设、提倡文明素质和文化传承,以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和企业文化,我们可以为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
创造良好文化条件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十一世纪 的时候 , 中国的面 目更要大变 。中国将 变为一个
强大 的社会主义工业 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
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 口的国家 , 中国 应 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样贡献 , 在过去一个长 时期 内, 则是太少了。这使 我们感到惭愧 。这里讲的“ 中国 应 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才是 “ , 复兴” 的真正含义 。 实 现 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是全面的 , 包括经 济 、 政治 、 文
西方文化各有 自己的长处 , 也各有 自己的弱点 。 1 世纪 在 5 以前 , 中国曾创造出居于世 界前列 的古代 文 明 , 走在很 多
欧洲 国家的前面。进入 1 8世纪 ,这种状况还 没有根本改
【 作者简介】 闰文鸿 (9 6 )男 , 17 一 , 黑龙江嫩江人 , 中共嫩江县委党校教务处干事 , 从事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 中国家 , 经济文化 还比较落后 。这种
状况必须在今后 的岁月 中逐 步加 以改变 。一百多年 的半殖 民地地位 , 曾经在不少 中国人 中造成 了一种 很不 好的畸形
我们党 的庄严使命 。“ 复兴 ” 发展 ”两者既相通又有所 和“ , 不同。中华 民族 的伟大 复兴 当然要靠发展 , 没有发展就谈 不上复兴 。 然而 , 复兴还有另一层意思 , 中华民族曾经 就是
民族复兴与不同文化 和谐相处 。 中华 民族的伟大 复 讲 兴, 不能把它误解 为是要恢复 一两千年前 的所谓“ 汉唐盛 世”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才是“ 。“ , 复兴 ” 的真
正含 义 。
成这 一庄严使命 , 但需要走 的路还很 长 , 要继续作 出极 需 大 的努力 。半个多世纪以来 , 中国的面貌已经发 生了翻天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和服务于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要紧密联系党的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际,继承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勇于创新,求真务实、不断把廉政文化建设引向深入,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是新形势下用文化的力量来促进反腐败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把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廉政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从一下六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要加强社会民主法治建设。
民主法治是廉政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就是要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使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使每个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把依法治国落实到实处,努力实现社会生活各个环节的井然有序。
当今社会,腐败蔓延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安定的一大毒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
从本质上说,腐败是对民主法治的践踏。
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根基,以民主法制作为基本理念,强调以民主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反腐倡廉,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
二要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建设。
公平正义是廉政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加强公平正义建设,就是要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现出来。
只有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才能创造政清民晏、天下祥和的太平盛世,才能培养为民请命、替民作主的社会公仆,营造人人平等的良好社会氛围。
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文明进步
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文明进步在现代社会中,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情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
因此,推动文明进步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加强法制建设法制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中,法制建设应该占据优先地位。
本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加强法学教育,提高公民素质,从而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律意识。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加强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在司法领域,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公正、高效的司法机制,提高司法审判的公信力和公正性。
二、倡导社会道德道德教育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引导人们做文明公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倡导社会道德,强化社会信用体系,诚实守信,秉持公正正义,创新发展。
严格落实各类规章制度,严惩不良行为,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加强文化建设文化是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支柱。
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人民精神文化水平,推动文化创新,让人们生活在新兴、多元、丰富的文化环境中。
建立覆盖全国各地的公共文化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同时,要弥补历史文化认识的不足,开展文化教育普及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四、构建和谐社交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良好人际关系,尊重异己,理解差异,共同发展,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和谐人际网络。
同时,适当提高社交平台的文明度,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杜绝网络暴力、传播虚假信息等不良现象,维护网络空间和谐、稳定。
五、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公共事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人群的利益争取发声,充分发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促进良性循环,推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同时,要加强公共事务的透明度,让公民能够更好地参与其中,了解最新动态,提高公众发言权和监督权,营造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如何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如何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社会文化氛围是指一个社会内在的、潜在的、不断变化着的总体文化情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可以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思想和态度,而且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全面发展。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教育和文化建设教育和文化建设是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最重要的基础。
一个国家要想拥有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就必须加强对全民教育的投入,让人民掌握更多的知识、启迪更多的思想,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价值观。
除了教育之外,文化建设也非常重要。
