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对比
中日文化中乌鸦的形象对比

2832017年2月下半月刊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文化也在发生着变化,但“万物有灵”这一思想无论是对于日本人民的生活,还是日本的文学创作都自始至终影响深远。
在日本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学作品中,随处体现着“万物有灵”,他们敬畏自然,一直以来也与自然和谐共生,虽经历着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却依旧对自然十分敬重与爱护。
日本人对于花草树木都呵护有加,更毋宁说与人类一样有着鲜活生命的动物。
其实中华民族也自古讲究“仁爱”,这种人爱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敬,也体现在人对动物的爱护上。
尤其是猫、狗等动物现在更是作为宠物走进千家万户,甚至与人类拥有着同样舒适的生活。
但是在两国文化中,动物所代表的形象其实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在中国被人们看似不吉之鸟的乌鸦,在日本却受到人们的尊重。
一、中国人眼中的乌鸦大约是因为乌鸦大多为黑色,且叫声凄厉,所以自古以来乌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不祥的征兆,俗话说:“乌鸦头上过,无灾必有祸”,虽然这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乌鸦还是因此深受人们厌恶。
甚至有传说称乌鸦能够嗅到死亡的气息,是大凶之兆。
在中国,与乌鸦相关的谚语、俗语也几乎都将乌鸦描述成为了负面的形象,例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乌鸦嘴”、“乌合之众”等。
还有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往往都会将凤凰、喜鹊等描绘为美丽而受人喜爱的形象,而乌鸦则往往代表了丑陋、阴险等角色,例如在《凤凰和麻雀的故事》中,开篇便这样写道:“百鸟之中,凤凰最美。
可也怪,它偷偷娶了个最丑的乌鸦做老婆,……”在这篇故事中,乌鸦扮演了一个丑陋、蛮横而又极易嫉妒的坏老婆,以此衬托了麻雀的善良与机智。
就连许多影视作品中如要描绘一个荒凉恐怖之处,也会拍摄一树乌鸦,配上乌鸦凄厉的叫声,烘托不祥之感。
除了这些谚语故事外,也还有一些故事或俗语等也将乌鸦描绘成了团结、有孝心的动物,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乌鸦反哺”就描绘出了乌鸦的孝心。
若是说中国人反感甚至厌恶乌鸦的原因,除了乌鸦的外形和叫声外,还有很大一个原因便是神话带给人们的一种想象。
中日跨文化交际之中日婚礼对比

中日跨文化交际之中日婚礼对比中日文化是东亚文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某些方面,两国的文化还是存在着不同。
婚礼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反映了两国文化在这一领域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日婚礼习俗进行对比,以探讨中日文化在婚礼领域的异同。
首先是在婚礼仪式上的差异。
日本的传统婚礼仪式非常庄重,通常会在神社或寺庙举行。
而中国的传统婚礼则通常在家中或宴会厅进行。
在神社或寺庙举行婚礼是日本文化的传统之一,婚礼仪式上,新娘会穿着白色的和服,新郎则会穿着黑色的礼服,而中国的传统婚礼则注重新娘的礼服,通常会穿着红色的嫁衣。
日本的婚礼仪式通常由神职人员主持,而中国传统婚礼则由长辈或专门的媒人主持。
其次是在婚礼习俗上的差异。
在日本,有着许多独特的婚礼习俗,比如新娘要在婚礼前三天内佩戴一个叫做“两两对走”的吊坠,这是代表两人结合在一起的象征。
而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则有很多,比如婚礼当天要点燃爆竹,象征喜庆;新郎要在婚礼上提出“三拜九叩”的婚礼誓词,表示对新娘的诚意和承诺。
日本传统婚礼中,新娘通常会被裹上很多层的纱布,以示贞洁和忠诚;中国传统婚礼则有“过门钉”这一传统,新娘要跨过门槛时会有小孩踩着脚丫,用红绳将新娘的脚绑在一起,以示新娘离开父母家,成为新家庭的一员。
再者是在婚礼饮食上的差异。
日本传统婚礼的饮食方式通常是吃寿司、日本料理等。
而中国传统婚礼的饮食方式则有很多,比如要点燃彩色龙烛,象征喜庆;要作出“幸福寿桃”,象征新郎和新娘的甜蜜和幸福。
日本传统婚礼中,通常会有一个叫做“三味线”的乐队演奏,为新人送上最美好的祝福;而中国传统婚礼则会有很多道具,如红绳、瓜子等,都是寓意着幸福和团圆。
最后是在婚礼礼仪上的差异。
日本传统婚礼中,一定要有“锦带”,象征着纯洁和美好的新婚生活;而中国传统婚礼则要有很多礼品,如糖、茶叶、绸缎等,都是为了寓意着新婚生活的幸福和美满。
日本传统婚礼中,新娘和新郎要互相敬茶,象征着彼此的尊重和关爱;而中国传统婚礼则要有很多礼节,如敬父母、敬长辈等,都是为了表示对家庭的尊重和敬重。
中日跨文化交际之中日婚礼对比

中日跨文化交际之中日婚礼对比中日婚礼是中日两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庆仪式,反映了两国在婚姻观念、仪式习俗、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差异。
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中日婚礼的对比可以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促进双方关系的融洽与发展。
一、婚姻观念的差异中日两国在婚姻观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观念中,婚姻被看作是家族的延续,是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表现,婚姻的稳定和幸福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
而日本的婚姻观念则更强调个体的幸福与尊重,重视婚姻中双方个体的平等和自由。
这种不同的婚姻观念在两国的婚礼仪式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中国的传统婚礼中,婚姻被认为是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表现,因此婚礼仪式既是对双方家庭的尊重和祝福,也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遵循。
而在日本,婚礼更加强调双方个体的幸福和自由,婚礼仪式更加注重新人们个人的浪漫情感和个性化。
二、婚礼仪式的不同中国婚礼的传统仪式通常包括过门、拜堂、交杯酒、敬茶、三朝九拜等环节,这些环节都是古老文化中的传承和延续。
