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能削弱——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刍议

合集下载

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学性”简析

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学性”简析
出发。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 突出教学创造性。学起于思 , 思源于 疑。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 , 堂提问与课堂教学形影相 随 , 课 相得益
彰, 提问是一 门艺术。从教学 实际出发 , 恰到好处地 提出问题 , 可以
什么是 “ 文学性” 呢?我想中学语文的文学性 , 的是所选文学 指 作品所呈现 的文学意境美 、 构思美、 语言美、 结构美等 。语文教学就
是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 是引导学生用 自己的头脑
促使学生带着 问题去阅读 、 分析 、 探究 ,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引起学 生情感的体验 ,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 内容 , 提高学习效率 , 达到课
堂教学的最优化。
和眼睛对作 品的优劣 、 美丑进行思考并作出准确的判断 。语文课 的
如此 。” f
文教学的灵魂。“ 语文教学的主体 内容应该是广义的文学 作品的教 学, 而不是知识性文章 的教学 。 文学教学 当然也包括知识 性的内容 , 但传 授知识却不是 它的主要任务 。它 的主要任 务是不断扩大学生
教师应该 鼓励学生 用 自己的情 感 、 经验 、 眼光 、 角度 去体 验作 品, 对作品作出有个性 的反思 , 在阅读鉴赏过程 中, 培养学生 的创造 性思维 。教师要充分运用 阅读教学, 加强对学生直观感知能力的培 养 。阅读教学的方 法是多种多样的, 诵读是 一种行之有效 的重要 但 方法 , 中教 师要给学 生充 分的阅读 时间 , 教学 要加强朗读技巧 的指 导, 对精美语言要反复品味细细咀嚼。要 把阅读和分析有机结合起
要体现对学生刨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充分挖掘文本“ 诗意” 。
而如何在当前的教学体翩之下首先探 索出文学作 品课堂教 学的一 条行之有效 的道路 , 则是这个革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 如何从语 Ⅲ

(完整版)语文课程标准常识问答案

(完整版)语文课程标准常识问答案

1、《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哪些新的教育观念?据专家介绍,《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些基本观念贯穿于整个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

教师只有深入学习领会其内涵,才能在教学中自觉贯彻落实。

2、《语文课程标准》是如何关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表现在: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化为基础教育的中心任务,实际上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3、“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的区别:(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规定了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础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过程达到这一要求。

(2)“教学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

“课标”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了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4)“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对每一个阶段学生发展需达到的目标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做了详尽的规定。

(5)“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评价”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出了多元化评价建议,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方法上有许多新颖、活泼、可操作的创新之处。

(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生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4、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刍议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刍议

中 国当代 文 学 是 高等 学校 汉 语 言 文 学 专 业 的 门基 础课 程 , 也是 一 门主干课 程 。它一 方 面与 中 国现代 文学 课程 有着 承续 关 系 , 一方 面 也为 中文 另 专业其 他后 续课 程奠 定着 专业知 识基 础 。 由于 中国 当代 文 学是 一 门正 在发 展 、 断 变 化 的学 科 , 而 不 因 这 门课 程在 教学 内容 、 究 方法 上都 呈 现 出复 杂性 研 与变动性的特点 , 从而引发出高等院校教学 中的改 题 为学 生选 择一 本 适用 的教 材 , 但在 教 学 内容 的把握 上 , 教师 应该 将不 同教 材 的 内容予 以 取长补短地融合 。 教学内容中既有对基础知识的传 授 , 要结 合 新 的研究 点去 启 发 、 导 学生 独 立 思 又 引 考 , 得学 生 的学 习 内容 与 中 国当代 文学 的发 展保 使 持 同步 。 教学 内容 上 的辩 证 综 合 同 时也 促 进 了学 生课 堂听讲与课下 自学两方 面的结合 。在 自己的教材 中,学生能够找到一部分教师课堂授课 的内容 , 但 又 并 不能 完 全 找 到 ,这 促 使 学生 除 了上课 认 真 听 讲、 做好课堂笔记外 , 还必须课后 广泛 阅读相关资 料, 从而真正理解与把握课程 内容。辩证综合的教 学 内容有 助于 提 高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 炼学 生 的 自 锻 我思 考 能力 , 同时 也在 一定 意义 上杜 绝 了部 分学 生 平时不 努 力 , 望考 试 背课 本就 能拿 高 分 的侥 幸 学 期
方 法的 更新 三个 方 面进 行 思考 , 而获得 更 好 的教 学效果 。 从 关键 词 :当代 文 学 ; 学 ; 教 文学性
中图分类 号 : 9 H1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3 2 9 ( 0 9 0 — 15 0 17 — 5 6 2 0 )7 0 2 — 2

