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二、三产业发展的关联研究

合集下载

江苏的城市化概况

江苏的城市化概况

一、江苏城市化发展概况(一)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特征的发展特点研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都有相似的发展轨迹。

在此过程中,城市化的形态特征和内在机制都发生着较为显著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城市化水平可分为初期阶段(20%以下)、中期阶段(20%~50%)和高级阶段(50%以上),对应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为:(1)在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50%以上,第二、三产业各占20%左右。

美国1870年城市化水平为25.7%,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51.5%、24.7%、23.8%。

(2)在城市化中级阶段,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

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互换。

如美国1910年城市化水平为53.4%时,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依次为:33.4%、31.4%、35.2%。

(3)在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就业比重达到50%以上,第二产业则稳定在30%左右,第一产业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

如美国1970年城市化水平为74%时,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2%、34.4%和62.4%。

(二)江苏城市化进程阶段判断及对应的产业结构状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不断扩大的城市建设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稳步推进了全省城镇化进程。

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2005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3774.6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0.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5个百分点,其中,市人口为2273.20万人,镇人口为1501.42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30.41%、20.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699.8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9.50%。

与2000人口普查年相比,全省城镇人口增加了733.8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个百分点,比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水平高2.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产业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产业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产业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进程可以发现,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密不可分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变动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发展不是孤立的。

在主导产业由农业逐步转向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对应的从空间结构上看,就是产业空间布局的转移导致了人口和其它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也就是工业和服务业不断聚集,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由1978 年的17.9%提高到2012 年的52.6%,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城市化无疑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大背景下,如何抓住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城市化水平加速提升的关键时期,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城市化水平有效提升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外较早就对于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互动关系进行较系统地考察,从库兹涅茨和钱纳里最早注意到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相互关联开始,国外众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研究[1]。

国内自2000 年以后,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对这一问题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干春晖和余典范(2003)认为,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2];李铁立和姜怀宇(2003)从资源要素的产业部门转移和空间转移两个方面研究了产业结构演变对城市化的影响[3];战明华和许月丽(2006)研究分析得出,第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是影响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因素[4];曾国平和刘佳(2008)研究发现,长期内我国东部地区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互为因果关系,服务业发展是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长期原因,而城市化不是服务业发展的长期原因,西部地区服务业与城市化相关性较弱[5];沈蒙娅和周露(2012)进而运用1990-2010 年间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产业结构变迁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与城市化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6]。

城市化率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以日本和美国为例

城市化率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以日本和美国为例

城市化率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以日本和美国为例城市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居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以日本和美国为例,研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日本和美国是两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都具有较高的城市化率。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日本的城市化率达到93%,而美国的城市化率为82%。

这证明了这两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较高。

其次,城市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正相关关系。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发展经济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吸引人才和资本的集中,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创新创业的平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城市化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进而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消费能力,为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

再次,城市化率对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高度城市化的国家,由于城市拥有更多资源和优势,其经济发展往往更为迅速和稳定。

城市集聚效应的发挥,使得人才和资本能够更好地相互作用,形成更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城市作为经济的核心区域,具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能够提供更优质的商业和服务环境,进一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相对较低。

最后,虽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也需注意城市化对环境和社会带来的挑战。

城市化往往伴随着土地和能源消耗的加剧、环境污染、城市贫困等问题。

因此,要在城市化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综上所述,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是相互关联的。

高度城市化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但也需要兼顾环境和社会公平。

对于日本和美国这样的高度城市化国家来说,进一步加强城市化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规划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的空间规划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直接的关联,它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更是一种战略性的思考和实践过程。

本文将从空间规划的角度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挑战与机遇。

首先,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对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空间规划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使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域有机衔接,方便居民生活和工作。

例如,市中心地区是商业和行政中心,住宅区位于市区的周边,工业区域则一般远离市中心等。

这种合理的空间布局提高了城市的功能和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空间规划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合理划定保护区域和绿化带,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

因此,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的有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城市拥堵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空间规划需要解决人口分布不均衡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还需要与其他规划领域进行协调,如交通规划、环境规划等。

这需要各个领域的规划师进行有效的合作和沟通,以确保城市空间的协调和有序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空间规划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城市发展的阶段和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

例如,在快速城市化阶段,空间规划需要关注城市的快速扩张和人口增长,以满足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也需要依赖有效的空间规划来提供支持和保障。

