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情绪与十二经络及与人体生病之间的关系
十二经脉经别病病机
十二经脉经别病病机
作者: 王新华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的作用,经络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如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等,都以十二经脉为基础,而奇经八脉又与十二经脉交错联系,关系也十分密切,故分析十二经脉的病理变化,在经络系统病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内的联系、增进十二经脉与头面官窍的联系等作用。一般说,十二经别的病理与十二经脉的病理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可以结合起来讨论。
1.十二经脉经别病病候
欲知十二经脉、经别的病机,必须先了解十二经脉和经别的病候,尔后才能归纳出其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关于十二经脉的病候,历代医家多以《灵枢·经脉》的内容为主。该篇不但详述了十二经脉在全身的循行概况,而且在每经循行线路之后还记述了该经的“是动病”和“所生病”的症状,并在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及足少阴四经中,指出了“气盛有余”实证和“气虚不足”虚证的临床表现,为十二经脉的虚、实病候作了示范性的概括。此外,还分别阐述了除手厥阴心包经以外的五条阴经气绝的表现特征、病机及预后。
《灵枢·经脉》对十二经病候的论述具有以下特点:①在全面继承《帛书·经脉》的“是动则病”和“其所产病”的基础上,将十二经脉病候确定分为“是动病”和“所生病”两部分。其中“所生病”部分,在除手厥阴以外的五条阴经分别为“是王”肺、脾、心、肾、肝五脏“所生病”,这可能与阴经属脏的理论有关。在手厥阴心包经,则为“是主脉所生病”,这与心包为心之外卫,而心又主血脉有关。在六条阳经,则为分别主津液、血、液、筋、气、骨“所生病”,这不但与阳经属腑有关,还与大肠主津;小肠主液;胃为水谷之海,主生营血,阳明又为多气多血之经;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具有“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功能;三焦主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机气化及少阳主骨等理论有关。②十二经病候反映出经脉循行所过及所络属脏腑的病理。十二经病候中有许多症状是与该条经脉的循行所过部位密切相关的,这类病候通常被称为“外经病候”。如在手阳明大肠经的病候中明显指出“当脉所过者热肿”,其它如“齿痛颈肿”、“喉痺,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等,显然与手阳明经的“起于大指次指端”,“循臂上廉”,“上臑外前廉”,“上颈”,“入下齿中”等循行相一致。《灵枢·经脉》中类似这样的描述很多,如手太阴肺经的“缺盆中痛”,“臑臂内前廉痛厥”;足阳明胃经的“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足太阴脾经的“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手少阴心经的“臑臂内后廉痛厥”;手太阳小肠经的“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及“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足太阳膀胱经的“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趾不用”,足少阴肾经的“脊股内后廉痛”;手厥阴心包经的“掌中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支满”;手少阳三焦经的“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耳聋,嗌肿,喉痺”;足少阳胆经的“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足厥阴肝经的“少腹肿”,“〓疝”,“狐疝”等等,都是非常明显的循经症候,虽未能概全,但已足以说明问题。由于十二经脉在循行过程中多有交叉或联系,故十二经病候也出现了交叉或重叠现象。如手太阳“循咽”,手阳明、少阳“上项”,足阳明、足少阴“循喉咙”,这些经脉的病候中都有“喉痺”、“嗌痛”或“咽肿”等症;手太阴“脉行少阴心主之前,掌心劳宫穴属心包”(《经络歌诀·十二经脉歌》)“太阴之别直入掌中”(《类经·疾病类·卷十四》)“肺脉散络侵掌中”(《周氏经络大全·经络分说·肺病》),手厥阴“入掌中”,手少阴“入掌内后廉”,这三条经脉的病候都有“掌中热”一症。手三阴经行于臂,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十二经经络辨证法
十二经经络辨证法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
胁下,少腹、肩背,便是该脏经络循行之处。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用经络辨证的方法,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截然分开。脏腑病证侧重于阐述脏腑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而经络病证则主要是论述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对其所属脏腑病证论述较为简略,是脏腑辩证的补充,对临床各科,特别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经脉病证