莫让文学的养分在语文教学中流失

莫让文学的养分在语文教学中流失

莫让文学的养分在语文教学中流失“以人为本”是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教书育人”是教师担负的双重任务。

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有的教师教学模式陈旧呆板,教学方法刻板单调,教学内容处理简单,尤其是文学教学,原本应该承担着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却脱离了人的真实生活、脱离了人丰富多样的精神体验、脱离了人的生命本身。

语文教学被异化为工具化的“技术”操练,陷入了一种程式化的、形式主义的技术工作的陷进之中,因此,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就把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文学教学边缘化、冷漠化。

我想,造成这样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一、新课标下的高考考试,更加重了文学养分在语文教学中的流失。

我国的教育方针一再强调全面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明确要求,教育不仅要学生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要有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人文精神。

但是,面对现实中的升学和高考,面对高考的指挥棒,人们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下,武断机械地将语文教学异化为应对考试的程式化教学。

近几年,新课标下的高考试题,做了所谓的“改革”,高考考卷的第三题文学类文体阅读和第四题实用类文体阅读变为选做试题,而且,文学类文本近几年只选择小说文本,加之文学类阅读设题难度大于实用类文体阅读,为了应对高考,老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无不加大对信息筛选的实用类文章的阅读训练,这样对小说阅读教学也相应淡化,更不要说高考没再考的散文和戏剧阅读了。

这样,让本来就被冷落的文学教学更是雪上加霜。

当教育教学被异化为升学的考试工具时,教育教学自然被狭隘和功利化。

这不能不说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悲哀呀!二、文学课教学,更多的注重了艺术技巧的讲解和结构的分析,忽视了课堂上应体现出的艺术美。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更是一座美的宫殿,而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更应该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美、创造美和欣赏美,让课堂时时洋溢着美,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教师的一言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之间,显示出的优雅的风度、良好修养、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与学生互动的教学实践中,就足于感染学生,滋润学生的心田。

中学语文学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学语文学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学语文学科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学语文学科论文选题参考1、论中学语文学科育德因素的挖掘和有效实施2、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学科的教与探3、浅议新时期中学语文学科的信息化改革4、漫谈中学语文学科魅力5、浅议中学语文学科教学6、试论中学语文学科的定位和升值7、中学语文学科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8、对新课改下职业中学语文学科学生评价体系的认识9、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学科的“整合”10、论中学语文学科的信息化改革11、对现阶段中学语文学科学情的思考12、中学语文学科的理论建设亟待加强13、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中“道”与“器”的关系初探14、中学语文学科知识手册15、浅谈中学语文学科服务体系的构建16、中学语文学科关于实施国家教委《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试用)的意见17、聆听爱与美的倾诉——福建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北京培训漫笔18、浅谈中学语文学科文化在课堂上的体现——以《荷花淀》为例19、浅新中学语文学科的德育特点20、新课改中中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再挖掘二、中学语文学科论文题目大全1、浅议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中学语文学科的课程整合2、育人之魂,存乎于“人”——试论中学语文学科的人文主义教育3、哈尔滨地区中学语文学科界的一朵奇葩——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李笑白老师访谈录4、中学语文学科课程统整的探究5、试论中学语文学科中的美及其审美作用6、心理教育对中学语文学科的渗透初探7、在中学语文学科中关于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8、试论中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9、中学语文学科本质新探10、浅谈审美情趣在中学语文学科中的作用11、目标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学语文学科的研究12、中学语文学科加强语言教学浅议13、浅谈中学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14、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15、简论中学语文学科的管理16、语文学科独立的历程与反思--从建国后中学语文教材发展史看语文学科建设17、谈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训练18、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走向新世纪的学科意识探索19、论中学语文与历史两门学科的渗透与整合20、高师中文专业学科教学如何面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挑战三、热门中学语文学科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学语文泛化的介入性学科审理体系构建2、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巡礼——语文学科命名五十年纪念3、“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建设十年4、中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研究5、学科专业知识. 中学语文6、学科专业知识. 中学语文7、以课例研究促进中学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发展8、学科专业知识. 中学语文9、学科专业知识. 中学语文10、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应用11、从语文学科的性质谈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12、农村新入职中学语文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13、拓展中学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有效途径--基于《孤独之旅》的课例分析14、学科专业知识. 中学语文15、学科专业知识. 中学语文16、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汉唐间军事诗与学科传统文化教育17、探析中学语文的学科文化功能——以《氓》与《采薇》为视角18、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学科建设19、营造培训文化提高培训实效——北京市海淀区中学语文新任教师学科培训案例20、学科专业知识. 中学语文四、关于中学语文学科毕业论文题目1、论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2、成都市中学语文学科继续教育工作现状调研报告3、试论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的——学习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体会4、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在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5、教育增值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上饶市三十所中学语文学科评估为例6、论高考语文统考与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7、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与人文精神内化8、个性教学:中学语文学科的探索9、中学语文学科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10、论汉语成语在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功能11、中学语文学科文学教育的阶段性问题12、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学科的审美特性与美育实施13、创建中学语文学科的高效课堂14、中学语文学科推行“教学量化常规”之探索15、“题”中之义:学科建设——以中学语文学科为例16、浅谈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学科中的运用17、立足中学语文学科特点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18、让语文润泽学生的心灵——谈中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问题19、中学语文学科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有效途径20、众里寻“德”千百度——论中学语文学科育德因素的挖掘和有效实施五、比较好写的中学语文学科论文题目1、学科专业知识. 中学语文2、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3、学科专业知识. 中学语文4、语文学科的性质与中学语文教学5、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思考6、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提高及语文学科素质教育7、试论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性质和教材体系8、论中学语文教育学及其学科建设9、横跨多种学科的边缘科学——中学语文教学法及其教学改革10、“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体系的几个问题11、抓住培养能力这一灵魂——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体系和教材建设之我见12、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能削弱——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刍议13、突出学科特征,加强教学能力训练──中学语文教学法改革构想14、明确学科性质把握能力结构端正教学思想——中学语文教改ABC15、北京市2008年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报告——以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为例16、首都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标准研究——基于中学语文、数学、地理以及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业标准研制的实践17、中学语文双层文本解读模式探究——德育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的策略之一18、运用学科教学知识(PCK)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以《远行希腊》为例19、基于学科素养培育而开发语文CCA课程——以广州市花都区花山中学语文CCA课程案为例20、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卓越老师教育精品丛书.学科课程标准。

