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诸王世表一卷 【清】万斯同 撰

合集下载

《明史》诸王表、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明史》诸王表、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772021年第5期(2021年5月)No.5 2021《明史》纂修是清初学术史、政治史上的重要事件,历时较长。

其间人事关系复杂,记载阙误等问题难免随之产生。

这就促使了历代学者不断对其展开反思。

当官修《明史》成书后,清儒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和评论,肯定其长处,惟碍于“钦定”之名,多未敢直指殿本《明史》的不足,只限于对王鸿绪《明史稿》予以指摘。

民国时期,以议修清史为契机,相关学者逐步展开了关于《明史》的系统研究,主要涉及《明史》纂修过程、《明史》纂修所存留的稿本、王鸿绪是否“攘窃”万斯同等论题。

1949年以后,台湾地区承续前述论题的研究;大陆地区的《明史》研究工作先经历了近30年的相对沉寂,而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对前述论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同时,日渐注意个案研究与史学思想层面的讨论[1]。

宗藩是明代重要群体,其产生的问题是明廷要政之一。

清修《明史》自不容回避这一话题,要考订明代宗藩之世系和事迹,统筹诸王表、传的编排问题。

对此,历代学者或有专论,或在综论《明史》时有所涉及。

一、《明史·诸王世表》的纠谬补阙《明史·诸王世表》在体例上本之《史记》《汉书》《新唐书》《宋史》诸书的诸王表或宗室表,折衷其短长,以郡王为下限,依次表列明代各支藩王的世系。

就笔者目力所及而言,关涉《明史·诸王世表》的专门研究多是考订之作。

近人李晋华依据史语所所藏明崇祯十一年(1638)德王府奏进的《玉牒》底本,纠正《诸王世表》关于德王府一支世系的错误记载,重编德王府世系表,又参据史语所所藏崇祯时兵部档案,纠正王鸿绪《明史稿》、殿本《明史》纪、表所记崇祯十二年“德王由枢见执”一事的错误[2]。

是为考订《诸王世表》的较早之作。

嗣后,不少学者对其内容续有考订,其中最系统的当数黄云眉《明史考证》[3]、黄彰健《〈明史〉纂误》[4]及其续篇[5],既对《诸王世表》订误补阙,又分别作了不同的工作,黄云眉援据明人文集,对《明史·诸王列传》所未详载的宗室人物,附著其事迹于表中相关条目之下;黄彰健就表中个别讹误之处的史源问题作了初步推论。

中华书局点校本_明史_诸王世表_正误_梁曼容

中华书局点校本_明史_诸王世表_正误_梁曼容
月丙寅条”:“封……临湍王第六子同鉣为堵阳 王”。13
故当作“安僖王同鉣,懿庶六子,成化七年 封。嘉靖二十一年薨。”
六、周藩聊城怀和王安潧应为惠王庶十五 子。
点校本:“怀和王安潧,惠嫡十五子,弘治 二年封。六年薨。无子,除。”14
殿本、万本、史稿本、四库本、百衲本同点 校本。
据《明孝宗实录》卷九十一“弘治七年八月 乙亥条”:“周府聊城王安潧薨。王,周王庶第 十五子,母妃高氏,成化十二年生。先封镇国将 军,弘治二年册封聊城王,至是薨,年二十,讣
1 赵翼著、王树民校正:《廿二史札记校正》,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第721页。 2 张廷玉等:《明史》,国家图书馆藏武英殿本,1739年。 3 万斯同:《明史》,《续修四库全书》第326—327册,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2年。 4 王鸿绪:《明史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5 张廷玉等:《明史》,《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98册,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四库本对殿本中的人名、地名、论 赞都做有许多修改。因此,四库本也具一定参校价值。参见 乔治忠、杨艳秋:《<四库全书>本<明史>发覆》,《清史研究》, 1999年第4期。 6 张廷玉等:《明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百衲本”系 采诸本相互补缀而成。由于汇聚多种善本斟酌而成,被张舜徽 称为“最标准的本子”。见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55页。 7《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经此番校勘,发现点校本《明史•诸王世表》 错讹可加正误及缺失可补漏者53则,另有70则或 错讹而不能正其误,或存在两说之情形,需留待 考证。前称53则中,有4则曾经学者王宏凯在上 世纪90年代所发表的《<明史•诸王世表>名讳、谥 法勘误》一文指出,9故本文所校订者49则。校订 正文的行文原则:1、点校本原文;2、校勘诸本 相同者;3、校勘诸本不同者及相关引文;4、考证;

