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的“血管假说”:巧遇还是同谋?
阿尔茨海默病假说
阿尔茨海默病假说阿默科技AMORTECH专注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目前对于其发病机制尚无权威解释,比较主流的看法有如下几种。
1 Aβ 毒性假说Aβ毒性假说是目前AD致病机制中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来自分子方面的研究表明,AD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有连锁关系,而决定APP的基因位于人体第21条染色体上,APP本身是一个含有700余个氨基酸的蛋白,在正常情况下,它会被体内的α和γ分泌酶所切割,并不会生成Aβ,但如果用点突变的方式改变APP基因,那么一种在正常情况下并不会产生的β分泌酶就会开始合成和分泌,并将APP剪切为Aβ,Aβ是具有神经毒性的,当其含量升高后,细胞并不能将其代谢掉,反而会在细胞中大量的积累,并形成一种Aβ纤维沉积。
有研究显示,几乎所有的AD患者脑细胞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Aβ纤维沉积。
Aβ毒性假说就是建立在Aβ纤维沉积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基础上的。
对于Aβ纤维沉积的危害,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Aβ能够通过线粒体途径,导致细胞凋亡,其通路主为活性氧(ROS),包括其自身产生或诱导其他通路产生ROS,都会导致线粒体内过氧化环境的产生,进而破坏线粒体膜系统,膜系统被破坏后,线粒体肿胀,之后破裂。
同时,随着细胞内环境的改变,也促成了各种物质的内流和外流,更加重了细胞器的损伤;(2)Aβ可能参与了炎性反应,在其中起到了炎性介质的作用,有研究显示,在AD患者的病灶处,有严重的炎性反应,由此推断AD 的发病可能与炎性介质的释放异常有关,而同时又有研究显示,包括白介素族和肿瘤坏死因子在内的多种炎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过程中,有Aβ的参与,所以认为Aβ的累积促成了AD患者病灶处炎性反应的强度,从而加重了病情;(3)Aβ的累积还会激发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后者可能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最近有研究显示,Aβ可能会调控caspase通路的活性,而caspase通路被成为是细胞的死亡通路,直接接到细胞发生凋亡或坏死,在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但Aβ影响细胞代谢通路这一点无疑为从分子水平解释AD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阿尔茨海默病诊断进展相关试题及答案
阿尔茨海默病诊断进展相关试题及答案阿尔茨海默病的新概念,特异性标志病理的生物标识是()A、脑脊液生化标识[正确]B、影像学标识C、病理D、临床症状2010年,欧盟针对AD的诊治提出了建议,非最佳实践建议的是()A、疑似或极早期的AD患者应进行定量神经心理学测试[正确]B、对所有痴呆患者都应进行神经系统和躯体检查C、使用知情者问卷D、适当的评分量表从知情者处获取信息欧盟针对AD的诊治的建议(二),可用于排除痴呆的可治病因的检查手段是()A、FGD-PETB、灌注SPECTC、多巴胺能SPECTD、CT和MRI[正确]不属于所有原因痴呆的核心临床诊断标准的是()A、隐匿起病,缓慢进展,数月至数年,并非数小时或数天[正确]B、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受损C、无法用谵妄或其他严重精神疾病来解释D、生活能力和执行能力较先前水平降低经典的AD概念,指“临床病理特性”,而新的AD概念,指()A、临床症状特征B、临床生化特性[正确]C、精神症状D、以上都不是DSM-5的诊断标准,包含()A、谵妄B、显著神经认知障碍C、轻微神经认知障碍D、以上都是[正确]NINCDS—ADRDA临床诊断标准,其诊断准确率达()A、50%B、20%-30%C、80%-100%[正确]D、以上都不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新概念中,其病理表现是()A、海马、内侧颞叶萎缩B、病理性淀粉样斑(SP)、神经原纤维缠结(NFT)[正确]C、额顶区葡萄糖代谢减低D、以上都不是NINCDS—ADRDA临床诊断标准,不属于I很可能(probable)诊断标准的是()A、临床检查和神经心理检查认为痴呆B、记忆和其它认知障碍进行性加重C、40-90岁起病,常在65岁以后,且非其它全身系统性疾病及脑部疾病所致认知障碍D、家族中有类似病人,尤其有神经病理证实者[正确]2013年,美国的精神科协会(APA)推出了DSM-5的诊断标准,在该诊断标准中,痴呆的术语改为()A、NCD,即神经认知功能障碍B、谵妄C、老年认知障碍D、以上都不对被称为AD病人诊断的“金”标准的是()A、NINCDS—ADRDA临床诊断标准B、修订NINCDS—ADRDA诊断标准C、欧盟针对AD的诊治的建议D、以上都不是tau蛋白和Aβ比率增高是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A、病理表现B、特异性生化指标C、影像学标识D、以上都不是答案:AADABDCBDAAD。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和鉴别
性和代谢性脑病。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和鉴别
第3页
临床上,关于痴呆综合征诊疗标准有多个,其中美 国精神病协会(APA)精神障碍诊疗和统计学手册 (DSM)标准因为可操作性强、利于病因学分类等特 点,为普遍采取。详细内容以下: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和鉴别
第4页
1. 包含以下两个方面认知功效障碍:
(1)记忆障碍: ①近(短期)记忆障碍; ②远(长久)记忆 障碍。
(2)最少具备以下1项认知功效损害: ①失语;②失用; ③失认;④ 抽象思维或判断能力损害,包含计划、 组织等能力。
2. 上述两种认知功效损害显著地影响了个人职业和社 交活动;或者说,与以往比较存在显著减退。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 呆关系和判别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和鉴别
