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安全管理制度
介质管理制度
介质管理制度
概述
介质管理制度是一套规范和管理组织中介质使用的制度和流程。
介质是指用于储存、传输和处理信息的各种物理媒介,包括电子介质、纸质介质、光盘、磁带等。
对于任何组织来说,有效管理介质
是确保信息安全和高效工作的重要方面。
介质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
保介质的有效管理和使用,保护组织的信息资产。
介质管理原则
1. 责任分配:明确介质管理的责任和权限,指定专门的介质管
理人员或团队负责介质管理工作。
2. 持续盘点:定期对介质进行盘点,确保介质的数量和存放位
置与登记一致。
3. 安全存储:为不同类型的介质提供合适的存储设施,确保介
质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有限制访问的介质应存放在安全的地方,限
制非授权人员接触。
4. 标记和分类:对介质进行标记和分类,方便管理人员和员工快速找到所需的介质。
标记应包含介质的名称、编号、存放位置等信息。
5. 借出管理:对介质的借出和归还进行记录和控制,确保介质不会丢失或被滥用。
6. 保养和维护:定期对介质进行保养和维护,确保其使用寿命和效能。
7. 备份和恢复:对重要的介质进行定期备份,并建立相应的恢复机制,保证关键信息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8. 销毁和清除:对不再需要的介质进行安全销毁和数据清除,以防止信息泄露。
介质管理流程
1. 介质获取:明确介质获取的途径和方式,确保合规性和安全性。
2. 介质分发:根据需要,将介质分发给合适的人员,并记录分发信息。
分发的介质应有清晰的归还日期和归还要求。
能源介质安全作业管理制度(3篇)
能源介质安全作业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能源介质(以下简称介质)的安全作业管理,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作业效率,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能源介质作业的人员。
第三条介质作业包括但不限于搬运、存储、加工、调度、销售等环节。
第四条本制度的目标是确保能源介质作业安全,规范作业流程,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五条所有从事能源介质作业的人员必须遵守本制度的规定,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考核。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第六条公司设有能源介质安全作业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落实本制度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能源介质安全作业管理部门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一)制定和修订能源介质安全作业管理制度,并组织其它部门的配合执行;(二)组织能源介质作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三)监督和评估能源介质作业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四)制定和组织完成应急预案,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五)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提升能源介质作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第八条各部门的职责:(一)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组织能源介质作业人员的招聘、培训和考核;(二)采购部门负责对购买的介质进行质量检查和入库管理;(三)生产部门负责对介质的加工和调度,确保安全和高效;(四)销售部门负责对介质的销售和配送,确保安全和及时。
第三章安全责任第九条公司全体员工都有保障能源介质作业安全的责任,每个人都要牢记“安全第一”的原则。
第十条公司及各部门负责人有能源介质作业安全的直接责任,对本部门范围内的能源介质作业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第十一条各部门的安全责任:(一)安全部门负责制定和组织落实公司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对介质作业的实施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安全隐患;(二)生产部门负责制定和落实能源介质作业的操作规程,对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作业安全和高效;(三)质量部门负责对购买的介质进行质量检查,确保介质符合标准和规定;(四)采购部门负责对购买的介质进行入库管理,确保入库的介质与标签和质检报告一致;(五)销售部门负责对销售和配送的介质进行安全管理,及时处理来自客户的投诉和问题;(六)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对作业人员进行招聘、培训和考核,确保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单位网络安全介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单位网络安全介质管理,保障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侵入,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单位内部所有网络安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硬盘、U盘、光盘、移动硬盘、存储卡等。
三、管理制度1. 网络安全介质的使用与管理(1)网络安全介质仅限于工作需要使用,不得用于个人娱乐、非法用途等。
(2)使用网络安全介质时,必须确保介质内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不得随意修改、删除、复制或泄露。
