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与大学教师的能力建设
关于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和教师科研能力建设分析
关于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和教师科研能力建设分析高职院校科研定位与教师科研能力建设分析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中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和教师科研能力建设,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是指学校在科研领域的目标、方向和优势,是学校科研发展的基础。
科研定位不明确、不准确,会导致学校科研工作重复、低水平,无法形成特色和优势。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明确自身的科研定位:首先,根据学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科研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其次,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导,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科研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最后,注重科研团队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
教师科研能力建设是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关键。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科研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二是科研能力不足,缺乏独立开展科研项目的能力和经验;三是与产业界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对行业发展的了解和参与。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和提升,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和水平;二是鼓励教师参与产业界的合作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对行业发展的了解;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和动力,推动学校的科研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和教师科研能力建设是学校科研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明确科研定位,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推动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
科研管理系统用户手册科研处科研管理系统用户手册一、概述科研管理系统是为科研人员设计的,旨在提供一个集科研项目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申报、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考核等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
通过使用该系统,用户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科研管理,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实现科研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工作。
大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大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内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教师队伍建设愈发凸显其重要性。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一个大学的立身之本,更是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
本文将就大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教师培养与选拔在大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中,教师培养与选拔是关键一环。
首先,高校应加强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
创设一流的硕士、博士学位培养计划,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其次,应积极引入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通过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学术交流,吸引国外优秀教师来华任教,引进跨文化视野,推动科研与教学水平的提升。
第二部分:促进创新能力培养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创新能力培养。
高校应设立教师创新项目,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资源支持。
同时,要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积极开展教师教学方法与教材的改进,提高教学服务质量。
第三部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大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中,师德师风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培养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师风。
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塑造正面的社会形象,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部分:推动教师评价体系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对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高校应制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教学、科研、师德等方面为主要考核内容。
同时,要确保评价制度公平公正,避免评价过度功利化。
第五部分: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中,教师培训与发展是提高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校应积极组织各类教师培训活动,提供广泛的学科教育和教学经验交流机会。
此外,还应加强教师的职业发展指导,制定科学合理的晋升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第六部分:改善教师待遇与福利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中,改善教师待遇与福利是关键一环。
高校应提高教师薪酬水平,建立合理的绩效制度,充分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保障和福利待遇,提供完善的教育培训和医疗保险等。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管理办法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管理办法(2020年第3次院长办公会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教师管理,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教师,是指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具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相应能力水平,专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教师系列(含专职辅导员)和科学研究系列人员。
第三条学校对教师实行校、院两级管理。
学校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确定岗位设置方案,核定岗位总量,规定结构比例。
各教学部门依照学校确定的职能、编制限额、职数以及结构比例,设置本部门的具体岗位,并确定各职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
第二章任职资格与条件第四条教师必须下列条件1. 教师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2. 教师应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新录用的专任教师原则上须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特殊学科、新兴专业的教师经学校批准后可适当放宽为本科学历学位;3. 申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须通过思想政治(师德表现)、教育教学(专业技术业务)能力考核和学术技术能力评议,具备相应教师职务所需的业务能力考试合格证书;4. 身体健康,能履行岗位职责。
第三章教师引进第五条教师的引进必须坚持与学校发展目标和专业、课程建设目标相一致的原则,要有利于专业、课程的建设,有利于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结构优化,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
第六条按照《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员工引进与管理办法》要求,教师引进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公开招聘,程序透明,择优引进。
第七条教师引进分柔性引才和招考录用两种方式,柔性引才的重点对象是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学术成就和影响、具有较强的学科团队建设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的专业带头人;或者有一定的学术成果和科学研究发展潜力、能把握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具有长远的战略构思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学术骨干。
论高校教师队伍国际化问题
课程教学 , 以知识 、 智能教学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服 务实施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还不完善 , 很多
都是照搬普通本科 的课程 。研究 高职 院校 的课程体 系
的理论原则 , 建设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是一个重要
课题 。 在课程建设与评估过程中 , 需要注意的是 : 1.导 向 性原则。在对课程进行评估时 , 将课程建设向内涵发展
摘 要 : 国际化是人 才变化的重要趋 向, 是影响 高 等教育发展 的重要力童。本文在 明确教师队伍 国际化 内涵的基础上 ,分析教师队伍和留学工作所面临的挑 战, 据此提 出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关键 词 : 教 师队伍 国际化 出国留学 客观 需要
必要 途 径 面 临挑 战 关的影响 ,以及应注意处
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 参与专业教学 改革 和建设评 估工 作 。[, ]
[ 1] 卢致俊, 曾华, 俊 张海峰.高职院校专业体 系的 特征及其构建〔].教育与职业, J 2006/33. [2〕陈希天,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 《
