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信任“差序格局”形成的心理机制分析

合集下载

政治信任

政治信任
政治制度信任的增加。反之则反。米施勒(William Mishler )与罗斯(Richard Rose)在
对中东欧和前苏联10个后共产主义国家的政治信任进行实证分析以后指出,无论是微观层
次(即个人层次)还是宏观层次(即社会层次),制度主义的解释更具有说服力。目前,从
制度主义角度探讨政治信任的学者居多数,其中不少实证研究结果也支持了他们的观点
中国人的四种社会取向的特征,即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和他人取向。在家族中的
父权至上和国家中的君权至上,两者“相辅相成,便构成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封建专制主义。
在家族内外,自幼长期生活在这样的专制环境下,自然会形成一种过分重视、崇拜及依赖权
威的心理和行为取向”。[6]权威取向具体来说有三个特征:1.对权威的敏感;2.权威崇拜;
会信任和政治信任则较难容易形成(Uslaner ,1999;Levi ,1998)。
那么,以上对于政治信任的解释是否也适合用来解释亚洲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的政治
信任的起源呢?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单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政治信任源于社会信任的解释,
对东亚国家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十分完整的答案。笔者认为,权威主义价值观同样可以成为
一、问题的提出
政治信任近年来日益成为政治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政治信任之所以受到关注的
原因可以简要概括为两点:1、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方)的政府及其行为在多大程度上
得到了一般民众的认可,从而体现了政府执政的合法性(或正当性:legitimacy);2、政治
信任也是政府政策有效性的基础,政治信任过低将意味着目前的政治体系或政府行为丧失了
拜和依赖自然会导致人们对政府、政治领导人的信任。为了从经验角度对这一假设加以证明,

政府信任的差序化:基层治理中的“塔西佗陷阱”及其矫治

政府信任的差序化:基层治理中的“塔西佗陷阱”及其矫治

“ 隐瞒真实情况 ,报喜不报忧 ”的现 象。李连 江 ( 2 0 1 3 )针 对 关于农 民对 中央政府 高度信任 的结论 ,通过对 进京上 访
者 的调 查 ,发现信任具 有弹性 ,他指 出普通 民众 对 中央政
府 的信任可 能在 以往 的调查 中被高估 。史 天健 ( 2 0 0 7 )的
中图分类号 :D 6 3 —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2 — 7 4 0 8( 2 0 1 3 )0 1 2 — 0 0 3 1 — 0 3

引 言
央政府 信任 、低 基层政府信 任格局 的结构基 础上对 差序结 构 的层级进行 调整 ,但是 对形成这种 信任格 局的原 因及对
楼房安 全、交通安全 等问题 ,因无 良商 家和逐利 者 以及 市 场某些无序环节造成的种种 “ 乱象 ”都惯性地 归因于政府。 网络上甚 至出现 “ 老不信 ” 、 “ 你信 不信 ” 、 “ 反 正大 家都 不信 ”等 流行语 ,对政 府公信 力的 “ 塔 西佗陷阱 ”作 出了 网络体 的诠释。 所谓 “ 塔西佗 陷阱 ”是 西方政 治学 的一个定律 ,用在 政 府公信 力问题 中 ,可 表达为 当政 府不 受信任 的时候 ,政 府 怎样做都会 受到公众 的质疑和批评 。正 如古罗 马政 论 家 普布里 乌斯 ・ 克 奈里乌斯 ・ 塔西佗 所说 的 “ 当政府不 受欢迎 的时候 ,好的政 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 民” 。 中国的 差 序政府 信任 格局 ,对基 层政府 的低 信任甚 至 是不 信任 , 使 “ 塔 西 佗 陷 阱 ” 在 基 层 治 理 中表 现 的 更 为 明 显 ,老 百 姓 的 “ 老不信 ”给基层管理和服务带来 了很大的阻碍。 政治信 任在促进社 会政治 发展 、维护社会 稳定过 程 中 发挥 着重要作 用。在一定程 度上政治 信任不仅 可 以弘 扬社 会 正气 ,增强社 会凝聚 力 ,建构起有 机的社会 团结 与社会

《乡土中国》-名著导读

《乡土中国》-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专题复习之《乡土中国》重要知识点问答1、《乡土本色》中作者把中国社会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乡土性”体现在哪里?这些特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特点:(1)以农耕为主,“土”具有崇高地位(2)不流动性。

定居,村村之间孤立和隔膜。

(3)熟人社会、礼俗社会。

乡村生活富于“地方性”,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杜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4)淳朴、信用。

联系: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

与海洋文明、游牧文明不同,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土地是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神圣的,人们在思想上安土重迁。

