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形成机理谈财政风险的防范

合集下载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筹集资金支持这些规划和项目,地方政府纷纷以各种形式举债,导致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日益严重。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不断增加已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一大隐患,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管理。

本文将探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的成因和提出对策建议。

1.地方政府规范逼迫:地方政府在面对各种发展和项目建设需求时,受到规模逼迫,急需筹集资金以支持相关项目。

为了解决短期资金需求,地方政府往往会通过发行债券、举债融资等方式获取资金,以支持相关项目的实施。

2.地方政府激励机制不完善: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与经济增长挂钩,部分政府官员着眼于短期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债务管理的风险。

政府官员为了追求地方经济增长的政绩,在债务管理方面缺乏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导致了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问题。

3.地方政府债务审计体系不健全: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工作不完善,使得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

缺乏有效的审计手段和机制,导致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增长无序和管理混乱。

4.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认识不足:有些地方政府对债务风险的认识不足,存在较大的风险盲区。

在面对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时,有些政府官员没有深入研究债务管理的风险,导致了债务管理问题逐渐严重化。

5.地方政府债务违法违规行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应对当下的资金需求,存在违法违规的债务行为。

以地方政府名义非法设立融资平台、变相扩大规模、隐性债务等问题使得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不断增加。

二、对策建议1.建立健全的债务限额和风险预警机制。

地方政府应设立债务上限制度,确保地方政府的债务处于可控范围内。

建立健全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2.加强债务管理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

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债务管理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向社会公开地方政府债务数据,并公开地方政府债务使用情况,使社会公众更清晰地了解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与规避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与规避
( ) 方 政 府 债 务 的 管 理 风 险 三 地

地 方 债 务 风 险 现 状
地 方 政 府 债 务 风 险 是 指 地方 政府
无 法 清 偿 到 期 债 务 的 偿 债 风 险 以 及 由 偿 债 风 险引发 的其他 风 险 。 国学 者 的 我 相 关 研 究 成 果 普 遍 认 为 我 国地方 政府 债 务 风险 主要 表 现在 以下 三个 方 面 :
2 -1 中 国银监 会 主席刘 明康在 银监 33 %。 会 召开 的 2 1 第 二次 经 济金 融 形势 0 0年
分 析 通 报 会 议 上 说 ,0 9年 末 地 方 政 20
上 。我 国地 方 政府 债 务 举债 主体 众 多, 不 仅 包括 各 级 地方 政 府 和财 政 部 门, 还 包 括 政 府 所属 的投 融 资 公 司 以及 其 所 属 职 能 部 门 和企 事 业 单 位 以及 一 些 公
中 央政 府 , 终 由 中 央政 府 兜 底 , 给 最 这 中央 财政 造成 了很 大 的压 力 , 响 国家 影 经 济 的安 全 。
( ) 方 政 府 债 务 的 结 构 风 险 二 地
计 结果 . 止 到 2 1 截 0 0年底 , 国地 方政 我
府 债 务 总 额 达 17 7 .1亿元 , 中从 0 149 其 举 借 主 体 看 。0 0年 底 地 方 政 府 性 债 21
元 , 就 是说 ,0 0年 仅 支 付 贷 款利 息 也 21
就将 占土 地 出让 金总 收入 的接 近 2 %。 5
方 债 务风 险 引致 的财 政 风 险 , 而保证 从
财 政 安全 运行 。

同时 , 由于地 方 政府 部 门和 机构 举借 的 债 务 受到 公开 发债 的 法律 限制 , 得地 使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1. 引言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偿还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巨大,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对地方政府的财务健康和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增速如果过快,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影响到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会对金融市场造成冲击。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一旦出现违约风险,将影响到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市场的信心,进而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监管与规范,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从而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25万亿元,占全国GDP 比重超过了40%。

这一巨额债务规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呈现出逐渐加剧的趋势。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不合理,还债压力增大,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出现了偿债困难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以有效化解,就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安全和国家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风险也在逐步显现。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应对债务偿还压力,采取了以债还债的方式,形成了债务链,将风险进一步扩大。

这种做法导致了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和政治风险同步上升,给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秩序带来了不利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既复杂又严峻,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 正文2.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分析一、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和转移支付,但是在一些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存在问题,税收收入有限,转移支付不稳定。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加,管理问题逐渐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膨胀,风险隐患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些地方政府在融资过程中存在透明度不高、风险控制不严格等问题,导致债务管理风险加大。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也给整个经济体系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为了有效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与规范、优化财政体制、提高财政收支透明度以及优化债务结构等多方面措施,才能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确保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意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引言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一直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

地方债务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渐增加、债务使用效率低下、债务融资方式单一以及债务管理机制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可持续发展,也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的存在,首先源于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完善。

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权责不清、监管不力等问题,导致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变相举债、隐性债务等方式规避监管,增加了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失衡,债务结构单一,财政风险隐患增加。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透明度不高,财政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资金使用不规范,难以有效监督和管理。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不合理,长期依赖短期债务融资,存在偿债风险。

如何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强监管与规范、优化财政体制、提高财政收支透明度和优化债务结构等,才能有效应对当前债务管理问题,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论我国地方财政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论我国地方财政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合作基金的援助
要严格控 制地 方政府 新增 债务 ,将 地方 政 笔者认为 ,从 总体 上看 ,我 国政 府债 务 风
府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 。 险不大 ,但从局部来 看 ,部 分地 方政 府 债务 风
险 已经非常严重 ;虽然相对量未超 出国际指标 ,
券) ; 欠 费( 0 广州 新 居 半 发工 如2 鸺年 立 社区 委会 年 欠 6余 责 0 多 元) 发1 人工 20 万 ; 0 食 损 账 如1 亿元9年天财 粮食 9 显 业 亏 挂 计126 19 央 政 补 部门 务; 性 粮 损 账 ( 9 —9除中 津市 企 公共 债 亏 挂 共 6 , 应未