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
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膀胱经受邪,可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与经脉特性和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故见胸满,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是一经受邪常影响其它经脉,如脾经患病可是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证。可见十二经病证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其规律和特点,便可以帮助我们推求出病因病机与病名,更好地指导临床。
十二经络与情志
九、申时(下午3点—下午5点)——膀胱经当令
•
膀胱经是足太阳经,它起始于内眼角,往上经过额部,直达头顶百会穴
•
直行的主干线:从头顶入脑,返出来至颈后天柱穴,分出下行。
•
内侧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到达腰中,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四、卯时(早晨5—7点)——大肠经当令
四、大肠经:负面情绪主懊悔、烦恼
• 正向能量主传导、排毒、存污。 • 负面情绪主懊恼(懊悔、烦恼)。 • 大肠不通容易烦恼、无名火;大肠泻下容易对过去的事情懊悔不已。 • 疏通大肠经、改善大肠功能,可以消除这类负面情绪。
四、卯时(早晨5—7点)——大肠经当令
五、辰时(上午7—9点)——胃经当令
胃经的锻炼方法——搓脸,推肚子,摩膝盖,敲三里。 搓脸:“干洗脸”--用双手搓揉脸上的皮肤。 推肚子:用手掌或手握空拳,从两乳往下推揉,基本顾及整个腹部, 每天1次,每次100下,长期坚持。 摩膝盖;手心属火,摩膝可补养胃经,保养关节,祛除寒气。
五、辰时(上午7—9点)——胃经当令
• 肾经的保健——泡脚揉按涌泉穴 按太溪调补肾气、通利三焦、强健腰膝
• 涌泉穴:位于前脚掌心凹陷处。 • 太溪:位于内踝尖后方略微偏上的凹陷处。 • 补养肾经,増强免疫力小动作;1.抬脚跟100次;2.搓脚心
情志与疾病的关系
《史记》记载华佗治太守之病:太守大病不治,家人延请 华佗,华佗诊断后索要重金才肯治疗。太守家人无奈付出 重金,谁知华佗一拖再拖,最后竟不辞而别,留下书信一 封大骂太守。太守大怒,立刻派人追捕华佗。太守的儿子 知道华佗用意,暗暗叮嘱家人不要去抓华佗。太守听说抓 不到华佗,更加怒气冲天,一气之下,呕出几口黑血。不 想这一呕,病反而好了。这个故事在中医界影响很深,是 一个以怒治思伤脾的典型医案。
现代医学认为,大喜过度是一种强刺激。大脑受到这种刺激后,交 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促, 体温上升,如果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就会造成体内紊乱。
现代许多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病、脑卒中、某些精神病等都与 喜过度有关,尤以中老年人为多见。
大家熟知《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范进中举, 讲述范进从年青考到老,不知考了多少次,一直不中。 生活贫困潦倒,被人瞧不起,尤其是他的岳父对他非 常之狠,非打即骂,范进十分惧怕他。范进晚年中了 举人,但“大喜伤心”,精神失常,一场欢喜反成悲。 后有人告之以恐胜喜法,提出要他平日所怕之人施以 恐吓,才能解除。他的岳父狠狠地骂道:“该死的畜 牲,你中了什么?那报录的话是哄骗你的。”一个耳 光打去,才把范进打醒,疯病也就好了。
中医中情绪分类
中医中情绪分类
在中医理论中,情绪与健康密切相关,被视为影响人体内脏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将情绪分为七种基本类型,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每一种情绪在适度的表达下有益于身心健康,但过度或长期的情绪不良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本文将对中医中的情绪分类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喜,即快乐的情绪,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在中医看来,喜能舒展胸腹,活血气,对心脏功能有益。然而,过度的喜乐也会消耗身体的精气神,导致心悸、失眠等症状,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因此,保持适度的喜乐,避免过度兴奋,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怒,是一种愤怒或愤慨的情绪。中医认为,怒能上逆气,使心火上升,对肝脏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过度的怒气会导致肝气郁结,引发头痛、胸闷、失眠等症状,甚至诱发高血压等疾病。因此,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愤怒,有助于维护肝脏健康。
忧,是一种担忧或忧虑的情绪。忧能伤脾,使气机郁滞,对脾胃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过度的忧虑会导致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症状,甚至引发消化系统疾病。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担忧,有助于维护脾胃健康。