当前语文教学中整体性和文学性的误区和改进

当前语文教学中整体性和文学性的误区和改进

当前语文教学中整体性和文学性的误区和改进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效率如蜗牛爬树,难以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其结果是:(1)在升学考试中,多数学生考不出好成绩;(2)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以后,普遍反映语文水平偏低;(3)学生进入社会后,适应不了现代生活的交际需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

所谓整体性,就是把课文作为语文教学这个整体中一个环节、一根链条,它既有自身的特殊性,也是整个语文教学整体中一个部件,其自身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就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

事实上,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要有计划、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课文的整体性,充分理解课文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许多教师讲解每篇课文,将课文从体系中肢解割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学知识缺乏科学的系统性。

我们所说的“文学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美学价值,让学生体会课文中形式的美和内容的美,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从而能运用美的原理感悟生活、创造美。

换而言之,语文教学中的篇章,实际上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和结合。

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或者从理论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构思、技巧,或者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形象性”,将二者分割开来。

久而久之,语文教学便陷入了枯燥、机械的境地,因而学生对课文也对语文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和兴趣。

一、误区在语文教学中,忽视课文与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关系,忽视课文自身所具有的文学性的教学法,归结起来,误区有以下四种:1、肢解课文,无的放矢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的篇章,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精挑细选出来的,从整体上看,它们是一个不能分割的科学系统,分散来看,每一册、每一篇课文在整个体系中都体现着一个要求具体实现的目标,对于整个系统来说,它们是构成这个系统的子系统,它们在系统中占有着各自的地位,反映了迥异于其它对象的不同的教学属性。

《中学语文教学法》题库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法》题库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法》题库及答案一、简答1.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中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如何确定的,主要维度有哪些?2.语文教材编写的原则是什么?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论的主要内容。

5.新中国语文课程性质的变化轨迹是什么?6.简答语文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的演变轨迹。

7.简要说新中国以来的几种语文教学范式?8.简要说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二、论述1.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核心角色有哪些?2.当前教师们把使用的教科书称为“教材”,请你把教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加以论述。

3.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4.写作教学应遵循的原则,结合写作教学加以论述。

5.作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难点,你认为主要难在何处?6.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师应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教学境界,怎么理解?7.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8.你是如何理解个性化教学的?三、撰写教学设计1、给《左心室、右心室》写一份探究性教学设计,教学对象自己确定不经意间,岁月的滑轮又运来了冬的诗签。