第1页
痴呆是一个较为常见取得性临床综合征,是
指在意识清楚背景下展现一个以记忆障碍为
主全方面认知功效损害状态。老年( ≥65岁)和老
年前期(55~64岁)是痴呆高发人群。临床上,能够造 成痴呆发生疾病有许多,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 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VD)最为常见,约占90%。 当前,这两大疾病主要依靠临床诊疗,而病理活检和 尸检是确诊惟一路径。
及知觉异常。情感障碍表现各种多样,但以抑郁为多见。
当病人有情感障碍时,经常为2 种以上情感异常同时存在。
人格改变以主动性减退为多见。行为异常以无目标徘徊为
常见。知觉异常以妄想多见。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和鉴别
第17页
阿尔兹海默特征和原理介绍
阿尔兹海默特征和原理介绍
阿尔茨海默症又称老年痴呆(简称AD),多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症状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
临床上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能力损害、抽象思维和计算力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等。
患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极轻微的记忆力减退和学习力下降,逐渐发展成近记忆力减退,常遗忘日常所做的事和常用的物品,工作、学习新知识和社交的能力减退。
病情逐渐发展,患者会发生逻辑思维能力下降、综合分析能力下降、言语重复及计算力下降,最后可表现为情感淡漠、喜怒无常、言语能力丧失,不能完成简单的吃饭穿衣等,最终可能与外界丧失接触能力。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已提出诸多假说,与遗传因素、β-淀粉样蛋白瀑布假说、神经递质障碍有关。
1.遗传因素:约5%的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
患者一级亲属中AD 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群4.3倍。
2.β-淀粉样蛋白瀑布假说:该假说是被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学说,认为β-淀粉样蛋白的生成和清除失衡是神经元变形和痴呆发生的始动因素,可诱导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炎症反应、神经元死亡等一系列病理过程。
3.神经递质障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存在广泛的神经递质异常,包括乙酰胆碱系统、单胺系统、氨基酸类及神经肽类等。
这些
递质对学习和记忆等认知功能有重要的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简单鉴别3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简单鉴别
如今,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占位全社会人口比重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老年人疾病求治需求越来越多,老年人特有的痴呆在生活中也能经常见到。
常见痴呆分为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它们因为病因病机不同,在治疗上也有所区别,那么该如何分辨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呢?简单来说可以从下面几点判断:
1、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性痴呆),是由于老年人大脑正常萎缩后,大脑部分区域功能减退而导致的以“智能、记忆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2、血管性痴呆,是指患者发生脑血管事件(即脑出血或脑梗塞)后,大脑局部脑细胞因各种原因坏死导致病理性改变,导致的痴呆症状。
3、通过辅助检查CT或MRI提示:阿尔茨海默病CT提示,脑萎缩CT征象。
血管性痴呆CT提示有,脑出血,脑梗塞或脑软化灶。
4、若是CT提示,既有脑萎缩,又有脑血管事件改变,则通过发病时间、缓急判断。
患者发病缓慢,家人逐渐发现患者有痴呆症状,送入医院后行CT提示,既有脑萎缩,又有脑血管事件改变,可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混合型)。
供稿:老年四科邓帅
2014年6月30日。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和鉴别
a
6
AD与VD的发病机制与特点
a
7
一、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特点
AD作为一种神经退行性变疾病,确切的病因和病理机 尚不清楚。“淀粉样物质启动———瀑布理论”假说认为, 与遗传和年龄相关的淀粉样前体物质的异常代谢过程是AD发 生的关键,它触发了一系列的病理过程,导致了脑内淀粉样结 构的增加、神经元和神经突触的缺失、血管空泡样退行性变, 胶质化、神经炎斑、神经原纤维缠结、淀粉样血管病变。这 些病变的积累,可以明显地导致脑化学和脑结构的病理性改 变,从而引起功能损害。大多数研究认为,这些病理改变早期 集中在海马和基底前脑部位,选择性影响与记忆密切相关的 中枢胆碱能系统的功能。
a
(2)至少具备下列1项认知功能损害: ①失语;②失用; ③失认;④ 抽象思维或判断能力损害,包括计划、 组织等能力。
2. 上述两种认知功能的损害明显地影响了个人的职业和社 交活动;或者说,与以往比较存在明显的减退。
3. 不只是发生在谵妄病程中。 4. 上述损害不能用其他的精神疾病来解释。
a
5
AD与VD在临床上不易区分,但两者 的发病机制不同,治疗与预后也不相同。在 实际工作中,如何对痴呆病人及时作出初步 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a
2
临床上,导致痴呆的疾病很多,大体上有如下7大类:
①神经炎斑或者老年斑( SP) 和神经原纤维缠结 (NFT);