思,是一种思虑或思考的情绪。中医认为,思能伤肺,使气机郁滞,对肺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过度的思虑会导致气喘、咳嗽、声音低哑
等症状,甚至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因此,保持情绪平稳,避免过度思考,有助于维护肺健康。
悲,是一种悲伤或悲痛的情绪。悲能伤心,使心气郁结,对心脏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过度的悲伤会导致心痛、心悸、胸闷等症状,甚至引发心脏病。因此,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悲伤,有助于维护心脏健康。
十二经脉辨证论治方法(十五)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及病候意义辨析
十二经脉辨证论治方法(十五)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及病候意
义辨析
一、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意义辨析
《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1、“肾”
经文虽只言一“肾”字,而阅者读此,当知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特点。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肾所藏之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和人体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包涵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有肾阴和肾阳之分。肾阴又称真阴、元阴,肾阳又称真阳、元阳,所以说肾是人体一身阴液之根和一身阳气之根,是脏腑阴阳之本。肾的精气盛衰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肾藏精功能失常必然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因肾中阴阳犹如水火一样共寄于肾,故前人又有“肾为水火之宅”的论说,肾阴和肾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从而维持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
(2)主水:指肾气具有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是人体水液之根。肾的气化正常,则开阖有度。开则代谢水液得以排出,合则需要之水液得以潴留,肾的气化作用贯穿于水液代谢全过程。肾气对于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水液代谢过程中,胃、小肠、大肠中的水液经脾气的运化转输、肺的宣发肃降到达膀胱,经肾气的蒸化作用,吸收再利用最终形成尿液排出。二是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水液代谢过程中,脏腑形体官窍代谢产生的浊液,经三焦下输于膀胱,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分为清浊,清者上输于肺,浊者化为尿液。所以《素问·水热穴论篇》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闭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手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十二经络与情志养生
十二经络与情志养生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它具有运行气血,使其外达肌表、内至脏腑、沟通上下、营运全身等功能。十二经脉,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因此,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是否正常,对身体的健康具有很大的意义。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当代社会由精神情志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愈来愈多,现在疾病谱的改变也充分说明了精神情志致病的广泛性。因此,对精神情志方面的养生保健必须引起重视。《内经》认为,精神情志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体现,由五脏所产生,同时又能反作用于五脏,而影响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强调人们必须要“积精全神”,才能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让我们
来了解一下十二经络所主负面情绪。
每个脏器都主一种自然的正向能量,如果外界环境打破了身心平衡,就会产生相对应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过多,就会堵塞本脏器的经络。通过疏通这些堵塞的经络,就可以消除由于不良情绪对人体产生的垃圾,进而改善或消除不良情绪。
胆:负面情绪主焦虑胆:正向能量是主中正、决断;负面情绪主焦虑。胆的功能强健,决断力强,中正无私;若胆经淤堵,就会出现焦虑不安,优柔寡断,左右摇摆。
五脏与五情绪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五情绪之间的关系
*导读:情志:喜对应脏腑:心情志过激致病病机:过喜或暴喜……
