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储备库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储备库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你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一章概论
一、项目概要
(一)项目名称
粮食储备库建设项目
(二)项目摘要
1、指导思想
依托XX县这个年粮食播种面积(数字)余万亩、粮食总产逾百万吨的农业大县的县情,在XX工业园内建设50000吨粮食储备库,同时基于粮库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秉承以厂养仓、以仓促厂,形成粮食仓储、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建设年产50000吨优质精制籼大米生产线,促进XX县粮食生产,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当地经济发展、推进“三农”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2、粮食储备库建设方案
按照国家《粮食仓库建设标准》和《粮食平仓库建设规范》,以选定粮食储备规模建设现代化散装平房仓,该仓储群隔热及气密性能好,配套通风减压、粮食进出仓系统等,装粮高度高,能满足绿色环保、节能低耗的长期储粮性能要求。
同时按照《粮油储藏技术规范》采用新的“四合一储粮技术”等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即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来实现对粮情变化的实时监测、对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与预测、对异常粮情提出处理建议和予以控制的措施等的粮情测控系统;利用通风设备,强制粮堆内湿热空气与外界干冷空气进行交
换,改变粮堆内的空气状态,降低粮食的温度和水分,以提高粮食储藏的稳定性的储粮机械通风技术;通过强制磷化氢气体在粮堆中的均匀分布,并使规定的气体浓度在仓内保持一定的时间。
若在熏蒸期间气体浓度低于规定值时,需要进行熏蒸气体的自动补充,当达到规定的气体浓度时,自动停止。
目的是控制熏蒸期间气体在规定浓度范围,杀死各虫期的储粮害虫的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在降温的同时可以保持和适量调整粮食水分,具有保持水分冷却通风、降低水分冷却通风和调质冷却通风三种功能,是一种绿色储粮保鲜的重要技术措施,保持和改善储粮品质,提高储粮安全稳定性的低温储粮技术,确保安全储粮。
3、年产50000吨优质精制籼大米生产线建设方案
运用新工艺、新设备降低加工过程中的增碎;采取灵活多变的工艺路线,满足加工高、中、低多种成品大米需求;实现副产品的集中收集,采用(必要的)自动控制和模拟显示,提高智能化水平,减少人员配备,降低操作难度和电耗;采取两级除尘杜绝环境污染,在保证上述要求的前提下,重在提高“投入产出比”,使新建的米厂十年不落后。
4、建设内容
以能达到粮食储备库的要求为目标,总体规划建设8万吨(以优质稻谷仓容为基数,折合小麦仓容规模10万吨)散装平房仓粮库,囿于目前供地规模限制,总体建设分为两期实施。
第一期建设5万吨优质稻谷散装平房仓粮库,配套装卸、输送、清理、除尘、计量、储
存、打包、烘干、检化验、机械通风、粮情测控、熏蒸等设备及设施、配套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等;同时基于稻谷轮换的需要和鄱阳稻谷的盛产情况,配套建设年产5万吨精制籼大米加工线;配套公用工程及总图运输设备及设施;配套一期工程的道路硬化、厂区美化、绿化、生活福利办公等工程。
5、建设规模
总体规划建设8万吨优质稻谷散装平房仓粮库,配套建设年产5万吨优质精制大米生产线,其中一期工程建设5万吨优质稻谷散装平房仓粮库,配套建设年产5万吨优质精制籼大米生产线。
6、用地规模
总体规划用地75亩,其中一期工程计划用地41.5亩。
7、投资规模
总投资规模135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900万元,配套流动资金5600万元,配套流动资金中铺底流动资金1700万元。
8、项目资金筹措方案
总投资135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900万元,由企业自筹解决;配套流动资金5600万元,项目建成投产后,由企业向当地农业发展银行申请贷款。
9、项目建设单位
XXXX有限公司
10、企业性质
民营股份制
11、项目主管单位
XX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12、项目性质
新建
13、企业负责人及联系电话
(1)企业负责人
XXX
(2)联系电话
XXXXXXXXXXX
14、项目负责人及联系电话
(1)项目负责人
XXX
(2)联系电话
XXXXXXXXXXX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基本原则、基础资料和主要内容
(一)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原则
综合项目的市场、资金因素、现有场地条件等,本次可行性研究按如下基本原则进行编制:
1、储备稻谷仓容50000吨、年产优质精制籼大米50000吨
2、按现有场地及建设规模建设储备稻谷仓库、建设大米加工厂,购置相关设备,配套公用工程、总图、环保、消防等。
(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资料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
4、《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
5、《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6、《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十二五”建设规划》
7、《粮油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8、《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9、《XX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10、《粮食仓库建设标准》
11、《粮食平房仓设计规范》
12、《粮油储藏技术规范》
13、按现代企业规范、国家有关财务、会计账务处理的要求
14、企业或同行业设计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技术参数、消耗、现行原料、产品、副产品销售价格等经验数据。
15、《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十二五”建设规划》提供的《主要仓型投资测算表》、《烘干设施建设投资测算表》提供的现行新建散装平房仓(含仓库土建、配套保粮设备及设施投资)、烘干设施投资(烘干能力5万吨/年);年产50000吨精制大米项目(日处理规模为200吨生产线1条)设备及设施由有关厂家提供的最近报价;按《国家房
屋建筑工程定额XX省估价表》和相关定价估算标准并以XX县当地实际建筑材料和人工工资费用价格等估算的土建工程投资。
三、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
(一)产业背景
1、粮食基础设施建设