估指标体系》解析[EB/OL]./pg/
野, 掌握与专业相关 的国际化知识和国际规则 , 具有 良 好 的 国际交往能力 、 强 的创新 能力和 国际竟争能力。 较 2.教师资源配置 国际化 。教师 日益成为全球性资源 , 逐 步形成 国际性人才市场 , 主要通过 国际市场进行配置。 主要体现在具有教师聘 任 的全球化 、 全职”与 “ “ 非全 职” 固定编制” 流动编制” 和“ 与“ 并用的制度。3.人才竞 争和合作国际化。国内人才竞争国际化, 国际人才竞争 国内化 ;跨校门国门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 培养 和引进一流师资 , 使学 术水平 、 人才培养质量进人 国际 前 沿04.教师队伍管理 国际化 。 教师队伍建设贯彻“ 以人
高校人力资源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学 会 职务 的情况 指标 指 教 师在 国际各 种学 会上 承 担 学 术 职务 的总数 。 4 )指 标 体 系 。根 据 对 一 级 指 标 、二 级 指 标 、 三 级 指标 的分析 ,高等 教 育人力 资源 国 际竞争 力 评 价 指标 体系 见表 1 。
能够 在各 个 国家之 间进行 比较 分析 。
到 的认 可程 度 和受到 的尊 重程度 。
3 )三级 指标 。职 称 指 标 主 要 指 教 授 数 量 以及
4 )可操 作 性 原则 指 高 校 人 力 资 源 国 际竞 争 力 设 计指 标 体 系 中 的指标 ,必 须 能够 获 得 统计 数 据 , 可 以参与 统计运 算 ,从 而得 出结果 。 5 )可行 性 原 则 高校 人 力 资 源 国 际竞 争 力 的评 价过 程 ,主要是 评 价高 校教 师在 国际学术 界 的声 誉 和得 到 的认可程 度 ,因此 ,可行 性原 则 指 国际学 术 界 的声誉 和得 到 的认 可 程度 ,必 须是 能 够用具 体 指 标来 描述 的 。
决 策 参
太原 科技 2 1 0 0年 第 2期
l ■ 。 曩童 尊 曩 薯蚤嚣蠹
0凹 嗍 鳓 a 匿 啪 国 @
蕾尊 — e 鹈 糍 鼍 鞭 电 l 嚣羹琵 营 罄 藏 嚣 甏
计 指标 体 系 中 的指 标 ,必 须 是适 用 于世 界 各 国 的 ,
2 高 校人 力资源 国 际竞争 力评 价的指 标体 系 根据 目前 高校 人力 资源 评 价指标 体 系 的研究 现
教 授 人数 占全校 教 师人 数 的 比例 :学 历指 标 主要 指 获 得 世界 著 名大 学博 士 学 位 的教 师总 数 .以及 这 些
双一流大学人力资源规划
双一流大学人力资源规划1. 引言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需求,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人力资源的量化和合理配置,从而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双一流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织,人力资源规划对于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双一流大学人力资源规划展开讨论,包括背景、目标、方法和挑战等方面。
2. 背景国家实施双一流高校建设,旨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作为双一流大学,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双一流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人才流失、人才培养等问题。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对于双一流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3. 目标双一流大学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人才需求预测通过科学的方法,预测双一流大学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人才需求,包括学科专业、教师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需求。
3.2 人才招聘与选拔建立科学公平的人才招聘与选拔机制,吸引和选拔合适的人才加入双一流大学,为其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3 人才培养与发展针对双一流大学的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和发展计划,培养和提升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才,为大学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4 人才激励与留住制定激励机制,激励和留住双一流大学的优秀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4. 方法4.1 数据分析通过对现有数据的分析,了解双一流大学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包括教师数量、学科专业分布、教师素质等方面。
同时,结合未来发展需求,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人才需求。
4.2 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当前人才市场的情况,包括有哪些优秀的人才资源可供选择,以及人才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期望等方面。
根据市场情况,制定相应的人才吸引和激励政策。
4.3 人才选拔通过面试、考核等方式,选拔适合双一流大学的人才,确保其具备优秀的学术背景和教学能力。
4.4 人才培养根据双一流大学的发展需求,制定具体的教师培养计划、继续教育计划等,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汇报人:2023-12-13•引言•学科定位与特色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目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科研能力提升与学术影响力扩大•保障措施与政策支持01引言背景与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高校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具有更加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科定位不够准确、学科体系不够完善、学科内容不够丰富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学科建设现状及问题VS02学科定位与特色发展学科定位明确与特色发展学科定位明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明确学科定位,突出学科特色,强调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特色发展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结合地域文化、学校历史等,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科发展规划,形成具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学科交叉融合高校应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跨学科研究,拓展研究领域,提高研究水平。
创新发展通过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新发展,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科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价体系,包括学术成果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社会服务评价等方面,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科建设水平和成效。
通过设立奖励制度、提供科研经费支持、提供学术交流机会等方式,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学科建设,提高学科建设质量和水平。
学科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学科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03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引进与培养并重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同时注重现有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科交叉与融合鼓励教师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日期】2020.12.24•【文号】教师〔2020〕10号•【施行日期】2020.12.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20〕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准确把握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时代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校内涵式发展,以强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任务,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为关键,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2.目标任务。
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高校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更加健全,管理评价制度更加科学,待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
高校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育人水平、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
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高校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人力资源素质和国家的竞争力。
提升高校教育质量成为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一、优秀师资队伍优秀的师资队伍是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
师资水平的提高需要政府和高校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一方面,政府应当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教师从业和科研,提高其待遇和社会地位。
另一方面,高校应当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师资加盟。
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提升其教学和科研能力。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高校教育投入的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师资、设施和设备的水平。
高校内部也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和社会资源的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就业能力。
三、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
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当倡导综合素质评价的理念,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中。