*情志:喜
*对应脏腑:心
情志过激致病病机:过喜或暴喜会使心气消耗过度。
内伤脏腑的病理表现:注意力下降,头晕,心悸,入睡不深,时常惊醒。严重时可引起精神失常,或突然晕倒。
调养方法:推拿按摩心经或心包经可使血脉通畅,心气充沛,神志安宁。内服中成药:生脉饮、补心气口服液。
*情志:思
*对应脏腑:脾
情志过激致病病机:是指思维长时间的高度集中,思虑太过。气血受阻,郁结在一处,不能通畅运行到周身而致病。
内伤脏腑的病理表现:气机郁结则脾胃功能失常,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下降,食后腹胀,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则会有贫血、水肿、严重营养不良。
调养方法:推拿按摩胃经腧穴可以强健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功能,保证气血在经脉内正常运行。尤其足三里穴,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疗效显著。可用中成药:越鞠丸、参苓白术丸。
*情志:怒
*对应脏腑:肝
情志过激致病病机:盛怒、暴怒导致肝气亢奋,过度消耗肝血,使肝血不足,则出现阳亢而阴不足的病理状态;怒则气上,气过升而不降,使气机升降失衡,也会影响到肝及其他脏的功能。
内伤脏腑的病理表现:肝气逆行,使得血液运行失常,消化功能出现障碍,常出现腹胀腹痛腹泻。严重时还可出现吐血、中风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调养方法:推拿按摩肝经和胆经可以通畅肝气,保持其正常的疏泄功能,调整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畅达,使得情志舒畅。可以自制枸杞梅菊饮,配制方法:枸杞15克、乌梅10克、菊花10克,开水泡服。
*情志:惊恐
五情绪与五脏的关系
五情绪与五脏的关系
*导读:情志:思对应脏腑:脾情志过激致病病机:是指思维长时间的高度集中,思虑太过。气血受阻,郁结在一处,不能通畅……
*情志:思
对应脏腑:脾
情志过激致病病机:是指思维长时间的高度集中,思虑太过。气血受阻,郁结在一处,不能通畅运行到周身而致病。
内伤脏腑的病理表现:气机郁结则脾胃功能失常,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下降,食后腹胀,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则会有贫血、水肿、严重营养不良。
调养方法:推拿按摩胃经腧穴可以强健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功能,保证气血在经脉内正常运行。尤其足三里穴,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疗效显著。可用中成药:越鞠丸、参苓白术丸。
*情志:怒
对应脏腑:肝
情志过激致病病机:盛怒、暴怒导致肝气亢奋,过度消耗肝血,使肝血不足,则出现阳亢而阴不足的病理状态;怒则气上,气过升而不降,使气机升降失衡,也会影响到肝及其他脏的功能。
内伤脏腑的病理表现:肝气逆行,使得血液运行失常,消化
功能出现障碍,常出现腹胀腹痛腹泻。严重时还可出现吐血、中风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调养方法:推拿按摩肝经和胆经可以通畅肝气,保持其正常的疏泄功能,调整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畅达,使得情志舒畅。可以自制枸杞梅菊饮,配制方法:枸杞15克、乌梅10克、菊花10克,开水泡服。
*情志:喜
对应脏腑:心
情志过激致病病机:过喜或暴喜会使心气消耗过度。
内伤脏腑的病理表现:注意力下降,头晕,心悸,入睡不深,时常惊醒。严重时可引起精神失常,或突然晕倒。
调养方法:推拿按摩心经或心包经可使血脉通畅,心气充沛,神志安宁。内服中成药:生脉饮、补心气口服液。
中医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一生总有一种情困扰着你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相关之脏腑。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故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人体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喜怒忧思惊恐五种情绪与五脏密切相关
喜怒忧思惊恐五种情绪与五脏密切相关
中医古籍对情绪和脏腑有如下记载:“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人体五脏失调会引起不同情绪反应,反之,情绪又会影响五脏。所以保护身体,不狂喜、不大悲、不嗔怒、不惊不忧不恐,可以从懂得原理开始。
情志:喜
对应脏腑:心
情志过激致病病机:“过喜”或“暴喜”会使心气消耗过度。
内伤脏腑的病理表现:注意力下降,头晕,心悸,入睡不深,时常惊醒。严重时可引起精神失常,或突然晕倒。
调养方法:推拿按摩心经或心包经可使血脉通畅,心气充沛,神志安宁。内服中成药:生脉饮、补心气口服液。
情志:怒
对应脏腑:肝
情志过激致病病机:“盛怒”、“暴怒” 导致肝气亢奋,过度消耗肝血,使肝血不足,则出现阳亢而阴不足的病理状态;“怒则气上”,气过升而不降,使气机升降失衡,也会影响到肝及其他脏的功能。
内伤脏腑的病理表现:肝气逆行,使得血液运行失常,消化功能出现障碍,常出现腹胀腹痛腹泻。严重时还可出现吐血、中风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调养方法:推拿按摩肝经和胆经可以通畅肝气,保持其正常的疏泄功能,调整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畅达,使得情志舒畅。可以自制枸杞梅菊饮,配制方法:枸杞15克、乌梅10克、菊花10克,开水泡服。
情志:忧
对应脏腑:肺
