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方向讲究策略_学习贯彻_义务_省略_文课程标准_2011年版_的体会_杨再隋

合集下载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心得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心得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心得体会------吕丽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标体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新课标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通过新课程学习,使我明确了教师不在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

因此,新课程对教师在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许多要求。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体会第一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体会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体会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应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将肩负着传播、发扬语言文字的重要使命。

学校顺应教师的需要,像一场及时雨在8月26日、27日两天对我们进行了全面的新课标的培训,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受益匪浅。

通过培训我知道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它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的课程;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的课程;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课程。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所以学习新课标,研读新课标,把新课标应用于平时的教学中成为每位教师必须做的功课。

下面我浅谈一下我自己学习后的心得体会,我觉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很多方面发生了不少变化,但感受最深的有三点:一、高度重视识字写字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

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

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二、关注实用阅读策略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课标明确地在“对话”的维度中增加了“教科书编者”这一视角,就是确立和凸显“编者”的地位和作用。

“教科书编者”不是可有可无的,他在客观上起到一个先导的作用。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心得体会(黄东扬)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心得体会(黄东扬)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心得体会科名小学黄东扬今年暑期培训,有幸聆听了林文土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

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心得体会 精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心得体会 精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心得体会琼中县民族中学蔡亲才2012年8月24至25日我参加全县初中语文新课程培训,经过两天紧张的培训学习,让我获益匪浅。

通过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学习,我发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200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略有不同。

我校从2002年秋季实行课程改革已近十年了,我作为一名一线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一些新的语文教育理念。

这些新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多年来语文教育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对语文教材编写、教学指导、语文评估与考试等都有一些明确的规定。

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强调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更注重语文课的人文性,注重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

那么,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些什么呢?一、语文教学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

学法指导不应该只看作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应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经过思考、生疑、答疑、创造等学习过程,才能使他们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学习动力。

教师应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学情,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适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加强能力迁移。

在备课方面,包括教材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对不同课型的处理,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对诗歌单元的处理以学生多读为主,在反复诵读中去品味诗歌,而对文言文的处理则是要稳打稳扎,要求学生的翻译要落实到字词句,一点也不能马虎。

二、语文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觉得要从根本上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精神,教师必须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共5篇)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共5篇)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共5篇)第一篇: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当今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课余时间虽然很短,但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下面我浅谈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一、彰显新课程课标特色《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同时更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找准了导航,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突出体现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写字教学体现情操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除了在四个学段都对“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提出要求外,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此外,还在习作教学中对写字也提出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

”其实,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因为写字是一座熔炉,可以锻炼意志;写字是一泓清泉,可以涤去杂念;写字是一件乐器,可以演奏心声;写字是一种享受,可以陶冶情操。

三、阅读教学体现朗读的魅力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合理增删目标+明晰能力导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读体会

合理增删目标+明晰能力导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读体会

准确 , 教学 目标越位 、 缺位 、 不到位 ” 是当前语文教学
存在 的一个 普遍 问题。 基于 此 问题 , ( 2 0 1 1 年版 》 力
求准确 表达各类学 习内容的阶段 要求 , 便于教 师在 实际 的教学 中操作好。 如对 于学 生写话 、 习作文字表 达 的要 求 , 每 一个学段就 各有侧重 , 分步 落实 , 最后 达成总 目标 中“ 能具体 明确 、 文从字顺地 表达 自己的
万方数据
例, 促进学 生阅读 能力的综合提高 , 使之满足 日后 各 种情境下阅读的需要。 在降低部分 学 习要 求 的同时 , 也加强 了教师在
的目标是九年一 以贯之 , 前后重复提 到 : 有 的目标是 在不 同学段 之间前后衔接 , 形成 一定梯度 , 但 又不能
截然分开 。
2 0 . 如何 看待 修订 后 的 语 文 课 程标 准 ?
求, 从 而进行有效 的写作 教学 。
1 9 . 《 修订 稿》 在课程评价方面有哪些突破?
评价是课 程实施 中的一个 非常重要 的环节 , 对 教学起 着重要的导 向作 用。 《 修订 稿》 对“ 评价建 议 ” 的内容重新做 了调整 , 并增添 了四个标题 , 条理更 清
国家语 委和有关专 家组 的支持下 , 推 出《 识字 写字教 学基本字 表》 和《 义 务教育语文课程常 用字表》 , 意义 非凡 。 《 识 字写字教 学基本字表》 为3 0 0 个选 出的“ 高
频字 ” , 这些字包含汉字 的各种笔 画类型和 基本 间架
露 1 6 教 学 月 刊 小 学 版2 0 1 2 . 3 语 文
晰, 体 系更 完善 。
《 修订稿》 凝聚 了多方 的关心 、 支持与智慧 , 修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心得2011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是一份凝聚了无数专家学者和一线广大教师心血和智慧的厚重文本。