(3)使用网络安全介质传输数据时,应采取加密措施,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2. 网络安全介质的采购与领用(1)网络安全介质的采购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选择具有合法生产资质的供应商。
(2)采购网络安全介质时,应详细记录采购清单,包括供应商、型号、规格、数量、价格等信息。
(3)领用网络安全介质时,需填写《网络安全介质领用登记表》,经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方可领用。
3. 网络安全介质的存储与保管(1)网络安全介质应存放在安全、干燥、通风的场所,避免高温、潮湿、磁场等不良环境。
(2)存储网络安全介质时,应分类存放,并做好标识,方便查找和管理。
(3)对存储的网络安全介质,应定期检查,确保其正常使用。
4. 网络安全介质的回收与销毁(1)网络安全介质使用完毕后,应将其回收至指定地点。
(2)回收的网络安全介质应进行分类整理,对已损坏、过期的介质进行报废处理。
(3)报废的网络安全介质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销毁,确保数据无法恢复。
四、责任与奖惩1. 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网络安全介质的使用、存储、回收与销毁负直接责任。
2.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数据泄露、非法侵入等后果的,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3. 对在网络安全介质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单位信息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和修改。
介质安全管理制度
介质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XXX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介质安全管理,即对存储介质的使用、存储、携带、记录、清单等活动提供明确的安全管理标准,特制订此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XXX及其指定的信息系统运维单位。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的存储介质是指用于存放数据的存储载体,包括磁带、磁盘、光盘、移动硬盘等。
第二章介质管理标准第四条光盘、移动硬盘、磁带和可记录光盘驱动器/刻录机的处理都要交由部门内专人处理。
运维管理部门负责实施和执行介质的销毁处理。
第五条存储介质要专人负责进行归档,并对存储介质归档数据进行保管维护(-旦发现数据损害,要重新备份到不同的介质)。
第六条保管人管理的存储介质以及用来备份或是灾难恢复的存储介质,需存放在专用文件柜中。
第七条用做系统备份的存储介质要与用户使用管理下的存储介质分开放置,而且要慎重管理,以保证在需要恢复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得到并使用,同时在资产管理员的目录清单里必须详细记录。
第八条必须对所有存储介质的出入及其使用记录进行控制。
第九条安装和使用存储介质时必须防止非授权的访问。
第十条存储介质要全面考虑数据分类标签的需求,如磁带,磁盘及其它存储介质等有不同的分类标签。
第十一条对含有信息的存储介质的拷贝要有跟踪,对拷贝的人需要了解具体情况,不允许随便再转发拷贝。
第十二条存储介质在存放时,需要用不同的标签或介质类型来表示是原件还是拷贝件。
第十三条通过外部运输人员传递的存储介质需要接受者签字等措施,以保证传送安全到达。
第十四条仔细阅读产品外包装上介质的处理说明。
把介质存放在适合的地方,如远离电磁干扰和灰尘、尽量通风和使用适合的容器、柜子、储存室以防止非法访问。
第十五条为确保介质在传送途中免受损坏,邮寄时最好使用磁带,气泡袋第十六条为防止介质在传送途中遭受碰撞,需采用牢固、可靠的包装方式。
第十七条需依据传送介质的敏感度采取适合的包装方式,如使用可上锁的容器。
第十八条无论何种传送形式,都必须有可追溯的明确标识,如运货单和收件人的确切地址。
介质安全管理制度
介质安全管理规范修改记录一、目的为防止介质可能带来涉密信息或重要信息的泄露或丢失,以规范其在复制、迁移、重复使用、保存及废弃等方面的处置方法和管理要求,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组织介质在复制、迁移、重复使用、保存及废弃等方面的管理及介质的外部管理,也适用于第三方的介质在组织内部的使用控制。
三、定义个人介质包括磁盘、U盘、可移动硬盘和打印的介质、笔记本电脑等。
生产介质包括磁带、磁盘、光盘等。
四、职责自动化班负责信息中心生产介质的使用控制及处置管理。
介质的使用人负责在单位内部介质的使用控制及处置管理。
五、管理规范1.介质的接入管理5.1.1)干部职工不得私自将个人笔记本带入本单位并接入生产网络。
5.1.2)第三方带入的介质,若需要在自动化班的终端或服务器上导入导出数据时,应该有自动化班授权,使用前,必须对介质进行杀毒。
第三方介质不允许在机房内使用。
2.介质的存放环境5.2.1)介质由于其体积较小,易于流传的特点,使用时应注意对其安全保管,防止丢失。
5.2.2)对于磁带、磁盘等带有磁性介质的介质应注意其保存环境,保证其长期有效。
5.2.3)用于生产网络的介质(如备份光盘、磁带等)应由自动化班专人负责保管,存放于机房或办公环境专用柜中,防止其被盗、被毁、被未授权修改以及信息的非法泄漏。
5.2.4)应根据数据备份的需要确定须异地存储的备份介质,存储地的环境要求和管理方法应与本地相同。
3.介质的使用5.3.1)因公务需要携带生产介质外出时,必须经负责人审批同意。
5.3.2)对送出维修或销毁的介质应首先清除介质中的敏感数据,对存储关键或重要信息的存储介质未经批准不得自行销毁。
5.3.3)当干部职工转岗或离职时,应确保所有信息已转移给相关科室,并且将必要信息备份至其他介质,并将它从设备中安全的删除,去处原有的口令和其他个人信息。
5.3.4)介质的传递要求:(1)应选取可靠的速递公司承担介质的传递工作,介质传递时间、安全保障(防火、防震、防潮、防磁、防盗)等方面的要求应在与速递公司的合同中加以约定。
介质安全管理制度
介质安全管理制度介质安全管理制度是指对涉及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有毒物质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介质进行安全管理的制度。