因此人口不具有流动性,世代定居,这又导致了村落间对外交流有限,相对封闭孤立。

由于环境封闭,人口有限,因此人们彼此期悉,构成了熟人社会。

在熟人社会,由熟悉而得到被此信任,构成了乡土社会品格的淳朴、信用。

2、作者眼中,乡下人的“土气”表现在哪些方面?(1)乡下人的谋生方式-----种地,与土地紧密联系;(2)农业区占据着中国绝大地区;即使远离农业区,人们也往往懂得如何种地;(3)土地对乡下人意识上的束缚;“土地”是最近于人性的神,最信奉的是土地神;“土”是消除水土不服,在外思家的良药;(4)扎根土中,粘在土上,流动甚微,“土气”因为不流动而产生。

孤立和隔阂;熟悉;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

3、作者为什么认为乡下人不识字并不能判断他们的“愚”?①乡土社会的人生活在熟人环境中,他们可以面对面地用语言交流。

②乡下人生活中用文字的机会少,所以不识字也不太会影响他们相互间的交流。

③文字在乡下不太重要,乡下人识字的机会不多,不能说他们没有识字的能力。

所以不能因乡下人不识字而判断他们的“愚”。

4、一二三章之间有何逻辑关系?第1章: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第2章:乡土社会是熟悉的面对面社群,从空间格局上看不需要文字。

第3章: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会、安定社会,从时间格局上看不需要文字。

政治信任研究的理论综述

政治信任研究的理论综述

政治信任研究的理论综述【摘要】政治信任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治理实践和国家与社会间关系的洞察力,它日益成为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话题。

论文从政治信任的涵义出发,分别探讨了以政治信任为因变量,现有研究中的三种解释路径,及以政治信任为自变量,其产生的影响与后果,最后评述了当前中国政治信任研究的现状,及西方政治信任理论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政治信任政府绩效社会资本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政治信任的研究以来,政治信任逐渐引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利维和斯托克(Levi& Stoker,2000)概括了推动政治信任研究在美国兴起的三重因:一是1965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和1968年盖森《权力与不满》的公开出版;二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早期的社会和政治动荡,包括种族关系和公民权利运动,也包括越南战争;三是关于美国全国选举调查(National ElectionSurvey)政府信任问题的调查中,美国公民的信任百分比长期急剧下滑,尤其是1964-1972年间。

这些因素都使得20世纪70年代早期出现了对政治信任的大量研究。

政治信任的研究因此在西方政治学界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政治学和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领域。

本文从政治信任的涵义出发,分别探讨了以政治信任为因变量,现有研究中的三种解释路径,及以政治信任为自变量,其产生的影响与后果,最后评述了当前中国政治信任研究的现状,及西方政治信任理论的可借鉴之处。

一、何为政治信任?当代社会政治信任的学术研究呈不断增长趋势,然而我们必须首先厘清的问题是,政治信任的涵义到底是怎样的?应该如何看待公民对政府的这种政治信任?(一)政治信任的涵义对政治信任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确政治信任的概念。

政治信任首先是信任的一种。

政治信任只是信任的一种,它和所谓的信任文化(福山, 2001;尤斯拉纳, 2006;佩雷菲特, 2005)及其引起的信任社会(佩雷菲特, 2005)、社会资本(帕特南, 2001)等概念的涵义截然不同。

遵循心理规律 培育“政治认同”

遵循心理规律   培育“政治认同”

遵循心理规律培育“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政治体制、政府和其他政治实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它是构成个体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的重要因素,对于社会稳定、政治发展和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认同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遵循心理规律,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引导和塑造。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政治认同的培育,以期为政治教育和社会治理提供一些启示。

要了解政治认同的心理规律,我们需要了解人类的心理特征。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心理学家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中会通过自我与他人的比较,从而建立起对社会和集体的认同感。

政治认同的培育需要依托于社会化和集体互动,引导个体建立起对政治体制和政治实体的认同感。

政治认同的培育需要充分考虑个体的认知特点和情感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从具体操作阶段到形象操作阶段再到抽象逻辑阶段的演变过程。

在政治认同的培育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个体,采取相应的教育和引导方式。

在儿童阶段,可以通过讲故事、举例、图示等形式,向他们灌输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在青少年阶段,则需要通过开展政治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在成年阶段,则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

在政治认同的培育过程中,需要注重个体的情感需求,激发其对政治的热情和投入感,使之能够在政治实践中找到情感共鸣和满足。

政治认同的培育要注重塑造积极的政治身份。

政治身份是个体对自身在政治领域的位置和作用的认知和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政治身份会促使个体对政治体制和政治实体产生积极的认同感,从而更加愿意投入政治实践和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要培育正确认知的政治身份,政治社会化需要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政治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使其认识到自身在政治中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也需要通过政治教育和宣传,塑造积极的政治形象和榜样,激发个体对政治的认同和投入感。

政治认同的培育需要依托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塑造。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信任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信任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信任政治信任是指对政治体系及其组成部分的信任,包括对政府、政党、公共机构等的信任。

政治信任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政治稳定、民主发展、社会和谐等方面。

政治信任是一个相互建立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政府需要支持和认可,而公民和社会组织也需要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政治信任是政治参与和政策影响的基础。

只有政府和公民能互相信任,政府才能有效地发挥其职能,实现社会和民族的共同利益。

政治信任对于政治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只有当公民和政府间建立起高水平的信任,政治制度才能得到良好的运作。

