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茎基腐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作者:冯玉强来源:《新农业》2016年第10期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和雨水富集的效果。
其特点:一是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
尤其是顶凌覆膜避免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减轻了风蚀和水蚀,保墒增墒效果显著;二是显著的雨水集流作用。
田间相间的大小垄面是良好的集流面,将微小降雨集流入渗于玉米根部,大大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三是增加了积温,扩大了玉米及中晚熟品种的种植区域;四是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轻土壤的盐碱为害。
建平县位于朝阳北端,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尽管东南部受南部海洋暖湿空气影响,但北部乡镇受蒙古高原冷空气侵袭频繁,形成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地区,无霜期短,玉米品种选择受到很大限制。
玉米生育期选择仅在125~127天,有效积温2650~2750℃。
围绕抗旱保墒,提高有效积温,建平县大力推广各种先进适用技术,在大力推广抗旱品种的基础上,在20世纪90年代,建平县北部乡镇普遍推广了半膜覆盖种植玉米技术,通过地膜的保墒增温作用,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而且大大增强了作物种植的适应性。
但半膜覆盖使雨水滞留在地膜表面,少量降雨根本无效。
从2011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引进建平,并结合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玉米全膜覆盖技术在建平北部乡镇迅速推开,这项技术的引进推广,对旱作农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应用效果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成了雨水叠加入渗、土壤水分覆盖抑蒸和太阳辐射增温三大原理。
这一技术应用在生产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效应。
1.1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全膜覆盖基本切断了土壤水分向大气中散失,无效水分散失降到最低,加快深层水分向上移动,聚集在土壤表层,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率,实践证明全膜沟播玉米全生育期0~20厘米耕层水分比半膜覆盖高出1.7~4.2个百分点,等于每亩多保蓄2.6~6.3立方米水,相当于多降水3.9~9.4毫米,保墒效应非常明显。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分析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分析【摘要】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是一种现代化、高效的种植方法,通过覆盖地膜和双垄沟的方式,能够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从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概述、优点、关键技术、影响因素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能够降低土壤温度、减少水分蒸发和杂草生长,从而提高玉米的养分利用率和抗逆能力。
要想发挥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的最大效果,需要注意控制灌溉、施肥、除草等关键技术,同时也要考虑天气、土壤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在提高产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未来玉米种植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优点、关键技术、影响因素、应用、结论1. 引言1.1 引言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玉米种植方法。
引入这种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玉米产量,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虫害发生。
在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科学合理的种植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旨在对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农民朋友们提供更好的种植指导,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在我们将从技术概述、优点、关键技术、影响因素以及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效果。
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将总结出思考未来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希望本文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促进玉米种植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2. 正文2.1 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概述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玉米种植技术,通过覆盖全膜和设置双垄沟,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覆膜来保温保湿,提高土壤温度和湿度,促进种子萌发和生长,同时设置双垄沟可以增加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避免因积水而导致根系窒息,从而提高玉米的吸收养分和生长速度。
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的核心在于合理选择覆膜材料和设置双垄沟的深度和宽度。
【作物栽培学】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要点
【作物栽培学】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要点一、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增产的原因1.提高地温,增加有效积温,促进根系和全株的生长发育玉米地膜覆盖后,生长期内膜温度较外面日平均温度高出2-3℃。
增温作用主要表现在20cm以上土层,尤其是10cm土层最为显著,有效积温增加300-400℃,可满足玉米喜温的要求,加快生长发育进程。
2.抑制蒸发,保墒抗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抑制土壤表层水分蒸发,湿度大,地表5cm土层含水量比露地增加3%-5%。
土层疏松,通透性好,出苗率明显提高,有利于幼苗根系发育;抑制土壤盐分上升。