政府和高校还应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估,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高校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灵活的教育模式高校应当转变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当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高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校应当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学理念。
高校还应鼓励师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等教育学(2)
高等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3.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等。
4.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的比例关系。
5.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使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
6.高等教育目的: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7.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指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规格要求,相对于教育目的来说,它是高等教育层次的特殊目标;而相对于各级各类教育目标来说,则是共同的总目标。
8.高等学校的微观管理体制:高教管理体制有宏观和微观层次之分。
微观层次是指高校管理体制中的高校各个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即高校的内部管理。
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或学校系统,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学校的种类、性质、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主办权、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学校之间的衔接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等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教育制度中占突出地位。
10.学位制度:即国家为保证学术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衡量标准从而对相应学术程度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11.教师专业化: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对高校人事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对高校人事工作的认识和理解高校人事工作是指在高等学校中负责管理和组织人力资源的工作。
在高校中,人事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教师队伍的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全局。
对于高校人事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人事工作要注重选拔优秀人才。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人事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拔具有优秀素质和高学术水平的教师。
在选拔过程中,需要从教育背景、学术成果、教学经验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确保选出的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和科研工作。
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高校人事工作要注重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因此,高校人事工作需要建立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应该包括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学术声誉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以全面评估教师的综合能力。
同时,评价过程应该透明公开,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够公平竞争,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高校人事工作要注重激励和培养教师。
教师是高校最宝贵的资源,因此,在人事工作中要注重激励和培养教师。
激励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晋升机制和荣誉称号等方式来实现,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培养可以通过提供专业培训、学术交流和科研支持等方式来实现,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高校人事工作要注重管理和监督。
高等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人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是确保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管理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章,明确工作职责和权限,确保人事工作的有序进行。
监督方面,需要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人事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保证人事工作的公正和透明。
高校人事工作是高等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学校的发展。
对于高校人事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应该注重选拔优秀人才、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激励和培养教师,以及加强管理和监督。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高等教育学题目解析1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和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3.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1)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高等教育中心也处在变动之中;(2)具有“官办”、“私办”或“官私合办”多种形式,但以官方的资助和兴办为主。
(3)教育内容比较全面,比较注重道德和伦理教育。
(4)教育的方式也比较灵活,交流、启发、论辩是常用的方法。
(5)学术研究和教学育才结合的比较紧密。
4.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及其基本发展规律。
5.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答:(1)目的在于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使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意义:1)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2)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3)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3)方法: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工作为中心。
2)要注重将高等教育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
3)要对高等教育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1.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2.高等教育的区域(地区)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他们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
3.高等教育的个体、文化、经济功能的具体表现:(1)个体功能:促进个人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
(2)文化功能: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高校国际化办学模式研究
高校国际化办学模式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高校国际化办学模式也逐渐受到重视。
国际化办学模式是指高校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化的教学资源和管理理念等手段,促进学术与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国际化办学模式的意义实施国际化办学模式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际化办学能够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
通过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国际化的教学资源和管理理念,高校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升高校的学术影响力,增加高校的国际知名度。
其次,国际化办学有助于提升高校教育质量。
国际化办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术资源和学习机会,使学生接触到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研究成果。
高校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能够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管理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再次,国际化办学能够促进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办学、教师交流与合作、学生交流与合作等方式,促进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学校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优秀学者和学生来校交流参与科研活动,推动学术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二、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实施途径实施国际化办学模式需要高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和途径。
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国际化办学的政策制度和组织机构,明确国际化办学的目标与任务,加强对国际标准和国际发展趋势的研究与借鉴,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和措施。