②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帕金森病相关性痴呆、弥漫 性路易小体病、匹克氏脑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 痹、多系统硬化等;
③多发性梗死性脑病(M IE) 、重要部位和细小血管 梗死性痴呆;
④混合性痴呆(M IX); ⑤朊病毒性脑病或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⑥正常压力脑积水; ⑦各种器质性脑病,例如颅内肿瘤、颅内感染、酒精
阿尔茨海默病的脑血管病变
摘要: 最近的研究表明, 脑血管损伤与阿 尔茨海默病 的认知降低和神经退变有 关。微血 管系统损 伤, 以及患者不能正常通过血脑屏 障( B ) B B 清除 l 3 淀粉 样肽 ( ) 引起神经血 管去偶联、 管退 邮 将 血
Tl0 15869 Em i:nl @ s sa .n e: —0006,— al i i i .e c 2 jgu b
维普资讯
・
38・ 4
F rg d a & 2 Sco hr ay 20 c;3( 、 o / Mei l en c e i o am c 0 6O t 35 tn fP
阿尔 茨 海默 病 的脑 血 管 病 变
刘 静, { J述 李晓 校 综 玉审
胞、 外膜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 ; 神经血管单位的 ,
活化 细胞 又 分 泌 促 炎 性 细 胞 因子 和 血 管 活 性 物 质 ( 如 内 皮 素 ) 抑 制 C F和 增 强 细 胞 的 应 激 状 例 , B 态[ 。
之间 的关系及它们对 A D疾病进程 的影 响所 知甚
t,A ) h C A 有关l A y , D病人脑中明显的微血管病理 , 变化l及 A 5 D毒性产物 邮 在血脑屏障( B ) J B B 的清除 不足【8 ] 1 ,等都表明 , ,9 脑血管病变是 A D的重要特征 ,
并在 A D的发 病机 制 中起重 要作 用 。
2 D 的神经 血管 特征 A
21 毛细血 管 . 脑 毛细血 管 内皮 细胞 (E ) 密 连 接形 成 连 续 BC紧
收稿 日期 "0 60—8 20—22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50 1) 3 0 62 0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假说 -回复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假说-回复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逐渐进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病症之一。
这种疾病通常会导致记忆力、思维能力和行为的丧失。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全球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人数将达到1.52亿。
在阿尔茨海默症的病因中,存在着多种复杂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
虽然目前科学界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完全清楚,但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假说来解释其发病过程。
以下是一些广为接受的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假说。
1.β-淀粉样蛋白聚集假说(β-amyloid hypothesis):这个假说认为,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与β-淀粉样蛋白的聚集有关。
β-淀粉样蛋白是一种在阿尔茨海默病人的大脑中发现的异常蛋白质,它在患者大脑中形成带状斑块。
这些斑块可能干扰神经细胞之间的正常通信,在大脑中形成神经纤维缠结。
2.病态tau蛋白假说(tau hypothesis):这个假说认为,在阿尔茨海默病人的大脑中,tau蛋白的异常代谢可能导致神经元的丧失。
通常情况下,tau蛋白帮助维持神经元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但在阿尔茨海默疾病中,tau 蛋白会形成缠结,干扰细胞内正常的信号传递。
3.炎症反应假说(inflammation hypothesis):这个假说认为,炎症反应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大脑中的炎症反应可能由于感染、脑损伤或其他刺激因素产生。
炎症可以导致神经元受损甚至死亡,从而促进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
4.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假说(lifestyl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hypothesis):这个假说认为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风险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长期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等慢性疾病,以及抽烟、饮酒过量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都可能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假说并不完全排斥彼此,很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
2014阿尔茨海默病—人类未解之谜(中文版)