《明史·诸王世表》错漏缘由考析

《明史·诸王世表》错漏缘由考析

第43卷第1期2021年1月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3 No.lJan.2021《明史•诸王世表》错漏缘由考析王浩淼,陈金凤,徐梓又(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作为《二十五史》中的佼佼者,《明史》的资料来源浩繁且取材缜密,因此它对后世明史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其中《诸王世表》直接采自王鸿绪本《明史稿》,从体例看可谓别出心裁,它用世系的方式列明宗法制和分封制下的家族发展和爵位承袭但是如果仔细地观察这些信息则会发现修撰者往往只是承袭和修缮前人的结果,却 没有真正做到认真地审查、对校和修补,以致出现种种缺漏通过对缺漏成因的分类,可归纳为原始文献的缺漏、传抄的失真、定义的模糊、无意识的错漏与有意识的附会所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关键字:《诸王世表》;藩王;《弇山堂别集》;《明实录》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744(2021)01-0135-08张廷玉所著之《明史》作为一本研究明朝历史 的官方文献,具有极高的历史参考价值,然而正是 这本官方巨著,却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限制和体例 限制,甚至造成历史的失忆。

清朝政府在撰写明朝 历史时,首先会对民族歧视问题进行删改,迫使世 人承认满洲是作为朝代更替的正统政权而非民族 区域划定,并删改不利于建设满汉文化共同体的词 汇。

其次极大抑制明朝抗清势力的渲染,将遗明笔 下的忠臣烈士定义为“伪官”“贼官”,明末明朝宗 室宗支世系极度紊乱,在北京陷没和清兵、叛军李 士琏等、农民军张献忠等人的杀戮下更加无法追 查世系脉络,以至于《诸王世表》和《诸王列传》中空缺之处极多。

最后,大力宣传本政权的正统性和 中央集权的合理性,这也是帝制时代《二十五史》修撰的根本目的,修撰者旨在让时人效仿忠臣烈 士,反对僭号篡位。

万斯同《明史稿》

万斯同《明史稿》
万斯同从康熙十八年四十二岁进入史局,到康熙四十一年六十五岁在北京去世为止,仅于五十九岁那年回家省亲一次。他以布衣的身份为官修《明史》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和忠于史学工作的责任心。
斯同史法
万斯同治史,首先继承了我国古代秉笔直书、不阿不污的优良史风。他认为“史事之大”关键在史家要“明辨是非曲直”⑾,万万不可任.凭自己主观的“好恶之心”来书写历史,更不能单纯为了自己的史著能流传天下,故意从文字上歪曲、粉饰历史。他强调“论其世,知其人,而见其表里”⑿,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把历史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如果是非一旦明白,就应当如实地书之汗青,让“一代治乱奸贤之迹”得以昭白于天下后世。明史,是清人的近代史,与当时的现实生活额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站在《明史》修纂中,有的人想利用职权采取不良手段,使万斯同能笔下留情,宽假他们的有罪先人或增饰某人的美德,都遭到了斯同的严厉拒绝。例如,一个因弃运逃亡而被明朝处以极刑的运粮官的孙子,备了一份厚礼,去找万斯同,想把他的祖父写进《明史》的“忠烈传”。斯同“历数其罪,斥而退之”,当场把他赶了出去⒀。
注重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是万斯同治史的第二个特点。万斯同主张广泛地收集史料。长期深入细致地研究史料,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运用史料。他曾生动地把这种方法比做“入人之室”,好象到了一个陌生的家庭,首先是熟悉这家人的房屋外观,再熟悉这家人的财产、习俗,时间长了才能熟悉这家人男女老幼的性格、脾气,最后掌握判断这家人的真实情况⒁。更为难得的是,万斯同还充分估计到整理、保存史料对后代史家的作用和意义。他曾说,有人认为《宋史》繁芜,我编《明史》,要比《宋史》还繁芜,并不是我不知道“史文贵简”,而是为后人着想,尽可能把我所收集、鉴别过的史料都收进去,好让后人在这些可靠而又丰富的材料中能有所取舍。