我 国地 方 财 政 风 险 的 表 现 形 式
1 、地 方 财政 债 务 风 险
地方财政风险 的中心 问题是地方政 府债务 。 目前 ,我国地方 财政 债务 风 险是 指 以地 方各 级
政权 正常运 转及其 职能行 使 的可 能性 。具 体来 政府 主要包 括省 ( 以及 省 级政 府 ) 、地 ( 地 或
… …
臆 费 缺口( 性 社保 金 据有专 业人士估 21年。 融 构 资 埋 算。0 金 机 不良 产 0 负 即 计 保 我国 债 使不 失业 障, 社保资 缺口 为 金 至少 单已 万 元 ; 达5 亿 ) 1万 ) 0 亿。 国企 弥 亏 有 业 补 损;
对 销 统 农 供 社系 及 村
与经济学理解 的风险不 同 ,财政 风 险是 国 地方政府无力 承担社会 公共 风 险 ,但 最终 往往
家财政 出现资不抵 债 、无 力偿 债 的风 险 ,是政 集 中以地方政府债务的形式表现 出来 。
府面临 的一种重要 风 险 ,其大 小与政 府债 务 的 规模有关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地方 财政风险 , 是指在种种不 确定 因素 的影 响下 ,地方 财政 资 金遭 受损失 或财政 支 出出现 困难 ,而危 及地 方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防范措施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防范措施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防范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地方政府对经济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由于财政收入的不足,地方政府常常需要通过贷款来支撑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项目。

然而,过度依赖借款和大规模追求经济增长也带来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

本文就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相关防范措施展开论述。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原因1、经济增长无法持续。

不少地方政府为了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和GDP增长,过度放宽贷款市场限制,招商引资,以借贷为基础来支撑当地经济。

然而,经济增长存在周期性,增长率无法持续,非理性和过度的大规模借款会在经济停滞阶段使得地方政府难以偿还贷款。

2、投资项目垃圾债券化。

许多地方政府为了扩大资金池,将一些本来是由私人风险投资者或者银行承担贷款风险的项目,转化为不带任何担保的债券出售。

债券化项目都是“自我盘旋”式的,这意味着其具有无休止高利润、高风险、无法担保的债务。

如果这些债券化项目无法迅速获得回报,地方政府就会面临还款压力和债务违约风险。

3、前所未有的债务违约。

由于经济增长不可持续,出现的债券化项目失败、担保资产遭到破产或质押资产受损等多种原因,地方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违约压力。

许多地方政府的突出问题也是因为其负债违约造成的。

二、可能引发的影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总债务问题的一部分,但是其负面影响很大。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流动性较低,收益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并且投资者需要承担高风险。

这些特质使得债务风险不仅影响地方政府的经济稳定和财务可持续性,也给市场投资者带来了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市场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市场风险因为在中央和地方之间没有充分信息的交换和沟通,缺乏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全面了解,而且对债务违约敏感。

其次,流动性风险因为对地方政府债务违约的市场态度,以及当前对债券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流动性低。

最后,信用风险是债券违约风险的主要原因,而信用评级的优劣则直接影响到市场中的债券交易。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探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探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探析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一直是中国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各级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着债务规模过大、隐性债务较多、债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给地方政府和整个经济系统带来了不小的风险隐患。

本文指出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并探讨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1. 忽视风险成本。

一些地方政府在债务融资中存在风险成本忽视问题,他们只关注债务资金的规模和利率,忽略了债务风险及其成本。

这种行为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快速增长,进而增加了债务违约的风险。

2. 政绩考核压力。

为了追求政绩,一些地方政府会通过大规模举债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取得短期的经济增长。

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债务规模的过大,增加债务风险。

3. 政府管理不善。

一些地方政府在财政管理上存在不善问题,例如在债务资金使用上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使用制度,财政收支不平衡等,这些问题都会加大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

4.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过多。

地方政府在融资时,由于受到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会采取一些隐性融资手段,而这些隐性债务并未纳入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监管体系,极大地增加了债务风险。

5. 债务结构不合理。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的不合理也是导致债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过多的短期债务可能会导致偿还压力过大,长期债务过多也会增加利息支出的负担。

以上便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而下面我们将探讨相应的防范措施。

1. 完善债务管理制度。

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包括债务融资审批、使用、监管、还本付息等一系列流程,确保债务融资使用合规、透明。

2. 加强风险意识。

地方政府应当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对债务风险的重视程度,加强风险管理,采取相应的风险对冲措施,有效降低债务风险。

3. 优化债务结构。

地方政府需要合理安排债务结构,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适量的长短期债务搭配等方式,优化债务结构,减少债务风险。

4. 加强监管和信息公开。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应当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债务信息公开制度,及时、透明地对外公布债务情况,让社会各界监督,降低债务风险。

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考

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考

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考1. 引言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背景地方政府债务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为了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各项支出,不得不借债进行资金补充。

一些地方政府过度借债、债务规模庞大、债务结构复杂,出现了一些隐患和问题,进而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断加大。

在过去的几年中,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一些地方政府债务违规、融资乱象频现。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和GDP增长,盲目扩大债务规模,积累了巨额负债。

这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违法违规的风险加大,给地方政府财政稳定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背景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只有深刻认识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与挑战,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国家财政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1.2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如果地方政府债务过高或风险暴露度较高,可能会导致财政收支不平衡,甚至影响地方政府的日常运转,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确保地方政府财政稳定的重要手段。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存在会影响到地方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高额的债务负担可能导致地方政府无力发展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进而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是保障国家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举措。

地方政府债务过高或风险暴露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进而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保障措施。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通过有效的监管和措施,才能保障地方政府财政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及其防范

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及其防范

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及其防范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债务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现在,地方政府债务已经成为了中国金融市场中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风险。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及特点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以其名义所发行的债务。

随着政府投资规模的扩大和股票市场的不稳定,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目前,地方政府债务中的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利用土地进行抵押贷款所获得的。