这份标准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了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

主要立足于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我在寒假期间对该标准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并与实验稿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收获颇丰。

总体感觉上,新课标有以下几个变化。

一是内容更加充实。

新课标变厚了,由原来的29页变为80页,内容有了大篇幅增加,显得更加厚实。

特别是在附录中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使得课标文本结构显得更加完善,化随意为规范,增强了课标的科学感。

二是同中有异。

虽然总体结构没有变化,仍由“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附录”四个部分组成,但在每部分中内容都有变化,或是增删,或是修改,或是顺序调整,全篇修改点多达200余处。

虽然课程标准体现的基本理念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在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与处理上,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与操作上都有明显调整,从内容到形式变得更加合理、科学。

三是文字表述更加简明准确。

文本中对概念的阐释更加准确全面具体,减少了模糊性,提高了可操作性。

总之,通过吸收十余年来课改和教材实验的成果经验,吸取方方面面好的意见建议,修订后的课标更加逼近语文课程的本真、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研究语文的规律,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因而更加有利于指导语文课程深度改革和教材教法深入实验,更好地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与实验稿相比较,我认为新课标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

首先,课程性质明确定位为“研究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长期以来,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科学阐释,导致语文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陷入混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学习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学习体会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学习体会daj通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学习,我认为修订版和实验版比较,有继承,也有发展。

坚持不变的是语文课程4个基本理念和3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坚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推进儿童阅读。

一、突出的变化主要有几方面:1、语文课程性质表述更明确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最重要的一句话应该拿出来反反复复地说,这就是对语文课程性质下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这个定义突出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就是学生在这门课程里要学习的不只是“语言”和“文字”,而是“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这就要求语文学习和教学须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多下工夫。

即教师在教学时树立大语文观,多从“语用”角度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策略。

2、突出强调识字和写字教育修订课标中说:“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

”这就打破了“识字、写字只是小学低年级任务”的旧观念。

也就是说,识字、写字不仅是小学各个年级的重要内容,初中也应该重视。

不仅降低了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与难度,强调“多认少写”,提倡“认写分离”的原则,而且还特别强调写字要求:“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3、高度重视 “读书”的作用语文教学无非就是教会学生读写听说,然而阅读教学却在长期的教学中被变成了“朗读教学”,却忽略了阅读教学是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的训练。

以往我们在教学中,普遍重视精读教学,特别是教材中所谓精读课文的教学,往往却忽视了“略读”和“浏览”作为独立阅读方式的重要性以及专门训练的必要性,也不注意培养默读习惯、进行速读训练,造成很多学生毕业后,不善于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所有文本和书籍都只能从头到尾通读;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还有很多初中生不会默读,所谓默读只是不出声地朗读,做不到“不指读、不回视、不动唇”,无法在默读时控制注意力、进行认知监控。

2011版语文课标学习心得

2011版语文课标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心得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及相关的解读资料。

这一次的学习,既是一次的洗礼,又是我的教育思想的一次更新。

通过学习,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对以后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如下:一、明确课程性质,强调核心任务。