例如,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有足够的土地和合理的布局,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也需要有可靠的空间规划作为基础。

因此,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之间需要保持紧密的联系和协同发展,以实现城市化进程中的良性互动。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的研究也带来了一些重要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林锦凤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迅猛增长,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此背景下,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的考察,对其三大产业发展演变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和动因分析,从宏观角度,揭示了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该地区城市化的影响以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进;城市化改革开放三十年,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与产业经济的发展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的总结,并且回顾在这过程中珠三角城市化的发展,分析产业结构演变对地区城市化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并指出在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益于珠三角未来的产业调整方向以及城市化的发展,对珠江三角洲未来空间发展的战略规划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珠江三角洲的范围1994年广东省政府界定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主要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和惠州市的惠城、惠阳、惠东、博罗、肇庆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四会,面积为41596平方公里,这也就是常说的“小珠三角”。

在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不少的学者都逐步认为,作为特别行政区的香港和澳门,从地理位置来看,应该是珠江三角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不能把香港和澳门排除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之外,而应该把香港和澳门融入珠江三角洲,这样包含了香港和澳门的珠江三角洲的土地面积为42695平方公里,这就是“大珠三角”。

本文章中所研究的就是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大珠三角”。

2.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演进2.1改革开放前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形态珠三角位于广东中南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回归线以南,是我国最大的南亚热带平原。

这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期,农作物可全年生长。

加之河网密布,水运方便,灌溉水源充足,使三角洲具有突出的农业资源优势。

城市经济学完整答案

城市经济学完整答案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1.城市经济的内涵内涵:1.要素空间分布的高度聚集性2.经济活动的高开放性3.投入产出的高效性4.外部环境的高外在性5.经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系统性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聚集性。

2.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城市经济学的含义产生:城市经济学应城市问题而生。

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伯。

R。

汤姆森发表《城市经济学导论》为标志。

含义:解释一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解释二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3.决定城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1、经济动因:比较利益、规模经济、聚集经济2、经济机制:市场机制、计划机制、习俗机制3、其他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等4.熟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及应用分析比较经济:比较优势的存在使贸易交换得以出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促使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效益则最终组成大城市的诞生5.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4.制度安排对城市化产生刚性影响6.聚集经济发展的连锁反应与正反馈效应7.聚集的类型、聚集经济效应聚集类型:①按指向性集聚分:a.同向多产业部门集聚b.同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c.多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②按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分a.纵向经济联系集聚:指一个企业的投入如果主要来源于另一企业的产出,那么二者之间存在着纵向经济联系。

b.横向经济联系集聚b.横向经济联系集聚: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聚集经济效应:①近邻效应②分工效应③结构效应④规模效应⑤洼地效应8.城市化的动力机制A.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B.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C.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D.制度安排对城市化产生刚性影响9.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1.发展速度的变化⑴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⑵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70%﹚: 城市化高速发展⑶城市化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70% ﹚:城市化发展速度有所回落,进入平稳阶段2.产业结构的变化⑴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⑵城市化中级阶段: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将,第二、三产业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交替互换。

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综述

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综述

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综述作者:郁夏朱华银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34期摘要:伴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城市化兴起,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文章从城市化的含义及相关理论入手,分析城市化的生成机制,探讨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关键词:产业发展;城市化;关系一、引言过去的经济增长以产业结构作为衡量的标准,同时产业结构也影响着未来的经济发展动态,是推动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动力,并确保城市化的顺利实现。

产业发展和城市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又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保障、推动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二、城市化的含义及国内外相关理论城市化的基本内涵是乡村人口数量减少,乡村人口逐渐走向城市或乡村逐渐实现城镇化的过程。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不仅扩大了城市的劳动力,而且给城市带来了創造经济的动力。

城市化的兴起有两大前提条件:农村生产力的提升和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化的形成是人口数量增加和经济快速汇聚的过程,也将是经济逐渐强大的过程。

李小东认为城市化进程中要素的集聚形成产业集聚,劳动力和人口的集聚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产业支持。

周冰认为要从产业角度对城市化进行研究,城市化的形成主要在于附近主要产业的发展,重点产业的发展选择决定了城市发展方向。

汪冬梅和刘廷伟等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转换与推进是城市化的先决条件,经济的聚集则是实现城市化的强有力的实现机制。