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利息高、返还时间难以测算。

由于很多债券是用土地抵押所获得的,因此地方政府对土地的依赖非常高,这也导致了土地价格的上涨和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二、地方政府债务所带来的风险1.经济风险地方政府债务的大量增加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由于地方政府在发债时优先考虑自身利益,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债务的用途并不明确,而且很多债务的返还时间难以确定,这就会占用大量的财政资源,使得这些资源无法用于其他的投资项目,从而影响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2.法律风险地方政府债务的威胁并不只是因为它们可能会占用大量的财政资源。

此外,很多地方政府债务也面临着法律风险。

由于很多地方政府债务的返还时间难以确定,因此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投资者大力抛售标的资产,就会导致市场的动荡,从而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

3.社会风险地方政府债务的持续增长也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是通过土地抵押来获取的,因此当出现违约时,很多农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失。

这不仅会导致农民不满,还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和混乱。

三、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措施1.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鉴于地方政府债务的关键问题是信息披露,因此建立一个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在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后,地方政府则需要将自身的财务状况及其发生变化的事宜,以统一格式,向社会公开披露。

这样一来,投资者就能够参照这些信息,判断盈利和风险的大小。

2.拓宽融资渠道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的融资渠道有限,因此在拓宽融资渠道方面,政府也需要下不少的功夫。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地方政府性债务呈现出规模庞大、增长较快、隐性债务较多等特点,严重影响着地方政府财政稳健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成因分析和对策建议两个方面探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

一、问题成因分析1.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巨大地方政府自负盈亏的财政体系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巨大。

地方政府需要承担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的巨大压力,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出让金、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难以满足这些支出的需求。

为了稳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地方政府就需要通过增加债务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

2. 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有限我国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靠银行借款和债券融资。

由于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低,融资难度较大,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在融资渠道上的单一化和过度依赖,融资成本较高,加重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3. 地方政府举债严重缺乏管制我国的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缺乏有效的管制机制。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增长速度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出现过度举债和风险隐患。

而且,地方政府的债务主要以隐性债务形式存在,不易被人们所关注,这就给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二、对策建议1. 完善地方政府财政体系应当完善地方政府的财政体制机制,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

还应当加大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减少财政支出的浪费,提高财政效益。

2. 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应当优化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推动地方政府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多种途径来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3. 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应当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行为,防止过度举债和风险蔓延。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增长迅猛,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我们需要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1.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地方政府要承担的基本民生开支和公共服务项目增加,但财政收入增速不足以满足支出增速,造成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

为了填补这一缺口,地方政府便通过举债来解决日常开支问题,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

2. 地方政府重建经济增长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工作。

在缺乏有效盈利模式的项目中,地方政府通过举债来支持这些工程项目,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3. 地方政府担保和隐性债务在金融体系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向企业和项目提供担保,形成了隐性债务。

当这些企业和项目无法偿还债务时,地方政府需要承担相应的债务压力,增加了债务风险。

4. 地方政府债务平台膨胀地方政府将部分债务转移到融资平台进行融资,使得地方政府的债务被进一步扩大。

这些融资平台的债务未经有效监管和管理,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制度,实行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预算和财政收支管理制度,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控制支出,有效缓解财政收支矛盾,避免过度依赖债务来填补财政赤字。

加强对重建经济增长中的项目审批和核准,控制投资规模和方向,避免过度依赖债务来支持工程项目,减少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

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担保和隐性债务的监管,厘清责任,防止隐性债务的快速增长,防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扩大。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平台审批、发行、管理和监管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加强对融资平台债务的管理和风险防范,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

5. 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透明化加强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债务信息的透明度,让社会各界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有充分了解,从而更好地化解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对策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对策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为了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保障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地方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来加强债务管理,避免债务风险的发生。

本文将从加强监管、提升透明度、优化债务结构、加强风险防范等方面探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是避免债务风险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应当建立健全责任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债务管理中的职责和监督责任,确保债务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要加强政府债务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公开地方政府债务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应当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制度,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全面和深度的审计,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地方政府债务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三、优化债务结构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的合理优化是防范债务风险的重要举措。

应当积极发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元化融资渠道,推动地方政府融资方式的多元化。

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监管,规范其融资行为,遏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的问题。

还应当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的限额管理制度,限定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风险。

通过优化债务结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减轻地方政府债务压力,降低债务风险。

四、加强风险防范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地方政府还需要加强风险防范,及时应对债务风险的发生。

应当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债务风险的评估和监测,全面了解债务风险的动态变化。

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的应对机制,对各种债务风险进行预案设计,及时应对各种风险事件的发生,做到有备无患。

还应当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分担机制,将债务风险合理分担给相关主体,避免因单一主体承担风险而导致的系统性风险。

地方政府财政面临的风险和债务及防范措施

地方政府财政面临的风险和债务及防范措施

地方政府财政面临的风险和债务及防范措施财政风险问题贯穿于财政活动全过程中,是当前地方财政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提高各级财政风险意识,预先估计财政风险程度,做好防范规避风险准备,是财政工作由被动变主动的基本前提,是建立稳固平衡和强大的地方财政的重要保证。

为此,要加强财政风险意识,增强防范规避地方财政风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面分析地方财政风险的判别指标和潜在因素,探讨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的方法,通过对地方财政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从而进一步为地方财政领导根据财政风险状况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一、现有融资平台转型和新形势下的融资政策。

(一)现有的融资平台及其特点。

现有的融资平台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央政府出台的4万亿投资刺激规划,地方政府筹集配套资金而设立的政府融资平台,面上看存在以下特点:1、融资缺乏一个政府独立的投融资机构作为依托。

2、投融资平台单一,不具有投资功能。

3、融资平台负债率过高,具有很高的风险性。

4、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

(二)上级取消和允许的融资平台类型。

今年年初,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今年宏观政策方面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

2009年底,银监会也下令银行放缓向地方投资工具发放贷款,城投债等其他市场融资工具也被实质性叫停。

最近,由财政部牵头研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监管办法正加快制定当中,内容涉及对平台举债进行新老划断,并分类清理和管理。