情志过激致病病机:愁忧、情绪抑郁导致肺气闭塞。忧愁的刺激量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使气机闭塞而致病。
内伤脏腑的病理表现:肺气阻滞,导致胸闷、气短、呼吸不利,进而出现喘促咳嗽等症。
情志:思
对应脏腑:脾
情志过激致病病机:是指思维长时间的高度集中,思虑太过。气血受阻,郁结在一处,不能通畅运行到周身而致病。
十二种负面情绪的经络对照表
⼗⼆种负⾯情绪的经络对照表
在《黄帝内经》中,每个脏器都主⼀种⾃然的正向能量,如果外界环境打破了⾝⼼平衡,就会产⽣相对应的负⾯情绪。⼗⼆经络各主⼀类情绪,负⾯情绪过多,就会堵塞本脏器的经络。通过疏通这些堵塞的经络,就可以消除由于不良情绪对⼈体产⽣的垃圾,进⽽改善或消除不良情绪。
01
胆:焦虑
正向能量是主中正、决断;负⾯情绪主焦虑。胆的功能强健,决断⼒强,中正⽆私;若胆经淤堵,就会出现焦虑不安,优柔寡断的⼼境。
02
肝:愤怒
肝的正向能量是主计谋、谋虑;负⾯情绪主愤怒、指责。肝经淤堵的⼈,容易愤怒,好攻击指责。疏通肝经,可以降肝⽕、平和情绪。
03
肺:悲伤
正向能量是主⼀⾝之⽓;负⾯情绪主悲伤。肺经淤堵的⼈容易悲伤。疏通此经络,可以减低悲伤情绪,找回正向能量。
04
⼤肠经:懊悔
正向能量主传导、排毒、存污;负⾯情绪主懊恼(懊悔、烦恼)。⼤肠不通容易烦恼、⽆名⽕;⼤肠泻下容易对过去的事情懊悔不已。疏通⼤肠经、改善⼤肠功能,可以消除这类负⾯情绪。
05
胃:急躁
正向能量主接纳、豁达;负⾯情绪主急躁。胃经淤堵的⼈做事容易着急,容易躁动,语⾔、⾏为均容易急躁。容易⾯部痤疮、粉刺、或⾝体容易出现痈脓。疏通胃经,可以缓和急躁的情绪,排出体内的毒素。
06
脾:抱怨、委屈
正向能量主思考;负⾯情绪主抱怨、委屈。五⾏当中,脾主⼟,属于⼤地坤⼟之性,能承载⼀切的好与坏。若脾的功能正常,可以接纳⼀切寒热温良、酸苦⽢⾟。若脾的经络淤堵,就会对它的⽆私接纳产⽣抱怨、委屈。
07
⼼:怨恨、仇恨
正向能量主欢喜、喜欢。负⾯情绪主怨恨、仇恨。怨恨⽐抱怨更强烈,有恨之⼊⾻的势头,恨是由内⼼的最深处升起来的。⽣恨⽇久,耗伤⼼⽓、⼼⾎,导致⼼经淤堵。⼼脑⾎管问题,多来源于⼼经淤堵。
情绪的中医名词解释
情绪的中医名词解释
情绪是人类内心的一种感受和反应。在中医理论中,情绪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中医认为情绪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解释中医中与情绪相关的一些关键名词。
一、气机失调
中医认为,情绪和人体内的气息息相关。当情绪失衡时,会影响人体内的气机
运行。气机失调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等症状。中医通过调节人体的气机来平衡情绪,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按摩和草药等。
二、肝郁气滞
肝郁气滞是中医中与情绪最为密切相关的名词之一。中医认为,肝主情志,当
情绪受到刺激或抑郁时,肝经的气血循环会受到阻碍,从而导致肝郁气滞。这种情况常表现为易怒、情绪低落、胸闷等症状。中医常通过调整情绪和改善气血循环来治疗肝郁气滞。
三、脾虚
脾虚是指中医中脾胃功能失常的状态。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和脾胃密切相关。当情绪波动剧烈时,容易导致脾虚,进而出现食欲不佳、腹胀等症状。中医通常通过调整饮食、草药来治疗脾虚,同时也要注意情绪的平衡。
四、心火
心火是一种中医中形容情绪过于激动的状态。中医认为,心火过盛会导致情绪
不稳定、易怒、失眠等症状。中医常通过清热、安神的方法来调整心火。这包括调整饮食、适当运动和草药的使用。
五、肾虚
肾虚意味着肾脏功能的衰退。中医认为,肾主藏精,情绪失衡会导致肾虚。肾虚常表现为精神疲倦、情绪低落、性功能减退等症状。中医通常采取补肾的方法来治疗肾虚,包括调整饮食、草药和运动等。
综上所述,情绪在中医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医通过调整气机、平衡情绪,来维持身心的健康。气机失调、肝郁气滞、脾虚、心火和肾虚都是中医中与情绪密切相关的名词。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管理情绪,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中医五行与情绪的关系
中医五行与情绪的关系
五行相克的循環
中医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是每个人都有的对外情志反应。因此,情绪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部分,一般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绪刺激,超出了人体的正常生理范围,才会造成功能紊乱。根据中医理论,精神刺激过度如狂喜、暴怒、骤惊、愤怒等,直接影响内脏的气机,导致气滞不行.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悲则气消,忧则气聚,思则气结,继而产生疾病.七情致病因每个人的性格、体质、意志、修养等而有别。一般来说,喜悦较少
致病,而惊恐致病最快,愤怒致病较重,忧思致病缓慢。各种情绪分别对脏腑产生不同的影响。
怒伤肝 :怒则气上伤肝,引起肝阳上亢,而表现肢体拘急、握持失常、高声呼叫等症状.亦引致肝失疏泄,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有益于恢复疲劳。
但欢喜太过,致喜笑不止或疯癫之症,则是心气受损的表现。
心气动则精神散缓,还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痴呆等。
思伤脾:思则气结,使人神情怠倦,胸膈满闷,无胃口等脾气郁滞,运化失常的毛病.即等于大脑由于思虑过度,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悲伤肺:人在强烈悲哀时,会耗散肺气,而致喘咳、短气、意志消沉等,还可有干咳,咳血,声哑,消化功能混乱之症.
