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阶段质量评估(八)种群和群落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高考生物(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 种群和群落
闪堕市安歇阳光实验学校专题13 种群和群落1.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B.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150多种生物【答案】D2.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答案】C【解析】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A错误;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还没有达到环境容纳量,B错误;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C正确;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雄性争夺王位和配偶会加剧,出生率不一定升高,D错误。
3.下图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 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 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 t=N 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答案】D4.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 0 87 7 402 2 58 30 253 4 42 32 114 8 20 37 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答案】D【解析】表中数据显示,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甲和丙的存活率逐渐降低,乙的存活率逐渐增加,由此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蝌蚪的种间竞争受捕食者影响,A、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存活率极低,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正确;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增加,获得的资源增加,D错误。
高考生物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以及生态化境保护基础知识归纳
201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基础知识归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1:种群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理解:①“同种”“全部”“时间”“空间”②生态学: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的组成单位。
进化学: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库的最小单位。
③种群通过种的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
2、种群的特征:(1)空间特征: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表现出领域性行为。
(2)遗传特征:①种群内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②种群内的个体间可进行有性生殖,种群内的可遗传变异为物种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
(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3)数量特征:(必修3P60)内容: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必修3P61)a、常用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b、样方法:调查对象: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蚜虫、虫卵等)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本(包括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等)→计数(分别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注意事项: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多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一般选双子叶植物;计数时应注意:统计样方内个体数和样方相邻两边上个体数。
(记上不记下,及左不计右)c、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N1)→释放、重捕、计数(重捕数为N2,标记数为N0)→计算(N1/X= N0/ N2)注意:调查期间无大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动物正常生命活动,且不易脱落。
②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必修3P63→图4-3)3、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波动、增长、下降、稳定(1)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2)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及应用:★:种群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
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生态系统与环保阶段考查 新人教版
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与环保阶段考查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水稻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C.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D.水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解析:群落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是指不同种群占据不同空间,水稻只是一个种群,不是群落,无垂直分层现象。
答案:A2.如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2个,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3个营养级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只发生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解析:由图可知:除丁和辛、丙和乙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外,乙和丁之间也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答案:D3.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D.农田弃耕后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解析:群落演替除可由外部因素引发外,也可能因为种群的迁徙、种内和种间关系发生变化等引起,故B项错。
自然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有机物总量(能量)增加、稳定性增强的方向发展,而人类的活动可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项正确。
答案:B4.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蚕的同化效率和生长效率是影响养蚕效益的重要因素B.一棵桑树上有成千上万条蚕,但它们的能量关系不会要成倒金字塔C.图中C=A-B,C可表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D.桑树→蚕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1+C1+D1)/C解析: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的数量可能形成倒金字塔,但能量关系不能形成倒金字塔,桑树到蚕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1+B1+C1+D1)/A。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提纲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1.种群的定义2.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密度是什么4.说说调查种群密度的一些方法5.标记重捕法怎么应用?公式?6.理解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7.区分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概念模型8.理解种群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9.什么是环境容纳量?会受到什么因素影响?10.自然条件下,什么时候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什么时候种群密度最大?11.区分周期性波动和非周期波动12.学会用血细胞计数板去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14.区分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1.群落的定义2.什么是物种丰富度?影响物种丰富度的因素3.数量多就是优势物种吗?为什么4.种间关系有哪些?明白某些物种之间的关系5.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各受什么因素影响6.群落季节性的含义7.什么是生物的生态位?具体到动物或植物怎么来理解8.生态位形成的原因及意义9.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用什么方法10.列举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其中生存的生物特点1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1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相同点和区别1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会有什么影响?14.怎么改善生态环境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含义2.生物圈的含义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哪些4.生产者的组成内容,作用,地位5.消费者的组成,作用,地位6.分解者的组成,作用,地位7.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都有哪些?作用是什么?8.会写食物链,开端和终端是什么成分?9.在食物链中,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级别有什么关系?10.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什么?11.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是什么?12.能量流动的过程1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14.能量流动的途径,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的形式,能量散失的途径,能量散失的形式,能量流动过程中的转化15.能量流动的特点16.生态金字塔都有哪些?17.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18.提高能量利用率的措施19.碳循环的过程图20.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的方式21.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22.碳循环的特点23.什么是生物富集?2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25.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26.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什么方面?28.负反馈调节的含义和作用29.怎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四章人与环境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3.生物多样性有哪些?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哪些?5.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6.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7.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复习指南掌握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和保护方法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复习指南掌握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和保护方法生物生态环境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对于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以及掌握保护方法是高考生物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复习指南,帮助大家系统地学习生态环境相关的知识。
