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第2册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教案

合集下载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礼乐制度
维护秩序、巩固统治
西周的封邦建国与商朝的内外服制有什么不 同?
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 商王是联盟里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而西周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 方国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 封到各地,以发挥监督的职能,达到“封邦建国, 以藩屏周”的目的。它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 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西周的国王遂成为“天 下”的共主。
礼― 习俗仪式,共同遵守的规范, 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 以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
乐- 作舞乐、史诗的认同感,维系 社会成员团结。
• 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了人事―― 礼的核心是“德治”
•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敬天保民”
礼乐文明的确立
分封制度
宗法制度
前1046年二月 初五(甲子日)
指挥姜太公
一、周朝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商, 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 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 阑师,赐右吏利金,用作 檀公宝尊。 ——利簋铭文
实物与文献相印证
周初利簋
众爱卿,你们有 什么治国良策?
臣以 为……
周公 周武王姬发
有血缘关系的宗法等级制。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请思考:
形式上:两者都是分封土地和土地上的人。 关系上:西周的分封制由于建立在宗法制度上,关系 比较亲密,上下级关系严密,权利最终归属于中央; 西欧的分封制度关系则比较疏远,“我的附庸的附庸 不是我的附庸”,等级并不严密。 最终的结果:西周的分封制度为拱卫王室而建,最终 延续了800多年;而西欧的分封制度最终导致了西欧 战乱不断。

2013华师大版第2册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2013华师大版第2册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论语·八佾》中有“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论季孙氏时说:“他竟然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 种僭礼的事都可以狠心地做出来,还有什么不可以狠心做出来?” 《论语·季氏》“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 征伐自诸侯出”
• 夏:B.C.2010(启)—B.C.1600(桀) • 商:B.C.1600(汤)—B.C.1046(纣) • 西周:B.C.1046(武王)—B.C.771(幽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西周文化——周公“制礼作乐”
1、周公政绩
(1)辅佐成王
(2)平定三监之乱
(3)东征殷商在东方的残余
(4)制定礼乐制度
2、礼乐制度


音乐、乐舞、史诗 激起人们认同感、维系 社会成员间的团结
定义 功能
原始先民习俗仪式→人们生 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
维护社会秩序、推广到宗法关 系和政治等级上、显示贵贱、 尊卑、长幼、亲疏之间的身份 差异及权利义务
•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 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 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 ——《乐记》
钟鸣鼎食: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
各种珍贵食品(敲着钟,列鼎而食)。故用“钟鸣鼎食”形 容权贵的豪奢排场。
思考:
人们常用“礼崩乐坏”来指世道衰退,你能说出其 中的历史内涵吗? 礼崩乐坏是对东周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 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 体制和礼乐制度逐渐瓦解,具体表现: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 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 自己的法律;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各诸侯,卿大夫僭越礼 乐的现象十分普遍,周天子无力阻止,政治权力不断下移,社 会出现大动荡局面。

第4课 封邦建国和礼乐文化

第4课 封邦建国和礼乐文化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 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
《周礼》对乐队的排列规定是:“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 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 “士特县”,只排列一面。 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 佾(yi)”;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 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 行,称为“二佾”。
宗法制
嫡长子
分封制
鲁 齐 燕 卫 宋 晋
嫡长子
嫡长子
主 要 封 国
嫡长子
嫡长子
井田制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 亩,同养公田。” 《孟子· 滕文公上》
土地名义上归周王所有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
礼的范围: 祭祀、丧葬、军旅、 朝觐盟会、 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 以及宫室、衣服、车马等礼仪等级规定。
(湖 北 随 县 曾 侯 乙 墓 编 钟)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一、封邦建国
1、背景:西周的建立 BC1046年,牧野之战,西周建立,定都镐。 2、目的:对新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3、内容: 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首领 分封同姓诸侯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4、作用: 实现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地位 5、“建国”“立家”:宗法制度
二、周公“制礼作乐”
1、周公的政绩 平定三监之乱、征服殷商残余势力、制礼作乐 2、礼乐文化 (1)礼:先民习俗→生活规范→宗法关系、政治等级 乐:舞乐、史诗→认同、团结 (2)目的:维护等级秩序,维系社会成员团结 (3)礼乐关系: 礼与乐关系:礼与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013华师大版第2册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ppt课件

