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莫言《蛙》的主题意象
对莫言小说《蛙》中蛙之意象的再分析
蛙 。” 宁 愿 饿 死 也 不 吃 青 蛙 , 体 现 的 也 是 对 自然 敬 畏 之 心 的 坚 持 与 守 候 。如 果 说 ,饥 荒 年 代 , 人 类 为 了 求 生 ,消 灭 自 然物种 ,这样 的选择 是迫于无奈 的话 ,那令 人费解 的是 ,在 生 活 水 平 提 高 之 后 , 经 济 生 活 富 裕 的 年 代 , 人 们 为 了求 得 生 命 的 渴 望 , 永 葆 青 春 , 又 一 次 向 自然 展 开 了 疯 狂 掠 夺 , 只 要 是 能 吃 的 东 西 都 摆 到 餐 桌 上 。 这 就 有 了 盛 大 的吃 蛙 场 面 。 “ 我们 今天吃全 蛙宴 ,袁腮道 。我拿起桌 上的菜谱 ,看 到上 面 依次写着 :椒 盐蛙腿 ,油 炸蛙皮 ,青椒 蛙块 ,笋干蛙 片 , 醋 溜 蝌 蚪 , 西 米 蛙 卵 汤 … … 对 不 起 , 我 不 吃 青 蛙 。 我 也 不 吃 , 小 狮 子 说 … … 要 不 要 尝 一 点 ?袁 腮 道 ,要 大 胆 尝 试 嘛 ! 连 蝎 子 、蚂 蟥 、 蚯 蚓 、毒 蛇 都 敢 吃 ,还 不 敢 吃 牛 蛙 ? 难 道 你 忘 了我 的 笔 名 叫 蝌 蚪 呀 ! ” 吃蛙 ,抗拒 吃蛙 ,这是人 与 自 然 关 系 中 ,两 种 不 同 的 生 态 意 识 的 较 量 和 抗 争 。 秦 河 的 抗 拒 , 疯 言疯 语 中 包 含 着 真 知 灼 见 ;蝌 蚪 的 抗 拒 ,表 明 人 类 不 能 自我 毁 灭 的 清 醒 意 识 。 2 . 生命主体 的自然属性 与社会属性 之间的关系 生 命 主 体 的 自 然 属 性 是 指 人 的 肉体 及 其 特 征 。 从 生 物 学角度看 ,人是动物 的一种 。生命主 体的社会属 性是在实践 活动过程 中形成的人与 人之 问的各种 关系 。生命 主体 的活动 往往受 到社 会发展 的限制,受到社会 环境 、生 产力、生产关 系 、个人 的社会地位 、社会发展状态 制度 的限制。人类理 想 的生 命形 态 ,应 该是 自然属 性与 社会 属 性 的高度 统一 、 和 谐 。但 是迈 向 和 谐 的道 路 是 何 等 的 艰 巨艰 险 。 小 说 向我 们 展 示 了作 为 生 命 主 体 的本 能 欲 望 等 自然 属 性 与 社 会 环 境 、社 会 角色 、社会发展制度等 社会属性 的冲突造成 的人生悲剧 。这 些悲剧 既体现在知 识分子于老师 身上 、作家蝌 蚪身上 ,也体 现在普通百姓身上 。 饥 荒 年代 里 的人 ,为 了维持 生命 ,出于 生理 的需要 , 竟 然 啃 吃 地 下 的煤 渣 。 于 老 师 看 到 后 , “ 走 下 讲 台 ,将 煤 放 在 鼻 子 底 下 , 既像 看 , 又 像 嗅 。 好 久 ,她 一 言 不 发 ,将 煤 还 给 王 胆 。 于 老 师 说 : 同学 们 , 我 们 上 《 乌 鸦 和 狐 狸 》 , 乌 鸦 得 到 一 块 肉 ,非 常 得 意 ,站 在 树 梢 上 。狐 狸 在 树 下 ,对 乌 鸦 说 , 乌 鸦 太 太 ,您 的 歌 声 太 美 妙 了 ,一 张 嘴 , 肉就 落 到狐 狸 口中 。于 老师 带领 我们 朗读课 文 。我们 满 嘴乌 黑 ,跟着 朗 读。 ’于 老 师 是 一 个 有 知 识 、 有 文 化 的 人 , 当 然 知 道 煤 渣 不 能 食 用 的常 识 。 也 当然 有 责 任 对 学 生 说 不 ,制 止 可 能 伤 害 生 命 的 行 为 。但 是 她 看 到 学 生 和 自 己 的孩 子 吃 煤 渣 时 却 保 持 了 沉 默 ,她 沉 默 , 是 因为 她 懂 得 :生 命 的 维 持 必 须 要 有 维 持 生 命 的 物 质 。 而 作 为 一 个 老 师 ,她 又 无 力 解 决 这 个 问 题 。吃 对 自 身 有 害 的 东 西 来 维 持 生 命 , 毕 竟 要 比 饿 死 , 多 一 线 生 机 。这也 是生 命本 能 抗争 的 一个 方式 。这 就 是她 沉默 的原 因,她的沉默体 现 了生命主 体的社会属 性对生命主体 自然属 性 的屈服。 蝌蚪 ,小说的叙述 者,作为一名 军人,一名 国家干部 ,
浅论莫言小说《蛙》
一
姑 继 承 衣 钵 ,开 始在 乡村 推 行 新 法 接 生 ,很 快取 代 了 “ 老 娘 婆 ” 们 在 妇 女们心中的地位 ,用新法接 生 了一个 又一个婴儿 。在 当地树起 了威 信。
、
生 育 观 念
小说 以 《 蛙 》为题 ,具有极大 的寓意和深意。在文中作者多次阐释 “ 蛙 ” 的内涵 ,并且各 种解释都 有其合 理性。文 中的 “ 我 ”多 次说 到,
