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一章声现象教学案

合集下载

第一章 声现象 教案

第一章  声现象 教案

1.1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多种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⑵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⑶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和声波的应用,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由个体到共性的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观察实验,从关键现象中分析,找出共性的东西,从而得出规律;⑵通过自身实验体验,日常常见现象中,体会分析该现象中包含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欢物理的兴趣,体会声学知识的价值;⑵结合,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和相互协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⑴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动手实验,从亲身体验中去发现发声物体所具有共同物征,并通过观察、实验、尝试从现象中提炼出规律;⑵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能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通过演示“瓶罩实验”使学生了解、分析、推理是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完成固体、液体传声的实验,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获取的信息中加工整理得出结论。

教学用具教师用:多媒体、“钟罩实验”装置、玻璃缸(铁棒),水槽、音叉、铁架台、吉它、锣、鼓、镲子等。

学生用(2用一组):尺子、纸、水、笔套、竖笛、衣架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上课前出示:锣、鼓、镲子,请三位同学即兴表演一段。

设问:刚刚三位同学在表演时,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学们答:(看到敲打乐器,听到锣、鼓、镲子发出的声音)设疑:你们是否思考过,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那声是什么?声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被听到的?——引入新课,屏显:声是什么二、新课教学:1、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屏显)首先请刚刚表演的同学谈谈,在使你手中的乐器发声时有什么感觉?学生答:(……)其余的同学利用你身边的(教师出示)尺、纸、水、笔帽、竖笛等器材,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做实验的过程中,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

苏科版《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苏科版《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苏科版《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我的幼儿园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景引入、互动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孩子们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实践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培养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气球、木棒、玻璃杯等。

学具:记录本、彩笔、实验器材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引导学生们关注声音的来源。

2. 知识讲解(10分钟)简要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播。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动手实验(10分钟)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一:用气球挤压木棒,观察声音的产生;实验二:将气球放在音响上,观察声音的变化;实验三:用玻璃杯敲击桌面,观察声音的传播。

4. 团队协作(10分钟)5. 随堂练习(5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完成。

题目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方面的选择题和填空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探讨声音现象,增进家校互动。

开展声音主题的绘画活动,让学生们发挥创意,展示对声音的理解。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大自然中的声音,提高对声音的感知能力。

这就是我的幼儿园教学设计,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小朋友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景引入、互动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孩子们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对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复习。

复习的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乐音与噪音、声速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掌握声速的概念。

2.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声速的概念。

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声波图形的绘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尺子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例子。

2. 知识点复习:(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乐音与噪音:乐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均匀变化的声音,噪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不均匀变化的声音。

(5)声速:声速是指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在空气中,声速约为340米/秒,在水中约为1500米/秒。

(1)为什么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声音的音色不同?(2)为什么在冬天,声音传播的距离比夏天远?4. 随堂练习:(1)判断题: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对/错)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4. 乐音与噪音5. 声速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_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___中传播最慢。

(3)音调与________有关,响度与________有关,音色与________有关。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

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进行新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让学生在不影响其它班级上课的基础上做出各种让物体发声的活动。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了解]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振动可以发声。

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

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并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如: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

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等等[师]刚才设计的些实验,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质疑: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

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

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生]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 复习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 复习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的基本知识。

2.掌握声音的特性和常见现象。

3.能够分析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复习教学的内容是《第一章:声现象》。

三、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声音的特性和常见现象。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复习导入(10分钟)1.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向学生介绍声音的特点和不同的声音种类。

2.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产生方式,如声源与物体的振动运动之间的关系。

步骤二:概念复习(10分钟)1.复习声音的基本概念,如声音是一种振动传播的波动现象。

2.复习声音的传播介质,如空气和固体等。

3.复习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如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不同。

步骤三:声音特性复习(20分钟)1.复习声音的频率和振幅这两个与声音特性有关的概念。

2.通过实例演示和讨论,复习声音的高低音、响度和音调等特性。

3.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特性与声源振动特点的关系。

步骤四:常见声音现象复习(30分钟)1.复习声音的反射现象,如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反射的特点等。