据了解,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地方政府和人大所开具的“担保函”无效。

目前文件尚在各部门之间征求意见,但地方政府和人大“担保函”应属无效这一大的原则应该不会变。

另外,监督办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地方政府对地方融资平台进行分类管理,分为公益性融资平台和经营性平台。

公益性融资平台就是只承担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不承担建设任务,项目本身不产生收益而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债务的融资平台。

目前地方政府对办法的分歧很大,对于公益性项目的融资平台,未来或将被取消。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防范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防范

所谓地方债务风险是指在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影响下,地方财政资金遭受损失或财政支出出现困难而危及地方政权正常运转及其职能行使的可能性。

地方债务风险是指地方财政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特别是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财政的正常支出发生困难而导致政府机器难以正常运转、地方经济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社会稳定受到破坏的可能性。

地方财政风险具有诱发空间广、传导性快、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

政府性债务包含三大部分:政府性债务包含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以及一些其他相关债务,尤其是一些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

1994年实施分税制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并不明晰,很多地方政府无法仅依靠财政预算和转移支付承担所需的支出,加上预算法对地方政府举债的严格限制,使得一些地方官员通过非正规渠道举债,以解决财政赤字。

此外,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和社会保障资金支出的增加,导致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的增加。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为恢复经济采取大规模投融资,一定程度上导致新增大量地方政府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如果不能化解,势必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金融危机后发生的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以及最近高利贷崩溃事件为我国地方债务问题敲响了警钟。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还未幕,迪拜的债务危机又粉墨登场。

这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虚假繁荣的背后往往隐匿巨大风险,也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和全面检视宏观经济运行中各种潜在的风险,并加强风险的预警和管理。

其中,我国地方政府现有各类债务所可能引发的财政风险尤为重要因此,研究这一问题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生成机理,而且有关预警信息取得困难,"财政危机"的表现模糊,这些问题给有效预警带来困难。

不仅如此,现有的预警研究在预警理论和预警方法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表现及特征(一) 地方债务规模风险这是指由于债务规模过大可能导致的到期债务无法支付的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及风险防范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及风险防范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及风险防范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加剧不仅对地方政府财政造成了影响,也对社会、经济和金融等领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因此,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

据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21.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26.5%。

加上政府性融资平台的债务,整个地方政府及其关联机构的债务规模更是高达40万亿元以上。

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类项目、城镇化建设等领域。

但由于许多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来发行债券,这些债券财政收入并未得到直接支持,更多是通过收回资本来扩大借款。

这就使得大量的负债对国家投资和消费造成影响,因为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都由债务驱动。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显示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 债务隐性增长。

地方政府虽然出现了债务违约和乱借乱贷的情况,但主要风险仍然是不适当的隐性债务增长,尤其是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发行债券的情况。

2. 债券过度发行。

地方政府面临着需要大量资金的问题,所以很多地方政府都过于依赖债券的融资,导致债券过度发行,甚至出现“无成本”发行债券的情况。

3. 还款困难。

在经济增长放缓、税收减少、新债募集难度加大等因素的影响下,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压力不断增大,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期还款的情况。

三、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措施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分类管理债务制度。

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应建立分类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的债务制定不同的管理政策和策略,确保债务风险得到合理控制和防范。

2. 强化地方政府债务审计。

强化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加大对地方政府债务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对发现的违规债务应采取及时清理和处置措施,从源头上杜绝违规债务增长。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机理及防范措施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机理及防范措施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机理及防范措施作者:陈正羽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10期【摘要】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地方政府普遍通过举债方式弥补财政支出的缺口。

而且,这一措施也确确实实在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之而来的债务增长,不仅日益成为地方政府的沉重负担,其蕴含的风险隐患也在不断积累和扩大。

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内在机理的分析和研究,则不失为寻求防范措施的可行之道。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措施一、研究背景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不仅保持经济快速增长需要靠投资驱动,而且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巨大的投入。

在自身财力受限、融资渠道匮乏的前提下,通过举债筹集资金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投资需要,就成为地方政府的普遍选择。

而且,举债投资方式也确确实实在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加快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也在不断积累和增加。

如今,地方政府债务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沉重负担。

二、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机理分析(一)财政体制不完善造成地方政府财权和支出责任的不匹配地方政府债务逐渐增大的背后存在着内在的体制性原因。

我国现行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方面的分配原则是通过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确定和规范的。

随着“财权向上集中,事权向下分解”现象的出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由地方政府承担的日益繁重的财政支出的需要。

来自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远远无法弥补地方财政收支缺口,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的窘境。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各地方政府不得不寻求其他的获取资金的方法和渠道。

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不得不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不断创新融资方式。

(二)债务监管机制不健全诱发地方政府盲目举债的冲动到目前为止,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仍然属于空白。

债务监管机制的不健全,容易诱发地方政府盲目举债的冲动。

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考

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考

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虽然地方政府债务是一种正常的财政手段,但过度的债务和不良的负债结构可能带来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对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当务之急。

我们需要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为筹措资金,开展投资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而发行的债券。

在我国,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债务融资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

由于监管不足、统计数据不完善、地方政府对债务风险认识不足等原因,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

我们需要找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根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债务规模庞大,债务成本高;二是债务结构不合理,负债周期短。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增长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速放缓、投资需求旺盛以及地方政府层级之间的分配关系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债务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负债周期较短、利率波动、风险暴露度高等方面。

这些问题都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严重的财政压力和债务风险。

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要严格遵守债务限额管理制度,加强债务审批制度,严格规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融资行为,确保债务用于合理用途。

优化债务结构。

要加大对地方政府债务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降低债务成本,延长负债周期,减少债务风险。

加强债务风险预警和监测。

要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债务风险问题,防患于未然。

加强政府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

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确保债务使用的合法合规。

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仅是我国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世界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要加强国际经验交流和借鉴,吸取各国债务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共同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特征及防范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特征及防范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特征及防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任务。

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普遍存在隐性债务问题,这种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的风险之一。