王玉华提出产业发展和城镇化互动推进的策略,认为城镇产业发展要和整个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相协调。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认为二元结构中传统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工资高于生存工资,吸引大量剩余劳动力,通过资本积累,农村劳动者可以从原来的农业劳动转变到工业劳动的模式。

拉尼斯-费景汉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包括工业、农业混合形式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流动模型,托达罗模型合理地解答了城市人口增加和农村人口逐渐减少的社会现实,讨论了农业部门、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三个部门的就业,目的在于找到控制乡-城人口流动的方法。

产业集群与区域城市化进程关联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

产业集群与区域城市化进程关联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
差原 因 , 以及协 调 两者关 系 的政策 建议 。而 马春辉
二 、产 业 集 群 与 城 市 化 文 献 回顾
自马 克思 关 于 “ 城 市 本 身 表 明 了人 口 、 生 产 工
具、 资本 、 享乐和需求 的集 中” 的观点提出后 , 逐步有 学 者 就 产 业 集 聚 与城 市 化 间关 系 进 行 研 究 ,包 括
斯・ 韦伯( 1 9 9 7 ) l 3 I 以 聚集特征概括城市特征。 2 0 世纪 9 0年代 的产 业价值 链 始创 人迈 克 尔 ・ 波 特 在其 著作 《 群集与新经济竞争》 一文中诠释产业集群 , 并提出 “ 包 括 单 一 的城市 、 州、 国 家乃 至 国 家联 盟 都可 以理
不 断 发展 的城 市群 体逐 步形 成各 类产 业集 群并
促推周边城镇 向中大等规模城市的演进发展。而越 来 越 多 的经 济 体将 产 业 集群 作 为 推 动 区域 工 业 化 、
城 市化 治 理和 经济 增长 的有 效 战略措 施 。而 区域 经
济 增 长过 程 中产业 集 聚发达 的地 区位 列城 市 化进 程
2 叭3 年 1 月
经 济 与 管 理
Ec o no my an d M an a ge me nt
J a n . , 2 01 3
Vo 1 . 2 7 No . 1
第2 7 卷
第 1 期
●区域经济
产业集群 与区域城 市化进程关联 的 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
沈 飞 , 俞武扬


引 言
本质 。 而后 , 法 国学 者哥 特曼 ( 1 9 5 7 ) 提 出的大 都市 圈
( 带) 的概念具有高集中度工业生产和高度城市化特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

摘要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聚集区的工业化、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长期以来倍受学术界、政府与广大民众关注。

中原城市群处于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中轴地区,其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带动河南乃至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其研究也同益受到重视,但目前已有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有关其城市化的研究更是少见。

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现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成功实施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战略,促进中原城市群的崛起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首先,从时间序列、空间差异及其变动的角度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目前国内其它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进行对比,得出自80年代以来,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发育较完善的其它城市群相比仍较低。

在空间格局上,城市化水平及发展速度均呈现较明显的地区差异,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群内地区之间的差异呈逐步缩小,并且向着区域化的趋势发展。

其次,分析了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城市化与工业化事实上是一对孪生兄弟,从一开始就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者的协调共进,对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成败与快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中原城市群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还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并且在空间上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差异:第三产业作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与城市化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体系的不合理也造成了城市化水平一定程度上的缓慢发展:另外,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意味着质与量的协调发展,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在数量上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质量方面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存在城市化的低质化现象。

再次,在城市化一般动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捉色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通过关联度的计算,找出影响中原城市群城市化进程的主导因素: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在时间上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第三产业。

产业经济学论文题目

产业经济学论文题目

产业经济学论文题目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规律以与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产业经济学论文题目,欢迎阅读。

