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下册课程说明书_新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26.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1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时,(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吗?(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变化当R越来越小呢(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 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0(≠=k k xk y 为常数,的形式,那么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 不能为零。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2cm ,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 cm 和y cm 。

那么变量y 是变量x 的函数吗为什么2.某村有耕地公顷,人数数量n 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 (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 的函数吗为什么 (三)、举例应用、创新提高:例1.(补充)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3x y = (2)xy 2-= (3)xy =21 (4)25+=x y (5)31+=x y例2.(补充)当m 取什么值时,函数23)2(m x m y --=是反比例函数?(四)、随堂练习1.苹果每千克x 元,花10元钱可买y 千克的苹果,则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2.若函数28)3(m x m y -+=是反比例函数,则m 的取值是 (五)、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26.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教学目标1、体会并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意义2、能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3、通过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析,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品教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教案九年级下册2012—2013学年度教师星火中学九年级(1)(2)班一、提出问题1,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一次函数的性质是如何研究的?(先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观察、分析、归纳得到一次函数的性质)2.我们能否类比研究一次函数性质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呢?如果可以,应先研究什么?(可以用研究一次函数性质的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应先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3.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二、范例例1、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解:(1)列表:在x的取值范围内列出函数对应值表:x …-3 -2-10 1 2 3 …y … 9 4 1 0 1 4 9 …(2)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用表里各组是抛物线上位置最低的点。

图象的这些特点反映了函数的什么性质?先让学生观察下图,回答以下问题;(1)X A、X B大小关系如何?是否都小于0?(2)y A、y B大小关系如何?(3)X C、X D大小关系如何?是否都大于0?(4)y C、y D大小关系如何?(X A<X B,且X A<0,X B<0;y A>y B;X C<X D,且X C>0,X D>0,y C<y D)其次,让学生填空。

当X<0时,函数值y随着x的增大而______,当X>O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______;当X=______时,函数值y=ax2 (a>0)取得最小值,最小值y=______以上结论就是当a>0时,函数y=ax2的性质。

思考以下问题:观察函数y=-x2、y=-2x2的图象,试作出类似的概括,当a<O时,抛物线y=ax2BC为(20-2x)m,由于x>0,且20-2x>O,所以O<x<1O。

围成的花圃面积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y=x(20-2x)即y=-2x2+20x配方得y=-2(x-5)2+50所以当x=5时,函数取得最大值,最大值y=50。

九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九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九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九年级下册课程类型:必修课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授课时间: 50-60课时授课教师:全体初三组数学教师授课对象:九年级一.课程目标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理解投影与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有关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

下面就九年级下册各章,将目标定位如下: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图象,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本章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其难点是对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养成数形结合的思考形式和思考方法,代数式、方程、函数、图形、直角坐标系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互相解释、互相补充,对于整个中学数学的学习,愈往后,愈显出其重要性,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为数形结合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二十七章、相似本章主要是通过探究相似图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本章的教学难点是相似多这形的性质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本章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函数的概念及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各种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对应的表达式,及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

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本章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探索投影与视图两个概念,讨论简单立体图形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

本章的重点理解立体图形各种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材概述本教材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共分为{教材章节数}章,涵盖了{教材内容的范围}。

教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悉并掌握本教材每一章的重点知识和难点。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教案包括以下教学内容:1. 第一章:{第一章的名称}- 重点知识:{第一章的重点知识}- 难点:{第一章的难点}- 教学方法:{第一章的教学方法}2. 第二章:{第二章的名称}- 重点知识:{第二章的重点知识}- 难点:{第二章的难点}- 教学方法:{第二章的教学方法}(依此类推,列出每一章的教学内容)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逐步讲解每一个知识点,解释相关的公式和定理。

3. 练:提供大量的练题和例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运用。

4. 检查:及时检查学生的研究情况,发现并纠正错误。

5. 总结:总结本章的重点知识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6. 练:提供一些拓展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7. 小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预告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利用平时作业、课堂练和考试等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

