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历史学习提纲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提纲精华

高中历史必修二提纲精华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迁(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农具和牛耕(3)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古代中国小农经济(1)出现的原因:a: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b: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特点:a、以家庭为单位;b、农业和手工业向结合;c、自给自足;d、精耕细作;(3)评价:进步性:农民拥有部分生产资料,有生产积极性局限性:十分脆弱。

因为农民赋税和徭役的繁重,加上自然灾害等压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古代纺织(部门)业成就:(1)我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最早的丝织品距今有四五千年。

(2)商朝时我国出现了织机。

(3)西周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4)唐朝时融入外来织法。

(5)宋朝时织锦有写实风格。

(6)明清时,苏杭等地有专门的织造局,明朝时有新的纺织丝绸的工具花楼机。

缎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西汉时,中国丝织品从丝绸之路大量外销。

2、冶金业成就(1)冶铜业:原始社会时期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冶铁业:西周晚期,中国有了铁器,春秋时出现铁农具,两汉时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时杜诗发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时发明了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的冶铁领先世界。

3、陶瓷业发展成就(1)商代时出现原始瓷器(2)东汉青瓷,北朝白瓷(东青北白)(3)唐代:南青北白,唐代著名瓷器是秘色瓷和唐三彩。

唐代时中国瓷器大量外销。

(4)宋代:出现五大名窑。

(5)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等很有名,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的瓷器,清代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

三、古代商业1、古代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宋以前,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固定的交易时间,有专门的官员进行严格管理。

宋以后,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名镇。

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兴旺的古代农业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耕作方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石器锄耕 ,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含义: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的各种手段 ,表现在:改进生产工具: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

唐朝:曲辕犁。

〔耕犁定型〕水利设施: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工程:春秋战国都江堰、西汉坎儿井生产技术:育种、施肥、适时耕种、因地制宜、农书总结等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一带——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完成南移 ,江浙地区是全国经济重心。

促进南方经济文化的开展。

3.经营方式:〔1〕商周:生产工具落后 ,集体劳作。

〔2〕春秋战国:小农经济形成。

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实立特点:①个体〔家庭〕经营为主。

②男耕女织。

〔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

④精耕细作。

评价:①在封建社会长期占主导 ,农民有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

②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根底 ,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

③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 ,到明清不利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开展。

④脆弱性:在天灾、战乱、苛政、土地兼并的影响下容易破产。

※:近代逐渐解体原因:1840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导致家庭手工业破产和农产品商品化。

1956最终瓦解原因:1956完成三大改造 ,个体小农经济被改造为集体经济。

4、古代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2〕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

性质:土地国有制 ,不得买卖。

春秋瓦解:原因是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税制改革使公田向私田转化。

〔2〕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整个封建社会沿用。

三种形式:①土地国有②土地地主私有③土地自耕农私有局限性: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兼并严重 ,汉出现大地主田庄→贫富分化 ,自耕农减少 ,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甚至出现流民问题 ,社会矛盾激化。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学习提纲)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学习提纲)