2013华师大版第2册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ppt课件

目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的
作 用 提高王权地位,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实现对殷人的合围控制;
3、周朝的经济
(较之商代进步了)
农业:井田制度、土地轮流种植 手工业:青铜铸造、制陶、制玉和纺织业
二、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概述: 1.辅政成王
2.东征平定三监之乱
3.制定礼乐制度
原 始 习 俗

(立“异”、维护等级制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出诸侯对周王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 间是何关系? (3)材料三所述事件说明诸侯与天子间出现了什么问题?反 映的实质是什么? (4)该制度在周初巩固了统治,而后期则造成长期的分裂割 据,瓦解了周朝统治,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3、 周公为什么要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 呢? •
周公把“尊礼”看作统治者行“德政”的重 要内容,德是“小邦周”取代“大邑商”的合法 依据,也是取悦上天,获得天命的重要标准。周 公把礼关注的重心从神事转向人事,改变了殷人 尊神商鬼的文化传统,将注意力集中到现实人间。 把对于天的信仰也就转变为对“德”的追求,获 得天命要靠明德,明德的主要内容则是贤明的政 治。这样做既可以为其统治找到合法依据,也有 利调整统治,还能起到修明政治、和谐社会和强 化王权的作用。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左传》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 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 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 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习俗仪式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优质课件2 华东师大版第二册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优质课件2 华东师大版第二册

礼——异 身份和权利义务
乐——同 认同感、和谐, 维系团结
祝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 庭幸福。
宗法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核心嫡庶:有嫡别,长尊卑子有序继承制
妻妾
一般称谓
宗法称谓
妻(正配) 三哥(20岁) 嫡长子 六哥(14岁) 嫡次子
妾一(侧室) 大哥(25岁) 庶长子 四哥(19岁) 庶三子
妾二(侧室) 二哥(22岁) 庶次子 五哥(15岁) 庶四子
宗法制是在父权家长制基础上 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内 容是嫡长继承制。
我呦 有呦 嘉鹿 宾鸣 ,, 鼓食 瑟野 吹之 笙苹
○什么是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有何作用?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礼记·乐记》
维护秩序、巩固统治,
既能维护等级制度,又使人们和谐地生活于社会共同体中。
没有周公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 没有周公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
——《尚书·大传》
没有周公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
没有周公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 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小结
西 周
一、周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 武王克商 定都镐 二、封邦建国
1、分封对象:2、内容:3、作用:
三、制礼作乐
1、制定者:周公 2、内容:礼乐结合,相辅相成 3、目的:维护秩序、巩固统治
宗法制体现了“家国同构”庶,出
政治上周王是“天子”,在家族里 是最高家长。
宗法制构成了贵族等级制的阶 梯,层层相属的宗法关系,使族权 和政权合一。周代贵族的等级制度, 是依据这种宗法关系来确立的。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学案)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学案)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学案
一、学习目标
识记:①知道西周的建立;
②封邦建国体制的主要内容;
理解:理解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
三、学习过程:
(一)、阅读教材14-17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
一、西周的建立★:
1、BC.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探究1:商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二、封邦建国(分封制)★
思考1:阅读教材,分析思考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含义、对象等等?
1、目的:
2、含义:
3、分封对象:
《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分封王室成员,分封姬姓亲属(1)
(2)
(3)
(4)
4、分封对象主要驻扎区域
①战略要地、交通要道、农业富庶地区;
②边远地区,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
③将分封的异性诸侯与已臣服于西周的因伤后裔夹在中间,
有周姓合围控制、实行监督
5、受封对象应尽的对象:
在西周分封制下,各封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有:



思考2: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有怎样积极的历史影响?
6、评价:
(1)进步性:
(2)局限性:
三、周公“制礼作乐”◆
探究2:阅读教材,想一想,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有着怎样微妙的关系?【收获与反思】。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优质课件1华东师大版第二册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优质课件1华东师大版第二册