那些在人生路上散落的情节,也静静的抖落在了窗台上。

那些或远或近的相思,一个个在窗前排开,像一朵朵花儿在淡然开放。

心兀自暖了起来。

在平淡的时光里,我拥有了两份爱。

一份是老公的爱。

我一直是他种植的一株花,他默默无语只是用所有的爱来灌注。

背上他的行囊远走天涯,任思念流淌为一江春水。

我把左心室给他,每个夜晚以相思为词,真心为曲轻轻吟唱一首心曲。

把所有的思念漂游千山万水,静思静绪安然陪伴。

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有用真心写在我手心里的“爱”字。

没有大富大贵却有胜过大富大贵的快乐和踏实,我用心收集点点滴滴,放进我的左心室。

闭上双眼摇曳在相思辉煌的冬季里。

喜欢怎么样的生活……季节更迭,转眼寒假将至。

儿子为了自己的梦想也远走他乡,留给我的也是不敢言语的思念。

每当电话响起,听到那一句:好好照顾好自己,千万别让我担心。

自己在家别苦了自己,我还要给你这个司令争光呢。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思想深度和美感体验,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学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获取和传递变得越来越容易,但文学作品所传递的情感与思想体验却是无法被机械化替代的。

文学作品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引发深入的思考,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世界。

而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因此,注重文学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次,我们需要明确文学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文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批判思维和人文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例如,可以通过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表达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可以通过演讲和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此外,让学生参与到文学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既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他们应该注重选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如实地参观文学名人的故居,观看与文学相关的电影、戏剧等等。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需要主动参与到文学教育中,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首先,他们应该有足够的阅读量。

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够对文学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其次,学生需要主动参与文学讨论和研究活动。

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观点,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非常重要。

《中学语文教学法》题库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法》题库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法》题库及答案一、简答1.2011 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中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如何确定的,主要维度有哪些?2.语文教材编写的原则是什么?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论的主要内容。

5.新中国语文课程性质的变化轨迹是什么?6.简答语文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的演变轨迹。

7.简要说新中国以来的几种语文教学范式?8.简要说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论述1.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核心角色有哪些?2.当前教师们把使用的教科书称为“教材” ,请你把教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加以论述。

3.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4.写作教学应遵循的原则,结合写作教学加以论述。

5.作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难点,你认为主要难在何处?6.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师应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教学境界,怎么理解?7.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8.你是如何理解个性化教学的?三、撰写教学设计1、给《左心室、右心室》写一份探究性教学设计,教学对象自己确定不经意间,岁月的滑轮又运来了冬的诗签。

那些在人生路上散落的情节,也静静的抖落在了窗台上。

那些或远或近的相思,一个个在窗前排开,像一朵朵花儿在淡然开放。

心兀自暖了起来。

在平淡的时光里,我拥有了两份爱。

一份是老公的爱。

我一直是他种植的一株花,他默默无语只是用所有的爱来灌注。

背上他的行囊远走天涯,任思念流淌为一江春水。

我把左心室给他,每个夜晚以相思为词,真心为曲轻轻吟唱一首心曲。

把所有的思念漂游千山万水,静思静绪安然陪伴。

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有用真心写在我手心里的“爱”字。

没有大富大贵却有胜过大富大贵的快乐和踏实,我用心收集点点滴滴,放进我的左心室。

闭上双眼摇曳在相思辉煌的冬季里。

喜欢怎么样的生活⋯⋯季节更迭,转眼寒假将至。

儿子为了自己的梦想也远走他乡,留给我的也是不敢言语的思念。

每当电话响起,听到那一句:好好照顾好自己,千万别让我担心。

自己在家别苦了自己,我还要给你这个司令争光呢。

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不能削弱

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不能削弱

息 社 会 知 识 大 量 增 加 、 学 技 术 E新 月异 的 需 要 , 求 培 养 学 科 t 要 生 “ 速 阅 读 ” 习 惯 和 本 领 , 他 们 能 够 用 尽 可 能 少 的 时 间 阅 快 的 使 读 尽 可 能 多的 资料 。 解 尽可 能 多的 信 息 。 时 学 会 筛 选 相 处 了 同

