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课件 第六章循环系统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学》课件-第六章循环系统
心脏传导系统
心脏传导系统负责调控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保 持正常的心率和心律。
血管的解剖结构
动脉
动脉将氧合血输送至全身 各个器官和组织,是循环 系统的主要血管。
静脉
静脉将含有代谢废物的血 液回输至心脏,准备再次 被氧合。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 让氧气、养分和废物在组 织间交换。
心脏的生理功能
营养物质。
3
血液回流
4
静脉将含有废物的血液回输至心脏。
心脏收缩
心脏肌肉收缩,将血液推送至动脉。
废物排除
毛细血管接收组织产生的废物和二氧 化碳,带走这些废物。
心脏病的常见疾病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心脏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 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心脏搏动不规律或过快、过慢,可 能影响血液循环。
1 泵血
2 供氧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推送至全身各 个部位,保持血液循环。心脏肌肉需要大量氧气供应以维持其 Nhomakorabea常 功能。
3 排泄废物
4 调节血压
心脏将含有废物和代谢产物的血液送至肺 脏和肾脏进行处理。
心脏通过改变血液输送量和血管的收缩程 度来调节血压水平。
血液循环的过程
1
氧合和营养交换
2
血液在毛细血管中与组织交换氧气和
《人体解剖学》课件-第 六章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心脏和血管。了解循环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对于理解人体的运作至关重要。
心脏的解剖结构
心脏四个腔室
心脏包含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每个腔室都有 特定的功能。
心脏瓣膜
心脏瓣膜控制血液流动方向,确保血液顺利流 经心脏。
人体解剖学循环系统 ppt课件
1
第九章
循环系统
第一节 血管的类型和结构
第二节 心
第三节 血管
第四节
淋巴系统
2
第三节
血管
一、肺循环的动脉: 二、肺循环的静脉 三、体循环的动脉
四、体循环的静脉
3
四、体循环的静脉 • • • • • • 静脉与动脉相比: 1、体循环的静脉分浅、深两类。 2、静脉的吻合比动脉丰富。 3、有静脉瓣。 4、静脉还形成特殊结构:硬脑膜窦、板障静脉等。 5、分为心静脉系、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
21
下 肢 浅 静 脉
22
大隐静脉及属支
23
2、盆部的静脉
(1)髂外静脉: 为股静脉的延续。
24
(2)髂内静脉:收集盆腔脏器和盆壁的静脉血。 属支:膀胱静脉丛、子宫静脉丛、直肠静脉丛、 阴道静脉丛等。
25
(3)髂总静脉:在骶髂关节的前方,由髂内静 脉和髂外静脉汇合而成。
26
3、腹部的静脉 (1)下腔静脉
31
五、常用于穿刺的静脉 1、头皮静脉 2、颈外静脉 3、上肢的浅静脉 4、下肢的浅静脉
32
第四节 淋巴系统 The Lymphatic System
一、淋巴管道 二、全身各部的淋巴结
33
第四节 淋巴系统 The Lym巴器官 • 淋巴组织
34
37
•(二)淋巴管(lymph vessels ) • 浅静脉管 • 深静脉管
38
(三)淋巴干(lymphatic trunks ) • 共 • • 九 • • 条
左右颈干:收集头颈部的淋巴。 左右锁骨下干:收集上肢的淋巴。 左右支气管纵隔干:收集胸部的淋巴。 左右腰干:收集下肢和盆部的淋巴。 肠干:收集腹腔不成对脏器的淋巴。
第九章
循环系统
第一节 血管的类型和结构
第二节 心
第三节 血管
第四节
淋巴系统
2
第三节
血管
一、肺循环的动脉: 二、肺循环的静脉 三、体循环的动脉
四、体循环的静脉
3
四、体循环的静脉 • • • • • • 静脉与动脉相比: 1、体循环的静脉分浅、深两类。 2、静脉的吻合比动脉丰富。 3、有静脉瓣。 4、静脉还形成特殊结构:硬脑膜窦、板障静脉等。 5、分为心静脉系、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
21
下 肢 浅 静 脉
22
大隐静脉及属支
23
2、盆部的静脉
(1)髂外静脉: 为股静脉的延续。
24
(2)髂内静脉:收集盆腔脏器和盆壁的静脉血。 属支:膀胱静脉丛、子宫静脉丛、直肠静脉丛、 阴道静脉丛等。
25
(3)髂总静脉:在骶髂关节的前方,由髂内静 脉和髂外静脉汇合而成。
26
3、腹部的静脉 (1)下腔静脉
31
五、常用于穿刺的静脉 1、头皮静脉 2、颈外静脉 3、上肢的浅静脉 4、下肢的浅静脉
32
第四节 淋巴系统 The Lymphatic System
一、淋巴管道 二、全身各部的淋巴结
33
第四节 淋巴系统 The Lym巴器官 • 淋巴组织
34
37
•(二)淋巴管(lymph vessels ) • 浅静脉管 • 深静脉管
38
(三)淋巴干(lymphatic trunks ) • 共 • • 九 • • 条
左右颈干:收集头颈部的淋巴。 左右锁骨下干:收集上肢的淋巴。 左右支气管纵隔干:收集胸部的淋巴。 左右腰干:收集下肢和盆部的淋巴。 肠干:收集腹腔不成对脏器的淋巴。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
酸碱平衡
血液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对维持生 命活动至关重要。
05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定义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
神经调节的机制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神经的作用来实现。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 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 乙酰胆碱等递质,使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心肌收缩机制
心脏的神经调节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通过神经调节来影响心脏的搏动频率 和强度。
心肌细胞通过横桥连接和钙离子触发 的方式实现收缩,将血液泵出心脏。
03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的分类和解剖结构
血管的分类
根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可以 将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
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的解剖结构
体液调节的意义
体液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理功能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失血、休克等情况下, 体液调节机制会迅速启动,通过分泌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
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的定义
自身调节是指循环系统中的器官或组 织通过自身的生理特性来调节其功能 。
自身调节的机制