三、礼乐制度


内容
作用
关系
三、礼乐制度
内容
礼 习俗、规范
乐 舞乐、史诗
作用 维护秩序、显示等级 文化认同、促进团结
关系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何休注曰:“礼祭天子九鼎,诸 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桓公二年》

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 祭地时,“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 ——《洛阳珈蓝记》
姜 太 公
武 王 召 公
有罪者杀之,
无罪者活之把。他们全部
杀掉,不留
顺势而为 后患! 先安该天如何下处置
殷商遗民?
我们要行仁德, 不改变旧制度, 让他们自行管理。
周 公
二、封邦建国体制
分封对象
封地
异姓
商朝贵族

贵族 (如纣王庶兄微子启)
古代圣王后裔
陈、杞等
(舜、禹之后)
同姓 贵族
功臣(如吕尚) 宗室
——



矣 吾
矣 吾
论 语
不 复
衰 也









第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本课核心知识: 西周的建立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礼乐制度
一、西周的建立
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 不可以不毕伐。”
…… 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拒武王。 ——《史记•周本纪》
一、西周的建立
前年
利簋
西周初年形势图
齐等
西虢、唐(晋)、魏、 管、蔡、卫、曹、随、 蒋、燕、邢、鲁、吴
同姓贵族 异姓贵族
封邦建国示意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对外公开课教案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对外公开课教案
-4-
——《孟子·告子》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
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
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周本纪》
提出问题:分封的对象特征;诸侯享受的权利;诸侯承担的义务;分封制的影响;
结论:西周统治者充分利用血缘姻亲的默契关系对广大疆域实行控制和统治。通过上述层层分封的办法,
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审视分封制与宗法制时,我们发现,宗法制体现的是周天子在家族内的权力递嬗, 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西周统治者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 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 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实行了宗法制,为了维护宗 法分封制,制定了礼乐制度。
-5-
分析材料: “‘礼’的本质是‘异’,即差异,用来显示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 ,贵与贱、尊与卑、长与 幼、亲与疏的各色人等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用来显示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间的差异, 绝对不可混淆:……但是一个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和同,社会就无法和谐。……‘乐 ’则讲究和同。‘乐’ 当然是音乐,但是他超越了音乐,带上浓厚的政治色彩、社会色彩。‚乐‛的功能是,以音乐节奏激起人 们相同的共鸣情绪——喜怒哀乐,产生同类感……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万民之间显得附 亲,增加凝聚力、亲和力。因此,亦即‚异‛与‚同‛,两者缺一不可,否则社会就会失衡。” 樊树志 的国史十六讲》 教师总结:
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认识与理解西周制度建设的全过程打开思 路,提供思考的抓手,从而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认识问题、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思考问题 的基本方法。

华师大版高一历史第二分册《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说课稿

华师大版高一历史第二分册《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说课稿

华师大版高一历史第二分册《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说课稿一、教材简介本说课稿的教材为华师大版高一历史第二分册,书名为《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该教材是历史学科的必修课程之一,针对高中一年级学生编写。

本册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分别是:1.先民和夏商周的崛起2.封邦建国3.齐国的强盛和中原诸国的纷争4.礼乐文化的传播5.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儒家思想本次说课将重点围绕第二单元的内容展开,探讨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二、教学目标1.掌握封邦建国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过程,了解中国封建王朝的起源和特点。

2.理解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认识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并培养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

三、教学重点1.封邦建国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2.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1.理解封建王朝的起源和特点。

2.分析礼乐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五、教学内容及进程安排第一课时:封邦建国的概念与特点(40分钟)教学内容1.封邦建国的概念解释。

2.封邦建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3.封建王朝的特点和组织结构。

教学步骤1.导入:引发学生对封邦建国这一概念的思考。

2.介绍封邦建国的概念和起源,通过讲解相关历史事件和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封邦建国的发展过程。

3.解释封建王朝的特点和组织结构,通过图示和具体事例,使学生对封建王朝有更直观的认识。

4.练习与讨论:以小组形式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和讲解,加深学生对封邦建国概念的理解。