2.复习声音的吸收现象,如声音被吸收的材料和场所等。

3.复习声音的干扰现象,如噪声和共振等现象。

步骤五:实验探究(30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与声音有关的实验,如探究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音的频率与音调的关系等。

2.鼓励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通过实验结果对声音现象进行解释和总结。

3.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步骤六:复习总结(10分钟)1.针对本次复习内容,进行问题回顾和随堂测试,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和实验操作情况。

2.随堂测试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声音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讲解、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声音概念和特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综合实践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综合实践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综合实践一、教学内容1. 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2. 掌握声音的强度和分贝的概念;3. 学会使用分贝仪进行声音强度的测量;4. 探究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5. 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知道声音的强度和分贝的概念;2. 学会使用分贝仪进行声音强度的测量;3. 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分贝的计算方法,控制变量法的运用;2. 教学重点: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隔声性能的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贝仪,不同材质的隔音材料(如泡沫、海绵、木板等),实验桌,椅子;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笔,实验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电影院内的隔音效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2. 讲解: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介绍分贝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控制变量法的运用;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分贝仪测量不同材料之间的隔声性能,记录实验数据;4. 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6. 练习: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传播原理;2. 分贝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控制变量法的运用;4. 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比较。

七、作业设计1. 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2. 思考题: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差异的原因;3. 练习题:计算一个特定声音的分贝值,解释其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思考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2. 学生拓展延伸: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探究其他影响隔声性能的因素,如厚度、结构等,进行小研究。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均包含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要点。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

《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掌握声音的基本特性。

2. 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听觉的形成过程。

4. 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和理解这三个特性。

5. 声音的实际应用:介绍声音在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电话、音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

难点: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声音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声音现象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声音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声音实验,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讲解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 讲解声音的接收,介绍听觉的形成过程。

5. 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和理解这三个特性。

6. 结合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7.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讨论和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是否能运用声音的基本特性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其应用能力。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全章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全章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全章教学设计前言在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中,第一章《声现象》是学生们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章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以及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文将依据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大纲,设计一套全章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懂得声音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现象;3.理解声音的强度和音调概念,并能够通过实验测量和比较它们;4.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1 声音的产生1.1.1 声音的定义和特点 - 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对声音进行定义和特点的总结; - 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能够传播到人耳并产生听觉感受。

1.1.2 声音的产生实验 -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声音产生实验,例如用橡皮球拍打空气,用各种乐器演奏等; - 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原理。

1.2 声音的传播1.2.1 声音的传播方式 - 通过图示和实验,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为机械波; -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差异。

1.2.2 声音传播速度 - 通过实验和计算,让学生测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引导学生发现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并且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1.3 声音的强度和音调1.3.1 声音的强度 -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测量声音的强度,并引导学生探索强度与声波振幅和距离的关系; -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度单位分贝(dB),并能够应用分贝进行声音的比较。

1.3.2 声音的音调 -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测量声音的音调,并引导学生探索音调与声波频率的关系; - 通过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让学生了解高音和低音的声音特点。

1.4 声音的应用1.4.1 声音在通信中的应用 -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电话、广播和电视等通信工具中的应用; - 让学生了解信号的传输、接收和转换原理,以及声音在通信中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 《声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 《声现象》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用具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二、进行新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想想议议][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演示]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便利条件.[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第一章声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教、学具
鼓、梳子、应纸片
预习要求
阅读课文,通过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运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教学过程
复备课
一、导入新课
提问:
(1)什么叫响度?它与什么有关?
(2)什么叫音调?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乐音的第三个要素----音色.
二、新课教学
三、总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
《同步导学》
教后记
课题
第二节声音的特征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时
1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声音的三要素,懂得响度,音调和音色的物理意义。
2.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音有关的应用。
教学
重、难点
1.有关响度和音调的区别在生活中并不非常明显,但是有本质的区别,
2.在教学中贯穿科学探究的理念和流程,使学生在活动中模仿和使用它。
我们再来做个游戏,请大家用书本挡住眼睛,我任意请同学读一句古诗,请你把他的姓名大声说出来。
现在有一种叫做“模仿秀”的歌唱节目,你想模仿得像歌星一样,至少要哪几方面学得象?我们再来唱一段,先体会一下。
三、本课小结
提问:你在这一课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
<<同步导学>>
教后记
课题
第三节 噪声及其控制
课时
噪声的等级与危害
上面列举的这些噪声都是我们不愿意听到的,是我们不需要的,甚至是我们难以忍受的。它对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且还有可能对我们的健康构成威胁。请第二小组代表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噪声危害。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我们就要通过各种途