在日本,婚礼则更加注重领取结婚证书和举行婚礼宴会,婚礼宴会的仪式和内容也相对简单。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婚礼是家族的盛大仪式,需要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和见证下完成,婚礼的流程也更加繁琐。
而日本更加注重婚姻本身的意义和双方的幸福,婚礼仪式更加注重新人们个人的浪漫情感和个性化。
中国的婚礼习俗中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仪式,比如新郎接亲、新娘入洞房等,都是古老文化中的传承和延续。
而在日本婚礼中,新人们通常会选择在婚礼上表达对对方的爱意和承诺,在仪式上也更加注重新人们个人的浪漫情感和个性化。
三、礼仪规范的异同在中国,婚礼有着繁复的礼仪规范,包括穿着、礼品的包装和赠送方式、祝福话语等方方面面。
而在日本,则更加强调礼轻情意重,礼仪规范相对简约。
中国的婚礼习俗中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礼节,比如新郎接亲时要从门口踩着一些“障碍”才能进入新娘家,这些习俗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婚姻观念和礼仪规范的差异。
而在日本的结婚仪式上,更加注重双方对彼此的爱意和承诺,礼仪规范也更加注重新人们个人的浪漫情感和个性化。
中日饮酒文化与传统的对比

《文化产业》半月刊C 12酒是一种含有酒精的饮料,诞生于农耕时代,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
酒的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有着紧密的联系。
酒本身的存在、饮酒礼仪、酒的制造工艺等形成了酒文化,酒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
本文就中日间的饮酒文化与传统进行对比,寻找两者的同异,以达到相互了解两国酒文化的特征,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的目的。
一、起源说(一)中国的起源说关于造酒的传说有很多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其一是猿猴造酒,清代文人李调元在《粤东笔记》,陆柞蕃在《粤西偶记》中都记叙过两广猿猴造酒的故事。
李调元写道:“琼州(今海南岛)多孩……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穴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
”其二是仪狄造酒,据《战国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
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其三是杜康造酒,汉《说文解字》载:“杜康始作秫酒。
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
”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酿酒始祖”,后世多以“杜康”借指酒。
以上虽然都有文字记载,但具体的酒产生的时机无从考证。
关于第一杯酒的酿造,我们无法从古书中得知最准确的时间。
但从这些年出土的酒具文物,可以推算出大致时间。
比如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酒杯,说明中国至少有7000多年的酿酒历史[1]。
(二)日本的起源说日本的酒起源传说代表也有三种。
其一,《论衡》中云:“成王之时,越常献雉,倭人贡畅。
周时天下太平,越裳献白雉,倭人贡鬯草。
”鬯草,是一种浸有酒精的草药,这意味着周成王时代,日本列岛内的某处就已经有酒的存在了。
在《三国志》东夷传倭人条,即《魏志倭人传》中,对倭人亦有“人性嗜酒”和吊唁时“歌舞饮酒”风俗的描述,从其中记载可以也可以得知,造酒是巫女的工作之一。
其二是八盐折之酒的神话传说,据《日本书记》记载,须左之男命为退治八岐大蛇,历时八次造出了八盐折之酒。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庭院是中日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两国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居环境的追求。
中日庭院文化虽然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在细节和理念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庭院设计、布局、意境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与研究。
从庭院设计的角度来看,中日庭院有许多相似之处。
都以自然为主题,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两国庭院都采用了多样的景观元素,如石头、水池、花木等等,以增强整体的美感与观赏价值。
在庭院的布局上,中日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中式庭院倾向于布局中心化,强调中心轴线的主导地位。
大多数中式庭院都由景观元素围绕着中轴线布局,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而日式庭院则更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流线感,强调通过走廊、通道等手法引导人们在庭院中流动,体验不同空间的变化。
中日庭院在意境表达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式庭院追求雄浑大气、内敛含蓄的意境,力求达到“以小见大、以古见今”的审美效果。
通过各种手法的营造,中式庭院可以让人在狭小的空间中感受到宽广的天地和无边的宇宙。
而日式庭院则更注重细腻的表达和平静的情感,力求通过形式简练、气韵流畅的布局和景观元素,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日庭院文化在使用方式上也有一些明显的不同。
中式庭院多用于休闲娱乐和文化表演,尽享人文雅趣。
中国的私家园林常常用于举办诗文歌赋的雅集,作为文人墨客交流的场所。
而日式庭院更注重内心的静谧和自省,更常被用于修身养性和禅修。
日本的寺庙庭院常供人们进行禅修,以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净化。