原微生物的入侵。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渗透压、酸碱平衡等机制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液凝固与止血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在损伤 时止血。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渗透压
指血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与血浆蛋 白含量有关。
粘滞性
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阻力,与红细胞数量 和变形能力有关。
血液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对维持生 命活动至关重要。
05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定义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
神经调节的机制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神经的作用来实现。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 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 乙酰胆碱等递质,使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心肌收缩机制
心脏的神经调节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通过神经调节来影响心脏的搏动频率 和强度。
心肌细胞通过横桥连接和钙离子触发 的方式实现收缩,将血液泵出心脏。
03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的分类和解剖结构
血管的分类
根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可以 将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
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的解剖结构
体液调节的意义
体液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理功能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失血、休克等情况下, 体液调节机制会迅速启动,通过分泌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
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的定义
自身调节是指循环系统中的器官或组 织通过自身的生理特性来调节其功能 。
自身调节的机制
原微生物的入侵。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渗透压、酸碱平衡等机制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液凝固与止血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在损伤 时止血。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渗透压
指血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与血浆蛋 白含量有关。
粘滞性
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阻力,与红细胞数量 和变形能力有关。
《人体解剖学》教学课件: 循环系统
四个入口
一个出口
(4)左心室
一个入口
一个出口
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 主动脉窦 主动脉瓣
主动脉瓣 前瓣(二尖瓣)
左心室 腱索 肉柱
乳肌和心外膜构成。
主动脉 左肺动脉 右肺动脉
左肺静脉
左心房 肺静脉口 后瓣(二尖瓣)
5、心的传导系统
位于心壁内,由特殊的心肌纤维构成,能够产生 兴奋和传导冲动,维持心舒缩的正常节律。
上腔静脉 主动脉升部
窦房结支 右心耳
右冠状动脉
右心室 前室间沟
主动脉弓 动脉韧带
肺动脉干 左心耳
旋支
室间隔支 前室间支 主动脉 心大静脉 左肺动脉
左心室 左肺静脉
心尖
旋支
左房斜静脉 冠状沟 左心室
左室后支 房室结支 后室间沟
心尖
上腔静脉
右肺动脉 左心室 右肺静脉
右心房 冠状窦 下腔静脉 心小静脉 右冠状动脉 心中静脉 后室间支
二、心血管系统 (一)体循环和肺循环
1、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动脉各级分支-毛细血管-静脉各级 属支-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特点:路程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又将其代谢产 物经静脉回心。 2、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各级分支-肺毛细血管-各级静脉属 支-肺静脉-左心房 特点:路程短,只经过肺,主要完成气体交换。
大隐静脉
小隐静脉 足背静脉弓
面动脉 颈总动脉 头臂静脉
腋动静脉 肺动脉干 胸主动脉 肱动静脉 腹腔干 腹主动脉 髂总动静脉 桡动静脉 髂 尺外 动动 静静 脉脉 股动静脉
6、心的血管 (1)动脉
左冠状动脉 前室间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室间隔前2/3和部分右心室前壁 旋 支:分布于左心室侧壁、后壁及左心房。
完整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六章循环系统
3
一、循环系统的组成
4
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循环:是指各种体液不停地流动和互相交换的过程,包括: 血液循环(起主导作用,也是最主要)、 淋巴液循环、脑 脊液循环、组织液循环。
血液循环 :是指血液在心血管闭合的管通系统内按一定方 向,周而复始不停的流动。 动力器官:心脏 分 部:按循环途径可分为两部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功 能:不断地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运送到全身组织 器官并将各器官、组织所产生的 CO2 和其它代谢产物带到 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正常 进行。
1、工作细胞 :无自律性 心房肌、心室肌
2、特殊分化心肌细胞 :收缩功能基本丧失 自律细胞:窦房结、房室交界 (房结区 、 结 希区) 房室束及左右分支、浦肯 野纤维 非自律细胞 :结区
(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基础 (心室肌)
1、心肌细胞 静息电位 :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内为负,膜外为正, 呈极化状态,这种膜内外的电位差。
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血液 沿心血管系统循环不息。
1、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 →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 腔静脉、下腔静脉和冠状窦 →右心房
2、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壁的 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 房