2. 针对学生成绩进行分类,及时给予弱势学生帮助和补充教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2. 辅助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教材。

3.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展示教学相关内容。

以上是关于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的概述,本教案将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通过本教案的指导,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水平。

人教版统编新教材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目录

人教版统编新教材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目录

人教版统编新教材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目

本文档提供了人教版统编材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的目录。

以下是目录的简要概述:
1. 第一单元:函数与方程
- 第一章:一次函数
- 第二章:二次函数
-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不等式
- 第四章: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
- 第五章:图象与函数的关系
2. 第二单元:集合与函数
- 第六章:集合的基本关系与运算
- 第七章:集合与实际问题
- 第八章:函数简介与函数的运算
3. 第三单元:线性方程组与矩阵
- 第九章:线性方程组的解
- 第十章:线性方程组应用
- 第十一章:矩阵的基本概念
- 第十二章:矩阵的运算
4. 第四单元:函数与图像
- 第十三章:反函数与一对一映射- 第十四章:函数及其变换
- 第十五章:函数的综合运用
5. 第五单元:统计与概率
- 第十六章:统计量的分析与运用- 第十七章:概率的初步研究
- 第十八章:统计调查与统计图编制
6. 第六单元:三角函数
- 第十九章:三角函数
- 第二十章:解三角形
- 第二十一章:三角函数的应用
以上是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的目录内容。

