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砣虽小 能压千斤——浅谈有效设计课堂的结束环节
言已尽而意无穷——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结尾的艺术
2 =7 % A .
口郑国良
课堂教学的开头重要, 课堂教学 的结尾也不可轻视。 好的开头, 引人 入胜, 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在课堂上积极进行思考、 实践和探索。 好的结尾, 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能使 知识得到概括、 深化、 甚至升华, 能使 教学目 标的落实得到一定的保证。
在新课程理念下, 关于数学课堂 开头教法研究的文章看到不少, 但对
师: 同学们, 这些金币落下来后是
学猜一猜, 行吗? 生1:我家的门牌号码是 100 以内
最大的素数。
生抢答:970
生2 :我让同学们猜个数, 它的百
位和十位上的数既不是素数也不是 合数, 个位上的数是合数, 并且是最 大的一位数。
图形。
在优美的喜字图和悠扬的音乐 声中, 师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谊交融, 互相交流, 既总 结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点, 又欣赏了
轴对称图形的美。
生 2 : 轴对称图形具有对称美的
提高了, 对题目的理解也加深了, 对问题的解决又有了新
的突破。
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 进行了课程的整合。 巧设练习, 有助 于创设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环境。 又如学习了“ 乘法分配律” 出示下列一题:小明在用 后, 计算器计算"49x6” 发现计算器的 4” 时, 键“ 坏了, 聪明的小明 灵机一动, 很快还用计算器把正确结果算了出来, 他是这样 算的:50x6- 6, 你还能想出其他的算法吗?请用算式把你的想
美的喜字图案 )
特点。
师:你们说得真好!那么, 什么是 轴对称图形? 生3:一个图形对折后, 折痕两边
的部分完全重合。
生4:折痕就是对称轴。 生 5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就是轴对称图形。 生 6 :轴对称图形看起来很舒服、
8个方法,教您如何完美地结束一堂课
巧妙设悬,请听下回分解
课堂总是要结束的,但是学习却应该延续,我们怎样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之下仍然保持学习探究的热情呢?课堂结尾设置一个悬念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教学《凡卡》结束,学生无一不为凡卡的悲惨遭遇而痛心。教师课堂最后因势利导:本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同学们能否围绕写信来提问题:凡卡为什么要给爷爷写信?凡卡的爷爷能收到信吗?凡卡爷爷收到信后能改变凡卡的命运吗?
经过这样一对比,学生温故知新,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6
浪漫,每个人都为之向往
诗歌口诀
数学课上,如果结尾来一首诗歌会不会引发一个最后小高潮呢?
在学习“向量的概念及表示”后,可用下面一首诗来归纳结尾。
向量颂
代数几何相依偎,向量中间来做媒,
模长大小细观察,零和单位作代表,
向量方向非等闲,平行向量最典型,
大小方向得统一,相等向量自然来。
听到这里,会场静寂无声,忽然感觉自己是多么幸运,如果说台上的几十位孩子收获满满,还不如说自己就是那位最幸运的学者。想起王老师曾说过话,“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是给学生播下兴趣的种子。”这节课只有短短一个小时,但我们都相信,《庄子》这颗种子,已在这群孩子们甚至在座每位教师的内心扎根,
聆听一曲曲动人的“天籁”之声,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国学教学的巨大魅力,聆听着一曲曲动人的“天籁”之声,真是美哉、乐哉、悠哉也!聆听一曲曲动人的“天籁”之声,我们深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责任的重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传承我们中华文化中这些美丽的经典。
画出自己的生肖属相
在《告别野蛮》的结尾中,这样创设活动情境:画画自己的生肖属相。通过动手实践来实现自己教学目标,并理解历史学习之现实意义。
课堂中,学生已经了解这几个甲骨文的意义,在最后,老师让学生瞄一瞄自己的生肖属相,并布置作业:
秤砣虽小压千斤——听潘云老师的课后感
怀 ” 的 内容 一 般 认 为 有 一 种 伤感 、 凉 、 课 悲 枯燥 、 乏 味 的感 觉 , 是她 讲课 时声 情并 茂 , 着柔 情 , 可 带 满怀
激情 , 饱含 深情 , 人 泪 下 , 催 的确是 难 能可 贵 。
教师 的 才华 。
、
激 情 、 情 、 情感 染学 生 深 柔
这 堂课 结 束 后 ,我从 心 里 给 潘 云 的评 价 是 她
具有 灵 气 、 才气 和 大气 。 织教 学 , 组 引导学 生 , 眼 一 就可 看 出她 的聪 明 、 灵泛 。 整 个 教 学 活动 过 程 中 在
潘云 的课 讲 得好 。好 在她 能 用情 感感 染学 生 。
虚 文静 的年 青 女教 师 。在 2 0 0 6年 的青年 老 师课 堂
调动 每 个 学 生 的积 极 性 ,使 学 生 在 课 堂 上 就能 够
学 以致 用 。潘 云虽 然 是 位青 年 教 师 ,但 她 仪表 大
教学 竞赛 中 , 占鳌 头 , 独 排名榜 首 。 为评委 我有 幸 作 领 略她 上 课 的 风 采 , 到 耳 目一 新 , 感 同时 也使 我 看
本 知 识 的 学 习 上 、 知 识 点 的理 解 上 , 览 无 遗 、 在 一
一
中 的语 言 : 人 们常 说 ‘ 如夏 花 般绚 烂 , 如秋 叶 “ 生 逝 之精 美 ’ 我 们 如何 帮助 临终 病 人 无 痛苦 、 宁 、 , 安 舒
适地 走 完 人 生 的最 后 旅 程 ” 。又 看 讲解 时 的语 言 :
“
一
个 简 单 的微 笑 、 个 关 注 的 眼 神 , 是 对 I终 一 都 } 缶
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秤砣虽小压千斤 》说课稿
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秤砣虽小压千斤》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秤砣虽小压千斤》是一篇五年级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说课稿。
