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祝福》中祥林嫂两处反常举止的探究
论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及悲剧形成的原因
目录一、祥林嫂人物形象 (2)(一)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2)(二)封建礼教和迷信压迫下的受害者 (2)(三)倔强的反抗意识 (3)二、祥林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意义 (3)(一)对旧社会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批判 (4)(二)对封建时期丑恶人性的揭示 (4)结束语 (5)参考文献目录 (6)摘要:鲁迅作为中国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革命家,其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封建社会黑暗的反思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一部,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学性与思想性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而本论文则主要是从其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这一角色展开分析,对其人物形象特征做详细而深刻的总结,并尝试着其这一人物所蕴涵的时代意义进行剖析。
在加深对鲁迅文学作品了解的同时,也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理论性的探索。
关键词:鲁迅祥林嫂小说论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及悲剧形成的原因一、祥林嫂人物形象1、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祥林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勤劳、善良以及顽强等这些性格特性将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生中,遭受封建政权压迫的她因为缺乏正确的认知观念而难以找到生活的方向,而她的周围又都是都是受封建迷信影响的人,因而她才会借助于封建迷信来找自己受苦受难的原因,想要通过“赎罪”的方式来得到解脱。
但是,却不曾想被封建迷信拉入更深的沼泽中,在祥林能力被赶出了鲁镇后死在漫天大雪中。
在封建礼教与迷信的双重压迫下,祥林嫂作为受害者,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性有着典型的代表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2、封建礼教和迷信压迫下的受害者社会无处不在的确良神权思想,又继续给她精神上的重创。
柳妈对她宣传阎王对寡妇再嫁惩罚的因果报应,这使从肉体到精神都有已受着双重奴役的祥林嫂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尽管柳妈这种并非恶意的恫吓带着封建迷信色彩,但愚昧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缝隙疑。
当她“捐门槛,赎了罪”后,坦然去拿祭器时,四婶的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无异是死刑判决。
浅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三笑”
浅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三笑”鲁迅的小说《祝福》写到了祥林嫂的三次“哭”诉,即在婆家抢人时的“哭喊了几声”,强嫁到贺家岙去时的“一路只是嚎”和反复叙说阿毛被狼吃后的“淌下眼泪来”。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还直接描写了祥林嫂的三次“笑”,与上述“三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照应,在深化思想内涵,丰富人物形象方面,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祥林嫂的第一次“笑”,在初进鲁家之后。
从冬初到年底的短短的三个半月之中,她由“试工”而成为鲁四老爷家的“女工”。
“她整天的做”,“食物不论”,所有的活“全都一个人担当”,以至鲁四老爷家都不必再“添短工”了。
就在这样沉重而辛劳的工作中,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
祥林嫂是一个“手脚都壮大”,又极其“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干起活来“实在比勤快得男人还勤快”的人,但她只有“五百文”的月薪,鲁四老爷也只是把她当作是“不开一句口”、只会“整天的做”的“活牲畜”罢了。
所以,祥林嫂的“笑”是她“暂时做稳了奴隶”的下意识的麻木的苦笑。
祥林嫂的第二次“笑”,从二进鲁家之后与“善女人”柳妈的对话中反映了出来。
当柳妈故意追问她“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即改嫁贺老六之事)时,鲁迅写道:“她笑了。
”我们知道,在祥林嫂悲苦的一生中,仅有两年多的时间可算是“交了好运”的,即通过卫老婆子所作的介绍:她有了个“有的是力气,会做活”的男人,还添了个“很听话”、又会“坐在门槛上剥豆”的胖娃子,同时家里“没有婆婆”,“房子又是自家的”,因而祥林嫂似乎有点心宽体胖了。
其实,在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像祥林嫂一样的劳动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不会得到真正持久的幸福快乐的。
祥林嫂的“笑”也是瞬息即逝的欣慰的笑,也从另一方面表现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朴素的生活愿望。
祥林嫂的第三次“笑”,是她去土地庙捐了门槛回来之后。
她“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嫂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现实中的祥林嫂饱受苦难,而虚幻世界里还要延续这种惩罚:在阳间,孤苦伶仃,得不到人间丝毫的温暖,苦熬一生;去阴间,还要被阎罗“锯开来”,令人胆寒。
关于《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再思考
那 么为 什 么 鲁 四 老爷 要 斥 责 祥
林嫂是 “ 谬 种 ”, 而 不 是 “ 扫 帚
星”?
