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玉米双斑萤叶甲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黄色粘虫板对玉米田间双斑萤叶甲诱杀效果的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1(6):42-46httpj/ ■:Heilongjiang Agricultual Sciences DQI:1011942/j issn1002-2767202106.0042王连霞,赵秀梅,郑旭,等•黄色粘虫板对玉米田间双斑萤叶甲诱杀效果的研究□•黑龙江农业科学,021():4246.黄色粘虫板对玉米田间双斑萤叶甲诱杀效果的研究王连霞,赵秀梅,郑旭,刘洋,袁明,于运凯,韩业辉,赵蕾(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为有效防治玉米田双斑萤叶甲,并监测其发生规律,本试验根据双斑萤叶甲具有趋光驱色的特性,在玉米田设置不同高度悬挂黄色粘虫板(简称黄板)处理,试验设计距地面1.0m和高于玉米穗位两种悬挂高度,行内、行间均每隔5m放置一块黄板,每处理重复3次,7—9月每隔7d调查黄板上双斑萤叶甲的诱杀情况以及对天敌的黏着情况。
结果表明:使用黄板能准确预测双斑萤叶甲发生规律,整个试验时期悬挂高于穗位的黄板处理诱集双斑萤叶甲平均679头・625m2,诱杀数量高峰为2528头・625m2,距地面1.0m放置黄板处理平均诱集双斑萤叶甲295头・625m2诱杀数量高峰为985头・625m2,悬挂穗位以上的黄板处理对双斑萤叶甲诱集总数量是距地面1.0m放置黄板处理的2.1倍。
黄板对天敌中瓢虫的诱杀效果明显,整个试验期平均诱杀瓢虫139头・625m2,食蚜蝇5.5头•625m2,草蛉15.5头•625m2,盲蝽9.7头•625nf2,蜘蛛5.5头-625m2,因此使用黄板时应该注意对天敌昆虫的影响,避免造成田间害虫群落环境改变。
关键词:黄色粘虫板;双斑萤叶甲;发生规律;天敌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简称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总科,叶甲科,萤叶甲亚科。
在中国分布较广,为多食性害虫[1],为害玉米、大豆、向日葵、谷子和十字花科蔬菜等多种农业作物,还取食苍耳、律草、马齿苋、茴麻、藜、龙葵等数十种杂草「23]。
玉米田双斑莹叶甲的发生及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余 d 老熟 幼虫 做土 室化 蛹 , 经 7 1 化 。 , 蛹 ~ 0d羽 成虫 6
玉米 双斑 萤 叶 甲又称 玉 米 双斑 长 跗 萤 叶 甲 .属 月 下旬至 7月初 开 始 出现 , 直延续 至 1 。 — 一 0月 7 8月 鞘 翅 目叶 甲科 , 可 以 危 害 玉 米 、谷 子 、高 粱 、豆 是成 虫盛 发期 , 对玉 米 的危 害主要是 成虫 期 。初羽 化 类 、花 生 、马铃 薯 、向 日葵 、白菜 、萝 b、茼 蒿 、 的成 虫 , 在 田 边 、 渠 两 侧 的杂 草上 , 红 萝 、 先 沟 如 棒 杨 柳和 杂草 等 。
c 的秧盘里 没有 一点空 隙 。 m 44 一旦发 病 。 时用药 防治 。 及
目前 。本市 的一些 县 已开始减 少秧 盘播种 量, 防
秧 田秧苗 发 生烂秧 的 主要原 因 是受 冷空 气影 响
止 烂 秧 的 发生 和提 高 秧 苗 素 质 ,提倡 一 个 3 r ̄ 后 植 株 本 身 抵 抗 力 下 降 ,从 而 发 生 秧 苗 期 的 青 枯 0e a
在 避开 冷空 气下播 种 ,且 离乳 期 时没有 受 冷空
倒 的影 响 的情况 下 , 时 开 棚通 风 、 及 炼苗 , 为 2 n 2 右 ,1万 种 子 的 面 积 为 2 万 m 1rm 左 1 m .而 气 ( 春 寒 )
培育壮秧 的重要 措施 。 秧 盘 面 积 只 有 1 8万 mm .5 2 0g种 子 在 3 mx 0 是 提高秧苗 素质 、 0 c 6
灭 卵 等 ( ) 工 防 治 : 虫 有 一 定 的 迁 飞 性 . 用 捕 虫 2人 该 可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玉米双斑萤叶甲是一种常见的玉米害虫,它主要以玉米叶片为食,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防止该害虫对玉米的破坏,我们有必要了解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和有效的防治方法。