一、生态环境基本概念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子组成,包括生物群落内部的生物要素以及与之相互作用的非生物要素。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两类。
2. 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空间上相对稳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不同种类的生物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总体。
群落的组成包括物种的种类、数量、生长状态等。
3. 种群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相同空间、时间条件下的全部个体总和,是群落的组成部分。
4.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居住区域,包括大气层、陆地和水体等部分。
生物圈的存在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二、生态环境保护方法1. 节约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资源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合理利用资源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应当提倡节约资源,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2. 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加强废物回收利用和资源再生利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应当加强保护濒危物种和栖息地,避免过度捕猎和非法采伐。
4. 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应当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处理污染物。
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空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5.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避免环境恶化。
建立健全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形成合力保护生态环境。
高考一轮生物复习课件(人教版)第八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综合提升(八)
第9页
必修三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八)
高考调研 2.物质循环图解
高三生物(新课标版)
第10页
必修三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八)
高考调研
高三生物(新课标版)
该图表示的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识别时要注意: (1)正确判断图解中字母表示的成分。A与CO2大气库之间是 双向箭头,则A为生产者,C、D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2) 正确识别图解中数字表示的生理过程及发生的场所。过程① 为光合作用,是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主要 发生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过程②③⑤是生物的 呼吸作用,过程⑤又称分解者的分解作用。(3)该图中还缺少 化学燃料的燃烧,如果该过程过度,则会导致温室效应。
第11页
必修三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八)
高考调研
高三生物(新课标版
高考调研
高三生物(新课标版)
第三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第2页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高考调研
高三生物(新课标版)
单元综合提升(八)
第3页
必修三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八)
高考调研
高三生物(新课标版)
重点题型研析 ——生物学概念图类解题技巧
C.通过取食,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总生产量 的 10%~20%
D.图中的营养是指落叶和枯枝中被分解者分解后植 物再利用的无机营养
第6页
必修三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八)
高考调研
高三生物(新课标版)
【解析】 从题图中可以看出,影响植物固定太阳 能的因素有光、水、CO2、矿质营养、温度等。水域生 态系统中的植物固定太阳能时,水不是它的限制因素。 植物从环境中获得无机营养转换为自身的组成部分,但 不利用环境中的有机营养。
零雾市雹输学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阶段验收评估(六)种群和群落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碌雷州零雾市雹输学校阶段验收评估(六) 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坪中的植物和动物都有分层现象B.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C.处于衰退期的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小D.火灾过后的草原上可进行次生演替2.下列有关生态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B.恢复力稳定性越强的生态系统,其群落内部的营养结构越复杂C.生态农业中由于物质的良性循环,确保了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物积累D.种群中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3.在鱼塘中混合放养多种鱼可以提高产量,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垂直方向上,鱼类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鱼类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原因是食物的不同C.甲、乙、丙、戊四种鱼间不存在任何竞争关系D.去除丁可增加池塘中鱼的产量4.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生产者就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一般都是固定不变的D.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5.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描述与其所属层次不相符的是(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A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C.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数量没有明显的差异D.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7.下列有关水稻田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水稻田中某种害虫卵的种群密度时用标志重捕法B.因为群落具有分层现象,所以种植水稻时要合理密植C.弃耕后的稻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D.人们在稻田里除草、治虫等活动的目的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8.如图是近年来某地区实验成功并大范围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有关此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中位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螺、昆虫、鸭B.鸭和螺之间是捕食与竞争关系C.该图包括多条食物链D.若不再添加饲料,该生态系统仍可稳定存在9.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相等,甲生态系统只有初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有初级、次级和三级消费者。
专题14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保护-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突破讲解与训练(新教材)
专题14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分析➢题型解读近年来对环保关注度的提升,使得本专题成为高考中考查的一大热点,非常注重学生通过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考向分析围绕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稳定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的传递、全球性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学的综合等。
➢答题技巧作答本专题时,需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能从题干信息中检索并提取到相应的核心内容,从而选择与之相符的课本知识来解决问题。
对点训练一、单选题1.(2022·山东·统考一模)下列有关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没有外力干扰,顶极群落将永远保持原状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C.生态系统“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D.群落中的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群落不断演替【答案】B【详解】A、在无外力干扰的情况下,顶极群落将永远保持原状,维持相对平衡的状态,A正确;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对群落的影响不一定会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如火山喷发、地震等,B错误;C、生态系统“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C正确;D、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群落的演替,群落中的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群落不断演替,D正确。
故选B。
2.(2023秋·河南南阳·高二校考期末)2020年12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一8848.86米。