一、心
(一) 心的位置
位于中纵隔内,2/3居于正中线左侧,1/3居于右侧。
前方:胸骨体和 2-6 肋软骨 后方:5-8 胸椎体 心包区: 心的前方大部分被肺 和胸膜所遮盖,只下 部一小区域借心包与 胸骨体下半和左侧第 4-5类软骨相邻。
入口:左右两侧→ 对肺静脉口。
出口:左房室口 → 二尖瓣→ 左心 室。
4. 左心室 left ventricle
一、循环系统的组成
4
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循环:是指各种体液不停地流动和互相交换的过程,包括: 血液循环(起主导作用,也是最主要)、 淋巴液循环、脑 脊液循环、组织液循环。
血液循环 :是指血液在心血管闭合的管通系统内按一定方 向,周而复始不停的流动。 动力器官:心脏 分 部:按循环途径可分为两部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功 能:不断地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运送到全身组织 器官并将各器官、组织所产生的 CO2 和其它代谢产物带到 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正常 进行。
1、工作细胞 :无自律性 心房肌、心室肌
2、特殊分化心肌细胞 :收缩功能基本丧失 自律细胞:窦房结、房室交界 (房结区 、 结 希区) 房室束及左右分支、浦肯 野纤维 非自律细胞 :结区
(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基础 (心室肌)
1、心肌细胞 静息电位 :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内为负,膜外为正, 呈极化状态,这种膜内外的电位差。
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血液 沿心血管系统循环不息。
1、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 →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 腔静脉、下腔静脉和冠状窦 →右心房
2、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壁的 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 房
一、心
(一) 心的位置
位于中纵隔内,2/3居于正中线左侧,1/3居于右侧。
前方:胸骨体和 2-6 肋软骨 后方:5-8 胸椎体 心包区: 心的前方大部分被肺 和胸膜所遮盖,只下 部一小区域借心包与 胸骨体下半和左侧第 4-5类软骨相邻。
入口:左右两侧→ 对肺静脉口。
出口:左房室口 → 二尖瓣→ 左心 室。
4. 左心室 left ventricle
《人体解剖学》循环系统 ppt课件
ppt课件
38
3、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正常心脏是按窦房结的节律兴奋而收缩。如
果在心室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受到人为的刺 激或起自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刺激时,心室可产 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称为期外收缩。由 于期外收缩发生在下一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 常收缩之前,故又称期前收缩。
期前兴奋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当紧接在期
27
房、室间隔
房间隔: •分隔左心房和右心房 室间隔: 膜部 分隔左心室和右心房
左心室和右心室 肌部 分隔左心室和左心房
ppt课件
28
(二)心壁的组织结构
•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组成: • 1)心内膜 • 分三层:内皮、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构成瓣膜
ppt课件
29
• 2)心肌层 • 包括: • 心房肌和心室肌。 • 纤维环:心房和心室间
• 窦房结位于左心房上腔静脉入口处前方的 心外膜。是心跳的起搏点。
• 房室结位于房中隔下部右心房侧心内膜下, 具有传导作用。
• 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影响。
ppt课件
31
ppt课件
32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1、心室肌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ppt课件
33
静息电位:钾离子外流
0期:钠离子快速内流
ppt课件
37
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除极相到复极达-55mV,不产生反应。 有效不应期,从-55mV到-60mV这段时间内,可发生部 分除极。
相对不应期从复极-60mV到约-80mV的时期,此期 大部分钠通道已复活,但兴奋性仍低于正常。
超常期从复极的-80mV到-90mV的时期,此期膜 电位靠近阈电位,兴奋性超过正常
解剖生理学基础—第六章 循环系统ppt课件
尺动脉 掌浅弓和掌深弓 桡动脉 掌浅支 尺动脉终末支 掌浅弓 位于掌腱膜深面。 由尺动脉终末支和桡动脉 掌浅支吻合而成。 掌浅弓
自掌浅弓凸缘发出四个分支,除1 支供应小指尺侧缘外,另3支称为 指掌侧总动脉,各再分为2支,供 应第2~5指的相对缘。
当手指远端出血时,可 在手指两侧压迫止血。
掌深弓 位于指屈肌腱的深面。 由桡动脉的终末支与尺动 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
头臂干
主动脉弓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主动脉弓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具有调 节血压的作用。主动脉弓下方有2~3 个粟粒状小体(主动脉小球),属化 学感受器。
胸主动脉:(主动脉胸部) 在第4胸椎下缘左侧续于主动脉 弓,下降至第12胸椎前方穿膈的 主动脉裂孔,移行为腹主动脉。
胸主动脉
腹主动脉:(主动脉腹部)
解剖生理学基础 —第六章 循环 系统
主动脉 升主动脉
主动脉弓
是体循环的动脉主干。
可分为:
胸主动脉
升主动脉 主动脉弓 降主动脉 胸主动脉 腹主动脉 腹主动脉
升主动脉 起自左心室,向右前上方 斜行,达右侧第2胸肋关 节处,续为主动脉弓。
升主动脉的分支有左、右 冠状动脉,供应心。
右颈总动脉 主动脉弓 右锁骨下动脉 在胸骨柄后面,呈弓形弯向左后 方,至第4胸椎体下缘左侧,向 下延续为降主动脉。 三大分支: 头臂干 右颈总动脉 右锁骨下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左颈总动脉
甲状腺上动脉
②面动脉 约平下颌角起始,向前经下颌下腺深面, 在咬肌前缘处越过下颌骨下缘至面部,经 口角和鼻翼外侧,向上至眼内眦。 面动脉分支分布于面部软组织、下颌下腺 和腭扁桃体。
面动脉
面动脉在咬肌前缘和下颌骨 下缘交界处位置表浅,为临 床上的摸脉点和压迫止血点。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左右束支及其终支
(四)心脏的血管 1.动脉:右冠状动脉(1/3)、左冠状动脉(2/3)分
前降支和旋支。2.静脉:冠状窦及其属支、心前静脉、心 最小静脉3条途径回右心房。 (五)心包:包裹心脏和大血管根部的锥形囊,是浆膜层(壁层和
脏层)
浆膜 (serosa )浆膜为衬在 体腔壁和转折包于内脏器官表 面的薄膜,贴于体腔壁表面的 部分为浆膜壁层,壁层从腔壁 移行折转覆盖于内脏器官表面 ,称为浆膜脏层。浆膜壁层和 脏层之间的间隙叫做浆膜腔, 腔内有浆膜分泌的少许浆液, 起润滑作用。 浆膜的组成成
(2)心脏起搏点(pacemaker) -----控制整个心脏活动的部位.