其次,高校可以通过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建立合作办学项目,共同组织国际学术会议等。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引进国际知名教师和学者,举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等方式,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再次,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留学生教育,吸引海外学生来校留学。
高校可以制定有吸引力的留学政策,提供专业课程和学术资源,创造良好的留学环境,为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提高留学生的满意度和体验感,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校学习。
2024年学校联合办学计划书精编(4篇)
2024年学校联合办学计划书精编尊敬的各位领导:您好!我拟就2024年学校联合办学计划书,向各位领导做一份简洁又内容丰富的精编,以期得到您的赞同与支持。
一、背景与目标:近年来,我校致力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的合作交流。
为此,我校计划在2024年推出学校联合办学项目。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以下三方面的目标:1.提升教育质量:通过与一流高校的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提升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本校教育质量。
2.加强学科建设:通过与合作高校的学科交流与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
3.拓展国际视野:与国内外优秀高校合作,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促进国际化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
二、合作高校选择与优势:根据我校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以下合作高校进行联合办学:1.清华大学:以其在工程、计算机科学、经济管理等领域的优势,与我校共同办学,提供一流的学术资源和教学支持。
2.斯坦福大学:以其在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优势,与我校合作推出创新创业学士学位项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3.剑桥大学:以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强大学术实力,与我校合作推出人文社会科学学士学位项目,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的人才。
三、联合办学计划与内容:1.教学计划:与合作高校共同制定优质的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确保学生在学术领域和实践能力上得到全面发展。
2.师资队伍:联合办学中,将派遣我校的优秀教师赴合作高校进修和研修,同时邀请合作高校的教师来我校授课和指导,形成师资互访和交流的机制。
3.学生交流与培养:通过学生交流项目,促进学生之间的深入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交流能力。
同时,结合双方的专业特点,开设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和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24北京市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试题(含答案)
2024北京市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科研机构、高校要按照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制定以()为评价标准的科技创新人才收入分配激励办法。
A.论文数量B.工作年限C.实际贡献D.职务职级2.()是创新主体,是市场竞争主体,是产业发展支撑主体,是知识产权战略运用主体。
A.国家B.政府C.企业D.个人3.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各类人才。
A.用好用活B.用对用活C.用好用准D.用足用活4.()又称“反向定制”或“用户直连制造”,是以工厂直接对接消费者需求为特征的新型生产制造和商业形态A.C2MB.M2MC.A.1D.SQUAD2.05.《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由科技部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在2018年底前对项目、人才、学科、基地等科技评价活动中涉及()的做法进行清理,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
A.评价标准不科学B.评价流程不透明C.评价结果不公开D.简单量化6.工业产权中的专利权不涉及?()A.发明专利B.实用新型专利C.产品商标D.外观设计专利7.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A.高层次人才引进B.人力资源配置C.人才结构优化D.人才自主培养8.《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出,规范各类评价活动。
大力减少()事项。
A.项目评审B.人才评价C.机构评估D.以上均是9.根据《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对于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基地,注重评估()的质量和效果。
A.数据资源收集B.数据资源供给C.对外服务D.人才服务10.()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
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要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
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我们需要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同时,要加强科研和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其次,要加强人才流动和引才政策。
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的人才。
要加强对海外留学人员的引进和利用,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优厚的待遇。
同时,要加强城乡人才流动,缩小城乡人才差距,促进人才资源的均衡流动。
第三,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要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保护员工的权益,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最后,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与国际接轨。
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人力资源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
同时,要积极参与全球人才竞争,吸引国际人才来华工作和创新,推动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化发展。
总之,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加强人才流动和引才政策,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些都是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只有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效能,才能推动中国不断迈上新的现代化发展的征程。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作用不可忽视,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将成为关键。
首先,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
高校学科专业建设
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一、背景介绍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意义、现状以及改进措施。
二、学科专业建设的意义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提供高质量教育的基础,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各个领域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作出贡献。
通过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学科专业,培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
2. 促进学术研究和科学发展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学术研究和科学发展。
通过建设专业化、深入的学科专业,提供有利于学术研究和科学发展的平台和环境。
培养一流的学术带头人,推动学科的繁荣和进步,提高高校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3. 提高高校竞争力和吸引力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优秀的学科专业可以吸引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学生资源,提高高校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同时,学科专业建设也是高校在国内外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可以增强高校的知名度和声誉。
三、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目前,中国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 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目前部分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和冗余现象。
一些学科过于庞杂,缺乏专业化和深入性,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和学术研究的要求。
此外,一些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2. 师资队伍结构亟待优化一些高校学科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既缺乏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又缺乏年轻有为的教师后备力量。
这导致教学和科研水平难以提高,无法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
同时,高校在引进外籍教师和开展国际合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3. 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亟待改进一些学科专业的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教学模式单一、创新意识不足,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强国的故事
教育强国的故事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丰富人力资源的国家来说,教育更是至关重要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率。
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是实施“教育强国”战略。
