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王昌龄 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出塞二首》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出塞二首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
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出塞 王昌龄全诗赏析
出塞王昌龄全诗赏析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出塞王昌龄全诗赏析(共含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王昌龄出塞全诗赏析王昌龄出塞全诗赏析《出塞》由王昌龄创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
塞(sài):边关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匈奴圣地,汉朝大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
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卫李,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
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
7.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8. 度:越过【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今属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中进士,历任汜水尉、校书郎,天宝元年贬江宁丞,天宝七年又贬为龙标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安史之乱起,他避乱回乡,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边塞诗或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了杀敌卫国的热情;或描写长期征战怀乡思亲的“边愁”,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一部分描写妇女生活的诗也很有名。
他的诗意境开阔,精神昂扬,语言流畅,言简意深,当时就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著有《王昌龄集》。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译文】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可是去万里之外打仗的战士还未回来。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英勇善战的李将军现在依旧健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塞》原文及赏析
《出塞》原文及赏析《出塞》原文及赏析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出塞》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塞作者:王昌龄年代: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出塞二首⑴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⑵,万里长征人未还⑶。
但使龙城飞将在⑷,不教胡马度阴山⑸。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⑹,战罢沙场月色寒⑺。
城头铁鼓声犹震⑻,匣里金刀血未干⑼。
词句注释⑴出塞:出关,出征。
⑵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见义,秦汉时代的明月和雄关,即明月和雄关依然和秦汉时代一样。
⑶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关万里参加远地征戍的人都没有回来。
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 精选公文范文 --------------------------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昌龄的这首古诗《出塞》是慨叹边战不断,是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1)解释词语: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 ?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 ;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赏析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王昌龄《出塞》阅读题答案附翻译赏析
王昌龄《出塞》阅读题答案附翻译赏析王昌龄《出塞》阅读题答案附翻译赏析中国文学如一条清流在历史的峡谷中流淌,数千年来,成为传统民族文化的血脉和纽带,成为传统文化最美的组成部分。
千百年之下读来仍余音袅袅,那此既深含哲理、又富有辞采声韵之美的佳作,给人以强烈的精神上的享受,弦犹在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昌龄《出塞》阅读题答案附翻译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思考与练习](1)解释词语: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王昌龄《出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②,不教胡马度阴山③。
注释:①出塞:乐府旧题,原作二首,本篇为第一首。
②但:只要。
龙城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
他曾屡次打击骚扰的匈奴,武帝时任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
”龙城,应为卢龙城,当时为右北平辖地。
③阴山: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是古代中国北方的天然屏障。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赏析:这首诗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心理刻画;既表露了对边防战士的同情,又委婉讽刺了朝廷用人不当,同时表达了对平息边塞战事的美好愿望。
诗人把边境战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从而丰富了诗的内涵。
“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开始就创设了一个雄浑苍茫的特殊境界。
声调高昂,气势博大,耐人寻味,统摄全篇。
边关月色,常为触发征人思乡的景物。
边塞诗中写到“关”“月”的不乏其例。
但本诗在“明月”与“关”前分别冠以“秦时”和“汉时”,把空间景物融入时间因素,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其意义便不仅限于表明在悠长的历史岁月里战争从未休止,而且还别有一种苍茫雄浑的意境,令人产生厚重的历史感。
表现了诗人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不还的深广悲慨,希望“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不只是当代,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民的共同愿望。
因此在发出“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慨叹之后,却无沮丧之意而有慷慨之气。
三、四句“但使”和“不教”在引导读者思考、体悟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了主题思想,流露出无比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李广那样的将领,才无愧于明月和雄关,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历史。
出塞 王昌龄 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教程文件