①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速驱动压抑实现对潜 在起搏点的控制。 (两点自律性差别愈大,压抑效应愈强) *窦性心律:由窦房结的自律兴奋所形成的心脏 节律。 ②潜在起搏点:正常情况下不表现出自身的自 律性,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 ③异位起搏点及异位心律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液,产生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
毛细淋巴管汇合成淋巴管
淋巴组织 组织液中的水、从血管溢出的大分子物质 如蛋白质细胞和异物进入毛细淋巴管(内 皮细胞的瓣膜作用,只进不出)。
全身共汇集成9条淋巴干: 头颈部淋巴管汇合成左、右颈干。 上肢及部分胸壁的淋巴管汇合成左、右锁骨下
3. 胸主动脉 (降主动脉,以膈为界) 壁支:9对肋间动脉 脏支:食管动脉和支气管动脉
4. 腹主动脉(降主动脉,以膈为界) (1)壁支:4对腰动脉 (2)脏支:成对的有肾动脉、肾上腺动脉和精索内动脉;不成 对的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 (3)髂总动脉 髂内动脉 髂外动脉和下肢动脉: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 前、后动脉
(四)心脏的血管 1.动脉:右冠状动脉(1/3)、左冠状动脉(2/3)分
前降支和旋支。2.静脉:冠状窦及其属支、心前静脉、心 最小静脉3条途径回右心房。 (五)心包:包裹心脏和大血管根部的锥形囊,是浆膜层(壁层和
脏层)
浆膜 (serosa )浆膜为衬在 体腔壁和转折包于内脏器官表 面的薄膜,贴于体腔壁表面的 部分为浆膜壁层,壁层从腔壁 移行折转覆盖于内脏器官表面 ,称为浆膜脏层。浆膜壁层和 脏层之间的间隙叫做浆膜腔, 腔内有浆膜分泌的少许浆液, 起润滑作用。 浆膜的组成成
(2)心脏起搏点(pacemaker) -----控制整个心脏活动的部位.
①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速驱动压抑实现对潜 在起搏点的控制。 (两点自律性差别愈大,压抑效应愈强) *窦性心律:由窦房结的自律兴奋所形成的心脏 节律。 ②潜在起搏点:正常情况下不表现出自身的自 律性,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 ③异位起搏点及异位心律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液,产生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
毛细淋巴管汇合成淋巴管
淋巴组织 组织液中的水、从血管溢出的大分子物质 如蛋白质细胞和异物进入毛细淋巴管(内 皮细胞的瓣膜作用,只进不出)。
全身共汇集成9条淋巴干: 头颈部淋巴管汇合成左、右颈干。 上肢及部分胸壁的淋巴管汇合成左、右锁骨下
3. 胸主动脉 (降主动脉,以膈为界) 壁支:9对肋间动脉 脏支:食管动脉和支气管动脉
4. 腹主动脉(降主动脉,以膈为界) (1)壁支:4对腰动脉 (2)脏支:成对的有肾动脉、肾上腺动脉和精索内动脉;不成 对的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 (3)髂总动脉 髂内动脉 髂外动脉和下肢动脉: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 前、后动脉
06第6章循环系统结构与功能ppt课件
第6章循环系统结构与功能
第1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第2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第3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第4节 血管生理 第5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6节 器官循环(自修)
第1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大 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 和静脉组成。
体循环 (大循环): 左心室 主动脉 毛细血管 腔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肺循环
1.3 血管吻合及側支循环
类型:
意义:补偿 局部血流的 缺乏。
交通支 动脉网 动脉弓 侧支循环
2 淋巴循环系统
2.1 淋巴管道 2.2 淋巴组织 2.3 淋巴器官
2.1 淋巴管道1
淋巴导管
右淋巴导管
胸导管
淋巴干 淋巴管
腹
部
髂总
静脉
下腔静脉系
髂外 静脉
髂内 静脉
下肢 盆部
下肢的静脉
浅静脉:
小 隐 静 脉
腘 静 脉
股 静 脉
大 隐 静 脉
髂外静脉
深静脉:和同名动脉伴行
盆部的静脉
和同名的动脉伴行
髂内 静脉
阴部 内静 脉
直肠 下静 脉
肛静脉
腹部的静脉
腹壁的静脉:
腹腔脏器的静脉:
肾静脉
成 对
肾上腺静脉 睾丸静脉〔卵巢
静脉)
不 肝静脉 入下腔静脉 成 对 肝门静脉 入肝
肝门静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收集腹腔内除肝以 外所有不成对脏器 的静脉血
胃左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
属 支
脾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附脐静脉
侧支循环
门静脉的侧支循环途径
食管静脉丛 脐周静脉网 直肠静脉丛
第1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第2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第3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第4节 血管生理 第5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6节 器官循环(自修)
第1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大 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 和静脉组成。