娲 ?‘ 娲 ’与 ‘ 蛙 ’同音 ,这说 明人类 的始祖 是一只大母蛙 ,这 说明人 类就是 由蛙进化 而来 ,那种人 由猿进化而来的说法完全是错误的…” 青蛙在文 中出现过多次 ,如陈眉寻找儿子时 ,一遍又一遍地 写青蛙 遍地都是 ;姑姑在典礼上被青蛙吓晕 ;姑姑被青蛙追命… …作者 似乎在 向我们透露一些什么 :为何姑姑那么怕青蛙?青蛙到底有何 寓意?尽管 作者没有 明确说 明,但是我们可 以从文 中得到一些答 案。蛙是生育 的象 征。蛙的背后是东北乡人 的生育史和他们内心的无奈 ,同时也透露 出了 他们深受毒害的灵魂。 当地有 一种蛙 的图腾 ,表 明人们对 生育 的崇 拜 , 在当地人们的心 中,生育问题是最重要的。在人们心 中 ,生育问题是相 当 重 要 的 ,生 活 的 目的 最 终 指 向 的 就 是 生 孩 子 。 当 地 的 风 俗 也 是 如 此 , 直以来 娘娘庙的香火十分旺盛 ,各地 的人都来参拜 。尽 管文革 中被夷 为平 地 ,但文革后反 而更加 兴盛 。当地人 为 了拴一 个娃娃 ,不惜 花大 钱 ,在他 们看来 ,花的钱越多心越诚 。蛙是 多子 的象征 ,人 们都祈求多 子 多福。因此蛙的背后 ,既有作 者的赞扬 ,更有深深 的批判之意 。
当代作家莫言作品《蛙》悲剧审美赏析
摘要:《蛙》是莫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是对山东东北乡民间生育悲剧的演绎,时间跨度六十年。作家分别从命运和人性等维度,对悲剧的性质和根源进行剖析,以引发人们对悲剧的深层次思考,本文对《蛙》悲剧审美进行论述。
关键词:《蛙》;莫言;人性;命运;悲剧
莫言是中国当代高产作家之一,作品因为富有鲜活的生命力而享誉世界。从八十年代开始,莫言就开始了创作生涯,并向广大读者呈现出风格别致的小说。在他的故乡高密县东北乡,是小说叙事场景的主要集中地。题材主要来源于普通民众的乡土生活。在他的长篇代表作品《蛙》中,他以一部九幕话剧和四部书信小说,对长达六十年的东北乡一个个生育悲剧进行呈现,并凭借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形成了小说相得益彰、相互映衬的悲剧审美效果。
1小说《蛙》的故事梗概
在《蛙》这部小说中,莫言用蛙鸣代表着婴儿的哭声。在小说的开篇,莫言就以其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位现代妇产科医生和旧式接生婆之间的战争。凭借着科学的接生方法,妇产科医生将野蛮接生的老娘婆打败,并因此成为东北乡远近闻名的接生大夫。姑姑医术高明,无论是产妇还是孩子,都有着极高的存活率,近乎完美的接生技术,使之成为民间的送子娘娘。不仅如此,她在为乡民接生的同时,还不断的向他们灌输男女平等的思想,由此,她也成为“娃娃’们的守护神。而《蛙》的重头戏并不是姑姑神话般的接生婆故事,而是在她当上了“计划生育工作者之后,和乡民们展开的一场斗智斗勇的斗争。在高密县东北乡,传统的重男轻女和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使姑姑在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时,几乎是举步维艰。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对姑姑的工作不了解,甚至充满了敌视。在莫言的笔下,这场生育战无比凄厉和残酷,有着浓郁的悲剧色彩。一方面,姑姑将尚未出生的孩子不断扼杀,另一方面,又竭尽全力的保护着已经出生的孩子。《蛙》的主题之一,就是这种矛盾和纠结,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类繁衍本能之间的矛盾。
莫言小说《蛙》中民众的母神信仰和生殖崇拜
莫言小说《蛙》中民众的母神信仰和生殖崇拜内容摘要: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蛙》,以其独特的形式,发人深醒的内容,还有选取了民间民众都熟知的民俗意象——蛙,表达了小说的深刻内涵。“蛙”这一意象,体现了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对“大母神”的信仰以及对原始的生殖的崇拜。
关键词:莫言蛙母神信仰生殖崇拜
莫言采用五封书信包含四篇正文和一场话剧,以剧作家蝌蚪角度的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的50多年的姑姑的人生经历为时间线,展示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生育状况以及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情况。莫言采用了“蛙”这一民俗意象,塑造“姑姑”这具有象征性的形象,同时,也向我们揭示出了民众内心深处原始生殖崇拜。
一:蛙这一意象的选择
“蛙”作为整部作品的名字,以及在作品中所出现的次数,还有其代表的更深层次的意象。要追根溯源论述一下,作者为何选择“蛙”意象这一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渊源。
“从表象上看,蛙的肚腹和孕妇的肚腹形状相似,一样浑圆而膨大;从内涵来说,蛙的繁殖能力很强,产子繁多,一夜春雨便可育出成群的幼体”从这两个相似的点来说“蛙被原始先民用以象征女性的生殖器官——怀胎的子宫(肚子)”。在小说中,中心的着重点就是在那些个女人身上,特别是和“娃娃”有关的女人,从17岁就从事妇产科工作的姑姑,还有到五十多岁还渴望有个孩子的小狮子,那些个拼死都想要生个儿子的高密东乡的女人——王仁美,王胆等等。因此,从“蛙”到怀孕的母亲之间就形成了完美的无缝连接,“蛙”和那些被姑姑接生的和被姑姑引产的未成形的孩子们也就形成了一个相似的连接。最后,小说的叙述者剧作家蝌蚪表达了对“蛙”这一民俗意味的崇拜,至此进而也就上升到了对“母神”的信仰。