人教版历史必修2全套知识点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2.表现耕作方式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石刀、石斧、耒耜刀耕火种南稻北粟商周农业少量青铜农具, 石、木、骨器为主排水、施肥除草、治虫稻、黍、稷、麦、菽(五谷)桑、麻等3.意义:①生活方式改变:迁徙-------定居②奠定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4.特点:①独立发展,自成体系②植主畜辅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精耕细作的含义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2.精耕细作的体现:(1).耕作工具的进步:①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开始使用和逐步推广)②西汉时的耦犁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改进和进一步推)③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完善阶段)(2).耕作技术的进步:①春秋时期的垄作法②西汉时的代田法③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3)耕作制度的发展:①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②宋后,江南形成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①水利工程:A、战国的都江堰B、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②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1)商周时期:集体劳作(千耦其耘)(2)春秋以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2 .形成:(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2)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2)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2)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一、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篇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1.1 夏王朝的政治制度 - 夏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夏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制、宗法制 1.2 商王朝的政治制度 - 商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权力和贵族集团 1.3 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 - 周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西周和东周的政治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官 - 周代封建社会的特点:封建等级制度、分封制度2.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2.1 秦朝的统一中国和秦始皇的政绩 - 秦朝的建立和结束 - 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秦始皇的权力集中、行政区划的改革2.2 西汉和东汉的政治制度 - 刘邦和汉高祖刘邦的政绩 - 西汉和东汉政治制度的特点:皇帝的权力、郡县制度 2.3 秦汉时代的社会制度 - 农业经济和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 儒家学说、礼乐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第二章世界古代史篇1. 四大文明古国和古希腊文明1.1 埃及文明 - 埃及:尼罗河文明的发源地 - 内典、外典和显灵信仰 1.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 古巴比伦:第一位国王汉谟拉比 - 宝冠、泡立塔和木板书写 1.3 印度河流域文明 - 印度文明:吠陀时代的四个阶级制度 - 婆罗门教和吠陀教典 1.4 古希腊城邦和罗马共和国 - 希腊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 罗马共和国:三级法官制度和元老院的特点2. 基督教和欧洲封建社会2.1 基督教的起源和特点 - 耶稣和基督教的创立 - 基督教的传播和影响:罗马帝国的两个时期 - 基督教教义和天主教会的组织 2.2 欧洲封建社会 - 封建主和农奴的关系 - 封建领主和农奴的权力和义务 - 封建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三、第三章中国古代史的重大事件篇1. 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1.1 战国的形成 -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 诸侯国争霸和战国的形成 1.2 诸子百家和思想的兴盛 - 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等学派的兴起 - 孟子、墨子、老子的主要思想 1.3 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 铁器、货币和交通的发展 - 文化繁荣和齐国的礼仪音乐 1.4 秦灭六国和统一中国 - 秦朝的建立和结束 - 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其后续影响2. 近代中国的中外交通和中国的对外侵略2.1 近代中国的中外交通:鸦片战争和条约勒迫 -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 - 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 2.2 近代中国的对外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结果 - 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 2.3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影响四、第四章世界近代史篇1. 平等互利和民族自决的倡导1.1 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和《国际联盟宪章》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巴黎和会的召开 -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和影响1.2 《国际联盟宪章》 - 国际联盟的设立和目标 - 《国际联盟宪章》的内容和遗产2.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果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战场 - 盟军胜利和法西斯集权制度的瓦解 2.2 联合国的设立和冷战的爆发 - 联合国的设立和宗旨 - 冷战的爆发和两个阵营的形成 2.3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产生和核武器的威胁 - 原子弹和氢弹的发明 - 核武器的威胁和遏制政策的制定以上提纲是历史必修二的复习内容及重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进行复习和准备考试。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代表。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的进步)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文明时代:耒、耜。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3、唐代:长江下游一带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灌溉工具:翻车(汉代)、筒车(唐代)。

三、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1、春秋战国:芍陵、都江堰、郑国渠。

2、西汉:漕渠、白渠。

3、从汉代起政府组织治河工程。

4、西域地区: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坎儿井。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耕作方式的进步)1、商朝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的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1)时间:春秋时期产生。

(2)条件: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②私有土地的出现。

(3)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评价:①进步性: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局限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商周时期,井田制出现;春秋时期,铁农具的使用,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二、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为此统治者采取措施,如北魏至隋唐实行均田制。