政治信任最重要的是增强政治平等,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保证公民在政治上享有真正的公民权利。

政治信任还能促进政治参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政治问题,更好地参与公共事务。

政治信任也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

政治信任可以加强不同政治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增进理解和信任,减少猜忌和误解。

政治信任可以激发人们的团结精神,促进社会和谐。

然而,政治信任也容易受到影响。

政治腐败、公共管理不善、不
公正的法律制度等问题都会对政治信任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政治宣
传也可能对政治信任产生影响,政治宣传被当作是政府和公民间交流
和理解的关键。

政治宣传应该避免虚假信息,避免夸大和曲解事实,
以增强政治信任。

政治信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现代政治环境中面临着多种挑战。

唯有聚焦实际问题,解决好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信任问题,我们才有可
能建设一个更加和谐、民主、健康、稳定的政治环境。

差序格局的理解

差序格局的理解

差序格局的理解
中国儒家“差序格局”概念出现于春秋时期,是赋予其地位的社会观念。

这一概念讲求世俗的尊敬和礼仪,捍卫人际关系中公平正义、正义与和谐之间的有机统一。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实践,“差序格局”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在思想文化领域,而且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差序格局”是一种正统的社会分工机制,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级分层,分成上下等级,讲求上下有序、尊卑有度,以礼仪为核心。

下属应尊敬上属,上属应显示尊重下属,并以自己的谦卑、诚实和责任感影响下属,互相倾听对方的意见,循序渐进地调解和解决争议,以确保调和社会关系,实现公道正义。

“差序格局”建立在社会秩序上,强调上下有序的关系,以礼仪和有序的行为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不仅倡导尊敬贫富、尊重上下、尊重老少,而且要求公正、公诚、皆大欢喜,消除纷争,推动和谐。

它令人尊敬,倡导人们在交往中尊重对方,平等处理,不仅避免社会矛盾的产生,而且使人们沟通时更容易博得他人的信任,助力人际关系的维系,改善个人的素质。

无论是个人的人际关系还是社会的治理,中国儒家“差序格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指导思想,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

当代人仍然应该吸取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依儒家“差序格局”在我们社会中生活和工作方面所蕴含的智慧,用新的面貌和精神更好地发扬传统。

中国差序政府信任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研究

中国差序政府信任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研究

中国差序政府信任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研究在全球普遍面临政府信任衰退挑战的同时,我国政府却保持着较高的信任水平。

已有研究者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数据观察到了我国“央强地弱”的差序政府信任格局,并将其作为当前我国政府信任的更深层表征。

差序政府信任指的是公民对中央政府的高信任度、对地方政府的低信任度,这一信任结构虽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政治系统核心部门的合法性,但是随着其水平的提高,一旦公民的诉求长期难以得到满足,中央政府所获得的政府信任就有可能迅速下降。

当前,虽然研究者对差序政府信任的成因进行了多种探索,但尚未得出系统的影响因素模型与解释。

因此,系统分析我国差序政府信任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成为了本研究的核心议题。

本研究以文献述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基于访谈和扎根理论编码的影响因素维度构建-问卷设计与优化-基础统计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讨论与启示为研究的主线。

首先在以往研究回顾与述评的基础上,结合信任研究核心观点构思了差序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假设;其次在访谈与扎根理论编码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差序政府信任影响因素的评价维度;并进一步设计与优化本研究各构思变量的测量量表。

通过全国大样本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670份,回收有效问卷1317份,样本覆盖了全国2 6个省市自治区。

基于问卷数据,本研究进一步采用因子分析、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混合模型结构方程路径分析,分析了当前我国差序政府信任的现状与特征,检验了各影响因素对差序政府信任的影响强度、方向及路径,得到以下结论:(1)差序政府信任及其影响因素的内涵维度。

由于本研究关心的几类影响因素在已有研究中没有成熟的量表借鉴,本研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及对访谈资料的扎根理论编码,对几类影响因素的评价维度进行构思。

经过三级编码,公民对地方收支偏差的感知被归纳为地方收入行为偏差、地方支出行为偏差、地方财政公开透明3个评价维度;公民对政策执行偏差的感知被归纳为政策变通执行、政策过程梗阻、政策结果偏差3个评价维度;公民对央地绩效差异的感知则被归纳为央地政府在人民生活、社会管理、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行政水平、环境保护6个维度上的绩效差异;媒介倾向被归纳为正面信息传播倾向、负面信息传播倾向2个评价维度;个体“亲央疏地”倾向被归纳为领袖魅力、爱国情感、利益预期差异、腐败预期、垂直监督期望、服从倾向6个评价维度。

政治信任的结构序列及其现实启示_上官酒瑞

政治信任的结构序列及其现实启示_上官酒瑞

政治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引言公共生活建构的政治信任“悖论”政治学研究越来越形成一个共识:良善公共生活的建构不仅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而且需要广大民众的合作与支持,需要形成一定水平的政治信任。