莫言与《蛙》研究分析解读
(二)“蛙”的象征寓意
“在我的印象中,姑姑胆大包天,这世界上似乎没有她怕的人,更 没有她怕的事。但我和小狮子却亲眼见到她被一只青蛙吓得口吐白沫、 昏厥倒地的情景。” “蛙”意象在叙事中一出场便径直指向我姑姑万心的内心世界。
莫言:《蛙》的寓意是生育。“蛙”是多子多育的繁衍不息的象征。“生 育繁衍,多么庄严又多么世俗,多么严肃又多么荒唐。”
确的(当然政治正确) ,或是错误的。
《蛙》以新中国近60年 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 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 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 生姑姑“波澜壮阔”的人 生经历,形象地描述了国 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 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 的艰难历程;作品通过塑 造姑姑万心这个人物形象, 对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当代中国乡村的社会现实 进行了深入思考,对人性 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度透视。 所以,《蛙》不仅表现了 精神救赎的艰难历程,更 有着强烈的现实批判力量 和寓言意味。
(三)《蛙》的主题意蕴
作品的主要矛盾:是国家意志与中国人传
宗接代的传统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
具体说来,就是国家控制人口无限制增长
的计划生育政策、民Baidu Nhomakorabea整体利益与人类自然 繁衍之间的矛盾冲突。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个大是大非问题。
是国家政府经过多少年的思考和论证,经过
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做出的决定。但没有哪 一个人敢说: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绝对正
最新-简析莫言《蛙》的主题意象1 精品
简析莫言《蛙》的主题意象
篇一:论莫言《蛙》主题思想处理的限度龙源期刊网论莫言《蛙》主题思想处理的限度作者:洪嘉珮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6期[摘要]《蛙》在处理宏大叙事和个人主体意识的关系时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陷入了自我构建的“围城”中,对“中国问题”的宏大叙事的现实性和广泛性意义有所削弱。
同时,《蛙》反映的是一种虽痛彻但不无迷惘的主体反思意识,并没有寻找到走出思维“怪圈”的出路。
《蛙》虽然直面了历史和自我,但并没有超越,其在主题思想的处理上仍有限度。
[关键词]《蛙》;主题思想;限度作为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蛙》自2019年出版以来就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的重点大致放在作品的主题、叙事和创作角度等方面。
其中关于《蛙》主题思想处理的研讨,着重于“作者如何巧妙地将个人的主体意识和思考融入到宏大叙事之中,从人类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观照当代中国,实现和世界的可能性对话。
”[1]对此,本文提出两点质疑:《蛙》的主题是设置在“中国问题”的宏大叙事下,还是陷入了时空“围城”?《蛙》是展现了生命层次的主体意识还是徘徊在无出路的思维“怪圈”中?通过文本分析,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探析。
一从文本看,莫言在处理宏大叙事和个人主体意识的关系时,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都陷入了自我构建的“围城”里。
在时间维度上,主人公“姑姑”的人生经历是《蛙》叙事的主线。
从一个乡村接生员,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再到晚年的悔悟,“姑姑”在多重时代和角色间转换。
然而,叙述人蝌蚪(即“我”)的限制性视角造成了转换和过渡的时间断代。
莫言与《蛙》研究分析
(一)莫言简介