3.加速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矿化程度土壤湿润提高,湿度加大,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质恩杰,土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2倍,促进肥料速效化,提高了养分的有效化程度和肥料的利用率。
特别是节省氮肥施用量。
4.保持土壤环境,防止土壤板结,减少风蚀和水蚀地面不受灌水、降雨、刮风等影像,田间作业减少,土壤结构破坏轻,膜内水、热、气条件优越,利于根系生长。
5.抑制农田杂草,一年生杂草大多出苗后被灼伤和捂闷而死。
6.改善光照条件,提高光合效率地膜覆盖,抹面光亮,膜内水珠等反射强烈,离膜面30-35cm的玉米群体基部中下部空间光强增加1000-1500xl,增加反射光,延长光合时间,改善光合作用的相关条件,提高了光合效率。
二、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适用于年降水量250-550mm的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偏旱区推广,主要技术要点如下:1.选地整地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中上,坡度在15度以下的地块。
2.覆膜时间尽量实施秋季覆膜(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耙地,10月起垄膜),如果春季覆膜要做到顶凌覆膜(早春3月土壤耕层解冻10cm 左右时,起垄覆膜)。
3.施肥、土壤处理、覆膜(1)人工覆膜:选用厚度0.008-0.01mm,宽120cm的地膜将地面全覆盖,膜与膜在大垄中间对接压土。
在已经覆盖好的覆膜上与垄沟垂直的方向,每间隔2-3cm压土腰带,以防薄膜被大风吹走及拦截面纵向径流,有效集雨。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分析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分析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产量也很高。
而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种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从土壤准备、种植方式、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进行详细分析。
一、土壤准备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需要选择土壤肥沃、疏松透气的土壤进行种植。
在土壤准备阶段需要进行深松耕作,并且施入大量的有机肥,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
还需要对土壤进行平整和整地,以便于后续的种植和管理工作。
在土壤准备阶段,还应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和地理环境特点,合理施用基肥和追肥,以确保玉米的生长需求。
二、种植方式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采用了全膜覆盖和双垄栽培的方式,可以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减少杂草生长,并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在种植方式上,首先要在整地后,在地块上铺设防渗膜,然后进行双垄沟开沟,将种子种植在沟内,最后覆盖地膜。
种植密度宜根据地块土壤肥力和农艺水平确定,对于肥力好的土壤,可以适当加大种植密度,以提高产量。
三、管理技术在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中,管理技术尤为重要,主要包括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首先是浇水问题,玉米生长期需要适量的水分,要根据地块土壤湿度和气候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浇水,避免水分不足或者过多。
其次是施肥问题,施肥应该根据玉米生长期和生长状况进行追肥,尤其是在玉米拔节前后和抽雄期进行追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最后是病虫害防治,在玉米生长期要及时发现和防治玉米的常见病虫害,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保证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四、病虫害防治在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中,病虫害防治尤为重要。
病害主要有玉米瘦缩病、玉米锈病等,病害的防治主要采取预防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进行播前消毒、选用抗病品种、轮作、病虫害监测等措施。
对于玉米常见的病害,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以免造成严重危害。
在病害防治的要根据病害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以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方 面 内容 。
【 关 键 词】玉米 栽培技 术 全膜 双 垄沟播
1选地
选用地 势平坦 、 土层深厚 、 土质疏松 、 肥力 中上 , 土壤理化 性状 良好 、 保水保肥 能力 强的川甸地 , 坡度在 2 5 方 式
( 1 ) 人工覆膜 : 选用 幅宽 1 2 0 c m、 厚0 . 0 0 8 mm的地膜 , 每亩用量为
3种子准备
期, 我盟 一般 在4 月 中下旬开始播种 。 适播期 内若降雨要抢墒播种 , 若持续 干旱要采取抗 旱一体机坐 水播种 、 点浇点灌 等抗旱播种措
( 1 ) 选用 良种 : 2 3 0 0 —2 5 0 0  ̄ C有效积温 区泽玉 1 9 号、 长单5 0 6 、 平 安5 4 号; 2 5 0 0 -2 7 O 0 ℃有效积温 区兴垦4 号、 丰 田6 号l 2 7 0 0 -2 8 0 0 " C
4划行起垄
7 0 c m、 小 行齿 距4 0 c m的标 准划 行器。 ( 2 ) 划行 : 用制作好 的划 行器进
行划行 , 每带分为大小双行 , 总带宽I l ( L r n , 大小行在 田间相 间排列 。
肥力 较好、 墒情好 的区域 可适当加大种植密度 。
( 1 ) 制作划行 器 : 用木材 或钢筋材料 , 度量制 作大行齿 距6 5 ~ 7田闻管理
2整地施肥
地膜边下取土原地固定 , 并每隔1 . 5 ~2 米横压土腰带 。 覆完第一 幅膜
后, 将第二幅膜的一边与第一 幅膜在 大垄 中间相接 , 从下一大垄垄 ( 1 ) 整地 : 早春顶凌覆膜 或播前覆膜的地块要求在早春 或播前浅 侧取 土压实 。 开边继续用铁锨 从膜边 下取 土固定 , 并沿 第一 幅膜 上 耕 整地 , 平整地表 。 做到“ 上虚 下实无 根茬 、 地面平整无坷垃 ” 。 ( 2 ) 施 的土腰带继续压 土腰带 , 依次类推 至全 田覆盖 完。 ( 2 ) 机械覆膜 : 地膜 肥: 施肥应坚持“ 配方施用化肥” 的原则 。 一般亩基 施化学肥料按纯 选用与人工覆膜相 同, 机械可选用榆 中县荣盛农机 厂研制生产的富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分析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分析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广泛的种植面积和消费市场。
在种植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栽培技术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本文将分析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的优点和适用条件,并讨论其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玉米栽培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在土壤表面覆盖透明塑料薄膜,同时在塑料薄膜上挖设两个垄沟。