于母 亲 , 因而 母 亲有 资格 对 儿 媳 的
未来 做 主 。从 族 权 的 角度 ,祥 林 嫂 的 婆 婆又 是 完 全 正 确 的 。又 例 如 自 明初 1 3 6 9年 以 来 就 确 定 的 法 律 。
角祥林嫂 的悲剧命 运根 源更是众 说纷 纭 。笔 者 从 教 十 五 年 ,多 次教 授 该
文 .现将 备课 的时思考 的一些 问题提 出 ,抛砖 引玉 ,供 大家一笑 。
意在 争 产 的兄 弟 、堂兄 弟 、从 堂 兄 弟 。但 至 少 它 给 争 产者 设 置 了一 个
先决 条 件 :过 继 。 从 而使 死 者 得 到 祭祀 ,使 未 亡 人 得 到赡 养 。但 卫 家 和 贺 家都 没 有 遵 从 这样 的法 律 。而
未 见 得 讲 的 都 是公 道 话 ,但 他 们 自
方 许择 立 远房 及 同姓 为嗣 。 ” 这条 法
己并 没 有 放 弃 维 持 民 间基 本 的 伦 理
秩 序 的责 任 。 那 么他 们 的原 则 是 什 么呢 ?他 们 的原则 就 是夫 权 、族 权 、 神 权 。夫 权 就 是 妻子 属 于 丈 夫 ,丈 夫死 了 ,妻 子 不 能 改嫁 ,她 只 能 作 为 “ 未 亡 人 ” 等 待 死 亡 的来 临 。族 权 就 是 儿 子 是 母 亲 的 财产 .属 于 儿
形 成 一个 紧密 的三 角 结 构 ,从 而成
讲 理 学 的鲁 四老 爷 始 终 没有 对 此 发
表 任 何评 论 。为 什 么 鲁 四 老 爷不 发 表 言 论 .因为 不 但 夫 权 和族 权 相 矛 盾 ,而且 就连 神 权 也 会 和 族权 以及 夫 权 发 生 矛盾 。谁 都 没 有 错 ,可 是 结 果 又 全错 了 。祥 林 嫂 就 像 一 个 麻 烦 制 造 者 。让 鲁 四老 爷 从 百 试 不 爽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鲁迅的《祝福》是一部揭示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短篇小说,而其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则成为了对旧社会中妇女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进行控诉的象征。
她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却因为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而最终丧命。
祥林嫂的悲剧始于她不幸的婚姻。
她的丈夫年纪比她小十岁,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病逝了。
随后,她被迫再嫁,然而再度丧夫,她的儿子还被野兽所食。
在那个时代,妇女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苦难。
然而,祥林嫂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
当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时,她只希望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里,她连这个低微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毫无同情怜悯可言。
这些“吃人”的人把祥林嫂逼到了绝境,让她完全丢了魂。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的人。
她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完全是因为这个社会用封建思想杀人。
在这个社会里,封建礼教无处不在,残忍和血腥也比比皆是。
祥林嫂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
然而,她的反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加速了她的死亡。
鲁迅通过《祝福》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他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面,以及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所受到的不公和压迫。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也是对那些冷漠、自私的人们的批判。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推翻封建礼教,才能真正解放妇女,才能避免更多的人受到类似的悲剧。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各种问题。
其中,他以《祝福》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女性角色祥林嫂,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以此为例,探讨鲁迅笔下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角,她是一个贫穷的劳动妇女,生活在一个封建迷信的环境中。
她遭受了婆婆的虐待,丈夫的早逝,儿子的离世以及社会的冷漠,这使得她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无法解脱的负罪感和惧死情结──浅析《祝福》祥林嫂悲剧的内因
无法解脱的负罪感和惧死情结──浅析《祝福》祥林嫂悲剧的内因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
祥林嫂的一生是惨遭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精神摧残的一生。
传统的分析认为,造成祥林嫂的悲剧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这固然不错。
但我以为,如果要全面地认识其悲剧的原因,仅此一点,是不够全面的。
我们都知道,一件事情的发生,总有他的两方面原因──内因和外因。
而外因又往往是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而具体到一个小说人物而言,他(或她)的每一个举动(行为),也必有它的内外因。
从小说的要素来讲,环境是外因,人物(心理)是内因。
所以,说祥林嫂的悲剧(寂然死去)的原因就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这仅是从行为发生的外因,也即社会环境而言。
那么,其内因到底是什么?通过对小说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等方面剖析,不难发现,祥林嫂的悲剧的发生,其内因是在于她内心的深深的负罪感(对她儿子的无法忘怀的负罪感)和对死的抹不去的恐惧感(即惧死情结)。
下面就具体谈谈这个问题:一、从语言方面看祥林嫂的负罪感《祝福》中最为典型独特的语言,便是祥林嫂多次讲述“狼吃阿毛”的故事。
文中共写了祥林嫂三次讲故事:对四婶讲;对镇上的人们讲;自语阿毛故事。
这每次讲的“狼吃阿毛”的故事,其开端是千篇一律的:“我真傻,真的。
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考察这段“开场白”,我们会发现两点:一点是从叙述角度看,叙述阿毛的故事,却从“我”开始,先叙“我”,再及阿毛,在故事中,“我”成了主角,成了线索,而非阿毛;第二点是从叙述的语言结构看,开端的这一复句间总的关系是解说,其中心句是“我真傻,真的。
”结合这两点看故事的叙述目的,可以看出,祥林嫂讲“狼吃阿毛”的故事,其意不在于渲染阿毛死得如何凄惨,以博得人们的同情,而在于表白自己是如何的“傻”,这是她在深深地自责,是她对阿毛的不可解脱的负罪的忏悔。
关于《祝福》中祥林嫂两处反常举止的探究
教材研讨2019/3 W关于《祝福》中祥林嫂两处反常举止的探究◎安徽/肖宗举摘要:在小说《祝福》中,从人性的角度,通过对文中祥林嫂两处反常举止的分析和探究,可以看 出当时社会底层一位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进而可以探知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根源所在,从而加深 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理解。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举止;形象;主题在梳理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中祥林嫂 的形象时,我们不难发现祥林嫂这一人物在文 中的举止有两处有异于常人的地方。
细究这 些反常的举止,我们不仅可以看清祥林嫂这一 悲剧形象,而且还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祥林嫂 的悲剧意义,从而把握鲁迅先生的创作匠心。