1声现象教案

1声现象教案
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等一系列现象后,可运用的方法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3.小玉爱听收音机,他发现收音机里的报时声“嘟、嘟、嘟……”共有六响,从第一声到最后一声,前后间隔10秒钟,最后一响声调比较高。有一天,他听过手中收音机响过最后一响后,远处楼里又传来最后一响的报时声,这是为什么?
学法
朗读、联想,想象;联系实际各抒己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二、基础练习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思路
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教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声现象》教学设计1
课题
《声现象》
课型
讲授
课时
NO.1
三维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的实施方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的实施方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实施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情况。

2.能够分辨不同的声音,并了解声音的强度和频率的概念。

3.懂得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相关,能够简洁地描述波的特征。

4.掌握声音的反射、吸收现象,了解声音的损失。

5.掌握声音的使用和利用,如歌唱、电视、雷达、夜视设备等。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基本概念及产生、传播、辨认和利用。

2.波的基本特征:振动、波长、频率、波速、波程等。

3.声的传播、反射、吸收和损失。

4.声的强度和单位,以及利用声音的例子。

5.生活中的声音使用和利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波的基本特征和声的传播与反射、吸收等现象。

2.利用声音科技进行实际应用。

3.生活中常见声音的特点及其使用。

四、教学方法:本章被认为是初中物理中一章相对简单的内容。

在本章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比如,1.讲授-演示法:通过简明易懂的话语和图示讲解声音的概念和运动,然后进行实际演示,以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

2.课堂讨论法:直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声音产生和应用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探讨学习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3.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自操作,探究和发现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吸收等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黑板,白板、投影仪,录音机,电脑,电视机,音响设备,实验仪器,教学用具等。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本章共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及步骤如下: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讲解声音的概念,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原理,声音的元素及其产生的方式。

教师可使用图片来阐述并演示。

2.声波的特性讲解声波的特性,如波长、频率、波速、波程等,教师会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和理解。

3.声的传播、吸收和反射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声能的损失,干扰、反射和吸收现象的产生以及原理,教师会在课堂上进行多样化的示范和演示。

4.利用声音讲解如何通过声音来获得信息和进行通讯等,如语音识别技术、电话系统、雷达技术、声纳技术、电视技术等。

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教案我设计的这节幼儿园科学活动课《声音的世界》,旨在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互动游戏,让幼儿能够体验和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活动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声音为起点,引导他们探索声音的奥秘,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说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引导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3. 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性,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

4. 提升幼儿的观察、思考、动手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辨别不同物体的声音,并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各种乐器、气球、塑料杯、水、泡沫板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实验操作材料包(每个孩子一份)。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各种声音,如音乐、动物叫声等,让孩子们感受到声音的魅力,引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索声音的产生:让孩子们用手拍桌子、拍气球,观察声音的产生,引导他们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孩子们分组实验,将塑料杯放在扬声器上,放入水中,观察声音的传播,引导他们发现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传播。

4. 声音的特性:让孩子们用不同的乐器演奏,观察和描述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等。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活动难点:让幼儿能够辨别不同物体的声音,并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课后,我会反思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使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可以邀请家长参与活动,让家长们也参与到孩子们的探索过程中,共同发现声音的奥秘。