玉米双斑萤叶甲主要在5-7月份活动,当温度保持在20-30摄氏度、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幼虫的孵化率会明显提高。
成虫会在玉米叶片上产卵,孵化后的幼虫开始取食玉米的叶片,造成叶片出现不规则的斑点,并造成叶片枯黄脱落。
玉米双斑萤叶甲有5-7代,每年都会发生多次。
二、玉米双斑萤叶甲的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采用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经济的方式。
例如可以引入寄生性天敌来控制玉米双斑萤叶甲的数量。
寄生性天敌寄生在玉米双斑萤叶甲的体内,从而有效降低害虫的数量。
2.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是一种有效的玉米双斑萤叶甲防治方法。
在玉米双斑萤叶甲发生初期,使用杀虫剂进行防治可以有效地减轻害虫对玉米的危害。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进行,避免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污染。
3.培育抗病种类培育玉米品种的抗病性也是一种预防和控制玉米双斑萤叶甲的重要途径。
通过选育具有抗病性的玉米品种,可以有效地减少害虫对玉米的危害,使得玉米更加健康地生长。
4.合理栽培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合理的栽培措施也是防治玉米双斑萤叶甲的重要手段。
比如及时清除玉米田中的杂草、调整密植度等,可以减少害虫的栖息环境,降低害虫对玉米的侵害。
5.定期监测定期监测玉米叶片上是否有害虫的卵和幼虫,及时发现害虫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助于降低害虫对玉米的危害程度。
药剂防治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试验初报
害 斑数 目, 计算 被 害斑增 长数 目。
( 下转 1 2页) 0
( )从 本 次 试 验 结 果 来 看 ,.%高 效 氯 氰 菊 酯 进 入 有效 范 围 ,在玉 米生 长 中后 期 田间施 药 不便 的 1 4 5 此药 不失 为一个 较好 的选择 。 E 10 0倍 液 防 治 玉 米 双斑 长 跗 萤 叶 甲 防治 效 果 情 况下 , C 0 ( )5 4 3 %奥 得 腾 WG 1 0 0 0 0倍 液 、07 4. %毒 死 蜱 高, 见效 速度 快 , 效持 续 时间长 。在生产 中 , 其是 药 尤 C 15 0倍液 对 玉米 双斑 长跗 萤 叶 甲的防效 尚待今 在 玉 米 双 斑 长跗 萤 叶 甲 的发 生 高峰 期 推 荐 使 用 , 能 E 0 达 到迅 速 控制 虫 害 的 目的 。应作 为首 选药 剂 在生 产 后 进一 步观察 。 中推广 。 ( ) 由于玉 米 双斑 长跗 萤 叶 甲在 同 一玉 米 生长 2
8 %敌 比较稳定 。 处理② 防治效果 随调查 时间的延续 , 了 导致 害虫产生 抗药性 ,从 本次 试验 结果 来看 ,O 出现
防效上升 的现象 。 药后 1 2 用 4d和 5d防效均 达到有效 敌 畏 E 0 C 10 0倍液不 失为 一种较 好 的轮换药 剂 。
范围。 处理①和处理③防效最差。 始终未达到 6%。 0 除
值 46 万元 。而 目前 农药 市 场上 尚无 将玉 米双 斑长 2. 试 验 实 施 .1 1
富裕县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综合防治技术
富裕县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综合防治技术作者:于莉红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7期于莉红双斑萤叶甲又称双斑长跗萤叶甲,该虫一直是我县的次生害虫,危害轻微。
但从2012年后,虫体种群数量的增加迅速,田间危害一年比一年严重,受害面积一年比一年加大,近几年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成为我县玉米生育期主要害虫之一,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一般情况可减产5—10%,严重的地块减产达到20—30%,给我县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我县多年通过对双斑萤叶甲的消长规律及综合治理进行了研究,基本摸清了双斑萤叶甲的发生特点,并寻找出了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有效的控制了双斑萤叶甲的为害不但可提高玉米的产量,同时也可明显提高玉米的质量。
