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带标准答案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56套)
甘肃省兰州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本试卷包含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
雾霾天气已经逐渐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称为霾或灰霾,其是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
霾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
空气中的有机碳氢化合物、灰尘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浑浊,因能见度恶化导致视野模糊,这种非水性形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在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时,该现象称为霾或灰霾。
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和。
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 km时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
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大于90%、能见度小于1.0 km时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
因此,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相对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这点与雾、云存在差异,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粒子大小为0.001-10.000 μm,平均直径为1-2 μm。
通常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某些情况下会出现逆温现象,气温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逆温层是指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
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构建社会新风正气、匡正世道人心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普通群众全面深入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认同、尊重、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然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背诵几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去了解它的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否则就难以弄清它的意义所在。
毋庸讳言,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并且不同领域文化之间以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
就中华文化整体而言,从大的方面讲是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但仔细考察,先秦时期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也融入其中。
就单一儒家文化而言,先秦时期的儒学在千年演变过程中,吸收佛老思想,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阐发注释,先后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汉学等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众多学派,产生众多思想观点。
可见,真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由于语言的障碍,普通群众阅读传统文化的载体——经典文献,已感到困难重重,以至于难以直面传统文化,难以直达古人心灵,难以领略经典的风采和思想的玄妙。
当代普通群众阅读经典文献,一是靠白话文翻译,然而一些古文所蕴含的词义和哲理很难用现代白话精准体现,在文白转换之间,经典中的一些精微之处往往被翻译得平淡无味;二是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当代人的解读。
这种解读难免会融入个人的阅历、知识、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守原典这条“红线”,就容易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把“经”念歪了。
再次,传统经典文献本身的书写体例无疑也增加了理解难度。
无论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还是道家的《道德经》,抑或其他诸子百家著作,其体例多为语录体或散文体,很多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分散于全书的不同篇章,缺少完整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阅读起来似有雾里看花之感。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意,是所有优秀艺术的共同特征。
凡是好的文学作品,无论小说、散文、戏剧等,其本质都是诗,或者说,都是充满诗意的。
读完莫美的小小说集——《印象》,我的这种感觉就更加鲜明。
我相信,荚美在创作每一篇小小说的时候,一定是作为一首首诗在写的;否则,是难以如此诗意盎然的。
这种诗意,最直接的感觉是来自他的语言。
莫美小小说的语言,以质朴简洁、真实生动、自然流畅见长,不雕饰、不做作、不隐晦,娓娓道来,在舒缓散淡的叙述中,使作品体现出一种诗化的特色,呈现出一种特别的意境,展現出一种自然天成之美。
如《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中的“夕阳西沉,红霞满天”“山脚下,小河旁,水田里,一头牛,一个人,似乎未动,其实在动”“压耙带泥″“抽了老黄牛一鞭”等语句反复出现,如同《诗经》的“一叹三唱”,韵味十足。
有的本身就是一首诗,如《温海垂钓》中对温海迷人景色的描写:“湖周青山环绕,森林茂密,空气清新,一尘不染。
湖水自然澄澈,颜色多变,春湛蓝,夏碧绿,秋斑驳,冬苍翠……”就是一首山水诗。
这种诗意,骨子里来自于作者对历史、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谭谈说:“莫美先生不以人云亦云、芸芸众生眼中的‘美’为审美标准,这种‘莫美’的文学价值追求,值得称道。
”像经典名篇《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就饱含着作者对“三农”问题、人的自我认识和觉醒等主题的现实追问和哲学思量,不但深刻,而且显示出“多义多解的长篇气象”。
像《温海垂钓》《赵老请客》等,在看似散淡的叙述中,寄寓对政治、社会、人生等的深度思考和表达。
这比那种注重情节起伏曲折的写法更见功力。
莫美还善于在小小说中巧妙运用象征这种极易产生诗意的手法,如《路》《汉子》等,完全可以当做充满象征意味和哲理思考的散文诗来读。
这种诗意,得益于对人物的生动塑造。
一些小小说作者,受小小说文体限制,往往注重故事的出奇出新,叙述的千回百转,而忽略对人物的塑造。
济南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济南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构建社会新风正气、匡正世道人心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普通群众全面深入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认同、尊重、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然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背诵几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去了解它的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否则就难以弄清它的意义所在。