还可以组织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和体验自然界的声音,让他们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

初中物理声现象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声现象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声现象实验教案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声现象实验。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征。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区分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声源(如铃铛、尺子)、扬声器、麦克风、声音传感器、介质(如空气、水)、计时器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声现象,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吗?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实验一:观察声源的振动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铃铛,将其悬挂在支架上。

2. 摇动铃铛,观察铃铛的振动。

3. 记录振动的情况。

实验现象:铃铛振动时,发出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实验二:观察声音的传播实验步骤:1. 将扬声器连接到声音传感器上。

2. 播放音乐,观察声音传感器上的波动。

3. 改变扬声器与声音传感器的距离,观察波动的变化。

实验现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引起传感器的波动。

实验结论: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空气是常见的声音传播介质。

三、实验探究声音的特征(15分钟)1. 实验三:观察音调的变化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尺子,将其伸出桌外,振动尺子。

2. 改变尺子的振动频率,观察音调的变化。

3. 记录音调的变化。

实验现象: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实验结论: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2. 实验四:观察响度的变化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铃铛,将其悬挂在支架上。

2. 轻轻敲击铃铛,观察声音的响度。

3. 改变敲击力度,观察响度的变化。

实验现象:敲击力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实验结论:响度与振动的幅度有关。

3. 实验五:观察音色的变化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不同的声源,如铃铛和小铃铛。

2. 分别播放两个声源的声音,观察音色的变化。

第一章 声现象导学案教案

第一章 声现象导学案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课前思考:生活中我们时时都在与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被听到的?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一、课内探究:【学点一】声音的产生1.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想办法,动手设计巧妙的实验,让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同时,调动我们的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感官,观察或感受一下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特点?你用了什么器材?。

怎样使它发出声音的?。

它发声时有什么特点?。

要想让发声物体停止发声,你是怎样做的?。

请用一句话概括你的结论:。

2.请你列举:生活中振动发声的例子,并说明是靠什么振动发声的?,。

☆跟踪练习:将纸片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扬声器的纸盆上,看到纸片上下不断跳动,这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

【学点二】声音传播的条件1.思考:课堂上老师没有紧贴在同学的耳朵上讲话,而同学们就能听到老师的声音。

这个声音是靠传入同学耳中的。

还有其它的哪些物质能传播声音?。

2.实验探究:请用现有的器材或身边的东西做实验,证明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①选什么器材?②怎么做?③结论:☆跟踪练习:1.在鱼缸边拍手,鱼儿会听见拍手声而游走,说明可以传播声音。

成语“隔墙有耳”说明可以传播声音。

2.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递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学点三】声速1.请同学们阅读关于声速的小资料,并完成下列题目:①声音传播的快慢用来描述,通过阅读小资料可以得出:通常情况下,声音在中最快,其次是,在中最慢。

通过表中空气的两个声速,说明声速还跟介质的有关。

②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m/s,物理意义是。

2.计算题:我们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是因为声速比光速慢的多,其实它们出现基本是同时的。

假设我们看到闪电4秒后听到雷声,计算一下这朵雨云距离我们多远。

(设当时空气的温度为15℃)【学点四】回声声音不但可以传播,遇到障碍物时还会反射。

第一章声现象第1节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第1节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是什么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

①发声一定,振动一定;人耳(一定/不一定)能听到声音。

②振动停止,发声,声音的传播(一定/不一定)停止。

2.发声的物体叫做。

、、都能成为。

【例1】写出下列各种声音的声源: (1)人说话声 .(2)笛声 .(3)鼓声 .(4)二胡声 .(5)风吹树叶的沙沙声 .(6)流水潺潺 . (7)爆竹声 .【例2】煤矿遇险工人用铁锤敲打钢管传出声音的办法获救。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我们听不到声音一定是因为物体不振动C.只有固体才可以发出声音 D.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例3】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敲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经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二、声音的传播1.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①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一般情况下,在中传声效果好。