1、论新产业革命条件下的产业组织创新2、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科技中介组织的作用3、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组织生态化发展的模式与对策4、河北省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分析5、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文化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6、中国旅游产业政策研究:进展、争议与展望7、我国兽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8、新常态下的现代农业如何实现稳粮、增收、可持续9、海南州畜牧业发展对策研究10、服装产业组织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11、浅析产业组织模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之间的联系12、港口物联网驱动的区域产业布局13、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与对策建议14、中国汽车产业结构的探究与对策15、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演化的国际比较16、安徽省城乡收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17、国际贸易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18、技术创新对江苏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研究19、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研究20、XX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与对策21、我国体育本体产业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探析22、我国航空运输业产业关联效应研究23、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24、沈阳市物流业的产业关联分析25、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关联效应分析26、吉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27、信息产业投入产出经济效应分析28、我国肉鸭产业布局分析29、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特征与布局30、XX市食品产业现状与产业布局31、我国城乡金融产业布局的形成与特征分析32、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城市产业布局优化问题33、基于系统论的城乡产业联动研究34、云南省巍山县核桃产业发展研究35、美国视听新媒体产业发展现状36、金坛市花木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路37、德国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解析与启示38、对金寨板栗产业发展的思考39、略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40、新时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41、新常态下天峨县油菜产业发展对策探讨42、龙泉市特色茶叶产业发展探讨43、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44、喀什扁桃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4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46、澳大利亚体育产业发展方式与其经验借鉴47、产能过剩的困境摆脱:解析中国钢铁行业48、产业政策制定中的价值问题研究49、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50、我国区域产业政策趋同的动因与化解51、我国钢铁产业限产政策的历史反思与生态转向52、新中国出版产业政策演变的逻辑特点53、中国五星级饭店产业组织优化研究54、生物医药产业组织形态分析55、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制度环境构建56、加入WTO后我国电信业的现状和发展战略57、基础设施领域的民营化问题58、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的融资问题59、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管制问题60、城市化进程中的二元结构难题与对策研究61、城市化与二、三产业发展的关系问题62、从电力严重短缺看基础性产业的市场化改革63、从电力短缺看基础性产业超前建设的必要性64、基础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超前建设程度的研究65、国家垄断行业改革的难点与路径66、“中国制造”的产业基础发展研究67、产业集群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68、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69、专业市场的交易效率与其创新转型70、中小企业集群组织结构研究[产业经济学论文题目]。

我国三大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相关关系分析研究

我国三大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相关关系分析研究

我国三大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相关关系分析研究发表时间:2019-03-05T10:34:13.55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中作者:吴雯丽[导读] 随着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加快,三大产业的经济化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逐渐凸现出来。

本文运用SPSS数理统计方法对三大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关系进行数理分析(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0074)摘要:随着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加快,三大产业的经济化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逐渐凸现出来。

本文运用SPSS数理统计方法对三大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关系进行数理分析,并时间序列方法对三大产业和城镇化率的发展趋进行预测。

以得出三大产业的发展如何影响国家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三大产业;城镇化;相关性1 引言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国家经济的发展依托一、二、三产业的推动。

而人口的增长也和我国经济增长,城镇话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作为国际城市化的评价标准,城镇化率体现一个国家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实力和发展程度。

三大产业从不同角度说明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本报告目的是为了探讨,三大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保障国家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和掌握国家经济发展情况。

2 研究目的本文采自1995年以来近20年国家人口总数、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及城镇化率等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基于Excel 及SPSS软件,从经济的构成的增长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用回归模型和时间序列分析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做出预测。

3 统计数据分析3.1 基于SPSS对城镇化及国家产业构成的相关分析3.1.1 相关分析自1995年-2015年的21年间,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产值与城镇化直接也有着一定的关联。

我们依据软件分析其相关性。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城镇化发展中均呈上升趋势,由于变化趋势的一致性,所以我对各产业构成及城镇化比率进行简单的相关分析。

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西方经济学专业孙新雷,男,中共党员,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导。

研究方向主要为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主讲《西方经济学》,《国外经济学名著选读》等课程,先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和参与编写学术性著作15部,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10多项。

孙学敏,男,教授,博士,硕导。

西方经济学学科带头人,郑州大学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讲授的课程有:西方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西方企业理论、西方经济学流派、经济预测与决策方法和中小企业管理研究。

曾在《经济日报》、《中国物价》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开放架构下的中小企业管理论丛》(1-6卷)、《豫商发展史与豫商案例研究》等学术著作20余部,主持“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后的管理问题研究”、“河南省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河南省科技型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企业竞争方式研究”、“豫商发展史与豫商案例研究”、“农村企业家的生成与中国传统农业的改变”等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和横向课题20余项,获省级科研奖励8次,获郑州大学及郑州大学商学院科研及教学奖励15次。

其主讲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荣获郑州大学“2004年精品课程”。

孙学敏教授是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工作者,教学优秀奖二等奖获得者,“郑州大学最满意授课教师”称号获得者,郑州大学科研奖获得者,郑州大学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国民经济学专业杜书云,女,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导。