现就文中祥林嫂的举止反常之处做如下探究。
首先是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替鲁四老 爷家准备祝福中的反常举止表现。
祥林嫂第 一次参与鲁四老爷家祝福准备的时候,她“到 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煮福礼,全 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在如此大强度 的劳累下,一般人应该是会感到劳累和厌倦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不仅没有劳累和厌 倦感,反而多出了满足和幸福感,这就让人颇 为费解。
我们可从此时祥林嫂的处境进行分析。
祥林嫂刚来到鲁镇的时候已经交代了她 的身份——寡妇。
祥林嫂这样的身份在当时 那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社会中,不仅是不容 于其夫家,而且也是不容于世人的。
而她能在 鲁四老爷家参与祝福这样的“鲁镇年终大典”的准备工作,在她看来这是一种重用,是一种 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这种认同感可以帮助她 从因为丧夫而导致的心理压力中走出来。
因此,虽是“全是一人担当”地“彻夜煮福礼”,她 还是有了满足感和幸福感。
那么鲁四老爷真的是出于信任和认同才 让祥林嫂“一人担当”“彻夜煮福礼”的吗?我 们只要看一看祥林嫂第二次参与鲁四老爷家 的祝福准备时,鲁四老爷家的种种表现就可以 知道答案了 :在祥林嫂再嫁再寡且又丧子的情 况下,鲁四老爷对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可 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我们始终强调对中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语文新课标下披文入境 探幽发微:品读《祝福》语言的“无理而妙”
语文新课标下披文入境探幽发微:品读《祝福》语言的“无理而妙”师:鲁迅的文章语言比较深刻,不易理解,所以同学们感到害怕。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迎难而上,“披文入境,探幽发微”,品读《祝福》语言的“无理而妙”。
任务一:思考祥林嫂名字反复出现的反常合规学生齐读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的片段:“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都没有。
”师: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行文简洁,力避唠叨。
同学们,《祝福》的女主人公叫什么名字?生:祥林嫂。
师:她姓卫,但为什么称她为“祥林嫂”?她的第一任丈夫叫——生:祥林。
所以人们称她为祥林嫂。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女子的地位是低贱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以丈夫的名字来称呼她。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其他的段落里面又反复提起,你能找到吗?生:第77段。
师:鲁迅说“力避唠叨”,但第77段却违背了他的行文准则,这是反常的。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品读体会反常之处的深意。
请大家思考后进行讨论。
生:“祥林嫂”是大家对她身份的认定,无论她在哪里都觉得她是祥林嫂。
师:这是对她一种身份的认定。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是她二嫁的丈夫贺老六死之后。
大家还叫她“祥林嫂”,但态度却不一样了,为什么呢?生:因为她第二次来到鲁镇时已经再嫁,而且第二任丈夫也死了,大家对她的态度不一样了,虽然叫的都是祥林嫂,但是里面蕴含的意味已经不一样了。
师:这其实是比较反常的。
贺老六死后,祥林嫂再到鲁镇来。
她可能被叫“老六嫂”,或者“祥林、老六嫂”。
人们为什么不按照这样的逻辑叫她呢?生:可能大家都叫习惯了。
师:你觉得这是一种语言习惯。
语言习惯折射思维习惯。
同学们推测一下这种思维习惯是什么,是他们的一种什么样的观念。
生:一开始祥林嫂的第一任丈夫死了后出来做工,大家没有对她反感。
但她再嫁之后又回到鲁镇,镇上的人对她持鄙夷的态度。
在当时大家觉得再嫁伤风败俗。
所以继续叫她“祥林嫂”是对她再嫁的一种否定。
师:刚才同学说的“伤风败俗”“烈女不嫁二夫”“一个女子要从一而终”,这是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的原因。
关于《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性探导二则
说明:此二那么资料为转贴,更多本课作品,请查看:祝福资料目录祥林嫂的悲剧性到底何在?四川省凉山州市冕宁县冕宁中学黄德怀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和伟大的反封建战士,鲁迅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中国农民的命运。
在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祝福?中,他又挑开了很少为世人所知晓的生活一角──农村妇女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向读者提供了祥林嫂这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与残害的悲剧典型。
可是,究竟怎样认识祥林嫂的悲剧?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祥林嫂是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老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
然而,诚如鲁迅在杂文?灯下漫笔?中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
祥林嫂的一生,便始终在这两者之间浮沉。
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家以打柴为生的农户的儿媳,当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死去后,为了逃避婆家的转卖,她逃到鲁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
她食物不管,干活不停,“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在她,似乎是“暂时做稳了奴隶〞。
但“好〞景不常。
不久,她就被跟踪而来的婆家人抢走,捆绑着塞进花轿,以八十千大钱的价格卖给深山里的农民贺老六做老婆。
绑架式的买卖婚姻,以暴力强逼再嫁的遭遇,再次说明了祥林嫂的奴隶地位。
幸而新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
加上有了孩子,她就又感到满足了。
旁人也认为她“交了好运了〞。
可这种“满足〞和“好运〞,其本身就带有悲剧的性质。
因为她所感到满足的,并非是不受压迫的“人〞的地位,而是“安分耐劳〞的奴隶式生活。
但即便是这种奴隶式的生活也不得长久。
第二个丈夫不久死于贫病,儿子阿毛又被狼活活地吃掉了,族中的大伯收去了房屋。
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次到鲁家帮工。
她虽然蒙受了如此巨大的不幸,封建宗法势力却不能谅宥她的再醮兼再寡。
浅析《祝福》中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浅析《祝福》中祥林嫂的反抗精神《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部,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黑暗的“吃人”现实。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
《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就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劳动妇女。
下面笔者就从小说中祥林嫂反抗的性质、反抗的结果来揭示作者对像祥林嫂这种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探索与思考。
我们可以从小说中清楚地看到,祥林嫂有强烈的活着的愿望,而且希望尽可能活得体面些,在遭遇各种不幸时,她有很强的毅力进行反抗。
在第一次丧夫之后,“夫死从子”之路与她无缘,加上婆婆不会把这个无子守寡的“克星”留在家中,要把她卖了给自己小儿子筹备结婚用的钱。
面对这被卖的遭遇,祥林嫂采取的办法是“逃”,逃出去自立。