这篇说课稿以我国传统的秤砣为线索,通过研究秤砣的原理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适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秤砣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秤砣的原理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此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加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秤砣的原理和作用,学会使用秤砣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秤砣的原理和作用,秤砣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秤砣的精确测量,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秤砣的兴趣,进而引入课题。
2.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秤砣的原理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秤砣的重要性。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秤砣的使用方法,掌握精确测量的技巧。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探讨如何提高测量精度。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秤砣的知识,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6.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秤砣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课题:《秤砣虽小压千斤》2.教学内容:秤砣的原理、秤砣的作用、秤砣的使用方法3.教学过程:导入、知识讲解、实践操作、小组讨论、总结提升4.教学重难点:秤砣的精确测量、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秤砣虽小压千斤——浅析新教材中“旁注”的作用
学习情境 1 学习情境 2 学习情境 3 学习情境4 学习情境… ”
企业技术工程师 、 专 业 教 师 和 教 育 专 家研 讨 完 成 。 表3 学 习 领 域 转 化 表
一
比, 那 么我 们 最 好 作 哪 两 个 量 之 间关 系 的 图像 ?学 生 在 思 考 、 解 决 这 些 问题 的 过 程 中 不 断 提 高 探 索 未 知 世 界 的 能 力 。 再 如
必修2 第5 页 和 第4 2 页 等 旁 注 都起 到 相 似 的 设 问 、 启发作用 , 教
行 动领 域 局域 网 网线 的 架设 服务 器 配置 及 维 护 学 习领 域 综 合 布 线
架设 D N S 服务器 架设 WE B服务器 架设 丌P 服务器 架设 D H C P服务器
网络 设备 的配 置 网络 设 备高 级 应用
局域 网构 建 网络设 备 高 级应 用
一
、
。
பைடு நூலகம்
效。 如必 修 第 1 3 2 页《 探 究 小 车 速度 随 时 问变 化 的 规 律 》 一 节 中 在讲到对 数据的处理时 , 旁 注 中指 出 : 在科学上 , 为 了描 述 实 验 中 测 量 之 间 的关 系 , 先 将 其 在 坐 标 系 中描 点 。 然 后 用 一 条 曲 线( 包含直线 ) “ 拟合 ” 这 些 点 。画 曲 线 时 要 使 它 两 侧 的 点 数 大 致 相 同。 这 一 旁 注 适 时 对 实 验 方 法 和 实 验 要 点 进 行 提 示 和 指 导, 使 学 生 掌 握 科 学 的实 验 方 法 。又 如 必 修 1 第1 9 页 的 旁 注 指
拆分合并产生发票尾差——秤砣虽小压千斤
拆分合并产生发票尾差——秤砣虽小压千斤近日多次被问到拆分合并的发票尾差问题,让我发现这是一个一直存在而往往被人忽略的问题。
特别是随着营改增试点的扩大,金税工程对全国的增值税发票都有了更严格的把控,故对于尾差有必要做个简单的介绍。
在会计人员心目中尾差是个金额不大,但占据做账时间而又必须调平的工作。
有时甚至只是几分钱,系统会开不出票,给我们会计从业人员带来不可避免的工作量,就像一个小秤砣,体积虽小但一直如千斤般压在心上。
尾差会在企业管理流程的很多种情况下产生,最繁琐的是发票拆分合并过程中的调整。
首先,什么是“尾差”?尾差是怎么产生的?“尾差”从字面解释就是末尾数字的差别,主要由于计算时四舍五入导致的误差。
举例来说,单价计算采用小数点后精确5位,将所有单价相加后乘以税率得到的总价通常保留2位有效小数,故总价不等于每张发票金额相加的总额,这之间的误差就叫尾差。
所以尾差并不是人为的计算错误,而是不同计算方法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其次,为何要对发票进行拆分合并?最多的情况出于客户提出的开票需求,客户可能因为自身财务做账要求等多种原因需要将发票拆分合并。
还有些企业的票额受限,则需要将订单拆分。
或者发票明细超出8条而客户不同意附加清单,这种情况也许对发票进行拆分。
针对拆分合并产生的发票尾差,通常我会有这几种建议,第一:不含税单价小数点后取的位数越多,出现尾差情况的机会就越小。
第二:按每张发票的金额除以税率,得到不含税价(也就是商品单价),倒推出税金。
再把各张发票的税金和不含税价加总来调平。
第三:也是最省力的一个方法,就像我公司现在用的一个汉特解决方案,它在提供自动批量开票的过程中能根据实际需求自动进行无尾差拆分合并。
同时,税务局充分了解尾差是四舍五入的原因所产生,允许企业上报金额和金税系统存在不超过6分钱的差异。
所以我提倡我们会计人员不用对尾差有太大的压力,掌握一些适当的计算方法。
或者适时的借助外部专业的软件系统减轻工作压力。
课堂教学结束技能例说
课堂教学结束技能例说结束,是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终端,是师生间在一堂课中情感共鸣的最后一个音符。
结束技能是指教学将要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及时地总结、巩固、扩展、延伸与迁移的教学活动方式。
它通过归纳总结、领悟主题、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
其心理学任务是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课堂教学结束技能的作用结束,被人们称为结束的艺术,是因为一个巧妙合理的结束方式,能使学生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获得明晰的印象,或开拓学生视野,引起联想和思索,产生画龙点睛、巩固知识、启迪智慧的结果。
好的结束方式正像高妙的琴师,一曲虽终却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正如袁微子先生所说:“成功的结尾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技巧,而且学生会主题更明,意味犹存,情趣还生。