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

河南省经济学会副会长,郑州市房地产业协会常务理事,郑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房地产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先后获得郑州大学“三育人”、郑州市“三育人”、河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多年致力于土地制度、地产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开发问题的研究,主编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学术著作;在《经济地理》、《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中国房地产报》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土地农转非规律及其应用研究"(1997)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视角分析"(2005),主持省级和厅级项目7项;成果获省级奖励多项,2000年获郑州大学“科研优秀奖”,因辅导学生参加“挑战杯”论文竞赛本人获得国家“园丁奖”。

国外城市化与产业发展关联的研究述评

国外城市化与产业发展关联的研究述评

乡村流入大城市 以及人 口在城市 的集 中。威廉 ・ 配第 (60[ 19 )、 1 1 克拉 克则从 收益的角度解释 了劳动力 流动 的原因 , 出人 口向 指 城市 的集 中正是基于城市 中工业 、 制造业 的收入要 比农业 的收 入 多得 多。工业和服务业作 为了城市 中的代表产业 , 业则 而农 作为了农 村的主要代表产业 , 分工 的深化使工业 和服务业 飞速 发展 , 引起 了人 口向城市的流动和城市化率 的提 高。城市在通 过人 口不断聚集形成后 , 其运行和发展 同样 与人 口有 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 。H・ 钱纳里( 9 5利 用 15 一17 17 ) 9 O 9 O年 1 1 0 个国家的 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数据 , 回归 分析证明在一定的生产 采用 结构 、 劳动力 配置结构下 , 均 国民生产总值 与城市化水 平相 年代 中期通过建立第一个人 口流动 0 0 模式 , 揭示 了这一流动 的实质 , 他认 为城市 中工业拥有较 高 的 生产率和较大 的发展速 度 , 并且在不断 的扩 张之中 , 因此 , 这就
需要 大量人 口的流入并从 而形成 了人 口不 断从农业 向工业 的 聚集 。具体表 现为人 口从农村流 向城市 , 身份从农 民转 向了城 市居 民, 人们的工作也 不断从 农业 中走 了 出来 , 多地开始从 较 事第二次 、 第三次产业。 如赫茨勒所指 出, 正 城市化就是人 口从
键 因素。基于此 , 文章围绕城 市化 的内涵与产业关联 、 市化动力机制 与产 业发展 、 市化路径 与产 业发 展、 市化 阶段 城 城 城 与产业发展等 四个方面展开 , 为城市化是产业发展 的结果 , 市化进程 中应更加注重城市 与产业的协 同发展。 认 城
【 键 词】 城市化; 关 产业发展; 协同发展; 研究述评 【 中图分类号】 21 【 F9 . 1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0426 (020- 14- 10 —7821 )308-2 0

城市社会学考试重点

城市社会学考试重点

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社会整体,包括: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关系等。

2、城市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群体生活与都市环境的关系,具体归纳为四个相关联的板块:1)关于城市居民或城市人的研究;2)关于城市社区研究;3)关于城市社会体系研究;4)关于城市社会发展研究。

其方向是围绕人类群体生活与都市环境的关系:1)人类群体生活与都市环境的关系在空间结构上的展现,焦点是在变迁着的城市环境下,群体、组织的区位结构问题;2)人类群体生活与都市环境的关系在社会结构上的展现,焦点是在变迁着的城市环境下,邻里、种族、阶级等人类群体的结合和冲突。

3、初级群体: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基本特征:1)成员有限 2)在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中自然形成的。

所谓自然形成是说不是靠外力有目的的组织。

3)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5)成员难以替代。

6)群体整合程度高。

个别成员的偏离、背叛,会招致严厉的制裁。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的手段。

主要依靠习惯、风俗、伦理道德、群体意识等给正式的手段来控制、维持。

形成条件:1)交往各方社会地位之间的差异较小;2)互动持续久,接触时间长;3)交往各方活动空间相近。

功能:1)承担着人的社会化任务;2)满足人们的感情需要;3)维持社会的稳。

积极意义:1)初级群体的衰弱,使人们得以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地组织起来,促进分工和协作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程度的整合,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有效地从事各项活动。

2)初级群体的衰弱,扩大了个人生活空间,增加了社会的有机联系。

3)初级社会群体的衰弱和社会组织的发展,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多地依靠正式的规章制度,降低了私人关系和感情联系的原则,更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