政治信任是指在直接或间接互动的基础上,民众对政治体系相信、托付和期待的一种政治现象。

如果说政治生活是在竞争与合作为主轴的现代社会中展开的集群行动,那么无论合作还是竞争都需要在场者和参与者的彼此信任,至少需要在竞争规则方面达成共识,信任并遵从规则。

达尔明确指出,在现代社会,“人们要自由地聚集起来以便实现他们的目标,就需要有一定的相互信任。

”[1]相反,如果民众频繁地表达极端怀疑和不信任,势必侵蚀健康的政治机体与有序的公共生活。

所以说,优良有序的政治生活必定是浸润着信任的公共生活。

然而,诉诸经验常常会发现,民众的政治怀疑和不信任充溢于社会政治领域。

现代公共生活中的不信任更为常见,甚至说不信任更像现代社会的常态。

这样的政治不信任通常有政治心理、话语或行动三种表达方式,如政治冷漠、政治谣言、政治怨恨、政治不合作、游行示威等。

西方政治发展表明,公民的政治怀疑和不信任构成其重要传统,正可谓:“对政治的质疑是现代自由主义的根本精神。

”[2]巴伯总结认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转型与重构:当代中国政治信任研究”(10YJC810038)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软实力建设研究”(09AZD004)的阶段性成果政治信任的结构序列及其现实启示上官酒瑞程竹汝内容提要解释现代公共生活建构中的政治信任“悖论”,需要分析政治信任的结构。

根据科学哲学关于科学研究纲领“硬核”与“保护带”的方法论,政治信任结构可分为硬核与保护带两部分。

政治共同体、政治制度、政治价值属于政治信任的硬核,公共政策、政治组织和政治行动则属于保护带,它们在整个政治信任结构中的地位不同,发挥的功能也不相同,由此构成了政治信任的结构序列。

关于信任危机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信任危机问题的几点思考
收稿日期:2013—03一17 ・174・
现为对承载社会公信力机构的职业信誉、职业道
德丧失怀疑和怨恨。 二、信任危机的根源探析
1、传统信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认为,信任不只是个体的心理和 行为,更是一种与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社会现 象,因此,对信任的理解和研究,应该结合特定 的社会关系来开展。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国 家的治理模式是人治的宗族治理,道德上“重私 德轻公德”,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信任模式,是一种
作者简介:杨晓霞,女,云南个旧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研究生。陶云,男,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信任问题成为多门学科
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 研究所在对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广州等7个
城市的1900多名居民进行详细访问的基础上,于 2013年1月发布了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 态研究报告2012—2013》。蓝皮书显示,虽然社会 情绪总体基调是积极的,但社会总体信任程度得 分仅为59.7分,中国社会总体信任指标进一步下 降,低于60分的“及格线”,并呈现出人际不信任 的扩大化,以及群体间不信任的加深和固化的特点。 蓝皮书发布之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结合近 年来关于中国信任问题的研究情况来看,“信任危 机”的存在在当今中国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一、信任危机的表现及其特点 信任危机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社会成员在
是社会信任的基础,民众对国家的信任状况决定 着整个社会基本的信任状况。 根据以上基本的分析,可以把信任危机的基 本的特点描述如下: 1、发生领域宽。信任危机问题并不仅仅存在 于个别的或少数的领域,不论是政治领域还是经 济领域,不论是教育行业还是医疗行业,都存在
信任危机的问题,可以说,信任危机已经蔓延到

_央强地弱_政治信任结构的解析_关于央地关系一个新的阐释框架

_央强地弱_政治信任结构的解析_关于央地关系一个新的阐释框架

政策的有效执行。这种偏信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结构的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文章从历史文化主义、理性
选择主义和制度主义三个角度对民众偏信中央政府进行了解释,从政治图像、政治接触与经济增长机制三
个方面对形成这种“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结构的生成机制和生成结构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政治信任;结构性失衡;中央与地方关系
念形成上来说, 政治合法性源自韦伯对政治服从 的讨论, 而政治信任则来源于政治社会学当中的 信 任 概 念 在 政 治 层 面 的 投 射 ; (2) 政 治 信 任 主 要 侧 重于从公众角度出发, 通过研究公众是否信任特 定政府、机构来说明这种承认关系,而政治合法性 主 要 以 整 个 政 治 体 系 为 对 象 进 行 研 究 ; (3) 政 治 合 法性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种规范研究, 而政治信任 则是个社会科学概念,能够测 量 和 分 析 ;(4)公 民 对政府和官员的信任可以剧烈波动, 而对民主制 度的政治合法性则是相对稳定的。
除了关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政府信任分布的 不平衡性之外, 也有学者注意到了美国不同州之 间的政治信任度的不同,而且,许多学者对此都给 出了直接或间接的回应。 Daniel Elazar(1972)的州 际政治文化差异理论对不同的州的政治信任度的 差别提供了一种解释。 他将美国的州按照政治文 化 属 性 分 为 三 种 ,即 道 德 主 义 的(moralistic),个 人 主义的(individualistic),以 及 传 统 主 义 的(traditionalistic)。 道德主义州强调共同体概念和政治的参与 性,公众一般比较信任政府;个人主义州强调小政 府理念,并将政治与市场等同,公众一般比较不信 任政府;传统主义州强调精英的作用、社会等级和 家庭联系, 这种州的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可能比较 模糊;Robert Putnam(2000)的研究表明不同州的社 会资本(包含社会信任)保有量是不同的,他认为社 会信任与政治信任是相关的。 所以依此,不同州的 政治信任度不同可以由社会资本含量的不同得到 解释;Morris Fiorina(2005)同样从一种政 治 文 化 角 度出发研究了美国不同州的文化分裂(culture devide)现象,他认为美国正按照一种共和党/民主党线 而趋于文化上的分裂,“蓝州”支持共和党,“红州” 支持民主党。 如果他的结论是正确的,那么不同的 州政府获得政治信任的不同也可以从这种州际政 治文化差异上得到理解。