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一、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建立和实施介质安全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和实施介质安全管理制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即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必须基于科学的依据和方法,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和普适性;预防性原则,即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综合性原则,即要综合考虑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方面的因素,实行全过程管理;公平性原则,即制度适用于所有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公平公正地分配安全责任和资源;可操作性原则,即制度要明确操作程序和操作要求,便于企业和个人执行,并能动态调整。
三、制度内容1.责任体系建立健全介质安全管理的责任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安全责任,确保责任的层次明确、权力的界定清晰。
2.风险评估和安全评价对危险介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安全进行评价,识别和分析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安全生产许可对涉及危险介质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安全生产许可,确保其在具备安全条件下开展活动。
4.现场安全管理对涉及危险介质的现场进行安全监管和管理,确保设施设备和作业流程的安全可靠。
5.应急救援建立健全危险介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组织机制,及时、有效地应对事故,减少事故损失。
6.培训与教育加强对危险介质的安全知识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7.信息公开与参与加强对危险介质的信息公开,提高公众对危险介质的认知和了解,并鼓励公众参与危险介质的安全管理。
四、推进措施1.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完善介质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2.增加政府的投入,提高安全管理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安全管理的能力和效果。
3.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危险介质的监管和执法,确保企业严格遵守安全规定。
能源介质安全作业管理制度(5篇)
能源介质安全作业管理制度1、目的为了确保从事能源介质生产、使用、调配过程中作业人员的安全和设备财产不受损失,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从事能源介质的生产、使用、调配过程中作业人员。
3、职责3.1技术质量科负责公司能源介质考核指标的制定、分解与考核,编制各类能源报表和能耗分析,以及全厂能源介质的使用情况的总协调管理。
3.2机电科负责厂区内所有公共系统的能源介质管网设备的点检、完善和安全运行管理,并监督车间的相关管理。
3.3调度室负责全厂所有介质公共管网的启用、停用、切换的协调指挥。
3.4各车间负责将本车间的各项能源介质指标分解到班组或个人,并负责所管辖区域的能源动力管线及设备的运行、维护和检修工作,及时处理“跑、冒、滴、漏”,杜绝各种浪费现象,同时,各车间应建立能源检查记录台账。
3.5安全环保科负责能源介质安全作业制度的制定和修订,以及厂内所有能源动力介质的安全使用的监察和管理。
4.管理内容及要求4.1用电管理4.1.1各车间应按照生产情况及时开、关用电设备,严禁设备空载运行。
4.1.2在未生产和不调试的期间,严禁电机空转。
4.1.3对现场拖动负载进行核算,严禁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存在。
4.1.4遵循谁使用谁负责、谁送电谁负责的原则,各单位的责任区域按下发的定制管理区域划分,有交叉的区域,开关在谁的责任区域谁负责。
现场照明本着为生产服务的原则,根据需要停送电,严禁长明灯。
4.1.5临时照明或临时需要220V电源接入的,严禁采用一火一地接入方法。
4.1.6发现用电设备及线路故障时,使用车间应及时通过调度通知维修电工,维修电工接到通知后,应当天解决处理。
4.2气体介质及水的管理4.2.1煤气、压缩空气、氧气和氮气的管道及阀门的维护。
管道所在车间应制订相应的巡检制度,认真执行并填写巡检记录。
4.2.2使用部门所管辖的车间内部管网应设专人负责点检,杜绝“跑、冒、滴、漏”,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能源的合理运用。
介质安全管理制度
介质安全管理制度
介质安全管理制度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为保障人员、设备和环境的安全,建立
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制度。
这些措施和制度旨在对涉及使用、存储、处理和运输的各
类介质(如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等)进行规范和管理,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故
发生的风险。
介质安全管理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资料备档:对使用的介质进行详细的登记和备案,包括名称、特性、用途、储存条
件等。
2.存储管理:建立介质储存区域,保证正确的存储标识和分类,确保不同介质之间的
隔离和防护。
3.安全操作规程:制定明确的介质操作规程,包括使用方法、操作步骤、防护措施等,确保人员在操作介质时的安全。
4.事故应急预案: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包括危险情况的识别、处理方法、应急设备等,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
5.培训和考核:定期对使用介质的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并进行考核,提高安全意识和能力。