一、双斑萤叶甲发生规律及危害双斑萤叶甲又称双斑长跗萤叶甲,是鞘翅目中的叶甲类,在我县为害的作物种类较多,主要有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喜食为害对象的叶片、花和果穗,虫体数量多时,严重影响为害对象的产量、质量。
1、发生规律双斑萤叶甲是一种高温、干旱型、突发性的多食性害虫,具有危害作物种类多、危害期长、繁殖快和迁飞性的特点。
在黑龙江省1年发生1代,越冬卵第二年春季孵化,在10cm以上的土壤中,春季低干旱对土壤中过冬的卵和幼虫生长不利。
田间越冬卵在5月下旬开始孵化,卵的孵化时间很不整齐,跨度大,一直到7月上旬还有卵孵化。
卵孵化时间的不一致,导致幼虫的发生从5月下旬一直持续到8月,幼虫共3龄,在土层中主要为害杂草和作物根,幼虫期一个月左右。
6月10日—20日左右,老熟幼虫开始化蛹,蛹的发生要持续2个月左右。
6月下旬可见成虫,成虫可持续到10月,成虫期长达3个多月;成虫在7月中下旬就开始交配产卵,雌雄一生可多次交配产卵,交尾主要在上午的10~12时和下午17~19时,交尾1~2天以后雌虫将卵产于土缝中,喜在湿度大的土壤上产卵。
刚羽化的成虫多在地块外附近的杂草上聚集,大约半个月左右转至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危害,7~8月进入危害盛期。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萤叶甲中。其具体方式有静电喷雾技术、对 靶变量喷雾控制技术、无人机低空喷雾技术 等。比如说,无人机低空喷药技术就是利用 无人机进行低空喷洒农药,机械的运用可以 确保农药的均匀喷洒,低空作业可以保障农 药精准喷洒,能够更好的对付双斑萤叶甲虫 害 [3]。
最 后,工 作 人 员 的 技 术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也是影响施药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农药属 于化学药品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 害,所以很多国家都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 的培育程序。然而,目前很多农药工作人员 仅仅了解用药程序,病虫害习性等。技术人 员需要进一步的加深对农药药剂、药性的了 解,充分学习国外先进的农药使用体系,加 强自身的专业性,进一步的提升用药专业 度,从而达到理想化的玉米双斑萤叶甲防治 效果。
4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防治方法 首先,在选择好土地之后,要进行除草 处理,避免使用长残留的除草剂,同时进行 土壤翻松工作,处理其他轮作作物的根系 等。随后进行施肥处理,处理好氮磷钾肥的 比重,结合有机肥,进行施肥。同时,在有条 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生态除虫工作,在冬 天做好病虫杀害工作,减少农药使用量。培 养人员需要提前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治工作, 并且及时的消除越冬的玉米双斑萤叶甲的 幼虫。在鲜食玉米容易发病时期,及时的进 行相应的药物防治,尽最大可能的减少玉米 双斑萤叶甲的危害。 其次,在玉米抽雄吐丝之前,一般在六 月份中旬时,进行综合防治。首先处理好田 间、地埂以及渠边的杂草,第二步就在成虫 盛发时,利用菊酯类农药对玉米植株以及田 边的杂草进行处理,但是喷药期要避开开 花期。第三步就是可以采用 50% 辛硫磷乳油 1500 倍 液 或 者 是 20% 速 灭 杀 丁 乳 油 2000 倍液进行喷洒处理 [2]。 再次,由于老式的喷药工具的缺陷,其 在玉米双斑萤叶甲病虫害过程中经常会面 临着喷药不完整、不全面、有遗漏等情况,因 此技术人员要农业逐渐向精准农业领域发 展的变化,推动精准施药技术发展,极大的 提升了农药施药效果,也进一步的降低农药 量。所谓的精准施药技术的优点就是副作用 小同时农药利用率高,可以运用在玉米双斑
植保知识复习题