”课堂教学结束方法设计得好,能发挥一下几方面的作用:(一)、形成知识网络,巩固所学知识。
在全课结束的时候,教师通过强调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概括比较相关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系统。
(二)、总结教学内容,埋下教学伏笔。
在全课结束时。
教师可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其次还可以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为讲授以后的新课题创设教学情境,埋下伏笔,诱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三)、总结思维过程,促进智能发展。
在全课结束时,教师运用巧妙的结束方法,既能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学习本课时内容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能促进学生智能的不断发展。
(四)、领悟内容主题,进行思想教育。
在全课结束时,教师可通过精要的总结或揭示本质的提问,使学生领悟到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或知识核心。
做到情与理,前因与后果的融合。
并能激励学生将这些体验和知识转化为指导学生思想行为的准则,达到对学生进行个性陶冶,品德培养或唯物主义教育的目的。
课始三分钟,四两拨千斤——浅谈以课始数学活动突破低段数学教学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17年第11期(总第251期)课程教学▲课始三分钟,四两拨千斤——浅谈以课始数学活动突破低段数学教学重难点的实践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邱隘实验小学 蒋兰君【摘要】小学低段孩子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对于知识重难点,反复地机械练习与说教效果甚微,我尝试利用课始三分钟进行数学小活动,以此来突破低段教学中的重难点,在新知学习后的最短时间内尽可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尤其帮助学困生及时解决困惑,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关键词】课始三分钟;理解和掌握;解决困惑由于小学低段孩子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对于知识重难点,反复地机械练习与说教效果甚微。
怎样既能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又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重难点呢?我尝试利用课始三分钟进行数学小活动,以此来突破低段教学中的重难点,以下是一些思考以及实践策略,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低段数学教学的现状数学课复习环节形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低段数学家常课的复习环节多以口算为主,对于活泼好动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注意力不能马上集中到课堂上,课堂一开始就进行一成不变的复习或直接引入新课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低段数学部分内容灵活多变,学生感到吃力。
如钟表、人民币等内容,新课学习和课后的练习巩固相对枯燥乏味,学生很难及时掌握每个单元的重难点。
尤其对于学困生,一单元教学完成后随即开始学习新一单元知识,使易错题逐步累积直到期末,导致学困生期末复习阶段非常辛苦且效果不佳。
学生缺乏相应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
数学学习注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不理解题意、不会解决生活类问题,如“购物”等。
二、课始数学小活动的实践策略为解决以上问题,我开始探究在课始三分钟采取一些有效的活动,既能使低段学生快速地进入上课状态,同时又能有效地复习本册中的重难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尾设计的探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尾设计的探讨作者:王燕君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第10期古人说写文章要“凤头、熊腰、豹尾”,其实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但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入十分精彩,课堂过程设计也很巧妙,可是对结尾却很少讲究,一般以布置作业结束教学。
其实,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比较低的时候。
在此时,倘若教师能周密考虑,精心设计一个精彩的结尾,不仅能使学生巩固知识、保持兴趣,而且能取得“课虽终、趣未尽、思不止”的效果。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既要讲究开头,突出中心,更要注重结尾,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那么,数学课如何上出精彩的结尾呢?下面谈谈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1.设计承上启下的悬念式结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知道,评书演员会在评书的尾声处留下悬念,激发听者继续往下听的欲望。
其实,艺术是相通的,在数学课结尾处,教师也可设计悬念式情境,一方面可以拨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欲罢不能,课后主动研究讨论,乐此不疲,发展思维;另一方面可以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结尾:先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疏理总结,然后巧设悬念,向学生提出:“人民币的面值有1、2、5分,1、2、5角,1、2、5元……,为什么没有3面值的人民币呢?”(师稍作停顿)这时有个别学生举起了不太自信的小手,而大部分的学生则用迫不及待的眼光盯着笔者,看着学生的神情,笔者欲言又止,没有公布答案,马上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请在课后去寻找答案,下节课来交流你的寻找结果。
