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辅导四(第十至十二章)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二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重点)2.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

(难点)3. 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素养)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修身、为学之道。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并能联系自身实际,得到启示。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书的节选部分《十二章》。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1.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3.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三)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全书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关讨论。

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记录的古籍,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思而不学则殆( dài ) ●
三省吾身(xǐnɡ) ●
四十而不惑( huò ) ●
曲肱而枕之(ɡōnɡ)

学而不思则罔( wǎnɡ)

不亦说乎( yuè ) ●
一箪食( dān )

不逾矩( yú )

博学而笃志( dǔ )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本文主要讲述哪 几个方面的内容。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 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其状意元成才路 在启迪我们:学习要 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古代盛饭用

的圆形竹器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即颜回,孔 子的弟子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能忍受
章解:孔子说:“颜回贤德啊!一小竹筒饭,一瓢冷水, 住在偏僻狭窄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生活的忧苦, 颜回却一直乐观并无改变。真正的贤明之士啊,颜回!”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仁在其中矣( 代词,它的 ) 其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他人 )
状元成才路
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
状元成才路
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的一部书,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 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 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2章, 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 实事求是的精神;

合同法课程教案

合同法课程教案

《合同法》课程教案一、课程设置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法律文秘专业立足于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性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合同法法》课程定位于高职法律类专业设置的一门必修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通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专业素质,成为适应基层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社会团体法律事务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是法律文秘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该课程的开设,旨在通过对合同法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研究和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合同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生运用合同法理论和知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概言之,教学目标有二:一是合同法基本知识的掌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合同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合同的分类、合同订立的相关规定;学习合同的内容和形式、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保全与担保以及各种具体的有名合同,能够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生活中去。

二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教学设计的重点应围绕这两个目标进行.三、重点、难点章节及内容合同法是法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学科,具有完整的学科体系。

合同法学课程主要包含合同法的原则、合同的分类、合同的订立、合同的内容与形式、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保全与担保、合同的变更、合同的解除以及15中有名合同。

本课程一共有29章,其中的重点章节有: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三章、第十五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

其中重点难点部分主要在第三章合同的订立以及订立的程序,第五章合同的效力,认真区分合同成立与生效的区别,第六章中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的使用,第七章合同的保全,第八章合同的担保,第十五章买卖合同,第十七章赠与合同.四、实践环节和内容总体设计(一)《合同法》是法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课程教学设计前必须清楚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及考核的要求,仔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熟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同学们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开始。

它选自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同样这篇文章还肩负着使同学们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现象:2.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并用历史和时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

3.感悟君子的人格魅力及时代意义,在评说过程中提高个人修养及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并用历史和时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感悟君子的人格魅力及时代意义,在评说过程中提高个人修养及写作水平。

第一课时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而《论语》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古人以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今人或许可凭只言片语就拨云见日、获益终生。

《论语》如泰山巍峨,古奥高远:《论语》中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今天,我们就来铺一条路,搭一座桥,助同学们一臂之力,以望大家走近《论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君子之风,悟君子之德。

【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文学常识】《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 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论语十二章教案5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5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5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习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引导法和讲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

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

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单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出示任务:1.在上节课学习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2.结合自身在学习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注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3.围绕课文中阐述关于修身的章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谈谈对这些词的理解,并讨论这些关于修身的论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现实意义?(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课堂教案教学设计5篇

《论语十二章》课堂教案教学设计5篇

《论语十二章》课堂教案教学设计5篇【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三课时【预习作业】诵读课文,生字注音,依据注释,【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共1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一:《〈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一、文本分析: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

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

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

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

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

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

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

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2.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解注释,说译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3.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教学难点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教学方法1.板块式教学思路。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章;研读前四章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预习交流,整体感知1孔子及《论语》作品简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整理的资料。

明确: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一、财政投融资的含义和特点

一、财政投融资的含义和特点

《公共财政学》教学辅导4第十二章财政投融资主要知识点:一、财政投融资的含义和特点1、含义(书303页)2、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二、财政投融资的必要性财政投融资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2.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按照信用原则运营,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先行资本或公共物品。

