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雷敏
高一语文下学期《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高一语文下学期《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所写重点在于作者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下学期《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国平父(fǔ)、安上纯父(fǔ)。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译文及注释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译文及注释1.原文篇一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2.注释篇二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而:连词,并且。
卒:最终。
之:指褒禅山麓。
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背景。
2.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和欣赏文言文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会借鉴和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背景。
2.文章的篇章结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3.学生的独立阅读、分析和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文章的深刻内涵和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王安石及其作品《游褒禅山记》的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王安石是谁吗?他的变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游褒禅山记》,理解文章大意。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思想?1.讲解文章的篇章结构,分析作者如何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2.讲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如骈散结合、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3.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背景进行讨论。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哪些人生哲理?这些哲理对你们有什么启示?五、课后作业1.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2.让学生写一篇短文,借鉴《游褒禅山记》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具体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王安石及其作品《游褒禅山记》的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王安石是谁吗?他的变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游褒禅山记》,理解文章大意。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思想?1.讲解文章的篇章结构,分析作者如何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2.讲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如骈散结合、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3.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游褒禅山记》的主题思想和写作背景吗?2.提问:文章中有哪些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背景进行讨论。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 》教案三篇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三篇【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游褒禅山记》)。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文学应当“有补于时”,重在“适用”。
其散文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三、背景资料1、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2、《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高一下册《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
高一下册《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游褒禅山记》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 培养学生对于景物描绘的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游褒禅山记》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 掌握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其与景物的关系;3. 通过分析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深邃的意境;2.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教学准备:1. 课本《语文》高一下册;2. 板书:《游褒禅山记》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列举几个著名的山水诗,引出本课的课文《游褒禅山记》;2. 向学生提问: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对这首诗了解多少?Step 2:讲解课文(10分钟)1. 为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本上划出课文的中心思想;2. 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意思。
Step 3:分析课文(20分钟)1.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析课文中褒禅山的景物描写和褒禅山的氛围;2. 分享小组讨论结果,归纳总结褒禅山的特点和意义。
Step 4:讨论主题和中心思想(15分钟)1. 引导学生对照课文,讨论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于人生的思考;2. 让学生自由发表对于主题和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Step 5:写作练习(15分钟)1.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地方的作文;2.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喜欢的地方的景物和氛围。
Step 6: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困惑,进行解答和答疑。
扩展活动:1. 邀请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诗歌或文学作品,并进行分享和解读;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美丽。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1. 嘿,咱就说啊,前阵子读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哎呀妈呀,可给我整出不少感慨呢。
2. 一开始读的时候吧,我还没啥特别的感觉,就觉得不就是一篇游记嘛。
可越读越觉得这里面有点东西。
3. 你看哈,王安石他们去游褒禅山,那过程描写得老详细了。
他们咋进去的山洞,里面啥样,都给你说得明明白白的。
我就好像也跟着他们一起进去了似的。
那山洞里黑咕隆咚的,他们还拿着火把,小心翼翼地往前走。
我都能想象到他们那紧张又兴奋的样子。
4. 还有那个什么“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哎呀,我就想啊,这得是多少年了啊,这碑都倒了,字都看不清了。
感觉历史的沧桑一下子就出来了。
5. 后来王安石就开始感慨了,说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这句话可太有道理了。
咱平时不也是嘛,总想着走轻松的路,不愿意去那些难走的地方。
可往往那些真正美的风景都在不好走的地方呢。
6. 就像我有一次去爬山,那山可陡了,爬的时候累得我气喘吁吁的。
好几次我都想放弃了,可一想到山顶的风景,我就又咬牙坚持了。
等我终于爬到山顶的时候,哇,那景色,简直太美了。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云彩就在身边飘着,感觉自己就像在仙境一样。
这时候我就想起了王安石的这句话,真的是太对了。
7. 所以啊,读了这篇《游褒禅山记》,我就觉得以后咱可不能怕吃苦,得勇敢地去追求那些美好的东西。
说不定在那些困难的地方,就有咱意想不到的惊喜呢。
嘿,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哈。
中心思想:通过讲述自己读《游褒禅山记》的感受,结合自己爬山的经历,感悟到要勇敢地去追求那些美好的东西,不能怕吃苦,因为真正的美景往往在险远之处。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学期第3周《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王安石的生平故事,引出《游褒禅山记》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课文的文言文知识点,如特殊句式、生僻字词等,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言文阅读和文学鉴赏技能。