这句话立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设计首尾相应的解惑式结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新课的内容,以设问的方式创设情境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常见的做法是:课始结合新课的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课尾利用掌握的新知,解决课始问题,并总结和提升所学的知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秤砣虽小压千斤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秤砣虽小压千斤尊敬的教师,我根据您提供的任务名称,为您准备了一篇关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的文章。
请您查看:秤砣虽小压千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随着教育方式的改革,小学教育已不再局限于课堂的四壁之内。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帮助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实践学习机会。
教案名称:秤砣虽小压千斤——理解物理学中的浮力教案概述:这个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旨在通过让学生进行一系列有关浮力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理解物理学中的浮力概念,并能将相关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案目标:1.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2. 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的原理和应用;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有关浮力的图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对浮力的好奇心。
2. 实验一:准备一个长桌并加水,让学生用铝锅、橡皮筋和线实验浮力的原理。
学生可以尝试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来观察浮力的变化。
3. 实验二:在桌面上放置一个空塑料杯,让学生尝试利用针、硬纸板等不同工具制造出它能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4. 实验三:让学生在一个浴缸或水槽中尝试浮力平衡的情况。
他们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器具和容器,设计出一个能够保持平衡的结构。
5. 总结:在小组中进行总结讨论,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并简短介绍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资源和评估:教学资源:桌子、水、铝锅、橡皮筋、线、塑料杯、针、硬纸板等。
评估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的质量,评估他们对浮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教案延伸: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浮力的理解,可以邀请当地的科学家或物理学家前来进行专题讲座,或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实验室。
这些活动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拓宽他们的视野。
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秤砣虽小压千斤 》教学设计
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秤砣虽小压千斤》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秤砣虽小压千斤》是一篇五年级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
本课主要通过讲解秤砣的原理,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的杠杆平衡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对杠杆平衡原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但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秤砣的原理,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秤砣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杠杆平衡条件的掌握。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秤砣原理解释生活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秤砣原理和杠杆平衡条件。
2.演示法:展示秤砣的实际运用和生活现象。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秤砣的原理。
4.讨论法:分组讨论,运用秤砣原理解释生活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秤砣模型或实物,用于讲解和演示。
2.准备相关生活现象的图片或视频,用于引导学生讨论。
3.准备实验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秤砣模型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秤砣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秤砣原理和杠杆平衡条件,让学生理解秤砣的工作原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秤砣的原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呈现生活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运用秤砣原理进行解释。