三、租佃关系:1、战国时期产生。

2、汉代,比较普遍。

3、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历史必修二提纲

历史必修二提纲

历史必修二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养水稻号粟的国家★⑴早期农业生产耕作方法: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推广(垄作法)西汉:耦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代田法)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稻麦轮作)⑵精耕细作的农业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魏晋南北朝南方水田:耕耙技术隋唐时期:曲辕犁一、古代农业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曹魏时:翻车⑶水利工程唐朝:筒车宋朝:利用水利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以家庭为单位⑷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精耕细作二、古代手工业夏商西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商朝:原始瓷器;西周晚期:拥有铁器)春秋战国: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后: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⑴官营手工业(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东汉:青瓷)唐朝:南青北白★宋朝:出现五大名窑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⑵家庭手工业:伴随着小农经济而生春秋战国:私营手工业兴起,占主导地位★魏晋南北朝:受到摧残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丝绸远销亚洲、欧洲★⑶民营手工业隋唐: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两宋以后:艰难发展元朝:黄道婆推广棉纺织业(花楼机)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朝:专门烧制西餐用具(17世纪开始,欧洲开始生产瓷器)三、古代商业商周:“工商食官”先秦时期商业兴起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时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农业、手工业发展隋唐时期大运河开通进一步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⑴古代商业商品种类迅速增加两宋时期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商业繁荣交通发达元朝时期大都成为商业大都会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徽商:重血缘、晋商:重地域)★①西汉:“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高中历史必修2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2提纲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一、古代希腊罗马文明A.希腊城邦文明1.希腊城邦的形成2.雅典民主制的特点和运行机制3.斯巴达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运行机制4.希腊城邦文化的影响B.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发展1.罗马建立共和国和扩张2.凯撒和奥古斯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3.罗马帝国的疆域和政治制度4.罗马帝国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二、东亚古代文明A.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思想2.秦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3.汉朝的兴起和政治制度4.汉朝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对外交往B.日本和韩国的古代文明1.日本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2.韩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三、撒拉丁的伊斯兰帝国A.伊斯兰教的兴起和传播1.穆罕默德的生平和伊斯兰教教义2.安达卢西亚的摩尔人文明B.西欧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帝国的冲突1.卡拉曼阿尔苏德的征服2.圣地战争的起因和结果C.撒拉丁的对外扩张和文化影响1.撒拉丁的统治和政治制度2.撒拉丁对文化和科技的贡献四、非洲古代文明A.尼罗河流域的文明1.古埃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2.埃及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成就B.西非撒哈拉沙漠南部的文明1.马里帝国的兴起和发展2.西非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五、欧洲中世纪文明A.封建制度和领地制1.封建制度的特点和产生背景2.领地制的组成和特点B.城市兴起和商业经济的发展1.城市的兴起和城市组织2.商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制度C.宗教和宗教战争1.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的背景2.宗教战争的起因和影响D.封建时代的文化成就1.文学、艺术和建筑的发展2.教育和科技的进步六、东南亚和南亚的古代文明A.印度古代文明1.印度教的兴起和影响2.印度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B.东南亚群岛的古代文明1.玛朗帝国的兴起和政治制度2.钦朝的兴起和政治制度七、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A.文艺复兴运动1.文艺复兴的起源和特点2.文艺复兴对艺术、文学和科学的影响B.大航海时代1.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和意义2.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大航海时代的成就和贡献八、明清社会和文化的变革A.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1.明朝的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2.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B.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1.清朝的农奴制度和满洲政权2.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C.明清的文化成就和传统文化的衰落1.明清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2.传统文化在明清时期的衰落和消亡九、政治革命与新兴国家的诞生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影响2.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和特点B.法国大革命1.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和影响2.法国大革命的阶段和重要事件C.美国独立战争和宪政制度的形成1.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和影响2.美国宪政制度的形成和特点十、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A.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影响1.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2.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特点1.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特征2.拉萨尔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以上提纲涵盖了高中历史必修二的主要内容,可以对各个章节进行系统的复习,有助于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重要事件的内涵。

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二知识提纲,附新增考点

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二知识提纲,附新增考点

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二知识提纲,附新
增考点
高中历史(材)必修二知识提纲
第一章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形成
- 人类起源的发现和研究
- 旧石器时代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
- 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
- 城市的起源和作用
- 早期文明的发展和特点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兴起与发展
- 奴隶社会的形成和特征
- 古代东方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 希腊和罗马的奴隶制度
- 奴隶制社会的衰落和消亡
第三章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 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基本矛盾
- 战国时代秦与楚的斗争
- 秦统一中国和秦始皇的统治
- 汉朝的兴起和发展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经济变动第四章西方中世纪的基本特征
- 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分裂
- 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 教会的影响力和会的发展
- 封建领主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 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级的形成新增考点
-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策略
- 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 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影响力
-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区别
- 中世纪城市的特点和作用
这份知识提纲总结了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
包括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形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西方中世纪
的基本特征。