在鲁四老爷家做工,工作繁重,工钱不多,但很“满足”。
文中写到“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胖了。
”这说明祥林嫂在自己勤劳之下,有了生活的希望。
在被婆婆家人用极其野蛮的手段,像对待畜生一样把她绑了回去要强嫁到贺老六家时,她进行了激烈的反抗,“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厉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还拜不成天地”,她竟在拜堂时“一头撞在了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
这可谓祥林嫂在反抗命运遭遇中的勇敢与强烈。
“……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轻轻,就会断送在伤寒上?”祥林嫂再次遭遇命运的挫折时,坚强的、耐活的祥林嫂仍能以“幸亏有儿子”这唯一的希望坚强地生活下去。
但“祸不单行”,悲惨的命运夺走了仅有的一丝生的希望——孩子“给狼衔走了”,且儿子的“大伯来收屋子,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但是祥林嫂是耐活的一个人,她在没了依靠、没有了立足之地时又回到了鲁镇来“只好来求老主人”。
小说《祝福》中的反衬手法
小说《祝福》中的反衬手法鲁迅小说《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悲剧人物。
她的特点可以用一个“悲”字来概括,悲惨的命运伴随了她的一生,最后又在悲惨中死去。
作者为了突出她的“悲”,把她置身在周边的人、景、物、事之中,通过反衬来实现。
标题“祝福”的反衬。
小说的内容是叙写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即使将小说标题改为“祥林嫂”,也符合小说的内容。
“祝福”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解释为:“我国某些地区的旧俗,除夕祭祀天地,祈求赐福。
”旧时代的鲁镇有祝福的习俗,当地人在祝福时是很忌讳不利于祭祀祈求的言和行、人和事的。
在除夕那一天,人们准备祝福之前,祥林嫂死了。
她的死触犯了准备祭祀祈祷的人们的忌讳,而人们虔诚地祈求来年的幸福,又与现实中祥林嫂悲惨的死形成鲜明的反差。
作者用“祝福”作小说标题,一喜一悲,恰好以人们恭敬喜悦的祭祀气氛反衬命运坎坷的祥林嫂一生的悲惨。
肖像描写的反衬。
文中肖像描写集中在祥林嫂的三个片段。
她第一次来鲁四老爷家做工,肖像描写重点突出“脸色青黄”,说明她深受婆婆的虐待,以不堪的面容反衬她艰难的处境。
在鲁四老爷家不停地干活,反而“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以喜悦的面色反衬她在精神上深受的凌辱。
在婆婆家一样的勤快劳作,却是“脸色青黄”,苦难的命运在反衬中凸现出来。
第二次来鲁四老爷家做工,肖像描写着重于脸色和眼睛,青黄的脸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丧夫已经很悲伤了,不久又死了儿子,憔悴、无神、没有希望的面容反衬祥林嫂美好愿望的破灭。
在人们的取笑中,描写她“直着眼睛”、“瞪着眼睛”,以呆滞的神情反衬她重新燃起的希望又破灭了。
祥林嫂捐了门槛以后,有两次肖像描写,先是“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的喜悦情态,后是鲁四太太“大声”制止祥林嫂“去拿酒杯和筷子”以后,“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眼睛凹陷下去”、“精神也更不济了”、“不到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的悲哀情状,前面欢喜,后面哀伤,反衬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
《祝福》祥林嫂
用精神分析法对《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进行分析精神分析理论和批评是20 世纪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的各种不符合社会生活方式的本能冲动,受着在超我指导下的自我的压抑,这样就产生压抑和抵抗力量的矛盾。
因此,这些本能的冲动就须在无意识领域通过意识不到的精神过程,改头换面地表现出来。
祥林嫂就是在经历种种不测后产生压抑、抵抗情绪而有不同表现。
1 首先表现为“倾诉”?“沉默”与“无言”是鲁迅塑造的祥林嫂的基准,从女性对传统文化承载的角度看,这是非常成功的。
祥林嫂之死,看来好像没有一个是凶手,却人人都是凶手,鲁迅认为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这就是传统文化心理所形成的社会精神氛围。
《祝福》中祥林嫂被迫改嫁,生下儿子阿毛后,丈夫贺老六不幸病死,儿子阿毛又被狼吃了,大伯来收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到鲁镇投奔四婶。
这时祥林嫂反复地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指狼吃阿毛的故事),以致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祥林嫂的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倾诉”行为。
从精神分析学上说,当生命中有无法承受之痛,倾诉,就成了宣泄的本能,是人发泄痛苦,舒缓心情的一种方式。
压抑过久,就要倾诉,并且渴望有倾听者的倾听、回应,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然而,并未真正有一人听完她的故事,导致情绪宣泄受阻,所以她才会一遍遍的叙述。
另一方面文本中我的叙述实质上也是种倾诉:自从被祥林嫂问过有无灵魂,地狱一事,我便不安,压抑,一听到祥林嫂死去,情绪到达了顶点,对身边的景物也越发敏感起来,“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一个“戴着枷锁跳舞”的女人——评《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
一个“戴着枷锁跳舞”的女人——评《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香港学者李欧梵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祝福》是鲁迅小说中最强烈的悲剧描写的作品”。
确实,小说中的主人翁祥林嫂被买卖、被驱逐、被欺骗、被嘲笑、被愚弄,生不见容于人间,死亦不能被保全于阴曹,这是一个有着无边痛苦,举目无助的生灵。
她四处寻觅,百般挣扎,千般反抗,万般无奈之下,绝望中默默死去,死在年终祝福氤氲缭绕的街头。
祥林嫂的死是封建礼教对其的必然结局,是吃人本质的一个具体表象,正如鲁迅杂文中所说:“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至于对祥林嫂的形象在以往的评论中,并不缺乏应有的重视,但是,要么忽视了这个作品的独特意味,用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作抽象的分析,要么不顾历史的真实,把她当作争取妇女解放的样板。
其实,祥林嫂的形象并非那样的简单,她勤劳老实却又麻木愚钝,她敢于抗挣却又安分愚昧,她是一个背着封建礼教枷锁的舞蹈者。
一、困顿的身份地位中,隐寓着沉重的枷锁。
祥林嫂是生活在封建主义残酷统治的社会里,从她的身份那里,就已经看到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祥林嫂不属于鲁镇,不属于为卫家山的婆家,也不属于贺家坳,关于她的背景介绍,文章中除了“她不是鲁镇人”“人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
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
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
”其身份的无从确定,让我们感知到了封建社会妇女的可悲,再看她的称呼,祥林嫂一出场便“拥有”某种文化的身份,她的出现是有“名”的,而这种“名”却是依附于死去的祥林,并且即便是在改嫁贺老六之后的再回鲁镇,其从一而终的“名分”依然没有改变,人们依旧用“祥林嫂”这一永久的称谓对其进行精神的鞭笞,这正应了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个臭名昭著的理论:“妇者,服也。
祥林嫂,你为什么笑?——解读《祝福》的几个细微处
这里 的青 年 。“ 我” 的人 生有 多可 羡 , 她 的人生 已经做 好 了死 亡 的准备 , 人世对 她 的抛弃 残害 已 就有 多 可悲 。 经 帮她 战胜 了对地狱 的恐惧 , 她 可 能会 有类 似 于
“ 这 正好 。你 是识 字 的 , 又是 出 门人 , 见识 近 乡 情更 怯 的一 点徘 徊 犹 疑 , 想找 个 人来 , 帮 助
、
希望 有还是 没 有?