3.财政投融资可以形成对企业和商业银行投资的诱导机制。

三、财政投融资的范围1、基础设施2、基础产业(农业)3、国民经济支柱产业4、高新技术产业四、国外的成功经验:1、发展政策性银行2、财政投融资渠道多样化3、开放行业准入领域,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基础产业部门4、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建立财政投资项目运营模式5、改进财政投资项目管理方式,培育完善的财政投融资服务体系6、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提高项目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五、我国财政投融资存在的问题1、财政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2、财政投融资管理体制的问题3、财政投融资的结构和效率问题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财政投融资制度改革的四大原则,核心1、财政投融资管理体制的改革2、财政投融资体系的改革3、《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本章重点:1、财政投融资的含义2、财政投融资的范围3、我国财政投融资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第十三章政府预算与财政体制主要知识点:1、政府预算的含义政府预算是经立法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2、单式预算是传统的政府预算形式,它起源于英国。

是指在预算年度内,不区别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将全部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汇集编入单一的总预算表内。

这种预算方法一目了然,便于总数控制,但是不便于经济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二章 教育教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二章 教育教学课件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儒家学派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 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 序《周易》,作《春秋》。
《论语》
自主学习
孔子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即仁爱、爱人)为 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 “仁 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 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 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 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自主学习反馈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 勉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 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为政》)
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 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课文品读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 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 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 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 改掉自己的缺点。”
课文品读
•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 不可改变。”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 获取新的知识

↘ • 温习学过的知识
• 有所发现

四大名辅全日制教育辅导教案

四大名辅全日制教育辅导教案

四大名辅全日制教育辅导教案第一章:语文辅导【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2. 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1. 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 优美诗词的鉴赏和创作。

3. 实用文书的写作技巧培训,如议论文、说明文等。

【教学方法】1. 采用小组讨论、个人阅读和集体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设置课后作业,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3. 定期组织作文比赛和诗词大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数学辅导【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 数论、代数、几何等基础知识的讲解与练习。

2. 数学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的培训。

3. 定期进行数学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 设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定期组织数学讲座和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章:英语辅导【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2. 使学生掌握英语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

3. 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内容】1. 英语词汇、语法、听力、阅读、写作等基础知识的讲解与练习。

2. 英语口语表达和交际技巧的培训。

3. 英语角、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1. 采用情景教学、互动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设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3. 定期组织英语角、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四章:物理辅导【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内容】1. 力学、热学、电学等基础知识的讲解与练习。

《余华的《活着》教学设计(江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余华的《活着》教学设计(江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余华的《活着》教学设计(江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余华及其作品《活着》的背景信息。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解读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小说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波折,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认识到生活的不易和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小说以平实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福贵及其家人在苦难中的生存状态,引发读者对生活、人性、家庭等问题的思考。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现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农村生活和苦难题材较为陌生。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3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和人生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小说改编电影的片段,引发学生对《活着》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3.2 阅读与讨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命运。

3.3 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3.4 实践与拓展:组织小组辩论:讨论小说的现实意义和人生哲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在小组辩论中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4.2 读后感评价:评估学生读后感的深度和广度,考查其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关注学生在读后感中运用文学手法和语言表达能力。

中班科学教案《昆虫运动会》

中班科学教案《昆虫运动会》

中班科学教案《昆虫运动会》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昆虫的特点和不同种类的昆虫。

1.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和描述昆虫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昆虫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幼儿能够识别不同种类的昆虫并进行简单的描述。

2.2 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观察和描述昆虫的特点。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昆虫图片、实物昆虫模型、昆虫运动会场景图等。

3.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适当的光线和温度。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部分:通过故事《昆虫运动会》引入主题,激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4.2 新课部分:展示昆虫图片和实物昆虫模型,让幼儿观察和描述昆虫的特点。

4.3 实践部分:组织幼儿参加昆虫运动会,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加深对昆虫的了解。

4.4 总结部分: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幼儿回顾所学内容,巩固对昆虫的认识。

第五章:作业与延伸5.1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观察身边的昆虫,并尝试进行简单的描述。

5.2 延伸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昆虫手工艺制作,或者参观昆虫馆等,进一步扩展幼儿对昆虫的了解。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方式:采用观察、问答、实践操作等方式对幼儿进行评价。

6.2 评价内容:评价幼儿对昆虫的认知程度、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反思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学习效果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

7.2 改进措施:根据幼儿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拓展内容:通过阅读有关昆虫的书籍、观看昆虫纪录片等方式,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8.2 拓展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昆虫观察之旅,让他们亲身体验昆虫的生活环境。

第九章:教学计划9.1 计划内容:制定昆虫运动会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9.2 实施时间: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鲜艳的红领巾》公开课教案