长篇小说11部:
《红高粱家族》 《天堂蒜薹之歌》 《十三步》 《酒国》 《食草家族》 《四十一炮》 《丰乳肥臀》 《红树林》 《生死疲劳》 《檀香刑》 《蛙》
《蛙》是莫言酝 酿十多年、笔耕四 载、三易其稿、潜 心创作的第11部长 篇小说,2009年12 月由上海文艺出版 社出版。 2011年8月获得第 八届茅盾文学奖。 获得2012年诺贝尔 文学奖。
姑姑内心的矛盾,正是国家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与人类自然繁衍
及中国人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人物内心世界的折射。
姑姑为什么怕蛙?
“蛙”意象在叙事中一出场便径直指向万心内心世界,揭示出其间
深潜的恐惧内容(“怕”,怕遭报应),姑姑以往“胆大包天”的
形象 也在此被颠覆。
“群蛙围攻”与“群蛙复仇”
心深处反对。我的父亲,我的哥嫂们与我的看法相同。我们感到,姑 姑与郝大手不般配。‛
(五)独特的叙事艺术
第一人称叙事方式:以我的亲历亲闻,见证姑姑“波澜壮阔”“跌 宕起伏”的一生;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揭示姑姑晚年内心世界的 矛盾纠结;同时,伴随着对“我”自己——个性懦弱、缺乏阳刚之气 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和心灵里程的叙述。(复调结构) 独特地叙事结构:作品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剧本巧妙地融合、 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
姑姑:‚是娃娃的‘娃’,还是青蛙的‘蛙’?‛ 蝌蚪:‚暂名青蛙的‘蛙’,当然也可以改成娃娃的‘娃’,当 然还可以改成女娲的‘娲’。女娲造人,蛙是多子的象征,蛙是 咱们高密东北乡的生殖图腾,我们的泥塑、年画里,都有蛙崇拜 的实例。‛
莫言与《蛙》研究分析剖析
与蛙的叫声十分相似?为什么我们东北乡的泥娃娃塑像中,有许多都是 怀抱着一只蛙?为什么人类的始祖叫女娲?‘娲’与‘蛙’同音,这说 明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这说明人类就是由蛙进化而来,那种人由 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姑姑:(痴迷地追忆往事)你出生的那天上午。姑姑在河边洗手,
2、性格转变:执法者形象
空军飞行员王小倜驾机叛逃台湾,姑姑的精神世界从高峰跌倒了低谷
一批“地瓜小孩”出生的时候,姑姑又“从血泊中站起来”
文化大革命中,姑姑被诬陷为反革命、国民党特务 被诬陷与县委书记杨林通奸,一起被揪斗 性格倔强、顽强、绝不驯服的姑姑又一次挺过灾难,走出低谷 70年代末,计划生育开始后,姑姑成为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副组长, 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定推行者。 对计划生育,姑姑万心有着很清醒的国家民族意识
(三)《蛙》的人物形象塑造
作品的主要人物:
我大爷爷万六府 姑姑万心 我(蝌蚪) 泥塑大师郝大手、秦河 牛蛙养殖场老板袁腮 我前妻王仁美 我妻子小狮子 陈鼻、陈眉(陈鼻的女儿) 王肝、王胆(兄弟) 张拳、耿秀莲(夫妇) “姑姑”(万心)形象 光荣出身: 传奇经历: 天才的产科医生: 在农村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中 的出色表现:
简洁、朴素的叙事语言:
பைடு நூலகம்
莫言自述小说的结构方式 :
论莫言《蛙》的批判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论莫言《蛙》的批判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侯本塔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05期
摘要: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忏悔与救赎主题,本文认为小说《蛙》以人物塑造为核心,在忏悔与救赎的背后蕴含着的是对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批判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批判,是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人性扭曲的书写。这同时使《蛙》产生了一定的警世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蛙批判主题蝌蚪姑姑反思