同时新增了一些考点,涵盖了秦始皇的统一战争策略、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影响力、奴
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区别,以及中世纪城市的特点和作用。

这份文
档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历史知识。

历史必修二提纲

历史必修二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起源: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农业的起源地域差异:黄河、长江流域-------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家畜饲养:“六畜”、农畜并存发展远古和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生产工具的变革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汉代: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唐代:曲辕犁精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耕水利设施的完善:春秋战国:都江堰、郑国渠细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作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农生产方式的变化千耦其耘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生原因私有土地出现产产生: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特点男耕女织,自己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形成:商周时期特点:有公田、私田之分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井田制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原因铁制农具的使用,私田增多;战争的频繁中瓦解各国的税制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国大量公田抛荒古表现部分“私田”逐渐私有代时间:战国时期的私田逐渐私有土私有制确立原因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地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度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是其最主要的来源)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宋初:不抑兼并土地兼并明清:土地买卖日益普遍不能抑制的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国家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中出现:东汉时期国田庄经济特点:1.农民与庄主有强烈的依附关系 2.聚族而居古 3.拥有私人武装 4.自给自足代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土秦朝:产生地租佃关系发展汉代:较普遍制日益普遍宋代: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度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趋势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租佃关系在农村中的比重逐渐增大司马迁的划分: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山东、山西: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原因江南:地势复杂、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区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域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山东、山西:传统的农业区经特点江南:开发较晚,也是典型的农耕经济济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和山东、山西:宋以前全国的经济重心重经济地位江南: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心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实力有限的原因:主要是战乱的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南中原人口的南迁过程第二次高潮:唐安史之乱后移第三次高潮:靖康之乱给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影响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民南移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原因南方政局比较安定本身具有发展的潜力经济重心的南移孙吴、东晋、南朝:南方得到开发过程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影响:文化重心相对南移农青铜冶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耕炼技术商代青铜技术已臻于成熟时商周青铜器的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代钢铁冶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的金属冶炼炼技术南北朝时发明了世界领先的灌钢法手术的演变春秋时期用木炭冶铁工冶铁燃料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业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开来黄帝时期发明了丝织技术丝织技术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纺织技术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农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耕棉纺技术元明时期: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时手工业部门代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的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手东汉末年:青瓷工制南北朝:白瓷业从烧陶瓷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到制瓷技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术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产生:西周时期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特点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官营手工业明代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手工业经营优势与不足: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方式的变化不足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化矛盾兴起:春秋时期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发展: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唐代以前: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经营方式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的变化唐宋以来: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农产生:原始社会末期耕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时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代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商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业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与发展繁荣(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城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市元代:纸币广泛流通;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第21页)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周秦至唐市坊分明:坊市分开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农城市的繁荣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耕宋代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时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代明清:城市生产性、商业性增强商产生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业集权的思想与产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第23页)城重农抑商汉代: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市演变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的打击商人的措施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种植,广泛植棉近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代商业商品流通扩大,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前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夜明清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发条件机户拥有资本购买劳动力,增殖财富展资本主义生产工匠脱离土地,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与因素的萌芽特征:商品生产及自由雇佣劳动迟苏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滞概况景德镇: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钱;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措施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抑商颁令实行禁矿,限制商业活动后果:强化了农耕经济形态,限制了大规模工业化变革抑商与禁海原因:以“天朝上国”自居,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禁海反清斗争后果: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1.资本主义萌芽未能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清朝 2.统治者对外对外禁闭国门,对内压制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近代前夜的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西方西方国家展开对外殖民扩张,建立殖民统治表现:中西国力兴衰易位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扩大市场原因社会根源:欧洲人对东方黄金的追求新航路开宗教动力;基督教号召进行圣战和扩张辟的背景造船、航海技术取得巨大的进步新条件政治保证:欧洲君主强化王权,全力支持海上探险航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路新航路开葡萄牙(向东)1497—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的辟的过程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开西班牙(向西)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辟欧洲:引起商业革命,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新航路开非洲:黑奴贸易带来深重灾难辟的影响亚洲: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扩张方向:非洲和亚洲葡萄牙占领地区:非洲东西海岸、亚洲的印度、印尼沿岸等葡萄牙、西班牙方式: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确立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欧的早期殖民活动扩张方向:美洲洲西班牙占领地区: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和亚洲的菲律宾殖方式:以掠夺金银为主要手段,还建立农业种植园民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者范围: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荷兰的殖民扩张的贸易扩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张影响:商贸发展带动了银行信贷业务发展,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与中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掠手段:政府支持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建立商业公司夺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殖民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参与15—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支配国家18世纪,英国成为奴隶贸易的主角残酷的黑奴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也为美洲殖民地开发提供了影响:劳动力严重破坏了非洲的社会经济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资本:殖民掠夺、海外贸易工条件科技:工场手工业积累的生产技术业市场: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导致市场扩大革棉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水力纺织机命表现冶金业:焦煤炼铁法;采矿业:蒸汽抽水机、安全灯动力:蒸汽机;交通运输:碎石路、铁路、汽轮标志: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技术、化学材料、炼钢技术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条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改交通运输:内燃机、汽车、飞机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化学领域:有机化肥、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胶、油漆世表现钢铁部门:贝塞麦、西门—马丁、托马斯炼钢法界动力:电的发明和使用的影响: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工特点:生产资料、工人集中,采用机器生产,工人受严格业工厂制度纪律约束,又受机器支配革经济思想:自由主义思想命工业时代的出现原因: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经济组织代表性企业:美国的八大财团、日本的四大财阀、法国的二百家族、德国的通用、西门子电器垄断组织经营模式: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生产效率(大企业)影响: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国际联合企业经济组织形式开始形成: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形成过程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影响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落后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二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提纲