珠穆朗玛峰北坡主要为高山草甸,4100米以下河谷有森林及灌木。
山间有孔雀、长臂猿、藏熊、雪豹、藏羚等珍禽奇兽。
下列错误的是()A.雪豹有时会用尿液留下自己的气味信息来标记领地,这属于化学信息B.与牦牛不同,雪豹能量流动的去向缺少流向下一个营养级C.青藏苔草与旱獭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D.若由于某种原因使得雪豹全部灭绝,此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也会随之受到影响【答案】C【详解】A、雪豹有时会用尿液方式留下自己的气味信息以标记领地,尿液中独特的化学物质传递信息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B、雪豹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与牦牛不同,它的能量流动去向缺少流向下一个营养级,B正确;C、青藏苔草与旱獭不能代表两个营养级的全部生物,而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C错误;D、若由于某种原因使得雪豹全部灭绝,此区域的食物网变得简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也会随之受到影响,D正确。
(13)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2025届高考生物学一轮复习大单元知识清单学案
第十三单元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1.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2.生态系统的类型(1)自然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
(2)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4.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相互关系(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有机物及其贮存的化学能)的成分,因此,可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3)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成分,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4)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则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5)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5.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2)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3)实例:6.食物网(1)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2)形成的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3)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
7.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8.过程✓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1)输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二 学习内容:本讲重点复习生物群落及其基本特征,掌握群落的相关特征和问题分析三 教学重点:1 种群的特征。
2 种群数量的变化。
3 生物群落的概念。
四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的变化。
五 学习过程:(一)种群1 概念生活在特定环境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 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概念:一定区域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相同的。
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动物);样方法(植物)出生率 概念:种群中 的个体在 内新出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
和死亡率 意义:决定种群 和 的重要因素。
年龄组成类型:类型: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
性别比例 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饲养的种群,如鸡、牛。
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的昆虫,如白蚁、蜜蜂。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数量。
3 种群数量的变化;变动内容:增长、波动、稳定、下降(1)种群数量增长的“J ”型曲线;两种增: 产生原因: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 增长。
特点:种群数量 。
(2)种群数量增长的“S ”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 值(K 值)后,将 增长,或在K 值左右保持相 对稳定。
当种群数量达到 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影响种群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数量变化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的因素 人为因素:4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合理利用,保护 资源。
防止害虫。
(二)生物群落概念: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 的总和。
结构类型:形成原因:群落中各种生物种群分别占据 。
垂直结构:在 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 现象。
水平结构:在 方向上,因地形起伏、光照明暗、湿度大小等因素使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1 群落结构的分析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阶段质量评估(八)种群和群落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2021年最新整理)
2017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评估(八)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评估(八)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评估(八)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的全部内容。
阶段质量评估(八)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无机环境B.物质循环是指碳、氢等元素在生物群落内循环往复,反复利用C.生态系统都必须有能量输入,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存在负反馈调节解析:选C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物质循环是指碳、氢等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反复利用;生态系统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太阳能,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2017·海南七校联考)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C.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制作的生态缸不用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即可解析:选B 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采集土壤小动物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以防止外界因素的干扰。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阶段质量评估(八)种群和群落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必修3)
阶段质量评估(八)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B.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C.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选D 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镶嵌分布,不是单指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
2.(2016·潍坊联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不是生产者B.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产生的物质和能量可以被植物利用C.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基本相等D.在食物链上的生物间信息传递可以双向进行而能量流动只能单向进行解析:选D 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如硝化细菌,也属于生产者;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物可以被植物利用,但能量不能被植物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大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3.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解析:选C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J”型增长的种群中依然有死亡率;图中a指的是性别比例、b指的是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图中c指的是种群密度,而种群密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波动。
4.下列关于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C.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阳光直射的地方解析:选B 田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生态缸应避免阳光直射。
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评估(8)生物与环境(浙教版)
阶段质量评估(八)生物与环境(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图示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湖泊中逐渐消失C.t2时该种小型淡水鱼为食物等资源的斗争最激烈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的两倍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其物种构成不断地变化着B.原生演替一般比次生演替进行得慢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D.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最终一定发展成为森林3.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图中b=h+c+d+e+f+i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C.“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4.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细菌、e-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5.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人B.图中有2个箭头不能代表能量的流动C.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多数是需氧型的分解者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提高了能量从农作物到家畜的传递效率6.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程度的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表示的是裸岩上的原生演替B.乙可表示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完全相同D.若条件适宜,乙群落可演替成森林7.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C.4支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形增长D.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8.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
