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记念刘和珍君
7、记念刘和珍君
讨论以下两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 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 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 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 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 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 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更何况是徒手。”
小结
• 文章有对烈士遇难的痛心叙 述,也有对反动政府及无耻 文人的无情揭露;有对烈士 精神的深情歌颂,也有对 “三· 一八”惨案事实的深 刻思考与总结;有对庸人忘 记历史的谴责,更有对真的 猛士的激励,对未来由衷的 期望。
2、结合小节大意划分层次,并说出大意
• 第一部分(1~2节):写写作缘由——纪念 刘和珍、唤醒民众。 • 第二部分(3~5节):写“记念”主体—— 刘和珍的事迹。 • 第三部分(6~7节):写这次请愿运动对于 将来的意义。
结合课文,谈谈你所认识的刘和珍
• 为了国家不惜牺牲生命的真正的中国青年 • 有责任、敢担当,不畏恶势力,勇于反抗 恶势力,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革命勇士 • 乐观温和的女子 • 有情有义的女子 • 爱国的热血青年
仿写句子:这样,我们看到了一位柔弱中带 着刚强的刘和珍。她像一朵花儿,始终温和 地微笑着;她像一颗树,始终坚定地站立着。
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题
• 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 第二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 第四节“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 第五节“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 第七节“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 刘和珍君”
了解历史
说说你所知道的“三· 一八”惨案?
事件当事人:请愿的群众、段祺瑞执政府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日本帝国主义 支持下的奉系军阀、国民军、日本帝国主 义纠集起来的八国联军
学案1: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知识回顾】(一)温故知新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见了《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结识了《藤野先生》。
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
(二)走近作家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三)背景:注解①了解背景及刘和珍等参与的爱国活动。
1.背景介绍: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
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
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记念刘和珍君--完美版
庸人
无恶意的闲人
善意批评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 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煤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思考
“其中”指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句话的意思? 意思是:徒手请愿者虽也留了大 量的血,但却只换了个“街市依旧太 平”,而于历史的进步毫无补益。
作者的感情基调:
刘和珍 反动当局
悲
爱国青年
愤
无耻文人
“ 为 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中 国 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而 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死 嫉恶如仇、勇于斗争 的 中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国 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的 善良与和蔼 青 欣然前往,无端在府门前喋血 年 爱国热忱 ”
对非人间的控诉
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是什么意思? “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残忍;“流 言”,则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走狗文人的 下劣无耻,比其主子更甚。有形的刀枪, 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舆论,就 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 恐怖。
我还有什么 白色恐怖 走狗文人:无耻 话可说呢? 默无声息的缘由?
无话可说? 白色恐怖
反动政府:残忍
走狗文人:无耻
默无声息的缘由?
惨象 +
流言
物 极 沉默:爆发,灭亡? 必 反
警告反动派
呼唤后死者
段政府卫队开枪,不是为驱散群众,而是要大开杀戒。
士兵没向侵赂者开过一枪,愿意为军阀卖命,镇压人民。 面对这洋的虐杀,政府还振振有辞,
文人要为之辩护,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
1、为人民幸福而幸福 2、为人民苦难而哀痛
二、作者反复说“写一点东西”为何要写?
1、记念死去的青年 2、批判段祺瑞政府及其文人迅“弃医从文”说说鲁迅为什么被称 为“民族魂”
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 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 到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 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 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 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 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 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 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 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 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 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
结合实际谈谈麻木的“国民性”
1、小悦悦事件。
2、碰瓷。
一名初中生用手机拍摄了一辆占用非机动车道的私家 车,遭到私家车上3女1男集体下车“围攻”。在视频 中,4名成年人一直在质疑中学生为什么要拍照,并说 这名学生读书读傻了。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鲁迅
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
浙江绍兴人。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 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 用的笔名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篇》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野草》
背景
大沽口事件 三一八惨案
自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本文围绕记念,写了记念的哪些方面内容?