文档提供了课程的整体结构和各个单元的主题概述,供教师、学生和家长参考使用。

九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2022

九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2022

九年级数学(下)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初中数学课程类型:国家课程教材来源:《数学(九年级下册)北师大版》适用年级:初中九年级课时:37课时设计者:课程背景(一)学情分析:九年级上学期对数学学科,学生存在很严峻的两极分化.⑴是平时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基本上把握了学习的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对学习数学爱好浓厚.⑵是相称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数学已经落后很远,基本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指导思想:因此本学期应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继承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一是以提高学生中考成绩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题答题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三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数学九年级下册的教学任务,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三轮复习,积极为中考做准备.课程目标《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对课程总目标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下就九年级下册各章,将目标定位如下: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以及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发展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2.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实例进行说明.3.会求解含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问题.4.能够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5.能够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体会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章二次函数1.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形成模型思想.2.能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并能根据图象对二次函数的性质进行分析,进一步积累研究函数性质的经验,发展几何直观.3.能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顶点式的形式,由此得到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说出函数的开口方向,画出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4.能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5.能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对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初步讨论,提高应用意识.6.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第三章圆1. 经历探索圆及其相关结论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研究图形性质的各种方法,发展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2. 认识圆的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3.探索并认识圆心角,弧,弦之间相等关系的定理,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4.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了解并证明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5.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6.掌握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7.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8.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9.会计算圆的弧长,扇形的面积.10.会利用基本尺规作图完成: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课程内容根据《(新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课程内容进行授课,其课程内容包括:课程实施九年级下册共三个章节,每个章节内容不同,代数与几何交错进行是中考考察的重点,在平时课堂教学实施中具体操作如下:1、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在引入锐角三角函数时,要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教学中应注重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中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在形成正切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去探索对边和邻边之比与角的大小的关系,进而获得正切的概念.对于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的意义,然后逐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成模型思想另外,教师要注意为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搭建“脚手架”一是对一些术语(如仰角、俯角、坡度、零部件截面图等)进行说明;二是对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等,都要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支持.教学中要把握好三角函数的定位.教科书上虽然称“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随着角的变化,其三角函数值的变化规律;而是研究当锐角一定时,直角三角形中相应边的比值是什么.教学中要把握好这个定位,切莫提高要求.具体实施策略:1.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引入锐角三角函数时,要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如通过梯子的情境问题,引出第一个三角函数正切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比较熟悉,而且属于开放性问题,直观上又容易判断.又如,在学习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时,用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引入,使学生较快进入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的探索.2.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比如,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如何获得正切的概念?如何建立直角三角形中角和边之间的关系?如何类比正切的概念获得正弦和余弦的概念.3.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教学中应注重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中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在形成正切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去探索对边和邻边之比与角的大小的关系,进而获得正切的概念.在引出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时,可以类比正切概念获得的过程,从数学的角度直接引人.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已学知识进行联想,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在解直角三角形中,要让学生体会计算过程所依据的算理,以及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探求结论的思考过程.4.关注问题解决的教学.对于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的意义,然后逐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成模型思想另外,教师要注意为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搭建“脚手架”一是对一些术语(如仰角、俯角、坡度、零部件截面图等)进行说明;二是对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等,都要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支持.5.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的教学流程.对于第6节“利用三角函数测高”这样的实践活动,建议首先将学生分组,各组分头准备测量所需的仪器;其次,由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报告,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再次,尽量安排那些学生比较熟悉,且易于开展小组活动,并能保证完成任务的问题;最后,在活动期间,教师应在现场观察、指导各组的活动,同时应作必要的记录.6.根据《标准》要求,把握好三角函数的定位.教学中要把握好三角函数的定位.教科书上虽然称“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随着角的变化,其三角函数值的变化规律;而是研究当锐角一定时,直角三角形中相立边的比值是什么.教学中要把握好这个定位,切莫提高要求.2.第二章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学习是在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于函数概念的认识、研究函数的方法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学习,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领会研究二次函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经过探究认识一次函数的基本特性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可时,也感受数学与数学的其他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关注用从函数的角度考察问题,在问题求解过程中领悟函数的应用价值次函是一个重要的等函数,对一次函数的讨论为进一步学习函数,体会函数思想奠定基础.具体实施策略: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如探究橙子的数量与橙子树之间的关系),以及用关系式表示对象之间关系的过程,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2.对二次函数图象的研究,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先是从y=x²开始,然后是y=ax²,y=ax²+c,最后是y=a(x-h)², y=a(x-h)²+k,y=ax ²+bx+c.在此过程中利用图象的、直观的、非形式化的研究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联系、对比、概括和反思等),达到对抛物线自身特点的认识和对二次函数性质的理解.3.在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学习中,更加关注依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来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意在加强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4.本章在研究图象与性质的过程中,穿插了一些实际问题,如函数图象与桥梁钢缆的问题,对此类问题的讨论可以将图象直观与实际意义相联系.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二次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本章设计了大量可以表示为二次函数或利用二次函数知识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如“最大面积”问题、“最大利润”问题等,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5.本章通过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问题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使学生逐步认识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3.第三章圆本章是在学习了直线型图形的有关性质和证明的基础上,来探索一种特殊的曲线型图形--圆的有关性质,在学习这一章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方式认识了许多图形的性质,积累了大量的图形与几何方面的活动经验,本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已有经验的作用.例如,用折叠、旋转的方法探索圆的对称性;用轴对称的方法探索垂径定理,然后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证明;用旋转的方法探索圆心角、弧、弦之间相等关系的定理;用演绎推理的方法研究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用对称的方法研究切线的性质;用图形运动的方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小学阶段及七年级时学生已经对圆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本章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抽象出“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圆是一种特殊的图形,它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同时,圆还具有旋转不变性.本章借助圆的旋转不变性探索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借助轴对称性探索垂径定理、切线长定理.在探索圆周角和圆心角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分类讨论的过程,明确分类的依据,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确定圆的条件不仅仅是一个作圆的问题,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思想.通过平移、旋转等方式,认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相关概念和结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对于圆内接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弧长、扇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等,本章都不是直接给出相关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从而使学生理解算法的意义,理解公式的意义.具体实施策略:1、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本着问题让学生找,疑难让学生议,结论让学生得的原则.教师则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空间和平台,采用班班通辅助教学,注重对圆的概念本质的理解,准确把握概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儿何图形的特征,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2、采用启发式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折叠或画出对称轴,在此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找出对称轴,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分析、说理、操作,加深对圆的对称性的理解,小组中互相借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图形做进一步的探究,小组合作总结得出结论:垂径定理,从而轻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定理,引导学生分析该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把定理分成五个要点,并提出新的挑战,五个要点中任意选择两个作为条件其余的三个作为结论,小组讨论可以组成哪几个真命题,分别说理,推导出逆定理.小组分工负责真命题的证明说理过程,大大缩短推理时间,提高课堂效率.3、采用探索、交流、归纳相合的方法以叠合法来证明圆心角,弧,弦,弦心距的性质定理及圆周角定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图形的特征,体验动手操作过程,加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生动于实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规律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4、由生活中问题导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采用问答、讨论、归纳总结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能力培养上,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白主探究,给学生思考与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反思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对丁难点的突破,通过大家讨论反复纠错的方式米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5、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来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的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通过学生质疑充分培养学坐敢于提问的习惯,做到不懂就问.6、教学时,主体运用启发引导式教学采用“实践--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课堂教学方法,适时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和前面知识进行类比,归纳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7、通过发现动态形成“弧长和扇形的而积”以及“圆锥的侧面积”的经过启迪学生思维,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及尝试练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并用肯定和激励的言语鼓舞、激励学生.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弧长、扇形面积与圆周长、圆面积的关系,探索发现它们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课程评价1.评价指标(1)预习的情况;(2)课堂学习状态;(3)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4)学生的自信心;(5)合作交流的意识;(6)学生提问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评价方式及结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个人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客观公正的对学生进行评价(1)指标按照A、B、C、D四个等级评定;(2)课程测试分为单元测试、阶段性测试、期中和期末测试,按照1:2:3:4以百分制纳入学期综合评价.(3)作业按照整洁等级(优、良、中、差)和成绩等级(A、B、C、D)进行评定.滕州尚贤中学九年级数学组二0二二年1月19日。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内容包括: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和角度、统计、概率、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