碑刻提要

碑刻提要

碑刻提要(一部分)自己做的,只是一部分,还没有做完,发给大家看看。

呵呵。

石刻目录1.《古代石刻通论》,徐自强、吴梦麟著,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7月1版。

[摘要]本书分两部分:一,古石刻通论;二,介绍各省石刻,包括数量、分布。

2.《四库提要总目》(全二册),清永瑢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6月1版,1983年6月第三次印刷。

《卷八六•史部四二•目录类二•金石》(1)《集古录》十卷(通行本)宋欧阳修撰。

嘉祐六年辛丑录成。

其真迹跋尾,多为治平初年所书,也有在熙宁初者。

诸碑跋今皆具修集中。

凡四百馀跋。

宋时庐陵之刻,今已不传。

近来刻本,乃以时代先后为序,而于每卷之末附列原本卷帙次第。

转有年月倒置,更易补正之处。

(2)《金石录》三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宋赵明诚撰。

该书以所藏三代彝器及汉唐以来石刻,仿欧阳修《集古录》例,编排成帙。

绍兴中,李清照表上于朝。

有明诚自序并清照后序。

前十卷皆以时代为次,自第一至二千咸著于目。

每题下注年月、撰书人名。

后二十卷为辨证,凡跋尾五百二篇。

初锓版于龙舒。

开禧元年,浚仪赵不谫又重刻之,其本今已罕传。

归有光、朱彝尊只见传抄本。

顾炎武《日知录》载章邱刻本。

焦竑从秘府抄出本;文嘉从宋刻影抄本;昆山叶氏本;闽中徐氏本;济南谢氏重刻本,又有长洲何焯、钱塘丁敬诸校本,差为完善。

今扬州刻本,皆为采录。

又于注中以《隶释》、《隶续》诸书增附案语,较为详核。

别有范氏天一阁、惠氏红豆山房诸校本,皆稍不及。

故今从扬州所刊著于录焉。

(3)《法帖刊误》二卷(内府藏本)宋黄伯思撰。

对米芾《淳化阁帖》进行订正。

前有大观戊子自序;末有政和中王珍、许翰二跋。

据珍跋,乃伯思官洛中时观珍家所藏阁帖作也。

其书本自为一编,故至今有别行之本,诸家书目亦别著录。

后其子编入《东观余论》中。

(4)《法帖释文》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宋刘次庄撰。

(5)《籀史》一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宋翟耆年撰。

耆年字伯寿,参政汝文之子,别号黄鹤山人。

6《后汉书》史籍介

6《后汉书》史籍介



《郡国志》相当于《汉书· 地理志》。《百官 志》和《舆服志》是前史所没有的。
《百官志》有五卷,比较县体地叙述了东汉 中央和地方的职官制度的大体情况,了解东汉官 制,主要依靠这篇志。 《舆服志》记载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车服沿 革和式样,对于研究东汉车制和服制,是一篇有 用的材料。



司马彪八志中未立《食货志》,漏记一代经 济制度,显然是一大缺点。后来,《晋书· 食贷 志》追述了前代经济状况,才多少弥补了这一不 足。 范晔所处的时代上距东汉灭亡已200年,不可 能直接耳闻目接东汉史事,也没有条件利用东汉 遗存的档案。这对他撰写《后汉书》是不利的。 但在范晔之前,出现了许多家东汉史。
《后汉书》史籍介绍

《后汉书》一百二十卷 本书有纪十卷,列传 八十卷,志三十卷。 • 纪、传的作者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 (今河南淅川)人,生于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 他曾在宋武帝的儿子彭城王刘义康那里为官,参 议军事。因为一度得罪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 郁郁不得志,寄情著述,撰成《后汉书》。刘义 康和宋文帝刘义隆争权,范晔受牵连狱,元嘉二 十二年(445年)被杀,年仅四十八岁。