阿尔茨海默病—人类未解之谜2014-07-16 16:46来源:丁香园作者:namei314字体大小:阿尔茨海默病是导致痴呆最常见的原因,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但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和治疗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主要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诊断难点和治疗方面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发病机制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不清,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假说:最为普遍的假说是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可见淀粉样斑块,对神经细胞具有直接毒性且可破坏神经递质传递。
其主要成分为不溶性β-淀粉样(Aβ)蛋白,Aβ蛋白可在脑脊液中循环,形成有毒的可溶性聚合物,然而其与脑萎缩的相关性不大;而且在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样神经退行性变患者中并不是都能检测到Aβ蛋白表达。
阿尔茨海默病的另一个特征则是神经纤维缠结,由不溶性Tau蛋白所致。
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可损伤轴突,且与淀粉样斑块相比,神经纤维缠结与神经元丢失及认知功能损坏的关系更为密切。
第三个也是最早的假说即阿尔茨海默病与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及谷氨酸水平密切相关。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内乙酰胆碱水平降低可引起记忆力下降,相反谷氨酸水平升高可致神经元兴奋性中毒而死亡。
诊断难点超过1/2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其颅内并存缺血梗塞灶,其中1/4满足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但认知功能却是正常的。
淀粉样斑块与神经纤维缠结在老年人中很常见,也许与患者临床症状并无相关性,而脑血管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进展相关。
年龄是痴呆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90岁患者发生痴呆的风险是60岁的25倍。
但是有学者认为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及淀粉样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的进展也许是正常的老化过程,最终是否会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只是取决于认知功能下降的程度。
综合Aβ、Tau蛋白和其它脑脊液标记物的分析结果,可辅助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或鉴别不同类型的痴呆,其敏感性>90%,特异性>80%。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病理解剖和组织学特征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病理解剖和组织学特征阿尔茨海默综合症(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导致老年人失去记忆和认知能力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它具有特定的病理解剖和组织学特征,这些特征对于理解该病的发展和诊断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解剖表现为大脑皮层和海马体的神经元损伤与死亡。
在早期阶段,病理学家观察到神经纤维缠结和神经元原形体结构的紊乱。
这些纤维缠结主要由淀粉样蛋白(amyloid beta)聚集形成,它们堆积在脑细胞之间,阻碍了细胞间的正常通信。
其次,与淀粉样蛋白缠结相伴随的是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
这些纤维缠结由Tau蛋白的变异形式聚集形成。
正常情况下,Tau蛋白在神经细胞内支撑和维持细胞结构。
然而,在阿尔茨海默病中,Tau蛋白异常地被磷酸化,导致其紧密聚集成缠结物,影响了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
此外,炎症反应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组织学特征。
激活的神经胶质细胞(astrocyte)和巨噬细胞(microglia)在病变区域周围聚集,释放炎性细胞因子。
这些细胞因子进一步导致炎症反应的扩散,损害周围健康神经元,并进一步促进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聚集。
最后,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病理解剖和组织学特征还包括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损失。
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对于记忆和认知功能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减少,这加剧了记忆障碍和认知功能的下降。
总体而言,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解剖和组织学特征主要包括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聚集,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炎症反应以及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损失。
这些特征相互作用,导致大脑功能的逐渐下降,使患者失去记忆和认知能力。
理解这些特征不仅有助于提高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准确性,还为研发新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手段提供了重要线索。
虽然阿尔茨海默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但对其病理解剖和组织学特征的研究有望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理假说