6.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对介质存储和使用场所进行检查,确保设施的完好和安全。
7.报告和记录:建立健全的报告和记录制度,及时记录和报告有关介质的使用、事故
和异常情况。
介质安全管理制度的目标是降低事故风险,保障人员、设备和环境的安全。
通过严格执行介质安全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涉介质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和工作的正常进行。
介质管理制度规定最新
介质管理制度规定最新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介质管理工作的规范和管理,保障生产安全,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单位所有生产过程中涉及的介质管理工作。
第三条介质管理工作必须以安全第一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和本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本规定,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生产过程的安全。
第四条本规定要求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不得擅自变更、违反。
第五条介质管理工作应当注重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对所用介质实行严格节约和循环利用。
第六条本规定由本单位介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章介质管理制度第七条本单位应当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介质管理制度,明确介质的种类、用途、存储、使用和处置的要求和程序。
第八条介质管理制度应当包括介质的选择、采购、储存、使用和处理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要求。
第九条介质管理制度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权限和操作程序,保证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的安全。
第十条介质管理制度应当加强对介质的监测和检测工作,定期进行介质的分析和评估,确保介质符合要求。
第十一条介质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介质管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介质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第三章介质采购管理第十二条介质的采购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确保介质的质量符合要求。
第十三条介质的采购包括介质的选择、供应商的评估、采购合同的签订和验收等环节。
第十四条介质的供应商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和证书,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
第十五条介质采购合同应当明确供应商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证介质的交付和质量等。
第十六条介质采购的验收工作应当由介质管理部门负责,并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
第十七条发现介质质量问题或者供应商违约的,介质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并追究供应商的责任。
第四章介质储存管理第十八条介质的储存应当符合要求,本单位介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介质储存的管理规定和操作规程。
单位介质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单位介质安全管理,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预防事故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单位内部所有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等。
第三条单位介质安全管理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第一”的原则。
第二章介质分类及管理第四条介质分类(一)一类介质:具有高度危险性的介质,如易燃易爆物品、放射性物质等。
(二)二类介质: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介质,如有毒有害物质、腐蚀性物质等。
(三)三类介质:一般危险性介质,如普通化学品、建筑材料等。
第五条介质管理(一)一类介质: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储存、使用、运输、废弃等环节。
(二)二类介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日常巡查,确保安全。
(三)三类介质:加强日常巡查,确保安全使用。
第三章介质储存管理第六条介质储存场所应满足以下条件:(一)通风良好,防止气体积聚。
(二)防火、防爆、防腐蚀、防泄漏等措施完善。
(三)储存场所标识清晰,分区明确。
第七条介质储存要求:(一)储存介质应分类存放,不得混杂。
(二)储存容器应完好无损,标识清晰。
(三)储存场所内不得存放无关物品。
第四章介质使用管理第八条介质使用前,操作人员应了解介质的性质、危害及安全操作规程。
第九条介质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第十条使用完毕的介质,应按照规定进行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第五章介质运输管理第十一条介质运输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确保运输安全。