植保知识竞赛题1、我国的植保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防治地下害虫的一项主要措施是( 药剂拌种 )。
3、病虫害综合防治是将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经济损失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4、棉铃虫的幼虫其属于(咀嚼式)口器。
5、在害虫发生期的预测中,最常用的方法(期距法)。
6、在预测害虫发生期时,常将划分高峰期的数量标准定为某害虫期发育进度百分率达(50% )。
7、田间喷药防治夜蛾类幼虫的时间应为 (初龄幼虫)。
8、春尺蠖以(蛹)在土中越夏越冬。
9、各地的玉米螟均是以(老熟幼虫)虫态越冬。
10、一年发生2代的昆虫叫(二化性)。
11、(截形叶螨 )是有吐丝结网习性的害虫。
12、具有性二型现象的昆虫有( 春尺蠖 )。
13、在防治成虫时,应在成虫(产卵前期)进行。
14、毒饵粘附剂以选择( 植物油)为最好。
15、棉蚜与( 蚂蚁)有互利共生关系。
16、(土耳其斯坦叶螨)是我区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一种叶螨。
17、红蜘蛛一般在玉米( 叶背面 )活动,取食为害。
18、土耳其斯坦叶螨以( 雌成螨)越冬。
19、早春当气温升高到( 8℃ )时,越冬螨就开始出蜇活动。
20、( 高温干燥)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发生有利。
21、杨枝把诱蛾利用蛾类的( 趋化 )性。
22、小麦皮蓟马以( 锉吸式)口器进行为害。
23、新疆小麦蚜虫的种类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双尾蚜、禾谷缢管蚜,它们均以刺吸式口器:并且可传播病毒病 ( 麦二叉蚜 )始于苗期,集中在叶背取食。
24、具有两种以上生殖方式的害虫有( 棉蚜 )。
25、化学防治小麦皮蓟马成虫的关键时期为(小麦孕穗始期未破肚前 )。
25、具蛀食习性的害虫有( 棉铃虫)。
26、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为害后会造成( 黄褐色斑点 )。
27、咀嚼式口器害虫为害造成的症状为(出现缺刻、孔洞、千疮百孔)。
28、玉米螟为害叶片后会出现( 排孔 )。
29、大田常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为( 草蛉 )。
30、小麦皮蓟马危害小麦的症状为( 为害旗叶、护颍、外颍、形成皱缩、枯萎麦芒卷曲.为害花器,造成白穗。
玉米双斑萤叶甲发生的因素及防治方法
玉米双斑萤叶甲发生的因素及防治方法赵林红张咏崔丽娟(吉林省蛟河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蛟河 132500)摘 要:2014年蛟河市发现玉米双斑萤叶甲,对玉米产量造成一定的损失,近年来逐渐成为危害玉米生产的一种新害虫。
通过对其形态特征、危害特点,生活习性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法。
关键词:玉米双斑萤叶甲;发生因素;防治方法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833082蛟河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是吉林省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玉米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
近年来,玉米双斑萤叶甲在蛟河市已发展成为害玉米作物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玉米品质和产量。
因些,对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因素及防治方法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形态特征成虫长卵圆形,棕褐色,具有光泽。
体长3.6~4.8mm。
头、胸红褐色,触角灰褐色。
鞘翅基半部黑色,每个鞘翅基部具有一个淡黄色斑,四周黑色,鞘翅端半部黄色。
胸部腹面黑色,腹部腹面黄褐色,体毛灰白色。
幼虫体长6~8mm,白色至黄白色,11节,头和臀板褐色前胸和背板浅褐色,有3对胸足,体表有成对排列的不明显的毛瘤。