“教育强国”战略旨在通过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管理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故事和案例展示了教育强国的理念和实践。
一、加强基础教育普及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基础教育普及率,特别是对于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孩子。
在很多地方,政府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并提供住宿和奖学金等支持,以确保所有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
此外,政府还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名师一团队”等活动,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和贫困地区工作,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
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阶段,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实施“双一流”建设,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这项计划旨在提高中国高校的学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到中国学习。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高校的教育科研设施建设,提高了教师素质和教育管理水平。
三、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除了基础教育和高学历教育外,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方面。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例如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提供技能培训等。
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推动教育公平和多元化发展除了提高教育普及率和质量外,中国政府还致力于推动教育公平和多元化发展。
政府加强了对特殊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的支持,推广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和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些措施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多元化发展,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
“一带一路” 视野下工程专业来华本科留学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究———基于全球胜任力的视角
第11期2019年11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11Nov 2019[收稿日期]2019-08-10[作者简介]郑淳(1985-)ꎬ男ꎬ四川成都人ꎬ硕士ꎬ西南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综合与合作推进办公室副主任㊁助理研究员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国际化ꎮ一带一路 视野下工程专业来华本科留学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究基于全球胜任力的视角郑㊀淳(西南交通大学ꎬ四川成都611756)㊀㊀[摘㊀要]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纵深推进ꎬ沿线国家学生来华学习的数量不断攀升ꎬ就读工程专业已成为来华留学生的热门选择ꎮ在新的历史时期ꎬ来华留学教育工作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ꎮ实施来华留学教育已俨然成为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 民心相通民心相向 的重要途径ꎮ然而ꎬ我国工程专业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仍需提升ꎬ尤其是在本科生层次ꎮ为此ꎬ我国各高校应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ꎬ转变工作视角ꎬ努力破除培养工作环节中的结构性矛盾和机制体制障碍ꎻ通过推进导师队伍建设㊁精心打造课程体系㊁理顺管理模式ꎬ实现来华留学教育的 提质增效 目标ꎬ推动工程专业来华本科留学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ꎮ㊀㊀[关键词] 一带一路 倡议ꎻ来华留学生ꎻ全球胜任力ꎻ 新工科 ㊀㊀[中图分类号]G64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1-0126-07㊀㊀[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19 11 023㊀㊀一㊁问题的提出多元化的人力资源供给是推动 一带一路 倡议深入实施的关键保障ꎬ这其中包括国际组织人才㊁非通用语言人才㊁各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等[1]ꎮ同时ꎬ根据中国及沿线国家自身的经济特点㊁产业结构㊁人力资源储备和国家发展战略ꎬ工程人才是推进 一带一路 倡议的重要支撑[2]ꎮ通过分析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可知ꎬ沿线区域大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ꎬ且存在人力资源匮乏及文化素质较低㊁工业化水平亟待提升㊁较为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等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3]ꎮ国家商务部在其2017年年度报告中指出ꎬ我国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所承包的工程业务体量持续加大ꎬ2017年承包工程合同额达到1685 9亿美元ꎬ同比增长率为5 8%ꎻ新承包工程合同额达2652 8亿美元ꎬ同比增长率为8 7%[4]ꎮ此外ꎬ主要包括铁路㊁公路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仍将继续发挥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ꎬ推进我国与沿线各国人民民心相向㊁相通ꎬ为倡议的深入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ꎮ由于政治体制㊁文化理念㊁商业环境㊁基础设施水平存在较大差异ꎬ以及沿线国家与西方强权国家复杂的国别关系ꎬ均会对我国在沿线国家的工程项目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ꎮ此外ꎬ由于西方有些势力通过各类宣传渠道ꎬ向沿线国家塑造了针对我国不恰当的国家形象ꎬ蓄意为我国向沿线国家输出工程技术标准和相关工程产品造成障碍ꎮ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商业生态背景下ꎬ除了加强我国自身拔尖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㊁强化优质人力资源储备以外ꎬ我国还应加强沿线国家本地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ꎮ一方面为沿线国家企业㊁科研机构提供高质量㊁可持续人才供给ꎻ另一方面也为我国 走出去 企业提供根植于当地文化㊁习得较强工程专业本领的战略型本地化人才支撑ꎬ推动我国工程技术标准㊁产品㊁教育理念的国际输出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工程教育国际品牌ꎬ从根本上塑造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ꎬ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国际化资源的全面支撑ꎮ需要注意的是ꎬ目前我国相关学者和机构开展了在 一带一路 背景下ꎬ面向一流工程本科教育的㊁基于学生全球胜任力构建的研究ꎬ形成了部分学术成果ꎮ但以提升工程专业本科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为焦点ꎬ针对来华留学生全球胜任力提升的研究还未出现ꎮ在工程教育类来华留学生人数占比不断加大的背景下ꎬ通过研究如何提升来华留学生全球胜任力ꎬ提升工程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质量ꎬ为推动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体质增效 ㊁进一步塑造 留学中国 品牌具有深刻意义ꎮ这也是本文论述相关研究理念和路径的逻辑起点ꎮ㊀㊀二㊁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的内涵与架构国内高校或科研机构已针对全球胜任力的内涵及结构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ꎬ如清华大学ꎮ清华大学于2016年启动了 全球胜任力:为迈向世界做好准备 (GlobalCompetence:PreparingfortheWorld)的专项研究ꎬ并开发了 全球胜任力 模块ꎬ包括世界文化与全球议题㊁道德与责任㊁语言㊁自觉与自信㊁开放与尊重㊁沟通与协同ꎮ在国际层面ꎬ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 ̄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实施的一项国际学生学业成就比较调查项目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ꎬ以下简称为 PISA )ꎬ于2018年提出了全球胜任力框架ꎬ包括 知识㊁认知技能㊁社会技能和态度㊁价值 四个维度ꎮPISA更为强调 全球思维 ꎬ强调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习得与理解ꎬ具备分析和批判性思维ꎬ全面了解全球性重要议题(如气候变化㊁移民和贫困)ꎬ以及理解产生这些议题的原因与未来发展趋势ꎮ关于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的内涵和结构框架目前未见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ꎬ但国外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对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提出了一些概念性分析ꎮ国外学界对工程人才的培养强调对工程企业用人需求的积极回馈ꎬ如国际著名工程教育期刊Eu ̄ropeanJournalofEngineeringEducation曾发表社论ꎬ对 工科课程的终极目的 提出质疑: 工科课程的终极目的将是培养具有职业竞争力的学生ꎬ但教学人员是否帮助学生们习得了最重要的能力? [5]再如ꎬMagleby㊁Harb等学者提出: 只有对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的内涵进行界定ꎬ才能按照这些维度培养出相应的学生ꎬ并给予相关评价ꎮ [6]在此基础上ꎬ总结了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的结构框架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异质文化环境适应力㊁全球道德责任感㊁工程技术理论深度和工程实际能力ꎮ㊀㊀三㊁ 一带一路 