中日庭院文化在设计理念、布局方式、意境表达和使用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式庭院注重中心化的布局和庄重肃穆的意境,注重于人与宇宙的关联;而日式庭院注重空间的流线感和层次感,追求简约而富有内涵的意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日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人居环境的感悟,也有助于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邻国,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尽管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中日两国的文化和传统在许多方面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两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字首先来看中日两国在语言和文字方面的差异。
中文是一种音节文字,而日本语是一种假名文字,两者在书写和发音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语言上,中文使用汉字作为文字表达的基础,而日本语则同时使用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这三种文字的使用使得日本语的写法更为丰富多样。
在用词和语音表达上,中文与日本语也存在着很多差异,使得双方在交流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困惑。
家庭观念与礼仪在家庭观念和礼仪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尊重长辈,在家庭中,子女会尽可能地满足父母的意愿,并对长辈行为表示一定的敬重。
而在日本,家庭观念更加注重家族之间的关系和团结,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关怀也十分重要。
日本人对礼仪的注重程度也远远超过了中国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遵循一系列的礼节和规矩,例如进门要脱鞋、鞠躬致意等。
而中国则相对来说更加注重个人行为,礼仪方面没有那么多的约束。
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在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上,中日两国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宗教方面,中国主要信奉的是佛教、道教和儒教,而日本则主要信仰的是神道教和佛教。
虽然中日两国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但在日本,神道教的信仰和仪式则更为普遍和深入人心。
在风俗习惯方面,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有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而日本有正月、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食物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明显,中国人喜欢吃米饭和面食,而日本人则更加偏爱米饭和寿司等日本料理。
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人注重的是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强调团结、互助和忠诚,而日本人则更为注重个人主义和团队合作,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注重个人的责任和行为。
中日文化对比PPT课件

日本饮食:
教育
• 中国: 古代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夏、商、周“设 庠、序、学、校以教之”,西周则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和“政教合 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孔子私学的规模最 大,存在了四十多年,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 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并形成了百家争 鸣的盛况。在汉代,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 系更加制度化。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和《五经》 则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 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 性也被遏制。一直到1905年(光绪31年),清政府才下令废除科举, 兴办学堂。
日本:屋采用开敞式布局,地板架空, 出檐深远。居室小巧精致,柱梁壁板等都不 施油漆。室内木地板上铺设垫层,通常用草 席作成,称为“叠”(汉语音译“榻榻 米”),坐卧起居都在上面。古代日本风俗, 一屋只住一代,下一代另建新屋居住,持统 女皇(690~697年在位)以前,皇室也是每 朝都营新宫。
绘画
• 中国: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 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 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 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 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 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 术所借鉴吸收
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文化差异对比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
还忌讳3人一起“合影”,他们认为中间被左右两人夹着,这是不幸的预兆。
日本人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
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及淡黄色、白色的花,日本人不愿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图案的东西或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
日本人喜欢的图案是松、竹、梅、鸭子、乌龟等。
语言禁忌日本人有不少语言忌讳,如“苦”和“死”,就连谐音的一些词语也在忌讳之列,如数词“4”的发音与死相同,“42”的发音是死的动词形,所以医院一般没有4和42的房间和病床。