(1)全国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十一五”时期,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约800亿元,其中中央补助投资约100亿元,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仓房维修改造和农户储粮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十一五”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加大了对粮油仓储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
全国共投入建设资金约360亿元,其中中央补助投资约80亿元,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约280亿元。
共建设仓容6400万吨,油罐1000万吨,烘干能力3000万吨,维修改造仓房约1.1亿吨。
截至2010年底,全国粮食仓储企业有效仓容达到3.49 亿吨、油罐罐容1410万吨、粮食烘干能力1.1亿吨。
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34%、194%和58%,基本能够满足粮油收购储备需要。
“十二五期间”,在粮食主产区、西部地区和后备基地新建仓容2000万吨;新建烘干能力800万吨,维修烘干能力2500万吨,淘汰一批技术落后的烘干设施,使全国烘干能力保持在1.1亿吨以上,其中东北地区9100万吨以上,南方地区2000万吨以上;在36个大中城市建设成品粮应急低温储备仓100万吨。
(2)XX省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05年底,全省共有粮食收购库点2065个,总仓容达1600万吨。
全省现有2065个储粮库点中,2.5万吨容量以上的库点只有96个,占总库点数4.7%,其余都很分散,且规模偏小,有的只有500-1000吨,布局也不尽合理。
现有1200万吨仓容中,完好仓容只有850万吨,其余都是需大修或待报废的仓库。
除国债资金建设的225万吨仓库机械化作业程度较高外,其余大部分仓库都只能靠人力装卸、搬运,机械化作业程度低。
2、粮食产后损耗
粮食产后损耗包括收获损耗、储藏损耗、运输损耗和加工损耗。
(1)国际粮食产后损耗状况
粮食产后损耗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发达国家损耗率低,而发展中国家粮食损耗普遍严重。
由于冷藏设施不足,世界上大约25%的食物没能进入消费者手中,而是被产后各环节损耗。
发达国家的粮食储藏以现代化冷库或气调库为主,进行低温、干燥、防虫、防霉、防鼠储藏,政府、农户或农民合作社针对储粮的用途、储藏期长短进行储粮协作,粮食储藏损耗率一般不超过1%,低于联合国粮农
组织规定的储藏损失不超过5%的指标。
如韩国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造稻米加工中心,提供稻米烘干、储存、加工和运输服务,使韩国稻米产后损耗率从私人农场加工时的6%下降到1%。
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以家庭农场或村庄储藏为主,储藏设施不足,技术落后,难以防止菌虫鼠雀对粮食的损毁,导致谷物和豆子在农场储藏环节的损耗率分别为4.4%-14%和9%-29%。
发展中国家大约30%的粮食在储藏和运输环节被损耗掉。
据产后损耗信息系统资料显示,2003年至2008年,东非和南非18国组成的区域,其粮食产后损耗率每年都在14%以上,2007年和2008年的粮食产后损耗率分别为15.1%和17.4%。
有学者根据东非和南非38个地区的73个数据研究发现,不同谷物品种在不同气候环境下的产后损耗率为9.3%-17.9%。
南亚地区利用传统和现代方式对稻米进行产后处理的损耗率分别为30%-55%和9%-44%,现代化处理方式能在储藏和加工环节大幅度降低稻米的产后损耗。
(2)我国粮食产后损耗状况
专家分析,我国谷物产后综合损耗率为11%~15%,目前,我国每年仅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损耗就达3500万吨以上,而储藏损耗占的比例为4%~5%。
由于粮库储藏实行的是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方式,不同性质企业的粮库储藏损耗率差异明显。
以中储粮总公司及其收编管理的国家粮食储备库为主体的中储粮系统,粮食储藏损耗率主要在0.1%-0.5%之间;由原国营粮食企业改制而成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其损耗率通常在1%以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进入的私营企业和个体粮食经营者,其储粮损耗一般在5%以上;农户方面,
由于技术滞后、方法简单、仓储设施条件差,农户储藏粮食的损耗更大。
以2013年国家统计的稻谷产量20329万吨,按储藏损耗率4%~5%计算,在储藏环节损失稻谷163亿斤~203亿斤,相当于鄱阳县稻谷产量的7~9倍,可满足国内居民56-70天(2007年我国粮食人均消费粮388公斤)的口粮消费。
因此亟需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同时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粮食仓储设施投入,加快仓储设施建设步伐,改善粮食仓储设施的基础条件,提高粮食储藏技术应用水平。
同时积极推进储粮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改进粮食储藏方式,开发和引进先进的粮食储存设施,提高储藏设施利用效率。
开展粮食储藏管理方式、先进技术和新装备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增强创新意识,努力实现“绿色储粮”,降低粮食储藏成本,减少粮食储藏损耗。
3、粮食加工
(1)我国粮食加工产业发展背景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传统产业,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被赋予新的内涵,是工业化理念、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的核心环节和重要突破口。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有效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在生产(初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品)、流通(农产品市场)这一农业产业链条中,农产品加工环节是增值空间最大的环节,也是改变农业弱质、低效形象,逐步使农业产业达到甚至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潜力所在。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有效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与国外相比,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2.0~3.7):l,而中国仅为0.6:1;发达国家工业化生产的食品占
消费量的90%,而中国仅占25%;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达80%以上。
而中国只有45%,深加工仅占20%。
引导粮食产地加工,有利于发展产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节约社会运力;有利于降低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社会物流成本;有利于产销对路,适应市场需求。
中国不仅是一个粮食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和加工大国。