长期以来,“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什么”“它的核心内容和任务是什么?”众说纷纭,不单是研究语文教学的专家学者,也让广大一线的语文教师心存纠结。

2001年7月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没有明确的表述。

“实验稿”中有一句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实,“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表述比较笼统,还不能准确地定位语文这门课程的内涵,定位不明确,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操作就难免有所偏差,像语文是“语”,还是“文”,其“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均衡等问题,都是因为语文这门学科的课程性质不明确所导致。

可喜的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此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围绕语言的运用”。

这一表述,清晰地告诉我们,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必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

它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这向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传递两个信息:第一,教学生学语文,不是使学生个个精通语言文字,培养语言学家,而是要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和实践,为将来在各种不同的工作环境中,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

第二,教学的定位,是“审美”,还是“实用”?由于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我们必须抓住其核心内容和任务——围绕语文的运用,去摆正多种关系,在各种多元的目标之间取得协调,在多方的需求中寻求平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心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究心得本文旨在分享我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究的心得体会。

简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一份重要文件,旨在规范和指导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

研究这份标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心得在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1. 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修养和审美情趣。

这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 强化实践性教学:标准要求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和能力发展至关重要。

3. 培养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标准着重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

这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民族认同。

4. 强调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研究中培养探究精神、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这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注重素质教育的整合发展:标准强调将语文教育融入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生活实践等综合素质教育中。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

总结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这份标准的贯彻落实将有助于提高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更多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

以上是我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究心得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字数:未统计)。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我的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我的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我的体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课程之中。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

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

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如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数学建议将《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历史增加了传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在原有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内涵。

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

本次课程改革着眼于建立有中国特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大范围引导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的地方。

如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有些学科具体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不够;相关学科、学段间的衔接有待加强等。

课程标准有待修改完善。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

基于上述背景,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审议工作。

课标的制定,是想改变过去那种比较偏狭的教学状况,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也就是这十多年常说的一个词:素质教育。

不管大家如何看待,这都是很了不起的变革。

比较一下可以明白,过去的教学大纲以及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关注的中心就是知识和技能,而课改希望眼界大开,适应新的形势,着眼于对国民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研修有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研修有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研修有感云南马龙县月望中学董心琦我积极地认真地参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这门课程的学习,从中学到了很多以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不懂的知识,可以说受益匪浅吧。

现在我就谈谈我的收获。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中,我知道了汉字教育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

我也懂得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写字姿势和习惯,注重书写的育人功能;加强书法教育,既要在技法上下工夫,也要重视在养成良好习惯、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方面的作用。

尤其是对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北京教育学院吴欣歆、北京师范大学林秀艳等专家的讲座分析,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我深深地理解到“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正所谓文如其人,写作总是反映着一个人的人品、学养和听说读写的能力。

通过一个人的文章,我们也往往能看出这个人阅读的量、阅读的面、阅读的品位,看出他的立场、观点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这是“写作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总的原则。

其内涵非常丰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1、作文素材积累:把学生的着眼点引向生活,拓宽他们的写作思路。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把作文教学寓于学生生活中,就能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把作文与生活实际巧妙地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去谋篇布局,把生活中的无穷欢乐,无限情趣写成作文,对生活进行讴歌。

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还必须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素材。

如: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将作文训练寓有趣的活动中,然后让他们将上述活动中的见闻、感受写成作文。

我对《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体会

我对《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体会

我对《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修改的体会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较大的调整变化,文字修改有多处。

其中,在体例、内容方面的变化主要包括一下几个地方:温儒敏教授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修订课程标准,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

主要立足于“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综观新课标,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一、课程性质明确定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二、课程内容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两个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三、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四、高度重视识字写字——识字减数量、写字提质量五、增强教学评价的层次性——分学段设定明晰的教学评价要求通过学习新课程,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小学语文教研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的体会主要有一下几点:(1)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了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