《蛙》围绕“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展开,并非是要写出计划生育的整个过程。莫言将计划生育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以人物塑造为核心,产生了蝌蚪、姑姑、陈鼻、陈眉等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这里,笔者试图从蝌蚪和姑姑的形象分析入手,期望有所新的发现。
一、从“我”的形象分析
小说中的“我”,学名万足,乳名小跑,笔名蝌蚪,既是这五封长信的作者,同时也是信中的叙述者和话剧的剧中人。从给杉谷义人先生的信中可以知道,蝌蚪是一个知识分子,他“想写一部以姑姑的一生为素材的话剧”,“写出像《苍蝇》《脏手》那样的优秀剧本,向伟大的剧作家的目标勇猛奋进”[1]。
小时候的蝌蚪虽然经历了大饥荒,吃草、吃煤、吃树皮,他却是一个调皮但满怀正义的人。他看到秦河为制止他人吃青蛙而挨打,会忍不住出手相助;看不惯红卫兵大队长肖下唇的小人得志、耀武扬威,就决定出手整他,将狗屎塞到他嘴里,把“毒蛇”挂到他脖子上。后来,蝌蚪当了兵,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立了三等功,成为了一个正排职军官。这时候的他依旧是充满着正义感,在女儿出生后,从医院回来的路上遇到袁腮和郝大手的争执,义无反顾地充当起和事老,“一个抱着初生婴儿的年轻军官是很有力量的”。不过,蝌蚪将自己工作和前途看得重于一切,为了自己的事业他要求仁美堕胎,“部队有纪律,要是生了二胎,我就要被开除党籍,撤销职务,回家种地”。他要抓住自己的命运,要离开庄户地,做一个城里人,这是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普遍想法。
莫言与《蛙》研究分析
莫言与《蛙》
(一)莫言简介
长篇小说11部:
《红高粱家族》
《天堂蒜薹之歌》
《十三步》 《酒国》 《食草家族》 《四十一炮》 《丰乳肥臀》 《红树林》 《生死疲劳》 《檀香刑》
《蛙》是莫言酝 酿十多年、笔耕四 载、三易其稿、潜 心创作的第11部长 篇小说,2009年 12月由上海文艺出 版社出版。 2011年8月获得第
姑姑内心的矛盾,正是国家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与人类自然繁衍 及中国人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人物内心世界的折射。
姑姑为什么怕蛙?
➢ “蛙”意象在叙事中一出场便径直指向万心内心世界,揭示出其间 深潜的恐惧内容(“怕”,怕遭报应),姑姑以往“胆大包天”的
形象
也在此被颠覆。 “群蛙围攻”与“群蛙复仇”
袁腮与“代孕公司”(牛蛙养殖场) 作品也涉及到其他许多方面的社会现实。
莫言的《蛙》显然不想漫画化、戏剧性地处理这个题材,也不是要 理论性地评判计划生育本身的功过是非,而是要通过一个身处基层的 计划生育工作者的真实经历,形象地思考这一问题。 他把计划生育处理成一个精神事件,以此来表现其对中国人的生存、 生命、灵魂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
《蛙》
八届茅盾文学奖。
获得2012年诺贝尔
文学奖。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6年3月 5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 一个农民家庭。1981年开始小 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 霏》。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 学院文学系学习。1985年发表 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 起文坛注意。1986年,发表中 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并 使他享誉文坛,被读者推选为 《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 爱的作品”第一名。一夜之间, 《红高粱》红遍大江南北。其后 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发表了《高 粱酒》《狗道》《高粱殡》《狗 皮》《奇死》等系列中篇,最后 合为一部《红高粱家族》。
莫言《蛙》主题的一些思考
要想说清楚长篇《蛙》的主题,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仔细品味文本,我们会感觉到莫言的写作思想其实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他用了大量的笔墨,对上世纪的那场“人口运动〞的残忍性、暴戾性作了极其生动形象地展示;但另一方面,
又竭力为之辩白,其中充满了一种深刻而复杂的矛盾——既冠冕堂皇又欲说还休,既巧言辩诬又此地无银。有时甚至让人疑心,莫言在作品中究竟想表达什么?蛙声
为谁而鸣?