正常年景我国年产稻谷2亿吨左右,这些丰富的粮食资源为我国粮食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粮食加工业是粮食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行业,是粮食产业化经营(或者说粮食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搞活粮食经营,提升粮食附加值的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也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工业,粮食加工的产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个永不衰败的朝阳工业。
(二)政策背景
1、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
2013年12月10~13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2013年12月23~4日召开的中
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表述进一步展开: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从中央会议的密集表述可以提炼出20字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即“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国家的“一号”战略。
2、有关粮食安全和加工的有关规划的要点和精神
(1)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印发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经贸[2007]2136号),《规划》认为:“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
保障粮食安全关系发展改革稳定大局。
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实现粮食散储、散运、散装、散卸(即“四散化”)的变革,提高粮食流通自动化、系统化和设施现代化水平,对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降低粮食流通成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了我国粮食现代物流的现状与挑战,“仓储设施不能适应散粮接卸的需要。
目前现有完好仓容中只有约11%是适合粮食散装散卸的立筒仓、浅圆仓,其余89%的平房仓不适应散粮接收发的需要。
关内主产区交通枢纽地区和南方部分主销区,散粮中转库容不足”,提出
了“建设和改造部分散粮中转库”,“在主要散粮物流节点,新建部分散粮中转设施”。
(2)《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分析并预测: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
“粮食需求总量继续增长。
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89公斤,粮食需求总量达到5250亿公斤;到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公斤,需求总量5725亿公斤”、“粮食消费结构升级。
口粮消费减少,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居民口粮消费总量258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9%。
到2020年口粮消费总量247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3%。
饲料用粮需求增加,据预测,到2010年饲料用粮需求总量为1870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36%;到2020年将达到235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41%。
工业用粮需求趋于平缓”,提出要“加强储备粮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储粮条件,提高粮食储藏技术应用水平,确保储粮安全”。
(3)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2011年12月编制了《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分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保障粮食供求平衡的难度加大。
受资源环境约束、种粮成本增加、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较低以及人口增长、工业化、城镇化等影响,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偏紧状态”,“粮食流通基础设施还有很多薄弱环节。
仓储、物流体系不完善、分布不平衡,仓房维修改造资金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流通基础设施和科技发展缺乏持续、稳定投入”。
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粮食行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供给
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仓储物流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推进法制建设,全面实现依法管粮;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竞争有序、监管有力、质量安全的现代粮食流通格局”,以及“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粮食仓储设施满足粮食增产、保障供给的要求,基层粮库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使粮食主产区基本消除长期露天储粮,并建立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的具体目标。
并提出了“完善粮食仓储设施”、“加快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仓储设施布局,加大仓房维修改造力度,加快烘干设施建设。
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的总体要求,以及“加强仓储设施建设”,“优化粮食仓储设施布局,推广应用粮库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仓房设施标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
新建粮食储备仓容2000万吨,增加仓储能力”、“推进仓房维修改造”,“全国维修改造仓容1亿吨以上。
重点对仓房防潮防雨、保温隔热进行维修改造,配置必要的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等储粮设施和装卸输送设备,配置检化验仪器,推广低温储粮、气调储粮等绿色储粮新技术”的具体要求和任务。