用户的电话也忌讳用“42”,监狱一般也没有4号囚室。
“13”也是忌讳的数字,许多宾馆没有“13”楼层和“13”号房间,羽田机场也没有“13”号停机坪。
在婚礼等喜庆场合,忌说去、归、返、离、破、薄、冷、浅、灭及重复、再次、破损、断绝等不吉和凶兆的语言。
商店开业和新店落成时,忌说烟火、倒闭、崩溃、倾斜、流失、衰败及与火相联系的语言。
交谈中忌谈人的生理缺陷,不说如大个、矮子、胖墩、秃顶、麻子、瞎聋、哑巴等字眼,而称残疾人为身体障碍者,称盲人为眼睛不自由者,称聋子为耳朵不自由者等。
行为禁忌日本有纪律社会之称,人们的行为举止受一定规范的制约。
在正式社交场合,男女须穿西装、礼服,忌衣冠不整、举止失措和大声喧哗。
通信时,信的折叠、邮票的贴法都有规矩,如寄慰问信忌用双层信封,双层被认为是祸不单行;寄给恋人信件的邮票不能倒贴,否则意味着绝交。
日本人在饮食中的忌讳也很多: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也有人不吃羊肉和鸭子;招待客人忌讳将饭盛过满过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忌讳客人吃饭一碗就够,只吃一碗认为是象征无缘;忌讳用餐过程中整理自己的衣服或用手抚摸、整理头发,因为这是不卫生和不礼貌的举止;日本人使用筷子时忌把筷子放在碗碟上面。
在日本,招呼侍者时,得把手臂向上伸,手掌朝下,并摆动手指,侍者就懂了。
中日校服文化对比

日本人在潜意识里非常注重统一制服所带 来的社会认同感 ,而且日本的男生校服阳 刚帅气,女生校服娴雅可爱,这在很大程 度上帮助日本中学生树立了健康的性别意 识。同时,日本校服设计有着强烈的与时 俱进意识,能够随着流行的变化,不断汲 取时尚元素对校服改进,这种设计有效地 提高了日本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水平,也 符合学生积极向上的现代意识
运动校服,往往单调难看,而且松松垮 垮,但还是被作为中国大陆的主校服。 另一方面,对于许多热爱运动的学生而 言,他们更加愿意选择方便且舒适的运 动型校服,同时这类校服价格更加便宜, 可以随时锻炼,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 归属感,加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更 重要的是,可以消除同学之间的攀比现 象,减轻同学的经济负担
主编:
• • • •
校服的起源 中国校服的发展史 日本校服的发展史 中日校服文化对比
校服的起源
校服最早出现在日本。当时由于战争导致部分家庭生活艰 难,学校为了使出身于这样家庭的学生不会因为自己家庭 困难而产生自卑感,同时也不使那些家里生活条件好的学 生在学校炫耀,于是规定每个学生上学的时候必须穿着相 同的衣服。后来这种观念被大多数学校所接纳,纷纷规定 学生穿着同样的衣服上学。
中国校服的发展史
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 式校服首次出现 三十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园内得宠
四十年代:延续了三十年代的服装风格
五十年代:比较随意,缺乏特定校服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旧军装
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现
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纪初:运动 校服一统天下
二பைடு நூலகம்一世纪一十年代
日本校服的发展史
水手服 西式校服
诘襟
西式装
中日校服文化对比
中国大陆的小学、初中、高中基本 上都是以运动服为校服,颜色常以 蓝色、黑色和红色居多,搭配一小 部分白色或黄色,夏天的校服通常 是短袖衬衫,有些学校的女生夏季 校服是裙子。多数则为男女统一的 裤子 夏装浅色,秋冬装多为蓝黑。 伴随季节的变换,夏季和冬季服装的袖子长 度和材料会有适当调整,在前面会有一个丝 带构成的领节,并和袖子缝合在一起。丝带 形式主要包括:领带式、饰扣式和弓形式。 常见的颜色为海军蓝、白色、灰色及黑色。
中日文化对比

THANK YOU
鎌仓室町时期——宋元禅宗建筑兴起
• 中国唐末五代十国之动乱,使中日交流中断。直到南宋偏 安江南之后,中华文化继唐代之后再次达到高峰,中国文 化的输日又再开启,此时期影响最深远的是禅宗输入。 • 日本从中国禅宗最盛的江浙一带引入五山十剎的禅寺建筑 ,建立了日本第一个中国式禅寺-鎌仓建长寺。禅宗的引 入,更创造了我们熟知的寂静且充满冥想,具有禅意的日 式庭院建筑。 • 日本建筑从奈良平安时期到鎌仓室町时期的转变,就是反 映了中国建筑从唐朝(北方)到南宋(南方江浙)的风格演变 。其差异在于梁柱斗 拱等建筑构件从硕大转变纤细,建 筑各部分之比例从单纯简洁到复杂精致,中国建筑最重要 的构件斗拱由偷心造单拱转变成计心造重拱。
日本佛寺建筑样式
• (1)和样 • “和样”建筑是日本建筑中最古典的建筑样式, 也就是具有中国唐代建筑风格的建筑样式。和样 建筑起于奈良时期,且一直持续发展到中世纪以 后。奈良时代是和样建筑的黄金时期,佛寺建筑 尤其兴盛。著名的和样建筑有东大寺、西大寺、 药师寺、元兴寺、兴福寺、及唐招提寺。
• (2)唐样 • “唐样”又称“禅宗样”。禅宗传入日本后,日 本禅僧为了建立禅宗寺院,把中国南方江浙一代 的南宋禅寺建筑样式引入日本而产生的一种新建 筑形式,因此称禅宗 样。这种南宋江浙建筑样式 ,为何称为唐样呢?原来从唐朝以后,日本人把 来自中国的东西都加上唐,如中国人叫唐人,来 自中国的船叫唐船,因此为了区别较早的 和样, 就把从南宋传入的新建筑样式称为唐样。唐样建 筑风格较柔美细致,有丰富的雕刻装饰。
• 飞鸟时期佛寺最珍贵的是整体布局及建筑构造具 有中国南北朝建筑特征,在布局上以佛塔或大殿( 日本称为金堂)为中心,四周由堂、廊围成方形院 落的中轴对称式布局。 • 南北朝建筑特征,如斗栱的重叠、跳出,使用人 字栱(日本称为人字 形蟇股)做为补间铺作,其中 人字栱的外形具有初期生硬平直(四天王寺)及后 来线条优美的曲脚人字栱(法隆寺)。栏杆有直棂 和L形、卍字形勾片栏杆;在柱方 面则有类似的 收分卷杀。
中日“鬼”文化对比分析

中日“鬼”文化对比分析无论哪个国家都存在自己国家的“鬼”文化,“鬼”的“生命力”似乎很强。
它在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至今仍然“生存”着,各个国家几乎都有与鬼有关的词汇,而现代人们在日常对话中也会时不时的提到鬼。
鬼就是这样一个既有些恐怖又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存在。
高平鸣海在《鬼》这本书中写到,“鬼”这个词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
但是在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日本人口中的鬼和中国人所说的鬼有着巨大的差异,并且中日两国的人民对鬼的态度也是大有差异。
中国鬼的定义:《辞源》中是这样解释“鬼”的:①迷信者认为人死后的灵魂为鬼;②万物的精灵;③神秘莫测;④机智、狡猾;⑤星宿名;⑥国名。