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拓展(10分钟)邀请有关专业人士,讲解秤砣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秤砣在其他领域的运用。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秤砣原理的重要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收尾的几点做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收尾的几点做法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起句当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这句话的意思是,写作文的开头要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结尾要简洁有力,意味深长。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虽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但如果结尾草草收场,也会功亏一篑。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人以“课已尽而意无穷”的享受。
为此,我不断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收尾的教学设计,以下几点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更趋完美。
一、总结总结是语文课堂常见的收尾的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前利用几分钟时间,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理清脉络顺序,将零碎散乱的知识点有机地组织起来,经过辨析、比较、分类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巧妙地记忆,理解文本。
比如一位老师复习鲁迅的作品时,采用这样的总结方式:他问学生:“这些作品中哪些是小说?”学生好不容易才找出《社戏》、《孔乙已》、《故乡》。
怎样才能把这三篇小说与其他体裁区分开来呢?然后教学生记住了这样一句话“孔乙己回到故乡看了一场社戏”,学生非常感兴趣,一连念了好几遍,记忆非常深刻,半年后再问起他们,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答了出来。
再比如《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以归纳为“水深火热”,《变色龙》可以归纳为“狗仗人势”等。
教师只要多找寻找一些规律,多采用一些方法来归纳所讲的知识,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留白所谓的“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一种计白当黑的构图方法。
如只画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
即使如此,却能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让欣赏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让欣赏者和作者共同完成了对作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像绘画艺术中的画家一样“蜻蜓点水”,结课时“留白”,余音绕梁。
在学习内容结束时,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留出大片“空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诱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发展创新,让学生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补充这些“空白”,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
秤砣虽小压千斤——谈如何设计好课堂的结尾
秤砣虽小压千斤——谈如何设计好课堂的结尾
王丽芳
【期刊名称】《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关于结尾的方法,有人概括成自然式、总结式、拓展式、升华式等几种。
其实上课时倒不必死记多少种结尾的方法,因为结尾应该水到渠成,应该是感情的自然归结。
下面我们不妨来看几个范例。
【总页数】1页(P56-56)
【作者】王丽芳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21
【相关文献】
1.把握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生活: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诵读·理解--小学古诗文教学之我见先声夺人渐
入佳境--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运用联想探究圆锥曲线的切线方程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和结尾艺术重视英语语音教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浅析《关睢》释义的不同云想衣裳花想容--谈唐诗中的女性时尚解读《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失语症[J], 张文全
2.设计好初中政治课堂的“结尾” [J], 全玉叶
3.课堂教学的第二次飞跃——谈创新式结尾在有效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J], 李朝荣
4.妙设开头结尾课堂鲜活有味 [J], 杨春华;