拿类传来说,《后汉书》在纪传体史书中第 一次出现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 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 《列女传》等。自和帝始,东汉王朝日趋衰落, 宦官和外戚把持朝政,鱼肉人民。特别是桓、灵 两朝,宦官弄权,社会灾难日益深重,阶级矛盾 越来越尖锐。 • 当时地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反对宦官势力, 崇尚名节,互相标榜,结党评议朝政,遭到当权 的宦官势力的迫害和禁锢、这场斗争是当时政治 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党锢传》、《宦者传》 即反映了这一社会内容。

五代史

五代史

《五代史》有《新五代史》《旧五代史》之分。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

撰者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

目录简介在已有了薛居正等主编的五代史以后,欧阳修为什么独出心裁,重又编出一部体例和写法不一样的新的五代史呢?《宋史·欧阳修传》中对此作了简约的说明:“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

”所谓“自撰”,是说这部史书不是奉朝廷之意,而是私家所撰。

而“《春秋》遗旨”即《春秋》笔法。

欧阳修自己说:“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他作史的目的,正是为了抨击这些他认为没有“廉耻”的现象,达到孔子所说的“《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的目的。

从他给尹洙、梅尧臣等人的信件看,在景祐三年(1036年)之前,已着手编写,到皇祐五年(1053年)基本完成,这是史学界公认的说法。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在欧阳修去世一个月后,下诏命他的家人奏上。

然后藏进国家图书馆。

到金章宗时候,这本新的五代史才逐渐代替了《旧五代史》。

欧阳修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著名的史学家,奉命和宋祁领衔编撰《新唐书》。

崇儒复古是他的政治主张,也是他修史的指导思想。

他意禀承孔子的《春秋》笔法、“褒贬”义例,对《旧五代史》改编重修。

在编排体例上,推翻《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线,把五朝的人事综合统编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

创建过程《旧五代史》成书于宋建国后不久,所依据的史料多为五代实录。

《新五代史》修撰时,距宋建国已有八九十年,距旧史的成书也已经60多年,这个时期又新出现了许多新的资料,这样就使得《新五代史》可以在《旧五代史》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史料。

《新五代史》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

三国时期文献资料大全

三国时期文献资料大全

陈寿:三国志裴松之:裴注范晔:后汉书房玄龄,褚遂良等:晋书卢弼:三国志集解万斯同:三国大事年表周嘉猷:三国纪年表谢钟英:三国大事表张守常:三国大事表补正万斯同:三国汉季方镇年表万斯同:三国诸王世表万斯同:魏国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魏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魏方镇年表万斯同:汉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吴将柏大臣年表黄大华: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周明泰:三国志世系表陶元珍:三国志世系表补遗附订洪饴孙:三国职官表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谢钟英:三国疆域表洪亮吉、谢钟英:补三国疆域志补注谢钟英:三国疆域志疑金兆丰:校补三国疆域志侯康:补三国艺文志姚振宗:三国艺文志陶元珍:三国食货志杨晨:三国会要鱼豢:魏略常璩:华阳国志郦道元:水经注王谟:汉唐地理书许嵩:建康实录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刘邵:人物志刘义庆:世说新语干宝:搜神记杜佑:通典司马光:资治通鉴刘知几:史通佚名:绵阳通鉴汤球辑:九家旧晋书辑本徐坚:初学记宗懔:荆楚岁时记唐庚:三国杂事严可均:全三国文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诸葛亮:诸葛亮集曹操:曹操文集曹丕:曹丕文集曹植:曹植文集曹操:曹操注解孙子兵法王夫之:读通鉴论洪迈:容斋随笔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陶元珍:三国吴兵考司马彪等:九州春秋,晋后略,魏晋世语,汉末英雄记,蜀鉴,襄阳记沈约:宋书袁宏:后汉纪唐庚:三国杂事严可均:全三国文李靖:唐太宗李靖问对陈振孙:元和郡县志李昉等:太平御览宋熊方等: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张鹏翮:三国蜀诸葛忠武侯亮年表。