这些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为高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学生可能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去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和角度、统计、概率、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知识点,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2.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应用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距离和角度的计算4.统计、概率的知识点和应用5.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验证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例题、习题、实际问题等,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3.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cm,宽是5cm,求它的对角线的长度。

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简介

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简介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数学教案 / 初中数学 / 九年级数学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九年级下册简介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课程教材研究所田载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是本套教科书中的最后一册。

这册书包括4章,约需48课时,供九年级下学期使用。

具体内容如下:第26章二次函数(约12课时)第27章相似(约13课时)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约12课时)第29章投影与视图(约11课时)本册书的4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领域的内容,其中第26章“二次函数”和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的内容,都是基本初等函数的基础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然而,它们又分别与抛物线和直角三角形有密切关系,即这两章内容既涉及数量关系问题,又涉及图形问题,能够很好地反映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第27章“相似”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其内容以相似三角形为核心,此外还包括了“位似”变换。

在这一章的最后部分,安排了对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四种图形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进行归纳以及综合运用的问题。

第29章“投影与视图”也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这一章是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它从“由物画图”和“由图想物”两个方面,反映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化,对于培养空间想象力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本套教科书除在各章的正文和习题部分注意安排适当内容之外,还采用了“课题学习”“数学活动”等编排方式加强对数学应用的体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电子课本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电子课本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电子课本第一章:图形的认识本章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学生将学习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定义,并掌握如何进行图形的分类和命名。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到图形的一些基本属性和性质,如直角、等边、对称等。

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图形知识。

第二章:分式的计算本章主要介绍了分式的加、减、乘、除和倒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将学会进行分式的简化和通分,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本章还涉及分式的大小比较和分式方程的解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三章:图形的相似性质本章主要介绍了相似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学生将学会判定图形是否相似,并能够计算相似图形的边长比例。

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学生将能够应用相似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高楼的高度、塔尖的高度等。

第四章:简单方程与整式运算本章主要介绍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整式的基本运算。

学生将学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如合并同类项、移项和因式分解等。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到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和代数式的运算,以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和计算能力。