毋庸讳言,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并且不同领域文化之间以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
就中华文化整体而言,从大的方面讲是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但仔细考察,先秦时期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也融入其中。
就单一儒家文化而言,先秦时期的儒学在千年演变过程中,吸收佛老思想,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阐发注释,先后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汉学等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众多学派,产生众多思想观点。
可见,真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由于语言的障碍,普通群众阅读传统文化的载体——经典文献,已感到困难重重,以至于难以直面传统文化,难以直达古人心灵,难以领略经典的风采和思想的玄妙。
当代普通群众阅读经典文献,一是靠白话文翻译,然而一些古文所蕴含的词义和哲理很难用现代白话精准体现,在文白转换之间,经典中的一些精微之处往往被翻译得平淡无味;二是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当代人的解读。
这种解读难免会融入个人的阅历、知识、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守原典这条“红线”,就容易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把“经”念歪了。
再次,传统经典文献本身的书写体例无疑也增加了理解难度。
无论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还是道家的《道德经》,抑或其他诸子百家著作,其体例多为语录体或散文体,很多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分散于全书的不同篇章,缺少完整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阅读起来似有雾里看花之感。
山东潍坊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潍坊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理学家们提倡的“节孝”观念,其实并不是他们的首创。
至少从汉代以来,国家政府都曾经对社会上的节孝行为进行过表彰和奖励二到了宋代,一方面,政府基本上持续了历代政府对旌表节孝的重视;另一方面,理学家们为强调士大夫应注重气节的道德标准,对“节孝”观也作出了更明确的表述。
然而直至宋元时期,国家政府对于旌表节孝的行为,更多的是停留在倡导个案“典型”的层面上。
有学者把明以前到明代的旌表贞节行为的演变过程,形象地描述为“由典范到规范”。
典范是由倡导所致,而成为规范则必须要有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化设计来加以保障和推行。
明代在固定的审核标准下,对来自全国各地大量的旌表案件,予以定期、集体和分类处理,从而形成了明代旌表节孝的制度化、规律化和等级化,乃至演变至激烈化的特质。
与之相伴相行的是以朱熹为核心的理学成为明代政府所认可推行的政治意识形态范本,这就促使明朝的许多士大夫从理学的角度来诠释和欣赏政府的旌表节孝制度。
这样,明政府所推行的节孝行为,就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政策,同时也成为一种社会道德的教化行为。
在制度与教化的双重作用下,明清时期的节孝行为,越来越出现违反人性的激烈化特质。
《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父亲眼看着女儿自尽殉夫并大赞“死得好”的故事,在明清两代的文献中并不罕见。
在朱熹悟道、传道的福建地区,清代竞有胁迫寡妇殉节的风气。
“孝道”本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但是经过明清时期的制度化推进之后,也在不同程度上走上了泛政治化的极端道路。
在上层统治者眼里,孝道的体现就是臣下的“死忠”:所谓“以孝治天下”,实际上就是天下服从一尊。
就一般士庶之家而言,争取“孝行”的褒奖可以获取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实际利益。
正因如此,为博得孝名而导致明清时期惨无人道的“割股疗亲”行为盛行,显然也是政府对于“节孝”制度化与教化灌输的后果。
山东省2019年底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2019年秋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果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符瑞,或称之为“祥瑞”“瑞应”“祯祥”“符应”“嘉瑞”“嘉祥”等,是古代帝王承天受命、施政有德的征验与吉兆。
殷周之际新天道观念的形成是其产生的关键因素,图腾崇拜、征兆信仰、史官文化等因素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
符瑞文化的产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宗教、礼制、文学等众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符瑞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政治功能是其基本功能。
首先,符瑞文化具有政治建构功能。
符瑞文化为王权政治的合法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天命依据。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较为普遍的思想信仰与观念是:王权嬗替乃天道必然,一切政权的更迭皆由乎天命,取乎天道。
然而,“神道阐幽,天命微显”,天命又需要借助符瑞现象来显示。
因此,符瑞实际上起着昭示天命、彰显德行的重要作用。
正如沈约所说:“夫龙飞九五,配天光宅,有受命之符,天人之应。
”其次,符瑞文化具有政治评价功能。
符瑞不仅是王者承天受命的天意灵征,更是王者圣德充溢的天意嘉奖。
符瑞文化构建了统治阶级自我肯定、自我宣扬和自我美化的评价机制,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源。
最后,符瑞文化具有政治调节功能。
符瑞显现促使统治阶层调整统治策略:或改元以应天瑞,或立祠设祭,以合符应,或赏赐功臣、大赦天下以收揽人心。
这些举措缓和了阶级矛盾,加强了统治阶级的凝聚力,形成了统治阶级内部别具特色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
符瑞文化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或宗教意识的一部分,强化君权天授的政治观念,具有巨大的道德作用,同时也具有劝善惩恶的宗教功能。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人教新版
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学——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貴族垄断的王官之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貴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自汉代以来,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班固《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来源于周朝官守的学问,各学派均与西周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关系。