2019年第11期广东化工第46卷总第397期·115·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理假说陈光银1,董长治1,2,王静1,杜志云1(1.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广东广州510006;2.巴黎第七大学ITODYS 实验室,法国巴黎75013)Hypothesis of the Pathogenesis for Alzheimer's DiseaseChen Guangyin 1,Dong Changzhi 1,2,Wang Jing 1,Du Zhiyun 1(1.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Light Industry,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6;2.ITODYS Laboratory of University of Diderot,Paris 75013,France)Abstract:Alzheimer's disease (AD)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rogressive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which will causes the function decline of cognitive impairment,aphasia,executive and memory .The daily life of AD patients has been seriously disturbed.The hypothesis of the pathogenesis for the disease mainly including the hypochoxia hypothesis,the β-amyloid hypothesis,the Tau protein hypothesis and the metal ion disorder hypothesis,etc.There are only five drugs that have been approved for marketing,four of which are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holinergic hypothesis and belonged to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The β-amyloid hypothesis and the Tau protein hypothesis are importa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current study of AD.The hypothesis of metal ion disorder in the brain is a new explanation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AD in recent years.It is also a hot spot that is receiving much attention currently.It is expected to reach the key research direction of breakthrough research.Keywords:Alzheimer's disease ;pathogenesis ;hypothesis ;cholinergic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患者人数急剧上升,2013年全球已经有3600多万AD 患者,预计到2030年达到6570万,到2050年,将超过一亿[1]。
阿尔茨海默病假说
阿尔茨海默病假说
阿尔茨海默病假说,也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假说,是法国神经学家保罗·阿尔茨海默(Paul Ehrlich)于1889年提出的。
根据这一假说,阿尔茨海默病(Parkinson's Disease)是由于大脑中
某些区域细胞(例如尼耶舍神经元)受到损害导致的。
根据阿尔茨海
默假说,当大脑中的尼耶舍神经元性活动受到抑制时,会导致“肌张
力减少”,从而出现症状,如抽搐,慢慢步行,四肢僵硬,自控能力
减弱,严重时甚至会无法自理。
后来,这个假说又得到了改进,有人提出,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
机制是由于大脑中的尼耶舍神经元和位于这些神经元的环路发生变化
所导致的,其中尼耶舍神经元会减少,环路发生变化,从而引发了阿
尔茨海默病。
此外,最近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致病机制可能还包括神
经递质、蛋白质和其他方面的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阿尔茨海默假说也在不断发展,现在普遍
认为,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应该是一种多因素的协同作用,包括神
经细胞减少、神经递质失调、蛋白质变化等,而这些因素又都可能与
遗传、环境因素有关。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病理机制及相关临床研究比较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为老年期痴呆的两种主要类型,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痴呆患病人数不断增长。
阿尔茨海默病起病隐匿,早期以记忆力减退为主诉,病程渐进性加重,相较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及临床特点的不可逆性,血管性痴呆发病原因则较为明确,为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低灌注、出血性脑损伤导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故被称为“可逆性痴呆”。
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有着相同的危险因素[1],两者的发病机制有一定交叉与共同之处。