史表隐退问题新论——从本纪的编年化到世家谱牒的兴起

史表隐退问题新论——从本纪的编年化到世家谱牒的兴起

史表隐退问题新论———从本纪的编年化到世家谱牒的兴起◎成运楼内容提要 史表作为中国古代正史中的重要体裁,创自司马迁《史记》而为《汉书》和《东观汉记》所沿用。

但在魏晋以降的史学发展中,史表却长期缺席于正史,直至《新唐书》中才得以回归。

对此,前辈学者多认为史表之难作与难读是导致其长期湮没的主要原因。

然而结合史表自身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魏晋迄隋唐间的史表“真空”,实际上是正史本纪编年化和世家谱牒文化盛行双重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汉武帝年号纪年的推行促使本纪书写转变为完全意义上的编年体模式,史表中大事年表的历史功用被取代,并随之退出史书视野;另一方面,魏晋以后士族政治的发展促进了世家谱牒的兴盛,在“官有簿状,家有谱系”的社会文化中,以人物为核心的年表不为世人所重,忽视乃至不立史表成为史家共同的选择。

直到唐末五代时期,世家谱牒伴随着士族政治的衰落而衰微,史表最终得以回归正史。

关键词 史表 本纪 谱牒 编年化 大事年表 人物年表〔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06-0133-08 史表作为中国纪传体史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并为后世绝大多数史书所沿袭。

然而与本纪、列传、志书不同的是,自魏晋迄隋唐时期的诸多正史中,史表却始终未获一见,直到《新唐书》的出现,史表才重新进入历史编纂,这一与众不同的发展轨迹虽然早已引起前贤时彦的广泛注意,但囿于各种原因始终未有详论。

因此,笔者不揣谫陋,试图在前贤研究基础上重新考察史表隐退背后的历史成因,以期对中国古代史表演变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一、史表隐退问题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从现存文献资料来看,最早关注到史表相关问题的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他在《史通》中曾专辟《表历》一篇,详细论述唐代以前的史表设置,并阐述了自己对史表的看法。

与后世不同的是,刘知几虽然承认史表在表现“燕越万里”“昭穆九代”上的特殊价值,①但他并没有因此为魏晋以后史书无表而感到遗憾,反而认为史书设表违背了史传尚简的原则,不立史表才符合历史潮流。

《石头记》作者是万斯同、钱名世

《石头记》作者是万斯同、钱名世

《石头记》作者是万斯同、钱名世一、“布衣总裁”——万斯同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号石园,浙江宁波府鄞县人。

清初著名学者、史学家。

其先祖万斌从朱元璋起兵,大明建国时因功授武略将军,赐封世袭将军。

自万斌始,万氏家族凡九代男儿皆有一人为世袭武官,其中前四代祖先为国捐躯,称“四忠”;凡九代妇女皆有一人敕封为“夫人”或“恭人”。

因从万斌之子万钟开始“赐第于鄞”,万氏便世代居住在宁波城内,成为宁波显赫的望族,一直延续到明末。

万氏家族是大明王朝享祚最长和最为标准的“世家”之一,经历了明朝从洪武建国到崇祯登基的全部历史,且世袭封爵,代有功勋,是明朝历史大事的当事人或见证人。

正如黄宗羲所说:“有明大事,如北征,如逊国,如征交趾,如东南倭乱,如救朝鲜,皆牵连万氏。

后之君子而有考故实者,万氏其不为杞、宋乎?”顺治二年(1645),清军铁蹄南下,破扬州,陷南京。

顺治三年(1646),清军占领宁波,万斯同随父兄避祸山中,多年后才返回故居。

康熙元年(1662),清军强行征用万氏故第,万家只能抱着祖先牌位移居城外。

万斯同自幼亲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变、亲人死伤的悲怆、四处逃难的痛苦、庐墓尽墟的苍凉,目睹了征服者对故乡的践踏,经历了“异朝”和“异族”入主中原给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苦难,从而奠定了他以明朝遗民自许和终身不仕清廷的思想基础。

万斯同师从黄宗羲,受其影响,决定放弃“古文词诗歌”之学,转向“经国有用之学”。

万斯同道:“吾窃怪今之学者,其下者既溺志于诗文,而不知经济为何事;其稍知振拔者则以古文为极轨,而未尝以天下为念;其为圣贤之子者又往往疏于经世,意以为粗迹而不欲为。