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政治特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经济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近代:政治特点:探索民主道路;经济特点: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现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经济特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革命性变化】【唯一一次】生产工具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农用工具:汉:曲柄锄、大镰、播种工具耧车东汉:一牛挽犁唐:曲辕犁影响:农业耕种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主持都江堰工程,郑国主持郑国渠工程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隋唐五代时期:北方使用立井水车,长江流域使用高筒水车宋代: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手工业:纺织: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萌芽汉代:中国的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件素纱禅衣,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冶金:铜: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晚于纺织】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铸造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铁:现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汉代:汉武帝时代推行铁业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由最初自然通风到人力皮囊鼓风再到畜力鼓风。

东汉初:杜诗创造水力鼓风装置——水排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宋: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陶瓷业:唐三彩:陶制品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刑窑白瓷,江西景德镇白瓷,四川大邑白瓷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宋: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清代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分离】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市”的发展:中国远古时代:出现早期商业交换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设立草市尉,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秦、汉、南北朝时期政府直接监管市,有空间时间限制】唐代:夜市【表明部分突破时间限制】宋代:“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宋代的“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历史必修二提纲

历史必修二提纲

专题二: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背景:1、外资(英为首)入侵,自然经济(家庭手工业和小农生产结合)解体【标志: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落】;①表现:手工业部门逐渐衰落;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②影响:为民族工业提供劳动力、市场;促进近代民族工业兴起;2、洋务运动(补充:局——政府办);❤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江南制造总局3、外资企业刺激。

(2)途径:1、洋务民用企业(洋业:外国企业&买办:替外国人买卖);2、商品人才投资;3、手工业者扩大生产。

❤世界近代企业标志:雇佣中国近代企业标志:使用机器《初步发展》1895马关(甲午战争)后(1)背景:1、《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厂(影响:进一步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扩大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商品销售和劳动力市场,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2、政府鼓励;3、实业救国。

(2)特点:1、【斜】沿海(鸦片战争开放地):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2、【轻】轻工业为主(用于生活);3、【少】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小,发展缓慢;4、【压】受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3)影响【四新】:1、新生产方式(投资、雇佣、买机器);2、新经济(资本主义);3、新阶级(资产阶级);4、新政治(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短暂春天》1912~1919——一战期间,辛亥后,民国初(1)原因【根本:社会形态】:1、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内因);A推翻专制,扫除障碍B民国建立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C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激发热情。