本文将就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特征及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1. 规模巨大。

隐性债务规模巨大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特征之一。

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财政收入有限,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地方政府通过变相举债的方式筹集资金。

地方政府通过政府融资平台、土地出让等方式隐性债务也大大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

2. 风险隐蔽。

隐性债务的另一个特征是风险隐蔽,由于隐性债务不纳入官方债务核算,因此对外界来说是不透明的,难以监管,也难以评估风险。

这就给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防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偿还压力大。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偿还压力也是一个特征。

由于隐性债务的本质是一种债务融资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但是随着债务到期的压力增大,还款压力会成为地方政府的一大负担。

4. 养虎成患。

地方政府在进行隐性债务融资时,由于监管不严、法律法规不完善,容易形成“养虎成患”,一旦出现风险,不仅会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正常运转,还会危及地方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1. 加强监管。

要加强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监管和规范,建立健全隐性债务的信息公开和督查机制,确保债务行为的透明和规范化。

同时要强化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和政府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管,防止他们违法违规举债。

2. 完善法律法规。

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行为,明确责任主体和债务用途,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防止滥用融资平台和债券融资。

3. 加强风险评估。

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评估,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

同时要建立风险预警和监测机制,通过对债务风险的动态监测,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1. 引言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一旦出现问题将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现阶段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风险加剧,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地方政府偿债能力下降、地方政府融资成本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等。

及时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高地方政府财政稳健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风险,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背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借债规模在不断扩大。

随之而来的债务风险也日益凸显,给地方政府运行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

研究背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一些地方政府债务违约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债务风险的不断暴露,使得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都认识到了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维护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并提出化解对策及可行性分析,旨在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分析1.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长: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存在着逐年增加的趋势。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经超过了GDP的比例限制,形成了一定的债务压力。

2.债务结构亟待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债务结构过于单一,依赖于部分集中的债务品种,风险集中度较高。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成因及风险防范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成因及风险防范