但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的论点,以胡适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貴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派。
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合适的,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周的王官之学。
诸子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术文化母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但另一方面,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诸子之学,可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动荡、社会失范、诸侯争霸的现实关怀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从这个意义上,亦可以说“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
强调“诸子出于王官之学”,是肯定儒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志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
儒学的形成离不开对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
在先秦诸子中,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儒学推崇的“六艺之学”,就是源于三代时期的王官之学;儒家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最为杰出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其实就是儒家子学,将儒家的六艺之学与诸子之学结合起来,才构成完整的儒学,儒学之所以能够在诸子百家中取得最大的成功,一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学派是最为重视对夏商周的文明体系继承的学派,他们自称“述而不作”,通过“六艺之学”的整理、传播,继承了三代时期的优秀华夏文化传统。
全网首发: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济南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9.1.23)一、(36分)(一)1. C(A项文章并没有否定背诵名言警句以及掌握历史典故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意义中的作用,B项属强加因果,D项表述绝对。
)2. B(文章所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象着眼于普通群众。
)3. D(原文是拒传统文化于千里之外,而非被传统文化拒于千里之外。
)(二)4. C(大家都忽视了这个谦让淡泊、不重名利的老护士)5. ①善良朴实,任劳任怨,敬业务实。
年终评选先进个人时,她置身事外,认真地背诵药名、药性和药理。
能记住每种药放的位置和价格。
②性情淡泊,不重名利,谦虚礼让。
能主动把荣誉让给老医护人员。
③富有爱心,体贴患者,服务热情周到。
在递给患者药时,她总是一副微笑的神态,每个患者都赞扬她。
注:答对一点得2分;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
6. ①以点带面,运用典型场景复现的手法突出了陈菊花从年轻到老年的人生历程中有代表性的四次评选先进的经历,构成了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②展示人物复杂性格,四次先进评选标准不一,细腻刻画出陈菊花在表面的波澜不惊中内心产生的微妙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前后呼应,在看似简单重复的故事情节复现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愈加鲜明,深化了小说对评选先进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引导我们关注生活中那些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注:答对一点得2分;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
(三)7.C(根据材料二可知,“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额都在持续增加”是错的。
)8.C(根据原文可知“这说明该委员会是专为针对中国而设置的”是错的。
)9.具体表现:①阻碍中国企业在美正常投资活动②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对本国产业实施保护③对中国适用“替代国”的做法(每条1分,意思对即可)特点:①理性②克制③有力(每条1分,意思对即可)二、(34分)(一)10.B(“何跪之有”是宾语前置,不宜断开。
“殊无惧容”不宜断开。
)11.D (“然视其左右”中的“左右”意为“左边右边”。
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高三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丛书”虽然为申遗工作做了大量前期学术准备,但它研究的范围与目的绝不仅仅局限于此。
全书建树颇多,至少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②丛书第一次以系列专著的形式对永顺土司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军事制度、建筑布局等展开了系统研究,称得上是“永顺土司的百科全书”,并且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内容丰富、勇于创新的”土司文化研究丛书”。
从20世纪40年代第一部研究土司制度的专著——余贻泽先生的《中国土司制度》问世后,数十年来已有上百部土司研究的专著出版。
尽管有些专著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准,但毕竞只是一个人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范围以及涉及面相对有限。
“丛书”则是以集团式的研究团队进行的综合研究,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各书之间有着有机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无疑为《中国土司制度通史》《中国土司大辞典》等土司制度研究的重大课题启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
③“丛书”的价值,还在于作者始终把通过个案研究来揭示土司制度的本质特征作为研究的宗旨,这是难能可贵的。
“丛书”以永顺老司城为研究区域。
以永顺土司为切入点。
在对永顺土司建立、发展,以及改流的历史进程进行探究的同时,也对土司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阐释,如书中涉及的永顺土司之授职、承袭、朝贡、纳赋、升降、赏罚、征调等诸多方面,作者都是先从土司制度入手,阐明相关制度及其变化、调整,进而结合永顺土司的具体情况做分析。
同时,“丛书”主要探讨对象虽然是永顺土司,但涉及的空间范围却覆盖了整个大西南,并与全国的历史演变历程息息相关,从中折射出数百年来土司制度的兴衰过程。
④土司制度的存在与消亡,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问题,但对于土司问题的研究却涉及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考古学等许多学科。
以往的研究者,由于受学术背景的限制。