2、一战后,列强放宽对华经济侵略(外因);3、实业救国过,爱国的“国货运动”(群众爱国)❤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因缓解财政压力放宽对设厂的限制第一大工业:纺织业;第二大:面粉业(2)特点:斜轻少压、迅速发展。

《黄金时期》1927~1926——抗战前10年(国民统治)(1)表现:民族工业发展,中国国民产值逐年增加。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春秋,小件铁农具问世。

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3、(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4、评价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1)积极: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生活稳定,农民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局限: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二、1、土地制度的变迁:①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实质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②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③土地兼并问题:随着私有土地制度的发展,大地主通过各种途径兼并国家和自耕农的土地。

④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2、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3、租佃关系:战国产生——宋代日益普遍——明清进一步发展。

三、1、汉代四大分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山东、山西(黄河流域)长期为经济重心。

2、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南宋)四、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1、青铜时代夏商周——春秋出现铁器(煤做燃料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南宋焦炭明朝流行)2、最早的丝—汉代称“丝国”;唐代的缂丝技术;元明“松江”为棉纺织中心;明后期棉布成民众的主要衣料。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起源特点:从采集业向种植业发展;从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

2、区域特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明显地域差别。

南稻北粟3、农业特点:(五谷六畜)二、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生产模式1、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方式进步①原始社会:石、木刀耕火种②文明时代:耒、耜石器锄耕③春秋战国:铁器、牛耕④汉代:推广牛耕铁犁牛耕⑤唐代:曲辕犁2、灌溉工具的进步:翻车、筒车3、水利设施的完善:①原始社会:大禹治水②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③两汉:漕渠、白渠、政府治理黄河④其他:新疆坎儿井三、生产方式的转变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2.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春秋战国以后①出现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②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

③评价:积极性——农民生活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落后性——分散、封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脆弱性——天害人祸易使之破产。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特点二:铁器牛耕相结合的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特点三:“男耕女织”的自耕农经营模式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周——井田制1、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瓦解:①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贵族争夺田地②原因:a、生产力水平提高(铁器、牛耕)b、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c、商鞅变法: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土地所有制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私有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③自耕农土地私有制2、土地兼并①历程:东汉――豪强地主经济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土地买卖普遍②根源:土地私有制③影响:a、政治上: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社会——阶级斗争尖锐,农民起义爆发b、经济上: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产品;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④封建政府对土地兼并的限制:a、直接目的:增加国家收入b、措施:均田制(北魏)c、效果:一定程度上抑制兼并,并未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

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提纲

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提纲

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提纲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工业革命1. 资本主义的定义与特征2. 工业革命的起因与影响3. 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4. 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二、殖民扩张与亚洲国家的遭遇1. 殖民主义的概念与动机2. 殖民扩张对亚洲国家的影响3. 中国遭遇殖民扩张的历史背景与原因4. 甲午战争与中国的近代化问题三、近代中国内外矛盾与变革的尝试1. 清朝晚期中国社会与政治的矛盾2. 戊戌变法与战争激化矛盾3.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4.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四、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秩序的建立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与起因2. 战争对欧洲与世界格局的影响3. 凡尔赛条约及其影响4. 国际关系与联合国的建立五、社会主义革命与苏联的兴起1. 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与主要理论家2. 俄国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3. 斯大林时期苏维埃社会主义的特点与局限4. 社会主义的影响与争议六、二战及其影响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过程2. 战争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3. 联合国的建立与国际关系的重构4. 冷战与东西方对立的形成七、中国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与作用2. 抗日战争的起因与发展3.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4. 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与启示八、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与拓展1. 各主题内容的关联与综合2. 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教训3. 个人对历史学习的感悟与思考注意:以上提纲仅为参考,具体文章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度扩充或缩减,保证文章通顺流畅,内容准确切实。

具体的格式可以选择普通文章或者论述性文章的格式。

高中历史必修二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提纲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牛耕和铁犁:出现:春秋战国汉代:普及全国(二牛抬杠的耦犁)东汉:出现一牛挽犁的犁耕(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唐朝时期: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2.古代水利工程典范: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的岷江上,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所建;秦朝开凿灵渠,汉代: 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