于是学术与经济遂判然分为两途,而天下始无真儒矣,而天下始无善治矣。

”“夫吾之所为经世者,非因时补救,如今所谓经济云尔也。

将尽取古今经国之大猷,而一一详究其始末,斟酌其确当,定为一代之规模,使今日坐而言者,他日可以作而行耳。

”“愿辍古文之学而专意从事于此,使古今之典章法制灿然于胸中,而经纬条贯实可建万世之长策,他日用则为帝王师,不用则著书名山,为后世法,始为儒者之实学,而吾亦俯仰于天地之间而无愧矣。

明末秦藩世系考

明末秦藩世系考
秦置· 封建》。其中从秦靖王起的世系如下:
(清)贾汉复、李楷《陕西通志》卷16《帝王后妃封建窃据附》,页40。 康熙六年(1667)刻本
2014年3月3日星期一
36
靖王,名敬镕,宣王庶长子。隆庆三年六月由 隆德王袭封。喜诗书,尚节俭。母妃寡,奏辞 赡粟,不扰下民。事亲之孝,体国之忠,穆宗 嘉焉。有《遗珠世保录》行世。 敬王,名宜[谊]澏,靖王长子。万历九年五月 袭封。琴书自娱,不喜声色。
“自成伪授秦王存枢权将军”、“自成执秦王存枢,以为权
将军”、“(晋王)求桂与秦王存枢并为贼所执,入北京, 不知所终”云云皆不可信。
2014年3月3日星期一 31
末代秦王考实
朱敬镕于隆庆三年(1569)四月袭封秦王,《明穆宗实录》 卷31,隆庆三年四月庚子,页7,b面万历四年(1576)三月去世, 谥曰“靖”。神宗“命秦世子宜[谊]澏主丧,并理府 事”。《明神宗实录》卷48,万历四年三月壬子,页9,b面万历九年 (1581)四月,朱谊澏承袭王位。《明神宗实录》卷111,万历 九年四月庚戌,页4,a面然而仅仅五年之后的万历十四年 (1586)六月,朱谊澏亦去世,谥曰“敬”。《明神宗实 录》卷175,万历十四年六月癸酉,页5,a面因其没有子嗣,万历十 五年(1587)四月,“册封秦府秦敬王谊澏弟紫阳王 谊漶为秦王,安人韩氏为秦王妃”。《明神宗实录》卷185,万 历十五年四月辛巳,页8,a面朱谊漶正是朱存枢的父亲。
《明史》卷一百《诸王 世表· 秦王》,秦府世 系二十字: “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 存,輔嗣資廉直,匡時 永信惇。” 记载了自秦愍王朱樉至 末代秦王朱存枢,前后 共11代14任秦王。
1秦愍(mǐn)王朱樉(shuǎng) 2秦隐王朱尚炳 3秦僖(xī)王朱志堩(gèng) 4秦怀王朱志均 5秦康王朱志[土絜,qiè] 6秦惠王朱公锡 7秦简王朱诚泳 8秦昭王朱秉欆(shuāng) 9秦定王朱惟焯(chāo) 10秦宣王朱怀埢(juǎn) 11秦靖王朱敬镕 12秦敬王朱谊澏(hán) 13 □王朱谊漶 14 ?朱存枢

《明史·诸王世表三》伊藩世表疑误考正

《明史·诸王世表三》伊藩世表疑误考正

《明史诸王世表三》伊藩世表疑误考正李鹏飞【摘要】张廷玉《明史·诸王世表》记载明代亲王、郡王世系,并将各郡王系于对应亲王之下,收罗宏广,虽排列清晰,但亦有讹误、疏漏之处.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诸王世表三》中伊藩世表10则条目中就有3则条目各含2条或2条以上讹误之处.【期刊名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04【总页数】4页(P27-30)【关键词】《明史·诸王世表三》;伊藩;考正【作者】李鹏飞【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周口46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伊藩始封王朱为明太祖庶二十五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伊王,永乐六年(1408)就藩洛阳。