第十二条运输介质应使用专用车辆,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第十三条运输过程中,应防止介质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发生。
第六章介质废弃管理第十四条废弃介质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五条废弃介质处理前,应进行安全评估,确保处理过程安全。
第七章奖励与处罚第十六条对在介质安全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七条对违反介质安全管理规定,造成事故或严重后果的,依法予以处罚。
介质安全管理制度
介质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对介质安全管理工作的管理,确保介质的安全性和使用的合理性,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使用和管理介质的单位和个人。
三、管理要求1、建立管理制度各单位应建立完善的介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介质的使用范围、安全要求和管理责任。
2、明确管理责任介质安全管理应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确保每个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都能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
3、规范操作流程各单位应建立规范的介质使用和管理流程,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
4、加强培训对介质使用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5、定期检查对介质使用和管理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
6、应急预案建立完善的介质安全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
四、介质的安全管理1、保管管理(1)严格保管介质,防止丢失和侵害。
(2)介质库房和设备应定期检查,确保安全性。
(3)定期清点介质,消除过期介质。
2、使用管理(1)使用介质前应进行确认,确保介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使用介质时应遵循操作规程,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3)对使用的介质进行合理记录和归档,以备查证。
3、废弃管理(1)废弃的介质应进行安全处理,确保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2)对废弃的介质应进行合理处理和记录,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五、安全操作规程1、使用前的准备(1)对介质进行检查和确认,确保完整和正确。
(2)确认使用设备和环境符合安全要求。
2、使用操作规程(1)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介质,避免不当操作。
(2)使用过程中应定期检查介质的情况,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
3、使用后的处理(1)使用完毕后应妥善存放介质,避免损坏和侵害。
(2)介质使用结束后应及时归档和记录,确保安全和合规。
六、安全检查1、定期检查各单位应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介质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日常检查介质使用人员应在日常工作中对介质进行日常检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介质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公司介质的安全,防止介质丢失、损坏、泄露等事故的发生,保障公司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电子介质、纸质介质、光盘、移动存储设备等。
第三条公司各部门应严格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加强介质管理,确保介质安全。
第二章介质分类及管理职责第四条介质分类:(一)一级介质:涉及国家秘密、公司商业秘密或重要数据的安全等级较高的介质。
(二)二级介质:涉及公司一般数据或工作资料的安全等级较低的介质。
第五条介质管理职责:(一)各部门负责人为本部门介质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部门介质的安全管理工作。
(二)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全公司介质的安全管理,具体职责如下:1. 制定和修订介质安全管理制度;2. 对各部门介质安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3. 组织开展介质安全培训;4. 处理介质安全事故。
第三章介质采购与验收第六条介质采购:(一)采购部门应严格按照公司规定,选择具有合法资质的供应商采购介质。
(二)采购部门在采购过程中,应核实供应商提供的介质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公司要求。
第七条介质验收:(一)验收部门在收到介质后,应按照采购合同和公司要求进行验收。
(二)验收部门应检查介质的质量、数量、规格等信息,确保介质符合要求。
第四章介质存储与使用第八条介质存储:(一)一级介质应存放在安全、保密的存储设施中,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二)二级介质应存放在安全、通风、防潮、防尘的存储设施中,由专人负责管理。
(三)存储设施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介质安全。
第九条介质使用:(一)员工使用介质时,应遵守以下规定:1. 不得将介质带出公司范围;2. 不得擅自复制、泄露、篡改介质内容;3. 不得将介质借给他人;4. 不得在介质上记录无关信息。
(二)各部门应定期对介质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介质安全。
第五章介质销毁与报废第十条介质销毁:(一)一级介质在报废或不再使用时,应进行销毁。
(二)销毁前,应登记介质名称、数量、规格等信息。