第五章:函数与方程本章主要介绍了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学生将学会用函数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能够应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函数的增减性、绘制函数图像等。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到解一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如代入法、消元法和等价交换法等。

第六章: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本章主要介绍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与预测。

学生将学会收集数据、制作数据表和绘制统计图表,如频数表、柱状图、折线图等。

通过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学生能够掌握数据的规律和趋势,并能够进行数据的预测和推测。

第七章:三角形的面积与体积本章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

学生将学会计算任意三角形的面积和各类立体图形的体积,如矩形、三棱柱和圆柱等。

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学生将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建模计算房屋的面积和体积等。

《九年级数学下学期》课程纲要

《九年级数学下学期》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材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授课时间:80—90课时授课教师:苏东伟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课程目标】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方式都必须不同以往的教学。

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性的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发现的过程。

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并能够举例说明。

2.会计算包括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问题。

3.能够借助于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或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

4.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及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5.体会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6.会发现实际问题中的边角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

7.能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其意思,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二章二次函数1.能用表格、关系式、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2.能根据具体问题,选取适当的方法表示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3.会作二次函数图像,并能根据图像对二次函数的性质进行分析。

4.能根据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确定二次函数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5.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并能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6.能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和对变量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第三章圆1.使学生经历探索圆及其相关结论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2.认识圆的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