连续 发 问。
鬼 和 地狱 ,不然 何 以被 这 些 东西 折磨 得 担 惊 受
祥 林嫂 碰 到 “ 我” 之后 , 忍 不住 进行 了一 番 怕 、 反 应迟 钝 、 麻 木又惊 惶 ?正 是 因为无 比相信 ,
她 才将 生命交 给 了鬼神 。
而像 个 人一般 活下 去 了吧 。 那 为何 此 时却发 问 ?
事 的少年 。 现如今 , 街 头偶 遇 , 年轻力 壮 的祥林 残 躯而 已 。不 管 问与不 问 , 死是 一定 的 。现在来
嫂, 人 生 已被 这 片 土 地 吸食 殆 尽 , 早 早 成 了垂 问 “ 我” , 一 者 已无 人 理 睬她 , 除 了“ 我” ; 二 者 她
垂老 矣 的枯 木 。 而少 年 已长成 了可 以 自由逃 离 觉 得 “ 我” 是 个识 字 的有见 识 的人 。当然 可 能 她
邓红 英 , 石 国权 , 重庆 市 秀山高级 中 学教 师 。
对 于这个 人世 间 已无 留恋 , 她 的魂灵 早就 遭受腐
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范本模板】
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0905019014 龚韦名摘要: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祥林嫂被扼杀这一悲剧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揭示达到了异常深刻的程度.主题词:封建礼教迷信束缚悲剧形象《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写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封建主义这座大山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下,祥林嫂作为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出现并贯穿全文。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祥林嫂被扼杀这一悲剧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揭示达到了异常深刻的程度。
这首先表现在对于在封建礼教和迷信观念影响下的这个病态的社会,可以杀死千百个祥林嫂.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揭露了旧中国“病态社会"中压迫和摧残妇女的“畸形道德”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揭露统治着那个社会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吃人本质。
《祝福》中祥林嫂形象再论
34《祝福》中祥林嫂形象再论李淑俊 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的女主人公,历来被人们看作是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旧式中国妇女形象。
一直以来,人们大多关注祥林嫂身上淳朴、善良、勤劳的妇女形象,往往忽视了其内心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顽强的求生意志。
本文从两方面对《祝福》中祥林嫂形象再解读,力求客观还原人物真实思想。
关键词:祥林嫂;独立人格;求生意志《祝福》作为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集中典型地反映了生活在旧中国下层社会的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从祥林嫂第一任丈夫祥林去世,到其四十岁左右在鲁镇新年的爆竹声中死去,十余年间祥林嫂经历了人间的一切苦难和不幸。
传统观点认为,在祥林嫂的身上,鲜明地反映着纯朴善良、刻苦耐劳的性格,集中地反映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迫害下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
但却忽视了祥林嫂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内心顽强的求生意志。
一、对独立人格的追求首先,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妇女除遭受劳苦群众所承受的一般性压迫外,还承受着整个男权社会的压迫。
夫权则是套在她们身上的更为沉重的枷锁。
在传统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中,女性往往不会被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她们不具有独立的人格,更谈不上独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她们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生都从属于男权的压力之下,面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唯有服从任命。
祥林嫂作为传统女性,同样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这样的抉择。
但是,第一任丈夫去世后,祥林嫂何以能够抛开婆婆和小叔子前往鲁镇打工?是祥林嫂秉承着“出嫁从夫”的训示,想要守节至死,还是不满足于婆婆对其人生的“规划”,想要另择夫婿?但不管是哪一种,都不是祥林嫂所能够左右的。
她没有独立选择的权利,所以她做出了出格的事情——出逃。
祥林嫂甘愿冒着违背夫权的大不韪选择出逃,从人性本身来说,还是由于她的精神需求未得到满足,可以解释为她的出逃是为了争得自由,争得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最起码的决定自身命运的选择权,所以尽管她在鲁镇工作繁重,却感到满足。
浅谈《祝福》中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教学 随笔