2生活习性双斑萤叶甲的成虫能飞善跳,具有突发性、群聚性、迁飞性,着重危害植物嫩叶部分;对光照、温度的强弱反应敏感,中午光照强、温度高,活动频繁、危害严重;早晨至夜晚光照较弱、温度低,活动能力低,危害小。
3为害特点玉米双斑萤叶甲取食性复杂,主要为害玉米、谷子、高粱、大豆、花生、马铃薯和杂草等。
玉米双斑萤叶成虫刚迁入农田时呈现点片危害,逐渐向外扩散,随后迁飞到相邻的农田危害。
主要在7—9月份发生危害,啃食叶片,经常集中于一棵植株,从上到下取食,中下部叶片被害后,造成网状叶脉或孔洞,影响玉米进行光合作用。
进入8月份主要咬食玉米雌穗花丝阻碍植物授粉,同时也取食灌浆期的籽粒,造成籽粒破碎,引起穗腐。
危害严重时可造成玉米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4发生规律玉米双斑萤叶甲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第2年5月上中旬孵化,幼虫在土中生活,取食作物或杂草的根;经过30~40d在土中化蛹,蛹期一般7~10d;成虫先在田边杂草上生活,后迁到玉米田。
玉米病虫害飞防服务方案怎么写
玉米病虫害飞防服务方案怎么写玉米病虫害飞防服务方案怎么写「篇一」2022年兵团玉米主要病虫害预计整体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其中:玉米棉铃虫在第四师河谷西部团场偏重发生、在第五师呈加重趋势,玉米螟、玉米叶螨在第五师局部偏重发生。
为做好2022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指导工作,保障玉米稳产丰产,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重点防控棉铃虫、玉米螟、玉米叶螨、双斑长跗萤叶甲、蚜虫、三点斑叶蝉、玉米瘤黑粉病等病虫害,总体防治处置率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50%以上,病虫害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策略坚持预防为主、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原则,针对玉米不同种植区域和生育期的重点病虫害,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
实施秸秆粉碎还田、选用抗耐病虫品种,采取天敌保护利用和中后期病虫防治技术,高度重视草地贪夜蛾侵入危害的可能性,实现玉米重大病虫可持续治理,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三、防控措施(一)棉铃虫采取成虫诱杀和幼虫防治相结合,在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性诱剂诱杀;抓住幼虫孵化盛期,及时开展药剂控制,喷洒苏云金杆菌(Bt)、氯虫苯甲酰胺、甲维・茚虫威、棉铃虫NPV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
(二)玉米螟秸秆粉碎还田,减少虫源基数;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性诱剂诱杀;大喇叭口期喷洒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等生物制剂,或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氟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杀虫剂喷施防治,兼治蚜虫和叶螨等害虫。
(三)玉米叶螨及时清除田边地头杂草,消灭早期叶螨栖息场所。
点片发生时,选用螺螨酯、炔螨特、哒螨灵、噻螨酮、阿维菌素等合理混配喷施,重点喷洒田块周边玉米植株中下部叶片背面。
中后期对严重发生的区域,采用高秆喷雾机或抽雄打药机等机械进行防治。
(四)玉米蚜虫点片发生和盛发初期喷施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等药剂,同时兼治双斑长跗萤叶甲和三点斑叶蝉。
(五)双斑长附萤叶甲、三点斑叶蝉及时清理田边地头杂草,降低虫口基数;选用持效期长、效果好、对天敌安全的药剂于玉米大喇叭口期(药械方便进地前)喷雾处理,减少害虫基数;中后期对严重发生区域,采用高秆喷雾机械、抽雄打药机、热力烟雾机、植保无人飞机等施药机械,选用噻虫・高氯氟、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氟酰胺等药剂进行防治。