政 治信任常用理论知识

政 治信任常用理论知识

政治信任常用理论知识政治信任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于政治体系的稳定、有效运行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政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有许多关于政治信任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政治信任的形成、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一、社会契约理论与政治信任社会契约理论是探讨政治信任的基础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们为了保障自身的权利和利益,通过契约的方式让渡一部分权利给政府,形成政治权力。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承担着保障公民权利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

如果政府能够履行契约,满足公民的期望,那么公民就会对政府产生信任;反之,如果政府违背契约,不能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公民则会对政府失去信任。

社会契约理论强调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认为政治信任是基于政府对契约的履行程度。

例如,在一个法治健全的社会中,政府依法执政,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财产权等基本权利,公民就会认为政府是值得信任的。

二、政治文化理论与政治信任政治文化理论关注社会成员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和信仰对政治信任的影响。

不同的政治文化会塑造出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任。

例如,在一些强调公民参与和民主价值的社会中,公民对政治体系的信任度可能较高,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能够通过参与政治过程影响政府决策。

而在一些传统的权威主义文化占主导的社会中,公民可能更倾向于服从政府的权威,对政府的信任更多地基于对权威的敬畏,而非对政府绩效的评估。

此外,社会的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等因素也会影响政治文化,进而影响政治信任的形成和发展。

三、制度主义理论与政治信任制度主义理论认为,政治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对政治信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健全、透明、公正的政治制度能够增强公民对政治体系的信任。

例如,选举制度的公正性和竞争性能够让公民感受到自己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从而增加对政治体系的信任。

同时,权力制衡机制可以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公民的权益,提高政治信任。

相反,如果政治制度存在缺陷,如腐败盛行、权力不受约束,公民就会对政治体系失去信心。

差序格局读书笔记

差序格局读书笔记

差序格局读书笔记《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人际关系有着深刻的启示。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就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自己圈子的中心,这个圈子的大小和范围会根据个人的势力和影响力而有所不同。

这就是所谓的“差序格局”。

在差序格局中,亲属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亲属关系的远近决定了人们之间关系的亲疏。

比如,直系亲属如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而旁系亲属如堂兄弟、表姐妹之间的关系则相对较疏远。

这种亲属关系的差序不仅体现在情感的亲疏上,也体现在责任和义务的承担上。

除了亲属关系,地缘关系在差序格局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传统的乡村社会,同一个村庄的人往往会因为居住在同一地域而形成较为紧密的关系。

但是,这种关系也是有差别的。

比如,本村的人与邻村的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有所不同。

本村的人之间可能会更加熟悉和亲近,而对于邻村的人则可能相对陌生和疏远。

在差序格局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伸缩的。

这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的团体格局中,个人是组成团体的一份子,团体有着明确的界限和规则,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固定的。

而在中国的差序格局中,个人的关系网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情况不断变化的。

比如,当一个人需要帮助时,他可能会把平时关系不太密切的人也纳入自己的关系网中,而当不需要时,又可能会将其排除在外。

这种差序格局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农业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相对稳定,交往的范围也比较有限。

因此,人们更加注重与身边人的关系,并且通过亲属和地缘关系来建立自己的社会网络。

差序格局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政治方面,它导致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同构”现象。

即家庭的结构和关系模式被延伸到国家层面,君主被视为大家长,臣民则是子女。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

政治信任研究的理论综述

政治信任研究的理论综述

政治信任研究的理论综述【摘 要】政治信任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治理实践和国家与社会间关系的洞察力,它日益成为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话题。

论文从政治信任的涵义出发,分别探讨了以政治信任为因变量,现有研究中的三种解释路径,及以政治信任为自变量,其产生的影响与后果,最后评述了当前中国政治信任研究的现状,及西方政治信任理论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政治信任 政府绩效 社会资本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政治信任的研究以来,政治信任逐渐引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利维和斯托克(Levi& Stoker,2000)概括了推动政治信任研究在美国兴起的三重因:一是1965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和1968年盖森《权力与不满》的公开出版;二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早期的社会和政治动荡,包括种族关系和公民权利运动,也包括越南战争;三是关于美国全国选举调查(National ElectionSurvey)政府信任问题的调查中,美国公民的信任百分比长期急剧下滑,尤其是1964-1972年间。