4、国家粮食局2012年1月编制了《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十二五”建设规划》,《规划》指出:“当前,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地区间进展不平衡,应急保障能力等薄弱环节有待加强;基层粮库仓储设施陈旧老化严重,急需维修改造提升功能;粮食物流‘瓶颈’尚未突破,跨省散粮运输比例
不高;新仓型、新技术、新工艺等研发推广力度不够,制约设施建设水平”,提出了“到2015年,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基本满足粮食增产、保障供给的要求。
完善粮食仓储体系,达到现代化水平;基层粮库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基本消除长期露天储粮,并建立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的发展目标,制定了建设的主要任务和项目布局,要“加强粮油仓储烘干设施建设”,“完善中央和地方储备设施,优化全国粮油仓储设施布局,推广应用粮库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仓房设施标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
在粮食主产区、西部地区和后备基地新建仓容2000万吨”,“重点在《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800个增产大县增加粮食收储仓容能力建储备仓容1000 万吨”,测算“按照平房仓60%、浅圆仓20%、钢结构保温仓等其它仓型20%的比例测算,投资74亿元”。
并提出要实现这些目标,要“引导多渠道投资”,“除政府投资外,充分调动企业等各方面积极性,对法律法规未禁入的领域,积极引导民营等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投入建设”。
5、2012年1月,国家粮食局下发了《关于印发〈粮油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国粮展〔2012〕5 号),《规划》提出: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区位优势,推进企业适度集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现代粮油加工基地或产业集聚区。
鼓励和支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粮油加工园区,延伸产业链条,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综合利用全、带动能力强的粮油加工园区,实现加工与相关业务的对接和整合,使之成
为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新型载体,形成集粮食收购、储藏、运输、加工、销售、配送等为一体的现代粮食产业集群”,完善产业布局,对稻谷加工业,要求“在长江中下游、东北等稻谷主产区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大米主销区建设或重组一批年加工稻谷20万吨以上的龙头企业,扶持年加工稻谷100 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
重点发展优质营养健康大米、专用米等及米制主食品、方便食品,米糠、稻壳和碎米综合利用。
到2015 年,专用米、营养强化米、留胚米、发芽糙米等营养健康新产品所占比重提高到10%以上;日处理稻谷200 吨以上企业的产量比重提高到60%以上”。
6、2006年,XX省制定了《XX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认为:XX省粮食现代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不能适应“四散”作业需要。
提出:“为实现我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建立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根据我省粮食物流现状,要加大“粮食仓储设施项目建设”,“在各通道的主要物流节点,新建或扩建粮食立筒仓,平房仓等散粮仓容100万吨,完善和改造老旧仓房50万吨”。
7、2014年,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在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提出:2014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要“全面实施‘粮安工程’,提升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能力。
‘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部署的重要任务,要把‘粮安工程’作为粮食安全的守底线工程,放到农业现代化大局中统筹布局、协调推进。
要创新投资机制,管好用好中央的补助资金,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加大投入,鼓励和引导粮食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粮安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粮食
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争再用3~4年的时间提前完成《粮油仓储设施建设方案(2009-2020)》提出的1000亿斤仓容建设任务”。
(三)XX县粮食生产和加工的县情
1、XX县有关粮食生产的县情
(1)XX县位于XX省东北部,地处XX、XX、XX、XXX四市的中心地带。
东经XXXºXX′XX″—XXXºXX′XX″,北纬XXºXX′XX″—XXºXX′XX″之间。
东界XXX市XX县、XX区、XX 市,南与XX县、XX县隔河相望,西部与XX县相接,北与XX县和XX省XX县为邻。
县域总面积(数字)平方公里,东西宽(数字)公里,南北长(数字)公里,区域辽阔,是XX省版图第二大县。
(2)XX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全年平均气温17.6℃,全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000小时以上,日照百分率为40%以上,年均降水量1608毫米,无霜期达275天以上。
受人为耕作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土壤普查时测定,水稻土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红壤土有机质含量可达3%以上。
良好的光照、适宜的温度、充裕的水分、肥沃的土壤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全县有耕地面积(数字)万亩,其中水田(数字)万亩,旱地(数字)万亩。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扶持的政策支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数字)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逾(数字)万吨。
因“山有林麓之利,泽有蒲鱼之饶”,因而自古以来,就有“银XX”之美称,“鱼米之乡”之盛名,一直被国家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
至2013年底,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连续八年荣获全国粮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