3.认识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并结合其它的方法探索出垂径定理、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的特征。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一起看看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欢迎查阅!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 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练习题为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四)总结与扩展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四.布置作业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五.板书设计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2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特殊角30°.45°.60°角的正.余弦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正弦.余弦概念.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cosA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直角三角形一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正弦和余弦.(二)整体感知只要知道三角形任一边长,其他两边就可知.而上节课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固定.这样只要能求出这个比值,那么求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与〝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相类比,学生自然产生想学习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以下要研究的内容有了大体印象.(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正弦.余弦的概念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因此确定它为本课重点,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因此概念也是难点.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余弦,〝把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弦〞.如图6-3: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在△ABC中,∠C为直角,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若把∠A的对边BC记作a,邻边AC记作b,斜边AB记作c,则引导学生思考:当∠A为锐角时,sinA.cosA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得结论0 sina 1,0 cosa 1(∠a为锐角).这个问题对于较差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应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同时这个问题也使学生将数与形结合起来. p=教材例1的设置是为了巩固正弦概念,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会求正弦,这里不妨增问〝cosA.cosB〞,经过反复强化,使全体学生都达到目标,更加突出重点.例1 求出图6-4所示的Rt△ABC中的sinA.sinB和cosA.cosB的值.学生练习1中1.2.3.让每个学生画含30°.45°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n30°.sin45°.sin60°和cos30°.cos45°.cos60°.这一练习既用到以前的知识,又巩固正弦.余弦的概念,经过学习亲自动笔计算后,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印象很深刻.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这里还应安排六个小题:(1)sin45°+cos45; (2)sin30°?cos60°;在确定每个学生都牢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后,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观察特殊角的正弦和余弦值,猜测一下,sin20°大概在什么范围内,cos50°呢?〞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还可以进一步请成绩较好的同学用语言来叙述〝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为查正余弦表作准备.(四)总结.扩展首先请学生作小结,教师适当补充,〝主要研究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概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其锐角的正.余弦值.知道任意锐角A的正.余弦值都在0~1之间,即0 sina 1, p= 0 cosa 1(∠a为锐角).还发现Rt△ABC的两锐角∠A.∠B,sinA=cosB,cosA=s inB.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四.布置作业教材习题_.1中A组3.预习下一课内容.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_2+b_+c=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_2+b_+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活动1 复习旧知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1)2_-1 (2)m_+n=0 (3)1_+1=0 (4)_2=1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_-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A.0B.1C.2D.3活动2 探究新知根据题意列方程.1.教材第2页问题1.提出问题:(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2.教材第2页问题2.提出问题:(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3)如果有_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提出问题: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活动3 归纳概念提出问题:(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_2+b_+c=0(a≠0),其中a_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_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提出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3)2_2-_+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活动4 例题与练习例1 在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1)4_2=81;(2)2_2-1=3y;(3)1_2+1_=2;(4)2_2-2_(_+7)=0.总结: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1)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2.注意有些方程化简前含有二次项,但是化简后二次项系数为0,这样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例2 教材第3页例题.例3 以-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A._2+2_-1=0B._2-_-2=0C._2+_+2=0D._2+_-2=0总结: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可以将这个数代入方程,判断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练习:1.若(a-1)_2+3a_-1=0是关于_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4_2=81;(2)(3_-2)(_+1)=8_-3.3.教材第4页练习第2题.4.若-4是关于_的一元二次方程2_2+7_-k=0的一个根,则k的值为________.答案:1.a≠1;2.略;3.略;4.k=4.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知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一般形式中有什么限制?你能解一元二次方程吗?作业布置教材第4页习题_.1第1~7题._.2 解一元二次方程_.2.1 配方法(3课时)第1课时直接开平方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_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_+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_+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_2=n的方程,将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_+m)2=n(n≥0)的方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问题1:填空(1)_2-8_+________=(_-________)2;(2)9_2+__+________=(3_+________)2;(3)_ 2+p_+________=(_+________)2.解: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_ 4;(2)4 2;(3)(p2)2 p2.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二.探索新知上面我们已经讲了_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_=±3,如果_换元为2t+1,即(2t+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学生分组讨论)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_,那么2t+1=±3即2t+1=3,2t+1=-3方程的两根为t1=1,t2=-2例1 解方程:(1)_2+4_+4=1 (2)_2+6_+9=2分析:(1)_2+4_+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_+2)2=1.(2)由已知,得:(_+3)2=2直接开平方,得:_+3=±2即_+3=2,_+3=-2所以,方程的两根_1=-3+2,_2=-3-2解:略.例2 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 m2提高到_.4 m2,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_,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_=10(1+_);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_)+10(1+_)_=10(1+_)2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_,则:10(1+_)2=_.4(1+_)2=1.44直接开平方,得1+_=±1.2即1+_=1.2,1+_=-1.2所以,方程的两根是_1=0.2=20%,_2=-2.2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_2=-2.2应舍去.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三.巩固练习教材第6页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_2=p(p≥0)的方程,那么_=±p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_+n)2=p(p≥0)的方程,那么m_+n=±p,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 0则方程无解.五.作业布置教材第_页复习巩固1.第2课时配方法的基本形式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_2=p(p≥0)或(m_+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介绍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介绍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介绍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学习材料注重数学的整体性,提高系统思维水平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章建跃
本册教科书包括反比例函数、相似、锐角三角形和投影与视图,是全套书的“收官”之作,具有综合性特点.“反比例函数”从具有反比例关系的实例出发,从函数的角度加以刻画,引导学生认识反比例函数;利用已有的函数研究经验展开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研究;最后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相似”先由生活实例认识相似图形,
再重点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其实际应用,最后研究特殊的相似即位似的特征,本章强调从特殊(全等)到一般(相似)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学习经验提出相似三角形的问题和方法,使“四基”、“四能”等得到落实.“锐角三角函数”从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发展需要提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地学习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采取“从定性到定量”的思路,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得到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并用锐角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等知识解决问题,本章注重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投影与视图”从生活实例出发,研究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并重点研究正投影的性质;进一步认识三视图以及简单几何体三视图的画法,本章注重利用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立体图形和三视图的双向转化等,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本书供九年级下学期使用,全书约需44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第26章反比例函数约8课时
第27章相似约14课时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约12课时
第29章投影与视图约10课时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三下数学书

初三下数学书

初三下数学书初三下数学书是初中数学课程的重要教材之一,主要针对初三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巩固。

本教材分为八个单元,包括:图形与坐标、一次函数与方程、二次函数与方程、数列与递推关系、平面与空间几何、数据与统计、概率与统计、三角函数与勾股定理。

图形与坐标是数学的基础,是初三数学学习的第一个单元。

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图形的基本概念,如点、直线、线段、角等,并了解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如何使用坐标系来描述图形的位置和变化。