消极意义:1)人们感情需求的难度加大,增加了初级群体的不安定因素。

现代社会,社会组织为成员提供成就需要的同时,却难以保证成员感情需要的满足。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的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形态
工业点
城市布局形态
城镇
工业区
工业枢纽
中小城市
中心城市
工业地区
工业地带
产性服务不断提出新要求。
跨国公司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显著 特点。
(2)城市居民对消费性服务业提出更高的 要求。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未来城 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出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城 乡 移 民
3、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 只有城市文化的 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 动的地域集中。 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美国
发 达 国 家 的 逆 城 市 化 现 象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乡村城镇化——我国的另一种情况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一)第一前提——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二)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经济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原动力就是资本的积 累和循环,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 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体现。 社会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动力除经济原因外, 人类精神、个性解放、政治状态等非经济原因 也都是城市化的动力。 城市地理学,在分析城市化动力时,首先注意 问题的空间性 ,从地域秩序入手分析 。
(2)城市的形态不断的扩大,城市的分布由相对的孤立转变 为联系紧密的人们的城市生活方式逐步扩大的过程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三)弗里德曼的解释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n)将城 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城市化Ⅰ: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
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 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是可 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设计与发展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设计与发展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设计与发展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

新型城镇化具有可持续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在城市设计与发展中,也就要求我们遵循这些特点,不断探索城市设计发展的新途径。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设计1.城市空间布局和规划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空间布局和规划成为了城市设计的重要方面。

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城市规划和布局应该注重宜居性、可持续性和智能化,确保城市的空间结构有效满足人们的需求。

同时,对于不同城市空间布局和规划的特点,城市设计的方法和手段也必须因地制宜,以打造出更为人性化、可持续和有创新价值的城市空间。

2.城市交通和道路设计城市的交通和道路设计早已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程建设,它还要与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互相配合,综合考虑交通安全、环保、舒适性等因素。

此时,城市设计师们需要通过优秀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有效地协同各方面力量,以打造出更为智能化和深度优化的城市交通和道路设计。

3.城市文化和公共空间设计城市文化和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它还要反映城市的多元文化特征。

城市设计者应该注重将城市文化和公共空间融入到城市设计和发展中,打造出更为生动、智能化、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以便于更好地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研究1.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性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核心的要求。

城市作为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对于利用高效、节约资源的方式来管理和建设城市,以保持城市环境的健康和低碳,构建自然友好型城市是至关重要的。

城市设计和发展必须考虑到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空气质量、水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城市人口的质量等方面的关联性问题,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性。

2.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城市的财政、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加强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建设。

产业经济学论文题目

产业经济学论文题目

产业经济学论文题目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产业经济学论文题目,欢迎阅读。

1、论新产业革命条件下的产业组织创新2、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科技中介组织的作用3、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组织生态化发展的模式及对策4、河北省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分析5、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文化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6、中国旅游产业政策研究:进展、争议与展望7、我国兽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8、新常态下的现代农业如何实现稳粮、增收、可持续9、海南州畜牧业发展对策研究10、服装产业组织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11、浅析产业组织模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之间的联系12、港口物联网驱动的区域产业布局13、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14、中国汽车产业结构的探究与对策15、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演化的国际比较16、安徽省城乡收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17、国际贸易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18、技术创新对江苏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研究19、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研究20、XX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21、我国体育本体产业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探析22、我国航空运输业产业关联效应研究23、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24、沈阳市物流业的产业关联分析25、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关联效应分析26、吉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27、信息产业投入产出经济效应分析28、我国肉鸭产业布局分析29、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特征及布局30、XX市食品产业现状及产业布局31、我国城乡金融产业布局的形成及特征分析32、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城市产业布局优化问题33、基于系统论的城乡产业联动研究34、云南省巍山县核桃产业发展研究35、美国视听新媒体产业发展现状36、金坛市花木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37、德国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解析与启示38、对金寨板栗产业发展的思考39、略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40、新时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41、新常态下天峨县油菜产业发展对策探讨42、龙泉市特色茶叶产业发展探讨43、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44、喀什扁桃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4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46、澳大利亚体育产业发展方式及其经验借鉴47、产能过剩的困境摆脱:解析中国钢铁行业48、产业政策制定中的价值问题研究49、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50、我国区域产业政策趋同的动因与化解51、我国钢铁产业限产政策的历史反思与生态转向52、新中国出版产业政策演变的逻辑特点53、中国五星级饭店产业组织优化研究54、生物医药产业组织形态分析55、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制度环境构建56、加入WTO后我国电信业的现状和发展战略57、基础设施领域的民营化问题58、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的融资问题59、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管制问题60、城市化进程中的二元结构难题及对策研究61、城市化与二、三产业发展的关系问题62、从电力严重短缺看基础性产业的市场化改革63、从电力短缺看基础性产业超前建设的必要性64、基础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超前建设程度的研究65、国家垄断行业改革的难点与路径66、“中国制造”的产业基础发展研究67、产业集群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68、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69、专业市场的交易效率及其创新转型70、中小企业集群组织结构研究[产业经济学论文题目]。