第二课时:礼乐文化的内涵与意义(40分钟)教学内容1.礼乐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礼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3.礼仪制度与乐曲艺术的发展。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现代社会中各种场合的礼仪行为,引发对礼乐文化的思考。

2.介绍礼乐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结合古代的礼制和乐曲艺术,向学生展示礼乐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讲解礼仪制度的发展和乐曲艺术的演变,通过音乐欣赏和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古代礼乐的魅力。

华师大版第2册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word教案

华师大版第2册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word教案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西周简史据现在史学推测,商朝前后经历了500年。

商朝最后的一百年里,在现在陕西的渭水流域出现了周部落。

周字中含有土,表示周国以农业见长。

周人追溯自己的始祖,叫做后稷,传说是大禹时期的负责农业的农师,后稷死后也被中国人奉为农神。

后来后稷的子孙辗转迁徙,到了现在的渭河流域。

经历数代的繁衍生息,到了古公亶父,因为受不了蛮族鬼方的侵扰,迁居到渭水流域的岐山。

岐山土地肥沃,适合农耕。

所以周民族很快发展起来。

到亶父的儿子季历时,大败鬼方。

周民族成为西部地区一个强大的方国。

商朝看到周国的强大,就册封周为西部的诸侯首领。

从季历开始,周国也与商朝开始政治上的联姻。

但周与商的关系并不好。

两国之间或战或和,经历了数代人。

相传商王文丁曾经杀死过周国的季历。

日后,商的最后一个国王纣为了修好任命季历的儿子文王西伯昌为三公,但之后居然在羑里拘禁了西伯昌。

西伯昌最后买通了商纣王的亲信并且向商纣王进奉了妲己才得以逃脱。

大家想要了解一些故事性的过程。

可以看中国古代的神怪小说《封神演义》也就是《封神榜》,里面的细节是编纂的,但大体的过程是符合历史的。

从周文王西伯昌开始,周朝就立志翦商。

这里要提到周国的立国地理形势。

渭河流域相对封闭,东边有函谷关。

南边有高耸的秦岭,北部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西部是茫茫的荒漠。

当时经济相对发达的是东出函谷关的中原地区,南出汉水在江汉平原的南蛮。

由于中原地区商朝的强大,周朝屡次东扩领土都受挫。

所以周文王西伯昌利用商纣王命他为江汉流域的诸侯这一契机,大力征讨南部。

当时周人的势力在南方扩张迅速,可以说就归附整个商的部落范围内“三分天下有其二”。

周文王迁都丰邑后,不久死去。

周文王的二儿子武王姬发即位。

周武王开始联合各方部落,大举进攻商朝。

并且在殷商也就是现在的安阳郊外大败商军。

商纣王兵败后无地自容在鹿台自焚。

这一年是1046年。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

定都在渭水流域的镐,历史上被称作“西周”。

高一历史:2.4 封邦建国和礼乐文化 教案1华东师大版第二分册

高一历史:2.4 封邦建国和礼乐文化 教案1华东师大版第二分册

第4课封邦建国和礼乐文化[教学目标]1.识记西周建立的年代、建立者及都城,了解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简单了解西周的井田制经济制度;识记周公“制礼作乐〞,了解西周的礼乐文化;2.通过分析分邦建国体制和礼乐文化的内容、作用,辨识西周分封形势图,初步掌握读通相关历史文献的能力,体验利用课本内外的史籍、图片、音乐等资料探寻史实的过程。

3、肯定周初分封的积极意义,理解分封制的发展趋势。

认识周公创立的礼乐制度既顺应了当时国家政治的需要,又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解礼乐制度对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激发对为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做出贡献的人们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难点: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与影响说明:1.西周的分封制相当发达,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西周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种分封制从西周初年开始到春秋战国,一直待续了800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才结束,即从公元前1046年至前221年。

通过分封,西周的疆域、统治地区大大扩大了。

从历史作用上说,西周初年推行的分封制,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它又通过对姬姓诸侯和异姓诸侯的布局,建立了从西方伸向东、北、南三方的统治基地,深入到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和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有助于广大地区进一步开发。