文化建设可以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的繁荣发展,让人民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凝聚力。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珍惜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卓越性和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三、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法律和法规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规范,它们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对社会文化的认知。
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订更加完善的法律和法规,构建更加稳健的法治体系,将法律和法规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可以有效的维护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四、倡导理性、包容、尊重和互助的社会风尚建立理性、包容、尊重和互助的社会风尚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关键。
一个社会文化氛围好坏的判断标准是它所包容的事物的多寡和它的价值观的低高。
通过弘扬理性、包容、尊重和互助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爱好和追求优秀的文化作品和文化标准,以此提高社会文化水平,建立起一个“和谐美丽、文明有序、人民幸福”的文化共同体。
五、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文化的创新是社会文化氛围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可以打破以往的文化传承和定式,开拓文化发展的新天地,培养新的文化人才,以此提升一个国家文化的竞争力,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政策的推进,城市与农村的差距逐渐被缩小,但是农村文化建设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向城市,许多农村文化传统逐渐失传,这对农村的社会和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性举措。
一、加强农村文化理念的普及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第一步是加强农村文化理念的普及。
当前,农村文化常常被认为是陈旧、过时的,难以与时俱进。
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文化理念的宣传和普及,让广大农村居民了解和认识到农村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音乐等比赛,可以激发人们对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二、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相对匮乏,这对农村文化建设构成了一定的阻碍。
因此,需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提升农村文化的质量。
在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加强对农村文化场所的建设,如文化宫、书院、美术馆等公共场所的建设,同时也要注重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如街道文化站、农村图书馆等,这样可为农村居民们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娱乐和文化传承的平台。
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农村的文化资源丰富,其中包含着许多的文化传统和土地文化,这些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可以推广特色产业,如土特产品、民间工艺品等,同时也可以加强文化旅游的开发和推广,迎合了多年来近亿国人扩大了旅游需求,让更多的外来人士有机会了解到中国农村的文化生态,从而提升农村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益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发展。
四、开展文化活动并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在文化活动开展方面,可以注重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传统的农民节日等,这样既可以让人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发展。
文化多元主义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
文化多元主义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多元主义在塑造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多元主义强调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包容多元化的观念,使得社会可以实现和谐共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论述文化多元主义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
首先,文化多元主义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相互了解。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了解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通过尊重包容不同文化的差异,人们可以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减少误解和偏见的产生,从而加强社会各群体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例如,在国际交往中,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常常成为交流的障碍。
而通过文化多元主义的理念,国际社会更加注重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推动了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进一步增进了全球社会的和谐。
其次,文化多元主义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而文化多元主义可以在社会中产生一种互相尊重和包容的氛围,减少社会上的冲突和紧张。
当人们相信他们的文化被尊重,并且不会受到排斥和歧视,他们更愿意与其他社会群体和平共处和合作。
这种和谐的社会氛围将能够减少社会上的紧张和冲突,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此外,文化多元主义有助于个人的身份认同和自尊心的提升。
在一个尊重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个人能够更好地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自豪感。
他们不再面临被文化统一化的压力,而是受到鼓励去发展和保护自己的文化。
这种身份认同的提升将有助于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强,进而提高社会成员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最后,文化多元主义能够创造创新和进步。
文化多元主义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社会带来更广泛的观点和创造力。
通过从不同文化中吸取和融合思想、价值观和想法,社会可以实现更好的创新和进步。
例如,在文化多元主义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艺术、音乐、科技和商业都可以相互影响和借鉴,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成果。
综上所述,文化多元主义对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它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创造了社会稳定和和谐的环境,提升了个人身份认同和自尊心,同时也创造了创新和进步。
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谢振中
【期刊名称】《前进》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思想领域抓工作、精神层面搞建设,能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因此,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既是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谢振中
【作者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调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3.在创新中发挥主流媒体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4.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5.陕西省召开新闻界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研讨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队伍建设的意见⽂号:中发[2012]4号颁布⽇期:2012-02-02执⾏⽇期:2012-02-02时效性:现⾏有效效⼒级别:部门规章中共中央认为,我们党历来⾼度重视党外代表⼈⼠队伍建设,始终把团结培养党外代表⼈⼠作为党和国家⼯作全局的重要⽅⾯,作为党治国理政的政治优势。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统⼀战线巩固壮⼤的新要求,结合党外代表⼈⼠的新特点,现就进⼀步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深刻认识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加强党外代表⼈⼠队伍建设,事关坚持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民代表⼤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治制度、基层群众⾃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党外代表⼈⼠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坚定拥护者和直接参与者,在反映统⼀战线各⽅⾯成员诉求、扩⼤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强民主监督、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