5.画龙点睛巧收口——谈地理课堂的结尾设计 [J], 王爱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论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论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摘要】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改革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微课走进语文课堂,打破了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微课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创设出真实的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因而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本文围绕五个方面阐述微课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旨在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初中语文应用策略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被广泛应用到学校教育当中,而且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微课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应运而生了。
微课教学是依据多媒体技术研发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并以其特有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一、微课的定义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微课这种新型教学资源,通过微视频的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具视听效果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充分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微课走进语文课堂,打破了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运用微课教学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有助于初中生凝聚学习专注力,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格局,有效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因此,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值得我们去探讨。
(一)将微课作为课堂演示资源,营造良好教学意境微课在情境创设和将学生带入特定意境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微课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形象生动,能够把抽象的文字语言转换成画面、声音、图片等能够形成对学生视觉和感官刺激的内容,很容易将学生带入到作者用语言描绘的意境当中,让学生能够真正进入到特定的学习状态,升华语文情感,增强对意境的把握能力。
课已尽而意无穷——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小结艺术
课已尽而意无穷——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小结艺术
周晓翠
【期刊名称】《数学学习与研究》
【年(卷),期】2023()1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愈加重视课堂导入,希望通过比较精彩的课堂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并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从而为其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但是很多教师对于课堂小结却不够重视,没有及时地进行课堂总结,这也给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知识掌握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便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小学数学课堂小结,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小学数学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给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总页数】3页(P158-160)
【作者】周晓翠
【作者单位】厦门市思明区观音山音乐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课虽尽而意无穷——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结尾艺术
2.言已尽而意无穷——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结尾艺术
3.言已尽而意无穷——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结尾的艺术
4.言已
尽而意无穷——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结尾的艺术5.言已尽而意无穷——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结尾艺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课堂收尾
浅谈课堂收尾摘要: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精心设计每节课新知的导入,并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启导方法,然而,却有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出现了教育教学的随意性,使得一节课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
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固然重要,但结尾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关键词:课程标准心理学归纳总结灵活从容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活动的主体、参与的主体、更是思维的主体。
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学习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所以,课堂教学的一切措施都要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