在新的世纪 , 面对 知识经济的初 见端倪 。 国际竞争的空前
激 烈 , 类 生 存 和 发 展 的 困 境 , 有 高 度 科 学 文 化 素 养 和 人 文 人 具 素 养 的 人 , 于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具 有 越 来越 关 键 的意 义 。这 样 的 对
人必须掌握阅读 、 书写 、 口头表达等基本的学 习能力 , 才能 更好
重 视 英 语学 习 。 高 英 语 应 用水 平 , 于 扩 大 对 外开 放 。 提 对 加
的 基础 地 位 。 种 地 位 不能 削弱 , 能 加 强 。 这 只 . 国 外“ 语 热 ” 目前 汉 方 兴 未 艾 。 统 计 , 在 世 界上 l0个 国 家 超 过 20 据 现 O 5 0所 大 学 在 教 授 中 文 , 来 越 多的 中小 学开 始 开 设 汉 语 课 程 , 种 培 训 机 越 各
个 令 人 担 忧 的 状 况 是 : 方 面 英 语 学 习 如 火 如 荼 , 方 ~ 一
面 母语 学 习不 被 重 视 , 时 被 挤 占 , 其在 高 中阶 段 , 文 受 重 课 尤 语 视 的程 度在 削弱 , 语 文 只是 为 了应 付 高 考 。 学 任 何 一 个 国 家 和 民族 , 十 分 重 视 “ 语 ” 学 习 。 为 它 都 母 的 因 是 一 个 国家 和 民族 的 结 晶 ,是 他 们 干 百 年 来 文 化 积淀 的 产物 。 她 包 容 着 国 家 、 族 遵 奉 的 信 仰 、 值 观 、 情 和 习惯 。 别 是 , 民 价 风 特 她 鲜 活 地 体 现 着 这 个 国家 和 民 族 独 有 的 思 维 方 式 、 美方 式 以 审 及 情 感 表 达 方式 。 人们 用血 脉 相 承 的 “ 语 ” 称 谓 本 国 或 本 故 母 来

浅议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

浅议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

浅议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重视在中学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为什么呢?美国学者认为:阅读和研究文学作品使学生开阔眼界,使他们能身临其境地阅历一些地方、人物和事件,增加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情趣和探索意识,从而给学生的生活增加一个特别的天地;从文学作品中了解人类自身的动机、冲突和价值。

德国学者认为:应当了解文学作为自我表现的产物,作为满足美感的手段,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的奇妙作用;通过学习和分析古典和现代的文学作品,扩充自己的语言能力,“在社会基储美学表现形式和哲学理论设计方面开拓我们文化的语言空间”。

原苏联学者认为:“文艺能给学生以最深刻的美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作的能力。

”(凯洛夫语)教学大纲中也指出:“文艺作品是认识生活的源泉,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形成学生世界观和性格的强大手段。

”大纲设定文学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有关俄罗斯古典文学、苏联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知识;培养对语言艺术和文学形象以及社会关系的认识能力;发展学生运用语言和自觉阅读的技巧;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和审美能力。

这些学者都认识到文学教育的价值,即认识、审美、教育的价值。

文学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社会生活,占有一片新的天地;可以吸收文化价值观念,学习民族精英和民族精神;可以对自然、生活、艺术进行审美,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陶冶情操,发展个性。

这种独特的学科价值,其他学科如史、地、政是替代不了的。

随着世界教育潮流“学术性——人文性——学术?人文性”的发展,文学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人文价值和无穷魅力。

文学教育对中学语文学科有什么课程价值?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必然包容文学教育。

世界各国母语教育都选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几乎无一例外。

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是规范、优美的语言,是理想的母语教育范文。

我国百年语文课本中一般有一半以上的课文是文学作品,然而教育目的不明。

排除政治或者教育行政的干扰,语文学科按自身发展规律发展,就必然包容文学教育。

如何增强语文课的文学性

如何增强语文课的文学性

如何增强语文课的文学性薛翠莲(睢宁县姚集中学,江苏睢宁221242)摘要:因为升学率这个指挥棒。

为了考出高分,语文教师常常弱化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

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

本文针对这种情况,从为什么语文课要增强文学性、如何增强文学性两方面谈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素养情境主体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用专业知识教育孩子是不够的。

学生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1二具,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智范教师是这样解读这段话的:有用的工具与和谐发展的人有本质上的不同,要让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要让学生产生热烈的感情,这是最基本的。

使学生对真善美具有鲜明的辨别力,就是对真善美境界的真实追求,所以,就人的各种素养而言,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跟真善美相联系的是什么呢?是文学素养。

它是人文素养的核心部分。

他还说:长期以来,因为强调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排除文学,结果上成枯燥乏味形式单调的语言训练课,这样单纯的语言训练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孩子不爱学语文,讨厌语文。

[2】的确。

二十年来.我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生字词、段落大意、中心意思、艺术特点等学习分析卜面。

虽然学生的每次考试成绩考得都还不错。

但常常有一种失落感,因为无论文章多么美,但从没有在教学时从学生眼中发现喜悦或悲伤的眼光.他们只是面无表情。

从没有被朱自清的《春》所描写的盎然生机感染,也没有因吴晗的《谈骨气》而感到热血澎湃,更没有被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悲壮震撼!他们已经习惯于从字、词、句、章等方面分析文章,而少了用心去体验。

为什么会形成如此情况呢?教科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心筛选的.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能让学生受到灵魂的触动,但学生在预习时脑海中想的是哪一个字教师要默写、文章分成几段、作者生平记住了没有,等等,脑海里浮现了教师太多太多的要求.读文章时文本所体现的文学美就忽略了,以至于形成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中学语文教学刍议