介质安全管理规范
介质安全管理规范一、引言介质安全管理是保障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
为了保护企业的敏感信息和数据资产,确保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制定本《介质安全管理规范》。
二、范围本规范适合于企业内部所有介质的管理,包括但不限于硬盘、U盘、挪移硬盘、光盘、磁带等。
三、责任与义务1. 企业应指定专门负责介质安全管理的责任人,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2. 责任人应定期组织介质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对介质安全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3. 责任人应制定介质安全管理制度,并定期检查和更新。
四、介质存储与归档1. 企业应建立介质存储与归档管理制度,明确介质的存储位置和归档周期。
2. 存储位置应选择安全、防尘、防潮、防静电的环境,避免与有害物质接触。
3. 归档介质应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记录归档信息包括介质名称、存储位置、归档日期等。
五、介质使用与借阅1. 介质使用应遵循“用完即还”的原则,禁止将介质私自带离办公场所。
2. 介质借阅应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借阅人应填写借阅申请表,并在归还时进行确认。
3. 借阅人应妥善保管借阅的介质,禁止私自复制、篡改、删除或者传播介质中的信息。
六、介质销毁与清除1. 企业应建立介质销毁与清除管理制度,明确介质的销毁与清除方法和流程。
2. 销毁方法包括物理销毁和逻辑销毁,物理销毁应使用专业设备进行,逻辑销毁应使用数据擦除工具。
3. 销毁和清除记录应详细记录销毁和清除的介质信息,包括销毁或者清除的日期、方式、负责人等。
七、介质安全事件处理1. 企业应建立介质安全事件处理机制,及时响应和处理介质安全事件。
2. 对于遗失、泄露、损坏等安全事件,应即将通知责任人,并展开调查和处理。
3. 对于涉及敏感信息的安全事件,应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扩大影响。
八、监督与检查1. 企业应定期进行介质安全管理的监督与检查,确保规范的执行。
2. 监督与检查应包括介质存储与归档、使用与借阅、销毁与清除等方面的内容。
公司设备介质管理制度
公司设备介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司设备介质管理,保障公司设备介质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提高公司设备介质的利用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公司设备介质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设备介质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设备介质的采购、领用、使用、保管、维护、清洗、检验、维修、更新等方面。
第三条公司设备介质管理工作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公司规章制度。
第四条公司设备介质管理应注重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养护维修、节约资源、提高效率。
第五条公司设备介质管理工作要以质量为中心,强化质量管理,确保设备介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六条公司设备介质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落实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监督检查,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二章设备介质采购管理第七条公司设备介质采购应按照公司相关规定进行,采购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严格按照采购程序和程序进行采购。
第八条采购人员应对设备介质进行严格的验收,确保设备介质的质量符合要求,如有发现问题应及时反馈及处理。
第九条采购人员应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型,选用符合公司要求的设备介质,确保设备介质的适用性和耐用性。
第十条采购人员应做好采购记录和档案的管理,确保采购过程的合规性和可追溯性。
第三章设备介质领用管理第十一条设备介质领用应按照公司相关规定进行,领用人员应凭有效证件办理领用手续,领用前应对设备介质进行检查确认。
第十二条设备介质领用人员应按照公司要求妥善使用设备介质,保证设备介质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第十三条设备介质领用人员应定期对设备介质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介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第十四条设备介质领用人员应对设备介质的损坏及时报告,不得私自处理或改动,如需维修应及时联系维修部门。
第四章设备介质使用管理第十五条设备介质使用人员应按照公司相关规定和操作规程进行使用,不得超负荷使用或使用不符合要求的设备介质。
第十六条设备介质使用人员应加强设备介质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介质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内外网介质管理制度
内外网介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内外网介质的管理,保障信息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各类单位和个人在内外网介质管理中的相关行为。
第三条内外网介质是指用于存储、传输、处理信息的各类介质,包括硬件设备、存储设备、通信设备等。
第四条内外网介质管理应当遵循合法、安全、保密的原则,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和保密性。
第五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内外网介质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和监督。