通过学习图形与坐标,学生可以培养几何思维和空间想象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次函数与方程是初三数学学习的第二个单元,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将学习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并学习如何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解的性质,培养解决方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一次函数与方程,学生可以掌握函数与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次函数与方程是初三数学学习的第三个单元,是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将学习二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并学习如何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解的性质,培养解决方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二次函数与方程,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函数和方程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列与递推关系是初三数学学习的第四个单元,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将学习数列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并学习如何利用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递推关系的建立和利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数列与递推关系,学生可以提高对数列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平面与空间几何是初三数学学习的第五个单元,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将学习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定理,并学习如何利用这些性质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空间图形的性质和定理,培养观察和推理的能力。

数学书9年级下册

数学书9年级下册

数学书9年级下册数学是一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的学科,它是一种用来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和空间的科学。

在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到更加复杂的数学概念和问题,这也为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中国九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内容。

九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将学生引入了更深入的代数、几何和统计等数学领域。

学生将进一步学习解方程、函数、直线和圆的性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概率和统计等知识。

第一单元是二次方程和看看猴戏。

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学习二次方程的定义、性质和求解方法。

他们将学习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与二次方程相关的问题。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一些有关概率的知识,如事件的概念、事件的概率计算和事件间的关系。

第二单元是圆的性质和观察花的秘密。

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研究圆的性质和相关定理,如圆的切线、弦长定理和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学生将学习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与圆相关的几何问题。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一些有关统计的知识,如分类统计、统计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图表的分析。

第三单元是函数的概念和找规律。

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他们将学习如何用函数图象解释问题,并呈现问题与函数图象的联系。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一些与数列和推理相关的知识,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和找规律。

第四单元是平行四边形和追溯命运。

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他们将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与平行四边形相关的几何问题。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与概率相关的知识,如条件概率、事件的独立性和事件发生的相对概率。

第五单元是立体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柱与锥。

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学习立体图形的性质、三视图的绘制和体积的计算。

他们将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与立体图形相关的几何问题。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一些与统计相关的知识,如抽样调查和统计推断。

第六单元是相似与全等三角形和回声。

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学习相似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数学下册课程说明书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是初中数学教材的最后一册。

本册书共有4章,供九年级下学期使用。

具体内容如下: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第二十七章相似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本章主要研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基本性质,用反比例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

一、教材内容分析第26.1节“反比例函数” 的概念。

首先从简单的实际问题出发,从中引发和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然后数形结合地讨论图象和基本性质,最后安排了运用反比例函数基本性质探究实际问题。

这些内容都是反比例函数的基础知识,它们为后面两节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第26.2节“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安排了四个探究性问题,以容积、工程和杠杆以及电阻有关问题为背景,运用反比例函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即列出函数关系式,进而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象研究问题的解法。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认识再提高一步,从而提高运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1.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函数关系式。

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图像和性质。

3.通过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数学模型,并能根据反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解决问题,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四、教学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及建议1、加强新旧所学内容的联系,在新的高度上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性认识本册书是本套教科书中的最后一册,学习其中各章时应关注它们与此前已经学知识的联系,既要温故知新,又要与时俱进,在新的高度上对所学内容加以梳理,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性认识。

“反比例函数”是继研究一次函数、二次例函数后以基本代数函数为研究对象的又一章。

它的编写思路、内容结构等与前面的“一次函数”、“二次例函数”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反映了“变化与对应”的基本观点,都体现了函数是解决变量间存在单值对应关系的数学模型,都渗透了综合运用函数解析式和函数图象的数形结合研究方法。

本章的教学应注意在前面已学内容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同时应继续加深对函数的一般性认识。

综上分析,本章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以前所学内容进行适当复习,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综合,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形成正迁移。