2. 西周确立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使中国历史由“方国联盟〞走向“天下共主〞,走向血缘集权统治时期;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政局的稳定。

但就一般学生而言,这段历史比较遥远,与现实联系相对较少,学生对现代音乐很感兴趣,但古代连音乐也有制度,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课文大量的实例、具体图片、相关活动等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来理解制度的产生与作用。

[教学设计]1. 课前活动。

2. 导入新课。

3.探究西周封邦建国体制。

4.讨论:西周的分封制与中世纪欧洲的分封制有何不同?5.西周的经济发展概况。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崇明中学陆菊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西周建立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井田制经济制度及周公的“制礼作乐”。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武王克商”,了解以现代天文学方法印证传世文献和金文历谱,可以得出比较可信的结论。

2.通过分析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文化的内容、作用,辨识西周分封形势图,初步掌握读通相关历史文献的能力,体验利用课本内外的史籍、图片、音乐等资料探寻史实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周初的“封邦建国体制” ,懂得分封制跨出了我国历史自分立进于统一的第一步,进而理解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2.认识周公创立的礼乐制度既顺应了当时国家政治的需要,又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难点:西周礼乐制度与封邦建国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材料: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问:西周的什么制度值得孔子如此赞美呢?2.阅读材料:(书本第14页知识链接“武王克商”)得出西周的建立的时间,让学生了解以现代天文学方法印证传世文献和金文历谱,可以得出比较可信的结论,告诉学生文献、考古、天文、金文、历谱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多重印证。

3.讲解封邦建国体制出示《西周分封形势图》和有关资料问:(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分封?如何分封?西周分封的诸侯共有哪几类?分封的实质是什么?材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左传·定公四年》教师指出:受封的主要是亲族、功臣、先代贵族等。

受分封的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华东师大版历史高一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课件 (共20张PPT)

华东师大版历史高一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课件 (共20张PPT)
该如何处 置各地方 国?
该如何 处置周 边蛮夷?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8/262021/8/26Thursday, August 26, 2021 •10、阅读一切好பைடு நூலகம்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8/262021/8/262021/8/268/26/2021 1:14:28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8/262021/8/262021/8/26Aug-2126-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8/262021/8/262021/8/26Thursday, August 26, 2021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封商纣子禄父(武 庚)殷之余民。武王 ……使其弟管叔鲜、 蔡叔度相禄父治殷。
武王追思先圣王 ,乃褒封神农之后于 焦,黄帝之后于祝。
封功臣谋士,……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 ,曰鲁。封召公奭于 燕。
周公……以微子启(纣王庶兄)代殷后,国於宋。
周公迁殷顽民於成 周(洛邑),……
分而 周治公之……分鲁公(伯禽:周公之子 )以……殷民六族, ……分康叔(
周公亲自监之 。 周公之弟)……殷民七族。
周公……封建 亲戚以蕃屏周。
血缘 (周宗公亲)立七 十一国,姬姓 独居五十三人。
周 殷 族公 民 ,土与六……口地人族……分…以鲁…法公,则以周辑公其…,分… 用即命于周。……分之 土田陪以敦周,祝宗卜史, ……官法司治彝器。

邹玉峰 李惠军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邹玉峰  李惠军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精心整理引入史料要游刃有余,解读史料要掘井及泉——以《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为例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邹玉峰李惠军【背景分析】《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是上海华师大版高一第2册第1单元第4课课题。

相关内容在国内现有四个版本中均有涉及,只是表达方式、素材选择各异而已。

反,者,”而顾颉刚在,只有专门的“历史教学”。

我们所理解的“史料教学”应该是根据历史教育的需要,围绕历史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为了搞清历史的原委,在历史教学运行过程中,游刃有余、自然适切、恰如其分地引入多种历史材料。

借助史料理解来认识历史,感悟历史探究的过程,在解读史料中生成新知、建构知识、还原客体,从而实现预设的课程学习目标的经历。

而决非为了体现某种理念,彰显某种模式而硬生生强加进课堂的“五彩风景”。

其实,历史学的最大特质之一,就是从史料的研究入手,在厘清客观历史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对于历史现象加以主观解释。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料的研究不仅是历史学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历史研究得以科学、客观、真实和具有借鉴价值的基本前提。