必须⼤⼒加强党外代表⼈⼠队伍建设,努⼒培养⼀⼤批与中国共产党同⼼同德、亲密合作、经得起考验的党外代表⼈⼠,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化事业,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加强党外代表⼈⼠队伍建设,事关为全⾯建设⼩康社会提供⼈才⽀持。
当前我国已进⼊全⾯建设⼩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可以⼤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随着⼯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需要更加⼴泛地汇聚各⽅⾯⼈才。
党外代表⼈⼠是我国⼈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改⾰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中具有独特作⽤。
必须⼤⼒加强党外代表⼈⼠队伍建设,努⼒形成党外⼈才不断涌现的⽣动局⾯,为推进⼈才强国战略、实现全⾯建设⼩康社会宏伟⽬标提供更加坚实的⼈才⽀撑。
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讲解
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的意义与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能够激励人们创造,促进社会的繁荣稳定。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的意义及重要性。
意义促进经济发展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可以拉动经济发展。
一方面,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能够为经济增添新的活力,进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文化在社会中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促进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经济的发展。
建立社会良知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能够培养人们的社会良知。
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更加注重社会道德、文明礼仪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修养,从而构建一个文明、和谐、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够降低犯罪率、减轻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传承优秀文化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可以传承优秀的文化,保持历史厚重的底蕴。
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的社会,不仅能凝聚人心,还能使人们在文化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同时,优秀的文化能够帮助人们规范行为,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最终提升个人素质及社会整体素质。
重要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他人尊重和关爱,不会轻易产生矛盾和暴力行为,社会的种种负面情绪得以遏制。
这使得社会更加安定,人民感到更加平和、自在。
社会和谐就是社会的满意度以及社会稳定的一种佐证。
发扬民族和国家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能够发扬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优秀传统、风俗、习惯,维护国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使得国家文化在世界上更加受人瞩目和尊重,并且有助于提升民众的文化素质。
这种文化素质的提升不仅有益于人们的成长,还有助于促进国家的创新和进步,保证国家在激烈的环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增强国际形象如果一个国家具有较好的文化环境,那么自然具备较强的吸引力,能够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学者、文化交流者,这样会增强国家的国际形象,并让其他国家从更加宽广的层面认识到该国家。
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五彩缤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更是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对当时以及现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大力弘扬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安居乐业、融洽相处,社会政治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没有共同的文化纽带和良好的道德规范,社会和谐就难以达成。
孝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它宣扬人性的真、善、美,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国民品性。
长期以来,行孝成为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对中华文明的长期赓续发挥了巨大作用。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新、弘扬孝文化正当其时。
封建文化中孝道是仅次于忠的道德规范。
历代君主基本都是大力推行孝道的,但重点是孝顺的“顺”字,是强调的上下有别。
因为圣人说过,“孝慈,则忠”,这话的落脚点是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话的落脚点是只有孝悌的人才不会犯上作乱。
因为他们守住了“道”,道当然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之道了。
显然出发点是人顺从纲常等级,不能犯上作乱。
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我们今天提倡孝道的出发点,我理解是两个方面:一是唤醒人性中美好一面,回报那些养育我们的父母;一是从社会角度提倡一种爱心,一种尊老爱幼的道德。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的支柱、道德的规范。
孝在传统文化中,一方面是“善事父母”之伦理意识,体现着亲亲、尊尊、长长、贵老等伦理精神,另一方面,它还具有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宗法性、人文性宗教意义,从而强化着中国人的家族、宗族意识。
“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汉代以后,董仲舒把“孝”提到了不适当的高度,要“以孝治天下”。
文化多样性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文化多样性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它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习俗、传统等等。
文化多样性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从经济、教育、创新以及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经济发展方面1. 促进旅游业发展文化多样性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吸引力。
各地区的独特文化和传统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体验和欣赏。
文化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酒店、餐饮、交通等。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2. 促进国际贸易文化多样性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激发了人们对于其他文化的好奇和兴趣,进而推动了文化产品的交流和贸易。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产品如茶叶、丝绸和瓷器在国际市场上有很高的需求,促进了中国的出口贸易。
二、教育领域1. 培养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文化多样性使人们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可以培养人们的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通过学习和了解其他文化,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差异,避免歧视和偏见的产生。
教育机构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促进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流文化多样性促进了语言学习的需求和机会。
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融入其他文化。