特别是在高龄老人中,多种疾病并存极为常见[2]。
本文系统分析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痴呆在病理机制异同和临床诊疗及表现的差异,以进一步明确两者潜在共同特征。
1病理机制比较1.1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作为一种缓慢进行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的组织学病理特征为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eptide,A 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神经细胞内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大量丢失神经元[3],脑皮质细胞减少、皮质动脉和小动脉血管的淀粉样变性[4]。
A β亦与Tau 蛋白的形成有关,二者常相互作用[5]。
A β的聚集、沉积,Tau 蛋白磷酸化过程的中间产物及微管解聚所致的神经毒性,都是阿尔茨海默病进展的重要环节[6]。
此外,多发性微梗死、小动脉硬化及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出现的脑白质病变同样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原因[7-10]。
1.2血管性痴呆的病理机制通常认为,血管性痴呆是由脑血管及相关病变导致的脑组织血流灌注障碍,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细胞损害,从而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甚至痴呆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病理机制包括脑梗死(多发性梗死、腔隙性梗死)、脑血管病变(尤其是小血管病变)、白质损伤及神经元损伤等[11]。
各种原因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致使梗死灶的发生是导致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的病理机制。
血管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
Ke y wo r d s :Al z h e i me r ’ S d i s e a s e :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v a s c u l a r r i s k f a c t o r s ;v a s c u l a r h y p o t h e s i s
新 的研 究 方 向 。
关 键 词 :阿 尔 茨海 默 病 ;脑 血 管 疾 病 ; 血 管 因 素 ;血 管假 说 中图分类号 : R 7 4 3 . 3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7 6 0 6 ( 2 0 1 3 ) 0 1 ~0 0 5 7 —0 4
t h e p r o g r e s s i o n o f AD.Th e s e r e s u l t s s u g g e s t e d t h a t t h e v a s c u l a r h y p o t h e s i s h a v e a mo r e p r o f o u n d me a n i n g,i t s e s s e n c e i s d i s c u s s e d f r o m d i f f e r e n t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a n d i t p r o v i d e s a n e w d i r e c t i o n f o r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f
河南大学学 报( 医学版) 2 0 1 3年 2 月 第 3 2卷
第 1期
5 7
血 管 因素 在 阿 尔 茨 海 默病 中 的作 用
阿尔茨海默病假说
阿尔茨海默病假说
阿尔茨海默病假说是提出于1890年由德国神经学家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所提出的,也就是认为阿尔茨海默病可以由大脑中细胞及其连接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而解释的一种假说。
根据这一假说,病人脑中的病理改变可以导致神经元失去功能,进而影响记忆、
思维等认知能力。
阿尔茨海默病假说的最大特点是诊断--大脑中的病理变化可以帮
助确定阿尔茨海默病的真实存在。
通过病理改变的研究,医生可以看到,病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既可能变得变小,也可能变得变大。
这
些细胞随着病情的进行会变得更加混乱,信号传递的速度也会减缓,
甚至会影响脑功能。
此外,神经元中也会出现病理改变,会形成“神
经元颗粒”,这些“神经元颗粒”会将神经元分成两个部分,而这会
使神经元负责传导信号的能力受损。
依据阿尔茨海默病假说,认知功能的受损是由这些病理改变造成的。
研究表明,由于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病人可能无法正常
学习新的信息,而且记忆能力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短期记忆力。
此外,还可能出现感官失调、语言障碍、思维能力受损等症状。
根据阿尔茨海默病假说,病人的认知能力大致可以归结为大脑细
胞和神经元电活动之间的病理异常所导致的结果。
这一假说是由Alois Alzheimer提出的,它认为,通过研究病理改变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真实存在,为早期检测、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神经内科高级职称考点阿尔茨海默病知识点点评
2014年神经内科高级职称考点阿尔茨海默病知识点点评阿尔茨海默病的知识点是2014年神经内科高级职称考试的考点之一,小张老师特详细整理这方面的知识点如下,请关注。