比方小说以浓墨重彩表达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赎罪,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体。
一、
小说题目《蛙》,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小说的主题。按照小说中的解释,“蛙〞
与“娃〞、“娲〞同音,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女娲造人是多子的象征,“蛙〞
是高密东北乡的图腾。所以《蛙》的命名意味着“娃〞的实质,这就与小说的方案
生育“人口运动〞“接轨〞了。所以,作为一个医生、接生员,理应热爱生命,亲近“蛙〞“娃〞;然而,在对小说主人公姑姑的人物塑造上,莫言特别强调了一个细节,姑姑偏偏最怕“青蛙〞。这当然可以视为姑姑晚年忏悔心理的一个象征,因为自己
在“计生〞运动中毁掉了2800个孩子的生命,所以她有一种负罪感,故见“蛙〞就
恐惧。小说中有一段颇为壮观的具有明显象征意义的描述,姑姑晚上被千万只青蛙围追堵截、使姑姑失魂落魄、荒不择路、狼狈惊恐不堪,令人毛骨悚然。可另一方面,莫言又为姑姑的害怕青蛙设计了个完全矛盾的解释。在小说的“剧本〞局部,
姑姑解释自己的害怕青蛙,是因为当年女人为响应《XX日报》的“蝌蚪避孕法〞,
大量吃青蛙造成的。而当时姑姑是反对这种做法的,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蒙骗也吃过青蛙丸子,从此,姑姑才害怕青蛙。所以,姑姑其实是“保护青蛙的英雄〞。一方面自认为有罪,另一方面又否认有罪,这就是一组明显的矛盾。
简析莫言《蛙》的主题意象
剧 作家 “ 我 ”一一 万足 ( 万小 跑 )一一 的笔名 是 “ 蝌 蚪 ”,男人 的精 子被 称为 “ 小蝌 蚪 ”, “ 蝌蚪 ”一 词 出现 了约 1 6 0次 ;与 娃相关 的 “ 娘 娘庙 ”一词 出现 了约 l 9次 。其实 , “ 娃 ”、 “ 娲 ”、 “ 蝌蚪 ”、 “ 娘 娘 庙 ”等均 为 “ 蛙 ”意象 的转换体或 日变体 。在作 者的心 目中,这 些具象 的含义 己从现 实 的层面 上得 以腾 飞,
莫言 说 ,永 远 自信 的人 ,不是 白痴就 是魔 鬼 。熟悉 莫言 的人 也都说 ,莫 言相 当低调 。但 他 的作 品却展 现 了一 种充 沛 的力量 ,可 以冲垮 堤坝 ,毁 天灭 地 。他 的这 种力 量不 是源 自个 人 ,而是建 立在 对故 土热 爱 , 对 民族 文化 的认 同基 础上 的一种 民族 自豪感 。这种 民族 式 自信 使他 了解 世 界 ,使 他 回归 民族 ,最 终创作 出 伟 大的汉语 小说 。也许能够站 在世 界文学之 巅的作 品必须具有 这样 的辉 煌Hale Waihona Puke Baidu圣 品格:那里 的文 化博大精深 ,
同。 那就是莫言选择了一种更为明亮, 更为自信的方式叙述着他的高密东北乡。 这个世界上 “ 最美丽最丑陋、
最超脱最 世俗 、 最圣 洁最龌龊 、 最英雄好汉 最王八 蛋 、 最能 喝酒最 能爱的地方 ” , 尽 管也有那 么多 的不尽 人意 ,
简析莫言《蛙》的主题意象
三一文库()〔简析莫言《蛙》的主题意象〕
*篇一:论莫言《蛙》主题思想处理的限度
龙源期刊网.cn
论莫言《蛙》主题思想处理的限度
作者:洪嘉珮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6期
[摘要]《蛙》在处理宏大叙事和个人主体意识的关系时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陷入了自我构建的“围城”中,对“中国问题”的宏大叙事的现实性和广泛性意义有所削弱。同时,《蛙》反映的是一种虽痛彻但不无迷惘的主体反思意识,并没有寻找到走出思维“怪圈”的出路。《蛙》虽然直面了历史和自我,但并没有超越,其在主题思想的处理上仍有限度。
[关键词]《蛙》;主题思想;限度
作为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蛙》自2009年出版以来就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的重点大致放在作品的主题、叙事和创作角度等方面。其中关于《蛙》主题思想处理的研讨,着重于“作者如何巧妙地将个人的主体意识和
思考融入到宏大叙事之中,从人类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观照当代中国,实现和世界的可能性对话。”[1]对此,本文提出两点质疑:《蛙》的主题是设置在“中国问题”的宏大叙事下,还是陷入了时空“围城”?《蛙》是展现了生命层次的主体意识还是徘徊在无出路的思维“怪圈”中?通过文本分析,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探析。一
从文本看,莫言在处理宏大叙事和个人主体意识的关系时,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都陷入了自我构建的“围城”里。
在时间维度上,主人公“姑姑”的人生经历是《蛙》叙事的主线。从一个乡村接生员,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再到晚年的悔悟,“姑姑”在多重时代和角色间转换。然而,叙述人蝌蚪(即“我”)的限制性视角造成了转换和过渡的时间断代。蝌蚪虽然述说了“姑姑”人生的很多精彩片段,但是连接各个片段的线索是缺失的,从而形成了时间上的“围城”。
莫言《蛙》赏析 读后感
莫言《蛙》赏析读后感
莫言的小说《蛙》通过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
一个普通农家的命运历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性的善恶与无奈。通
过阅读《蛙》,我深切感受到了莫言的独特魅力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一个农村干部的视角,揭示了中国社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
动荡和变革。小说中的“蛙”一词寓意着人们对权力的态度和对权力斗
争的暗喻,莫言巧妙地将一个以“蛙”为中心的故事延展开来,通过一
家人的生活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面对权力与革命的挣扎与纷争。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农村