同时,跨文化交流也促进了知识和经验的共享,创造了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三、创新方面1. 促进创意的碰撞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创意的碰撞。
当不同文化的观念和想法相互交融时,可能会产生出全新的创意和创新。
例如,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融合,产生了大量具有创新性的艺术作品和设计理念。
2. 激发创业和创新意识文化多样性可以激发人们的创业和创新意识。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人们接触到不同的商业模式和创业思维,激发了他们寻找新的商机和创新的动力。
例如,移民国家的创新和创业活动通常非常活跃,源于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交融。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 考试2(72分)
单选题1. 集体应尽可能地保护和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使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得到最大的实现,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完成这个任务的大前提是()。
(A) 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B) 集体利益包含个人利益(C) 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D)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2. 最大多数人民的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是()。
(A) 国家利益(B) 集体利益(C) 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D) 个人利益3.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善恶评价道德表现为()。
(A) 心理和意识现象(B) 行为规范(C) 行为和活动现象(D) 职业道德4. 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教育已由传统的学校教育发展为终身不间断的教育过程,在终身教育过程中,主要的内容和阶段是()。
(A) 学前教育(B) 学校教育(C) 职业教育(D) 老年教育5.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利益、职业利益和从业人员个人利益从根本上一致,使得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为()。
(A) 个人主义(B) 英雄主义(C) 集体主义(D) 社会主义6.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建设的首要任务。
(A) 思想观念(B) 思想道德(C) 经济文化(D) 物质文化7. 合理地调整社会关系,有助于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和健康发展。
社会关系调整的核心是调整()。
(A) 社会关系(B) 利益关系(C) 个人关系(D) 经济利益关系8. 奉献社会的前提是()。
(A) 从我做起(B) 从实际做起(C)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D) 个人价值的实现9. 社会和谐的前提是(),它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核心中的核心。
(A) 共同发展(B) 共同富裕(C) 共同进步(D) 贫富均分10.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存在的问题很多,尤其是(),这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A) 物价上涨过快(B) 通货膨胀突出(C) 市场经济秩序混乱(D) 国民生产总值下降11. 腐败是一种违法违纪现象,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根源是()。
促进社会和谐的建设方案
促进社会和谐的建设方案引言:社会和谐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追求的目标,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各个层面的建设。
本文将从教育、就业、环境、公平正义和文化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促进社会和谐的建设方案。
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它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
为了促进社会和谐,我们需要进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素质教育的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的高低。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职业教育的建设,提供多样化的职业选择和培训机会,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二、就业机会的创造与保障就业问题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只有人人有工作,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为了促进社会和谐,我们需要创造和保障更多的就业机会。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创业支持和贷款便利,鼓励更多的人创业就业。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让他们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保障劳动者的权益,遏制不合理的劳动关系,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只有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为了促进社会和谐,我们需要进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
其次,我们应该鼓励绿色发展,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公平正义与社会保障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和正义,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了促进社会和谐,我们需要加强公平正义的建设和社会保障的完善。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对于社会和谐的促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道德伦理、家庭价值观和社会关系等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被视为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基石。
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关心和帮助。
这种道德观念的传承和弘扬,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了相对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道德观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道德伦理的强调仍然对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价值观的重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被视为家庭价值观的核心。
这种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使得中国家庭更加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相互支持。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家庭关系的疏离和冷漠现象也时有发生。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家庭价值观的强调仍然对于社会和谐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被视为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等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相帮助,并且要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
这种社会关系观念的传承和弘扬,使得中国社会更加注重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矛盾也日益突出。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关系的重视仍然对社会和谐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
通过强调道德伦理、家庭价值观和社会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和行为准则。
高三社会和谐-公平正义与民生改善
高三社会和谐-公平正义与民生改善高三社会和谐:公平正义与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公平正义与民生改善是高三学生需要了解的复杂知识点,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人民的幸福。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重要课题。
一、社会和谐的意义社会和谐是指在社会发展中,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和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