《辞海》中关于“鬼”的解释如下:①迷信者以为人死后精灵不灭,称之为鬼;②指万物的精怪;③喻称人心的阴险;④沉迷于不良嗜好的人,也用作对人表示轻视的称呼;⑤敏慧;⑥表示爱昵的称呼;⑦星宿名。
日本鬼的定义:日本的《大辞泉》对于日本的“鬼”的解释为:①基于佛教及阴阳道,是想象中的怪物,长着人形,头上长角,嘴向两侧咧开,有尖锐的牙,赤裸着,腰上围虎皮裙子,性格残暴,手中握棒子。
一般认为地狱中住着赤鬼、青鬼。
②(从1转意而来)比喻勇猛的人,冷酷无情的人,债鬼,为一件事倾注所有精力的人。
③在鬼ごっこ、隠れん坊(日本小孩玩的捉迷藏游戏)中负责捉人的人。
④家徽的名字。
⑤眼睛看不见,超自然的存在。
死人的灵魂、精灵。
诅咒人的妖怪。
⑥试食物是否有毒的人。
中日两国“鬼”概念上的不同点:1、两者的形象不同。
中国的鬼指人死后的灵魂。
因此,其形象基本与人生前形貌相同。
而日本的鬼并不是人的原形,而是我们中国所说的“妖怪”样2、中日两国的鬼出没时间不同。
中国的鬼一般只出现在夜晚,因为古代中国人认为人死后所化的鬼怕光,鸡鸣初晓就要回归地府。
而日本的鬼却没有这种弱点,随时都可以出现。
中国历史上鬼的形象的演变:从春秋战国时期起,鬼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的舞台之上,它们拥有自己的性格,或报恩或复仇,留下了许许多多深入人心的形象。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中日庭院文化是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在室内空间设计、景观布局和园林建设方面的共同特色。
尤其在东亚文化圈,庭院文化更是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本文将对中日庭院文化进行比较与研究,探讨两国庭院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从中窥见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一、中日庭院的共同特点1. 环境布局中日庭院在环境布局上有着相似的特点,都注重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体现。
中式庭院通常布局简洁,利用山水、假山和池塘来营造自然风景,以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日式庭院则更注重枯山水和枯木布置,偏向于抽象的表现,强调简洁、自然和抽象的审美意境。
两者都以自然为基础,通过精心布置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2. 氛围营造中日庭院都注重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以达到净化心灵的效果。
中国的庭院常常建造回廊、亭子和长廊,将来客引入到室内空间,形成一种隐秘的空间感。
而日本的庭院则多采用天然石材和竹木构件,强调简洁明快的氛围。
不论是中式的古雅雅致,还是日式的朴素清幽,都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对于清净、淡泊、清静的追求。
3. 建筑风格中日庭院的建筑风格也有所相似。
中式庭院善于利用木材和砖瓦,建造出如诗如画的园林建筑,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传承。
日式庭院则以榻榻米、和式屏风和藏式拱门为主要建筑形式,更注重对空间和材料的细致处理。
无论是中国的古朴雅致还是日本的简约清幽,庭院建筑都充分展现了东方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中日庭院的文化差异1. 设计理念中日庭院在设计理念上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庭院设计追求“山水之间居之,婉如天人”,强调“山水”、“天人”的完美结合,注重对品味更为直观和直接的表达。
而日本的庭院设计则更注重对“抽象美”和“幻想美”的追求,以弥补个体感知的短板,注重对心灵的超验追求。
2. 艺术表现中日庭院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国庭院追求“意境美”,通过对山水、亭台、花木等元素的组合和布置来营造出婉约宁静的意境美。
日本庭院则更倾向于“干枯美”,通过对局部细节的处理和理性的规范来体现出一种超脱于物质的抽象审美。
中日文化的对比

地鹤或一本人古 方”“杯人生往 。,男清生存今 希山酒存意来 望”,的义, 能,富信的诗 像做裕念基歌 仙体的,本、 鹤力人故要酒 一劳会异素、 样动来常,美 神的一勤活人 游人杯劳到、 于则“。老工 心来上工做作 中一善作到是 美杯如之老日 好“水余是本 的百”,日男
食中国饮食文化
的彪民说想在 中炳族,、中 国史性还儒国 饮册格有家传 食的特文伦统 文中征化理文 化国诸艺道化 。烹多术德教 饪因成观育 技素就念中 艺的、、的 ,影饮中阴 形响食医阳 成下审营五 博,美养行 大创风摄哲 精造尚生学 深出、学思
日本的造酒文化源于中国,日本 的风土将其精练,并发展成现在 的清酒。
日本清酒是典型的日本文化,有这么一说, 每年成人节(元月15日),日本年满20周岁的男 男女女都穿上华丽庄重的服饰,所谓男着吴服, 女穿和服,与三五同龄好友共赴神社祭拜,然后 饮上一杯淡淡的清酒(据日本法律规定不到成年 不能饮酒),在神社前合照一张饮酒的照片。此 节日的程序一直延至今日不改,由此可见清酒在 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
1、中日茶文化比较 2、中日酒文化比较 3、中日饮食文化对比
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 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 化则更崇尚自然、随和之美。 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 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 的清静之美,但其“四规”、 “七则”似过于拘重形式, 很难让人感受到畅快自然。 中国茶文化最初是由饮茶上 升为精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 世界神活动的,与道教的颇 有渊源,它在艺术层面上强 调自然与美学精神,很容易 让人感到和谐统一。但是中 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 往便道而无道,影响了茶文 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 播。故而说起茶道,往往仍 首 推 日 本 。
一般西方人的观念日本食品只有牛肉火锅 或样子古怪之寿司,而日本食品于近年来已人 所皆知世界闻名了。很多游客到日本也懂得去 品尝新鲜的鱼生及肉质鲜嫩之炸暇,更有部分 游客已作好准备去日本一嗜各种各样之日本传 统美食,总括来说享受日本之食品是阁下一生 之中最难忘之事。
中日跨文化交际之中日婚礼对比