这种栽培技术的优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可以提高土壤温度。
透明塑料薄膜可以增加土壤温度,并且减少水分的蒸发。
较高的土壤温度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塑料薄膜可以阻挡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害虫,减少它们对玉米的侵害。
通过在垄沟中加入适量的农药,可以进一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这种栽培技术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和土壤条件。
由于此技术需要覆盖塑料薄膜,因此需要有一定的气候条件。
寒冷的地区或气候不稳定的地区可能不适合使用这种技术。
由于塑料薄膜会影响土壤气体交换,使用此技术的土壤需要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是一种可行的玉米栽培方法,其具有提高土壤温度、调节土壤水分和减少病虫害发生的优点。
使用这种技术需要考虑适用的地区和土壤条件。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这种栽培技术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并寻求更加适用于不同地区和条件的改进方法。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茎基腐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现 代 农业 科技
2 1 年 第 2期 01
全 膜双 垄沟 播 玉米 茎基 腐病 发 生规 律 及 综合 防治 技术
杨 子梅l l
( 肃 农 业 大 学草 业 学院 植 保 系 , 肃 兰 州 7 0 7 通 渭 县农 技 中心 ) 甘 甘 30 0;
摘 要 通 过 对 甘 肃 中部 全 膜 双 垄 沟 播 玉 米 茎 基 腐 病 开 展 全 面 调 查 和 研 究 , 步 掌 握 其 侵 害 部 位 、 生 症 状 、 原 微 生 物 优 势 种 群 , 初 发 病 摸 清病原 物侵 染循 环和 病 害流 行特 点 , 并制 定 了切 实 可行 的科 学防 治技 术措 施 , 以期 为 该病 害的 防治提 供 参考 。
关键词 玉 米 茎 基 腐 病 ; 害 痞 状 ; 原 ; 生 规 律 ; 治 技 术 危 病 发 防
中图分 类 号
¥ 3 .3 4 51 1
文献 标识 码
B
文 章编 号
10 — 7 9 2 1 )2 0 0 — 2 0 7 5 3 (0 1 0 — 2 4 0
玉 米茎 基腐 病 俗称 玉 米青 枯病 , 一种 世 界性 病 害 。 是 在 我 国大 部 分 省 、 市玉 米 产 区均 有发 生 , 般 年 份 发 病 率 在 一 5 1 %之 间 , 重 年 份 可 达 2 %~ 0 , 别 地 区 可 高 达 %~ 0 严 0 3% 个
接 种 试验 证 实 : ①病 菌 可在 生 育前 期进 行 潜伏 侵染 , 着根 随
系 的发 育 和 伤 口 的增 加 ; 发 病 程 度 主要 取 决 于生 育 前 期 ②
的侵 染 , 因为 前期侵 染 对 玉米根 系生长 影 响早 , 害持 续 时 危 间长 , 后 期侵 染 只能 加 速病程 发 展 ; 先侵 入 的病 菌进 入 而 ③ 潜 育期 , 侵 入 的病 菌 则 可能 刚 刚侵 入 , 以茎腐 病 的侵 入 后 所
玉米茎腐病的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茎腐病的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玉米茎腐病属土传病害,一般年份的发病率为10%~20%,严重时高达80%以上,特别是在多雨年份,其发病率也随之升高,给玉米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近年来,玉米茎腐病发病范围与程度也在不断扩大和加重,并成为影响玉米产量与制约玉米增产的重要因素。
本文对玉米茎腐病的病症、病原、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一、茎腐病发生的类型及症状在玉米生产上,引发茎腐病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的,其中重要的一类是真菌性茎腐病。
真菌性茎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玉米植株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主要由腐霉菌、炭疽菌、镰刀菌侵染引起。
不同病原菌侵染发生的条件不同,其中腐霉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25℃,镰刀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6℃,在土壤中腐霉菌生长所要求的湿度条件较镰刀菌高。
1.真菌性茎腐病症状。
真菌性茎腐病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在根系发病,乳熟后期至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
从始见青枯病叶到全株枯萎,一般需5~7天。
发病快的仅需1~3天,长的可持续15天以上。
感染茎腐病的玉米植株在乳熟后期常突然成片萎蔫死亡,因枯死植株呈青绿色,故称青枯病。
植株先从根部受害,最初病菌在毛根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至次生根,直到整个根系褐变腐烂,最后粗细根变成空心;根的皮层易剥离、松脱,须根和根毛减少,整个根部易拔出。
病害逐渐向茎基部扩展蔓延,茎基部1~2节处开始出现水渍状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随后很快变软下陷,内部空松,一掐即瘪,手感明显;节间变淡褐色,果穗苞叶青干,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瘪,脱粒困难。
2.细菌性茎腐病症状。
细菌性茎腐病主要为害玉米植株中部叶茎和叶鞘,玉米10片叶时,叶梢上发生水渍状腐烂,病变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
叶鞘上病斑呈不规则形状,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
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3~4天后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茎基腐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植物护理学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2期玉米茎基腐病俗称玉米青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
在我国大部分省、市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在5%~10%之间,严重年份可达20%~30%,个别地区可高达50%~60%,减产25%,重者甚至绝收[1]。
近年来,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至2010年仅定西市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7.87万hm 2,总产玉米49.63万t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应用不但扩大了玉米产区,提高了玉米产量,而且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在带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之而来的玉米茎基腐病却呈逐年加重趋势,到2010年全市发生2.82万hm 2,占种植面积的15.77%,平均发病率13.40%,造成玉米减产12.41万t 。