一、阿尔茨海默病病因(一)发病原因Alzheimer病的病因迄今不明,一般认为AD是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多种因素可能参与致病,如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免疫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1.神经递质 AD患者海马和新皮质的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显着减少,Ach由ChAT合成,皮质胆碱能神经元递质功能紊乱被认为是记忆障碍及其他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Meynert基底核是新皮质胆碱能纤维的主要来源,AD早期此区胆碱能神经元减少,是AD早期损害的主要部位,出现明显持续的Ach合成不足;ChAT减少也与痴呆的严重性、老年斑数量增多及杏仁核和脑皮质神经原纤维缠结的数量有关。
但对此观点尚有争议。
AD患者脑内毒蕈碱M2受体和烟碱受体显着减少,M1受体数相对保留,但功能不全,与G蛋白第二信使系统结合减少;此外,也累及非胆碱能递质,如5-羟色胺(serotonin,5-HT)、γ-氨基丁酸(GABA)减少50%,生长抑素(somatostatin)、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及5-HT受体、谷氨酸受体、生长抑素受体均减少,但这些改变为原发或继发于神经元减少尚未确定。
给予乙酰胆碱前体如胆碱或卵磷脂和降解抑制剂毒扁豆碱,或毒蕈碱拮抗药直接作用于突触后受体,并未见改善。
2.遗传素质和基因突变 10%的AD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尤其65岁前发病患者,故家族史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有人认为AD一级亲属80~90岁时约50%发病,风险为无家族史AD的2~4倍。
早发性常染色体显性异常AD相对少见,目前全球仅有120个家族携带确定的致病基因,与FAD发病有关的基因包括21号、14号、1号和19号染色体。
迄今发现,FAD是具有遗传异质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阿尔茨海默病科普10问答神内
阿尔茨海默病科普十问十答1.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答:老年痴呆以前是阿尔茨海默病一种通俗的叫法,也就是民间的叫法,发生于老年期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
临床上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能力损害、抽象思维和计算力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等。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痴呆类型,约占老年期痴呆的70%。
2.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高吗?答:随着年龄的增长,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逐渐上升,根据最新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显示,每 3 秒钟,全球就会新增一位失智症患者,其中,约 50~70% 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阿尔茨海默病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死亡病因。
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每增加6.1岁,患病率升高1倍,65岁以上者年人群体发病率达7%,对于85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女性),其发病率可高达20-30%。
脑部曾受过外伤者,有中风病史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和其他代谢病、抑郁患者患病风险增高。
中国现有老年痴呆患者1507万;预计到 2050 年,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将有2898万人。
阿尔茨海默病女性患者数量约为男性患者数量的2倍。
绝经期后激素水平的变化是重要的原因。
阿尔茨海默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死率、高经济负担,其实痴呆本身并不可怕,痴呆预防指南的发表及各种药物的研发上市,痴呆已逐渐成为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但可怕的是老百姓对它认识不足,不能识别早期征象,就医观念、防病意识不强,往往在疾病很严重的阶段才寻求医疗帮助,导致确诊时已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期。
3.多大年纪的老人要开始警惕老年痴呆?答:65岁以上老年人应该每年做1次记忆筛查;对于吸烟、中年高血压与肥胖、听力损害、脑外伤、缺乏锻炼、社交孤独、糖尿病及抑郁障碍者可调整为50岁左右开做记忆评估或近1年主诉记忆力下降情况的居民不论年龄大小即开始记忆评估。
因为在痴呆症状出现前10余年脑内就开始出现病理改变,出现痴呆症状后,大多数已经是中晚期,病程不可逆,危害严重,目前的专家共识是将痴呆症的治疗干预期前移至轻度认知障碍阶段,以实现早预警、早诊断、早干预。
痴呆患者的血管特点
痴呆患者的血管特点摘要:动脉僵硬指数是一个潜在的增加中风发生的危险因素。
血管的成分似乎同时对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D)具有重要性,我们旨在通过使用非侵入性的神经超声波技术方法进一步探讨这两种认知减退类型病人的血管特点。
有38例病人;16个诊断为AD,22个为VAD。
对血管危险因素已进行了评估,同时经颈动脉超声也被执行运用Aloka ProSound α- 10 13兆赫线性探针。
在AD病人中有五例患有高血压,3例房颤,2例糖尿病,6例高血脂和1例吸烟者。
19例VAD患者患有高血压、6例房颤、12例高血脂和1例糖尿病。
我们发现在体脂肪健康指数(BMI),血压,脉压,内膜中层厚度(IMT),CCA直径或动脉僵硬指数中,各组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然而在VAD病人中,BMI上升,轻微的血流和脉压的减少,颈总动脉直径的增加和β僵硬指数增加的趋势都被记录着。