一 尹 卫 兵 以前我们解 读《 祝 福》 这篇 文章时 , 总是 强调 旧 礼教对祥林嫂的压迫 ,而忽略了文章 中许多耐人寻 味 的地方 对 I F I  ̄ L 教 的控诉 , 鲁 迅在小说 中就 已经说 《 。 得很清楚 了 , 我们 再强调这一点 , 无异 于画蛇添 足。 其实 ,我们解读这篇文章 时 ,没有抓住最本质 的东 西, 那就是 : 鲁迅在这篇 小说 中, 塑造 了一个 合乎 自 己审美标准并且非常完美 的具有强烈反抗精神 的草 根女人形象 。 在整个小说 中, 鲁迅先 生记叙 了祥林嫂 》 四次反抗命运的过程。 第一次 , 是祥林嫂成 了寡妇之后 , 忍受不 了婆 婆 的严厉性格 , 从家里逃 出来 , 来 到鲁镇上 。 至于婆婆如何严厉 , 因为鲁迅先生也只是听说 , 没有亲见 , 所 以也不便多说 。但是 , 鲁迅先生给我们 列 出了一组数字 : 祥林嫂——大约二十六七岁 ; 她 的 婆婆——三十多岁 ; 她 的丈夫—— 比她小十岁。 很 多 人在读这篇小说的时候 ,忽略了这一组数字 。事 实 上, 根据这组 数字 , 我们可 以推测 , 祥林嫂从 小就是 童养媳 , 她的婆婆比她大不 了几岁 。 她的婆婆十几 岁 出嫁后生儿子时 , 祥林嫂 已经十岁 了, 祥林嫂 的童 年 就是在照顾丈夫 的岁月中度过的。当把 自己的丈 夫 照顾到八岁 的时候 ,祥林 嫂已经是 一个 十八 岁的大 姑娘 了。 我们假设 祥林嫂 的丈夫 十四岁和她 圆房吧 ! 这 时候 祥林嫂 已经 是一个二十 四岁 的成熟女人 了 , 可她 的丈夫还是一个少年 ,这两个 人的婚姻 可想 而 知。 当然这怪不得祥林嫂 , 只能怪当时那种反常的童 养媳制度 的存在 。被婆婆怨恨的祥林嫂 ,以后 的命 运, 除了被卖掉 , 没有别的路可走。祥林 嫂选 择了逃 走。 她也知道 , 越是经济发达 的地方 , 越容易活下去 , 所 以她没有逃到其他 的乡村 ,而是逃到了鲁镇— — 个经济相对 比较发达 的小镇 。 以前我们还认为 , 祥林嫂死 于封建礼教 的压迫 。 真的是这样 的吗? 我们说 , 封建礼教 只会对遵循礼教 的人起作用 , 对不遵循 封建礼教 的人 , 不会起多大的 作 用。而祥林嫂 ,显然并不是一个遵循封建礼教的 人, 否则 , 作 为一个寡妇 , 不管什么样 的命运在 等待 着她 , 她都应该待在家里守 寡 , 至少要为她的丈夫守 够三年 , 她干吗还要逃出来 ?至于鲁迅先生 , 对于这 种反抗 , 显然也是表露出支持态 度的 , 所 以他在小说 中写到 ,祥林嫂在鲁镇 当上女工之后 , “ 口角边渐渐 地有了笑影 , 脸上也 白胖了” 。 祥林嫂 第二 次对命运 的反抗 ,是对被婆家人发 现之后将她卖到山里 的反抗 。 鲁迅先生写她反抗得非常厉害 :一头撞在香案 角上 , 头上碰 了一个大窟窿 , 鲜血直流 。这显然就是 宁可去死 , 也不愿意嫁到山里去了。 为什么反抗 得这 么厉 害? 好多人认为 , 这是祥林 嫂不甘于被卖掉的命运 , 想 自己操纵 自己的生活。 我 认为 , 有这方面 的原 因, 但是 , 关于被卖掉 , 祥林嫂真 的就那么深恶痛绝吗?她 童年 时不就是被卖掉做 了 别人的童养媳吗?更 何况 这次还不知道买她 的男人 是什么样子 , 是好人还是坏人 。我们说 , 如果仅仅是 被卖掉 , 祥林嫂还不至于反抗得这么强烈 , 最关键 的
_祝福_中祥林嫂的变态心理
2008.01文学教育所谓变态人物,是指心理被严重扭曲,已经不正常的人物。
我们知道死了第一个丈夫的祥林嫂被迫从婆家逃了出来,虽然在鲁镇有短暂的苟活,但不久被她的第一个丈夫的母亲强迫嫁给了另一个男人。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的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深深地涂抹上了必然性的色彩;但死了第二个丈夫又失去了儿子的她的悲剧命运更充满了偶然性,也是这个特殊的遭遇使祥林嫂的正常心理在多次的生活打击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从祥林嫂在屡遭生活挫败后的外在行为表现方面来浅析她的变态心理。
第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是由她娘家的邻舍卫老婆子中介来的: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虽然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鲁四太太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象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仍将她留下了。
第一次守寡的祥林嫂是从婆家逃出来的,仍然对生活充满了渴望:她的做工一直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这时候,《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还没有完全呈现出来。
虽然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男尊女卑”给旧式妇女带来了行动上和心理上的控制和压抑,但并不是所有的旧式妇女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为“夫唱妇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旧式妇女,更多的是对一家之主的顺从和随和———因为她们大多没有经济地位,依附男人过活。
尽管如此,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式的浪漫传奇,秦观和苏小妹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绝唱;还有张生与崔莺莺的金榜题名后的团圆,唐伯虎点秋香的欢喜鸳鸯配。
有了子嗣的妇女更有儿孙的孝顺和尊敬,譬如《杨家将》中的佘老太君的威严,《红楼梦》里史老太太的奢华;又如《卧薪尝胆》中范蠡的千里寻母,《三国演义》里徐庶的尊母缄默。
关于《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再解读
一
、
文 中 的三 次 肖像 描 写顺 序
调 整
着 一 支 比她更 长 的 竹竿 ,下 端 开 了 裂 :她 分 明 已经 纯 乎 是 一 个 乞 丐
了。 ”
鲁 迅在 《 祝 福》 这 篇 小说 当 中 采 用 了倒 叙 的手 法 。以 “ 我 ” 回 到 多 年 未归 的 鲁镇 后 遇 到 了风 烛残 年 的祥林 嫂 开 头 ,在 此文 中第 一次 对 祥 林嫂 的外 貌进 行 了 细致 的 刻 画和
太 多 的罪 ,担 心 自己死 后去 了地 狱 还是 会 像活 着 的一 样 过 得很 艰 难甚 至 面临 更加 残酷 的惩 罚 ,她 的思想 里 面对 生 已绝 望 ,对 死却 仍 怀有 一 丝希望 。
很 像一个 安分耐 劳的人”
这 时 的祥 林 嫂 年轻 有 力 ,吃苦 耐 劳 ,精 力 旺盛 ,精神 还 算 比较 振
关于 《 祝福》 中 祥林嫂形象的 再解读
嘲 郊 钰
内容摘要 :鲁迅在 《 祝 福》 中三次描 写到 了祥林 嫂 的外貌形 态,这三次 外貌描写 暗含 了事 情发 展 的三