这些因素都使得20世纪70年代早期出现了对政治信任的大量研究。

政治信任的研究因此在西方政治学界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政治学和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领域。

本文从政治信任的涵义出发,分别探讨了以政治信任为因变量,现有研究中的三种解释路径,及以政治信任为自变量,其产生的影响与后果,最后评述了当前中国政治信任研究的现状,及西方政治信任理论的可借鉴之处。

一、何为政治信任?当代社会政治信任的学术研究呈不断增长趋势,然而我们必须首先厘清的问题是,政治信任的涵义到底是怎样的?应该如何看待公民对政府的这种政治信任?(一)政治信任的涵义对政治信任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确政治信任的概念。

政治信任首先是信任的一种。

政治信任只是信任的一种,它和所谓的信任文化(福山, 2001;尤斯拉纳, 2006;佩雷菲特, 2005)及其引起的信任社会(佩雷菲特, 2005)、社会资本(帕特南, 2001)等概念的涵义截然不同。

社会不平等与政治稳定性的相互关系分析

社会不平等与政治稳定性的相互关系分析

社会不平等与政治稳定性的相互关系分析社会不平等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几乎在每个社会中都可以观察到。

不平等的存在会给社会带来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对政治稳定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不平等与政治稳定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

首先,社会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内部的紧张和冲突。

当一部分人拥有相对较多的财富和权力,而另一部分人则生活在贫困和无助之中时,社会的分裂感会逐渐加深。

这种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内部的对立和冲突,从而破坏社会的稳定性。

其次,社会不平等还可能导致政府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当一部分人享有特权和优势,而其他人被剥夺了基本的权益时,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和认可程度可能会降低。

这可能导致对政府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最终危及政府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此外,社会不平等还可能导致社会中的不满情绪积聚。

当一些人感受到社会不公平和不平等时,他们可能会对政府采取反抗的态度。

这种不满情绪的积聚可能引发群体行动和社会动荡,从而对政治稳定性构成威胁。

然而,社会不平等与政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

有时,社会不平等可能对政治稳定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社会中存在一定的竞争机制时,不平等可能成为人们追求成功和进步的动力。

这种竞争可能带来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从而稳定政治局势。

另外,在一些情况下,政治稳定性可能反过来影响社会不平等。

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可以对不平等进行调节和改善,从而提高社会的平等程度。

政治稳定性可以为政府提供制定和实施这些政策的机会,从而减少社会不平等。

综上所述,社会不平等与政治稳定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社会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内部的紧张和冲突,削弱政府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以及引发不满情绪的积聚。

然而,社会不平等与政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也有可能是积极的,有时社会不平等可以促进竞争和发展,而政治稳定性可以为减少不平等提供机会。

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平衡社会不平等与政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的持续稳定和进步。

政治心理的类型

政治心理的类型

政治心理的类型
在政治心理学中,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或者模型,用来描述和解释人类在政治决策和行为方面的心理特征。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政治心理类型:
1. 政治信仰型:这种类型的人倾向于将个人的政治立场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联系在一起,他们往往坚定地相信某种政治体系的正确性,并且更容易受到相关政治宣传的强烈影响。

2. 政治参与型:这种类型的人对政治感兴趣,并愿意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他们可能会参加集会、投票、加入政治组织或发起社会运动,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3. 政治无兴趣型:这种类型的人对政治不感兴趣,对政治话题和政治决策没有很高的关注度。

他们可能选择不投票,不参与政治讨论,而将精力放在其他方面。

4. 政治谣言型:这种类型的人容易受到政治谣言和扭曲信息的影响,他们可能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轻信谣言,并在政治决策上做出错误的选择。

5. 政治认同型:这种类型的人将自己的政治身份视为核心组成部分,与特定政治团体或政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们可能会忠诚地支持自己所认同的政治集团,并对其他政治立场持有怀疑或敌对态度。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类型不是完全独立的,一个人可能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类型的政治心理特征。

此外,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可能还存在其他类型或者更复杂的模型来描述和解释政治心理。

《乡土中国》章节导学案(含答案)

《乡土中国》章节导学案(含答案)

《乡土中国》“重刊序言”研读“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乡土中国》尝试回答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明确: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2.“乡土中国”是该书的核心概念,作者是怎么解释这一概念的?它有何意义?明确: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

意义:搞清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乡土本色》阅读《乡土本色》,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本章行文结构。

2.理解文中关键概念,找出作者核心观点。

篇名核心观点关键概念论证思路《乡土本色》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熟人社会礼俗社会法理社会从黏着土地、不流动、熟悉三个方面讨论乡土社会特点。

3.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具体包括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明确:特点:①以农耕为主,“土”具有崇高地位。