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9期91作者简介:王一凡(1996-),男,汉族,山东淄博人,本科,广州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地方政府隐性债务㊂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成因及风险防范王一凡(广州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260)摘 要:我国地方政府近些年来通过各种融资平台大举举债,并且在不正规的融资过程中形成隐性债务,其规模和风险之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影响㊂本文通过分析了解到目前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规模十分巨大㊁增长迅速㊁过程不规范,且主要由大环境下的历史原因㊁分税制度下的被动原因以及难以监管等多种原因构成㊂针对这些隐性债务,本文指出了可能对财政以及金融体系造成的风险以及将隐性债务显性化㊁改革财政体制等方法将风险防范的对策㊂关键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分析中图分类号:F 23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3198.2021.19.0440 引言伴随着目前中国经济步入合理运行阶段,曾经以土地财政为支柱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逐渐开始暗淡下来,同时对于地方政府借债融资的制度逐渐规范起来㊂但是近些年,地方政府经常运用不正规的借债和融资所构成的庞大的,不透明㊁不安全的隐性债务却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风险的管理与处置迫在眉睫㊂如果不对隐性债务进行严格的控制和严密的规范,必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与发展㊂防控和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特别是各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风险,是目前政府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㊂1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成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问题由来已久,原因更是多种,客观的分析看待这些原因,才能更妥善的解决隐性债务带来的问题㊂1.1 大环境下的历史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由国企投资来带动的,那时候地方政府的并没有大举借债的情况发生㊂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国企投资疲软,无法继续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此时,政府为了经济发展稳定,刺激经济继续发展,便由地方政府主导投资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㊂其中大部分资金是由地方政府自己筹集㊂政府投资迅速增加,融资平台迅速增多,也给将来带来了隐性债务的隐患㊂我国经济进入发展的新形势之后,经济经过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民间投资和国企投资增长趋于平缓,地方政府为了继续维持经济增长,通过举债来刺激经济发展㊂这种刺激经济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隐性债务的迅速膨胀㊂1.2 分税制制度下的被动原因经过改革,中央政府的税收所占比重在不停的升高,而相反的地方政府的税收所占比重在不断地下降㊂但是地方政府却逐渐的承担更多的事权㊂地方财政支出更是在2017年达到了占全国比重的85.32%㊂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之间的不平衡越来越严重㊂近些年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渐稳定,增速下降,并且整体有下行势头,加之基建,社保,各种非营利性项目等,大部分都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特别是贫困落后的一些地区,甚至已经用举债方法来解决养老金的发放问题㊂地方财政不足以支撑,不得不大举借债也是被动的无奈之举㊂1.3 投融资方式多样化难以监管的具体原因政策的变动影响着地方政府投融资的方式㊂地方债和城投基建的投融资方式㊂不同的地方政府在选择时候考虑到自身的原因以及现状会选择不同的投融资方式㊂对于不同投融资方式的风险大小,资金多少都会有不同的偏好㊂在选择确定何种投资融资方式的时候会考虑到其他更多的因素,并不会只考虑债务风险的因素㊂这些各种各样的投融资方式以及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面对这些新颖的投融资方式监管部门很难做到及时的与时俱进,更难以做到有效监管㊂2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风险及防范隐性债务不同于显性债务,隐性债务难以估计识别,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口径时任何测算都无法准确地计算出实际的规模㊂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在规模大㊁分布分散㊁透明度不高㊁不确定性大等特点㊂风险难以预计,大部分债务集中在市县级政府,一旦集中爆发,将会对地方政府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同时也会对我国金融体系,甚至是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㊂2.1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风险种类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不仅仅对财政有相当大的风险,同时对金融体系等其他方面也有无法预计的风险存在㊂2.1.1 隐性债务对财政的风险第一,目前我国除了政府对企业的直接政策和资金支持,还有对企业的各种担保,这种政府作为担保人的情况下,政府也就相应的承担了可能的负债风险,但是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没有将这些担保纳入政府的预算中去,也就是没有将这些风险预算在内㊂但是这些担保却成为一种可能的开支,一旦平台或者企业爆发了债务风险,这部分债务就免不了向担保的地方政府传导,偿债责任就变成了政府的责任㊂第二,在目前的逐级上报的模式之下,基层政府的数据统计可能存在部分的不实或者误差,上级政府难以准确地把握实际情况㊂并且目前各地政府数目庞大的隐性债务都是往年各届政府债务的累加,这些往年的债务的大部分都投入了回报率低,回收期长的非营利性或基础建设中去,导致各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不高㊂债务的数目惊人,很可能超出了当地政府目财经管理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9期92前的财政偿债实力㊂如果债务风险在某个时间大面积爆发,很可能会导致基层政府无力偿还,风险向上集中威胁到上级政府,甚至是中央政府的财政㊂2.1.2 隐性债务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目前,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具有透明度低,不确定性等特点,一旦集中爆发,将会对我国金融系统造成严重破坏㊂第一,我国金融机构经过多年的改革已经市场化非常完善㊂但是很多地方商业银行是由地方政府帮助建立,其各种业务和子公司更是与当地政府关系密切,并且商业银行受到业绩影响较大,更倾心于和政府合作㊂所以地方政府在某些情况下依旧是可以影响当地商业银行的各种行为㊂地方政府面对越来越巨大的社会责任的同时,资金需求也越来越大㊂而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商业银行也倾向于更安全的方式和政府合作㊂第二,银行等金融机构倾向与政府合作,满足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然而地方政府对其拥有部分股份或者可以干涉的金融机构进行干预来借款㊂同时开展许多了诸如 投资基金 资管计划 