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昌龄的这首古诗《出塞》是慨叹边战不断,是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1)解释词语: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赏析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出塞》王昌龄阅读答案
《出塞》王昌龄阅读答案《出塞二首》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
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下面是小编为你们准备的《出塞》文章习题以及相关的习题答案,希望能帮助你们。
《出塞》(其二)王昌龄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出塞》习题1.试分析诗歌第二句中“寒”字的妙处。
(4分)2.全诗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并简要分析是如何刻画的。
(4分)《出塞》参考答案1.(1)“寒”字暗示了战事持续之长,战情之酣,酣到“忘我”的境界。
(2分)(2)写出了战场的空旷寒冷,突出了战争之惨烈。
(2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2.诗中刻画了一位威武自信、浴血沙场、豪情盈怀、不畏牺牲、英勇善战的形象。
(2分)全诗不着一语直写人物,而是通过玉鞍战马、带血战刀的侧面描写及城头战鼓、月下沙场的烘托渲染来刻画的形象。
(2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出塞》翻译: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出塞》赏析: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
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
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这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
枣红马刚刚装上用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
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
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还没有干。
诗人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特选资料:出塞 王昌龄 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昌龄的这首古诗《出塞》是慨叹边战不断,是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1)解释词语: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赏析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出塞 王昌龄 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昌龄的这首古诗《出塞》是慨叹边战不断,是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1)解释词语: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赏析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王昌龄《出塞》鉴赏与分析
王昌龄《出塞》鉴赏与分析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王昌龄《出塞》鉴赏与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出塞[唐]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评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王昌龄《出塞》阅读题答案附翻译赏析
王昌龄《出塞》阅读题答案附翻译赏析王昌龄《出塞》阅读题答案附翻译赏析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思考与练习](1)解释: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的主题是什么?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昌龄的这首古诗《出塞》是慨叹边战不断,是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1)解释词语: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赏析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王昌龄《出塞》鉴赏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鉴赏及赏析王昌龄《出塞》鉴赏及赏析《出塞》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出塞》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也有说是指卫青。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出塞》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出塞》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之一。
此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篇1《出塞》(其一)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篇2出塞二首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二首译文及注释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出塞(唐王昌龄)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出塞(唐王昌龄)全⽂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原⽂: 秦时明⽉汉时关,万⾥长征⼈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注释: 【1】但使:只要。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异族军队。
【5】度:越过。
【6】阴⼭:昆仑⼭的北⽀,起⾃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的屏障。
【7】还:回来 作品赏析: 这是⼀⾸慨叹边战不断,国⽆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句最耐⼈寻味。
说的是此地 汉关,明⽉秦时,⼤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句写征⼈未还,多少⼉男战死 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 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势流畅, ⼀⽓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引⾃"超纯斋诗词" 这是⼀⾸名作,明代诗⼈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章,前⼈推奖之⽽未⾔其妙,盖⾔师劳⼒竭,⽽功不成,由将⾮其⼈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熄,即⾼常侍《燕歌⾏》归重‘⾄今⼈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属秦,关属汉,诗中互⽂。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未⾔其妙,可是他⾃⼰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
沈⽒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诗⾥,有⼀句最美最耐⼈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句:“秦时明⽉汉时关”。