同时应注意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加深和完善对初中阶段知识的整体性认识。

2、直观实验与逻辑证明相结合,适度地培养推理能力本套教科书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有循序渐进的整体设计,即按照“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用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地安排。

本册书是九年级下学期的用书,一方面,我们要保持已有水平并适度地使之发展。

另一方面,本册书的知识内容的难度和综合性较前面几册要高,在教学中,对本册书所有内容都完全纯粹地按照严格逻辑证明来要求是不合适的,对于某些内容可以采取直观实验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式。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初中毕业生的数学推理水平达到应有高度,又要注意掌握推理训练的方式、数量和难度。

第二十七章相似本章主要研究相似图形、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位似的概念及其性质,用相似图形及位似图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

一、教学内容分析第27.1节“图形的相似”的概念。

本节从生活实例入手,得到相似图形的概念,进一步得到相似多边形;研究了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和有关性质,为研究相似三角形作铺垫。

第27.2节“相似三角形”。

从相似多边形引入相似三角形,反映了知识间的一种联系,同时也揭示了相似三角形所要研究的本质就是两个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

本节的学习应突出一种对应关系,即找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关键是先找到其对应顶点,对定义所包含的性质以及判定定理是否正确两方面的运用,这也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

对于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课本把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通过学习,对每一种情形,都让学生经历“画图—猜想—验证—归纳”等过程,使学生先从直觉上接受具备这些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第27.3节位似根据相似了解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从而进一步掌握相似。

这种关系是通过位似中心来联系的,位似中心的位置决定了两个位似图形的位置,其关键是抓住对应点的连线都经过位似中心,而相似图形只研究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与这两个图形的位置无关,本节的位似只要求学生理解位似图形,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教学目标分析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2、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3、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4、通过典型实例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似,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难点是相似三角形条件的探究及运用图形图形相似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及建议1、进一步培养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在探索图形相似的性质及判定过程中,发展推理及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通过图形相似的具体应用,体会数学与责任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及对数学的人文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发展自己的欣赏、审美意识。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本章主要研究锐角三角函数概念及其基本性质,会用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一、教学内容分析第28.1节“锐角三角函数”属于三角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本节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主要是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

第28.2节“解直角三角”。

锐角三角形是解直角三角形有效的工具,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也为锐角三角形函数提供了与实际联系的机会。

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直接基础是相似三角形的一些结论,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赖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分析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应用sinA、conA、tan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记忆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函数值,并会由一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这个角。

2、能够正确地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或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

3、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的关系、角与角的关系和边角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以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并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通过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本章的重点是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既是难点,也是学习本章的关键。

2、难点在于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反映了角度与数值之间对应的函数关系,这种角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sinA、conA、tanA表示函数等,因此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本章的关键是正确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真正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四、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及建议1、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2、培养自己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3、感受知识的应用与实际的联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观念。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本章主要研究投影、三视图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会用投影及视图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一、教学内容分析第29.1节“投影”。

投影的基础知识,包括投影、平行投影、中心投影、正投影灯概念以及正投影的成像规律。

第29.2节“三视图”。

视图、三视图等概念,三视图的位置和度量规定,一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简单立体图形(包括相应的表面展开图)与它的三视图的相互转化。

第29.3节“课题学习”。

制作立体模型,这是由三视图向立体图形转化的实践活动。

本章内容与其他章幼教为明显的区别,它与直观图形的关系密切,需要在图形形状方面进行想象和判断,要完成的题目是识图、画图、制作模型等类型的问题,二很少涉及定量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分析1、以生活实际例子为背景,认识投影和视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

2、通过讨论简单立体图形(包括相应的表面展开图)与它的三视图的相互转化,使学生经历画图、视图等过程,分析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制作立体模型的课题学习,在实际动手中进一步加深对投影和视图知识的认识,加强在实践活动中手脑结合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本章的重点是投影、三视图的概念;2、本章的难点是投影、三视图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及建议1、在具体学习中,要与同学交流经验,增强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加强合作意识,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2、要有对本章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到这些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做到好学、乐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