六种杀虫剂对双斑萤叶甲成虫的田间防效测定
黠閹黑龙江农业科学2020(3):32-35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DPI:10.11942力.issnl002・2767.2020.03・0032赵秀梅,王立达,郑旭,等•六种杀虫剂对双斑萤叶甲成虫的田间防效测定[JI黑龙江农业科学,2020(3):32-35.六种杀虫剂对双斑萤叶甲成虫的田间防效测定赵秀梅,王立达,郑旭,王连霞,刘洋,李青超,武琳琳(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为有效防控双斑萤叶甲,选用玉米田6种常用杀虫剂单剂,设置常规剂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出低毒、安全、高效、持效期长的防治药剂。
结果表明: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双斑萤叶甲成虫的防治效果最好,施药后1〜7d,平均防效在8&20%〜93.78%;其次是25%瘗虫嗪水分散粒剂,平均防效在83.50%〜88.46%;4.5%高效氯氟菊酯乳油、10%毗.虫咻可湿性粉剂平均防效在72.46%〜78.95%;1.8%阿维菌素乳油、32000IU・mgT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Bt)对双斑萤叶甲成虫基本无效,平均防效小于20%。
关键词:双斑萤叶甲;杀虫剂;成虫;田间防效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 chulsky)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 omelidae),萤叶甲亚科(Galerucinae),又称双斑长附萤叶甲口切。
双斑萤叶甲是一种在我国分布广泛,取食多种作物,具有群集性,高温干旱型的害虫弘门。
近年来,双斑萤叶甲在黑龙江省发生逐年加重,为害区域和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多种作物尤其是玉米田的重要害虫。
双斑萤叶甲主要以成虫群集取食为害玉米的叶片、小穗、花丝、苞叶,授粉及灌浆受阻,也为害幼嫩的籽粒,将其啃食成缺刻或孔洞状,同时破损的籽粒易被病原菌侵染,引起穗腐病,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口切。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玉米双斑萤叶甲是玉米上常见的害虫,对玉米的生长发育造成很大的危害。
它主要以玉米叶片为食,造成叶片被啃食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掌握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对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1.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生活习性玉米双斑萤叶甲是一种寄生在玉米上的昆虫,成虫和幼虫都以玉米叶片为食。
成虫体长约3-4毫米,呈椭圆形,体色为暗绿色,具有两条鲜艳的黄色斑纹,因此得名“双斑萤叶甲”。
它主要在夏季活动,喜欢在玉米叶片上产卵,并且以幼虫的形态存在于玉米叶片上。
2.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繁殖规律玉米双斑萤叶甲主要通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来完成其生命周期。
它的卵产在玉米叶片上,孵化后成为幼虫,在叶片上取食并逐渐长成成虫。
根据气候条件不同,玉米双斑萤叶甲一般在5-7月份为害最为严重,此时气温适宜,成虫也较为活跃。
3.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玉米双斑萤叶甲主要以卵和幼虫形态存在,对玉米造成较大危害。
在玉米生长期内,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与玉米叶片的生长繁茂程度有很大关系。
一般来说,玉米双斑萤叶甲出现较多的时间主要集中在玉米叶片尚未形成时期和叶片生长旺盛期。
一旦玉米叶片生长成熟,变得较为坚硬,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危害就会减轻。