二、公平正义的价值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公平是指在社会资源分配中,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正义是指在社会制度中,每个人的权益都能得到公平的保障和尊重。
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三、民生改善的途径民生改善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改善民生,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改善民生的途径包括:1.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基础。
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2.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民生改善的关键。
通过改革教育制度,提高教育质量,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3.医疗保障:医疗保障是民生改善的重要方面。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确保人民病有所医。
4.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民生改善的保障。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5.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民生改善的目标。
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和谐、公平正义与民生改善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实现公平正义,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民生改善是社会和谐的目标,只有改善民生,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公平正义和民生改善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和谐。
五、结论高三学生需要深入了解社会和谐、公平正义与民生改善的关系,认识到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
只有实现社会和谐,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实现公平正义,才能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只有改善民生,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2024年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2023
PART 06
民间组织在推动社会和谐 中作用
REPORTING
民间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推动多元共治
民间组织通过参与社会治理,推 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共治模 式的形成,促进社会力量的整合
2023
2024年促进民族团结 与社会和谐
汇报人:XX
2024-01-14
XX
REPORTING
2023
目录
• 民族团结重要性及其现状 • 社会和谐理念与实践 • 政策法规在促进民族团结中作用 • 经济发展在推动社会和谐中作用 • 文化教育在促进民族团结中作用 • 民间组织在推动社会和谐中作用 • 总结与展望:共同构建美好家园
国内外社会和谐实践经验
国内实践经验
我国在社会和谐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坚持和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和 创新社会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
国外实践经验
国外一些国家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建 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多元文化融合等 。
当代中国社会和谐建设路径
各地纷纷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通过评选表彰、宣传教育等方式
,推动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02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和需求,一些地方制定了相应的服务管理
政策,如提供语言翻译、法律援助等,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03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政策
许多地方制定了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如财政转移支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文化认同与社会和谐的建构
文化认同与社会和谐的建构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认同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自我所属的文化群体所表现出的认同感和认同度。
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对文化价值观念、习俗、传统等的认同。
而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相互容忍、相互尊重,构建良好互动关系的状态。
本文将探讨文化认同与社会和谐的建构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如何构建一个具有社会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
首先,文化认同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每个个体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他们通过学习、体验和参与社会活动来形成自己的社会认同和文化认同。
当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文化群体感到认同和自豪时,他会更愿意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当一个人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感模糊或不强烈时,他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焦虑和排斥感,从而阻碍了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和谐的建立。
因此,只有当个体对自己的文化有清晰的认同,并有意识地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遗产时,才能为社会和谐的建构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文化认同与社会和谐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认同感和和谐关系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当不同群体之间能够相互尊重、包容和倾听对方的声音时,他们会更好地理解和接纳彼此的差异。
同时,当不同文化拥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时,他们也更愿意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
因此,文化认同和社会和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因果,共同塑造了一个多元文化社会的面貌。
最重要的是,构建一个具有社会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教育是塑造个体文化认同和培养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使他们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提倡多元文化交流与合作。
其次,社会中的各界力量应当共同努力,加强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
政府可以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搭建不同文化群体的交流平台。
创建和谐社区倡议书(4篇)
创建和谐社区倡议书这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父母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姊妹也在与我们的爱人谈论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家庭和谐。
如何创造和谐的家庭,这个问题在我们全家人默默的思考中, ___年旧历的腊月十八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经过几次正式或非正式家庭会议,在原来形成的良好的家庭关系基础上,我们今后将继续努力并向亲友们倡议:1、创爱心之家。
“爱”是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感,“爱”与“被爱”都是幸福和快乐。
“爱”是力量的源泉,“爱”是沟通的桥梁。
“爱”是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
一份关怀、一声赞许、一个微笑、一份鼓励,都能够温暖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
然而,爱是相互的,没有真情投入,就不会有真情回报。
只有以自己的爱才能赢得爱,才能架起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桥梁。
生活中,爱不仅是家庭成员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且是建立亲密无间、和谐关系的基础。
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够对每一个人起到感化、塑造和激励的作用。