中学语文教学刍议

中学语文教学刍议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中学语文教学刍议梁海龙隆化县教育体育局【摘要】本文阐述了语文的价值,解读了学习诗词的规律,分析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对语文学习的帮助。

一管之见,一蠡之测,分享同仁,敬请匡误扶正。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文,中国文化,综合素质,思维能力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是综合素质之地基,是解开心结的妙手,是增进思维的工具,是传递文明之车乘,是知识大厦之底层,是祛除精神黑暗之火炬,是进入其它学科圣地之船筏;一个人如语文水平低下,理解能力就差,学习的路上必然障碍重重、疑云片片,语文学习成绩好,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强,不论学习什么,都能驾轻就熟,所以,语文对于人生至堪重要,下面对教学体会略作举例。

一、正确理解诗词,戒望文生义教导学生读古诗文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想当然,应在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注意古今语序的关系和上下句的语法修辞,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感,以免习惯成自然后难以更正。

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断句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辛弃疾在写给他的朋友陈亮的一首壮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有这样一句:很多学生未能理解句意,特别是前句,故误读为“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把前句中的理解成了“军队驻扎的范围”,把“分麾”理解成“分吃”。

如此望文生义,即使能解释通,也不免牵强附会。

“八百里”,指牛。

“麾下”的“麾”,指古代指挥用的旗子,本词中“麾下”指军营。

“炙”本为一个会意字,上为月,即肉;下为火,意为把肉放在火上烤。

因此,全句合在一起译作“将士们在军旗下分吃烤牛肉”。

正常语序应为“分∕八百里炙∕麾下”。

从语序上看,原句属宾语前置句。

因此,原句读作“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八百里”对“五十弦”,“分”对“翻”,“麾下炙”对“塞外声”。

合情,合理,合拍。

二、要熟悉中国文化学习语文、搞好写作,必然要熟悉中国文化。

中学语文教学刍议

中学语文教学刍议

中学语文教课刍议中学语文教课刍议梁海龙隆化县教育体育局【纲要】本文论述了语文的价值,解读了学习诗词的规律,剖析了中国古代优异的文化对语文学习的帮助。

一管之见,一蠡之测,分享同仁,敬请匡误扶正。

【重点词】中学语文,古诗文,中国文化,综合素质,思想能力语文是全部学科的基础,是综合素质之地基,是解高兴结的好手,是增进思想的工具,是传达文明之车乘,是知识大厦之基层,是消除精神黑暗之火炬,是进入其余学科圣地之船筏;一个人如语文水平低下,理解能力就差,学习的路上必定阻碍重重、疑云片片,语文学习成绩好,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强,无论学习什么,都能驾轻就熟,所以,语文关于人生至堪重要,下边对教课领会略作举例。

一、正确理解诗词,戒望文生义教育学生读古诗文不可以望文生义,更不可以想自然,应在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注意古今语序的关系和上下句的语法修辞,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感,免得习惯成自而后难以改正。

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断句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辛弃疾在写给他的朋友陈亮的一首壮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有这样一句:好多学生未能理解句意,特别是前句,故误读为“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把前句中的理解成了“军队驻扎的范围”,把“分麾”理解成“分吃”。

这样望文生义,即便能解说通,也难免勉强附会。

“八百里”,指牛。

“麾下”的“麾”,指古代指挥用的旗帜,本词中“麾下”指军营。

“炙”本为一个会心字,上为月,即肉;下为火,意为把肉放在火上烤。

所以,全句合在一同译作“将士们在军旗下分吃烤牛肉”。

正常语序应为“分∕八百里炙∕麾下”。

从语序上看,原句属宾语前置句。

所以,原句读作“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八百里”对“五十弦”,“分”对“翻”,“麾下炙”对“塞外声”。

合情,合理,合拍。

二、要熟习中国文化学习语文、搞好写作,必定要熟习中国文化。

这个形式如何睁开更为形象?如何才能更大程度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方学习古诗词中风俗文化,古人诗词多用“明月”烘染离情别绪,所谓月寄离情,如“月是故土明月”,“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浅议新课标下高中语文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浅议新课标下高中语文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浅议新课标下高中语文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方面,更是有了一系列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就新课标下高中语文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进行浅议,以期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生活,提升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审美能力,要让学生在文学学习中感悟人文情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与实践:2.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来生动地展现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创作过程等信息,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作品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阅读体验的营造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使他们对文学作品产生共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引入一些问题式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际的探究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多角度的阐释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多角度的方式阐释文学作品,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策略的探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下几种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3. 多元评价策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策略,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