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同时也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国民生活水平。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值得深入研究和分析。

本文将从我国产业结构的组成、发展趋势、特征关联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组成我国的产业结构主要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生产活动;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是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活动;第三产业主要包括商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公共事业,是以服务性行业为主的生产活动。

我国的第一产业在过去占据了较大比重,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小。

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制造业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而第三产业在过去占据较小比重,但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我国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也是我国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产业结构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产业的比重将继续减小。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农业经济将进一步集约化和现代化,第一产业的比重将持续下降。

第二产业的比重将逐步趋于稳定。

随着我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制造业的比重将逐步增加,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

第三产业的比重将继续增加。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不断增加,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和稳定增长点。

1. 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关联特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关联特征日益凸显。

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和农村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与工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扶正香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主要研究城市)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解释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城市发展规律)。

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也是城镇居民点合称。

(包括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人口较密集地区。

)城镇: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才称为镇市镇的总称叫城镇。

(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

城市地域:亦称城市圈,与农村地域相对。

广义上指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地域。

狭义上指城市化的地域,也就是市街地化的地域。

其在空间上三种地域概念包括: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

行政地域:按行政管理划定的地域,其边界为辖区边界线;以行政辖区边界划分的区域,界限明确。

实体地域:按城市景观与职能差异划分,其边界为实体边界;实体边界地区有一个城乡过渡带,因此这个边界是模糊的;辖区边界与实体边界不一定重叠。

功能地域:由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相互紧密关联构成的实体区域;它以城市为主体,包括邻近城市的一些乡村地域。

都市区: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区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之间劳动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着紧密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特点:城市规模大、多大城市核心、沿高效益的交通走廊发展、具有密集的交互作用、是国家的核心区域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地质(基岩稳定、无断层、无滑坡泥石流、无地震)、地貌(坡度小、地势低)气候(温度接近于15-25°、降水能保持湿润)、水文(水资源丰富、水质好)、土壤,植被(人类生存环境,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论坛
城市化 与二 、 三产业发展 的关联研 究
中共 白山 市委 党校 丁元
摘要: 本 文 通 过 对 我 国城 市化 与 第二 、 三 产 业 之 间的 关 系进 行 分 析
和研 究。 把 我 国 城 市化 发 展 与 二 、 三产业结合起 来 , 提 出相 关 的 问 题 并
城 市化发展 的基石 。 那么第二产业就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 第三产