为确保教学效果,教师应在课前检查教学资源的完整性和适用性,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的学习平台或班级微信群,提前发布《游褒禅山记》的预习资料,包括课文原文、预习PPT、视频资料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4. 文化认同:通过了解文章背景和内涵,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5. 表达交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他们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具备以下特点:
八、课后拓展
- 王安石其他作品:推荐阅读王安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王临川集》、《唐宋八大家文选》等,以更全面地了解王安石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 宋代历史背景资料:提供关于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书籍,帮助学生了解《游褒禅山记》背后的历史背景。
- 中国古代游记文学:推荐如《徐霞客游记》、《梦溪笔谈》等古代游记作品,让学生对比不同时期的游记文学特点。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如文言文翻译、文学鉴赏分析等,巩固学习效果。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教案: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 熟悉课文的内容和结构;3.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重要知识点;4.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一个相关的问题或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思考。
1. 导入 (5分钟)通过展示《游褒禅山记》的相关图片,或者提问:“你听说过褒禅山吗?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来引入课文。
2. 讲解 (15分钟)通过讲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更加了解褒禅山的相关情况和作者杨万里的背景。
3. 阅读 (30分钟)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子。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理解课文的意义和目的。
4. 合作讨论 (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合作讨论:a. 你对课文的理解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b. 课文中哪些句子或段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c. 你觉得褒禅山对于作者的意义是什么?5. 总结 (10分钟)和学生一起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并进一步解释重点词汇和知识点。
6. 拓展活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阅读与褒禅山相关的文学作品,扩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与褒禅山相关的散文或诗歌。
板书设计:《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 熟悉课文的内容和结构;3.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重要知识点;4.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补充说明:1.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2.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如讲解、讨论、阅读和写作等,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尽量引用与褒禅山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加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上册《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本文通过作者亲身经历,讲述了她游览褒禅山的见闻。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了褒禅山的美景和特色。同时,作者也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通过游山观景的经历,引发了对人生和自我境界的思考。
3.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的基本内容,包括褒禅山的景色和文化底蕴。
•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体验能力。
2.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通过引入山水画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山水的兴趣,引起他们对《游褒禅山记》的兴趣。
步骤二:整体理解
1.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指导他们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主要内容。
2.讲解课文的重点句子,解释其中的难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步骤三:细节理解
3.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共同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
•课堂参与: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学习能力和互动能力。
2. 评价标准
•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能否准确描述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情感和思考的表达:是否能准确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和思考。
•课堂参与能力: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发表观点。
五、板书设计
课文主旨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的景色和文化底蕴
•作者的情感达和思考
步骤五:总结归纳
7.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意图和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总结归纳。
8.强调课文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提问和互动,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价
1. 评价方法
•学生答题: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学生思考和表达: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评价他们对课文中的情感和思考的理解和感受。
4.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思考,思考自己对这些情感和思考的理解和感受。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教材情况分析:《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一篇古文阅读材料,属于明代文学家、艺术家陈继儒的笔记文学。
文章描写了作者陈继儒游历褒禅山的经历,通过描写山水景色和与山中僧人的对话,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教学目标:1.了解陈继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游褒禅山记》的文学价值。
2.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和写作手法,能够运用古文阅读策略进行阅读。
3.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思考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理解作者思想和情感。
2.掌握一些古文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思考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
教学难点:1.理解并解读文章中的隐含意思和哲理思想。
2.运用古文阅读技巧进行文本分析和阅读理解。
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材2.课件:PPT或电子文档,包括文本、文本分析和解读等内容。
3.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幻灯片或投影仪等。
4.辅助材料:和陈继儒相关的材料,如陈继儒的生平介绍、其他作品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陈继儒的生平和作品,激发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
展示相关的材料或图片,引导学生讨论。
Step 2: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10分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介绍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旨。