我认为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

那就是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体会

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体会

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体会这几天在《湘西教师网》上认真学习了语文学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脑海里总会将它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较,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思考他们的不同之处做这样的修改有什么深刻的意义?我想,有一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前言部分有几点值得重视:1、语言文字运用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四次。

新课标从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规范、能力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将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这是实验稿中所没有的。

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主要任务和功能,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

这对于切实纠正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面临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和利益格局,面对当今社会存在的信仰真空、道德滑坡、文化低俗、追求享乐、利欲熏心等等问题,语文作为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该承担哪些任务呢?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

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

,新课标则将其具体化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用优良传统、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将语文课程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具体化、明晰化。

除此之外,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等部分都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强化主流价值取向引领方面有所体现。

明确方向 讲究策略——学习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体会

明确方向 讲究策略——学习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体会

明确方向讲究策略——学习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体会杨再隋【摘要】随着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正式印发,我们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第一时间约请了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教授就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和点评。

杨教授系全国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原教育部全国小学教材审议大会语文课程标准审议组成员.作为语文课程标准最后审定的专家,他的解读和点评无疑将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提供很好的指导和帮助。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2页(P4-5)【关键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小学教材;教育专家;语文教师;教育研究会;标准修订;教学研究【作者】杨再隋【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8课程改革实验启动10年来,给相对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从实验区反映的情况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都比过去增强了。

老师们重视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了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

通过课程改革,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加强了语文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

在课程改革中,开始重视校本研究,重视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也重视开掘广阔的母语教育资源。

特别要提出的是,跟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教研员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

他们用生动的课程范式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氛围,活跃了教研气氛。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紧紧相连,和国民心态的变化息息相通。

社会的整体进步,使广大中小学教师焕发了生命活力.在语文教学展示课上,不同的教学风格异彩纷呈,多种教学流派争奇斗艳,给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多元文化并存和多种价值观的碰撞导致的国民心态的变化,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之气、浮夸之风、浮华之象,不仅存在于社会其他领域,存在于高等学校,也在中小学这块以往公认为比较干净的土地上侵蚀着。

明确方向 讲究策略——学习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体会

明确方向 讲究策略——学习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体会

明确方向讲究策略——学习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的体会
杨再隋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随着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正式印发,我们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第一时间约请了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教授就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和点评。

杨教授系全国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原教育部全国小学教材审议大会语文课程标准审议组成员.作为语文课程标准最后审定的专家,他的解读和点评无疑将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提供很好的指导和帮助。

【总页数】2页(P4-5)
【作者】杨再隋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8
【相关文献】
1.厘清性质彰显特色改进对策——学习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 [J], 熊建峰
2.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求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体会 [J],
应永恒
3.研读新课标解读新变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体会[J], 于志强
4.写字教学必须大大加强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写字教学要求的一点体会 [J], 王树雄
5.以生活为基础,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语文素养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比较研究 [J], 俞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_《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远程培训心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_《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远程培训心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_《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远程培训心得
今年九月,我参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远程培训。

一个月来我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认真观看各位专家老师主讲的视频等。

通过学习使我加深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深入解析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解决我实际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疑,受益匪浅。

明确新课程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路径,教师需要从本质上入手,从整体入手。

只有从“找准学生缺什么、想清自己教什么、落实怎么教”三个角度逐一思考,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综合性;及其正确的思想导向、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成为现实。

而小学阶段的老师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中都知道习作教学是最为头疼的,不如如何定位。

而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注重乐于写作和自信,注重发展个性,注重打好基础,从而降低了写作教学要求,让学生不会对写作产生恐惧,使其慢慢地滋生兴趣,能够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写作缺的是什么?主要注意还是内容的涉及范围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如:近期学校或班级
有开展的活动、开心事、糗事……,学生才能够有话可说,循序渐进,慢慢地到高年级让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写实话、真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

反之,将会使学生毫无头绪,如:旅游,参观,描写小动物……,有些学生很少接触过甚至没接触过的事物理所当然地就写不出来。

而为了学生有更多的内容可以写,在指导写作时,应多提供些素材,重视学生的实践。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心得曾经仔细拜读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今天又和五年前一样读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