个 时间节点 ,同时也代 表 了祥林 嫂三种不 同 的生存状 态。本 文就将从 祥林嫂 的三次 肖像 描写入 手进 行人 物 形象再解读 ,从人生状态、劳动能力和精神状况等 方面分析其貌相背后 的 “ 生死存亡” 。
婆逼迫着 改嫁其 他男 人 ,一心守 节 。
来 到鲁 镇 之后 的 故 事 ,祥林 嫂 先 后 两次来 到 鲁镇 ,各 有一 次 肖像 描 写。 本 文按 照祥 林 嫂在 鲁 镇 生 活时 间 的 先 后为 序将 原 文 中 出现 的 三 次 肖像 描写进 行 了调整 ,主要是 以下三次 : 1 、祥 林嫂初 次来到鲁镇 : “ 头 上 扎 着 白头绳 ,乌 裙 ,蓝 夹袄 ,月 白背 心 ,年 纪 大约 二 十 六 七 ,脸 色 青 黄 ,但 两 颊 却 还 是 红 的” 、 “ 是她 模样还 周正 ,手 脚都 壮 大 ,又 只是 顺 着 眼 ,不 开 一 句 口 ,
《祝福》中祥林嫂形象浅析
《祝福》中祥林嫂形象浅析《祝福》中的祥林嫂可以说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蛊惑之下的牺牲品。
在鲁镇,她是以劳动工具的身份出现的。
她希望以自己全部诚实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
此外,她对生活没有什么所谓的非分要求。
她出身卑微,她没有姓名,也没有人去关心她的姓氏。
她从来没有怀疑过她自己为什么满足这种奴隶式的生活,她只想维持这种奴隶式的生活。
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之一的封建礼教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在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无孔不入。
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
她尽力维持这个奴隶地位,也正是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她不敢越雷池半步。
所以她很满足于付出很多得到很少的生活。
但是在封建主义统治下的中国,她的那种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机会的希望已很难维持了。
当她初失丈夫,成为寡妇时,她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但封建礼教如同一把无形的枷锁死死的缠着她,慢慢的侵蚀着她的灵魂。
对她这个寡妇的到来,鲁四老爷第一个感觉就是“皱眉”,因为她是一个寡妇。
按当地的习俗,福礼由她做,会给他带来不祥的征兆,封建礼教之网己经悄悄的散开了。
她在鲁四老爷那里感到满意的生活很快因她婆婆的到来被打破了。
她被她的婆婆“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强迫嫁到山坳里去了,抬到男方家后,她拼命反抗,以致使她的头“撞香案角上”,留下一个永远消灭不了的伤疤。
但只要能够不受侵扰的依靠自己的劳动平静生活下去,祥林嫂也还是能够感到满足的生活下去的。
她对生活的要求,始终不过是要过一种平凡的起码的生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种平凡的起码的生活随着她的男人的死亡而终止。
封建的族权制度又一次抢起大棒,施加在她的身上,丈夫死了,儿子又被狼叼吃了,遭受灭顶之灾的她,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里,已经让他感到她是“败坏风俗”、“不干不净”。
这一次她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祭祀时干这干那,担当一切了。
她已经失去了主人对她的信任,祭祀时不让她沾手。
因为封建礼教的歧视,她想通过自己诚实劳动得到主人信任的希望破灭了,对她是沉重一击。
谈谈《祝福》中祥林嫂的四次反抗
重女性的贞洁,要求女性讲究“三从四德”和“从一 嫂对魂灵的有无产生了怀疑。当祥林嫂遇到了读过
而终”。因此,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祥林嫂不断地 书的“我”时,心中又燃起了一丝微弱的希望,问道:
反抗。她“实在闹得厉害”,嚎了一路,骂了一路,到 “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她既然提出了这
贺家坳的时候嗓子都哑了。就连拜天地的时候也 个问题,就说明她并不十分相信这个说法。这其实是
是被好几个男人使劲按着拜的,后来这几个男人一 抗争的一种具体表现。这次怀疑是她所做的最后一
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不要命似的撞向了香案角,鲜 次抗争,却也随着“我”吞吞吐吐的“也许有吧”的敷衍
血直流……整个过程非常的惨烈。但是,祥林嫂抗 回答而结束了。
争得如此激烈,却并不是为了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
总而言之,祥林嫂的反抗是带有一定的自发与
语 拒绝被人贩卖,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节。在旧社 盲目性的。她从始至终都没有摆脱封建礼教和封建
文 会,“失贞”是很大的罪过。她的反抗其实是对封建
观念的一种维护。
篇
第三次反抗发生在她再次回到鲁镇后。祥林嫂
思想的束缚,是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坑害的可怜 人。这也注定了她没有办法真正摆脱自己的人生悲 剧,只能一步步被封建社会所吞噬。
旧社会却没有办法赢得他人的尊重。她一直被逼迫、 新获得周围人的谅解,便听从柳妈的建议去“捐门
被践踏,最终被封建礼教彻底吞噬。当然,在遭受无 槛”。为此,她拿出自己攒下来的全部工钱,为自己
情的压榨和摧残的时候,祥林嫂也曾反抗过。
“赎罪”,以免遭别人的歧视和嘲讽。在“捐门槛”成功
第一次反抗发生在她的丈夫死后。她从那个没 之后,她神清气爽地回来了,眼睛里也重新有了光,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祝福》中祥林嫂两处反常举止的探究作者:肖宗举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9年第03期
摘要:在小说《祝福》中,从人性的角度,通过对文中祥林嫂两处反常举止的分析和探究,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底层一位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进而可以探知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根源所在,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理解。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举止;形象;主题