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文章的整体框架和重要内容,并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等。
Step 3:进一步理解文章(15分钟)通过分析文章的重要细节和语言表达手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描写山水景色和环境,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感受。
2.分析作者与山中僧人的对话,理解作者对人生和乐观的态度。
3.解读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分析作者的用意和思想。
Step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5分钟)针对古文阅读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二人教版: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3课教案.docx
单元(章节)课题 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本节课题游褒禅山记 共三课时 课标要求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屮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庞词在文屮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小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 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1. 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 过程与方法1. 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 通过学牛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 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 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 借鉴意义。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叙述了他和几位同学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 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更需要有坚 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不能从基础翻译中领略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难点:1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2“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提炼的课题“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教学手段运用 PPT 、新新学案科目:语文 教师 新授课课时教案授课时间:第19周 星期五2018年1月12日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过程教师个性化修改第三课吋教学要点:探究记叙和议论之间的紧密联系;本文的写作特色问题探究1•思考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可以从过渡、衔接,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联系上思考)明确: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游褒禅山记》课文导读
《游褒禅山记》课文导读
褒禅山,旧名华山,在安徽省含山县北,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此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这篇文章以游山探胜而未能“极夫游之乐”为出,说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之处,人们想要到达那里,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给的力量,同时还须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
其中,作者特别强调“志气”──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此外,作者还从“碑仆道”“文漫灭”“华”“花”音谬的情况,联想到对待传闻材料应取正确态度,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诫这些,对我们今天的治学、处事、创业,都仍然有借鉴意义。
本文即事明理,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叙议有机结合,前后紧密相扣。
阅读时要着重理解这两者的关系。
《游褒禅山记》课文品读
《游褒禅山记》课文品读
《游褒禅山记》课文品读
这是王安石惟一的一篇游记(其《鄞县经游记》实为其任鄞县县令时的巡视各乡工作的日录),除去例行的结尾,整齐地分为两个大部分,前部分记游,后部分论说。
第一段写游山,路线是:入山──慧空禅院──华山洞。
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一段考证文字,考证了褒禅山和华山洞得名的由来,根据倒仆的石碑考订出华山应读作“花山”,纠正俗传的音误。
至于一般游记必不可少的内容,如山的形势风光如何,作者一行有没有进禅院“随喜”等,却竟然毫不提及。
第二段写游洞。
前洞只有三句介绍性的概述,还谈不上“游”;后洞是此游的重点,但除概况介绍外,也只写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为止,究竟怎么个“难”,怎样的“奇”,也没有一字具体形容。
游程就此半途而废,匆匆结束了。
出洞之后,作者却不惜笔墨,围绕着“悔”字做起文章来。
首先详细补叙了两点实事:其一,“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其二,当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十一”已是“所见愈奇”,则那未至的“十九”以及更深处境界之更加奇妙也可想。
倘若真是“火且尽”,倒也无可奈何了,偏偏力尚足,火尚明,一切条件具备而“不得极夫游之乐”,这就构成了“悔”的前提,接着又对举了在共同现实面前的两种不同态度,以他人的“咎”旁衬自己
全力来捕捉和表达的主旨所在。
层层析理,文意愈进愈深,文笔曲折多变。
抓住四个“不能至”,交错叠用“然”、“而”等转折性的连接词,令人感觉如登九折之坂,虽陡险而不断;如溯九曲之溪,虽萦回而相通,充分体现了作者峻拔奇崛的文风。
《游褒禅山记》品读赏析
《游褒禅山记》品读赏析《游褒禅山记》品读赏析《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之作。
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记,其实是借题发挥的议论文。
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记叙、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作者先记叙了自己游山洞的经历。
山洞“深”、“难”、“奇”,因有人“怠而欲出”,自己随之而出,所以不能“极夫游之乐”。
接着,作者转入议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这样就把人分成两类,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游览爬山,也适用于一切工作。
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从小熟读儒家经典,仰慕孔孟,立志高远。
他在政治上的改革不就是探寻险远之处的奇伟瑰怪吗?当然,王安石深知,欲达险远,首先需要立志,这是主观条件。
没有远大志向就永远到达不了“险远”。
王安石有这个志向,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要经世致用,这个愿望在他上奏仁宗皇帝和神宗皇帝的文章里讲得清清楚楚。
有了志,就要持之以恒,有主见,不随波逐流。
否则,也不能到达“险远”。
在此基础上,自身还要有足够的力量。
从政治改革的角度讲,这个“力”是德、才、学、识各个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
以上三个方面,志、恒、任朝廷重托的各级人才。
王安石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八字纲领。
但由于宋神宗求成心切,熙宁变法在缺少一支精干的官员队伍的情况下就匆匆上马了。
由此看来,“物以相之”是何等的重要啊!林纾评析《游褒禅山记》时说道:“此文足以概荆公之生平。
‘志’字是通篇之主,谓非定力以济之,即有志亦复无用。
故公之行新法坚决,不信人言也。
所谓‘无物以相之’,相者,火也;火尽又焉得至?故行新法亦须人以助。
武灵王行新法,有肥义诸人相之;公不得韩、富为之相,专恃吕惠卿、李定辈,无济也。
‘于人可讥’,则指同时指斥新法者;‘在己为有悔’,非悔新法之不可行,悔新法之不竟行也。
游山探奇阐明事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诗赏析
游山探奇阐明事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诗赏析游山探奇阐明事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诗赏析《游褒禅山记》是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式的说理文章。
作者以游褒禅山的见闻为喻,阐发了富有哲理性的见解,说明了在中要实现远大抱负,成就一番事业,或者是做学问,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充沛的精力,坚持不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品格和他的治学态度,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从开头至“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为第一部分,只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从“于是予有叹焉”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为第二部分,主要写游山的感想体会;从“四人者”至“临川忘某记”为第三部分,记游山的同伴和时间,第三部分为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第一部分记游和第二部分说理则是文章的主体。