浅议新课标下高中语文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浅议新课标下高中语文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浅议新课标下高中语文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新课标下高中语文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是语文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使其能够欣赏、分析和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并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教材,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了解其中的艺术手法、思想内涵和时代背景,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时,不仅要读懂文本,还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背景。

通过导读和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形象、情感等要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思维。

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实践活动来丰富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让他们亲身体验文学创作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音频、视频等,展示一些文化名著和作家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评论和批评,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和评价作品,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与文学作品相关的研究讨论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能动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是高中语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引导他们分析、鉴赏和创造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人文素养。

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作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文章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忽视文学性的倾向及其危害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必须加强语文学科文学性教学的见解。

认为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教育功能。

同时,文章还探索了加强语文学科文学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教育;文学性***说来也怪,中学语文这一学科,现在竟然成了不受一些人欢迎的学科,一些学生认为枯燥无味,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学起来没劲,甚至一些语文教师也觉得教起来没有意思。

内容丰富多采,以形象见长的语文学科为什么竟然使他们觉得索然寡味,以至受到他们的冷落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多年来语文教育中忽视语文学科的文学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中学语文教育忽视文学性,表现在诸多方面。

首先,表现在教材选编上的严重失误。

其一,重语文训练而轻语文教育。

片面地强调“语文是工具”,导致课文的选用和知识短文的安排全部服从于“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

一些文字粗糙的文章,从实用角度而被选中;一些文质优美的文章即使选用了,也只是被看作是语文训练的工具,不是从进行语文教育、塑造人的角度出发。

其二,重普通文轻文学作品。

为了训练需要,大量选用普通文,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不见了,初中教材尚好一些,高中教材尤为严重。

仅以高中第五册为例,就选编了两个应用文单元,共6篇课文,占全册课文总量的25%;仅选录了一篇外国文学作品(《警察和赞美诗》),还只是个自读篇目。

许多优秀的名家名篇,不能登上中学语文的“大雅之堂”。

据统计,高中六册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仅占11篇,不到总量的8%,象雨果、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狄更斯、果戈理、托尔斯泰等世界闻名的大作家,学生只能从教材注解中知道他们的名字,有的连注解也未提到过。

前些年,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可见到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狄更斯的《穷人的专利权》、果戈理的《泼留希金》、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节选),现在这些作品也都在教材中销声匿迹了。

其三,选文重政治标准轻艺术标准。

为了让选文在政治上无可挑剔,领袖文章和一些政治性很强的文章占了很大比例,仅领袖文章在高中教材中就占了10篇。

其次,表现在升学考试试题设计上的偏颇。

从试题类型比例看,检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试题多,检测学生文学修养方面的试题少,前些年检测的文学常识类题目,近些年显著减少。

再看阅读选文,试卷中的许多现代文和文言文不重文采,如1990年考卷中现代文阅读选文是三个人学习文言文的发言,枯燥无味。

1994 年文言文阅读选文是选自《宋书·孝义传》,更是语言晦涩,乏味得很。

加上近些年实行标准化考试,百分之六十以上题目只须选择答案,不大容易检查出学生的文学修养。

为了适应这种考试,各类练习如洪水猛兽在中学横冲直撞,许多学生整日穿行于ABCD,跋涉于题海之中,象陷入了“八卦阵”,穷于应付,疲于奔命,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语文实际水平的提高。

[!--empirenews.page--] 二当前中学语文界忽视文学性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

这种倾向,忽视了课文中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削弱了语文课文和语文知识的美育功能,情感教育功能和培育学生文化素养、思想素养的功能。

长此以往,危害无穷。

第一,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本来以形象见长、集各类体裁于一身的语文学科,应该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学科,可是由于过分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选文又不大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缺少趣味性,使许多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把语文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

第二,造成学生语文修养的低下。

教材选编,缺少文质优美的文学作品,覆盖面小,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少,使许多学生知识面狭窄,语汇贫乏,文学素养差,提到许多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都茫然无所知,简直有点“举秀才,不知书”的情形。

1994年高考试卷中提到的李汝珍著《镜花缘》、拜伦著《唐璜》,这么一些起码的文学常识,竟然难倒了一大批学生。

让学生填写“桃李不言”和“他山之石”成语的下句,不少学生出了考场,竟对教师说“从来没见过这些成语”,可见学生孤陋寡闻到了何种程度。

较之五六十年代,学生们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也有所下降,学生争读文学名著(象当年争读《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样)的热烈场面比较少见了,这与语文教育中削弱文学性不无关系。

第三,削弱了语文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学语文课在中学教育中义不容辞地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它对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共产主义道德”,都起着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一个中学生的成长,品德的形成,世界观的树立,首先得益于语文课,在这一点上,其影响甚至超过政治课。