为此,2008—2010年笔者对以定西市为主的甘肃中部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茎基腐病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病原微生物优势种群及发生危害情况,摸清了病原物侵染循环和病害流行特点,并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科学防治措施。
1危害症状运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玉米,其茎基腐病的发病时间较露地提前,从苗期开始出现症状,到大喇叭口期症状加重,灌浆期至蜡熟期进入显症高峰期。
前期玉米植株茎基节间产生纵向扩展的不规则状褐色病斑,随后向外逐渐扩大,向内逐渐缢缩。
后期玉米植株茎秆内部空松,极易引起倒伏甚至折断,折断后可明显观察到茎秆自基部第1节开始腐烂,并向第2、3节扩展,有的甚至腐烂达第4节。
叶片的症状与品种抗性关系密切,一般自下而上发展,抗性较强的逐渐黄枯,历期较长;感病的迅速枯死,呈灰绿色,历期较短。
由于该病主要是由根部受害引起,在整个生育期病菌不断侵染植株根系,造成初生根和次生根表皮细胞脱落,髓部变空,进而引起腐烂,根毛减少,所以整个根部极易拔出。
病害后期,雌穗苞叶明显干枯,穗轴柔软下垂,籽粒干秕。
2病原经笔者多点采样后送甘肃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研究室进行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甘肃中部玉米茎腐病病原菌主要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禾生腐霉菌(Pythium graminicola )侵染。
玉米茎腐病防治技术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玉米茎腐病防治技术张志波玉米茎腐病在北方春玉米种植区发生较为普遍,危害较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已成为制约玉米产量提高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
一般玉米田块因茎腐病减产!"—#$%,严重地块减产可达&!%以上。
为此,我们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在玉米茎腐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一些收获和经验,现将玉米茎腐病产生原因及防控技术总结如下。
一、症状玉米茎腐病为全株表现的侵染性病害,由于品种的抗病性不同,其症状显示时期也不同。
一般品种从玉米灌浆开始,蜡熟期出现显症高峰,灌浆后期至乳熟期为发病高峰期。
玉米茎腐病典型症状表现如下。
&、茎基腐烂型玉米植株根系发育明显不良,先从根部受害,根少而短,须根、根毛减少。
病株茎基部变软下陷,内部松空,一掐即瘪,根茎基部到地面上&'(节间出现黑色软腐,发病()*天后病部遇风易倒折。
病原菌存于土壤中病残体上,自植株的气孔或伤口入侵。
+、茎叶青枯型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叶片发病,快速青枯,叶片呈水渍状,灰绿色。
因病原菌致病性强、环境条件特别有利,茎秆开始发病腐烂,阻滞水分和养分物资输导,病株叶片迅速枯萎。
(、果穗腐烂型果穗发病后有的下垂,果穗柄软化,苞叶青干松散,穗轴柔软,病穗籽粒干瘪。
二、病原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种类多样化,北方春玉米种植区主要有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和瓜果腐霉菌,不同玉米生态区病原菌群的种类有所不同。
三、发病规律玉米茎腐病是以土壤带菌、根部侵染为主的系统性侵染病害。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种子上或土壤、肥料中的病残体上越冬。
带病种子和病残体是第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
病原菌在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均能借助雨水、昆虫或机械伤害从根部伤口侵入,引起根腐,然后进一步扩展,进入茎基部。
玉米进入乳熟期、植株开始衰老抗病性降低时,病原菌由根部向茎基部发展,此时如果遇到合适的气象条件,尤其是雨后骤晴,土壤湿度大-气温剧升.往往导致该病暴发成灾。
玉米制种田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及综防措施
生长状况改善
经过防治处理后,玉米植 株生长健壮,叶片浓绿, 抗逆性增强。
产量提高
由于茎基腐病的控制,玉 米产量大幅度提高,增产 幅度达到20%以上。
防治实践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
农业防治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化学防治效果明显,见效快;生物防治环 保无污染,有利于生态平衡。
缺点
农业防治需要长期坚持,效果缓慢;化学防治可能产生药害和抗药性;生物防 治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效果不稳定。
发病症状与识别
症状识别
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发黄, 茎基部出现褐色病斑,随着病情 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导致茎基 部腐烂。
识别要点
注意观察叶片和茎部的症状,特 别是茎基部是否有褐色病斑,以 及病斑是否扩大和腐烂。
发生规律与演变趋势
发生规律
茎基腐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种植 密度和品种抗性等因素密切相关,通 常在高温多雨季节容易发生。
提高防治效果的策略与建议
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农民对茎基腐病的认识和防治技 能,通过培训和宣传活动加强农民的 防治意识。
合理使用农药
遵循农药使用说明,避免盲目加大用 药量和增加用药次数,延缓病原菌抗 药性的产生。
推广轮作制度
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减少土壤中病 原菌的积累,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建立监测网络
建立健全茎基腐病的监测网络,及时 掌握病害发生动态,为防治决策提供 科学依据。
05
玉米制种田茎基腐病防治的挑 战与展望
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抗药性问题
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使 得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降低防治效果。
防治技术不普及
部分农民对茎基腐病的 防治技术了解不足,防 治不及时或方法不当。
气候变化影响
玉米制种田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及综防措施
VS
宣传普及
通过宣传册、培训课程等方式,向农民和 技术人员宣传普及茎基腐病的危害、监测 方法、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农民 和技术人员的防治意识和能力。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玉米制种田茎基腐病的发生与土 壤中病原菌的含量、气候条件、