(2022年高考一轮课程)生物全国通用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教案)
1.2021年3月20日,世界上最后一只雄性北部白犀牛——苏丹,在肯尼亚的奥佩杰塔自然爱护区被安乐死。
作为地球上第三大陆生动物、食物链的顶级营养级,北部白犀牛曾经遍布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部、中部地区。
由于传统医学和手工艺品对犀牛角的需要,多地的北部白犀牛被完全猎捕,到了1984年,野外仅剩15只幸存。
苏丹的离世使得世界上只剩下两只雌性北部白犀牛。
下列关于北部白犀牛的叙述正确的是A. 北部白犀牛濒临灭绝是由于其不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B. 北部白犀牛的灭绝将导致食物链中断,能量流淌受阻C. 北部白犀牛现存数量过少,不能表达生物多样性D. 可尝试利用克隆技术爱护濒危野生动物2.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A. 减少氟利昂的使用B. 增加化肥的使用C. 增加污染物的排放D. 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3.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范畴()A. 生物种类B. 基因种类C. 生态系统种类D. 形状种类4.科学家发觉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泛”有扩大的趋势,下列与此无关的是A. 人类皮肤癌患病率上升B. 给全球生物带来灾难性阻碍C. 农作物和水产品产量下降D. 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5.当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要紧包括①全球气候变化②水资源短缺③臭氧层破坏④酸雨⑤土地荒漠化⑥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②③④⑤D. ①②③④⑤⑥【答案】1.D 2.A 3.D 4.D 5.D二、温故知新夯实基础知识点1 生态系统的稳固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复原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固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固性。
2.缘故: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剂能力。
3.调剂基础:负反馈调剂。
4.特点:调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6.提高生态系统稳固性的措施(1)操纵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剂能力。
知识点2 生态环境的爱护及生态工程1.全球性环境问题(1)现在的环境问题(2)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缘故2.生物多样性及其爱护(1)生物多样性的构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022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专题二十一种群和群落课件
核心素养解读
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具体表现在两个
角度:
核心素养 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
核心素养角度 比较与分类
制订并实施方案
具体表现 A项考查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不同
B、C、D项针对个体数量较少的种群,合理确定取样方法
情境转化
1.[科学探究——实验结果分析]本题的调查方法获得的结果与该种植物
2.实验与步骤
3.计数方法 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常见方格网,对于16×25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的
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方格网而言,计 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
计数方法:大方格长、宽均为1 mm,高度为0.1 mm(即规格为1
(2)K值与K/2的应用
误区警示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环境遭受破坏后,K值会下降;当生 物生存的环境得到改善时,K值会上升。 2.K值≠种群的最大数量。(1)种群数量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在某一时间
点出现的,这个值可能大于环境容纳量。(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
群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生态系统会通过负反
解析▶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等的斗争越剧烈,种群 数量增加越慢,A错误;生殖前期的个体为幼年个体,不具备生殖能力,生殖 期的个体具有生殖能力,因此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期最大,B错 误;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增长减慢,但种群数量仍在增加,C错误;年龄 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D正确。 答案▶D
或结合实例考查群落的结构及演替,还可能结合生活实际以某一具体的 种群或群落来考查考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的社会责任和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备考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十章生物与环境课时8人与环境考点2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考点2 生物多样性及其疼惜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丢失缘由和疼惜基础自测1.疼惜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种群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实行疼惜战略和措施。
(×)提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是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疼惜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实行疼惜战略和疼惜措施。
2.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3.生态系统在旅游欣赏、科学探讨和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体现了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
(×)4.很多野生生物的运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晰,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5.疼惜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和利用。
(×)6.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欣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干脆价值[2024海南,T3C]。
(×)研透高考明确方向命题点1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分析1.[2024广东]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时指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要充分相识其对国家的战略意义。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南热带雨林的干脆价值体现在其(C)A.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被誉为“绿色水库”B.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可供应浇灌水源,保障农业丰产丰收C.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D.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解析生物多样性的干脆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好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欣赏(C项)、科学探讨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好用意义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整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可以蓄洪防旱(B项)、涵养水源(A项)、调整气候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是其在碳循环等环境调整方面的作用(D项),故C符合题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质量评估(八)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无机环境B.物质循环是指碳、氢等元素在生物群落内循环往复,反复利用C.生态系统都必须有能量输入,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存在负反馈调节解析:选C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物质循环是指碳、氢等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反复利用;生态系统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太阳能,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2017·海南七校联考)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C.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制作的生态缸不用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即可解析:选B 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采集土壤小动物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以防止外界因素的干扰。