新课改背景下所倡导“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绝不是什么新的课程理念。

它仅仅是“还原”学科特质,“回归”学科本真。

因为,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历史教学中简单的“以论带史”的现象,武断的“概念推导”的弊端充斥于课堂,历史学科失去了它应有的“底色”。

所以,我们需要矫枉过正。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学科教育理念的创新,更非一种教学的模式。

恰恰因为理解的偏颇,所以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一些非理性、非常态的所谓“史料教学”的表演行为和尴尬情形。

概而言之,一是史料引入贪大求多,缺乏灵魂的统摄;二是史料解读浅尝辄止,缺乏深入的品读;三是史料运用孤立突兀,缺乏逻辑的贯通;四是史料延展主观随意,缺乏理1呢?2、反顾历史,释惑解疑。

(引导学生解释课件,回顾殷商时代国家形态和政治体制,师生获得新的共识)显然,这种松散独立、离心离德、依靠武力维系的国家,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制度隐患,也注定了殷商灭国的初始宿命,暴政只不过让这一天早日来临罢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师大版第2册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教案一、西周简史据现在史学推测,商朝前后经历了500年。

商朝最后的一百年里,在现在陕西的渭水流域出现了周部落。

周字中含有土,表示周国以农业见长。

周人追溯自己的始祖,叫做后稷,传说是大禹时期的负责农业的农师,后稷死后也被人奉为农神。

后来后稷的子孙辗转迁徙,到了现在的渭河流域。

经历数代的繁衍生息,到了古公亶父,因为受不了蛮族鬼方的侵扰,迁居到渭水流域的岐山。

岐山土地肥沃,适合农耕。

所以周民族很快发展起来。

到亶父的儿子季历时,大败鬼方。

周民族成为西部地区一个强大的方国。

商朝看到周国的强大,就册封周为西部的诸侯首领。

从季历开始,周国也与商朝开始政治上的联姻。

但周与商的关系并不好。

两国之间或战或和,经历了数代人。

相传商王文丁曾经杀死过周国的季历。

日后,商的最后一个国王纣为了修好任命季历的儿子文王西伯昌为三公,但之后居然在羑里拘禁了西伯昌。

西伯昌最后买通了商纣王的亲信并且向商纣王进奉了妲己才得以逃脱。

大家想要了解一些故事性的过程。

可以看古代的神怪小说《封神演义》也就是《封神榜》,里面的细节是编纂的,但大体的过程是符合历史的。

从周文王西伯昌开始,周朝就立志翦商。

这里要提到周国的立国地理形势。

渭河流域相对封闭,东边有函谷关。

南边有高耸的秦岭,北部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西部是茫茫的荒漠。

当时经济相对发达的是东出函谷关的中原地区,南出汉水在江汉平原的南蛮。

由于中原地区商朝的强大,周朝屡次东扩领土都受挫。

所以周文王西伯昌利用商纣王命他为江汉流域的诸侯这一契机,大力征讨南部。

当时周人的势力在南方扩张迅速,可以说就归附整个商的部落范围内“三分天下有其二”。

周文王迁都丰邑后,不久死去。

周文王的二儿子武王姬发即位。

周武王开始联合各方部落,大举进攻商朝。

并且在殷商也就是现在的安阳郊外大败商军。

商纣王兵败后无地自容在鹿台自焚。

这一年是1046年。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

定都在渭水流域的镐,历史上被称作“西周”。

这里我们要区分几个历史概念。

第一,周、西周。

周是当时周民族对自己的称法,起初是民族的称法,在武王建立周朝后,周作为这个国家的国号。

与夏、商相同。

西周,是后人对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立周朝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东迁洛阳这一时间段对周的称法。