中日跨文化交际之中日婚礼对比中日文化有许多的共通点,其中婚礼文化也是两国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虽然两国的婚礼文化各有特色,但都是一种充满着祝福和美好愿望的仪式。
本文将从场所、礼仪、餐饮等方面对中日婚礼进行对比。
场所中国传统婚礼多举办在红色喜字和龙凤图案的婚庆场所,如大酒店或者专业婚庆场所,多数晚宴敬神、敬师、敬长辈,而日本传统婚礼多在寺庙或神社举办,以方便新人入教为目的。
此外,日本的婚礼如果在酒店举行更注重独特性,不会出现与其他酒店婚礼类似的情况。
一些新人还会选择在自然环境中举办户外婚礼,比如在海边、花园和公园等地方。
礼仪中日婚礼的礼仪也多有不同。
中国婚礼通常以拜堂或敬酒为主,拜堂是传统的婚礼仪式,代表新人双方向天地、祖先祈求祝福,敬酒是通过敬酒表示敬意和感恩。
而日本婚礼的仪式由两个环节组成,一个是婚约仪式,“San San Kudo”,因为其中有三次倒茶的仪式,所以也被称为“三三九度”仪式,新人在神庙或寺庙里长跪不起,等待祭司扉征祝福,完成后,新娘更像一个罩在白头巾的灵魂出鞘的迷人姑娘,贵妇一般地滴着眼泪,以示内心的感动,接着新郎会用冰馅饼将蜜糖喂给新娘,象征着结合两人前世今生的心志。
在酒神仪式中,新人会相互三次敬酒,以吉祥人数的三来表示互相保佑,同时向神明或祖先感恩。
餐饮中日婚礼的酒席也有差异。
中国婚礼传统餐饮多数是八菜一汤或者十二菜一汤,注重规矩和讲究,其中的菜品种类和色彩都有着特殊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比如红烧肉象征着新人的家庭和美好的未来。
而日本婚礼的餐饮则更注重对新人个性的照顾,在餐品的选择上除了传统的日本料理和寿司外也会加入西式料理等风味,更加丰富多样化。
此外,在日本酒席上往往会以对话或者各种表演来庆祝婚礼,从而使气氛更加热烈。
总结中日婚礼文化各有不同,但都是一种和谐美好、充满祝福的仪式。
这些差异的表现更多地呈现在细节上,细节之中却反映着两国文化的本质和特色。
希望两国的新人在自己的婚礼中都能够体现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能互相理解和尊重对方文化的差异,更好地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庭院文化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日两国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本文将就中日庭院文化进行比较与研究,探讨其异同之处。
中日庭院文化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设计理念的差异。
中式庭院注重“山水意境”的营造,借景造景,通过山水、假山、水池等构件和植被的布置,打造出一种山水风景的效果。
而日式庭院则更加注重“净土意境”,追求极简、舒适的生活体验。
它们通过小桥流水、石径花坛等布置手法,展现了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
二、造景元素的不同。
中式庭院常常使用假山、石头和水池等元素,通过抬高的假山仿佛制造一种山形,以强调山水之间的关系。
而日式庭院则更加简约,使用的元素大多是竹子、树木和小石子等,力求烘托出一种自然、朴素的氛围。
三、空间布局的差异。
中式庭院强调空间的层次感和动线的流畅性。
常常通过回廊、假山和花坛等构件,将整个庭院划分为多个小空间,呈现出错落有致的效果。
而日式庭院则较为简约,空间的布局一般按照规则排列,没有明显的划分,强调整体的和谐。
四、意境的差异。
中式庭院注重的是山水的虚拟,强调具象表现;而日式庭院则更强调的是内心的感受,追求的是一种悠然、自由的境地。
中式庭院常常通过仿真的假山、模拟的山水来打造山水意境;而日式庭院则更强调利用自然元素,通过石子、花卉的搭配创造出一种平和、静谧的感觉。
中式庭院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模拟和具象表现,强调山水之间的关系;而日式庭院则更注重对情感的表达和内心的体验,强调空间的和谐与自然之美。
一、促进文化交流。
通过对中日庭院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加深中日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中日庭院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激发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丰富社会生活。
中日庭院文化的比较与研究不仅可以在学术上丰富人们的知识,也能够在生活中增添美感。
中日跨文化交际之中日婚礼对比

中日跨文化交际之中日婚礼对比中日两国的婚礼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虽然两种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它们所体现的价值观和仪式方式是不同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日两国的婚礼文化进行比较。
首先,中日两国的婚礼形式有所不同。
在中国,传统的婚礼有多种形式,但是最常见的婚礼形式是采用红色为主色调的婚纱和礼服,在现代,也有人会选择使用白色婚纱。
在婚礼仪式上,通常会有婚礼誓言,行拜礼,交杯酒等环节。
而日本的传统婚礼形式则是在神社或寺庙举行,新郎和新娘要在神社或寺庙内参拜神灵,然后才开始举行婚礼。
日本的婚礼中,新娘会着一款叫做“白色婚纱”的衣服,而新郎则会着传统的黑色或灰色衣服。
在日本的婚礼仪式上,通常会有“三才五岁”、“盲人摸象”等游戏环节。
其次,中日两国的婚礼意义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传统婚礼强调“一统天下”和“传宗接代”的重要性,婚姻是家族事业的延续,是祖先血脉的传承。
而日本的传统婚礼则强调新娘到新家庭的融入以及前世今生的缘分。
在日本的传统婚礼中,新娘将向新家庭献上婚姻的承诺,“许下邻家女孩婚姻的承诺,成为了别人家的一份子”。
再次,在婚礼仪式的流程上,中日两国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新郎和新娘可以在婚礼上发表自己的个人演讲,和亲朋好友分享他们的爱情故事。
而在日本,新郎和新娘可以在婚礼上进行交杯酒、让彼此喝一口,向对方表示爱意和信任。
总结来说,中日两国的婚礼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两个国家的价值观和传统文化。
中日两国的婚礼文化不仅代表了两国不同的风俗习惯,还反映了两国婚姻及家庭价值观念的差异。
如果你想体验不同国家的婚礼文化,可以尝试参加不同国家的婚礼,去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激情和人生意义。
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有何不同?

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有何不同?