家庭成员中每一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
营造和谐家庭,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家庭成员,要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同时也要以实际行动赢得自己的人格。
要通过互相关心、互相体谅、互相帮助,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
同时,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不管是家庭中的哪一位,都要懂得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我们谁都不是一个完人。
只要能够宽容家庭成员的不足之处,只要能够在平等、尊重、真诚、宽容的基础上,去帮助你发现的人和家庭成员的任何不足之处,就能创造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这也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需要和责任。
只要用心去体味,用心去创造,以真诚回答真诚,以理解换取理解,以心暖心,以爱赢得爱。
也只有这样,家庭就能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下共同的促进与发展。
要对子女慈爱,对父母孝爱;对亲人情爱,对爱人珍爱;对朋友友爱,对他人关爱;对弱者怜爱,对社会博爱,让爱的气息在家庭处处洋溢。
2、创和睦之家。
和谐家庭主要应该表现出四个方面的和谐,即关系和谐、生活和谐、发展和谐、心理和谐。
社会和谐共建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共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状态。
共建和谐社会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使命,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和谐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追求目标。
本文将探讨社会和谐共建的重要性,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
一、社会和谐共建的重要性1.1 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和谐的社会氛围能够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推动创新和发展。
同时,和谐的社会关系能够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为商业交流和经济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2 提高社会稳定社会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和谐的社会关系能够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能够安居乐业,享受生活,从而减少社会问题的出现。
1.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能够为每个人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和谐的社会关系能够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和谐的社会中,个人可以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机会,不受歧视和压迫。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2.1 加强法治建设法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通过健全法律制度、加强法律教育和法治宣传,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2.2 提高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要提高社会公平,需要改善社会福利制度,加强社会保障,减少贫富差距。
同时,需要建立公正的教育机会,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发展机会。
2.3 增强社会信任社会信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要增强社会信任,需要加强社会交往和沟通,加强社会关系的维护,减少欺诈和不诚信行为。
同时,要加强社会团结,增强人们对社会组织和社会机构的信任。
2.4 倡导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
倡导和谐文化,需要弘扬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培养社会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同时,需要加强社会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包容。
三、共建和谐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共建和谐社会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良好文化条件文化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它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对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植根于当代的伟大实践,又渊源于传统的优秀文化。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可以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
今天刊登的这组文章,分别从自觉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促进世界不同文化和谐共处;挖掘、发现传统文化中反映人类发展的共同要求、对于世界未来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和内容;在保持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汲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走综合创新之路;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等方面,阐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
民族复兴与不同文化和谐相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金冲及●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把它误解为是要恢复一两千年前的所谓“汉唐盛世”。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才是“复兴”的真正含义。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各有自己的长处,也各有自己的弱点。
现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中国的声音。
在文化领域,也应该有充满东方智慧和特色的中国自己的独立声音。
●应立足中国的实际国情,努力创造出既承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适应时代潮流的新文化,同时与世界其他不同文化和谐相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复兴”和“发展”,两者既相通又有所不同。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然要靠发展,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复兴。
然而,复兴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明,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但在近代却落后了,沦落到任人宰割和欺凌的半殖民地地位,被别人看作“劣等民族”,这使每一个有志气的中华儿女都无法忍受,他们渴望着恢复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果中国在千百年来一直是一个落后的国家,那么,今天讲发展就足够了,不需要讲什么复兴。
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然不能把它误解为是要恢复一两千年前的所谓“汉唐盛世”。
汉、唐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但拿到今天来看,我们只能是发扬它们那些优秀传统,不应该也不可能再去全盘恢复它。
如果还说要恢复到那时去,岂不是开历史的倒车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决不意味着中国想称霸,我们始终坚持“不称霸”。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含义,其实只是如毛泽东同志在年所说: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中国应当这样。
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而这样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
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这里讲的“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才是“复兴”的真正含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是全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我们有责任也有可能完成这一庄严使命,但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继续作出极大的努力。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
无论全球性还是地区性的问题,人们都越来越注意听取中国的声音。
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