( 一) 意 义 和概 念
才的, 对 地 理 区位 的要 求 也 具 有 很 强 的依 赖 性 。
{ 四) 城 市 化 与产 业 培 构 之 间 的 联 系
乡 村 经 济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过 程 也 就 是 城 市 相 关 产 业 进 行 重 新 组 合 的
过程。我 国城市的人 口增多的同时 , 人们对第二 、 三 产业 的需求也大大
பைடு நூலகம்
如今 我 国可 以利 用 先 进 的 技 术 在 城 市 的 后 发 建 设 根 基 上 实 现 城 市 的 飞跃 式 前 进 。 这 就 要 提 高 城 市 的 信 息 化程 度 。 在 城 市 化发 展 的脚 步 上
展也起着带动的作用 。
( 三) 城 市 化 改 革 曲 问题
不仅仅要 管理和规划好城市的建设 ,也必须加大对信息化数字化城市 的建设力 度。要在城市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先进 的信息技术和
产业 结 构 的优 化 是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根 本 动 力 。如 今 城 市 发 展 和 前 进 的 实 质也 就 是 产 业 结 构 的不 断 调 整 和 合 理优 化 过 程 。 因此, 产 业 结 构 的 不 断 优 化 不 仅可 以推 动 城 市 的 发 展 ,更 加 能 够 加 速 推 进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提高 . 使得社会阶层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 人 们 的社 会 生 活 也 变 得 更 加 复 杂 。城 市 化 是 社 会 发 展 前 进 大 趋 势 , 是 建 立 和谐 社 会 的 基 础 , 加 强 城 乡 合 并 是 我 国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最 终 目标 。
( 二) 城 市 化 发展 的 作 用
第二 、 三产业 的发展有利于城市化发展 的前进脚步 , 这就要给相关 产业 政策 上的支持 。 充分利于和发挥第一产业所余 出的劳动力 , 以工业 化的发展脚 步推 动城市化 的前进进度。 大力加强城市第二 、 三产业 的发 展。 推进特色工业 中心的建设 , 服务 业的先进化 , 处理好科 技和劳动产 业 之间的关 系和联 系。 全力培育发展城市化 的产业载体力量 , 加快我 国 城市化发展的脚 步。
网 络技 术 , 加快城市信息化前进的脚步。
( 二) 建 立城 市 化 的产 业 实 体
改革过程是困难的 。 必 然 会 出 现 这 样 那 样 的 问题 , 在 城 市 化 改 革 过
程 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给予关注 : 资源 的合理 运用问题 , 如果城
市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利用 . 势必会增加城市化发展 和运行的成本。 城 市 人 口增 长 速 度 大 于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脚 步 ,这 样 会 造 成 城 市 发 展 过 度
业 则 是发 展 城市 化 的后 援 动 力 。
就 推 动 我 国城 市化 发 展 和 二 、 三 产 业 相 结 合 给 出对 策 和 建议 。 关键词: 城 市化 第二 产 业 第 三 产 业 制 度 创 新
我 国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因 素 和 改 革 过 程 的 困 难
城市 化的发展使得工业逐渐 向城市靠拢 ,企业能够获得丰厚 的利
润. 劳 动力 也 慢 慢 集 中于 城 市 , 尤 其 是 具 有 高 素 质 的 知 识 分 子 。这 就 在 很 大 程度 上减 少 了企 业 发 展 所 需 要 的 人 力 资 源 成 本 。城 市 是 经 济 发 展
和 人 口 聚集 的 中心 ,而 二 三 产 业 的 发 展 和 前 进 是 需 要 劳 动 力 和 技 术 人
( 三) 大 力发 展 第 三 产 业 第 三 产 业 主 要 是 以 高 质 量 和 信 息 化 现 代 化 为 特 点 的服 务 行 业 . 这 也 是 劳 动 力 需求 巨 大 的行 业 , 可 以给 城 市 提 供 更 多 的就 业 机 会 和 岗位 , 是 推 动城 市 化发 展 的重 要 力 量 。
大。
要 以 工 业 的发 展 特 别 是 轻 工 业 的 发 展 带 动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进 度 。 政
( 订) 以工 业 化 发 展 推 动 城 市 化 的 发展
化, 最终导致城市功能的低下。城市化发展缺乏科学 的指导和规划 , 导
致两极分化严重 。 二、 城市化程度和第二、 三 产 业 之 间 的 关 系 ( 一) 我 啊城 市 化 发展 的 现状
改 革 开 放 至 今 .我 国 城 市 化 发 展 脚 步 不 断 的 前 进 , 2 0 1 1 年 我 国 城 市达到了 7 9 9个 . 比之 2 0 0 1年 多 了 2 0 0多 个 。城 市 的人 口也 在 不 断 的 增加 , 城 市 人 口的 比重 已经 达 到 了 4 1 . 2 % 。可见 我 国城 市 化 发 展 已经 进 入 了一 个 腾 飞 的 阶 段 , 但 是 在 发 展 的 同 时 也 出现 了一 些 问题 , 城 市 化 发 展 出 现 地 区 差 异 过 大 ,导 致 全 国 经 济 的 发 展 出现 不 平衡 .贫 富 差 距 拉
过程。
三、 建议 和 对 策 ( 一) 城 市信 息化 水 平 加 强
城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 . 包括了生产 、 流通 、 服务 、 管 理 和 人 力资源培训中心 。 城 市 作 为 区域 发 展 中最 具 实 力 和 活 力 的 主 体 , 它 起 着 联系和调动城市各方面发展和前进的作用 , 对城市第二 、 第 三 产 业 的 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