普通家庭的生活状态。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他们的命运
与人性的善恶的表达也非常真实和深入。作者在人物中注入了丰富的
情感,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使读者更容易被吸引和感动。
小说的故事情节安排紧凑,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小说通过一系列的
事件和发展,展现了主人公及其家庭成员在动荡的年代中生活状态的
变迁,以及他们思想和精神上的转变。这种逐渐升华的叙事手法,使
得整个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和有力。同时,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
得读者更能够深入地体验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变迁。
在《蛙》这部作品中,莫言采用了独特的语言和叙事风格,以及鲜
明的意象和隐喻。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他呈现出了一幅深邃的人
性画卷。在这个故事中,人性中的善恶、温情与冷酷交织在一起,使
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而有力。作者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使读者在阅
读过程中能够对人性有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阅读莫言的《蛙》,我不禁想到了中国历史上那段痛苦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却展现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苦难和无奈。莫言通过对历史的再现,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悲剧和人性的扭曲。
解读莫言的《蛙》
导语: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
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作家。
解读莫言的《蛙》
莫言的《蛙》是一部很独特的长篇小说,首先它是以书信的形式来叙述的,全书以剧作家“我”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通信的方式,讲述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有关“姑姑”的故事。此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书中的人物的名字都是以人体的器官命名的,这个并不是莫言的独创,其实早在温瑞安的“四大名捕系列故事里”已经这种命名法,到底莫言是不是看了温瑞安的小说之后受到启发,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全书以“蛙”为名,寓意深刻。首先“蛙”音同“娃”,计划生育本身就是要控制“娃”的出生率,所以说这也是一篇描写有关“娃”的一部小说。其次,“蛙”跟“哇”同音,“哇”是娃娃的哭声,计划生育扼杀了那些娃娃的生命,到处回荡着那凄惨的“哇哇”
哭声,也是对那种惨无人道的非法引产的一种有力的控诉。再就是“蛙”跟“娲”同音,女娲是造人的女神,然而计划生育却要扼杀那些所造的人,也是对当时那个时代的严肃拷问。
著名剧作家的“我”的笔名也是“蛙”的幼虫“蝌蚪”,也就是青蛙发生变态反应之
前的那个状态。“我”虽然没有参与那些变态的工作,但“我”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在面对那样一个“残酷无情”的社会环境时,却没有拿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做的
去劝止与抗争,而是默默地忍受,甚至消极地接受了那个没有天理“制度”,并且间
接地成为了那些变态的人们的“帮凶”。这也更体现出了在一个强权社会里,知识分
子的懦弱与卑微。“姑姑”强迫“我”的妻子王仁美引产,“我”为了自己的“前途”,不
现代小说鉴赏莫言的蛙
现代小说鉴赏莫言的蛙
现代小说鉴赏莫言的《蛙》
蛙,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一部重要小说作品。莫言以此作品探讨
了中国农村社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种种问题,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历史
演变和社会矛盾,通过描写蛙和蛙音与村民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示了
农村社会的深度变革。
小说以一个热爱科学的农村医生,祁同伟为主人公展开。他借助各
种手段,试图消灭蛙声。蛙音被视为是村民们灾难的象征,成为他改
变乡村命运的奋斗目标。但是,祁同伟的努力却不断受阻。小说通过
蛙和蛙音的象征意义,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困境和问题。
首先,小说中的蛙和蛙音代表着农村社会的传统、保守,与社会变
革形成鲜明的对比。蛙音包含了岁月的沉淀与乡愁的回归,也代表了
传统农耕文化的根深蒂固。然而,随着改革的推进,新的社会观念和
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的农村社会产生了冲击,蛙音变得越来越不被接受。
其次,小说通过蛙音所带来的社会冲突,揭示了乡村农民在现代化
进程中面临的困境。农民的利益受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他
们的土地和自然资源被剥夺,生活方式被迫改变。小说生动地刻画了
农民在这一过程中的迷茫与无奈,他们对祁同伟能否带来改变抱有期待,但同时也有着对未知的焦虑。