玉米品种等有关。
不同品种的玉米对茎基腐病的抗 性存在差异,其中一些抗病性较 强的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
发布预警信息
通过农业部门、媒体等渠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农民采取防 治措施。
预警等级与响应机制
根据预警系统的预测结果,设定不同的预警等级,并建立相应的响 应机制,包括采取何种防治措施、何时采取等。
信息共享与宣传普及
信息共享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收集、整理和发布 有关玉米制种田茎基腐病的研究成果、 防治经验等信息,方便农民和技术人员 获取。
感谢观看
对玉米制种田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产量降低
玉米制种田茎基腐病会导致玉米 植株死亡,从而降低玉米的产量 。
品质下降
玉米制种田茎基腐病会导致玉米 果实的品质下降,影响其口感和 营养价值。
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危害
生长发育迟缓
玉米制种田茎基腐病会影响玉米的生 长发育,导致其生长迟缓,甚至停止 生长。
植株抗逆性减弱
发病条件与环境因素
01
பைடு நூலகம்土壤条件
土壤质地、水分含量、酸碱度等因素都影响玉米制种田茎基腐病的发生
。例如,土壤板结、排水不良、湿度过大等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
传播。
02
气候条件
降雨、湿度、温度等气候因素对玉米制种田茎基腐病的发生也有重要影
响。连续阴雨天气、湿度大、温度适宜等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
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摘要:玉米茎基腐病已成为目前我国玉米生产中危害严重的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主要对玉米茎基腐病的化学防治药剂、化学防治进展、生物防治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对未来防治策略重点关注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玉米茎基腐病;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引言茎基腐病是一种由多种镰孢菌复合侵染引起的土传病害,以假禾谷镰刀菌为优势致病菌。
该病虽然在苗期也有一定危害,但其主要危害时期在玉米成株期。
近年来,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秸秆全量还田,且缺少翻耕作业,导致该病发生虽然有一定起伏,但总体发生仍然较重。
玉米感染该病菌,首先在茎基部及根部表现症状,之后蔓延全株,并影响叶片光合能力。
1为害症状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病期为玉米灌浆期,症状高峰期时间较长,分为青黄枯、青枯、黄枯三种发病症状。
若品种较易感病,处于高温高湿田间时很容易出现茎基腐病,病叶从上到下呈现水烫状,在很短时间内出现枯死,叶子灰绿色;如果品种比较抗病,在遇到恶劣的生态环境时,玉米发病规律是叶片会逐渐出现变黄、枯死的现象,整个发病时间过长,整体出现黄枯状。
而真菌性玉米茎基腐病的病斑一般是以茎基部为核心进行发展,后期基部很多环节都出现变褐发软的现象,甚至会产生大规模收缩的问题,导致玉米易在发病环节处断裂,出现大量倒伏。
当工作人员将所有病株拔出后,能明显看到根须数量逐渐降低,初生根和次生根全部变成褐紫色,甚至出现明显腐烂的现象,导致病根表皮产生剥离现象。
通过将维管束间隙撑开,能明显看到间隙中出现各种红色霉状物和白色菌丝。
另外,细菌性玉米茎基腐病主要表现在玉米叶末和茎秆出现浸水腐败、组织软化等现象,个别环节出现明显的恶臭味。
真菌性玉米茎基腐病的病株通常会提前出现各种症状,如倒伏、枯死等,导致玉米果穗下垂,籽粒松瘪,穗行数下降。
后期感染疾病的玉米植株,通常不会出现倒折现象,但患病部位器官会枯死。
2防治措施2.1玉米茎基腐病的生物防治通过筛选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的木霉菌,选取最有潜力的GDSF1009进行盆栽和田间试验,均表明对该病害防治效果良好,可以促进玉米生长,田间试验表明8~10g/孔接种木霉菌颗粒防治效果可达到65%以上,增产2%~11%;木霉菌颗粒剂75kg/hm2用量下,对田间自然发病的玉米茎基腐病防治效果27.23%~48.84%,增产率最高为11.7%。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分析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分析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
在玉米的栽培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栽培技术对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是一种较新的栽培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在整个生长季节中都使用薄膜覆盖作为保湿、保温措施,并且采用双垄沟排水系统,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对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进行详细分析。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使用薄膜覆盖和双垄沟排水。
薄膜覆盖可以起到保湿、保温的作用。
薄膜能够阻止土壤中的水分蒸发,保持土壤表层的湿度,减少水分的损失。
薄膜还可以阻止冬春季节的寒冷空气对玉米的伤害,提供良好的保温效果。
这样可以延长玉米的生长季节,促进生长发育,增加产量。
双垄沟排水系统是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传统种植玉米通常是在开沟中种植,但是开沟容易导致土壤流失,且排水不畅。
而双垄沟排水系统则通过在两垄之间挖出排水沟,改善了土壤排水条件,减少了积水,降低了根部的病害发生。
双垄沟排水系统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温度,加速土壤的解冻和冷却,有利于玉米种子的萌发和生长。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薄膜覆盖需要合理控制覆盖的时间和强度,过早或过晚的覆盖都会对玉米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薄膜覆盖可能会导致土壤温度过高,影响根系的正常发育。
双垄沟排水系统需要适时清理沟槽,否则积聚的水会导致淹水和根部病害。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是一种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方法。
通过薄膜覆盖和双垄沟排水系统,可以改善土壤保水保温能力,减少水分的损失,降低病害发生,提高土壤温度等。
在应用该技术时需要注意覆盖时间和强度的掌握,以及适时清理双垄沟排水系统。
通过合理应用这种栽培技术,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做出贡献。
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一)
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一)摘要介绍了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症状及发病原因,总结了其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茎基腐病;发生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措施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茎腐病,俗称玉米青枯病1]。