二、玉米双斑萤叶甲的防治方法1. 农业防治方法(1)合理密植玉米通过合理的密植方法,可以减少玉米叶片的生长茂盛,从而减少玉米双斑萤叶甲的产卵和为害数量。
(2)灌溉管理在玉米生长期内,通过合理的灌溉管理,保持玉米叶片的洁净和湿润,可以增加天敌(如天敌蝽)的活动,帮助消灭玉米双斑萤叶甲。
2. 生物防治方法(1)引入天敌可在玉米田里适当引入一些天敌,比如黄瓜夜蛾、瓢虫等,它们都是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天敌,可以帮助有效地控制玉米双斑萤叶甲的数量。
(2)使用生物农药在玉米田里使用一些对人畜无害的生物农药,比如病毒杀灭剂、杀菌剂等,可以有效控制玉米双斑萤叶甲的数量。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玉米双斑萤叶甲(Luperomorpha bifasciata)是一种禾本科植物的重要害虫,主要危害玉米和高粱等作物。
其幼虫以植物叶片为食,会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黄、枯死等。
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其繁殖速度很快,对作物的危害更加严重。
因此,科学有效地防治玉米双斑萤叶甲对保证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生规律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与气温、降雨、植株生长期等因素有关。
一般在土壤温度达到13℃以下、气温达到20℃以上、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的时候,开展了活动和产卵。
在玉米生长旺盛期和成熟期,叶片质地会变得较为柔软,欠缺营养可以被成虫利用,生殖快速增长。
在不利于玉米施肥和水分管理的情况下,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率更有可能上升。
二、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可以利用天敌、寄生菌等生物防治方法来控制玉米双斑萤叶甲的繁殖。
天敌包括蜻蜓、龙虾、蟋蟀、绿茵花蝽等,其中蜻蜓是最常用的天敌。
蜻蜓成虫、蝉蜕、跳蛹都是它的食物。
寄生菌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比如双斑萤叶甲卵病菌就可以利用其卵在地下室中过冬而灭杀他。
2、化学防治可选用多種殺蟲劑(a)丹虫胺、(b)阿维菌素、(c)氨氧苯甲酸等杀灭玉米双斑萤叶甲,这些杀虫剂对成虫、幼虫和卵均具有接触、口服、胃毒性,其药效时间亦较持久並使農田長期污染減少。
因此,化学防治可应用于玉米双斑萤叶甲危害较重的区域。
但是,由於玉米双斑萤叶甲危害范围广且繁殖能力强,单靠化学防治可能并不十分有效。
此外,不当使用农药也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在使用农药时应遵循相关法规,防止农药残留现象的发生。
3、生态调控在玉米的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防治措施如合理配合化肥和农药等,对土壤水分优化,坚持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方法,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
玉米双斑萤叶甲其幼虫危害的中期,可在田间观察整理枯萎的玉米叶片和杂草,将其深埋在土壤中。
将覆盖本行土壤的玉米残屑细节性清除,可有效减少玉米双斑萤叶甲的繁殖。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双斑萤叶甲又称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属于鞘翅目,叶甲科。
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中、广东、广西、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自治区)。
双斑萤叶甲是一种新型农作物害虫,近年来在我市各乡镇均有发生,而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为害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谷子、豆类、马铃薯、向日葵等大田作物及十字花科蔬菜、茄果类蔬菜和苹果、杏等果树。