伊藩亲王共传袭6世8王,郡王5支。

[1]2822-2828 由于明代宗室庞大,世系久远,加上清修《明史》书成众手,历时过长,所以各藩王世表讹误、疏漏在所难免。

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诸王世表三》伊藩世表有校勘记2则,黄明兰的《明朝伊藩王世系补正》(《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范沛潍的《明伊藩辨正二则》[《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王宏凯的《明史·诸王世表名讳、谥法勘误》(《文献》1990年第2期)、任昉的《明伊藩方城恭惠王妃冯氏合葬墓志铭跋》(《出土文献研究续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等均对伊藩世表讹误之处进行了考正。

但笔者查阅相关史料,发现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诸王世表三》伊藩世表仍有数处讹误、疑误,今依原书顺序对伊藩世表中前人未曾考正,虽曾考正而佐证不足的10则讹误、疑误之处作进一步考正,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1.简王颙炔,厉庶一子,永乐二十二年袭封。

天顺六年薨。

[1]2822-2823“颙炔”,疑误。

按:《明太宗实录》卷一四三永乐十一年九月丙戌条载:“伊王长子生,赐名颙炔。

”[2]1704《明仁宗实录》卷三上永乐二十二年冬十月壬子条载:“伊厉王庶长子颙炔袭封伊王。

万斯同著作考证

万斯同著作考证

万斯同著作考证一、万斯同佚著考述万斯同逝世时,刘坊作《万季野先生行状》,称他的遗著共二十二种。

次年,温瑞临作《历代纪元汇考》称十六种;又次年,王士祯作《香祖笔记》仅举十种。

至于黄百家《万季野先生斯同墓志铭》称二十种。

后来,万经续修《濠梁万氏宗谱》称二十二种。

雍正八年修《宁波府志》则称三十种。

乾隆十年前后,全祖望作《万贞文先生传》只举十一种。

乾隆五十二年,蒋学镛作《鄞志稿》举四十种,嘉庆十一年,钱大昕作《万先生斯同传》称十六种,而近人陈训正等纂《鄞县通志》称三十四种。

民国二十五年,沈昌佑得冯贞群先生之助,作《万季野先生遗著目录汇志》称三十七种。

自康熙至民国年间,万斯同著作究竟多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经我与先师陈训慈先生商榷和考证,应为三十三种。

除本书收录外,尚有佚著十种:一、《读礼通考》。

始作于康熙十七年,万斯同为徐乾学母丧撰《丧礼》而作,约在康熙二十年前后完成。

《万氏宗谱》、刘坊《行状》、蒋学镛《传》九十传,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作一百六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一百二十卷。