因为当时的都城在周,所以称为西周。

当时的周人是不会称自己为西周。

第二,前面我们所讲的周文王、周武王是谥号,是后人对前面帝王功德的评价。

并不是当时他们自称为周文王和周武王。

周武王灭商后班师回朝,没有直接占领商朝的故都殷,并不是周武王不想占领经济文化繁荣的殷都。

只是周国虽然一战定胜负,但商朝的遗民,并不认同周的管理。

所以周武王任命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继续管理殷商。

为了监视禄父的行为。

周武王命令自己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在殷商的周围驻扎监管武庚禄父的行动。

回到镐京后,周武王大封自己的同族姻亲及功臣。

这些同族姻亲及功臣所封的土地大抵是渭水流域周围,及汉水流域。

这些都是周朝有实力控制的地区。

这一次分封是周朝第一次大规模分封。

不幸的是周武王灭商第二年就病逝。

周武王年幼的儿子周成王即位,周武王的四弟周公旦担任摄政王,辅助周成王即位。

周武王的其他兄弟不服成王即位与周公摄政,武王的三弟管叔、五弟蔡叔、六弟霍叔以“周公不利孺子”的理由联合殷商的武庚禄父发生叛乱。

周公旦被逼之下,东征三年,才平息叛乱。

这次东征的胜利相比武王伐纣的东征胜利更为重要,因为这次东征后,周朝基本控制了东方殷商原有的势力范围。

周公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把周朝的同族姻亲及功臣分封到殷商的故地。

文王的幼子康叔被封在殷商的旧地,国号卫,将殷朝顽固的移民迁到商朝开国之地,任命商纣王的兄弟微子启管理,国号宋。

周公自己的儿子伯禽被封在奄国故地,在今天的泰山以南,国号鲁,封功臣太公望也就是姜太公的儿子在鲁国北部,现在的临淄,国号齐。

周公大大小小的册封共有70个封国。

这是周朝第二次分封,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分封。

周公旦摄政七年后归政成王。

周朝立国后早期国力强盛,但后来还是衰落。

经过8位帝王后,在第10位帝王周厉王时期,爆发厉王出奔,共和行政。

当时周厉王横征暴敛,周国内民众多有怨言。

周厉王为了堵住民众的嘴,设置密探在路上,听到怨言就将其擒获。

百姓因此敢怒不敢言,在大街上不敢交谈,只能以目传意,这就是“道路以目”成语的来源。

最终周国内部百姓发动起义推翻了周厉王的统治,周厉王被迫出逃到彘地,并且死在那。

后人总结周厉王的暴行,归纳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从周厉王出逃到死在彘地,前后共十三年,这段时间被称作“共和行政”。

史记记载当时是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行使政权。

共和一词,首次就出现在这里。

共和的意思在古代就是没有王的统治。

共和行政时期是没有王权或者皇权统治的唯一一次。

也是日后共和国、共和制的词源。

根据现在出土的文物记载,当时应该是由名叫共和伯的一个人行政政权。

当时没有王行政确实却遭到。

周厉王出逃的时间是公元前841年,这一年是有明确纪年开始。

周厉王死后,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继承王位。

周宣王革除弊制,实现了周朝的中兴。

但周宣王晚年居功自傲,导致各诸侯人心思乱。

到了周宣王儿子周幽王时期,发生继位之争,导致蛮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后来继承王位的周平王被迫东迁都成到洛邑,也就是现在的洛阳。

东周开始。

大家想要了解这段的历史可以先从《东周列国志》开始看起。

二、封邦建国体制1、封建定义封的古汉语本义是垒土,引申为帝王将土地分赐给亲戚或功臣做领地、食邑;建的本义是设置,引申为天子封臣,诸侯建国。

所以封建的本义是“封邦建国”,顾颉刚给出的定义是:国王把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分给他的子弟和姻戚叫做“封建”,封是分画土地,建是建立国家。

在西周封建之盛时,其体征应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封建的标准是:①: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下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兼地主。