《鲜艳的红领巾》公开课教案

《鲜艳的红领巾》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红领巾的含义和由来;让学生掌握红领巾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了解红领巾在少先队活动中的作用。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手工制作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的国家荣誉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红领巾的含义和由来:介绍红领巾的象征意义,如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代表着少先队员的荣誉和责任等;讲述红领巾的由来,如它是根据中国革命先烈的遗愿制定的,代表着少先队员对先烈的敬仰等。

2.2 红领巾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讲解红领巾的制作方法,如裁剪、缝合等;演示红领巾的制作技巧,如如何准确裁剪、如何缝合等。

2.3 红领巾在少先队活动中的作用:讲述红领巾在少先队活动中的重要性,如它是少先队员身份的象征,代表着少先队员的荣誉和责任等;介绍红领巾在少先队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如如何佩戴红领巾、如何使用红领巾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红领巾的含义和由来、制作方法和技巧以及其在少先队活动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2 演示法:通过演示红领巾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红领巾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3.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红领巾,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4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在制作红领巾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具:红领巾样品;红领巾制作材料(如布料、针线等);剪刀、尺子、针线等制作工具。

4.2 场地:教室或活动室,宽敞明亮,便于学生操作。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红领巾的含义和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学生对红领巾制作方法和技巧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花瓣飘香》公开课教案

《花瓣飘香》公开课教案

《花瓣飘香》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花瓣飘香》,了解故事情节,掌握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事件。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1.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故事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1.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感恩的心态。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花瓣飘香》是一篇描述亲情、友情与成长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母亲的影响下,学会了关爱他人,并在成长过程中体会到亲情、友情的重要性。

2.2 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角色和事件。

(2)欣赏课文语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3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事中所传递的亲情、友情与成长的主题。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理解故事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3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深入地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花瓣飘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4.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主要角色和事件。

4.3 分享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事主题。

4.4 情感体验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中的亲情、友情与成长。

4.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感悟。

第五章:课后作业(1)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巩固对故事的理解。

(2)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本故事的感悟,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推荐学生阅读类似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6.1 过程性评价(1)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统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教学教案03

语文统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教学教案03

《论语》十二章一、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理解各章内容,领悟孔子的思想内涵,学习儒家的修身之道。

3.感受《论语》的语言魅力,体会其中的哲理和智慧,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领悟孔子的思想内涵,学习儒家的修身之道。

2.教学难点(1)理解孔子的思想观点,并能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和感悟。

(2)体会《论语》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孔子、老子、孟子等。

2.讲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孔子有关,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引出课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十二章》,感受孔子的智慧和教诲。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介绍孔子: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现在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2.介绍《论语》:《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 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从宋朝以来,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字音教学1.展示词语:论(lún)语愠(yùn)说(yuè)三省(xǐng)2.提问:谁能准确读出这些词语的读音?明确:请学生朗读,教师纠正读音。

3.继续展示词语:罔(wǎng)殆(dài)箪(dān)肱(gōng)4.提问:这些词语又该怎么读呢?明确:学生朗读,教师强调读音和字义。

(四)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五)理解文意1.讲解重点字词:时习:按时温习。

课后辅导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4篇.doc

课后辅导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4篇.doc

课后辅导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4篇课后辅导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篇1教学目标:1、能按四项要求预习课文。

“不仅……还……”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6个词语的意思,能用“逼真”、造句;能修改一段话,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修改。

3、了解电视科技发展之迅速,懂得4种新型电视机的名称。

教学重点、难点:继续落实单元训练点;了解*的科普知识,体会*语言的生动、有趣。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给课文分段,读议第一段,理解“日新月异”。

教学过程:一、读题引疑,思考问题。

1、板书:日新月异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用它来说一句话。

2、把课题板书完整。

说说自己预习课文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事?有哪些收获?二、预习检查,了解大意。

根据学生所谈的收获开展检查、交流。

1、通读,了解大意。

同桌一起读,相互提意见。

(1)交流难读的地方。

(2)请你随便地说说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帮助学生区分“电视机”与“电视”2、你用了哪些读书符号?重点落实:(1)提出疑难问题。

(2)分段。

三、再读课题,深化感受。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再读课题,你有话要说吗?2、课文哪一自然段总的说明了电视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1)你从哪里体会到?(2)出示:(课后练习4)在这短短几十年时间里,电视机从无声到彩色……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讨论:这句话毛病在哪里?怎么改?3、齐读,小结。

哪一种电视机令你更感兴趣,下节课来深入讨论。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读议二、三段,解疑,仿写先概括后具体说明的语段。