惊恐伤肾:过度或突然的惊恐会使人肾气不固,气陷于下,提心吊胆,神气散涣,二便失禁,意志不定等病理变化。继而出现耳呜、耳聋、头眩、阳痿等,甚至死亡.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病证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病证
中医十二经脉病证
一、十二经脉病证
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膀胱经受邪,可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与经脉特性和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故见胸满,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是一经受邪常影响其它经脉,如脾经患病可是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证。可见十二经病证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其规律和特点,便可以帮助我们推求出病因病机与病名,更好地指导临床。
(-)手太阴肺经病证
手太阴肺经病证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肺主气,司呼吸、连喉系,属于太阴经,多气少血,每日寅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肺。
【临床表现】肺胀、咳喘、胸部满闷;缺盆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少气,洒淅寒热,自汗出,臑或臂内前廉痛,掌中热,小便频数或色变等。【证候分析】肺者生气之源,其脉循胃口上膈属肺。肺合皮毛,肌表受邪,内传于肺,失其宣降,致胸闷胀满,咳喘气逆;缺盆为十二经通络,与肺接近,肺气不畅,故见疼痛;肺经行于时臂间,其经气不利,则肩背及濡、臂内侧前缘疼痛,掌中热;邪客于肌表,卫气郁闭,故是恶寒发热;腠理不固,则汗出;外邪入里化热,或肺经有热,则可见烦渴、咽干;肺为肾母,邪伤其气,故小便频数或色变。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手阳是大肠经病是指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部位及大肠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大肠禀燥化之气,主津液所生的疾病,属手阳明经,每日卯时周身气血惧注人大肠。
中医养生五脏与情绪的关系
中医养生五脏与情绪的关系
中医养生注重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节,认为人体的五脏与情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每个脏器都与特定的情绪相关联。正确理解和处理五脏与情绪的关系,对于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心与喜悦情绪密切相关。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掌管人的意识、思维和情感。心脏的健康与喜悦情绪息息相关,喜悦情绪能够促进心脏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相反,长期的忧郁、抑郁情绪会导致心脏气血不畅,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肝与愤怒情绪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舒畅则情绪稳定,肝气郁结则易生愤怒情绪。长期的愤怒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出现头痛、口苦、胸闷等症状。因此,保持心情愉快,学会释放负面情绪,对于肝脏的健康至关重要。
脾与思虑过度情绪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气健旺则思虑适度,脾气虚弱则易生思虑过度情绪。长期的思虑过度会导致脾气虚弱,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疲乏等症状。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对于脾脏的健康至关重要。
肺与忧伤情绪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肺主气机,肺气通畅则情绪稳定,肺气郁结则易生忧伤情绪。长期的忧伤情绪会导致肺气郁结,出现气短、咳嗽、哮喘等症状。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释放压力,对于肺脏的健康至关重要。