这就要求我们有丰富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要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真正使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
课堂教学的设计固然重要,但一堂课有个精彩的收尾也是必要的,所以临下课前的3分钟,需要仔细设计。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好的课堂结尾,能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得到的信息与已知的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把新学习的技巧和概念纳入旧的知识结构,拓展视野,挖掘潜能,升华情感,还能让学生学会归纳,留恋课堂,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而不好的收尾则会影响一堂精彩的课,现在的现现实是,很多老师课前精心设计,课堂上精彩纷呈,结尾却草草收场。
毋庸置疑,好的课堂结尾就像画龙点睛一样,让整节课生动传神。
因此,认真思考如何结束一堂课是必要的,精彩的收尾关键是如何进行有趣而富有创造力的,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而不是请学生收拾书本准备下课。
1、确保每堂课上留有时间来结束课堂教学,每次留下5至10分钟提前做教学总结是很有必要的投资。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波形状。
临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其兴奋中枢开始疲劳并转向课外,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变换课堂活动方式,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激活学生新的兴奋点。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结尾艺术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结尾艺术小学数学课堂的结尾艺术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仅是教学工作的结束,更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巩固。
通过巧妙的结尾设计,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结尾艺术上我们需要重视,细心设计,精心布置。
二、小学数学课堂的结尾艺术的具体实践1.复习总结:小学数学课堂的结尾艺术中,复习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可以对当天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复习和总结,强调关键难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通过复习总结,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小组讨论:在结尾的时间段内,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有机会向同伴提出问题,交换思想,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可以使丰富多样的思路对问题的解决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
3.展示作业:在数学课堂结尾的时间段内,可以安排学生就当天所学知识的作业进行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解法和思考过程。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展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游戏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数学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放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比如数学趣味问答、数学棋牌游戏等。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1.结尾时间不宜过长:在设计数学课堂的结尾艺术时,应该注意结尾时间不宜过长。
适当安排时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结尾内容简明扼要:在设计数学课堂的结尾艺术时,结尾内容应该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让学生在结尾的时间段内明确所学的知识点,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
3.结尾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在设计数学课堂的结尾艺术时,应该根据当天所学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进行结尾设计,让结尾设计具有针对性,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浅谈小学数学课的结课艺术
浅谈小学数学课的结课艺术
高桥四合小学黄立新
写文章讲究“豹尾”,上课也讲究结课。
一节课即将结束,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纪律也不好,老师也就“草草收兵”,这样会影响教学效果。
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
怎样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简介几种常见的结尾方法。
一、小结式
这是小学数学课常用的结尾方式之一,即在讲课结束前,对当堂所讲的知识进行总结,把重点和难点强调一下,把知识结构阐述清楚。
二、存疑式