教学过程:一、回忆:课文讲了哪些了有趣的电视机或电视?你对哪种最感兴趣?为什么?二、写说明书,了解特点。

1、你能给它写一则简单的产品说明吗?(1)讨论: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资料,这份产品说明里面你能写清楚什么?(2)要求:语言要简洁,准确。

2、学生自己读相应段落,试写说明书。

3、交流,评价。

教师抓住学生对于特点的概括进行指导。

三、介绍产品,表达练习。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驾驭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会《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驾驭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2. 实力目标:驾驭阅读文言文的方法3. 情感目标: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相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看法,激发酷爱文学经典的热忱。

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难点: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大意学法指导:二、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能翻译十二章语录,牢记语录中的精辟句子或词语。

2.通过反复诵读,依据实际生活思索十二则语录中的哲理,理解十二则语录中的才智。

三、预习沟通(一)自主学习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珍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日,仍光线四射。

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看法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肯定有了不少体会。

我国古代的孔子是宏大思想家和教化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看法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

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2、作品简介1.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宏大的思想家、教化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

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接着从事教化。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三人,教出不少有学问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子是一个教化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学问分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辅导4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基本方针;△明确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辅导]: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参见教材P188-192)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国家同意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现代化的重要保证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参见教材P193)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思想保证。

1、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意识形态本身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只能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参见教材P194-197)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4、坚持社会主义文化重在建设的方针。

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参见教材P199-204)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建设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3、发展科学技术,坚持教育为本;4、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参见教材P206-209)1、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四有”新人;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十一章“一国两制”与实现祖国统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成功实践;△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依据;△掌握“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明确“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重点内容辅导]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参见教材P211-212)“一国两制”构想主要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的。

它的提出是从台湾问题开始,但最先用于香港问题的解决。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国两制”构想的初步形成的阶段。

以1978年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和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于中美建交当天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

第二阶段:“一国两制”构想的成熟阶段。

以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的谈话和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为标志。

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中全面阐述了中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的构想形成的标志。

第三阶段:“一国两制”构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法制化阶段。

以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的谈话和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制定为标志,“一国两制”的构想开始由理论付诸实践。

二、“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内容(参见教材P213)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其基本内容包括:1、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一国”的原则,“一国”是“两制”的前提。

2、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两种制度都不变的思想。

3、保持香港、澳门、台湾的高度自治和稳定的局面。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参见教材P214-215)1、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

2、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贯彻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

四、“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参见教材P215-218)“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到了实现。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董建华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一国两制”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实践,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归,何厚铧当选为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1、1984年12月关于香港问题中英《联合声明》的正式签署,使按照“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正式进入过度期。

2、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使按照“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的构想进一步法律化。

3、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决定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为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实现平稳过渡,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4、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进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香港终于回归到祖国怀抱。

五、江泽民的八项主张(参见教材P219)1995年1月,江泽民在新春茶话会上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就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八项主张:(1)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不持异议;(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放弃使用武力;(5)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将切实维护台商的一切正当权益;(6)两岸同胞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7)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胞的一切正当权益,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8)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

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参见教材P220-222)(1)一个中国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法理基础。

台湾自古以来属于中国,历史文献记载,出土文物、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人伦道德、风俗习惯以及两岸人民之间的亲属血缘关系等,都证明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一点从来就不以由谁占领和同志台湾所决定或改变。

(2)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和原则。

1971年前,台湾国民党政府窃取了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代表席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第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代表在联大及一切机构的合法席位,同时将台湾代表驱逐出联合国。

这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肯定,现在世界上已有160多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所有这些与我们建交的国家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近20年来,海峡两岸的关系取得历史性突破,两岸人民往来交流不断扩大,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

两岸关系所以取得这些进展,一个根本基础和保障就是一个中国的原则。

一个中国的原则也是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并保持海峡两岸和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中国在新时期的外交战略[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进入新时期以来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理解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掌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明确我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主张。

[重点内容辅导]一、当今时代主题的新变化(参见教材P225-226)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出现了两次革命高潮,当时的世界形势是战争与革命。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特别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首先,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

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

其次,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

再次,南北矛盾突出(南北问题指的是发展问题)。

二、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参见教材P229)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因为: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这是由中国的历史和国家性质决定的。

3、这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这是因为发展代表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参见教材P232—234)1、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邓小平赋予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以新的内容,即真正的不结盟,主要内容见教材P232)。

2、和平共处五项原子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四、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参见教材P236)1、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世界生产体系;2、以不平等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

3、以国际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及受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经济机构。

国际旧秩序的实质就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五、我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参见教材P237—238)1、我们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见教材P238)。

2、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3、我们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4、我们主张加强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