在梳理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中祥林嫂的形象时,我们不难发现祥林嫂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举止有两处有异于常人的地方。
细究这些反常的举止,我们不仅可以看清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而且还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祥林嫂的悲剧意义,从而把握鲁迅先生的创作匠心。
现就文中祥林嫂的举止反常之处做如下探究。
首先是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替鲁四老爷家准备祝福中的反常举止表现。
祥林嫂第一次参与鲁四老爷家祝福准备的时候,她“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在如此大强度的劳累下,一般人应该是会感到劳累和厌倦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不仅没有劳累和厌倦感,反而多出了满足和幸福感,这就让人颇为费解。
我们可从此时祥林嫂的处境进行分析。
祥林嫂刚来到鲁镇的时候已经交代了她的身份——寡妇。
祥林嫂这样的身份在当时那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社会中,不仅是不容于其夫家,而且也是不容于世人的。
而她能在鲁四老爷家参与祝福这样的“鲁镇年终大典”的准备工作,在她看来这是一种重用,是一种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这种认同感可以帮助她从因为丧夫而导致的心理压力中走出来。
因此,虽是“全是一人担当”地“彻夜煮福礼”,她还是有了满足感和幸福感。
那么鲁四老爷真的是出于信任和认同才让祥林嫂“一人担当”“彻夜煮福礼”的吗?我们只要看一看祥林嫂第二次参与鲁四老爷家的祝福准备时,鲁四老爷家的种种表现就可以知道答案了:在祥林嫂再嫁再寡且又喪子的情况下,鲁四老爷对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在祥林嫂主动参与祝福的准备工作时,四婶更是“慌忙的”对她说“你放着罢!”由此可见,鲁四老爷家对祥林嫂并没有所谓的同情、信任和认同,有的只是对祥林嫂劳动成果的压榨和对自己利益的看重罢了。
在此也可以看出,祥林嫂作为一个命运悲惨的劳动妇女,要靠最大限度地出卖自己的劳动才能换取别人的认同,然而更可悲的是这种行为有时竟还换不来别人的认同,致使其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
其次是祥林嫂在讲述自己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时的反常举止表现。
祥林嫂再嫁再寡后,儿子阿毛成了她在当时社会语境下生存下去的最后保障,就如卫老婆子所说“幸亏有儿
子”“本来还可以守着”。
但“天有不测风云”,儿子阿毛最终被狼吃了。
祥林嫂失去了在贺家生存下去的唯一条件,所以不得不再次来到鲁镇,进入鲁四老爷家做佣工。
同时她也失去了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生存条件,这一点从她再回鲁镇后的种种遭遇可以看出。
这样看来,儿子被狼吃了这一惨痛的事件对于祥林嫂来说,应该是一件极为悲痛的事,而且也是一件极为隐晦的事。
对于一位母亲来说,这样的事每提起一次就等同于把受伤的心重新撕裂开来,所以一般人都不愿提起,而是放在心里,慢慢用时间去治疗。
而祥林嫂不仅对外人提起,而且还是反复述说,甚至于在鲁镇人对阿毛的故事“一听到就得头痛”的情况下,“她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
”
祥林嫂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向别人述说儿子的故事呢?其实,答案很简单,一是情感的宣泄;二是为了博取他人的同情和认同感。
祥林嫂在讲述阿毛故事的时候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而且每次开头总是说:“我真傻,真的。
”可见祥林嫂在讲述阿毛故事的时候是悲切的,而且还是十分后悔的。
祥林嫂的这种反复述说,可以看作是其情感的一种宣泄。
她的这种反常举止,更多是由于她再嫁再寡且丧子所承受的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造成的。
她为了换取自己的生存空间,不得不一次次撕裂自己心里的伤痛来博取他人的同情和认同。
这是当时的社会给她施加的压力所致,也是其悲剧性的体现。
在此,我们不仅可以看出祥林嫂的悲伤,也可以看出身边的人对她悲惨遭遇的态度——冷漠、麻木,甚至以此为乐。
这也就是许寿裳先生所说的“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从祥林嫂的这两处反常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在那个封建气息浓重的社会里,不得不一次次用自己的行动来换取现实生存下去的空间,即使是一次次撕裂自己的伤口也在所不惜。
祥林嫂的反常举止不仅是在为自己博取生存的空间,也是为了消除封建礼教给自己所带来的精神恐惧,从而使自己不仅能在当时的世俗空间中存活下去,而且能在精神空间中也“心安理得”地活下去!但是她的行为并没有被如鲁四老爷这样的鲁镇统治者所接受,就是如她一样的鲁镇下层民众也是不愿领情的,甚至是一次次地嘲谑她。
当祥林嫂主动融入社会的大门被无情的关闭之后,她最后的结局也就注定会以悲剧收场了。
至此,可以说祥林嫂的不寻常在当时看来又是一种必然的寻常,这恰恰体现出当时社会的不正常。
由此,鲁迅先生在此篇中的批判笔锋的指向也就明晰了:借助祥林嫂的这一悲剧形象,批判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迅先生如此巧妙地设计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祥林嫂的可悲,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可怕,凸显出了作品高超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肖宗举(1983—),男,安徽省歙县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