倡议下我国来华留学教育基本情况纵观新中国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发展历程ꎬ从建国初期我国开始尝试从周边民族独立国家㊁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招收来华国际学生ꎬ到1973年正式恢复大规模招收来华国际学生ꎬ再到如今来华国际学生数量接近50万人次ꎬ可以发现ꎬ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和全球治理能力的提升ꎬ我国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在持续增强ꎮ同时ꎬ由我国精心培养的㊁专业学术能力较强ꎬ又通晓中国文化的国际学生对推动中国文化理念和意识形态的国际输出ꎬ以及全球话语权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ꎮ更具现实意义的是ꎬ广大国际学生校友学成回国后在当地重要部门担当要职ꎬ竭力促进其本国与中国的经济㊁文化等全方位交流合作ꎮ如西南交通大学20世纪50年代开始接收来华留学生ꎬ是中国最早接收来华留学生的重点大学之一ꎮ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ꎬ西南交通大学培养的来华留学生对促进邻邦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建设ꎬ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㊁文化交流互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ꎬ特别是为越南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工程人才ꎬ包括越共政治局委员邓友㊁越南河内交通大学校长杜营海㊁越南建设大学校长黎文赏㊁越南城市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黎贵安㊁越南交通部副部长阮廷现和越南交通部设计院总工程师陶春林等[7]ꎮ2016年ꎬ教育部发布了«推进共建 一带一路教育行动»ꎬ进一步突出教育在共建 一带一路 中具有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ꎬ倡议要为共建 一带一路 提供人才支撑ꎬ扩大人文交流[8]ꎮ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ꎬ提出来华留学生教育要实现 提质增效 目标ꎬ进一步优化来华留学生源国别㊁专业布局ꎬ加大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建设力度ꎬ打造 留学中国 品牌ꎬ进而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软实力[9]ꎮ根据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如图1所示)ꎬ从2014 2018年ꎬ来华留学生总数从377ꎬ054名增至492ꎬ185名ꎬ增幅达31%ꎮ其中ꎬ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从284ꎬ369名增长至398ꎬ844名ꎬ增幅近40%ꎻ而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人数增幅更为明显ꎬ从189ꎬ187名增长至311ꎬ775名ꎬ增幅达1 2倍ꎻ在沿线发展中国家群体中ꎬ非洲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人数增幅最大ꎬ从41ꎬ677名增至81ꎬ562名ꎬ增幅近一倍多[10][11][12][13][14]ꎮ此外ꎬ根据教育部 2017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 ꎬ2017年共计有58ꎬ090名来华留学生选择就读工科专业ꎬ占比达11 9%ꎬ仅次于选择 汉语言 专业的来华留学生ꎮ其中ꎬ在本科层次共计有27ꎬ008名来华留学生选择就读工科专业ꎬ占比17 4%ꎬ位列所有专业的第二位ꎻ而在研究生层次(含硕士和博士)ꎬ选择就读工科专业的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17ꎬ815名ꎬ占比23 5%ꎬ位列所有专业的第一位ꎮ由此可见ꎬ来华就读工科专业高层次学位成为来华留学生的热门选择ꎮ主要原因在于ꎬ一是依托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ꎬ我国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了务实而富有成效的交流合作ꎮ通过设置各类奖学金ꎬ推动学分㊁学制双认证等工作ꎬ主动吸引了更多的沿线国家学生ꎮ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来华留学生总数沿线国家人数发展中国家图1㊀2014年-2018年来华留学生人数对比分析二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ꎮ我国工程学科高等教育发展迅速ꎬ其软实力得到全面提升ꎮ具体表现为ꎬ师资团队中拥有海外高层次学习经历的数量得到较大提升㊁全英文课程体系的持续完善和国际化教学环境的有力塑造ꎬ 留学中国 的品牌效应已初见成效ꎬ这是关键因素ꎮ㊀㊀四、我国来华留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一)面临的挑战1.国内公众舆论的质疑ꎮ近年来ꎬ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ꎬ学生双向性流动的明显加强ꎬ来华留学教育被更多的公共群体关注ꎮ尤其是近两年来国内相关媒体对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投入与产比不高㊁学生素质整体性偏低的问题进行了关注ꎬ如最近关注度较高的 留学生违规驾驶非机动车事件 山东大学留学生 学伴计划 等事件ꎮ为进一步解读好我国发展来华留学教育的相关政策ꎬ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盲区㊁误区ꎬ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于2019年7月20日回答了记者提问ꎬ介绍并强调了我国来华教育以 质量 为底色ꎬ推动来华留学内涵式发展的坚定决心[15]ꎮ于此ꎬ我国高校应以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和管理效率为关键抓手ꎬ助力提升我国来华留学教育的公信力ꎬ为推动我国来华留学教育营造积极正向的国内舆论环境ꎮ2.高校自身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的迫切性ꎮ教育是国家之大计ꎬ更是民生之根本ꎮ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ꎬ其中的关键节点在于高校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ꎮ以树人为核心㊁以立德为根本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ꎮ这是塑造高等教育强国核心竞争力的立根之本ꎮ从另外一个方面看ꎬ高等教育强国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维度在于展现全球责任感ꎬ即高校应为世界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培养优秀人才ꎬ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形成 人类命运共同体 ꎮ因此ꎬ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实施主体ꎬ高校应主动探寻提升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途径ꎬ这是发展的内在要求ꎮ3.各高校国际优质生源争夺更加激烈ꎮ我国来华留学教育一直存在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ꎮ不可否认ꎬ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经历几个世纪的演变与发展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力ꎬ其育人文化㊁科研环境等先天性优势无法比拟ꎮ再加之为争夺优质生源ꎬ西方高校已构建多元的奖学金体系ꎬ进一步提升其对国际优秀学生的内在吸引力ꎮ(二)存在的问题1.地域性成为生源质量分配不均的重要因素ꎮ国家政策层面缺乏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ꎬ以实现生源质量的定向分配ꎬ导致地域或区位发展因素成为优质生源分配的重要障碍之一ꎮ由于高等教育资源不充分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不均衡等地缘性原因ꎬ东西部高校所获得的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差别较大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ꎮ同时ꎬ目前国家层面缺乏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ꎬ这也是西部高校对推动来华留学教育的积极性㊁培养质量和培养能力相对较低的现实原因ꎮ2.培养环节缺乏系统性ꎮ目前大多数国内高校的来华留学生培养方案均有待精细化和特色化ꎬ尤其体现在照搬中国学生的课程设置制订培养计划ꎬ未形成适合来华留学生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的独具特色的 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和 通识核心课程体系 ꎬ以及培养目标的设定未充分考虑当地工业企业的用人需求㊁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ꎮ其次ꎬ英文全英文课程体系和全英文专业体系不够完善ꎮ在现阶段ꎬ要在较短时间内持续提升我国对优质国际生源的吸引力ꎬ优化来华留学教育的 基础性构架搭建 ꎬ完善英文全英文课程体系和全英文专业体系是有效途径之一ꎮ最后ꎬ与专业学习相配套的来华留学生实践基地数量较少ꎬ甚至流于形式ꎬ专业学习和实践学习脱节ꎮ因而ꎬ毕生回国后无法满足当地企业的用人需求ꎬ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ꎮ3.管理体制僵化㊁特殊化现象突出ꎮ目前多数高校留学生事务的两种主要管理模式ꎬ即 内部职能型管理模式 和 事业部型综合学院管理模式 [16]ꎬ导致来华留学生教育特殊化ꎮ但由于缺乏学校校际层面的扁平式工作督导机制ꎬ以及相关人事保障㊁激励机制的不健全ꎬ未能将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绩效与职务㊁职称晋升进行有效挂钩ꎬ真正触及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核心利益ꎬ导致教学科研单位普遍存在工作积极性不高ꎬ甚至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ꎮ4.来华留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完善ꎮ针对来华留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ꎬ目前仅有由国家教育部国际司支持和指导ꎬ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于2015年开始实施的 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体系 ꎮ该认证体系已完成三批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的质量认证工作ꎮ事实上ꎬ 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体系 偏向于针对宏观办学及培养问题做出指导性建议ꎮ但由于学科间知识结构和培养理念的差异性㊁以及学校自身办学定位的分化和国际化发展水平的不同ꎬ 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体系 无法深度结合高校的办学实际ꎬ针对各个专业领域的培养成效做出更为有效的判断ꎮ若要实现 一校一策 ꎬ高校唯有自行探索ꎬ构建契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来华留学质量评价机制ꎮ㊀㊀五、提升工程专业来华本科留学生全球胜任力的有效路径高水平的留学生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特征ꎬ也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17]ꎮ来华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ꎬ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因素[18]ꎮ为加快推进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ꎬ提升来华留学教育ꎬ尤其是工程类来华留学教育将是关键发力点ꎮ(一)宏观层面1.