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即第一自然段。
文章首句开门见山点明所游之地,照应题目。
接着,文章介绍了褒禅山名称的来历,考证了禅院的由来,引出了华山洞的位置及其命名原由的说明,为下一层记游叙述作铺垫。
文章进而辨明碑文音读之误,为第四自然段的议论铺设伏线。
作者没有运用彩笔去描绘山水的明媚秀丽,而着重通过事物本原的考查和探索,使景物方位分明,作者行踪清楚。
这段文字看上去似乎显得“平淡”,但是,这都是作者妙笔独运之处。
读者可以从“平淡”的记叙中领略景物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能从中体会到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
细究这段文字,读者便可发现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晰。
第二层即第二自然段。
这一层作者紧扣一个“游”字,继续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一句写“前洞”,仅用了十九个字便概括了它的特征,并为下文游“后洞”作比较、发议论做好准备。
第二句写“后洞”,处处与前洞作对照,强调了后洞的“窈然”、“甚寒”,以及“好游者不能穷”的奇景。
两调相互映衬,险者更险,夷者更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用简洁的语言略写了前后洞的概况,便顺势而下,详细地记叙游后洞的情景。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
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 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 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 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 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 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第 2 页 共 பைடு நூலகம் 页
游褒禅山记 作者: 又称: , 字: ,是: , 号: , 世称: , 谥号: 。 ,
之一,本文选自: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 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 名之也。距洞 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 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 “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 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 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 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 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 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 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完整word版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推荐文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古今异义词: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治学的人、求学的人)一词多义: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夫夷以近,贝y 游者众;险以远,贝y 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 ,表并列) ⑤由山以上五六里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承接) ⑥无物以相之(来) 4、而1、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H ^一(十分之一)2、 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不同一般的)3、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了)4、 由山以上五六里(而,上)5、 何可胜道也哉(尽)6、 于是余有叹焉(对此)7、 1、 “观”:观察、看。
“古人之观于天地……” a _r景象。
“非常之观”。
2、“得”:能够。
“不得极夫游之乐”。
3、 以:(1)但是,却。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2)因而。
而人之罕至焉。
5、其:丿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那些)⑤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一个“其”,我们,人称代词;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人”)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6、之:(1)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2)的。
此余之所得也; 非常之观 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里。
【高中课内阅读】高二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课内阅读答案
【高中课内阅读】高二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课内阅读答案高二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课内阅读答案写作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延熙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谐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实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存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岂可辨曰“花山”。
今言“华”例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存有感叹矣。
古人之必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存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保险以离,则至者太少。
而世之壮伟、瑰怪,非常之观,常是山险,而人之所罕至矣,故非有志者无法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无法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速,至于迷雾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无法至也。
然力不足以至焉,于人为可以诬,而在己为有悔;天下吾志也而无法至者,可以不屈矣,其愚讥之乎?此余之税金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去浅父,余弟安国平父、堵上氢铵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6.以下加点词表述有误的一项()(3分后)a.而卒葬之最终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尽c.而余亦悔其随之自己d.则或咎其欲出者责备7.选出对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3分)a.唐浮图慧褒始延熙其址。
浮图,梵语(和古印度语)音译,也文学创作“浮屠”或“佛图”,本意就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赤壁赋》苏轼
古文观止》的编者对这篇散文的 评价是:“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 俱是论学。”
《前赤壁赋》苏轼
“游山洞”与“做学问” 趣比 游山洞 做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 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 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达成者少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博大精深大学问 随之出者—— 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 游洞之力—— 求学之力 物(火把)—— 求学之客观条件 仆碑文字导致谬传—— 求学应深思而慎取
明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
2、得到一个道理: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
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 思慎取”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领会 这两者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前赤壁赋》苏轼
他得
作者是围绕着“有所得”来展开全文。 那么,作者从这次游玩中“得”到了什么?