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望⽽知是⼀⾸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泛传唱的,为⼊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些常见习⽤的词语。
王昌龄这⾸诗也不例外。
你看这开头⼀句中的“明⽉”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很常见的词语。
?独指?? 横吹曲辞》⾥不是就有《关⼭⽉》吗?《乐府解题》说:“关⼭⽉,伤离别也。
《出塞》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出塞》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作品原文: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字词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8、沙场:指战场。
9、震:响。
白话译文:其一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
《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出塞》,王昌龄的名篇,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被誉为“唐绝第一”,“唐绝压卷之作”。
诗人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
这首诗视野开阔。
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
空间横跨万里。
气象苍凉雄浑。
诗中感悟到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慨叹;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蕴含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诗从写景入手。
“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
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
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
意思就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昌龄的这首古诗《出塞》是慨叹边战不断,是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1)解释词语: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赏析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
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导语:作为盛唐诗坛上鼎鼎有名的诗人王昌龄,创作了许多的不朽的诗篇,至今仍被人们所赏析。
下面是XX分享的王昌龄所处的朝代,欢迎阅读!王昌龄是哪朝代?王昌龄生活于盛唐时期,从其出生年月来推断应该是武则天时期。
盛唐时期,文人骚客居首,王昌龄也是其中一员,他生活困苦,他勤学苦读,他学富五车,他满腔抱负,他励志报效国家,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
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而《新唐书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
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除了上文所说被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
《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但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
”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昌龄”。
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如《出塞》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闾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
王昌龄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边塞诗流传千古。
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七言绝句整首诗是由四句构成,每一句又是由七个字组成的。
创作七绝诗并以此出名的是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年少时期生活贫苦艰难,一直以耕地维持生活,30岁左右入朝为官,一生仕途曲折,一波三折。
但因擅长写诗,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甚好。
而他个人的作品中以七言绝句为主,并且在唐代诗人当中,他的七言绝句最为优秀。
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和唐代七言绝句作品的代表,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早早的就搬入了教科书中。
王昌龄被赋予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的称号并非是徒有虚名的。
他的七绝作品都是具有很突出的个人风格和特点的,并且他的表现手法也是独具一格的。
他的七绝特点就在于有一种典雅、淡然之情,起承转合、含蓄委婉、沁人心脾。
他更善于在作品当中熟练的运用比兴的手法,层层渗透,让人有身在情境之中的感触,生动形象。
在王昌龄年少的时候,就出于好奇背井离乡去学道了。
开元年间,正是大唐盛世,是唐朝的鼎盛时期,那时的王昌龄对于唐朝鼎盛的向往终于实现,在诗中不断地对大唐盛世进行歌颂与赞扬,而这些赞扬的作品多以七言绝句为主,且最为优秀,所以被人赋予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这个称号。
之后由于仕途一波三折,前途堪忧,丧失信心的王昌龄放弃仕途,弃笔从戎,踏上行军之路。
王昌龄是哪朝代导语:盛唐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昌龄,文采俱佳,创作了不少的经典诗歌。
而他的诗歌的特点是什么呢?王昌龄的诗特点是什么王昌龄的诗可以分为三个题材,一个是一边塞为主,一个是闺情宫怨,一个是送别题材。
其中以边塞诗最富盛名,而且以七言绝句最为突出,七绝圣手这个美誉就是这么来。
王昌龄的边塞诗流畅通脱,激昂向上,被后人所钟爱。
尤其到唐朝时期,边塞诗泛滥,数量达到了两千多首,其中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的边塞诗最为有名,并成一派,这个边塞诗派还成为了一个重要流派。
从王昌龄的边塞诗中可以看出融在诗中的爱国主义,从诗中可以看出英雄主义精神,饱含深情。
王昌龄的边塞诗将诗人的视野和胸怀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在写作上,王昌龄最擅长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喻情,这是王昌龄的诗的常用结构。
不得不说王昌龄在写作手法上很厉害,他将最简练的技巧运用的炉火纯青,然后在框定的情景中展现另外一个开阔的视野,在最朴实无华的主题中衍生出更深一层的情感,这就是王昌龄的诗的精髓。
王昌龄最擅长的是什么在我国的《全唐诗》当中,给予了王昌龄极高的评价。
我们都知道,李白可以说在我国唐宋时期的诗人当中,成就绝对是最高的一位诗人,被后人赞誉为“诗仙”。
而在《全唐诗》当中,将王昌龄与李白并列,王昌龄被冠以“七绝圣手”的称号。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王昌龄最擅长的文体便是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除了在《全唐诗》当中,王昌龄最擅长的七绝被人们称赞之外,在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当中,更是将王昌龄所写下的诸多七绝边塞诗成为王昌龄的风骨的代表。
所以,王昌龄写下的七绝诗,有很多都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在王昌龄写下的众多塞外七绝诗当中,最为人所熟悉的就是《从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