②:在这个社会里,凡统治者皆是土地所有者,凡土地所有者都是统治者,同时各级统治者属下的一切农民不是农奴就是佃客,他们不能私有或转卖所耕的土地。

2、封建具体内容具体来说,周朝的封建分为3类:①、将开国新征服的土地分给宗亲姻戚及功臣。

譬如武王弟康叔之于卫、周公子伯禽之于鲁、太公子丁公之于齐、武王子唐叔之于晋。

②、以商朝的故地封给其后裔,譬如微子启之于宋。

③、保留原有商之诸侯国,譬如舜遗民之于陈,夏遗民之于杞。

在西周以前,夏商也进行过分封。

夏代“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夏代对各部落方国以姓为国,以氏统国。

殷代除了继承夏代的分封法之外,还分封子弟。

然而这种分封是氏族的分封,天子乃为诸侯之长,非为诸侯之君。

分封仍处在“天下共主,四方侯国”的部落联盟性质,与周代相异。

西周的诸侯还以等级分为五等,在嫡子继承为王外,此五等被后世美化为公侯伯子男。

其中仅有殷之宋为公,姬姓之宗亲姻戚及功臣多为侯伯,如齐侯、晋侯、郑伯,殷之固有诸侯多为子,如杞子。

3、分封制与宗法制兼论与西欧封建异同周的分封,是以宗亲姻戚为轴,血缘是分封的树干,以立子立嫡为枝。

姬姓之嫡子为大宗,别子为小宗。

武王嫡子分封王畿之地,宗亲姻戚分封东方列土。

在王畿之内,封君皆为“王族”。

嫡子继承政统为大宗,别子为小宗。

别子为祖时,继成别子的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就像一个树干一样,分长着枝叶。

东方列国的封君称为公族。

嫡子继承政统为大宗,别子为小宗。

别子继封为大夫,大夫的嫡子继承政统为大宗,别子余封为士。

也就是说,依照立子立嫡制的血缘亲疏,各降一级。

这样,整个周朝,封建制与宗法制度、等级制相为表里,将整个国浓缩为一个血缘亲疏为纽带的家,家国一体,就此始。

周公分封在西周的分封上有历史的决定意义,其所树立的宗法制在数千年之文化传统亦是根深蒂固。

4、分封制产生的原因周公以封建制与等级制、宗法制为礼纲是有着切实的考量:①、周脱胎于氏族社会,血缘相较地缘更为切合内部统治秩序的建立。

王国维说“盖天下之大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

以嫡长子继承为制,“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②、周人无法完全控制东方,所以封建亲戚在殷之故地,譬如卫之于殷墟控制殷故民,晋之于夏墟由黄河越太行而近至殷墟,鲁之近于徐戎、淮夷控制东夷,并营建东都洛邑,以利征伐。

而对宋、陈、杞等国的封建,又与当地势力分享政治经济利益,促进血缘与地缘的整合。

③、通过军事实力与政治承认等方式使得天子的权威树立在诸侯之上,这种天子诸侯的二元结构使得诸侯无力与天子抗衡。

土地面积上王畿之地千里、公侯之地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作为控制土地的等级制;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作为礼乐的等级制;宗周六师、成周八师作为军事上的等级制并且采取“册命”(政治承认)、“朝聘”(政治服膺)、“巡狩”(军事视察)、“贡纳”(政治隶属)做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④、西周的封建制应该是以井田制度为经济基础的。

三、井田制封邦建国的封建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必须依靠经济体制的支持。

西周时期经济上实行的是井田制。

何为井田制?高中语文中应该会学到孟子梁惠王下《寡人之于国》这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其中的百亩之田指的就是井田制。

井田制就是把耕地划分为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经界,中间有水沟,阡陌纵横,像一个井字。

一井分为9个方块,周围的8块田由8户耕种,叫做私田,私田收成全部归耕户所有;中间是公田,由8户共耕,收入全归封邑贵族所有。

《诗小雅·大田制》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师:分封制度下,每个封臣从各自封君那里获得土地与人民。

人民更重封臣贵族的土地。

封臣贵族从食邑的土地上获得收入。

这些公田与私田不能买卖,所有权都归贵族所有。

师:实行公田,有何好处?生:师: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贵族对平民的剥削多吗?生:师:正因为这样的剥削不多,所以后来的社会改革家都将这种平均分配劳动成果的井田制比喻成理想模式。

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井田制也走向了崩溃。

这就是我们下节课即将学习的内容。

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