《前赤壁赋》苏轼
王安石“得” 到了什么?(之一)
《前赤壁赋》苏轼
片段示例二
登泰山 在泰山之巅,总让人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我有幸去 了一次。那天,天朗气清,只是时不时的有几丝白云懒散的从天空爬过,可 见度十分之高,正是登山观景的大好时机。于是开始兴致勃勃的向山顶开拔 。一路上,清流激湍伴随左右,还有那欢快鸟鸣环绕随行。 在山顶上,向远处眺望,我看到了绵延起伏的山峦。鸟瞰 大地,大地似乎就匍匐在我的脚下。在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 感觉,一种“君临天下,唯我独尊”的感觉。 在下山时,我觉得大地不断在抬升,等我到山脚与这广阔 的大地融为一体时,再回头仰望泰山,我是多么的渺小。刚才的站在巨人肩 膀上的感觉是多么的可笑,我一回到地面,一切都被打回了原形了。 现在我明白了,只有靠自己,那些得到的才能恒久;那些 借别人之力而得到的东西,总有一天会烟消云散的。
《前赤壁赋》苏轼
作业
请以你所看到的景或经历的事情 为载体,先写景、叙事,然后由此生发某种 感慨。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段。
《前赤壁赋》苏轼
总结
王安石通过游褒禅山,“得”到了做事 要“尽吾志”,治学要“深思慎取”。这让他在政 治上和文学上都大有成就,成为“十一世纪中国的 改革家”和“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们通过学《游褒禅山记》“得”到 的不仅是写作的技巧,更多的是做事尽力、治学严 谨的精神熏陶。我相信只要以此为准则我们每一个 人也会大有作为的。
生命,每个人都有一次,有志的 人才可以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只 有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才 能经得起风雨人生的考验。只有不 懈进取,立志坚定的人才有“乘风 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 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
《前赤壁赋》苏轼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常宁一中 雷敏
《前赤壁赋》苏轼
教学目标
1、得到一种写作方法:掌握并运用因事
《前赤壁赋》苏轼
《前赤壁赋》苏轼
(1)从哪里得到的?
记叙部分 :(前洞)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入 之甚寒,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洞) 余亦悔其了什么?
议论部分 于是余有叹焉: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 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至于幽 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 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矣,其孰能讥之乎?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 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可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也。
《前赤壁赋》苏轼
思考:王安石认为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其中 最重要的是哪个条件?
成功需要“志” “力”“物” 三个条件,其中 最重要的是 “尽吾志” ,“尽吾志,可以无悔 矣” 。 志----意志、 志向 力----个人的努力,先天条件 物----外在的客观环境,外力的帮助 尽吾志---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这篇游记并没有像普通游记文章一样,详细叙述 在游玩过程中所看到的景物,而是以简略的有目的的记游为载 体,生发议论,阐述道理。类似这种的写作手法叫因事说理、 缘景抒情或叙议结合。我们在叙事或写景状物的文章当中运用 这种手法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思想性。
《前赤壁赋》苏轼
片段示例一
枫 卫生包干区的地方长着几棵茁壮的大树,确切的说是几棵枫树。那大树 看起来似乎饱经风霜,面对这如此凛冽无情的北风毫不怯懦。它坚挺、笔直、 粗壮的身躯没有丝毫的弯曲。又是一阵北风刮过,正在打扫的我赶紧把手伸 进口袋。但这时我抬头一望,看见枫树枝头仍然挂着不少枫叶,抓紧树枝, 任凭北风如何呼啸它就是不松手。 我不解了,在我看来,叶落是必然的,万物的循环是永不停歇的。就 像人类的生老病死,这是不变的自然法则。正因为有了春夏秋冬的周而复 始,才有了这多彩的自然世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叶落就是代表着新生,只有叶落了明年的枫树才会更茁壮。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 山” 。今言 “华” ,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
《前赤壁赋》苏轼
王安石“得” 到了什么?(之二)
重点品读: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止也,然
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 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 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前赤壁赋》苏轼
己得
我们“得”到了什么?(之一)
作者由古人的“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 “有所得” 的 事实,引起了深入的思考。在他看来,成功需要 “志”“力”“物”三个条件,并且其中“尽吾志”起着决 定性作用。就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或结合实际,谈谈 你的感受。
《前赤壁赋》苏轼
我们得到了什么?(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