缘由:记念死者
记念的目的 记念的内容 必要:提醒庸人 刘和珍其人 遇害事实 遇害经过 惨案教训 死难对将来意义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
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经标明。
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主要内容: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与刘和珍交往的一些往事,追忆了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表达了对英勇献身的烈士的无限哀悼,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激励继续战斗着“更奋然前行”。
课件7: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三、积累词语 (一)辨析正误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并解释。 1.电视连续剧《打狗棍》是一部以热河抗战为背景的传奇大 剧,讲述了民间英雄殒.身.不.恤.的艰辛抗战史。 辨一辨:
2.在当选总统前毫无军事经验的奥巴马,如何驾驭桀.骜.不.驯. 的美国军方高层呢? 美国《新闻周刊》记者乔纳森·奥尔特 出版的新书《承诺:奥巴马总统的第一年》进行了详细的披 露。 辨一辨:
阅读第二~六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1.对应目标 1 在第二部分,作者为何两次提到“有写一点 东西的必要了”? 答:
[明确] 第一个“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奉献作者的悲 哀和尊敬,控诉段执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 第二个“必要”,在于唤醒“庸人”,使人们记住这笔血债。 两次“必要”,突出了写作缘由。
(2)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记述了_刘__和__珍__在___学__潮__中__ 的__事__迹__和__在___“_三__一__八__”_惨__案__中__遇__害__的__经__过___,愤怒地控诉反动 派的暴行,驳斥他们的无耻谰言,呼唤庸人们从沉默中爆发。 (3)第六、七部分总结_“_三__一__八__”_惨__案__的__历__史__教__训__,探讨它对于 将来的意义。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1)赁.屋(lìn) (4)洗涤.(dí) (7)寥.落(liáo) (10)殒身不恤.(xù) (13)噩.耗(è)
(2)浸渍.(zì) (5)屠戮.(lù) (8)踌.躇.(chóu)(chú) (11)桀.骜.(jié)(ào)
(3)尸骸.(hái) (6)绯.红(fēi) (9)黯.然(àn) (12)诧.异(chà)
7《纪念刘和珍君》
我 她 苟活 为中国而死
从句子结构看: 避免歧义 先生从本人来看: 自谦之词 以谦恭的态度对烈士表达由衷的敬意
四节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 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 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 为怀疑。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 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 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 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 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 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 一个尽头!
纪念死难者应 采取的态度
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 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 表示对死 微薄 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
者的尊敬
灵前。
最后一句包含了几层意思?(我将深味
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 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 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 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 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 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 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 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 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 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 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①青年的血: 艰于呼吸视听。 ②文人学者:
悲哀,出离愤怒。
第一、二小节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
重点句赏析
1.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 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①青年的牺牲,使我悲痛万分艰于呼吸视听;
②所谓“文人学者”阴险论调,又使我的悲哀出离愤 怒。
这样写既揭露了政府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作家 的愤怒和悲痛。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 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为什么 说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3.“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
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此句从三个层次来揭露杀人者的凶残,而且层层递进。 第一层是“我”可以用最大的想象力来想象中国人的坏, 足见其坏之劣;
写作背景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 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 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3月18日,北京人民 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 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 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 民的“三· 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 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 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 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 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 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文章分析
鲁迅对刘和珍的认识源于哪些事件?
①预定《莽原》全年 ——“毅然” “反抗”; ②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微笑”、“温和” “黯然”、“泣下” ③前往执政府请愿,被杀害 ——“欣然”前往 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斗争精神 温和善良 虑及母校 有责任感 爱国热忱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 温和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 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作。 (12)百折不回: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 强。也说百折不挠。 (13)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 顾虑。
07 记念刘和珍君(复习用)
背
景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 年 月 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 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 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 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 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 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 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 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 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 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 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 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 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 余人, 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 余人 屠杀爱国人民的“ 一八 惨案。在这一惨案中, 一八” 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 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 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 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 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 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 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 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 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 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
•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 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 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 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 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 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 达心意了 •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 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 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 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 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 乎更加重了。
记念刘和珍君
小明星组
解题
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 “记”: 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 定字词。 思念 怀念 悼念 “念”: 对刘和珍的尊称。 “君”: “念”指出本文也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
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 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目睹 中国人的麻木愚昧,遂弃医从 文,立志于医治国民精神上的 疾病。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散 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草》,杂文集《坟》、《 南腔北调集》等。
•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 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 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 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 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 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身上“绝不宽恕”、“痛打落水狗”式的决绝的批判 性、战斗性为人所爱,被压迫者借此获得战斗勇气与精神 资源 。这就使鲁迅看上去冷酷、严峻、简单、工具化、具 有攻击性,甚至在“和谐社会”里日益显出其不和谐 看法2: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 史前进的,要吸取血的教训,改变 战斗方法。
四、鲁迅认为刘和珍牺牲的意义何在?