不断加强来华留学生管理法规体系建设ꎮ持续完善来华留学生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将为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㊁全球胜任力提供关键性制度保障ꎬ是我国提高 留学中国 品牌效益的根本性基础ꎮ正如前文所述ꎬ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和来华留学生能否严格遵法守纪问题已受到我国公众的广泛关注ꎮ特别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承载着为来华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的学术性目标和培养 知华㊁友华㊁爱华 人才的政治性目标的双重使命[19]ꎮ鉴于此ꎬ不断加强来华留学生管理法规体系建设既是现实使然ꎬ更是战略使然ꎮ具体操作层面ꎬ教育部㊁外交部㊁公安部等国家部委应从解决来华留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ꎬ制订 因时制宜㊁因地制宜 的法规政策[20]ꎬ通过构建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ꎬ切实解决来华留学教育中的实际问题ꎬ尤其要破除上层结构中有关来华留学生管理的各类结构性障碍ꎮ一方面营造开放㊁和谐ꎬ人文关怀氛围浓厚的在华学习环境ꎻ另一方面ꎬ提升来华留学生在华的公众形象ꎬ促进我国人民与来华留学生的融合与团结ꎮ2.优化教育教学和管理机制ꎮ所谓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ꎮ各高校应针对办学实际情况ꎬ探索建设来华留学教育发展数据库ꎬ逐步构建契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来华留学质量评价机制ꎬ形成规范㊁系统㊁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ꎮ亦或在国家教育部的委托下ꎬ引入具有资质的社会第三方评价机制ꎬ为推动来华留学质量提升提供关键性技术支持ꎮ(二)学校层面1.加强师资和管理队伍建设ꎮ(1)加强专业导师队伍建设ꎬ激发队伍活力ꎮ导师的政治站位㊁专业素养㊁教学能力和师德师风是工程类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ꎬ组建国际视野强㊁学术能力强㊁教学指导能力强的导师队伍是提升工程类来华留学生培养及其全球胜任力的基本前提ꎮ来华留学生导师队伍应形成科学㊁有生命力的架构ꎬ即以青年教学科研人员为主体ꎬ由资深教授把关的组织形态ꎮ同时ꎬ还应进一步探索构建导师队伍的激励机制ꎬ具体工作方向为:一是创新学术职称评定机制ꎬ将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与来华留学生培养积极性和实效性进行挂钩ꎬ优化教学和科研的价值导向ꎻ二是探索确立朋辈计划ꎬ即委派相关领域的资深教授作为来华留学生的引路人ꎮ指引其完成学习计划ꎬ增强其在华完成学习的信心和能力ꎻ三是建立来华留学教学与绩效动态评价机制ꎮ即为来华留学生授课的教师大幅度增加其工作量ꎬ体现优绩优酬导向ꎬ特别是英文课程授课教师的工作量ꎮ(2)加强 管理型 导师队伍建设ꎬ做好管理范式的转换ꎮ来华留学生保姆式的管理模式已被诟病多年ꎬ造成了对我国来华留学教育的负面影响ꎮ原因较为复杂ꎬ存在结构性因素ꎮ为解决这一问题ꎬ目前最有效的办法为加强来华留学生管理队伍建设ꎮ具体而言ꎬ应以制度建设为抓手ꎬ加快保姆式向管理型导师制的转变ꎬ让相关管理人员成为来华留学生的第二导师ꎬ引导其适应在华生活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ꎮ对于管理人员自身来讲ꎬ应积极思考如何加强制度创新和深化理论研究ꎬ积极领会国家政策指示精神ꎬ更好地理解我国来华留学发展的规律ꎬ以破除来华留学工作的结构性矛盾或问题ꎮ2.构建一流课程体系ꎮ(1)转变思维ꎬ在 新工科 背景下深度构建通识教育体系ꎮ深度构建通识教育体系是在 新工科 建设背景下提升工程类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ꎬ是实现 新工科 交叉与融合的有效举措ꎮ各高校应充分审视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的重大意义ꎬ以及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与需求ꎬ打破学科间的壁垒ꎬ促进来华留学工程教育专业知识结构的均衡性㊁科学性ꎮ首先ꎬ在学校层面牵头成立来华留学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小组ꎬ通过实现垂直式工作督导ꎬ协同教务处㊁研究生院和教学科研单位ꎬ推进来华留学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ꎮ其次ꎬ为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㊁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ꎬ强化来华留学生的工科基础知识架构ꎬ应在六大领域设置相关课程:一是在伦理价值观与法律底线观塑造方面ꎬ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社会价值观的理解ꎬ以及科研伦理价值的认识ꎬ尤其增强其遵纪守法的底线观念ꎻ二是在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方面ꎬ增强来华留学生适应中国社会ꎬ以及与中国科研团队有效配合的能力ꎻ三是在感知世界文明发展方面ꎬ提升来华留学生的命运共同体的意识ꎬ以及树立世界多元文明互学互鉴的价值取向ꎻ四是在中国传统文学鉴赏方面ꎬ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ꎬ提升其审美情趣和美学意识ꎻ五是在分析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方面ꎬ塑造来华留学生的批判性思维ꎬ洞悉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ꎻ六是在提升利用新技术的能力方面ꎬ鼓励来华留学生利用大数据构建㊁程序编程等技术手段ꎬ助力其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ꎮ(2)持续发力ꎬ构建一流专业课程体系ꎮ专业课程体系是提高工程类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之一ꎮ从宏观上讲ꎬ构建工程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是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兼具学术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工程复合型人才的关键ꎬ也是推动 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 实现国际输出的重要手段ꎮ对于来华留学生个人来讲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来华留学生的专业视野拓展㊁专业素养提升㊁研究潜力挖掘以及科研动手能力增强的关键ꎮ鉴于来华留学生知识储备㊁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较大差异性ꎬ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应着力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化㊁课程难度的梯度化㊁教学大纲的精细化ꎬ推动课程学分和毕业标准与中国学生趋同化ꎮ(3)精准对接实际需求ꎬ进一步优化产学合作育人机制ꎮ在工程教育领域ꎬ构建产学合作育人协同机制历来是保证工程教育质量的不可或缺的环节ꎮ各高校应深度对接我国走出去企业的用人需求ꎬ利用学校的智库资源研究来华留学生来源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实际ꎬ通过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㊁签署共建实践研习基地协议等多元途径ꎬ深化与企业的产学合作育人机制ꎮ同时ꎬ立足工程行业文化ꎬ以 中国故事 为载体ꎬ系统开展对工程类来华留学生对中国行业文化的认知与理解ꎬ探索构建符合我国主流价值和意识形态的行业文化育人新机制ꎮ总而言之ꎬ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ꎬ来华留学教育俨然已成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㊁国际化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与大学教师的能力建设高校学术人力资源是国家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科研人员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的体能、智能和技能的总和,是高校一切资源中最重要、最宝贵、最根本的资源,其主体是高校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教师。
因此,创建创新型高校师资培训体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科研、学术氛围,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路径的选择对于提高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高校学术人力资源大学教师能力建设激烈的国际竞争状态要求不断提升大学教师的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的效益,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一、高校学术人力资源与大学教师能力的内涵及关系1学术人力资源是高校最重要的资源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文化组织,同时也是人力资源的高地。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高校人力资源是多种资源的集合,包括学术人力资源、行政人力资源、服务人力资源、学生人力资源等多种,其核心资源是高校学术人力资源。
高校学术人力资源是教学科研人员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的体能、智能和技能的总和,在构成高校发展的诸要素中,始终处于主导和能动地位。
具体来说,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的主体是高校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教师。
高校学术人力资源是高校一切资源中最重要、最宝贵、最根本的资源,是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源中最活跃、最有价值创造能力的部分,关系着整个高校的运作和发展。
2大学教师能力是多种能力的集合大学教师能力是大学教师在新兴科技迅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大环境下,为适应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并不断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
教师的能力是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教师的能力发展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成的。
大学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
教师的能力是教育、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重要保证。
根据教师能力的这个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1)大学教师能力是学术职业本质属性的反映。
(2)大学教师能力是在各种学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3)大学教师能力是一个系统结构,各成分之间是密切联系的。
韩愈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可见古代对教师职责和角色的定位较为片面和单一,简单地把教师理解为知识的传授和解惑者。
而在当今社会,要求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并重,具有多种能力和高素质,尤其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仅仅具备的传统能力——“知识的传授”已远不能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高等教育和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英国教育家霍勒教授在《教师角色》一书中对教师综合能力的标准提出了六条要求: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系统知识训练;需要持之以恒的理论与实践训练;高度的自主性;经常性的在职进修;团体的伦理规范。
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其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传承文化能力和运用高深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