第六条本制度由国家信息化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二章内外网介质的分类第七条内外网介质按照用途和性质进行分类,包括存储介质、通信介质、处理介质等。
第八条存储介质主要包括硬盘、U盘、光盘、磁盘、存储卡等,用于存储信息。
第九条通信介质主要包括网络设备、调制解调器、路由器、交换机等,用于传输信息。
第十条处理介质主要包括计算机、服务器、终端设备、打印机等,用于处理信息。
第十一条内外网介质的使用应当符合其分类和用途,禁止擅自改变用途或进行私自处理。
第三章内外网介质的管理第十二条内外网介质的管理责任属于使用单位,并应当由专人负责日常管理。
第十三条内外网介质的保管责任属于管理人员,并应当建立完善的保管制度。
第十四条内外网介质的维护责任属于技术人员,并应当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十五条内外网介质的备份责任属于备份人员,并应当建立定期备份的制度。
第十六条内外网介质的清理责任属于清理人员,并应当建立定期清理的制度。
第四章内外网介质的安全第十七条内外网介质的安全应当得到重视,禁止擅自泄露或外传信息。
第十八条内外网介质的加密应当采用安全可靠的加密技术,确保信息的保密性。
第十九条内外网介质的防火墙应当做好防范措施,确保信息的安全性。
第二十条内外网介质的备份应当建立完备的备份系统,确保信息的完整性。
第二十一条内外网介质的审计应当定期进行审计,确保信息的可靠性。
第五章内外网介质的监督第二十二条内外网介质的监督应当由管理部门主管进行,确保信息的合法性。
介质安全管理制度
介质安全管理制度一、引言介质是指在工业、医疗、农业和生活等领域中,用于进行传递、传输或储存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用途的物质。
在许多行业中,介质的使用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不正确的介质使用可能会导致事故发生,造成损失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保障工作环境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介质安全管理制度。
二、介质安全管理的必要性1.安全意识提升通过建立介质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可以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其意识到正确使用和管理介质的重要性。
员工将更加注重安全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预防事故发生通过制定明确的使用规范和操作要求,企业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规范的使用程序可以减少人为操作失误的可能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事故风险。
3.保护环境一些介质在错误使用或管理不善的情况下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建立介质安全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预防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保护环境的同时也保护企业的声誉。
4.合规要求在一些行业,针对特定介质的使用存在法律法规的要求。
通过建立介质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可以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处罚和法律责任。
三、介质安全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管理责任和组织架构制定明确的责任分工和管理职责,确保每个岗位的责任和职责明确,落实到具体人员。
2.介质使用规范制定详细的介质使用规范,包括介质的选择、储存、运输和处理等方面。
确保员工在使用介质时能够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
3.设备设施管理对介质的设备和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
4.员工培训开展针对介质使用的培训,使员工了解介质的特性、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措施,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能力。
5.风险评估与控制对企业的介质使用过程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
6.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不同级别的事故处理流程和责任人,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减少事故对企业造成的损失。
介质管理制度
环境云介质管理制度2020年11月目录1目的 (1)2适用范围 (1)3介质管理 (1)4安全管理 (1)4.1购置、收发 (2)4.2使用 (2)4.3报废与处理 (2)5附则 (3)1目的为规范环境云信息系统的介质安全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环境云信息系统介质管理。
3介质管理应建立介质安全管理制度,对介质标识、介质传递、介质访问、介质保管和介质销毁等方面进行管理规定。
应确保介质存放在安全的环境中,对各类介质进行控制和保护,并实行存储环境专人管理。
应对介质在物理传输过程中的人员选择、打包、交付等情况进行控制,对介质归档和查询等进行登记记录,并根据存档介质的目录清单定期盘点。
应对重要介质中的数据和软件采取加密存储,并根据所承载数据和软件的重要程度对介质进行分类和标识管理。
应部署统一介质管理软件,实现客户端移动介质的统一管理。
移动介质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杀毒处理,防止病毒入侵。
禁止将内部移动介质带出使用,防止数据泄露。
应对存储介质的使用过程、送出维修以及销毁等进行严格的管理,对带出工作环境的存储介质进行内容加密和监控管理,对送出维修或销毁的介质应首先清除介质中的敏感数据,对保密性较高的存储介质未经批准不得自行销毁。