近几年,玉米自交系、杂交系品种在地区之间引种频繁,导致该病在各玉米产区之间相互传播,造成植株早枯,籽粒瘪瘦不饱满,发病率达10%~25%,严重达48.6%,造成减产。
1发生症状该病为全株表现的侵染性病害。
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典型症状表现为:一是茎叶青枯型。
发病时多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呈水渍状而青枯,而后全株青枯。
有的病株出现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急骤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在雨后忽晴天气时多见。
二是茎基腐烂型。
植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根少而短,病株茎基部变软,剖茎检查,髓部空松,根茎基部及地面上1~3节间多出现黑色软腐,遇风易倒折,在潮湿时病部初期出现白色,后期为粉红色霉状物。
平均温度在30℃左右,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即开始发病,32℃左右时发病最快。
地势低洼,排水不好,栽培技术不当,如过度密植,施氮肥过多,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对植株造成的各种损伤均会加重发病2]。
三是果穗腐烂型。
有的果穗发病后下垂,穗柄变柔软,苞叶青枯、不易剥离,病穗籽粒排列松散,易脱粒,粒色灰暗,无光泽。
2发病原因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
其中腐霉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25℃,镰刀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6℃,在土壤中腐霉菌生长要求湿度条件较镰刀菌高。
因此,不同生态区病原菌分离频率不同,同一生态区内病原菌分离频率在年度间、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
多雨地区往往以腐霉菌型茎基腐为主,而在干旱地区以镰刀菌型茎基腐为主。
该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在病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3]。
浅析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为害及防治对策
浅析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为害及防治对策玉米茎腐病,也叫茎基腐病,是指发生在玉米茎或茎基部腐烂且导致全株迅速枯死的一类病害,它是由多种真菌和细菌单独侵染引起的。
近几年,由于玉米自交系、杂交系品种在地区之间引种频繁,使本来抗病性较差的自交系和部分杂交系的原种在地区之间广为种植,从而导致该病在各玉米产区之间相互传播,造成植株早枯,籽粒瘪瘦不饱满,严重影响玉米的原种产量,给农民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一、玉米茎腐病的为害症状及特点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茎腐病,玉米产区均有分布,夏玉米发生较重。
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茎基腐病显病高峰期,多数叶片由下而上表现为青枯症状,少数为黄枯症状,也有在乳熟期全株急骤青枯,为急性症状。
植株茎基部先发黄变褐,后变软,内部空松或病株倒折,病株果穗下垂,苞叶呈青枯状,根系发育不良,根少而短,变黑腐烂,茎基髓部因病原不同可见红色粉状霉(镰刀菌)、白色绒毛状霉(腐霉菌)或有黄褐色臭液(软腐细菌)。
?发病初期茎下部叶鞘出现不规则形浅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侵入内部组织,使茎组织腐烂,呈深褐色至红褐色,并有臭味,植株倒折。
有时植株上部也受害,心叶失绿,萎蔫状,叶鞘与茎秆腐烂易拔出,并有黄褐色臭液。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典型症状是在玉米近地面2~3节处茎基部叶鞘和茎秆上发生水渍状软化,变褐腐烂,有酸臭味,腐烂处凹陷,茎秆倒折。
在叶鞘上的病斑形状不规则,边缘红褐色,在病组织与健组织的交界处呈水渍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可上、下发展,引起植株腐烂而倒折。
该病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由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呈现青枯症状,最后全株显症,很容易和健株区别。
病株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遇风易倒折。
植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根少而短,变黑腐烂。
该病在玉米连茬发病重,高温高湿利于发病,雨后天气转晴,常出现发病高峰。
矮秆、早熟品种和双穗玉米发病重。
二、玉米茎腐病的发病规律玉米茎基腐病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高危害病害,病菌可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分析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分析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是一种专业化、高效的玉米生产技术。
它采用覆盖膜和沟栽
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田的水肥利
用效率。
下面将从覆盖膜的选择、沟栽的设计和管理等方面对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进
行分析。
覆盖膜的选择是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的关键。
覆盖膜可以选择黑色或透明的聚乙
烯薄膜,黑色薄膜能够吸收更多的太阳光,提高土壤的温度,促进玉米的生长;透明薄膜
能够增加土壤的氧气含量,促进玉米的根系发育。
覆盖膜的选择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
件和土壤特点进行合理搭配,提高覆盖效果。
沟栽的设计和管理也是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的重要环节。
沟栽的设计要考虑到玉
米的生长特点和根系发育的需要,一般设置一垄沟和两垄沟两种形式。
一垄沟的间距较大,适合生长较旺盛的玉米,而两垄沟的间距较小,适合生长较弱的玉米。
沟栽的管理要注意
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适时施肥,提供玉米所需的养分;适时
除草,防止杂草对玉米的竞争。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还需要合理管理农田的水肥资源。
全膜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
分的蒸发和透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双垄沟的设计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降低农田
的排水量,增加土壤的肥力。
通过合理施肥和灌溉管理,可以减少因营养和水分不足引起