肾与恐惧情绪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肾气充足则情绪稳定,肾气不足则易生恐惧情绪。长期的恐惧情绪会导致肾气不足,出现腰膝酸软、遗精、尿频等症状。因此,保持自信和勇敢的心态,学会面对恐惧,对于肾脏的健康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五脏与情绪的关系密不可分。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五脏的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长期的负面情绪对五脏的损害。此外,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是保持五脏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综合调理五脏,我们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提高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有没有发现:身边总是会有人与某一种健康问题纠缠不清。比如,经常性的感冒、皮肤过敏、喉咙不适、胃痛胃溃疡、失眠多梦、经常性头痛等症状。当事人常常会想:我是不是身体出现什么问题了,但是,有时候,你不知道,经常的负面情绪才是幕后黑手……
疾病与性格特征的关系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从胃溃疡、支气管哮喘到老年痴呆症,各种疾病都与性格特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急躁易怒——原发性高血压
排除富贵病的不良生活因素外,高血压病人被发现更容易具有趋向好斗和急躁易怒、要求过高过急等性格特点。
易犯人群表现为雄心勃勃,醉心于工作,但是缺乏耐心,容易产生敌意情绪,常有时间紧迫感。同时临床还发现,此类人群与冠心病、中风、脑血管疾病、消化道溃疡关系密切。
争强好胜——消化道溃疡
消化道疾病与心理、情绪、性格的关系相当密切。病人常常具有以下特点:如争强好胜,即使休息仍不能松弛;个性太过认真严谨,同时认死理太执着,不撞南墙绝不回头;情绪易波动,但惯于克制,
喜怒不形于色;虽然人际关系正常,但自我控制强,而并非天生热情、喜好社交等。
心理冲突——糖尿病
排除了遗传、生活方式等原因后,生活与工作中的重大变故、挫折和心理冲突等可以诱发和加重病情。曾经有医生提出“糖尿病人格”,认为他们容易有性格不成熟、被动依赖、优柔寡断、缺乏自信等特点,但后来发现,这些人格也见于其他慢性病人。
情绪不稳——头痛
最常见的有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长期情绪紊乱、精神紧张容易造成紧张性头痛。
而偏头痛与心理、血管、生化三方面有关,在性格和情绪方面,患者容易有情绪不稳定、过分因循守旧、对问题处理欠灵活、极端关心身体,偏于抑郁、悲观,易于不满等性格特点。
幼稚敏感——支气管哮喘
作为儿童较常见的一种心身疾病,与体质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在研究中也发现,患儿的性格趋于内向,有悲观倾向,多为过分依赖、幼稚敏感和希望受人照顾;遇事退缩,自信心不足,情绪比较不稳定,甚至较小的事情也能够导致强烈的情绪反应。
精神紧张——神经性皮炎
皮肤问题是多种不良刺激的综合结果,其中精神刺激、情绪因素、压力太大无法宣泄、过度劳累是重要的原因。甚至有观点认为,如
果幼年时期缺乏母亲通过抚摸和拥抱等方式给予足够的皮肤刺激,就可能会导致本病。
过分压抑——癌症
性格克制压抑,不表现负面情绪,特别是对愤怒的压抑,好生闷气,尽量回避各种冲突;对别人过分耐心,忍让,屈从于权威;生活和工作中没有主意和目标,不确定性多,有孤独感或失助感。
这种所谓的“好性格”是压抑出来的,绝对不是一种健康的模式;恰恰相反,它可能诱发癌症,和皮肤病、哮喘、溃疡病的关系也相当密切。
性格孤僻——老年痴呆症
性格倾向在老年痴呆症中的影响很大,绝大多数老年痴呆症患者属于缄默寡言和抑郁型性格。
专家分析称,由于这种性格的人不善与外界交往,感情交流少,经常处于信息低负荷状态,所以容易患上痴呆症。孤僻者、丧偶、独居、情绪抑郁者是老年痴呆的高危人群。
情绪与十二经络的关系
人有五脏六腑,加上心包络,共十二脏器,即胆、肝、肺、大肠经、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每个脏器都主一种自然的正向能量。然而如果身体健康状况遭到了破坏,或外界环境打破了身心平衡,就会产生相对应的负面情绪。
每个脏器都有正向能量,相反在不良状态下,每个脏器也会产生一个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偶尔光顾,到也无妨,若是经常上门,就会对相应脏器产生损害,出现相关疾病。
负面情绪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可恶份子,人体百分之八十的问题都来源于不良情绪,它可以以一种负能量的形式,变成有形之物,堵塞我们的经络。
这样看来,情绪是因,堵塞经络是果。然而,经络堵塞后,又会产生更多的负能量,从而激发起更强大的负面情绪。这样一来,经络堵塞是因,负面情绪又变成了果。(此谓循环,所以也可以用身体来调节情绪)
当下,最流行的名词是“养生”。那么怎么样才能算是最正确的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有一个健康、快乐、智慧的人生。因此,要想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消除负面情绪和疏通十二经络,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