再次,小说通过描写蛙音和农民的命运,表达了对乡村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消失的忧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的传统文化逐渐被冲淡,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统价值被淘汰,乡土化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模糊。小说中的祁同伟试图改变农村现状,也是对乡村文化消亡的一种呼喊。
在小说的结尾,祁同伟对蛙音进行了惊人而又令人震惊的处理,以此来彰显他对旧时代的态度和对乡村现状的不满。然而,这一行动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和负面影响,也让人们反思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社会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简析莫言《蛙》的主题意象〕
*篇一:论莫言《蛙》主题思想处理的限度
龙源期刊网.cn
论莫言《蛙》主题思想处理的限度
作者:洪嘉珮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6期
[摘要]《蛙》在处理宏大叙事和个人主体意识的关系时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陷入了自我构建的“围城”中,对“中国问题”的宏大叙事的现实性和广泛性意义有所削弱。同时,《蛙》反映的是一种虽痛彻但不无迷惘的主体反思意识,并没有寻找到走出思维“怪圈”的出路。《蛙》虽然直面了历史和自我,但并没有超越,其在主题思想的处理上仍有限度。
[关键词]《蛙》;主题思想;限度
作为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蛙》自2009年出版以来就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的重点大致放在作品的主题、叙事和创作角度等方面。其中关于《蛙》主题思想处理的研讨,着重于“作者如何巧妙地将个人的主体意识和
思考融入到宏大叙事之中,从人类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观照当代中国,实现和世界的可能性对话。”[1]对此,本文提出两点质疑:《蛙》的主题是设置在“中国问题”的宏大叙事下,还是陷入了时空“围城”?《蛙》是展现了生命层次的主体意识还是徘徊在无出路的思维“怪圈”中?通过文本分析,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探析。一
从文本看,莫言在处理宏大叙事和个人主体意识的关系时,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都陷入了自我构建的“围城”里。
在时间维度上,主人公“姑姑”的人生经历是《蛙》叙事的主线。从一个乡村接生员,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再到晚年的悔悟,“姑姑”在多重时代和角色间转换。然而,叙述人蝌蚪(即“我”)的限制性视角造成了转换和过渡的时间断代。蝌蚪虽然述说了“姑姑”人生的很多精彩片段,但是连接各个片段的线索是缺失的,从而形成了时间上的“围城”。
在计划生育以前,“姑姑”是“天才的妇产科医生”[2],解决了多个难产案例:高龄而且胎位不正的艾莲、出生时先出腿的蝌蚪甚至包括难产的老母牛。然而,在计划生育时期却出现了她全力捉捕超生孕妇张拳老婆、王仁美、王胆且这三人最终都死在了“姑姑”的手术台上的情节。其中对于“我”妻子王仁美手术中大出血的原因,前后完全没有任何交代,
但显然不是“姑姑”故意为之。“姑姑”晚年的忏悔也仅是以某天她做了被青蛙围攻的梦引出。尽管作者在最后的剧本中通过回忆三个女人临死前的话来冲淡主体意识转变和时间转变的断代感,但依然无法消解性格强悍、意志坚定的“姑姑”为何会如此多变的疑虑。不同年代的“姑姑”更像是三个不同的人而非一个主体。
但是,作为一个民间话语场,高密东北乡是无法承载这样一个充满哲学意味和人类学思辨的主题的。为了展现这一主题,莫言运用了“加法”甚至“乘法”,“最大限度地裹挟了一切相关
*篇二:莫言《蛙》赏析读后感
莫言《蛙》读后感
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
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额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小说中一个最典型的人物。这个人是全书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万心。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
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
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万心卫校毕业,一辈子跟妇女打交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员,无论多么困难的分娩,只要经她接手,就会转危为安,就连母牛难产,大家都请万心出马,那时候,她是四里八村妇女的大救星,活菩萨。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变成了魔鬼。张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万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义灭亲引产失败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胆在被她追赶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陈眉,但王胆的命也没保住??后来她途经芦苇地,被无数的蛙围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喷射黏液甚至是精液,再后来,她夜夜失眠,猫头鹰的叫声被她幻化成蛙的惨叫,她觉得这是那些无辜的生灵来讨债了。“蛙”,就是“娃”啊,万心的这双手,接生了上万个娃,又残害了多少个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