体循环 (大循环): 左心室 主动脉 毛细血管 腔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肺循环
1.3 血管吻合及側支循环
类型:
意义:补偿 局部血流的 缺乏。
交通支 动脉网 动脉弓 侧支循环
2 淋巴循环系统
2.1 淋巴管道 2.2 淋巴组织 2.3 淋巴器官
2.1 淋巴管道1
淋巴导管
右淋巴导管
胸导管
淋巴干 淋巴管
腹
部
髂总
静脉
下腔静脉系
髂外 静脉
髂内 静脉
下肢 盆部
下肢的静脉
浅静脉:
小 隐 静 脉
腘 静 脉
股 静 脉
大 隐 静 脉
髂外静脉
深静脉:和同名动脉伴行
盆部的静脉
和同名的动脉伴行
髂内 静脉
阴部 内静 脉
直肠 下静 脉
肛静脉
腹部的静脉
腹壁的静脉:
腹腔脏器的静脉:
肾静脉
成 对
肾上腺静脉 睾丸静脉〔卵巢
静脉)
不 肝静脉 入下腔静脉 成 对 肝门静脉 入肝
肝门静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收集腹腔内除肝以 外所有不成对脏器 的静脉血
胃左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
属 支
脾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附脐静脉
侧支循环
门静脉的侧支循环途径
食管静脉丛 脐周静脉网 直肠静脉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室肌的AP处于平台期 心室去极化+复极化的时间
五、心泵功能的评定 (一)心泵功能评定指标 1、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70ml)。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和心舒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75ml/145ml=60%) 。 射血分数的大小和每搏输出量和舒张末期容量 有关。 心缩↑→收缩末期容量↓→射血分数↑; 静脉回心血量↑→心舒张末期容积↑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
(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5~6L/min)。
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3.0~3.5L/min.m2) 。
心 指 数:空腹和安静状态下, 每平方米体表
(二)心泵功能的调节 1.搏出量的调节 • 异长自身调节: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心脏容积增大— 心肌初长增长,使心肌收缩里增强,心输出量增多。舒张末期,心室 肌纤维的长度和每搏输出量之间的关系称为心脏收缩的施塔林定律, 或称异长自身调节 • 等长调节:心肌不通过改变心肌细胞的初长度来调节心肌收缩能力的
(占射血量30%) ↓ ↓
心室容积继续↓ 心室舒张前期
3.心室舒张期
(1)等容舒张期:
心室开始舒张 ↓ 室内压迅速↓ (室内压=动脉压) ↓ 动脉瓣关闭 ↓ 心室继续舒张 ↓ 室内压急剧迅速↓
(室内压仍>房内压 ,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容积不变、血液不流)
↓ 快速充盈期
(2)快速充盈期:
等容舒张期末 ↓ 室内压↓ (室内压<房内压) ↓ 房室瓣开放 ↓ 心室继续舒张 ↓ 室内压↓ (室内压房内压=负压) ↓ 心房和大V内的血液快速入室 (占总充盈量2/3) ↓ 心室容积迅速↑
第三节 血管
• 一、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一)动脉:由心脏发出的,到身体各部分 的血管。
结构
外膜 中膜 内膜
分类
大动脉 中动脉 小动脉 微动脉
• 大动脉:管壁厚而坚韧,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
因而富有弹性和扩张性。 • 中动脉:口径逐渐变细,管壁逐渐变薄,弹性纤 维逐渐减少,平滑肌纤维逐渐增多。 • 小动脉和微动脉:弹性纤维较少,弹性较小,随
3、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正常心脏是按窦房结的节律兴奋而收缩。如 果在心室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受到人为的刺 激或起自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刺激时,心室可产 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称为期外收缩。由 于期外收缩发生在下一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 常收缩之前,故又称期前收缩。 期前兴奋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当紧接在期 前收缩后的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常正 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能引起 心室兴奋和收缩。必须等到下次窦房结的兴奋传 来,才能发生收缩。所以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 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为代偿间隙。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名 称 时间(S) 幅度(mV) P波 0.08~0.11 0.05~0.25 QRS波 0.06~0.10 0.5~2.0 意 义 两心房的去极化 两心室的去极化
T波 0.05~0.25 P-R间期0.12~0.20
S-T段 0.05~0.15 Q-T间期 <0.4
0.1~1.5 两心室复极化过程 兴奋:房→室的时间
(三)心音
第一心音
特 点 成 因
第二心音
第三心音
第四心音
音调低沉 持续较长
音调低沉(勒)音调高清(哒)音调低浊 持续较长 持续较短 持续短 心室肌收缩和 房室瓣关闭的 振动;射血大 A扩张及产生 旋涡。 动脉瓣关闭; 射血突停导致 大A和心室壁 振动。
心室充盈减 心房强烈 慢,流速突 收缩,挤 变导致室壁 血击撞室 及瓣膜振动。壁。
(三)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