在东亚的大国中,中国和日本是两个拥有悠久饮食文化的国度。
不同
地理和历史背景使得两国的饮食文化有着诸多差异,下面就让我们详
细了解一下。
一、食材的选用
中日两国尽管都热爱海鲜和米饭,但是在食材方面还是有很多不同点。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豆腐、麻辣火锅、大闸蟹等菜肴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在日本,寿司、天妇罗、乌冬面等菜式更加流行。
日本特别注
重面食和鱼类的料理,同时也有很多特殊的食材,如紫菜、罗勒、泡
菜等。
二、菜肴口味的差异
不同的食材也带来了不同的菜肴口味。
中日两国的饮食口味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辣味和麻辣味是很常见的。
如川菜、湖南菜,重口味也非常
盛行。
而在日本,淡口味和清口味的饮食习惯更普遍。
比如寿司、生
鱼片等菜肴,是以原味呈现出来的。
三、餐桌礼仪的差异
在餐桌礼仪方面,中日两国也有很多不同点。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几个人一起共享一道菜,取菜方式也比较随意。
在日本,则有很多细节要注意,比如要用筷子将鱼骨清理干净,不要
在餐桌上发出打嗝等声音。
总之,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都有独特的地方,不同的策略也造就
了不同的生活文化。
希望大家能够更加了解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差异,也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文化的多样性。
中日比较文化研究

中日比较文化研究中日两国是东亚的邻居,这两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两者之间也有着广泛的交往和交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两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文化交流也变得愈加密切。
本文将进行中日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探讨两国在文化层面的异同以及对这些差异的起因分析。
一、家庭和社会观念的差异中日两国在家庭观念上存在诸多差异。
从传统上来看,中国人多以“家为天”的观念为核心,家庭成员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普遍存在“六亲不认外”的思想。
而日本社会里家庭的地位则较为低下,日本人往往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个体主义。
从社会观念上来看,中国人讲究的是和谐、协调和面子,往往不会在公共场合表现出太过放肆的行为。
而日本人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表达和个性展现。
家庭和社会观念上的差异,源于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的封建社会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强化了“家为天”的家庭思想,也造就了面子和谐的社会秩序。
而日本则受到了武家阶层的影响,强化了个人的独立性和对个人荣誉的追求,也造就了日本优秀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二、文化艺术的特点对比文化艺术是一个国家文化复杂而丰富的部分,中国和日本在这方面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古代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非常繁荣,尤其是诗词和绘画,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而日本文艺发展的比较晚,直到进入平安时期,日本才逐渐走上文学和绘画的道路。
从文学艺术方面来看,中国具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和诗词歌赋传统,而日本文化中存在着诸多优秀的诗歌和小说,对演艺文化的表演也相当热衷。
中国文艺家以技巧高超和意境深远著称,而日本文艺家则更加讲究情感和气氛。
不同的文化艺术特点源于其地域和历史的背景不同。
中国地广物博、历史悠久,形成了包容、精深的文化。
而日本由于受到地理和外敌的冲击较大,国土狭小,造就了灵活和敏捷的文化艺术特点。
三、教育和学术传统的比较中日两国在教育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中国的教育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一种重视传统、强调纪律和精英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由于地理、历史和民族差异等原因,两国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这些文化差异反映在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礼节、信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沟通方式、教育和对待历史等方面比较和分析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两国在礼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礼仪和尊重他人,比如在社交场合中,人们会 bow 以示尊敬;在商务谈判中,人们也会做出让步,以维护和谐的关系。
而在中国,人们的礼节较为随意,经常以喜欢的方式打招呼,而不是用统一的礼节。
在交往方式上,中日两国也存在差异。
在日本,人们更倾向于使用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或不同意,以避免冲突。
而在中国,人们更喜欢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即使会引起冲突。
中日两国在信任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日本,人们一般更加信任他人,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
而在中国,人们更注重面子和尊重,往往会为了维护面子而说一些虚假的话。
中国人在交往和合作中也更加注重关系,他们认为通过建立亲密的关系可以增加对方的信任和合作意愿;而日本人更注重合作伙伴的能力和经验,而不太注重关系的因素。
中日两国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方面也有一定差异。
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集体利益,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受到集体的影响;而在中国,个人更加注重自我实现,追求个人利益和满足个人需求。
这种差异反映在两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比如在工作中,日本人更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责任;而中国人更注重个人的努力和竞争。
在沟通方式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差异。
在日本,人们更多地使用非语言沟通的方式,比如姿势、表情和眼神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在中国,人们更喜欢使用语言来进行沟通。
在沟通方式上,日本人更注重说话的语调和声音的音量,强调和谐的氛围;而中国人喜欢明确和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中日两国在教育方面也有一定差异。
在日本,教育非常重视纪律、礼仪和道德,学生们要遵守学校的规定和老师的指示。
论中日送礼文化的差异

参考内容二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上相互影响深远。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 中日礼仪文化中的送礼文化,通过对比分析,深入了解两者的异同点,并探讨送 礼文化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们将结合实际应用,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中日两国 人民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送礼是中日两国文化中一种常见的表达敬意和友好的行为。在春节、中秋节 等重要节日,或者进行商务活动时,送礼都被视为重要的社交礼仪。然而,在实 际操作中,中日两国在送礼文化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除了重视个人之间的送礼,还非常重视单位或团体之间的送礼,而日本 则更注重家人和亲密朋友之间的送礼。
分析这些异同点,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反映了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 渊源。中国的送礼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礼仪和面子,礼品的选择和赠 送方式都非常讲究。而日本的送礼文化则受到武士文化的影响,注重实用和简约, 更礼品是否符合受礼人的需要。
总的来说,中日礼仪文化送礼文化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两个 国家都把送礼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注重礼品的寓意和选择。不同点则反映 了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以及不同的送礼观念和方式。这些异同 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方式。通过了解这些异同 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增进友谊和合作。
3、送礼时机
中日在送礼时机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中国主要在传统节日、庆祝场合以及亲 人朋友的生日等重要日子赠送礼物。而在日本,除了在这些特殊场合送礼外,日 常交往中也有送礼的习惯,例如探访亲友、商务会议等。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日两国对人际关系和社交交往的认知不同。中国更注重在 特殊场合通过送礼来表达情感和祝福。而日本则更倾向于在日常交往中通过送礼 来加强人际关系。
论中日送礼文化的差异目录源自01 一、中日送礼文化简 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日本水墨画,无疑是受到中国宋元墨 画的深刻影响,却又与中国宋元水墨画审 美情趣相异,独创了深藏禅机的日本水墨 画风格,即融会了日本空寂的艺术精神, 追求一种恬淡的美。在引进西方的版画后, 又开辟了纯日本式版画的新天地,产生了 浮世绘。明治维新后,流行的近代西洋画, 演化为近代日本画,形成两者并存的局面。
日本: 古代教育:注重与中国的交流,在教学内容 方面,着重儒学与宗教。 现代教育:他们认为所有学生有能力学习知 识,学生的努力、坚持不懈、自律能力及 非学术上的能力是决定学生的学业成就。 这些学习及行为习惯是能够通过讲课及训 练而学回来的。