这些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综合发挥着作用的。
3高校学术人力资源与大学教师能力的內在关系一流的教育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对大学而言,想要赢得与其他高校相比较的优势,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关键是提升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这就有赖于大学教师的能力建设。
大学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使者,是大学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第一推动力,是大学的核心资源、无形资产和独特优势。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现代化人才,才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自身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教师的能力建设是高校学术人力资源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需的个体心理特征,是通过实践将个人智力和教育所需知识、技能转化而成的一种职业素质”。
其教育教学能力体现在既能熟练地驾驭教材又能完成高水平的备课和授课。
教育教学能力是大学教师能力中最主要、最基本,并且占比重最大的能力,是大学教师驾驭知识、传授知识能力的反映,是影响教育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体现教师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因素。
大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教师的地位,有助于高校学术人力资源提高其自身的竞争优势。
大学教师成为研究者,体现在教育科学研究和自我反思、自我构建研究两个方面。
大学教师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是由大学高深文化、高深学问的性质所决定的。
现代教育观念要求大学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传播者”的角色上,而要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和探索。
大学教师参与科学研究,一方面可以使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使大学成为知识经济的“发动机”,成为高科技产品的“孵化器”。
另一方面,大学教师参与科学研究,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可以说,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新问题,谁便会抢占教育市场的先机,其自身就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同样,没有创新的高校也是没有希望的高校。
高校的创新主要依赖于高校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和创立能力的提高。
对于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的主体——大学教师而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对其获取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了非同以往的要求,并且强调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当成为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种自觉与自律,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表现为一种创造精神和创造性行为。
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应当且已成为衡量高校教师素质优劣的重要条件之一,并成为衡量其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准。
大学教师具有传承文化的使命,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既厚实又有蓬勃的生命力。
大学教师对学校文化的传承表现在积极支持学校发展的校风、教风与学风,并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将学校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学校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深切理解和融入到自身所处的文化氛围中,使大学文化成为精神素质提高的助推器,这也有力地促进了大学教师和学生潜能的释放,并将有助于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提高。
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大学教师必须有追求知识的真诚,并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没有对知识的崇敬和探求真理的勇气,则无法实现文化的薪火传承。
大学具有的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决定了大学教师具有运用高深知识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高校学术人力资源具有的学术性,体现在这种资源以高深知识为基础。
当这种资源所具有的内在知识资本向学生实现转移时,其知识资本的价值就会转变成为学生的知识资本,教学是其表现形式;当这种资源的内在知识资本实现增值时,表现为高深知识的创造和发现;当这种资源的知识资本转化为社会现实生产力时,表现为高深知识对于社会的服务和应用。
高校是科研成果的应用者和主体,大学教师如何发挥其社会服务的功能,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积极探索技术转移的途径,使得高校的科研成果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并使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
二、影响中国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因素分析1中国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中国自1999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等教育已实现从英才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变。
大众化高等教育带来了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的增加。
一批接受过高深知识训练的学术人员进入学术职业领域,成为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9—2005)和中国统计年鉴2006的数据表明,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42.57万人,到2004年增加到85.84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3.37万人;2005年96.58万人,2006年107.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0.74万人和11.02万人。
从1999年到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量上增加了65.03万人,7年增加了252.76%,高校学术人力资源增长幅度之大前所未有。
但是,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普通高校师生比不合理、高校学术人力资源流失严重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等多方面,这些方面直接反映了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的学术水平;普通高校师生比不合理反映在中国普通高校师生比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的师生比范围,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负担很重,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的产出质量,也影响到学术人力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高校学术人力资源流失表现在目前高校教师的流动并没有形成良性循环,而是出现单一无序的流动状况。
中国高校学术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其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还处于劣势,资源整体力量较为薄弱,还不具备与其他发达国家学术人力资源相抗衡的优势。
2影响大学教师能力发展的因素第一,缺乏大学教师能力建设制度的支持。
和西方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不同,西方高等教育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而我国高等教育从业教师大多为刚刚走出校门的研究生或本科毕业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师能力发展机制。
对于从事教育教学的大学教师,没有根据其专业标准和实践要求对其进行一定的职后训练;同时,院系领导也仅仅停留在鼓励大学教师充实知识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层面,缺乏对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政策支持。
第二,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矛盾。
从大学的发展史来看,教学和科研曾经存在相互协调的一面。
教学是基础和核心,而科研则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是随着大学的理想和社会需求矛盾的出现,激发了教学和科研的冲突,从而影响了大学教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近几年来大学排行榜不断升温,众人把大学的科研水平看成是大学实力和地位的象征,因此造成了重科研轻教学基础地位的现象。
相对教学来说,科研成果是显现的,且容易衡量比较,所以很多大学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和经费投入等政策上过多地倾向于科研,而削弱了对教学的投入和管理。
大学扩招造成了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衡,因此教学工作压力加大。
学校为了提升排名,将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和教学工作量分解到每一个教师的头上。
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撰写论文以及申报科研项目上,导致的后果是对教学的投人严重不足,引起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第三,教师能力评价制度。
在考核评价制度上,片面追求数量,忽视质量。
大学对教师的科研产出评价偏重于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SCI等收录的论文数和成果鉴定数,导致大学教师把主要精力花在写论文、发表论文上。
有些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强,但如果没有科研论文,不能著书立说,是无法评上高级职称的。
评不上高级职称,工资待遇就上不去,甚至连饭碗也保不住。
同时,由于每年有科研项目、课题经费的要求,因此,当一个项目刚完成,就要急于申报新的项目,没有精力把科研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去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也很难很长时间跟踪一个研究项目进行深入研究,这样,势必影响大学教师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