(现今流行于新疆的干旱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3、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井田制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逐步瓦解。

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和自耕农(有自己土地的农民)土地私有)北魏到唐朝的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国家将国有土地按人口年龄分给无地农民耕种,农民有使用权无所有权,并向国家缴纳租庸。

4、春秋时期的铁器牛耕,使得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方式成为可能(不再是集体耕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时间:春秋战国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2)铁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2)生产特点:精耕细作(3)基本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4)土地制度: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1)纺织业:丝织业和棉纺织业汉:汉代开辟丝绸之路,纺织业进一步发展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

历史必修2提纲

历史必修2提纲

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进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传统农业:木石并用小农经济:铁犁牛耕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制瓷业的成就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明清瓷器种类丰富,明青花瓷被奉为精品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海禁和“闭关锁国”影响: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是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其他原因: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③科举制与八股取士④统治者自我满足,根本不去推动科学技术革新⑤科学技术在中国的用处并不大⑥官府控制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⑦……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开辟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影响:①西方列强开始早期殖民扩张②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③西欧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⑤“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业革命”: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价格革命”:黄金白银流入欧洲,物价上涨;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中国家庭手工业。

表现:中国的丝茶大量出口,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结果: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统治地位。

影响:使用蒸汽动力的近代近期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诞生。

·洋务运动过程:19C60:“自强”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19C70:“求富”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19C70中:筹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兴办近代教育:京师同文馆功绩: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②培养近代科技人才③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经济侵略④推动本国封建经济瓦解⑤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的原因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法阵提供条件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短暂的春天时间:1912-1919发展较快的行业:纺织、面粉、火柴、造纸等轻工业缺陷:①仍未能摆脱帝国主义资本控制②重工业基础薄弱,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③仍受到自然经济的严重束缚④时间短暂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伟大的历史转折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②实行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③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④实行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特点①范围广泛美国→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世界性危机②持续时间长至1933年美国等陆续摆脱③破坏性强工业产量下降三分之一,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措施:银行暂时修业整顿→增加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权力管制证券业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章程→规定……作用:国家控制,防止盲目生产过剩,调整企业、劳资关系③对农业的调整措施: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政策调控市场提供补贴作用: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④社会福利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老人、儿童、事业、残障“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生产,稳定社会局势⑤立法:《全国劳工关系法》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措施: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量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作用: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新经济政策: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措施: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必修2全套知识点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24.特点:①独立发展,自成体系②植主畜辅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精耕细作的含义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2.精耕细作的体现:(1).耕作工具的进步:①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开始使用和逐步推广)②西汉时的耦犁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改进和进一步推)③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完善阶段)(2).耕作技术的进步:①春秋时期的垄作法②西汉时的代田法③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3)耕作制度的发展:①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②宋后,江南形成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①水利工程:A、战国的都江堰B、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②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1)商周时期:集体劳作(千耦其耘)(2)春秋以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2 .形成:(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2)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封闭性)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性)5.小农经济下的农民:①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②经营规模小③农民负担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6.小农经济发展的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基本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2)耕作方式:铁犁牛耕(3)耕作技术:精耕细作(4)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概念:官营,是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

2、发达的原因:国家权力的支持3、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素称发达,领先世界。

4、发展历程:夏商周:官府垄断春秋战国:继续发展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收归官办5、重要成就(1)高超的冶铸技术冶铜: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冶铁:西周晚期:已有铁器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灌钢法:南北朝(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新石器时代:烧制陶器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输出国外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瓷窑明清:景德镇“瓷都”,青花瓷、彩瓷、珐琅彩(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长安东西织室;丝路(代表作:马王堆素纱单衣)唐朝: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丝织品超过前代;缎为代表;出现苏杭织造局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民间手工业(1)家庭手工业:纺织为代表,农户的副业;家庭消费、纳税、少量出售(2)民营手工业:私人经营的作坊或工场:产品出售供民间消费2、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发展,受到鼓励秦汉:发展魏晋南北朝:遭摧残隋唐:恢复发展两宋以后:艰难发展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期以后:部分行业民营超过官营,花楼机,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民间手工业艰难发展的原因:(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2)官营手工业的压制(3)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丝绸:西汉始远销亚欧,称中国为“丝国”。