②不流动。

定居,村村之间有孤立和隔膜。

③熟人社会、礼俗社会。

④淳朴、信用。

联系: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

与海洋文明、游牧文明不同,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土地是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神圣的,人们在思想上安土重迁。

因此人口不具有流动性,世代定居,这又导致了村落间对外交流有限,相对封闭孤立。

由于环境封闭、人口有限,因此人们彼此熟悉,构成了熟人社会。

在熟人社会,由熟悉而得到彼此信任,构成了乡土社会品格的淳朴、信用。

4.分析乡土社会“生于斯、长于斯”安土重迁的特色形成的原因及其深远影响。

明确:原因:①农耕文明,让百姓无法脱离土地而生存;聚村而居,生活和工作都有其便利性;②在与土地、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的熟悉而亲密的感觉;③日日与土地打交道,视野封闭,缺少闯荡的勇气与决心。

影响:“乡土本色”决定了乡土社会人们的交际圈是封闭狭窄的熟人社会,其社会结构也由此特色而造成。

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

5、政治心理的作用
作为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政治心理具有重要的 意义,具体表现为: (1)政治心理影响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形成和发展。 (2)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 (3)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和政治权力作 用的依据。 (4)政治心理是政治发展的制约力量。
(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政治现象的 感性认知。 (2)政治心理显示着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 向。 (3)政治心理反映着直观政治现象。政治心 理是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觉性认知。 (4)政治心理具有潜在积淀性。
3、政治心理的基础
1、客观基础。指外在于政治主体的,促成其政治心理 形成和发展的因系和条件。这些要素可以用“社会 环境”来概括。政治心理的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 社会关系环境、政治制度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四个 层面。 2、主观基础。主要指政治主体自身的条件,其中主 要指政治主体已经形成的心态或心理背景。其构成 包括政治主体的生物特性结构、心理结构、社会经 验结构和个性倾向结构等。
政治心理
1、政治心理的含义 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 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 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 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 知、情威、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 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2、政治心理的特征
(3)政治动机
政治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 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4)政治态度
政治态度是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 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 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

政治生态问题描述

政治生态问题描述

政治生态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政治体系、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政治生态问题描述: 1. 腐败问题:腐败是指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它破坏了公共权力的正常运行,损害了公众利益和社会公平。

2. 权力滥用:政治权力的滥用可能导致权力寻租、贪污腐败、裙带关系等问题,破坏了法治和民主原则。

3. 政治不稳定:政治不稳定可能表现为政治动荡、政变、暴力冲突等,这会影响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4. 民主制度缺陷:民主制度的缺陷可能包括选举舞弊、政治操纵、政治暴力等,这会削弱民主制度的公信力和有效性。

5. 政治歧视:政治歧视是指基于种族、性别、宗教、地域等因素对个人或群体的不公正对待,它违反了平等和公正的原则。

6. 社会分裂:政治生态问题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包括政治派别对立、贫富差距加大、地区矛盾等,这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7. 政治信任缺失:政治信任缺失表现为公众对政府、政治家和政治机构的不信任,这会影响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的发展。