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最终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解析:选C 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是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若两种生物的栖息地、食物种类不完全相同,则这两种生物间的竞争较弱,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可以共存于群落中;淡水鱼的分层与它们的食性有关;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的最终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一定多于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B.消费者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明该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C.能量传递效率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而非生物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D.生态农业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利于提高能量传递效率解析:选C 人工鱼塘或城市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往往要比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少;消费者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实质上是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传递效率是以“营养级”为研究对象,能量的利用率通常是流入人类的能量占生产者固定能量的比值,是以“人”为研究对象。
生态农业的特点是丰富了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多级利用,提高了整体的能量利用率等。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动物的特殊行为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C.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解析:选B 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来说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行为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利用昆虫信息素(即化学信息)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可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6.(2017·莱芜一模)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沙丘、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解析:选B 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然会发生微小的变化。
7.(2017·衡水模拟)发菜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荒漠和贫瘠土壤中,因被大量采挖而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但实际上它不是植物。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发菜属于生产者,但因没有细胞壁所以不是植物B.提取和分离发菜的色素时,能够得到四条色素带C.发菜的水土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禁止采挖发菜属于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的易地保护解析:选C 发菜虽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属于原核生物,有细胞壁;发菜的色素与绿色植物的色素不完全相同,不一定是四条色素带;发菜的水土保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禁止采挖发菜属于就地保护。
8.科研人员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连续多年检测两种动物的种群量变化,记录如下表,由此推断( )B.该生态系统中动物甲的K值为20×102个C.动物甲中的能量能够沿着食物链流入动物乙D.2008年时动物乙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解析:选D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动物乙的数量先减少先增多,动物甲的数量后减少后增多,并且动物甲的数量小于动物乙的数量,故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动物甲捕食动物乙;K值即环境容纳量,而非最大值,生物数量达到稳定后将在K值上下波动,故动物甲的K值可能小于20×102个;动物甲以动物乙为食物,因此动物乙中的部分能量可流向动物甲;2008~2009年动物乙的数量呈增加趋势,因此2008年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9.如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速率解析:选A 由于食物和空间等条件有限,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因此,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环境容纳量(即K值)大小受到环境条件(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这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生活,其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直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b点(对应K/2值),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
10.(2017·南宁月考)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
已知种群丙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乙→甲B.种群乙在第3~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可能是由于甲的增加和丙的减少造成的C.乙和甲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一定自然区域内,甲、乙、丙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解析:选D 根据图中三个种群的个体数量变化关系,分析出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乙→甲。
种群乙在第3~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甲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丙食物来源的减少导致的。
乙和甲这些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定自然区域内,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11.(2017·南通二调)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组成食物链的三个种群(Ⅰ、Ⅱ、Ⅲ)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图中数值单位是万kJ)。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Ⅰ→ⅢB.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量约为69.50万 kJC.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形式流动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0%解析:选B由题图中同化的能量的数据分析得出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Ⅰ→Ⅲ;种群Ⅱ生物同化的能量有四个去向: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和未利用,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少于69.50万kJ;能量在营养级之间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的形式流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3.0÷15.0×100%=20%。
12.(2017·洛阳统考)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甲是生产者,乙、丁、戊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甲、乙、丙、丁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D.戊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甲解析:选D 由题图知,图中甲、丙之间存在双箭头,并且所有箭头都指向丙,则丙表示无机环境,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分解者,丁、戊表示消费者;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乙表示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成分;图中食物链为甲→丁→戊,求戊增加1 kg体重至少需要甲的量时应按最大传递效率计算,即至少需要25 kg 的甲。
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17分)生态护坡是综合生态学、工程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知识,利用植被对斜坡进行保护的综合技术。
如图为某种海岸生态护坡及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研究人员在建造海岸生态护坡前,采用________法调查此地的植物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运用此方法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一些耐盐的植物如互花米草、白茅等,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种植柽柳、樟毛等相对耐干旱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3)人们通过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植被稀少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种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
(4)经观察和测定灌草丛带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同化量(图中字母代表)如图所示。
图中沙氏变色蜥与小型地面肉食动物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和________;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第________营养级。
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和植物丰富度采用样方法,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2)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种群的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在中低潮带、高潮带和超高潮带不同种群的分布即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3)原来的荒滩上有植被,在这个地方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4)沙氏变色蜥可以小型地面肉食动物为食,二者构成捕食关系,同时沙氏变色蜥和小型地面肉食动物都能以地面草食动物为食,二者构成竞争关系。
题图食物网中樟毛等植物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沙氏变色蜥处于第三、四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樟毛等植物同化的能量为a,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小型飞行草食动物、大型飞行草食动物和地面草食动物,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为b+d+e,因此,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b+d+e)/a]×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