大多是进行单一学科的研究,而“丛书”在研究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将永顺土司与国内外相关制度现象进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这不仅深化了对土司制度实质的剖析,而且拓展了土司研究的理论视野。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人教版附答案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人教版附答案2019-201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人教版附答案2019-201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人教版附答案2019-201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人教版附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和链接材料,完成1—7题。
①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
“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诗经》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说明霾很早就有了,并非现在才出现。
②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
《晋书·天文志》中对霾有确切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③搜罗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关于霾的记载,通常并不使用“霾”一词,而是仅描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人忧忡,视为异象。
名士郎顗就向皇帝举荐贤才,理由是因为皇帝没有选贤任能,上天为之生气,如果“爵贤命士”,彰显帝王仁德,天气就会转好,月朗星列。
⑦第三个“治理”的办法,是要求文臣武将斋戒数日,焚香祭天,祈求神灵驱赶霾灾。
这大约是古人将霾视为妖孽作恶,横空来世,人力无可抗拒,只能“求神打鬼”,通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办法来治霾。
《元史》中记载了一起大风霾:“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
”这次风霾来势凶猛,皇帝分明感觉这是国家朝政有不妥之处,让上天生气了,赶紧召集礼部官员,点上高香,对天祭拜,恳求上天息怒。
⑧第四个“治理”的办法,就是在生产上作些应对。
比如康熙年间发生风霾,京畿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加强通风,让庄稼免于倒伏。
潍坊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潍坊市 2019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价是积极的、正面的,普遍认为专项附加扣除力度之大,超出预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财政部副 部长程丽华说,财政部将会同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信息系统优化和数 据共享工作,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交换,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使纳税人能够充分、便捷地享受到扣 除政策。
在人群中
年)
在人群中
的比例
的比例
(%)
(%)
子女教育 平均扣除 款(元/
年)
低收入人群
33
1.88
2783
38
4500
中低收入人群
62
2.29
4486
43
5172
中高等收入人群
67
1.96
5463
22
2595
高收入人群
72
1.69
6426
18
2143
平均值
67
1.98
5397
37
4402
(摘自田志伟、田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注]扣除款:指按照《办法》规定从享有该专项扣除政策的纳税人的应税收入中减除的款项。如王某扣 除五险一金每月实发工资 8000 元,减除 5000 元免税额,其应税收入为 3000 元,现在其享有子女教育专项扣 除每月再扣除 2000 元,那么这 2000 元即扣除款。 材料三: 目前一个典型的城市家庭抚养一个小孩的成本每年大约是 3 万元,考虑到边际成本递减,抚养两个小孩的 成本大概为 5 万元。如果夫妻两人年总收入为 25 万元,按目前的抵扣方案,养育两孩每年抵扣额为 2.4 万元, 在 20%的税率下,这意味着家庭一年只能节省 4800 元,与年均 5 万元的养育成本相比微不足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带标准答案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带标准答案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他在大学期间最早确立的诗歌感觉,是靠轻逸、收放有度的语言韵律感、呼吸感,________的转喻和带着沉思特征的抒情。
这使他的作品获得了一种魅力,感性与智性缠绕在________的语言的肌理中,形成微妙的共振和声音的高纯度。
这种写作方式,非常仰赖洞察力的精进及其与感受力的合拍,如________,黑暗中很可能踩空。
从他的一批近作中,可以感受到________的分寸感。
A. 浮光掠影侃侃而谈牛刀小试少年老成B. 蜻蜓点水式娓娓道来投石问路日臻成熟C. 浮光掠影娓娓道来牛刀小试日臻成熟D. 蜻蜓点水式侃侃而谈投石问路少年老成 2. 下列语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 中国是报纸文艺副刊的大国,副刊一开始就起着文艺摇篮的作用,发掘新人和新作一直是副刊的优良传统。
B. 硅谷正处于互联网第一轮经济泡沫期,常有公司上市后人们一夜暴富的传说。
C. 拉辛汗在最后留给阿米尔的信中说,“你父亲是一个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亲爱的阿米尔,被你和哈桑。
” D. “五四”女性在时代浪潮中,勇敢地走出闺门,冲决藩篱,以青春的激情踏上寻求自我解放、追求女性独立的漫漫旅程。
3. 下面都是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句,以时间为序,从前到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②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③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④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⑤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
⑥霜降滮池浅,秋深太白明。
A. ④⑤①③⑥②B. ⑤④⑥③①②C. ④⑤①⑥③②D. ⑤④①③⑥②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傅国涌在其演讲《民国教育的花开花落》中说:我觉得民国的教育是成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在这块土地上不仅享受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最优秀的文化,同时能享受来自全球的最优质的那些资源,这就是民国时代曾经做到的。
①民国,是中国的乱世,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②一个时代不能因为它是乱世,就说它是失败的③但是在教育上走出了一条真正融合中西的道路④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本土化⑤“诸子百家”不是产生在秦始皇大一统的中国,而是产生在春秋时代 A. ⑤②①③④B.②⑤①③④C. ⑤①②④③D. ②①③④⑤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抗字幼节,孙策外孙也。
(陆)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
永安三年,假节,孙皓即位,加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
抗闻都下政令多阙,忧深虑远。