1、引用陶潜诗阐明 尽管影响不大,但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死者与青 山同在,人们会永远纪念死者。
2、鲁迅从爱国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国妇女的觉悟,高度 评价了“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肯 定了死者对将来的意义。
3、苟活者(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殒身不恤的 事实中,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猛士, 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行。
五、课文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悲愤的?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让民众看清反动政府杀害的是一群什么样的青年。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执政府虐杀的惨象,文人诬蔑的流言,使我悲愤 到了极点。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 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 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 “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 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 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 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 的,更何况是徒手。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 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二、鲁迅为什么多次写刘和 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和蔼”?
(1) 与反动派的凶残形成强烈的反差。 (2)流露出作者极度的悲痛之情。
(3)表现作者对反动派的抨击和揭露。
记念刘和珍君原文及思想内容
记念刘和珍君原文及思想内容《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作品《华盖集续编》中的一片文章,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故事会》周刊第七十四期。
店铺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原文和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记念刘和珍君》的原文: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7 记念刘和珍君
——极度悲惨、极度悲痛、极度黑暗、极度无耻, 极度愤怒,这才真正体会到了。 ——深入体会了这“非人间”的悲凉黑暗;没有 更好的形式悼念而歉疚;警告杀人者、魑魅魍魉, 不要肆无忌惮,高兴的太早,血债血还。
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 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 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 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 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 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 头! 赞颂革命志士、烈士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 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勇往直前、奋斗现身为最 大幸福!面对血腥的屠杀、暴行,毫不回避、奋然 前行、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 争,何等伟大、何等崇高! 人们的木木不醒悟,悲哀彷徨,不知道前行的方 向。这是痛苦,也是责任!
互文:帝国主义与反动的段祺瑞政府互相勾结合 谋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 ——揭露黑暗、正视历史的勇气与责任。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 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煤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
鲁 迅
一 九 二 六 年 四 月 一 日
大沽口事件和三一八惨案
•
1926年3月,奉军在日帝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国民军 队同奉军作战。日帝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 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开炮还击,将日本军 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纠集英、美、法、意、荷、比、 西等8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 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种种无理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 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 武力威胁北洋政府。 • 天津大沽口事件激起中国人民极大愤慨。 1926年3月18日, 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北京总工会、学生联合会等60多个团体和 80多所学校共约5000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 通牒国民大会”,抗议日本军舰侵入大沽口、炮轰国民军, 声讨英美日等八国无理通牒中国的罪行。大会决定:通电全 国一致反对八国通牒,驱逐八国公使,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撤退外国军舰,电请国民军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战。 会后, 群众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当队伍来到段政府国务院 门前时,遭到埋伏的军警排枪射击和大刀砍杀,当场打死47 人,伤200多人。 鲁迅把这一天称作“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 天”。
纪念刘和珍君几年级内容
纪念刘和珍君几年级内容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一篇杂文,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也有鲁迅的文章,共8篇,分别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风筝》,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四单元《社戏》,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阿长与》,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藤野先生》、第二单元《雪》,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故乡》,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和单元划分可能存在差异。
建议查阅所使用教材的目录,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7记念刘和珍君
《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
杂文集 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准风月
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
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评 价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人民称为“民族 魂”。
背景解读