等各种项目间接筹款,这些项目并不纳入政府预算支出之内,也不受监管㊂最终政府将资金投入各种非营利性或各种投资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的各种项目㊂许多项目一旦发生违约或者问题,金融机构对于这部分项目难以处理㊂同时这部分项目占据长期大量的资金,回收期长,收益低,在面对项目风险的同时金融机构还面临自身流动资金压力的风险㊂最终很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债务传导到我国金融体系,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不断变多,所占比例不断上升,推动金融体系的整个系统性风险一直堆积㊂最后很有可能会演化成金融体系的危机㊂2.2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防范对策解决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和2018年金融工作会议中多次提到的重要问题㊂包括财政部在内的多个有关部门都对地方政府债务高度关注,用各种方式方法来逐步确定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目前的规模和现状,以及其他相关情况,组织有关部门来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风险㊂2.2.1 将隐性债务显性化隐性债务的风险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里的重点难点㊂为了加强对隐性债务风险的防范,必须要加强对隐性债务的管理㊂为了更好地管理隐性债务,防止风险突然集中爆发㊂首先,要将隐性债务显性化,通过各种摸底排查的手段,将目前地方上凌乱的㊁分散的投融资全部统一管理起来,严格㊁科学的按照统一标准,编制政府财务报表,全面㊁准确的了解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具体情况㊂其次,地方政府将自己的投资融资独立核算,并且独立设立账目㊂严格管理投资融资的项目,建立起严格的资金使用条例㊂提高资金使用率,地方政府要建立起一套严格的投资风险评估机制,对将来的投资进行严格的评估分析㊂2.2.2 改革财政体制,明确政府管理职能地方政府不但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还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发展建设的责任㊂还有与之不匹配的分税制,财政压力巨大㊂加之政绩考核的压力与晋升机制的诱导㊂妥善预防并处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更需要地方政府内部的改革和转变㊂当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以及投资项目不能到期偿还债务时,债务将直接传到地方政府㊂地方政府税收所占比例的降低,与之相反的是却承担越来越多的事权㊂特别是我国中部和西部部分经济实力相较东部有较大差距的区域,当地地方政府财政缺口较大,财政压力大于经济发达地区,严重依赖于融资借款㊂明确政府职能,才能更好地在预防的同时做到妥善处理目前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㊂当前中央政府对于各级地方政府的借债限制,逐渐将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到合理的范围之内,逐步向 服务型政府 转变㊂让政府和企业各自做各自该做的事情,发挥该发挥的作用㊂明确政府和企业,市场之间的关系和界限㊂2.2.3 建立债务风险预警评估机制,推动金融机构改革第一,加强对于地方债务的监督和防范工作,遏制债务增加,建立完善的债务风险警示体系和债务情况评价准则㊂对于举债资金要严格审查用途和规模,必须要纳入到政府的预算之处管理之中㊂对地方政府的每个项目都要从开始到结束全方位的风险防控,对于政府财务报表要真实㊁准确,不能出现纰漏或者可以隐瞒的事情发生㊂同时各地方政府要依据地方经济实力和风险大小制定出可行的债务风险处理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债务风险要做好应急准备㊂第二,要对金融监督机制进行改革,防止地方政府影响金融机构的事情发生,增强金融机构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杜绝违规融资,数据不明情况下融资㊂提高金融机构在面对风险时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㊂加强市场对金融机构行为的影响,要合理准确的评估各项风险和信息,做到公开㊁透明,向市场提供准确专业的信息㊂3 结语面对地方政府规模庞大的隐性债务,中央政府已经多次召开相关会议讨论方法解决隐性债务问题㊂国内地方政府债务日益增多且隐性债务不明确的大背景之下,对于我国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风险的防范就显得格外重要㊂隐性债务可能带来的金融系统风险㊁对财政的风险越来越大㊂想要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妥善的处置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就必须要做好长远的计划表,多方面统一标准,分类管控,同时加强政府内部管理㊂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这需要各级政府多年的努力才可以慢慢解决㊂相信在合理的规划和严密的执行之下,隐性债务问题一定会被妥善解决㊂参考文献[1]马进,殷强.地方发债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2010,(5):28-31.[2]封北麟.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 ].财政科学,2018,(5):55-62.[3]刘少波,黄文青.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状况研究[J ].财政研究,2008,(9):64-68.[4]吉富星.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与投融资规范[J ].银行家,2018,(3):98-100.[5]李升.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及其治理[J ].地方财政研究,2018,(12):58-6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致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 #
对认识财政风险有一定的作用$ 但 缺 乏 内 在 的 联 系$ 无 法 形 成 一 个 对 财 政 风 险 的整体性认识 # 单纯从某一个方面出发 是 不 够 的$如 研 究 债 务 风 险$仅 仅 就 债 务 论 债 务 没 有 意 义$ 必 须 把 它 和 清 偿 债 务 的资源联系起来 # 而且 $ 不仅仅是借债才 会 形 成 债 务$拖 欠 的 款 项 $应 办 而 没 有 办 的事务 $ 实际上都构成债务 # 债务是未来 的 支 出 成 本$反 映 的 是 未 来 的 支 出 压 力 # 因此 % 财政风险应是造成支付危机的可 能性 % 或者说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不足 以 履 行 其 应 承 担 的 支 出 责 任 和 义 务$以 至于经济 $ 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受到损害 的一种可能性 # 根据风险的本质属性和地方财政的 运行特征 % 地方财政风险是指地方财政 在运作过程中 % 由于不确定等因素的影 响 % 发生财政资金损失或正常收支困难 的可能性 # 基于这样的考虑和上述地方政府或 有债务形成机理的分析 % 不难发现不同 类型或有债务都会造成或增大地方财政 的支付困难的可能 % 极易形成地方财政 的支付危机 # 地方债务是地方财政风险的主要来
!$ 经济体制所导致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 制 过 渡 时 期 #旧 的 体 制 已 被 打 破 #新 的 体 制 尚 未 完 全建立 # 这种经济体制特征使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带 有明显的转轨特征 $ 一方面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政 府行为不尽规范和部分失当是地方或有债务产生 和不断积累的根本原因 $ 另一方面 % 中央政府逐步 下放 的 计 划 & 财 政 & 投 资 & 金 融 & 进 出 口 等 方 面 的 权 限 # 使地方政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区域经济和 谋取地区利益的权利和能力$ 在强烈的利益驱动 下 # 地方政府必然追求本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 $ 在 此过程中 # 由于计划体制下管理经济的惯性作用 # 使 地 方 政 府 在 经 济 工 作 中 的 方 式 &方 法 &手 段 存 在 很多误区 # 不恰当的行政干预最终制约了经济健康 发展的同时 #也产生了大量的或有债务 $
%$ 财政体制所导致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