乃上疏曰:“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力侔则安者制危,盖六国所以兼并于强秦,西楚所以北面于汉高也。
今敌跨制九服,非徒关右之地。
割据九州,岂但鸿沟以西而已。
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庶政陵迟,黎民未乂。
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此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
臣每虑此,常中夜抚枕,临餐忘食。
” 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据城以叛,遣使降晋。
抗闻之,令将军左奕等径赴西陵。
敕军营更筑严围,自赤谿至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寇,昼夜催切,众甚苦之。
诸将咸谏曰:“今及三军之锐,亟以攻阐,比晋救至,阐必可拔。
何事于围,而以弊士民之力乎?”抗曰:“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所缮修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
今反身攻之,既非可卒克,且北救必至,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诸将咸欲攻阐,抗每不许。
宜都太守雷谭言至恳切,抗欲服众,听令一攻。
攻果无利,围备始合。
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
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
如使西陵盘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也。
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 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叛。
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
抗闻,使咸亟破之。
祜至当阳。
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
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
抗令张咸固守其城;公安督孙遵巡南岸御祜;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拒胤;身率三军,凭围对肇。
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
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
”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
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
肇计屈夜遁。
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伺间,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
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
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
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评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着,摧而克之,罔不如志。
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
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微,可谓克构者哉!(选自《三国志•陆抗》,有删节)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力侔则安者制危侔:相等B. 敕军营更筑严围敕:命令、告诫C. 抗欲服众,听令一攻听:听从D. 貌无矜色矜:骄傲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假节:假(同“借”)以符节,持节。
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假节”是一种掌地方军政的官获得的称号,“假节”者可杀犯军令者。
B. 九服:原指京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即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后泛指全国各地区。
C. 鸿沟:古运河名。
楚汉项刘相争时曾划鸿沟为界。
后就把两国疆土的分界称为鸿沟。
D. 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此处是说陆逊饱读诗书,所以才有“书生拜大将”之说。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庶政陵迟,黎民未乂。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 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
抗闻,使咸亟破之。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8. 史家评陆抗“贞亮筹干”,”西陵破晋”一战如何体现他的“筹干”的?请简要概括。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绝句杜甫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年),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9. 《绝句》中写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0.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彼于致福者,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2) 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3) ________________,隐天蔽日。
(郦道元《三峡》) (4) ________________,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5) 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6) ________________,焚椒兰也。
(杜牧《阿房宫赋》) (7) 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8) 大学之道,________________。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馘①周海亮队伍打到河的南岸,他开始想家。
正是收获庄稼的季节,他却手持锋利的大刀。
离家越来越远,以前,只隔了麦场般平坦的平原,现在,平原与平原之间,又多出一条河。
很小的河,河水及踝,及膝,粼波闪烁。
河水里还有家,有母亲粗糙的脸,小妹的冲天小辫,父亲佝偻的腰身。
再往南,隔一座低矮的秃山包,敌军的帐篷如同繁华的村落。
他们距离如此之近,他甚至能够清晰地听见对方士兵的嬉笑声和咳嗽声。
每当黄昏,便有香气从山包那边涌来。
米香,菜香,酒香,或者肉香。
排山倒海,直冲他的鼻子,让他更加想家。
他的腰间总是拴着三个袋子,即使睡觉,也不肯摘下。
一个粗布粮袋,结实耐磨,装了白花花的大米;一个水袋,皮革缝制而成,当走路时,就会咣咣当当地响;再一个,就是馘袋。
馘袋很小,精致,温婉,垂着流苏,绣了牡丹和平安草,却干干瘪瘪,在腰间无精打采地晃。
解下,凑近鼻子,恶臭阵阵袭来。
馘袋里,装了耳朵。
孤零零的耳朵。
左耳。
敌方士兵的左耳。
被杀死的敌方士兵的左耳。
他清晰地记得每一只耳朵的来历。
他清晰地记得当他的大刀砍进对方头骨时那一双双惊悚并且绝望的眼睛。
那些眼睛如同清澈的宝石,那些躯体如同初生的幼虎。
还有耳朵。
年轻并且英俊的耳朵。
柔软并且灵敏的耳朵。
现在那些耳朵变得紫黑或者灰白,拥挤着,萎缩着,腐烂着,代表着一条条死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