• 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构成,包括:窦房 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左、右束支。 • 窦房结位于左心房上腔静脉入口处前方的 心外膜。是心跳的起搏点。 • 房室结位于房中隔下部右心房侧心内膜下, 具有传导作用。 • 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影响。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1、心室肌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4期自动除极
快反应自律细胞:
蒲肯野细胞 (钠离子快速内流)
慢反应自律细胞:
窦房结细胞 (钙离子缓慢内流)
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
特点: 0期去极化速快,幅度大。
4 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比窦房结细胞的慢, 故自律性低。
(三)传导性
由于心肌兴奋部位和邻近安静部位的膜之间发生电 位差,产生局部电流,从而使安静部位兴奋;此外, 局部电流通过低电阻的闰盘,引起相邻细胞的兴奋。
(二)自律性
心肌 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 自动地 发生节 律性兴奋的能力 称为自律性。心内特殊传导系统 (房室结的结区除外))的细胞具有自律性。
心脏起搏点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 为正常起搏点。其他组织称潜在起搏点。 异为位起搏点
• 自律细胞的膜电位变化 • 特点: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4期自动 • 去极化。 • 原因:K2+通道“自我”启动又“自我”限 制
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慢反应动作电位)的幅值小, 由0期、3期和4期组成,超射小,0期幅值约70mV, 没有1期和2期。最大复极电位为-60~-65mV。当 0期自动除极(慢反应自律细胞) 达阈电位(约-40mV),引起慢 钙内流,所以0期除极幅度小, 速度慢。以后由于钙内流减少 和钾外流增加,逐渐复极到最 大复极电位。
标 志 意 义
心室开始收缩 心室开始舒张 快速充盈期 房缩强烈 (心尖区) (动脉瓣区) 末(心尖) 心室收缩力与 动脉瓣功能状 部分健康青 部分老年 年 房室瓣功能状 态 和心舒末 态 期压力高
(四)、心电图
ECG: 将引导电 极置于身 体一定部 位,记录 整个心动 周期中心 电变化 (各细胞 的综合心 电向量) 的波形图。
心的构造
心室横切
房、室间隔
房间隔:
•分隔左心房和右心房
室间隔: 膜部 分隔左心室和右心房 左心室和右心室
肌部
分隔左心室和左心房
(二)心壁的组织结构
•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组成: • 1)心内膜 • 分三层:内皮、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构成瓣膜
• • • •
2)心肌层 包括: 心房肌和心室肌。 纤维环:心房和心室间 的两个纤维性结缔组织 环。纤维环环绕在左、 右房室口处,作为心肌 支架。使得心房与心室 可以不同步收缩和舒张 作用是收缩性心肌和特 殊传导系 • 3)心外膜 • 是透明光滑的浆膜,属 于心包的脏层,外表面 被覆间皮,间皮内面是 薄层结缔组织,其中有 血管、神经和脂肪组织。
半月瓣膜:肺动脉口周缘附着的3个瓣膜。 三尖瓣:房室口边缘附有三片瓣膜。 肉柱:心室壁纵横交错的的肌束。由乳头肌 和腱索连于心室壁上。
左心房
四入口 •左上肺静脉口 •左下肺静脉口 •右上肺静脉口 •右下肺静脉口 一出口 •左房室口
左心室
流入道: •左房室口
流出道: •主动脉口
半月瓣形态
动脉窦开口朝向
主动脉发出后全长分为升主动脉、主 动脉弓、降主动脉(胸主动脉 、腹主 动脉、髂总动脉 )
主动脉弓
体 循 环 动 脉
• (二)毛细 血管 管壁 结构: 内 皮、细胞基 膜
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除极相到复极达-55mV,不产生反应。有 效不应期,从-55mV到-60mV这段时间内,可发生部分 除极。
相对不应期从复极-60mV到约-80mV的时期,此期 大部分钠通道已复活,但兴奋性仍低于正常。 超常期从复极的-80mV到-90mV的时期,此期膜 电位靠近阈电位,兴奋性超过正常
(2)快速射血期:
心室继续收缩 ↓ 室内压>动脉压 (左室>80mmHg) (右室>8mmHg) ↓ 动脉瓣开放 (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 迅速射血入动脉 (占射血量70%) ↓ 心室容积迅速↓ ↓ 缓慢射血期
(3)缓慢射血期: 迅速射血入动脉后
↓ ↓
心室容积继续↓
室内压略<动脉压
↓
射血能=血液的动能 继续射血入动脉
出入心血管: 左、右(各2个)肺静脉 上、下腔静脉 主动脉弓 肺动脉
二、心脏的结构
•(一)心脏的基本结构 •分为四心腔:左心房、左心室、 右心房、右心室 •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 •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
右心房
三入口:上、下腔静脉口 、冠状窦口
一出口:右房室口
一窝: 卵圆窝
右心室
流入道: •右房室口 •流出道: •肺动脉口
第六章 循环系统
Circulatory system
第一节
血液循环
概述
心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血液在其中循环
循 环 系 统
淋巴循环
淋巴管道
淋巴器官 淋巴组织 淋巴液沿淋巴管道 向心流动
心血管系统
心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肺 循 环
体 循 环
血液循环的功能
•输送:
氧气和营养物质 组织 新陈代谢 肺、肾和皮肤
静息电位:钾离子外流 0期:钠离子快速内流 1期:钠离子通道失活
钾离子快速外流
2期:钙离子缓慢内流 钾离子缓慢外流 3期:钙离子通道失活 钾离子快速外流
4期:钠钾泵使钠离子
外流钾离子内流
2、心肌兴奋性的特点