按着滕春友老师说的策略,从了解概貌到深入细究,从深入细究到为我所用——这是我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

读着新课标,想着旧课标。

“新”和“旧”之间,换“汤”不换“药”,但是这换的“汤”也正是这课改走过十年历程的一次总结和再革新。

正如鲁迅对我国传统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样,新课标坚定了旧课标中正确的,摆正了原来偏颇的,有了一些新的尝试。

新课标一如继往地坚持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坚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融合的三个维度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坚持低段的学生“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识字写字教学原则;坚持阅读的个性化、阅读量的保证、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一样重要……十年的课改,让我们更加坚定地往这些方向走下去。

对于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一线教师也时常发觉到旧课标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和偏颇。

新旧对比,新课标在旧课标的基础上有多于200处的修改,其中最多的是语言表述上的修改。

我选择其中自己感受相对深的三点来谈谈新课标之“新”:一新:倡导“自然的朗读”在旧课标的阶段目标中,四个学段都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是前面的词不同,或“学习用”,或“能用”,或只是“用”。

新版的课标对于这一句话中的“有感情朗读”做了解释:“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造作的腔调。

”有感情朗读,乍一看,朗读时候必须有感情。

有学生不管拿到怎样的文本,都一副深情款款的样子,绘声绘色地朗读。

这就是矫情造作。

这样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很容易被教师误导。

然而,怎样的文本,需要怎样的朗读。

比如,王崧舟老师读《长城》,读完,我们只是听着,并不鼓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Research20124专家论坛课程改革实验启动10年来,给相对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从实验区反映的情况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都比过去增强了。

老师们重视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了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

通过课程改革,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加强了语文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

在课程改革中,开始重视校本研究,重视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也重视开掘广阔的母语教育资源。

特别要提出的是,跟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教研员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

他们用生动的课程范式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氛围,活跃了教研气氛。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紧紧相连,和国民心态的变化息息相通。

社会的整体进步,使广大中小学教师焕发了生命活力.在语文教学展示课上,不同的教学风格异彩纷呈,多种教学流派争奇斗艳,给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多元文化并存和多种价值观的碰撞导致的国民心态的变化,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之气、浮夸之风、浮华之象,不仅存在于社会其他领域,存在于高等学校,也在中小学这块以往公认为比较干净的土地上侵蚀着。

课程改革中,急于求成、花样翻新、新名词满天飞的现象时有耳闻;形式主义、热热闹闹、不讲实效的情况并不少见。

成绩有目共睹,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认识不足,导致实践中的迷茫。

表现之一是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出现了新的“架空分析”。

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探究文本的人文精神,削弱了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把握。

有的老师特意浅文深讲,故作微言大义,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鉴赏课和人生哲理课。

由于对文本挖掘过深,反而游离于文本中心之外,冲淡了对文本自身的解读。

加之脱离学生知识、能力实际,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大多数学生如坠五里雾中,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人文性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伴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人文性的内涵必将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

现今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绝不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翻版,而应该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追求。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育人为本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相机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这既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也有助于对语言形式的把握。

当然,这种教育不是抽象说教,也不是生硬灌输,而是依托语言文学,在形象感染、情感熏陶中自然渗透。

第二,对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把握不准。

例如,识字教学不落实,写字教学不到位。

识字写字虽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应贯穿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又如,在理解词语方面,《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分别提出了要求: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四学段:“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上述各个学段的不同要求,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教师都要认真理解、准确把握,在各个学段分别把关,把要求落到实处。

除上述外,课程标准还对朗读、默读、理解文本、把握主要内策划人语:随着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正式印发,我们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第一时间约请了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教授就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和点评。

杨教授系全国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原教育部全国小学教材审议大会语文课程标准审议组成员,作为语文课程标准最后审定的专家,他的解读和点评无疑将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提供很好的指导和帮助。