这些问题只是政治生态问题的一部分描述,具体情况因国家和地区而异。

改善政治生态需要综合的改革措施,包括加强法治、推进民主、反腐败、提高政府透明度和问责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特殊的情况也导致了民众对不同层级的政府风险评估的具体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对待自身很难直接接触到的高层级政府民众更倾向于政府官方公布的文件资料以及新闻媒体的宣传等等这一些带有明显时滞性的评估方式这种评估方式使得民众风险评估的信息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再加上在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的独立政见团体及利益表達机制的缺乏严格的媒体控制等现象进而使得普通民众对高层级政府存在着低风险高信任的评估情况
而所谓 的差序格局 . 最 早 由著 名 社 会 学 学 者 费 孝 通 ( 1 9 9 8 )
政府信 任 Biblioteka 是 信 任 的一 种 。 具 备 了 所 有 信 任 的共 同 特 征 。 威 尔 于其 著 作 《 乡土 中国》 中提 出 , 形 象 地 概 括 了 中 国 传 统 社 会 的社
3 - 3 加 强 城 市 公 共 安 全 规 划
其运 行机 制 , 深入 挖掘 内在 机理 . 从 本 质 上 解 决 城 市 公 共 安 全
问题 。 其次. 加 强城市安全 文化的研究 , 城 市 安 全 文 化 作 为 影 响
孙 明 提 出 城 市 公 共 安 全 规 划 应 包 括 理 论 规 划 和 技 术 规 划
李雷文
( 西 南交通 大学 公 共管理 与政法 学院 , 成都 6 1 0 0 3 1 )
[ 摘 要] 项 目所 蕴 含 的 对技 术 理 性 和 正 式规 则 的秉 持在 遭遇 到 时 间 紧任 务 量 大 的扶 贫现 实后 .项 目制 的 制 度 逻 辑 遭 到 解
构. 扶 贫 工作 的基 层 实践 出现 异 化 。 扶 贫项 目的制 度 要 求 的“ 表 面” 看似被遵守. 而 真 实的 项 目质 量 被 无 可挑 剔 的 数据 材 料 等 形 式所 遮 蔽 . 项 目的 指 标 获取 、 分 配 和 具体 实施 更 多的 服 务 于行 政 体 制 内部 的 繁 复 的规 则 中 . 国 家试 图绕 开 基层 组 织 直接 将
2 01 7年 3月
中 国 管 理 信 息 化
Ch i n a Ma n a g e me n t I n f o r ma t i o n i z a t i o n
Ma r . . 2 01 7
第2 0 卷第 5 期
Vo 1 . 2 0. No . 5
政治信任“ 差序格局” 形成的心理机制分析
离程度的 . 是 一 种 未 知 事 情 的 预 测 以及 由 此 所 带 来 的风 险 及 其 是 指 民 众 对 于 层 级 愈 高 的 政 府 的 信 任 程 度 越 高 . 而 对 于层 级 愈
评 估 。从 上 述 解 释 定 义 不 难 看 出 . 政 治 信 任 都 是 一 个 心 理 意 味 低 级 的 则 信 任 程 度 越 低 。在 后 续 学 者 的 相 继 研 究 中 . 这 个 理 论
4 评 述 与 展 望
[ 1 ] 赵跃 昕. 加 强城 市公 共 安全 管理 的重 要意 义和 对策 [ J ] . 法学 杂 志 ,
2 0 1 1 ( z 1 ) : 1 9 2 -1 9 3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3 ] 董华 , 张吉光 . 城市公 共安 全 : 应 急与管 理 [ M] . 北京 : 化学 工业 出版 当 今 城 市 安 全 问 题 日益 突 出 . 受 到 学 者 们 更 为 广 泛 的 关 [
资 源对 接 到村 庄 的 政 治性 诉 求 则被 悬 置
[ 关键词 ] 项 目扶 贫 ; 技 术 治理 ; 纸上扶贫 ; 政 治信 任 ; 心理机制
d o i : 1 0 . 3 9 6 9 / i . i s s n. 1 6 7 3—01 9 4. 2 01 7 . 0 5 . 1 1 4
[ 中图分类号]D 6 3 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6 7 3 — 0 1 9 4 ( 2 0 1 7 ) 0 5 一 O 2 O 9 — 0 3

文献 回顾 及 问题 提 出
较 重 的概 念
在学 界 . 对政 治信 任的研 究 比较纷 杂 . 政 治 信 任 也 被 称 为
[ 收稿 日期 ] 2 0 1 7 — 0 2 — 1 3
得到 了证实 . 论 证 了 当代 中 国公 民 政 治 信 任 确 实 存 在 着 这 样 一
环 。秦 攀 博 根 据 政 府 和 公 众 在 公 共 安 全 防 不 胜 防 时 产 生 的 “ 无 重 要 原 因 未 来 对 于城 市 公 共 安 全 的 研 究 可 以 围 绕 两 个 方 面 来 力感 ” . 提 出建 立 公 共 安 全 风 险 治 理 的 社 会 心 理 疏 导 机 制 , 改 善 展 开 : 首先 , 加 强对于城 市公共 安全体 系构件 的纵深研 究 , 研 究 城 市 居 民 内 心 存 在 的安 全 焦 虑
城市公 共安全 的隐性 因素 . 其 蕴 含 的 学 术 价 值 需 要 更 为 深 入 的
两个要点 . 并进行 了具体分析 。 胡 志 良指 出 , 城 市 公 共 安 全 基 础 探 讨
设施是城 市健康持 续发展 的最基本 的物质保 障 . 城 市 公 共 安 全 基 础 设 施 的 体 系 框 架 应 包 括 基 于 综 合 防 灾 的 城 市 公 共 安 全 基 础设施认 知 、 基 于 过 程 管 理 的 城 市 公 共 安 全 基 础 设 施 时 间体 系 和 基 于规 划需 求 的 城 市 公 共 安 全 基 础 设 施 空 间 体 系
( 1 9 7 4 ) 认为, 政 治 信 任 是 公 民 对 政 府 或 政 治 系 统 运 作 产 生 出 与 会 结 构 和 人 际 关 系 的 特 点 。 这 个 理 论 提 出后 对 学 界 影 响 深 远 , 其期待相一致 的结果 的信念或信 心 . 是 民 众 对 于 政 治 体 系 的 基 诸 多 学 术 领 域 的 学 者 将 其 “ 本土 化” . 用 来 解 释 说 明 领 域 内 相 关 本 评 价 和 情 感 取 向 。这 种 信 念 与信 心 , 是 基 于 公 民对 未 来 政 府 的 作 为 做 出 的 预 测 与 期 望 以及 这 种 期 望 与 实 际 政 府 表 现 的 相 问题 。 李连江 教授 ( 2 0 0 4) 提 出 当 代 中 国公 众 政 治 信 任 存 在 着 对 于中央和地方政府 信任程度 的“ 差 序格局 ” 此处 的“ 差序格 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