尽管在这两个被探讨的痴呆患者组中,没有显着性差异发现,但是在VAD组中,有一个更大的心脏收缩和舒张直径和僵硬趋势被记录,尤其是在测量右颈总动脉时。
这表明,VAD患者可能有更多显著的血管改变,而这种改变可以帮助区分痴呆的类型,并进一步监测这些患者。
现在需要针对大数量患者的更进一步的研究来支持这方面的证据。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阿尔兹海默症、动脉僵硬、血管超声1.介绍认知的受损有时是伴随着年龄老化的。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痴呆的发病率也在日益增长。
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房颤和吸烟也是引起AD的危险因素,但是并不是引起VAD的唯一因素。
最近的研究提供给了我们新的数据来连接血管危险因素和痴呆。
房颤,高血压,心绞痛显示出与认知能力下降有关。
这些可更改的危险因素可能会成为老年痴呆症二级预防方面一个更大的兴趣点。
1997年完成的nun研究显示病理证实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的中风患者比没有中风的患者有更高的痴呆患病率。
动脉僵硬是高脉压差的一个临床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ni v Me d
复 里 亏搪
医 学版
43 5
阿尔 茨海 默病 的“ 管假 说 " 巧 遇 还 是 同谋 ? 血 :
陈 希( 孙凤艳 芳( 综述) 黄 审校)
( 旦 大学 上 海 医 学 院 神 经 生 物 学 系 上 海 复 203 ) 0 0 2
【 要 】 有 关 血 管 源 性 因 素 对 阿 尔 茨 海 默 病 ( l em rSdsae A 影 响 的讨 论 由来 已久 。传 统 的分 类 将 老 摘 A z i e ’ i s, D) h e 年 痴 呆 ( ac l e ni, a ) 分 为 血管 性 痴 呆 以及 阿 尔 茨 海 默 病 。然 而 , 年 来 的研 究 发 现 , 血 管 疾 病 与 v sua dme t V D 划 r a 近 心 A D具 有 共 同 的 危 险 因素 , 括 易 感 基 因 、 代谢 紊 乱 和 高 胱 氨 酸 血 症 等 。血 管 损 伤 因 素 诱 导 痴 呆 的 发 生 , 时 包 脂 同 伴 有 A 样 的 病 理 改 变 , 些 因 素 包 括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 血 压 、 尿 病 和 脑 卒 中等 。此 外 , 患 A 又 可 产 生 或 加 D 这 高 糖 罹 D 重 血 管 病 变 。重 提 “ 管 假 说 ” 意 义 在 于 多 视 角 地 探 讨 其 本 质 , 为 A 的 诊 断 和 治 疗 方 式 提 供 不 同 视 角 。本 血 的 并 D 文 重 点 综 述 了 近 年 来有 关 A 的 研 究 进 展 , 举 了 A “ 管 假 说 ” 可 能 依 据 , 提 出 新 的 思 考 。 D 列 D血 的 并 【 关键 词】 阿 尔 茨 海 默 病 ; 血 管 源 性 痴 呆 ; 血 管 假 说 ; 血 管 危 险 因 子 ; 淀 粉 样 蛋 白 ; a o ; 缺 血 性 脑 p E 病 ; 脂 代 谢 障 碍
p t o r g e so fAlh i r Sds a e ( a h p o r s in o z e me ’ ie s AD) Tr d to l s n l e e i sca sfe n o v s ulr . a iinal e i d m nt wa ls i di t a c a y, e a i
c i cde e o c o plc ? o n i nc r a c m i e
CHEN ,S Xi UN ng y n,HUANG ng Fe — a Fa
( p rme t f u o ilg S a gh i e c lC le e, d nUn v riy, h n h i2 0 3 Ch n ) De a t n Ne r boo y, h n a dia olg Fu a ie st S a g a 0 0 2, ia o M
[ b ta t I a e n d b td fr a ln i eh r te v sua atr r n ov d i h A src] th sb e e ae o o g t me wh te h ac lr fcos a e iv le n te
d m e ta a d AD . we e m o e n mo e vie c s a e h w n h t b t a d0 a c 1r ie s e n i n Ho v r, r a d r e d n e h v s o t a o h c r iv s u a ds a e
a c l r t h p o r s in f c ee ae t e r g e so o AD.On h o h r a d,t e a in s t e t e h n h p te t wih D s o t A h w p o r s iey r g e sv l c r i v s ua r be o ee i r t l i nf s a in o a do a c lrp o lm rd t ro ae ci c ma i tto fCVD . e e o e,n t i e iw , an y n e Th r f r i h s r v e we m i l
【 图 分 类 号】 R 7 9 1 中 4 . 【 献 标 志 码】 B 文 di 1 .9 9 ji n 1 7 —4 7 2 1 .5 0 6 o: 0 3 6 /. s .6 28 6 .0 1 0 .1 s
Al he m e S d s a e a z i r’ i e s nd “ h a c l r h p t s s t e v s u a y o he i ":
( CVD) a dA s a e sm i rrs a t r , u h a r d s o i g g n s l od ssa dh mo y t e i. s n D hi io i n o c s i m a Rik a p n
fc o so a c a e in , rh r s lr ss, y e t n in, ib t s a d e e r l to e, e e al c n a t r f v s ulr l so s a t e o ce o i h p r e so d a e e n c r b a sr k g n r l y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