戏曲
中国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 经过汉、唐到宋、 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 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 昆曲、越剧、豫剧、 剧、昆曲、越剧、豫剧、粤 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 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 舞蹈、美术、 、评剧 乐、舞蹈、美术、武术、 。 晋 川剧、秦腔、评剧、 剧、川剧、秦腔武术、 、 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 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杂技以 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 、湘剧、 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 汉剧、河北梆子、 剧、汉剧、河北梆子 起源于原始歌舞, 湘剧、 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 六十多个种类。 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 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 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 样式。 样式。 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
现代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何子渊、丘逢甲、 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何子渊、丘逢甲、萧惠长 等先贤便开风气之先, 等先贤便开风气之先,成功创办雨南洞小学 1885年)、兴民中学 1903年)、兴宁县立中 兴民中学( (1885年)、兴民中学(1903年)、兴宁县立中 1906年)、石马两等小学 1904年 石马两等小学( 学(1906年)、石马两等小学(1904年)等新式 学校,是为中国现代教育之始, 学校,是为中国现代教育之始,为后来风起云涌 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宝贵的人才; 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宝贵的人才; 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 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 1990年代开始 中国现代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 年代开始, 1990年代开始,中国现代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 私人资本开始进入教育领域。 私人资本开始进入教育领域。 :
注重情趣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 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 味有严格的要求, 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 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 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 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 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食医结合 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 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 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 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各自的个性。 各自的个性。
日本 日本戏剧的源头,是原始的咒能。 日本戏剧的源头,是原始的咒能。其产生主要 源于宗教的咒能和生产的咒能。由巫女在镇魂招 源于宗教的咒能和生产的咒能。 做的手舞足蹈的动作发展为即兴乱舞。 魂祭上 做的手舞足蹈的动作发展为即兴乱舞。日 本第一部和歌集《万叶集》的歌谣, 本第一部和歌集《万叶集》的歌谣,就描绘了当 时模仿山民猎鹿 渔夫捕蟹的表演动作。此外, 时模仿山民猎鹿、渔夫捕蟹的表演动作。此外, 在劳动的咒能中, 在劳动的咒能中,还模仿了播种和收割的动作歌 舞,或庆祝农业丰收,伴着鼓点,口念咒术,边 或庆祝农业丰收,伴着鼓点,口念咒术, 歌边舞,或做出男女欢喜而拥抱的动作, 歌边舞,或做出男女欢喜而拥抱的动作,以谢田 神,称为田舞
日本的宗教是多元地并存下来的。 日本的宗教思想,· ,·关于 日本的宗教是多元地并存下来的。 日本的宗教思想,·关于 神的观念是多神教起支配作用,‘有着咒术性、 ,‘有着咒术性 神的观念是多神教起支配作用,‘有着咒术性、萨满主义和 权威主义的一贫倾向, 权威主义的一贫倾向,以家庭为单位的祖灵崇拜延续到共同 体和国家的祭祀
绘画
• 中国: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 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 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 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 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 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 术所借鉴吸收
饮食
中国
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 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 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 拌冷冻。 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 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 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 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 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 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艺术
• 建筑 中国: 中国:中国建筑正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 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 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 载体和表现形式(大气,生气,富丽, 载体和表现形式(大气,生气,富丽,重山 林风水)。 林风水)。 日本:屋采用开敞式布局,地板架空, 出檐深远。居室小巧精致,柱梁壁板等都不 施油漆。室内木地板上铺设垫层,通常用草 席作成,称为“叠”(汉语音译“榻榻 米”),坐卧起居都在上面。古代日本风俗, 一屋只住一代,下一代另建新屋居住,持统 女皇(690~697年在位)以前,皇室也是每 朝都营新宫。
宗教
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 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 是个多宗教的国家 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 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 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据不完全统计, 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 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 8.5万余处 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 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 30万人 3000多个 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 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 74所 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
中日文化の比較 中日文化の
民族特征
中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 中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 勤劳勇敢, 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
日本:具有前列的忧患意识、高度的集体观念, 日本:具有前列的忧患意识、高度的集体观念, 擅长学习和借鉴,热衷扩张和侵略。 擅长学习和借鉴,热衷扩张和侵略。
日本饮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育
• 中国 中国: 古代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夏、商、周“设 庠、序、学、校以教之”,西周则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和“政教合 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孔子私学的规模最 大,存在了四十多年,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 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并形成了百家争 鸣的盛况。在汉代,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 系更加制度化。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和《五经》 则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 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 性也被遏制。一直到1905年(光绪31年),清政府才下令废除科举, 兴办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