而这些影响和教育,大都通过文学审美作用得以实现。

不难想象,如果削弱了语文的文学性,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也就无从谈起。

过去语文界曾流行一种说法:“不能把语文课变成文学欣赏课。

”笔者并不反对,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语文课具有文学欣赏因素。

如果完全消除文学欣赏因素,也就完全否定了文学的审美作用。

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深深地打动学生感情,使他们在欣赏过程中,得到感情上的满足,认识上的深化及美学的享受的。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才能充分发挥它陶冶情操、塑造灵魂的作用。

三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当前必须坚决纠正忽视语文学科文学性的倾向,必须强调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功能。

首先,强调语文的文学性,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

“语文”一词出现于建国初。

“五四”以后,小学语文称为“国语”,中学语文称为“国文”。

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编审教科书时,吸收了叶圣陶先生的意见,改称“语文”。

什么叫“语文”?历来看法不一,《新华词典》解释为:“1.语言和文字;2.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而叶圣陶先生解释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

”(《语文教育书简》)笔者认为“语言文学”之说更贴切些。

前三则解释并不矛盾,都强调语言因素,也都确认了语文的“文学因素”。

“语言文字”中的“文字”决不是专指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当然包括用文字写成的文学作品;叶老提到的“书面语言”则当然包括文学作品。

语文学科在任何时候都包含文学因素。

[!--empirenews.page--] 但是,前些年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却争论不休,许多语文研究者否认语文的文学性,他们可以肯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就是不承认文学性。

1981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何深等编著)指出,“中学开设语文课的意义,主要在于使学生掌握语言——这个人类交际的工具”,“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就是只字不提语文的文学性,这种认识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我们认为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正确的提法应是:语文是一门思想性、文学性很强的基础工具课。

提到“文学性”,人们不禁要问,文学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文学,就是通过形象、典型来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这些形象具有生动性、可感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文学创作包含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强烈的爱憎。

作家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对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创造出比自然和生活中的美更高更理想的美。

这样,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获得更高更强烈的美感,得到更大的愉快和满足。

正因为如此,选入课本中的优秀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念,进而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优秀品德,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艺术不仅作用于学生的理智,而且影响他们的情感,因此艺术有助于培养信念。

……越是依靠情感为基础、信念就越坚定。

所以艺术在道德教育中起着这么巨大的作用。

”文学的审美功能当然也是如此。

其次,从语文教育的任务看,更有必要强调文学性,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语文教育,既有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和培养语文能力的任务,也有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同时,还具有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任务。

语文,确实是中学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

但仔细分析起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政治课更是首当其冲,历史、地理课也责无旁贷;“开发智力”也决不是语文学科的“专利”,任何一个学科,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更是“义不容辞”。

只有“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才为语文学科所独有,才真正体现出语文教育的特色。

对于前两项任务,人们不会有什么争议,对于“文学审美教育”则大有探讨之必要。

年龄稍大点的语文教师们都记得,1963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有一句大家印象很深的话:“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

”这无疑是针对1956年文学、汉语分科教学而言的,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我们决不能因为这种提法而否定语文课的“文学”的性质,否定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走向另一个极端,危害可就严重了。

“文革”期间不是提出什么“马列主义进课堂”、“政治挂帅”、“突出政治”等口号吗?“复课闹革命”时,语文教材就是《毛主席语录》和《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一书,完全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

后来有了语文教材,也是“领袖文章一大半,文学作品靠边站”,语文教育深受其害,成了“十年动乱”的“重灾区”。

[!--empirenews.page--] 再次,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看,语文教育“文学性”的特点,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文学审美教育从未中断过。

我国古代并没有“语文”这一学科,但语文教育却古已有之,它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结合进行,主要通过儒家经典、蒙学读物、诗歌和文选来体现。

所谓“儒家经典”,主要是指《四书》、《五经》等,大都是一些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和诗歌。

至于“蒙学读物”,许多已失传。

宋代广为流传的《三字经》、《百家姓》,虽为识字之书,但也都是些琅琅上口的韵文。

诗歌选本则有宋代的《千家诗》和清代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大都为诗歌文学的精品。

文选,则有南朝萧统编撰的《文选》,选录了452篇名家作品,是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荟萃。

而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收录文学作品320篇,更是集中了我国古代文学之精华。

开创私人办学先河的孔子曾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可见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多么重视。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具有鲜明的文学特色。

1898年,“百日维新”运动中,“语文”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秦定学堂章程》,成为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癸卯学制。

当时即给语文学科定名为“中国文学”,更是突出了文学性。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当时在教育总长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国文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