4安全管理移动介质是指通过专用注册工具对普通的移动存储介质(主要为移动硬盘、U盘)内数据经过高强度算法加密,并根据安全控制策略的需要进行数据区划分,使其具有较高安全性能的移动存储介质。
移动介质的管理,遵循“统一购置、统一标识、统一备案、跟踪管理”的原则,严格控制发放范围。
4.1购置、收发信息化管理部门购置、收发存储介质时,要严格履行清点、登记、编号、签收等手续。
涉密介质应在显眼的位置做出“绝密”、“机密”、“秘密”的密级标识。
介质密级的确定依据其存储信息的最高密级。
各单位需要使用移动介质的内部人员,应进行领用登记。
传递涉密存储介质时,应当包装密封,并且标明密级、编号和收发件单位名称。
介质管理制度
介质管理制度介质管理制度简介介质管理制度是指组织内部对于各种介质的规范管理,以确保介质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规性。
介质是指组织在业务运营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存储介质、数据介质和信息介质。
介质管理制度对于维护组织信息资产的完整性和保密性,以及降低信息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介质管理制度的目的是建立和实施一套适用于组织业务需求的介质管理规范,以确保介质的合理使用、安全储存和正常运作。
通过制定明确的管理流程和责任制,介质管理制度旨在提高介质使用效率、减少信息丢失和泄露的风险,并确保组织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内容1. 介质管理责任1.1 领导责任:组织领导应重视介质管理,并明确介质管理的重要性和目标。
1.2 介质管理岗位职责:明确介质管理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各岗位人员理解并履行自身责任。
2. 介质管理流程2.1 介质获取与分配:规定介质获取和分配的程序和流程,确保介质的合法性和正确性。
2.2 介质备份与恢复:建立介质备份与恢复机制,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业务的连续性。
2.3 介质存储和保管:明确介质的存储和保管要求,包括介质的分类、封装、标识和保密措施。
2.4 介质使用和操作:规定介质的使用和操作规范,包括介质的阅读、写入、删除和更新等操作。
3. 介质风险管理3.1 风险评估与分类:对不同类型的介质,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类,确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3.2 介质安全控制:制定介质安全控制策略,包括访问控制、防措施、防泄露措施等。
3.3 介质事件处理:建立介质事件处理机制,及时应对介质丢失、损坏、泄露等事件。
4. 介质合规性4.1 法律法规遵循:明确介质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如信息安全法、数据保护法等。
4.2 内部规章制度:制定和发布组织内部的介质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介质的使用和操作。
4.3 外部合作伙伴管理:建立外部合作伙伴介质管理的审查机制,确保合作伙伴的合规性。
介质管理制度对于组织的信息资产保护和业务运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质安全管理规范
修改记录
为防止介质可能带来涉密信息或重要信息的泄露或丢失,以规范其在复制、迁移、重复使用、保存及废弃等方面的处置方法和管理要求,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组织介质在复制、迁移、重复使用、保存及废弃等方面的管理及介质的外部管理,也适用于第三方的介质在组织内部的使用控制。
三、定义
个人介质包括磁盘、U盘、可移动硬盘和打印的介质、笔记本电脑等。
生产介质包括磁带、磁盘、光盘等。
四、职责
自动化班负责信息中心生产介质的使用控制及处置管理。
介质的使用人负责在单位内部介质的使用控制及处置管理。
五、管理规范
1.介质的接入管理
5.1.1)干部职工不得私自将个人笔记本带入本单位并接入生产网络。
5.1.2)第三方带入的介质,若需要在自动化班的终端或服务器上导入导出数据时,应该有自动化班授权,使用前,必须对介质进行杀毒。
第三方介质不允许在机房内使用。
2.介质的存放环境
5.2.1)介质由于其体积较小,易于流传的特点,使用时应注意对其安全保管,防止丢失。
522)对于磁带、磁盘等带有磁性介质的介质应注意其保存环境,保证其长期有效。
5.2.3)用于生产网络的介质(如备份光盘、磁带等)应由自动化班专人负责保管,存放于机房或办公环境专用柜中,防止其被盗、被毁、被未授权修改以及信息的非法泄漏。
5.2.4)应根据数据备份的需要确定须异地存储的备份介质,存储地的环境要求和管理方法应与本地相同。
3.介质的使用
5.3.1)因公务需要携带生产介质外出时,必须经负责人审批同意。
5.3.2)对送出维修或销毁的介质应首先清除介质中的敏感数据,对存储关键或重要信息的存储介质未经批准不得自行销毁。
5.3.3)当干部职工转岗或离职时,应确保所有信息已转移给相关科室,并且将必要信息备份至其他介质,并将它从设备中安全的删除,去处原有的口令和其他个人信息。
5.3.4)介质的传递要求:
(1)应选取可靠的速递公司承担介质的传递工作,介质传递时间、安全保障(防火、防震、防潮、防磁、防盗)等方面的要求应在与速递公司的合同中加以约定。
速递公司的资质、介质传递流程、速递合同须经信息中心批准。
(2)当存有敏感业务信息的介质进行异地传输时,应选择本单位可靠人员进行传递,并且使用专用安全箱包进行包装,传递过程保留有相应的记录。
4.介质的维护
5.4.1)作为重要用途的光盘、磁带、移动硬盘,应按照信息分类原则进行分类管理,做好信息标识,并且由专人保管在安全的地方,不再用其作为信息交换的介质。
对重要介质中的数据和软件采取加密存储。
5.4.2)应对备份用途的光盘、磁带、移动硬盘建立介质目录清单,由介质管理人员定期根据目录清单对介质的使用现状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完
整性(数据是否损坏或丢失)和可用性(介质是否受到物理破坏)。
5.介质的报废
5.5.1)科室内部介质的废弃必须经过科室领导的认可,参照《损坏的硬盘、软盘安全管理制度》执行。
介质废弃前,应检查并删除信息,确保没有敏感信息留存。
5.5.2)包含有关键及重要信息的需要废弃的介质交信息中心,由信息中心办公室采用相关技术手段统一安排处理,由办公室做好处理记录,确保信息安全。
六、相关文件及记录
《第三方移动媒体接入登记表》《介质借用记录表》
第二方移动媒体接入登记表
介质借用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