有效不应 期长= 整个收缩 期+舒张 早期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3)缓慢充盈期:
随着心室内血 液的充盈,心室与 心房、大V间的压力 差减小,血液流入 心室的速度减慢。
其前半期为大V 的血液经心房流入 心室;后半期为心 房收缩期的挤血入 心室。
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泵血活 动中的作用
房室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房室瓣开:快速充盈期初 动脉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动脉瓣开:快速射血期初
五、心泵功能的评定 (一)心泵功能评定指标 1、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70ml)。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和心舒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75ml/145ml=60%) 。 射血分数的大小和每搏输出量和舒张末期容量 有关。 心缩↑→收缩末期容量↓→射血分数↑; 静脉回心血量↑→心舒张末期容积↑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
(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5~6L/min)。
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3.0~3.5L/min.m2) 。
心 指 数:空腹和安静状态下, 每平方米体表
(二)心泵功能的调节 1.搏出量的调节 • 异长自身调节: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心脏容积增大— 心肌初长增长,使心肌收缩里增强,心输出量增多。舒张末期,心室 肌纤维的长度和每搏输出量之间的关系称为心脏收缩的施塔林定律, 或称异长自身调节 • 等长调节:心肌不通过改变心肌细胞的初长度来调节心肌收缩能力的
(占射血量30%) ↓ ↓
心室容积继续↓ 心室舒张前期
3.心室舒张期
(1)等容舒张期:
心室开始舒张 ↓ 室内压迅速↓ (室内压=动脉压) ↓ 动脉瓣关闭 ↓ 心室继续舒张 ↓ 室内压急剧迅速↓
(室内压仍>房内压 ,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容积不变、血液不流)
↓ 快速充盈期
(2)快速充盈期:
等容舒张期末 ↓ 室内压↓ (室内压<房内压) ↓ 房室瓣开放 ↓ 心室继续舒张 ↓ 室内压↓ (室内压房内压=负压) ↓ 心房和大V内的血液快速入室 (占总充盈量2/3) ↓ 心室容积迅速↑
第三节 血管
• 一、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一)动脉:由心脏发出的,到身体各部分 的血管。
结构
外膜 中膜 内膜
分类
大动脉 中动脉 小动脉 微动脉
• 大动脉:管壁厚而坚韧,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
因而富有弹性和扩张性。 • 中动脉:口径逐渐变细,管壁逐渐变薄,弹性纤 维逐渐减少,平滑肌纤维逐渐增多。 • 小动脉和微动脉:弹性纤维较少,弹性较小,随
3、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正常心脏是按窦房结的节律兴奋而收缩。如 果在心室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受到人为的刺 激或起自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刺激时,心室可产 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称为期外收缩。由 于期外收缩发生在下一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 常收缩之前,故又称期前收缩。 期前兴奋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当紧接在期 前收缩后的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常正 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能引起 心室兴奋和收缩。必须等到下次窦房结的兴奋传 来,才能发生收缩。所以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 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为代偿间隙。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名 称 时间(S) 幅度(mV) P波 0.08~0.11 0.05~0.25 QRS波 0.06~0.10 0.5~2.0 意 义 两心房的去极化 两心室的去极化
T波 0.05~0.25 P-R间期0.12~0.20
S-T段 0.05~0.15 Q-T间期 <0.4
0.1~1.5 两心室复极化过程 兴奋:房→室的时间
(三)心音
第一心音
特 点 成 因
第二心音
第三心音
第四心音
音调低沉 持续较长
音调低沉(勒)音调高清(哒)音调低浊 持续较长 持续较短 持续短 心室肌收缩和 房室瓣关闭的 振动;射血大 A扩张及产生 旋涡。 动脉瓣关闭; 射血突停导致 大A和心室壁 振动。
心室充盈减 心房强烈 慢,流速突 收缩,挤 变导致室壁 血击撞室 及瓣膜振动。壁。
(三)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
• 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构成,包括:窦房 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左、右束支。 • 窦房结位于左心房上腔静脉入口处前方的 心外膜。是心跳的起搏点。 • 房室结位于房中隔下部右心房侧心内膜下, 具有传导作用。 • 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影响。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1、心室肌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4期自动除极