运送产品的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瓷器:①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非。

②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量更大。

③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④清代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⑤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2、官营手工业发达,享誉世界3、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后来居上4、家庭手工业占相当大的比重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朝时:“商人”的出现2、春秋战国时: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出现商品市场和大商人3、秦汉时期:重农抑商,商业艰难发展,商业受时间地点限制4、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的开通,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商业发展起来,出现柜坊和飞钱5、宋元: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交子”,大都成为国际商业大都会6、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商帮”出现(徽商和晋商)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化与发展西汉:县以上城市在特定位置设市,与民居“坊”严格分开,设市令或市长,按时开闭市,西汉都城长安设东西市各9处唐朝:长安设有“市”、“坊”宋朝:“市”、“坊”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四大名镇”,出现早市夜市明清:出现单一的商业城市2.城市的发展(1)城市职能: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中心(2)新兴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3)重心南移:繁荣的南方大都会,“扬一益二”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2.主要形式——朝贡贸易(1)朝贡贸易的定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2)朝贡贸易的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3)朝贡贸易的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古代商业的发展过程:1、古代商业的兴起---------先秦2、古代商业的初步发展--------秦汉3、古代商业的进一步发展---------隋唐4、古代商业的繁荣---------宋元5、古代商业的进一步繁荣--------明清*历史朝代记忆口决: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半。

夏商周春秋,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战国秦汉两。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晋南北朝隋,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唐宋元明清。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辅助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公有制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1)所有制关系: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向国王缴纳贡赋。

(2)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3)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获得他们的劳动成果。

(4)土地形状:西周时期道路和沟渠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

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3、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封建地主私有制(1)形成原因(也是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发展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③直接原因:各国变法导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2)形成过程:春秋时期,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使土地由国有逐渐向私有转变。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使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3)主要形式与特点①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国家掌握一部分土地)②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③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占有少量土地)二、“重农抑商”(商周—鼓励;战国—首倡;西汉—抑制;明清—固守)1、概念:主张发展农耕、限制和打击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战国时期商鞅首倡。

2、目的:直接目的:保护小农经济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3、推行表现(1)商鞅的“重本抑末”治国思想。

(2)战国禁止弃农经商,首倡“重农抑商”(3)西汉严格控制民营商业,加征重税。

(4)明清继续实行专卖制度,歧视和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用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发展。

4、评价“重农抑商”(1)明清以前积极为主;促进农业发展,巩固统治(2)明清时期消极为主。

阻碍工商业、资义萌芽发展三、“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一)明朝的“海禁”1、原因: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危及明朝统治,太祖下令实行“海禁”。

2、含义: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二)清朝的闭关锁国1、原因: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根本原因:保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2、表现:清初:正常的海外贸易陷于停顿乾隆: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3、后果:(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阻碍了东西方之间正常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利于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殖民扩张1、荷兰兴起的条件:(1)地理优势:荷兰濒临大西洋,背靠欧洲大陆(2)经济条件:有悠久的经商传统,经济基础较好(3)政治前提:1581年摆脱西班牙统治,赢得了独立(4)制度优势:17世纪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5)航运发达:荷兰人有“海上马车夫”之称(6)殖民机构:政府支持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参与殖民争夺2、殖民过程:(1)形式:①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②参与殖民竞争(2)表现:①袭击葡、西船只,抢劫财富②探索新航路,开辟殖民地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殖民地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取马六甲海峡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尼,还一度占据台湾美洲: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3、结果:17世纪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二、“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殖民扩张1. 条件(即殖民优势):(1)地理优势:得天独厚的的地理位置,便于英国发展工商外贸(2)制度保障:17世纪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3)物质基础: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为殖民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4)武力保障:大力发展海军是其争霸的军事保障(5)殖民机构:通过垄断性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扩张2、过程(即殖民活动):①英西:1588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开始确立海上霸权②英荷: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得新尼德兰,荷丧失海上强国地位-----进一步确立霸权地位③英法:在欧、亚、美争霸,通过七年战争,英国夺得印度和北美大片土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3. 结果: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