此书原为康熙十六年徐乾学居母丧于江苏昆山时所草创,因力有未逮,于是请万斯同撰纂,万氏独力成九十卷。

徐乾学于康熙二十九年归里,又请顾炎武、朱彝尊、阎若璩等续补审订,积十余年,三易稿而后成。

因而严格地说来,这本书万斯同出力最多,但并非为他所作。

徐氏传是楼刊本中多有季野曰之句,惜其九十卷本原稿已佚。

此书内容虽名“读礼”,其实皆为丧礼。

有康熙三十五年徐氏传是楼家刊本。

徐氏传是楼刊本中多有“季野曰”之句,惜其久十卷本原稿已佚。

二、《读礼附论》。

即《读礼通考附论》,见《陆清献公日记》卷八。

朱彝尊《经义考》列入。

已佚。

三、《丧礼辨疑》,四卷。

作于在京修史初期,见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

已佚。

四、《庙制折衷》。

二卷。

作于在京修史初期,据全祖望《传》,万斯同为徐乾学撰《读礼通考》,又以其余为《丧礼辨疑》及《庙制折衷》。

已佚。

五、《声韵源流考》:一卷。

帝王世纪

帝王世纪

帝王世纪总叙帝王叙事皇者,天人之总,美大之称也。

《易纬》曰:帝者,天号也。

德配天地,不私公位,称之曰帝。

天子者,继天治物,改政一统,各得其宜。

父天母地以养人,至尊之号也。

大君者,君人之盛也。

《吕氏春秋》曰:帝者,天下之所适;王者,天下之所往也。

《尚书纬》曰:帝者天号,王者人称;天有五帝以立名,人有三王以正度。

天子,爵称也;皇者,煌煌也。

《洛书》曰:皇道缺故帝者兴。

《韩诗外传》曰:君者,群也;敢群天下万物而除其害者,谓之君也。

天皇。

颜峻《始学篇》曰:天地立,有天皇十三头,号曰天灵,治万八千岁。

(《洞冥记》曰:一姓十三人也。

徐整三五历纪云:岁起摄提元气,肇有神灵一人,有十三头,号天皇。

《春秋纬》云: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九州,长天下也。

)《遁甲开山图》曰:天皇被迹在桂州昆仑山下。

地皇。

《始学篇》曰:地皇兴于熊耳龙门山。

人皇。

《始学篇》曰:人皇九头,兄弟各三百岁,依山川土地之势,财度为九州,各居一方,因是而区别。

(荣氏云:人皇兄弟九人,生于荆马山,身九色。

)有巢氏。

《始学篇》曰: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

(皇甫谧以为,有巢在女娲之后。

)《遁甲开山图》曰:石楼山在琅邪,昔有巢氏治此山南。

燧人氏。

《尚书大传》曰:燧人为燧皇,以火纪官。

《礼含文嘉》曰: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遂天之意,故为燧人。

太昊庖牺氏。

《帝王世纪》曰:疱牺氏,风姓也。

蛇身人首,有圣德。

燧人氏没,庖牺代之,继天而王。

首德于木,为百王先。

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

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

都陈,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充庖厨,故号庖牺氏,是为牺皇。

后世音谬,故谓之伏牺,或谓之密牺。

(一解云:ж,古伏字。

后误以ж为密,故曰密牺。

)《尚书序》曰:伏牺氏之王天下也。

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诗含神雾》曰:华胥履大人迹而生伏牺。

《左传》曰:伏牺氏以龙纪官。

帝女娲氏。

《帝王世纪》曰: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

万斯同的个人事迹

万斯同的个人事迹

万斯同的个人事迹万斯同(1638~1702)清初著名史学家。

精史学,以布衣参与编修《明史》,作品有《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儒林宗派》、《群书辩疑》、《石园诗文集》等。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万斯同个人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万斯同的生平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学者称他石园先生。

浙江鄞县人。

清初著名学者、史学家。

万斯同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

8岁时,在客人面前能背诵《扬子法言》,终篇不失一字;到14、15岁读遍了家藏书籍,以后专攻21史,并受业于浙东著名史学家黄宗羲,后又博览天一阁藏书,学识锐进,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

万斯同像他的老师黄宗羲一样,很有民族气节。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因诏请黄宗羲修《明史》,被黄宗羲拒绝。

朝中大臣便推举万斯同为博学鸿词科,万斯同也坚辞不就。

以后,大学士徐元文出任修《明史》总裁,又荐他入史局。

黄宗羲觉得修《明史》,事关忠奸评判和子孙后世的大业,有万斯同参加,可以放心,便动员万斯同赴京,并在赠别诗中以“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奸贤托布衣”相勉。

当时,凡入史局者署翰林院纂修衔,授七品俸禄。

万斯同遵黄宗羲嘱咐,上京后宁愿寓居于徐元文家,不署衔,不受俸,以布衣入史局,修《明史》,前后19年。

写成明史原稿明史稿500卷,这些稿件无一不由原黄宗羲治下阳明派的文件经过审裁后写出,其艰辛异常,为中国史官的楷模。

又为尚书徐乾学纂读礼通考二百余卷。

他自己说:“史之难言久矣!好恶因心,毁誉随之。

一家之事,言者三人,而其传各异,何况数百年乎?!....凡实录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滥诬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虽不敢据闻全可信,而枉者鲜矣!昔宋史病之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

非不知简者为贵,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不可益也!”他熟悉汉以下制度沿革和明代史事。

当时,参加纂修的官员有五六十人,他们把每篇初稿写成后.都送到万斯同处复审。

万斯同看完每一篇初稿。

就告诉纂编者,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应当核实,无一谬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