快反应自律细胞:
蒲肯野细胞 (钠离子快速内流)
慢反应自律细胞:
窦房结细胞 (钙离子缓慢内流)
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
特点: 0期去极化速快,幅度大。
4 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比窦房结细胞的慢, 故自律性低。
(三)传导性
由于心肌兴奋部位和邻近安静部位的膜之间发生电 位差,产生局部电流,从而使安静部位兴奋;此外, 局部电流通过低电阻的闰盘,引起相邻细胞的兴奋。
(二)自律性
心肌 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 自动地 发生节 律性兴奋的能力 称为自律性。心内特殊传导系统 (房室结的结区除外))的细胞具有自律性。
心脏起搏点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 为正常起搏点。其他组织称潜在起搏点。 异为位起搏点
• 自律细胞的膜电位变化 • 特点: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4期自动 • 去极化。 • 原因:K2+通道“自我”启动又“自我”限 制
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慢反应动作电位)的幅值小, 由0期、3期和4期组成,超射小,0期幅值约70mV, 没有1期和2期。最大复极电位为-60~-65mV。当 0期自动除极(慢反应自律细胞) 达阈电位(约-40mV),引起慢 钙内流,所以0期除极幅度小, 速度慢。以后由于钙内流减少 和钾外流增加,逐渐复极到最 大复极电位。
标 志 意 义
心室开始收缩 心室开始舒张 快速充盈期 房缩强烈 (心尖区) (动脉瓣区) 末(心尖) 心室收缩力与 动脉瓣功能状 部分健康青 部分老年 年 房室瓣功能状 态 和心舒末 态 期压力高
(四)、心电图
ECG: 将引导电 极置于身 体一定部 位,记录 整个心动 周期中心 电变化 (各细胞 的综合心 电向量) 的波形图。
心的构造
心室横切
房、室间隔
房间隔:
•分隔左心房和右心房
室间隔: 膜部 分隔左心室和右心房 左心室和右心室
肌部
分隔左心室和左心房
(二)心壁的组织结构
•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组成: • 1)心内膜 • 分三层:内皮、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构成瓣膜
• • • •
2)心肌层 包括: 心房肌和心室肌。 纤维环:心房和心室间 的两个纤维性结缔组织 环。纤维环环绕在左、 右房室口处,作为心肌 支架。使得心房与心室 可以不同步收缩和舒张 作用是收缩性心肌和特 殊传导系 • 3)心外膜 • 是透明光滑的浆膜,属 于心包的脏层,外表面 被覆间皮,间皮内面是 薄层结缔组织,其中有 血管、神经和脂肪组织。
半月瓣膜:肺动脉口周缘附着的3个瓣膜。 三尖瓣:房室口边缘附有三片瓣膜。 肉柱:心室壁纵横交错的的肌束。由乳头肌 和腱索连于心室壁上。
左心房
四入口 •左上肺静脉口 •左下肺静脉口 •右上肺静脉口 •右下肺静脉口 一出口 •左房室口
左心室
流入道: •左房室口
流出道: •主动脉口
半月瓣形态
动脉窦开口朝向
主动脉发出后全长分为升主动脉、主 动脉弓、降主动脉(胸主动脉 、腹主 动脉、髂总动脉 )
主动脉弓
体 循 环 动 脉
• (二)毛细 血管 管壁 结构: 内 皮、细胞基 膜
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除极相到复极达-55mV,不产生反应。有 效不应期,从-55mV到-60mV这段时间内,可发生部分 除极。
相对不应期从复极-60mV到约-80mV的时期,此期 大部分钠通道已复活,但兴奋性仍低于正常。 超常期从复极的-80mV到-90mV的时期,此期膜 电位靠近阈电位,兴奋性超过正常
(2)快速射血期:
心室继续收缩 ↓ 室内压>动脉压 (左室>80mmHg) (右室>8mmHg) ↓ 动脉瓣开放 (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 迅速射血入动脉 (占射血量70%) ↓ 心室容积迅速↓ ↓ 缓慢射血期
(3)缓慢射血期: 迅速射血入动脉后
↓ ↓
心室容积继续↓
室内压略<动脉压
↓
射血能=血液的动能 继续射血入动脉
出入心血管: 左、右(各2个)肺静脉 上、下腔静脉 主动脉弓 肺动脉
二、心脏的结构
•(一)心脏的基本结构 •分为四心腔:左心房、左心室、 右心房、右心室 •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 •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
右心房
三入口:上、下腔静脉口 、冠状窦口
一出口:右房室口
一窝: 卵圆窝
右心室
流入道: •右房室口 •流出道: •肺动脉口
第六章 循环系统
Circulatory system
第一节
血液循环
概述
心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血液在其中循环
循 环 系 统
淋巴循环
淋巴管道
淋巴器官 淋巴组织 淋巴液沿淋巴管道 向心流动
心血管系统
心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肺 循 环
体 循 环
血液循环的功能
•输送:
氧气和营养物质 组织 新陈代谢 肺、肾和皮肤
静息电位:钾离子外流 0期:钠离子快速内流 1期:钠离子通道失活
钾离子快速外流
2期:钙离子缓慢内流 钾离子缓慢外流 3期:钙离子通道失活 钾离子快速外流
4期:钠钾泵使钠离子
外流钾离子内流
2、心肌兴奋性的特点
有效不应 期长= 整个收缩 期+舒张 早期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3)缓慢充盈期:
随着心室内血 液的充盈,心室与 心房、大V间的压力 差减小,血液流入 心室的速度减慢。
其前半期为大V 的血液经心房流入 心室;后半期为心 房收缩期的挤血入 心室。
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泵血活 动中的作用
房室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房室瓣开:快速充盈期初 动脉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动脉瓣开:快速射血期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