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有意留下疑难问题,让学生思考而结束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这样的结课,既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又造成了悬念,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了学生对实数学学习的求知欲,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这种结尾的有优点是可以起到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和画龙点睛的作用,再次强化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歌谣式
歌谣,特别是歌谣,节奏明显,通俗生动,顺口易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歌谣结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概括知识,揭示规律,强化记忆。
四、游戏式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之中,用游戏方式结课。
五、练习式
练习式结课即教师在课尾安排练习作业,以此来结束课程,这是常见且实可行的方式。
下课铃响后,学生意味未尽,兴趣盎然,数学课就是抽象,没有音乐、体育上起来有趣好玩,避免了枯燥无味的训练,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新知识。
注;本文发表在徽县教育2002.6总64期20页
2002年《小学数学结课艺术》获陇南市论文二等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 曲的 压轴 ,虽然 占整 节课 的 时
间较少 , 在大 语文 观 的潮 流 中 , 但 往往能 起到 “ 秤砣 虽小 。能 压千
嗣
于 引导 学 生进 行 结构 化 观察 ; 动态 演 示 , 利于 引导 学生 了
小 英
斤” 的效果 。那 么 , 如何 设计 出精
彩有效 的结 课呢 ?笔 者仅从 平常 的语文 教学 中总 结 出以下几 种方
来 到 桑娜 家 , 过 上怎 样 的生 活 ?谁能 做 个 小列 夫 ・ 尔 会 托
斯 泰 。 胆进行 猜测 , 大 把本 故事续 集 写 出来 ?” 生听 了兴 学 致高 涨 , 行 了兴 致盎 然 的小 组 讨 论 。有 小 组 认为 , 进 西蒙 的孩 子是 上 帝送 给桑 娜 的天 使 ,他 俩 的到 来为 西 蒙 一家
的效 果 。
一
顽 固性 , 启示 学生 , 正错别 字 要有 决心 、 并 纠 有信 心 。这 一
精 心设 计 的教 学 情境 , 无疑 会 使学 生 难 以 忘怀 , 其效 果是
对 学生 错 一罚十 、罚百 一 类的惩 罚性 练 习所 无法 比拟 的 。
可 见 。 当地运 用 多媒体 课件 于书 写训 练 , 恰 使枯 燥 无味 , 甚 至 是苦 不堪 言 的机械 重复 抄练 , 得生 动活 泼 , 变 充满童 趣 。
课文。 怎样 让一 年级 的小学 生深 入 了解 各种动 物脚 印的 形
状, 在生动 的情 境 中学 语文 呢?我 曾制 作 了非 常形 象的 课 件 。首 先 , 次 接触课 文 的时候 , 示 课件 , 在初 演 让学 生在 头
脑 中建 立 一个 初 步 的认 识 ; 理解 课 文 的 时候 , 在 教师 再 次
到 这里 方 是长 进 。” 这就 需 要教 师善 于 引导 学 生精 读 课 文 , 无 疑之 处 见有疑 ” 于“ 。
积累中发挥重要作用 。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造的多种信
息, 变换 形 式 反复 作 用 于学生 的感 官 , 以 强 化学 生 的 记 可
忆 ,从 而将 语文 知识 以及 语言材 料牢 固地 保 持在 头脑 中 ,
、
疑问式——一石激起千层浪
浙 江衢 江区峡 川镇中 心学 校 2萤 一 指导 、 强化 写作 训练 等方 面的功 能是 显 而易见 的 。 4 一
四、 用 多媒体 课件 强化 , 高效 促进 语言积 累 巧 能
学 生在 语 文学 习的 过程 中 ,需 要 积 累 大量 的语 言 材 料 , 大量 的积 累 中 , 在 才能真 正培 养学 生的 语 感 , 让语 文在
点击飞 。这 不是 一般 的纠错 , 其形 象地 显示 了错 别 字的
思是说 , 文章开 头要 响亮 , 人为 让
之一 震 ; 结尾 要有韵 味 , 人觉得 让 余音绕 梁 , 不绝 于耳 。 写文 童要 如 此。 上语 文课 也应如 此 。 不仅 开课 导入 教师 要精 心设 计 ,使 学生 为 之 一震 ; 一课 结束 时 , 教师 也必 须 在设 计上 仔细 琢磨 , 复推 敲 , 反 达 到升 华主 题 、 画龙 点 睛 、 余音 绕粱
阅读经纬 - 践前 实 沿
功 能显 示 这一 修改 过程 , 以强 化纠 错力 度 。一位 教师 在 可 纠 正错 字 “ ” , 浇 时 运用 多媒 体 课件 的动 画功 能 , 计用 一 设 根 大棒 去 敲击 那 多余 的 一点 , 连击 三 下 , 才终 于 将 多余 的
一
明朝 人 谢榛 在《 四溟 诗话 》 中 说 :凡起 旬 当如 爆竹 , 响 易彻 ; “ 骤 结旬 当如撞 钟 , 音有余 。” 清 其意
进 而 内化为 自己的东 西 。
《 雪地 里 的小画 家 》是一 篇介 绍不 同动 物脚 印形 状 的
一 一
例如 , 学 《 人 》 教 穷 一文 , 在此 文 明显 的疑 问在 阅读 中 解决 后 , 生 觉 得似 乎 已提 不 出 新 的疑 问 了 。 是 , 学 于
教 师 在结 束这 篇 课文 的教 学 前设 疑 发 问道 : 西蒙 的孩 子 “
堂 课 的结束 环节 就像 一 出
文 “ 米之 炊 ” 困扰 , 无 的 强化 作 文训 练 的力 度 , 提高 作 文 在
教学 质量 上发 挥效 益 。 声像作 文的 实践 已为 此积 累了 宝贵 的经 验 。多媒 体课件 运用 于作 文教 学 , 以使 写作 训练 进 可
入写 人 、 写物 、 写景 、 事等 再现 其物 的境界 。 写 画面定 格 , 利
语文 课 文是 为 学生 编 写 的 , 文与 学 生之 间 的关 系 。 课 就像 人 与人 之 间的对 话 关系 , 这种 对 话 , 是 从疑 惑和 而 又 问题 开 始 的 。“ 则须 疑 ” 学 。学 生 在 阅读 课文 时 提不 出疑
问 , 形 不成 对话 关系 , 文所 包 含 的潜 在意 义就 无 法 揭 就 课 示 出来 , 生也就 无 从受到 教益 , 到提 高 。 学 得 朱 熹 云 :读 书 无疑 者 , “ 须教 有 疑 , 疑 者 , 要无 疑 , 有 却
再 如 作文 , 运用 多 媒体 课 件 的 再现 形 象 功 能 , 以 为 可 学 生 打开 一扇观 察 大 千世 界 的窗 口 ,在 替 代 经验 的 层 次 上 , 宽 学生 的 阅历 , 拓 丰富 学生 的写作 素材 , 从而 在 阅读 作 文 与生 活 作文 之间架 起 一座功 能独 特 的桥粱 , 决 学生 作 解
法。
解其 发展 过程 ; 景式 再现 , 用 于写作 对 象总貌 的 把握 ; 全 可
பைடு நூலகம்
秤 砭 虽 小 雒 压 千 斤
一
特写 镜头 , 可用 于重 点 内容谈 有 效察 。多媒 体 课件 运 用 环节 浅 的细 节观 设计 课 堂 的结 束
于作 文教 学 , 调动 学生积 极性 、 在 丰富 写作 材料 、 优化 作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