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堂作业设计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此单元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但是,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让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4.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例子,让学生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反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本学期的起始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它们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此单元的内容是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知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部分学生在空间想象力方面还稍显不足,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学生能运用数学语言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学生能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空间观念的形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剪刀等学习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这些模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积极思考,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

同时,教师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六个面都是矩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边,相对的边的长度相等3.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二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二课时

正方体的认识教材第2页的例2。

1.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明确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2.使学生认识正方体的棱长。

3.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模型。

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口答)1.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模型。

提问:这是不是一个长方体?(不是,它是正方体)小组讨论它不是长方体的依据。

学生甲: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而这个物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长方体的6个面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而这个物体6个面都相同。

学生丙:长方体的12条棱中,每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但这个物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教师:听了他们三位同学的意见后,你们还有其他补充吗?学生丁:我觉得这个物体也可以说是长方体,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12条棱都相等,也可以看作三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都相同,也包括了相对的面相同。

教师及时评价:你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我同意你们的想法,而且学生丁也说得很有道理,这个物体具备了长方体的所有特征,可以把它看作一个长方体,除此之外,它还具备了自己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三条棱长度相等)教师讲述: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作正方体。

刚才几个同学在判断这个物体时,分别从它的面、棱两方面进行了观察,现在请你们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顶点)请学生拿出自己的正方体学具,分别从它的面、棱和顶点去观察正方体的特征,并进行总结。

学生自己总结,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面:6个都是正方形,6个面完全相同。

棱:12条长度都相等。

顶点:8个。

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请判断这两个物体是什么形状。

(1)判断。

出示一个长方体。

学生:这是长方体,因为它具备了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一个正方体。

学生:这是正方体,因为它具备了正方体的特征。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教学内容: 第1~2页的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1~5.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2、出示例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得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

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通过观察得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掌握这些知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立体图形也有和长方体、正方体类似的特征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拓展环节中,进一步深化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本学期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材通过观察实物,让学生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它们的面的形状和数量、棱的数量和长度、顶点的数量等。

最后,教材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他们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可以感知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

但是,要让他们深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还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来进一步探究。

此外,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会如何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让学生能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它们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4.实际问题解决法:让学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物模型: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用于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2.学习单:准备一份学习单,上面有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问题,供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时使用。

3.PPT:准备一份PPT,上面有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图片和文字,供学生学习和巩固时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它们的特征。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苏教版(最新整理)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苏教版(最新整理)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2课时展开与折叠教学内容:课本第3页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9题。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课前准备:剪刀。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学生独立操作.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五、布置作业1、练习一第5、8、9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教案)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2课时(2)-六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教案)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2课时(2)-六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教案: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2课时(2)六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它们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4.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直尺、量角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课:(1)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计算。

(3)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计算。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测量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4.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3. 拓展题: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其他性质和应用。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2.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六年级上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第2课时)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第2课时)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第2课时)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是继第一课时之后,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理解。

本课时主要通过实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和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认识,学生已经能够初步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但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归纳,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及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操作活动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PPT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纸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第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

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第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

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第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第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是学生在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可能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

2.难点:如何运用展开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

2.准备展开图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展开图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长方体的展开图有3种,正方体的展开图有4种。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展开图的图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操作,提问:“请大家试着将展开图折叠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主备人:审核人: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和“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1-4题。

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从属关系。

核心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有哪些特征?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大的长方体,一个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两个长方体框架;学生准备一个小长方体。

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一、生活引入,激活思维1.生活引入一张长方形纸的面可以看作一个长方形吗?回忆一下,长方形有哪些特征?50张、100张同样大小的纸叠合在一起还可以看作一个长方形吗?一张纸我们可以不考虑它的厚度,但一百多张同样大的纸叠在一起,我们就不能忽视它的厚度,它就不再是一个长方形,而一个长方体了。

板书:长方体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1.教学例1(1)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①设疑: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②操作: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③交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最多能看到几个面?④归纳: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教师二、自主探索,发展思维相机呈现长方体直观图并动画演示: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2)认识面、棱、顶点①提问:观察直观图,说说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不能看到?②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课件同时在图中作出标注)结合直观图中棱和顶点,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或棱)在此相交得到的?③操作交流:在小组里互相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物体的面、棱和顶点,并互相说一说。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树叶中的比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五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第六单元百分数互联网的普及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1)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2分钟左右)1.导入:回忆我们已经学习的平面图形。

(出示课题:长方体的正方体的认识)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学过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二、自学例1(15分左右)1.明确例1中的自学要求提纲。

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仔细观察,自学书本第1~2页例1。

2.自学导学单(1)长方体有()面。

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面。

(2)长方体的各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3)长方体有()条棱。

相对的棱长度( ).(4)长方体有( )个顶点.(5)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量一量你准备的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长?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导学单上)导学要点:什么叫棱?什么叫顶点?什么叫长方形的长、宽、高?长方体的棱有几组?上来指一指。

每组4条棱长度一样吗?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的点评。

(1)得出结论(2)结合实物同桌互相完整地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面棱顶点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3组棱每组相对的面 4条棱的 8个完全相同长度相同(可能有一组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总结:(1)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它们的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第二课时是它们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几何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各有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别化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让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形状。

2.准备相关的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操练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并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这些模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像,并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特征。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关系。

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例子,让学生计算它们的面积和体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如矩形的面积公式、立方体的体积公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课本P1~2的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高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的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1、师:(出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认识这些图形吗?给下面这些图形分类,说说分类的依据。

(课件演示)2、老师拿的这些物体属于立体图形中的哪一种?(长方体)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二、自主探索、初步感知(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学生举例。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小组观察长方体和自学例1,让学生指着模型说一说哪些是面?哪些是棱?哪些是顶点?3、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1)四人一小组合作,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师:同学们根据自己准备的学具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及鼓励。

)问题提示: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么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你怎么知道的?②长方体有几条棱?你是怎么数的?哪些棱长度相等?你怎么知道的?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来数一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交流、探索,进一步深化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解决生活中的空间问题时,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探索中,进一步深化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探索,进一步深化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2.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交流、探索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工具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5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辨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材内容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安排,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教材内容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教材内容的呈现体现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掌握知识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同时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为学习立体图形作好了准备。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为学习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方面的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

3、能比较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六年级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六年级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六年级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作业内容第一单元教材简析单元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目标:1、熟悉长方体和正方体,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知道正方体是特别的长方体。

2、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体积、容积的意义。

3、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4、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体积(容积)。

5、熟悉常用的体积单位。

对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外形,大小有较明确的观念。

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分,把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

6、把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及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7、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学问的学习,进一步形成空间观念,并能运用已学学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8、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受到“实践第一”观点的教育,养成认真计算,仔细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1、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外表积和体积。

2、把握体积单位、容积单位及体积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和互化。

3、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教材中直观熟悉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数学学习中屡次把长方体、正方体木块作为学具,对它们的外形有了初步的、整体的感受。

知道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外形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物体是什么外形。

虽然,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有肯定的学习力量,但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讨论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拟差,在理解和运用,特殊是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还是有肯定。

本单元系统、深入地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问,内容许多,学习好了,对学生形成空间意识、进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有很大的帮忙。

单元编排特点:本单元教材的设计思路和内容安排上,有以下特点:1、加强图形特征和关系的熟悉。

2、在动手操作中熟悉平面绽开图。

3、让学生经受自主建构外表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进展实践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