(晏筱梅)明确方向讲究策略———学习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体会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04Primary School Teaching Research20124专家论坛容、了解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以及对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诸方面,在不同学段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都应深刻领悟,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

第三,对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不到位、不落实。

教学中,一讲到底的现象虽不多见,但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现象常有所见。

这些问答或认知肤浅,只在文本的表层徘徊,既无思维的有效度,也无表达的清晰度;或脱离文本,漫无边际,海阔天空,从而占用学生读书写字的时间,这样既无助于对文本的深入学习,也不是基于文本的拓展延伸。

有的师生问答,只是两个孤独主体的对白,班级中大部分学生作壁上观。

教学中,教师不范读,不板书。

学生齐读的时间多,自由读书的机会少,学生写的练习更少。

教师一般不纠正学生的错误,尤其是言语表达上的错误。

不辨析字形,特别是对容易混淆的宇音、字义、字形很少反复练习辨别。

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等,尚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思想上也重视不够,因而基本上没有落实。

有的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出现轻视基础知识传授的现象。

由于轻视知识,忽视教师的讲解、讲述等这些常见的教学方法,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立起来,从而弱化了教师组织、引导的职能。

有的教师放松要求,不敢严格要求学生,廉价表扬,随意肯定。

的确,有时候课堂上也热热闹闹,但热闹背后却是学生感情的冷漠。

有时是因为眼花缭乱的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时是因为一些非语文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没有了兴趣。

课堂沉闷,学生心灵之窗紧闭,没有标新立异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没有多元的有创意的结论,也看不见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智慧火花。

这些现象反映出对《语文课程标准》理解不够、把握不准,对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成果的认同、吸纳不够,对我国的国情特别是广大农村教育实际深入了解不够。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说明还缺乏辩证观,常常容易情绪浮躁,急于求成,顾此失彼,易走极端,把握不住事物发展的“度”。

上述现象,是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正确的态度是直面现状,明确方向,针对实际,讲究策略。

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上,在正确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从整体上逐步解决上述问题。

教学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把《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应予回答的问题。

由于各地、各校情况各异,因此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结构、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等都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不能框得太死,箍得太紧,要给每位教师留下变通调适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活动留下拓宽、延伸的“空白”。

和历次《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的新,主要是教学观念新。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程理念的指导作用。

如果我们把提高教学质量仅仅归结到“教学方法”的层面上,这是舍本逐末。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思想和方法总是糅合在一起而密不可分的。

思想指导方法,方法体现思想。

过去我们说语文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落后,其实主要是语文教育思想陈旧。

新的教育理念必将产生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策略,思想的先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有人轻视教学理论的作用,忽视教学思想的指导,甚至认为讲教学思想的指导性是“空谈”,是“浪费时间”,不如学“几招、几式、几法”管用。

这些想法反映出当前教学研究中的“浮躁情绪”和急于求成的心理。

方法是知识更高阶段的抽象,任何教学方法都不能脱离该学科的性质、特点,而成为各个学科都适用的“万用灵丹”。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方法不过是材料有效的处理,因此,方法和材料并不是对立的。

方法乃是教材的有效的导向所希望的结果。

”又指出:“学生的学习在于变成许多方法的主人。

”教学实践证明,把某种方法的作用夸大到可以涵盖一切学科是错误的。

任何方法离开了教学媒体———教材,离开了教学对象———学生,无异于构筑空中楼阁。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当代教育观,渗透现代人本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应达到的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

标准是目标和基准,明确了目标和基准,就要进而研究达到目标和基准的途径和方法。

但《语文课程标准》毕竟不是途径、方法细则的罗列,只能简明扼要地阐述为达到“标准”应持的观点、应遵循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筻简讯日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由教育部正式印发。

为帮助广大教师准确理解新课标,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教授撰写了《语文课程的目标·理念·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导读》(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

该书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做了精辟的解读,观点新颖,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语言流畅,装帧精美,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书。

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