• 1926年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 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国民军违反《辛 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 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 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 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 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 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 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 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提示】 一、二 文章缘起 → 纪念逝者 牢记血债
三、四、五 “记念”的主体 → 交往始末 惨遭杀害
六、七 总结“三一八”惨案 → 经验教训 死难意义
• 2.作者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的切入点来纪 念“三一八”惨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了刘和珍,提到 了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
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就是请愿
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
奉献尊敬,颂扬她们的勇毅,告诫她们要注意斗争 的方式,激励她们“更奋然而前行”。
•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当局者”)、 几个“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对于他们,作 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
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
7 记念刘和珍君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
“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从背部 入”驳“暴徒”一说。
她是一个敢于斗争,有着高度的责任心的热 血青年,“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因此 “受人利用”不攻自破。
4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 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 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 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 默中灭亡。
军 阀三 残一 酷八 屠惨 杀案 群中 众
刘和珍印象
“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预定《莽原》 参加师大学潮 前往政府请愿 毅然 反抗 追求进步,渴望真理 坚持正义,敢于斗争
微笑 黯然
欣然
和蔼亲切,善良乐观 有事业心,有责任感
自愿参加,爱国热忱
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远见卓识, 温和善良而又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鲁 迅
记 念 刘 和 珍 君
有这样一种女性
让 我 们 学 会 为 美 而 感 动 不似最 胜一是 凉朵那 风水一 的莲低 娇花头 羞,的 温 柔 ,
……
有这样一种女性
作让 享我 受们 学 会 把 忧 愁 当
在 雨 中 哀 怨 哀 怨 又 彷 徨 丁 香 一 样 的 忧 愁 , 丁 香 一 样 的 芬 芳 , 丁 香 一 样 的 颜 色 ,
直接面对, 不回避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
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
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
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
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 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记念刘和珍君
明确:段政府的残酷屠杀,
使作者感到极大的悲愤,以 至无话可说的地步。而反动 文人的造谣、诋毁,又使作 者感到极大愤怒,痛定之后, 必须对这次事件作出最客观 的深思与发掘,因而要写文 章进行战斗。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
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 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 福者?
明确:哀痛——以……为哀痛
结果:不在沉默中爆发革命, 摧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就 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 治,被灭亡。鲁迅先生怀着 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 号召,启示人们: 奋起反抗
5.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
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 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 缕血痕抹杀了。
首先这句话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
讽刺反动政府的暴行,加强了抒情 和议论的效果,增加了文章的感染 力。 敌人的“伟绩”也好,“武功”也 好,“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 了”。也就是说,中外反动派屠杀 中国人民的“伟绩”和“武功”, 统统被“三个女子”不畏强暴、 “沉勇而友爱”的伟大精神压倒了。
明确:作者反复写她的微笑
和蔼,侧面写明情愿群众的 身份、形象,让人了解到这 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与 段政府的下劣凶残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段政府杀害的就 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 残暴与险恶用心便不言而喻。
4.沉默呵,沉默呵!不在
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 灭亡。
两种沉默,两种前途,两种
Hale Waihona Puke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
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 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 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 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 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
完成下列表格:
哪类人
组成
作者的态 度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7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2、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
3、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1、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1、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
2、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方法:自读分析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课型:新授课教具准备:课件。
教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引:课件:长歌当哭庸夫亦起振作之色,热血为证猛士当更奋勇而前。
(同时,展示“三一八”惨案的相关图片,播放悲愤的课文朗读录音和沉痛的背景音乐)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
在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按捺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二、相关背景1、题解:①标题“记念”是否是书写错误?“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由此可知,本文应为一篇纪念性的回忆文章。