的玉米生长不良或减产现象。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分析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分析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玉米的种植技术不断更新,各种栽培技术层出不穷。
其中,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玉米栽培技术,该技术可以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品质,同时还能抑制杂草、减少农药使用等优点。
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是指在玉米种植时,采用全覆盖膜、双垄沟栽培的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是,先在土地上进行整地和施肥,然后使用机械或手工开沟,将膜铺在沟顶处,再进行栽植。
这种技术可以防止玉米被杂草所侵害,也可以保留土壤水分,提高水分利用率。
1、提高玉米产量:采用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可以防止杂草对玉米的侵害,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
2、改善玉米品质:使用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避免玉米受到农药的影响,同时也不会受到病虫害的影响,从而提高玉米的品质。
3、降低成本:采用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可以减少农药和肥料的使用量,降低玉米生产的成本。
1、膜的覆盖要均匀:在进行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时,膜的覆盖要均匀,不能有漏洞,保证玉米的生长环境不受影响。
2、施肥要适量:在进行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时,要根据玉米的需求量进行施肥,不要过度施肥。
3、控制灌溉量:在进行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时,要控制灌溉的量,不要水分过多或过少,避免影响玉米的生长。
4、防治玉米病虫害:在进行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时,也需注意防治玉米病虫害,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
四、总结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是一种适合于现代化、大规模玉米种植的技术。
在玉米生产中,采用这种技术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改善玉米品质,提高玉米产量,降低成本,并且保护环境,对于提高我国玉米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茎基腐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摘要通过对甘肃中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茎基腐病开展全面调查和研究,初步掌握其侵害部位、发生症状、病原微生物优势种群,摸清病原物侵染循环和病害流行特点,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科学防治技术措施,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茎基腐病;危害症状;病原;发生规律;防治技术玉米茎基腐病俗称玉米青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
在我国大部分省、市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在5%~10%之间,严重年份可达20%~30%,个别地区可高达50%~60%,减产25%,重者甚至绝收[1]。
近年来,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至2010年仅定西市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7.87万hm2,总产玉米49.63万t,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应用不但扩大了玉米产区,提高了玉米产量,而且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在带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之而来的玉米茎基腐病却呈逐年加重趋势,到2010年全市发生2.82万hm2,占种植面积的15.77 %,平均发病率13.40%,造成玉米减产12.41万t。
为此,2008—2010年笔者对以定西市为主的甘肃中部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茎基腐病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病原微生物优势种群及发生危害情况,摸清了病原物侵染循环和病害流行特点,并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科学防治措施。
1危害症状运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玉米,其茎基腐病的发病时间较露地提前,从苗期开始出现症状,到大喇叭口期症状加重,灌浆期至蜡熟期进入显症高峰期。
前期玉米植株茎基节间产生纵向扩展的不规则状褐色病斑,随后向外逐渐扩大,向内逐渐缢缩。
后期玉米植株茎秆内部空松,极易引起倒伏甚至折断,折断后可明显观察到茎秆自基部第1节开始腐烂,并向第2、3节扩展,有的甚至腐烂达第4节。
叶片的症状与品种抗性关系密切,一般自下而上发展,抗性较强的逐渐黄枯,历期较长;感病的迅速枯死,呈灰绿色,历期较短。
由于该病主要是由根部受害引起,在整个生育期病菌不断侵染植株根系,造成初生根和次生根表皮细胞脱落,髓部变空,进而引起腐烂,根毛减少,所以整个根部极易拔出。
病害后期,雌穗苞叶明显干枯,穗轴柔软下垂,籽粒干秕。
2病原经笔者多点采样后送甘肃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研究室进行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甘肃中部玉米茎腐病病原菌主要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禾生腐霉菌(Pythium graminicola)侵染。
前者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后者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这些病原菌基本与北京、河北、山西等地报导的病原相似或相同,与甘肃酒泉玉米茎腐病的病原禾本科腐霉菌(P.graminilum subramaniam)基本吻合[2]。
腐霉菌和镰孢菌在侵染过程中,主要以产生的毒素和细胞壁降解酶起重要作用,酶和毒素的相互作用可能构成了病菌的综合侵染力[3]。
3发病规律玉米茎基腐病的侵染分为4个阶段,即发病前期、根系显症期、病害快速上升期、植株地上部显症期。
无论是根系、茎基髓、叶片的受害症状,还是从病菌分离频率及侵染过程的显微观察,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田间病株分期分离和苗期接种试验证实:①病菌可在生育前期进行潜伏侵染,随着根系的发育和伤口的增加;②发病程度主要取决于生育前期的侵染,因为前期侵染对玉米根系生长影响早,危害持续时间长,而后期侵染只能加速病程发展;③先侵入的病菌进入潜育期,后侵入的病菌则可能刚刚侵入,所以茎腐病的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相互交错[4]。