现行的财政体制本身存在着缺陷# 首先是中 央 与 地 方 政 府 财 政 关 系 矛 盾 重 重 #( 分 税 分 权 ) 使 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划分不清# 从而导致事权与 支出责任划分不明 & 财权也随之不合理 $ 现行的转 移 支 付 不 规 范 #( 税 收 返 还 ) 方 式 既 大 规 模 向 地 方 转移资金# 使中央与地方政府争夺税收收入而种 下隐患# 又只讲返还数额& 不规定返还资金的投 向 #使 中 央 无 法 控 制 地 方 财 政 投 入 结 构 的 不 合 理 # 增加了结构调整难度 $ 其次是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尖锐$ 财政的分配 权 被 部 门 肢 解 #财 力 分 散 #又 由 于 分 税 制 不 完 善 # 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 来 $ 尤其是财政供养人口的退出机制不健全 # 地方 政 府 资 源 的 配 置 效 率 不 理 想 #调 控 能 力 弱 化 #使 地 方政府或有债务变为现实或直接债务的机率进一 步 增 大 #再 加 上 财 政 法 制 框 架 不 健 全 #地 方 债 务 的 风险性更令人担忧 *
!
孙 镟 方 先 明
从结构上看% 首先是债务规模不同级次政府 差别较大 # 债 务 主 要 集 中 在 市 县 两 级 # 有 的 甚 至 主 要集 中 在 乡 级 $ 其 次 是 不 同 地 区 之 间 政 府 或 有 债 务构 成 存 在 较 大 差 异 # 且 与 当 地 的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和市 场 化 程 度 有 直 接 关 系 $ 再 就 是 不 同 项 目 之 间 或有 债 务 的 增 长 速 度 不 同 # 且 与 市 场 化 改 革 的 进
!"#"$
财经论坛 ()*+特征 程 & 体制转轨密切相关 $ 二 !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形成机理分析
!""# 年 第 $ 期 ! 总 第 %&% 期 "
从 地 方 政 府 或 有 债 务 的 形 成 机 理 谈 财 政 风 险 的 防 范
!""# 年以来 # 在财政政策方面的研究中 # 政府
&$ 有企业运营所导致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
我国目前的地方政府与所在地企业的关系是 共 命 运 &共 兴 衰 的 #它 们 利 益 一 致 #休 戚 相 关 $ 因 此 # 地方政府对地方企业爱护有加 $ 虽然国家对国 企改革要实现政企分离# 但地方政府远未达到这 一目标$ 其表现之一就是不仅承担了地方政府借 款的偿债责任# 还连带承担了地方企业债务的偿 还责任$ 这一政府职能的越位行为无疑增大了地 方政府的或有债务规模和风险 $
的隐 性 和 或 有 债 务 越 来 越 受 到 关 注 $ 正 确 认 识 和 估量 隐 性 债 务 和 或 有 债 务 对 于 制 定 和 实 施 财 政 政 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 # 在 大力 发 展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过 程 中 出 现 的 必 然 现 象 # 有其发生和存在的合理性 # 但由于其规模较大 # 涉及面广 # 隐蔽性强 # 因而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 我国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现状有以下特征 % 从总量上看% 首先是规模巨大却难以确定数 量 $ 中国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究竟有多少 # 不仅取决 于对 或 有 债 务 范 围 的 界 定 # 而 且 还 受 到 统 计 数 据 来 源 不 一 致 的 影 响 $ 仅 从 显 性 或 有 债 务 考 察 #福 建 & 山东 & 吉 林 等 地 方 财 政 或 有 债 务 的 规 模 都 超 过 其 当 年 地 方 财 政 可 用 财 力 的 几 倍 甚 至 几 十 倍 #各 省粮 食 企 业 财 务 挂 帐 & 各 级 政 府 在 发 展 经 济 和 社 会文教事 业 & 培 植 财 源 过 程 中 的 财 政 亏 空 & 社 会 保 障基 金 特 别 是 养 老 保 险 基 金 的 支 付 缺 口 都 形 成 了 地方 政 府 或 有 债 务 的 规 模 巨 大 且 增 长 加 快 $ 如 果 再考察隐性或有债务 # 问题必然更加严重 $ 其次是项目众多$ 目前有据可查的地方债务 项目有 % 地 方 企 事 业 单 位 使 用 的 外 国 贷 款 & 国 债 转 贷资 金 & 地 方 政 府 担 保 & 核 实 的 粮 食 企 业 亏 损 挂 帐& 公益性国有企业的救助& 政府性基金收支缺 口 & 地方 金 融 机 构 的 不 良 资 产 & 一 般 竞 争 性 国 有 企 业亏 损 的 债 务 最 后 清 偿 & 对 非 公 共 部 门 债 务 的 清 偿 & 下级政府的财政收支缺口和债务 $ 这其中既有 显性 债 务 也 有 隐 性 债 务 # 有 些 是 政 府 直 接 经 济 行 为引起的 # 如 政 府 贷 款 担 保 形 成 的 或 有 债 务 ’ 有 些 是由 其 他 市 场 主 体 行 为 转 化 而 来 的 # 如 农 村 合 作 基金 会 产 生 的 不 良 贷 款 & 各 种 民 间 非 法 集 资 等 形 成的 或 有 债 务 & 对 地 方 金 融 机 构 的 救 助 以 及 对 地 方公益性国有企业的扶持等 $ 再次是涉及社会各个方面$ 地方政府或有债 务不仅存 在 于 不 同 级 的 政 府 之 间 # 不 同 地 区 之 间 # 而且 项 目 用 途 分 布 也 极 为 分 散 $ 有 的 用 于 政 府 担 保 &政 府 承 诺 ’有 的 用 于 粮 食 保 护 &最 低 养 老 金 支 付’ 有的用于投资和福利# 还有的用于扶持和救 助 $ 从涉及的行为主体看 % 包括政府 & 政府部门 & 地 方金融机构 & 企事业单位 & 职工个人和农民 $ 最后是风险不断增加$ 由于或有债务的概率 具 有 不 确 定 性 #随 机 性 大 &可 控 性 差 #而 现 行 的 预 算制 度 对 政 府 或 有 债 务 既 无 考 核 指 标 也 不 在 预 算 中反映 # 对各种风险的产生孕育了温床 $
!!"
统计与决策
万方数据
!"#"$
财经论坛 &’()(*+,-*.’*
!""# 年 第 $ 期! 总 第 %&% 期 "
消费’ 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李明峰
一 ! 大力开发国内市场 $ 劳动力资源 的浪费也是市场资源的浪费 目前最大的浪费是劳动力资源的浪 费 % 这些劳动力没有收入由此造成巨大 的市场资源的浪费 & 而且这种浪费造成 ’’ 巨大劳动力资源对 了另外一种后果 ’ 工作岗位的潜在需求也制约了有消费能 力需求水平的提高和释放 # 首先 % 巨量的 劳动资源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 % 在农 村 %有 限 的 人 均 耕 地 $ 其 它 自 然 资 源 $更 重要的是非常虚弱的基层社会组织使大 量劳动力没有完整的工作机会 % 因而这 部分人口收入水平极其低下 % 尽管有很 强的消费要求 % 但没有消费能力 % 不能形 成有效的市场 # 同时 % 有消费能力的人由 于深知劳动力市场长期的供大于求的状 况 % 自然认为工作缺乏保障 % 对未来的收 入没有足够的信心 % 严重制约了其消费 能力的释放 # 曾连续几年物价的低迷 $ 主 要由中低收入人群构成的储蓄的高速增 长就是最好的说明 # 尽管最近以来 % 各种 物价有所回升 % 但这之中主要是国家行 政主导的结果 % 比如说粮食 % 还有大量的 是投资需求和成本上升推动所引起的% 而不是真实的消费需求的结果 # 即使本 应 在 消 费 需 求 表 现 明 显 的 住 房 需 求 %普 遍认为目前也有百分之三十以上是投资 需求带来的 % 摩根士丹利的首席经济学 家罗奇甚至认为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 不是真实的消费需求支撑的经济增长是 不能持久的 % 也是危险的 % 不管从经济上 还是政治上 # 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提高占百分之 七十人口的中低阶层的收入水平 # 我国 鼓励一部份人先富起来 % 有两方面考虑 # 首先 % 希望富豪们能加大积累继而增加 投资 % 从而发展经济 % 这点尤其在生产能 力不足时显得尤为重要 $ 实际效果是非 常明显的 % 改革开放十几年 % 民营经济的 迅速发展 $ 生产能力的跳跃式提高 $ 社会 商品极大地丰富起来 # 其次 % 在消费上也 是有所要求的 % 希望通过这些富裕的人 员 加 大 消 费 %从 而 促 进 生 产 %增 加 就 业 % 提高更多人的收入 % 然而更大规模的增 加 消 费 $生 产 $就 业 %但 这 一 传 导 机 制 发 挥的效率显然并不理想 # 富裕和贫穷阶 层似乎各自逼向两极 % 这是危险的 # 富裕 阶层财富积累呈几何递增 % 处于暴富状 态 % 财富大量积淀甚至于流入国外 % 不能 发挥消费的促进作用 % 影响了政策的效 果充分发挥 % 在牺牲了社会资源和环境 后对社会的贡献并不理想 # 而贫困阶层 因为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低下 % 完全无 力消费 # 结果是整个市场资源的开发阻 碍了经济的发展 # 意识 $ 政策 $ 地域和客观条件的差 异 %形 成 了 东 部 $中 部 $西 部 经 济 发 展 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