这种状况必须在今后的岁月中逐步加以改变。
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地位,曾经在不少中国人中造成了一种很不好的畸形心理,那就是民族自卑感,以为中国处处不如人,好像对外国的一切都要仰着头看,只有处处跟外国人学才算是适应现代潮流。
这种心理是不健康的。
拿文化来说,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各有自己的长处,也各有自己的弱点。
在世纪以前,中国曾创造出居于世界前列的古代文明,走在很多欧洲国家的前面。
进入世纪,这种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但后来,西方国家远远地走到了我们前面。
今天,我们又在奋起直追,取得了被全世界视为奇迹的巨大成就。
事物就是这样波浪式地发展着。
现在,世界上都很重视中国的声音。
在文化领域,也应该有充满东方智慧和特色的中国自己的独立声音。
在这方面,决不能妄自尊大,排斥任何外来文化,甚至像以往有些人那样声言要以东方文明来拯救世界,这是不切实际的;但也不必妄自菲薄,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走,甚至把生搬硬套外国学者的某些未必适合中国国情的论断当作时髦,结果是过分热衷于“趋时”,却往往容易“过时”。
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中国的实际国情,努力创造出既承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适应时代潮流的新文化,同时与世界不同文化和谐相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这是符合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
把和谐思想融入人类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兹全●中庸之道是一条雍容和谐的大道,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之处。
●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同思想是合乎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
●在世界未来的发展中,努力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和谐思想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积极因素,人类社会就有可能走出一条和平、发展、合作的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多样,精芜混杂。
坚持古为今用,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联系世界未来,可以着重注意其两个方面的思想:一是中庸之道,二是世界大同。
中庸之道、和谐思想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之处。
《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朱熹把它拿出来配《论语》、《孟子》作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中庸之道至少有两点是非常突出的:一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二是和。
一般而言,两端之等距离的中间谓之中。
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灵活性。
中,因时因地因条件而常有移动,中中有权,而不是固定于一点。
中要与“和”连起来,能行中庸之道,“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贯注着中庸之道的精神,强调适可而止、和为贵。
因此,中庸之道是一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偏不倚、不过激无不及、雍容和谐的大道,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之处。
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早期的氏族部落是由血缘关系组成的。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或宗族,自然会产生一种排外思想和感情。
“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等,都是部落时代排斥异族的思想意识。
非我族类,不接受他的祭祀;非我族类,必不和我同心。
但随着交往的增多,族与族之间逐渐也汇为一体。
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是会联合的,华夏和夷狄也是会联合的。
诸多氏族联合而为部落,诸多部落联合而为部落联盟,这在古代比较常见。
在大联合中形成共同体,狭隘的血缘关系逐渐被破坏,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思想意识也在逐渐改变。
春秋时期,在华人眼里,区分民族的似乎已不是血缘关系而是文化关系。
华人接受夷人的风俗习惯,就是夷人了;夷人接受华人的风俗习惯,也就成了华人。
这种胸怀是氏族部落融和的产物,又反过来有助于氏族部落的融和。
春秋时期,在先进士大夫中间已出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思想,后来又产生了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
《礼记·礼运篇》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这种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大同,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士大夫的理想追求。
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同思想是合乎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大同思想对世界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人类社会自从有历史以来,就是逐步扩大的。
最初,人类在氏族、部落内生活。
其后逐步扩大,出现部落国家、民族国家、大帝国秦汉帝国、罗马帝国、波斯帝国。
一个帝国包括了许多被兼并的民族、国家。
推动人类社会群体扩大的,是人类生产的不断发展和交换范围的逐步扩大。
生产发展了,为交换打下基础、打开道路。
交换发展,像蜘蛛网一样,把人和人的经济生活网到一起。
于是,一个地区和另一个地区在一些方面有了互相依赖的关系,一个地区的人和另一个地区的人也有了互相依赖的关系。
近代以前,交换经济所织成的网并不太牢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绳断网破,四分五裂。
因为近代以前,各地区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其赖以生存的产业主要是农业。
因此,总的趋势虽然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断扩大统一,但又常常分裂,大块变成小块。
但时至今天,人类的生产力较之过去呈几百倍、几千倍地增加,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越来越集中,人与人、地区与地区、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越来越深。
经济的全球化已突破国界、民族界、区域界。
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由小变大,由野蛮进入文明,是一路杀过来的。
正如孟子所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对人类来说,战争的危险始终存在。
但是,战争、冲突不应该是人类发展的理想未来。
人类是一步步由野蛮走向文明的。
物质文明越高,人们的生活就会越幸福美满;精神文明越高,人与人的关系就会越和谐友爱。
当今世界,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强化,加强了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间的相互理解。
理解多,矛盾少、仇恨少,战争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因此,在世界未来的发展中,努力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和谐思想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积极因素,人类社会就有可能走出一条和平、发展、合作的道路。
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南开大学教授李翔海●中国文化独异而优良的精神特质,为其内在生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吸纳、融合其他文化系统的优良成分,为其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现代中国文化注入了更为强健的生命活力。
●只要我们在保持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多民族文化,始终不懈地走综合创新之路,中国文化一定会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成为人类现代多元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元。
究竟应当怎样看待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向它面向未来还有没有源于自身的内在生命力这是一个至今仍见仁见智的问题。
今天,虽然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抱二元对立的态度,但仍有一些人以西方文化为基本尺度来衡量中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面向未来已经没有内在生命力的观点时有所见。
因此,对于中国文化的内在生命力问题,确有进一步加以讨论的必要。
这是一个涉及能否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自信的重要问题。
在我看来,中国文化不仅在过去的发展中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而且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