②声音不能在传播。

2.传播的形式:声音是一种,声音以的形式向外传播。

3.传播的作用:声音能传递和。

4.回声现象: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回声现象就是形成的。

【例4】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对话交谈.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声音在中不能传播.小提琴声是通过琴弓与琴弦的摩擦使琴弦振动,琴弦将振动传递给木质的琴码和琴箱,再使琴箱内的空气振动,最终传递到听者耳中的.这一振动的传递过程说明和都能传声.【例5】正在发声的鼓面,压缩周围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一会儿变密,一会儿变疏,随着鼓面的不断振动,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这种波动,传入人耳,引起鼓膜的________,就引起听觉,我们把声音的这种波动形式叫做.【例6】如图所示,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一个冲击波,再用椭球形凹面镜使声波反射后集中到胆结石上,就能使胆结石粉碎。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教案:声现象教学目标:1.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2.掌握声波的特征和声音的响度、音调以及音色等概念。

3.能够利用实验证明空气是声音传播的媒质。

教学重点:1.声波的特征和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的概念。

2.空气是声音传播的媒质。

教学难点:1.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的理解。

2.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或黑板、粉笔。

2.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长型透明玻璃管、贮水瓶、水、吹管。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0分钟)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例如我们是如何相互交流的等。

2.简要介绍声波和声音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 发声器官产生声音(15分钟)1.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重点是人类的发声器官。

2.请学生观察口腔和喉咙的示意图,了解声音的产生并分析原理。

3.引导学生口齿清晰地说出声音,并感受声带的振动。

Step 3 声波和声音的特征(15分钟)1.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声波的特征,主要包括频率、振幅和波长。

2.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的概念,分别对应声波特征的不同方面。

3.针对每个概念,用简明的语言解释和示例。

Step 4 实验验证声音需要媒质传播(30分钟)1.安排一个小组实验。

学生自行组织成小组,进行实验验证声音需要媒质传播。

2.实验步骤:a.准备长型透明玻璃管、贮水瓶、水、吹管等材料。

b.将吹管放入水中,保持水平,不要碰到管底,嘴对准管口。

c.轻轻在吹管上吹气,观察现象。

3.指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分析。

Step 5 总结和讨论(10分钟)1.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总结声音的特征和声波的传播特点。

3.讨论实验结果,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声音的传播机制。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媒质?声音的特征有哪些?2.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例如观察音响、调查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课时(声音是什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随机检查概念;
2.导入新课
(1).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请同学们讨论: 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突然变成一个无声的世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
(2).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
3.探究“声音的产生”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实验:将一只长尺沿着桌边放好,拨动直尺露出桌子的一边,然后再使其停止振动.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再看一看图1-1(a)、(b)两个实验,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介绍什么是声源?并让学生举出哪些物体是声源。

4.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
(2).教材图1-2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3).教材图1-3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4).教材图1-4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
5.声音是一种波,声具有能量
(1).由水波的产生类比得出:声音是一种波。

(2).教材图1-7所示的实验,总结得出:声具有能量。

(3).指导学生阅读“用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石头”
6.小结(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7.课堂练习:
(1).教材P10 WWW . 1.
(2).将拨响的琴弦用手一按,响声立即消失原因是()
A 声音被手挡住了
B 声音被手吸收了
C 琴弦的振动变小了
D 琴弦的振动停止了
(3).在月球上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这是因为( )
A 说话时声带没有振动B月球上没有传声介质
C 产生的声波被月球吸收了D耳朵失去听觉
(4).下列实验与实例,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 )
A 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BP机,BP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BP 机呼叫
B下雷时,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听到远处的雷声
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看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
(5).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是关于被埋在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最有效的方法是: ( )
A大声呼救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
C见缝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D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
(6).人说话、唱歌时发声靠的是_____________的振动,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____传播的.
(7).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能传声.
(8).歌中唱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隔墙有耳”这句谚语主要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__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