4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4.1带病种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玉米茎腐病的优势致病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主要以菌丝体、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以卵孢子在病土及病残体内越冬,带菌的种子、土壤和病残体是茎腐病的初侵染源[3]。
多年来,甘肃中部玉米种植所需杂交种全部依赖外地调入。
因此,在调种过程中,玉米茎基腐病菌附着于未经包衣或包衣不合格的玉米种子上传入,之后侵染发病,又在土壤、病残体和废(弃)旧地膜上越冬,成为翌年的主要侵染源。
4.2高温高湿的地表小气候影响试验证明,禾谷镰孢菌和腐霉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最易产生子囊壳,释放出子囊孢子,发生侵染。
这也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茎基腐病较露地玉米发病早的原因,因为地面被地膜全覆盖后,耕地含水量增加,升温迅速,形成了高温高湿的小气候,加速了病害侵染。
进入穗期后,植株生长旺盛,叶片茂密,特别是玉米灌浆期如遇雨后骤晴,土壤湿度大,气温剧升,土壤水分急剧蒸发,使田间处于高温、高湿的状态,极易导致该病暴发流行。
4.3品种抗性差异明显玉米品种不同,茎基腐病的发生危害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王振华认为玉米品种对茎基腐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5]。
研究表明,抗病品种植株形态表现为叶面积较大,茎秆较硬,植株干物质较多,低茎节密度偏高。
生理代谢上,玉米灌浆期茎秆中含糖量越高,植株抗性越强。
4.4栽培及田间管理玉米茎基腐病一般在梯田地、川台地发病较轻,洼地雨后积水严重且不易排除发病较重。
土壤疏松、肥力良好、有机质含量高、前茬为豆类的耕地发病较轻,而土壤贫瘠、肥力不足、前茬为荞麦和胡麻的耕地玉米生长不良,发病较重。
施肥水平上,偏施氮肥发病较重,而增施钾肥能显著提高根系的木质化程度,增强茎秆的机械强度,改善抗病能力。
温瑞等[6]的田间试验证明,磷、钾和蔗糖可以提高茎秆内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木质素的含量,田间成株期叶面喷糖和增施钾肥或磷、钾肥混合物,可以提高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
此外,忽视轮作倒茬,盲目运用新膜多年重茬、一膜2年用连作种植方式和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秸秆沤肥技术,使大量病株残体滞留田间,病菌积累基数较高,为茎腐病的发生和大规模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些发病情况与国内相关报道基本一致,也符合禾谷镰孢菌和禾生腐霉菌的生理特性。
5综合防治技术5.1选用丰产抗病品种选择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茎基腐病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
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应依据当地的光热、水肥等自然资源条件选择生育期适宜的品种,既要保证依靠全膜覆盖的增温作用完成灌浆达到正常成熟,又要引进、推广叶面积较大、茎秆较硬、植株干物质较多、低茎节密度偏高的抗病品种,如沈单16号、豫玉22号、酒试20号、承单20、吉单261、金穗系列等,尽量避免使用抗逆性差的品种。
5.2农业防治5.2.1严格要求使用包衣种子或进行播前种子处理。
在包衣前要精选玉米种子,确保种子质量,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芽势。
可选用“西农牌”玉米种衣剂、华农20%福·克、广东一号、涿州产20%克·福、中原19号、17%克百威+多菌灵+三唑酮种衣剂(江苏铜山县农药厂)、17%呋喃丹+多菌灵种衣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制药厂)进行种子包衣,对玉米出苗和生长发育都无不良影响,能显著防治玉米茎腐病,增加玉米产量。
也可以在播前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0.2%拌种,有一定防效,同时可兼防玉米丝黑穗病。
5.2.2轮作倒茬。
因地制宜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使病原物因缺乏寄主而消亡。
因此,必须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兼顾丰产和防病的需要,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
陇中干旱半干旱地区应实行玉米与马铃薯、小麦、豆类、胡麻等作物的轮作倒茬,探索玉米与其他矮秆作物的间作套种模式,或采用土地休闲和少耕等,预防和减轻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和流行。
5.2.3加强栽培管理。
地膜覆盖应以秋末冬初最佳,春季顶凌覆膜次之,播前抢墒覆膜最差。
肥料施用方面应多施农家肥,施足基肥,注意氮、磷、钾合理配比施肥,尤其要注意增施钾肥,用硫酸钾18~30 kg/hm2做种肥,利于培育壮苗,减轻或延缓发病。
播种上应适时播种,切忌早播造成幼苗根部冻害、加速病菌侵染。
另外,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单位面积株数,减少机械损伤,积极防治玉米螟等害虫危害及叶部、穗部和根部病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严格水肥管理,及时排涝,调节土壤湿度,防止植株受涝,减少诱发因素。
5.2.4消除田间病株残体。
在玉米生长季节,一旦发现茎腐病零星病株就要立即人工挖除,病穴用药剂消毒,以防病害扩展蔓延;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处理,减少菌源数量。
严禁使用玉米病残体沤肥、堆肥,有机肥应在充分腐熟后才能使用。
5.3生物防治通过调节植物周围的有益微生物环境来减少病原物接种数量,降低病原物致病性,抑制病害的发生。
据报道对玉米茎基腐病有防治作用的生物有绿木霉、外担菌、哈茨木霉、鞍形小球壳菌、粉红单端孢菌、棘腐霉菌等[7]。
5.4药剂防治除运用种衣剂防治茎基腐病之外,可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效达70.9%、80.5%、66.5%。
用15%庄园乐水剂(哈尔滨市东光化工厂)300倍液,发病初期一次用药即可奏效,施药7 d后,药效可达到88.3%~91.0%,施药11 d后,药效达到98.4%~100.0%[8]。
6参考文献[1] 陈捷.玉米病害诊断与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96-106.[2] 杨仁义.酒泉地区玉米青枯病病原初探[J].甘肃农业科技与信息,1998(7):47-48.[3] 咸洪泉,宋佐衡,陈捷,等.辽宁省玉米茎腐病初侵染菌源的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1994(5):40-42.[4] 陈捷,宋佐衡,咸洪泉,等.玉米茎腐病侵染规律的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5(2):117-122.[5] 王振华.玉米茎腐病与品种抗性的研究进展[J].种子,1997(4):41-43.[6] 温瑞,董金皋,王景合.磷、钾和蔗糖对玉米茎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J].河北农业科学,199,3(3):26-27.[7] 陈捷,宋佐衡,梁知杰,等.玉米茎腐病生物防治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1994,20(3):6-8.[8] 尹万辉,李清华,张晶,等.庄园乐防治玉米茎基腐病初探[J].江西农业科技,1996(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