②名字后面还有一个“君”字,这个“君”不显多余吧?尊称。
2、作者介绍:这是我们在高中阶段第一次学习鲁迅的作品,所以我们在这里多说他几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①鲁迅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个“第一”,我们尝试着填填空看?②谁知道“鲁迅”这个笔名的含义吗?什么时候开始使用这个笔名的?愚鲁之人应快做;1918年5月,《狂人日记》③鲁迅在小说、散文、杂文各个文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你能分别说出他多少作品集?3、背景介绍过渡:鲁迅的作品是一部民族启示录:记录着民族对黑暗的愤懑、对光明的渴慕。
毛泽东:“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的骨头是最硬”。
课件展示:1、大沽口事件——导火索: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
2、国务院请愿:16日,日本借口维护《辛丑条约》, 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祺瑞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
这种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200余人的“三•一八”惨案。
4、惨案之后(一):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5、惨案之后(二):当噩耗传来,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
当晚,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在文中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而且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之后,鲁迅又相继写下了《死地》、《可惨与可笑》两文。
两星期后的4月1日,鲁迅写下了本文:《记念刘和珍君》。
三、整体理解课文:1、理清结构思路①阅读课文,分别概括七个小节的主要内容,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播放背景音乐)2、分析刘和珍的人物形象①本文名为“记念刘和珍”,那么文中“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嫉恶如仇、勇于斗争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善良与和蔼请愿,欣然前往爱国热忱②文中反复写她“常常微笑,态度很温和”,试找出它们,并说说其作用?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1、突出其善良、谦和、纯真。
2、侧面反驳对烈士的中伤、污蔑。
3、与反动派的凶残作鲜明对比。
4、既写出了刘和珍的善良、温柔,又驳斥了反动派诬陷的卑劣无耻以及暴行的惨无人道。
5、悲剧是将美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文章更具有悲剧的力量!③小结:那么,在鲁迅的笔下,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是鲁迅的学生。
④鲁迅与刘和珍本来就是师生,为什么鲁迅此时称刘和珍为学生时却“觉得有些踌躇了”?表达对刘和珍的崇敬;觉得自己只是个苟活者,自己不配做她的老师。
(苟活到现在的我)。
四、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①作者说自己是“苟活者”,显然与“刘和珍”、“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是不同类的人了,那么课文到底写了哪几类人?②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这样的几类人,他们各自有何举动?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③这样看来,尽管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其目的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作者文中提到另几类人各有何目的?由此能否推出作者总的写作目的?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进步青年刘和珍等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
三、理解本文的情感脉络:①本文的基本情感是什么?两个字?悲、愤②请概述本文的情感发展的大体脉络?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
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
③思考:请找出文中能够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重要语句?“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④思考:如何理解作者一会儿“无话可说”一会儿又“还有要说的话”这样自相矛盾的说法?现实非常黑暗、残酷,再说有什么作用?只好不说。
☆出于“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考虑,又有要说的话。
☆或由于太悲愤了,无话说,☆或由于还要思考,不能说,或由于环境险恶,不便说。
四、研读第一部分:写作缘由1、文章写于当年的4月1日,一般来说记叙同年发生的事情是不需要表明年份的,或仅仅说“今年”即可,但是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写成“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以“中华民国”来纪年,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
作者对“中华民国”一向是嗤之以鼻的。
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在作者看来,所谓“中华民国”早已经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因此,作者在文章开篇写“中华民国”具有讽刺意味,我们不难从这庄重严肃的文笔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追悼会那一天,我为何独在礼堂外徘徊?作者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痛,独自徘徊沉思。
3、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了写作此文的缘由。
“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4、语段赏析: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①理解几个重点词的含义尤:程度副词,更加出离愤怒:愤怒到了极点深味:深深地体味非人间: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暗统治,指反动统治下的社会黑暗,实为人间地狱最大哀痛:为烈士的死难感到极度哀痛它们: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快意:感到痛快奉献“表示对死者的尊敬②理解“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使我艰于呼吸视听。
此后几个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使我难于痛定。
”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揭露反动军阀制造了流血惨案,走狗文人在惨案后制造流言的罪行,表达难以用语言的愤怒和悲痛。
③理解“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表示要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非人间”。
(二)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
(三)警告“非人间”的妖魔鬼怪,不要高兴得太早,血债一定要用同物偿还。
5、语段赏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①理解几个重要词语的含义真的猛士:真正勇猛的革命者直面、正视:“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直接面对,不回避;“正视”,直接面对,正眼看,不回避。
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可以理解成: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的。
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
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具体来说就是指的指刘和珍等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的革命青年。
另一种理解是: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