1.双斑萤叶甲特点1.1为害症状该虫主要以成虫为害,啃食玉米等作物叶肉,留下表皮,抽雄后取食玉米花丝,影响玉米授粉,成虫也为害嫩粒,将籽粒吃掉或造成籽粒破碎;为害十字花科等蔬菜将作物的叶片、花、果吃成孔洞,严重时只残留网状叶脉或表皮。
不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对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有很大的影响。
1.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6~4.8毫米,宽2~2.5毫米,长卵型,棕黄色,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表面隆起,每个鞘翅基半部有一圆形淡色斑,四周黑色,鞘翅端半部黄色。
胸部腹面黑色,腹部腹面黄褐色,体毛灰白色。
幼虫体长6~8毫米,白色至黄白色,11节,头和臀板褐色前胸和背板浅褐色,有三对胸足,体表有成对排列的不明显的毛瘤。
成虫能飞善跳,有远距迁飞性、有群集性、弱趋光性和趋嫩性的为害习性,在一株上自上而下地取食,日光强烈时常隐蔽在下部叶片背面或花穗中。
1.3发生规律1.3.1发生规律双斑萤叶甲在东北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来年五月开始孵化,幼虫共三龄,幼虫期30天左右,在3~8厘米土壤中活动,取食作物根部及杂草,7月初始见成虫,一直延续到10月,成虫期3个多月;初羽化的成虫喜欢在地边、沟旁、路边的苍耳、刺菜、红蓼上活动,大约经过15天,转移到豆类、玉米、高粱、谷子、杏树、苹果树上为害。
成虫羽化后经20天开始交尾,把卵产在田间或菜园附近草丛中的表土下或杏、苹果等叶片上,散产或数粒粘在一起,卵耐干旱,幼虫生活在杂草丛下表土中,老熟幼虫在土中筑土室化蛹,蛹期7~10天。
7~8月进入为害盛期,主要为害玉米等大田作物,进入8月下旬陆续向十字花科蔬菜转移为害。
玉米双斑萤叶甲发生与防治
·104·农 技 推 广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年第1期摘要:双斑萤叶甲危害玉米的叶片、花和果穗,上表皮干枯脱落,叶片支离破碎,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造成玉米产量下降。
本文主要阐述了双斑萤叶甲形态特征与特性、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双斑萤叶甲;玉米田;危害;防治双斑长跗萤叶甲为鞘翅目,叶甲科,广布我国大部分省区,在北方尤为严重。
它属于多食性害虫,危害我国多种作物的叶片、花和果穗,例如十字花科、豆科、禾本科等。
双斑萤叶甲成虫危害玉米果穗花丝,影响花丝授粉;取食玉米的叶肉,仅保留表皮和叶脉,形成带状透明危害斑,严重时危害斑相连成片,上表皮干枯脱落后,叶片支离破碎,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玉米抽雄吐丝后,又群集取食危害小穗、花丝和苞叶及嫩粒,授粉及灌浆受阻,雌穗成粒数减少,造成玉米产量下降。
近三年来虫体种群数量在玉米田增加迅速,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呈逐年上升趋势,给玉米生产造成重大威胁。
1 形态特征成虫长卵形,棕黄色,触角端部色黑,体长3.6~4.8mm,具光泽,头、前胸色较深;复眼大卵圆形;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表面隆起,密布很多细小刻点;小盾片黑色呈三角形;鞘翅布有线状细刻点,每个鞘翅基半部具1近圆形淡色斑,四周黑色,淡色斑后外侧多不完全封闭,其后面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有些个体黑带纹不清或消失。
两翅后端合为圆形,后足胫节端部具1长刺,腹管外露。
卵:椭圆形,长0.6mm,初棕黄色,表面具网状纹。
幼虫:体长5~6mm,白色至黄白色,体表具瘤和刚毛,前胸背板颜色较深。
蛹:为离蛹,长2.8~3.5mm,宽2mm,白色,表面具刚毛。
前足、中足外露,后足大部分盖在后翅之下,腹端有一对向外弯曲的刺。
2 生物学特性一年发生一代,虫卵在土表深处越冬。
翌年5月初开始孵化。
幼虫期30d左右,并分为三龄,且喜欢取食玉米的根部,以此来获取所需的能量完成自身生长发育。
7月初始见成虫,成虫能短距离飞行,成虫期为3个多月,可多次产卵,刚刚羽化的成虫喜欢在沟旁、田地边等地方活动,大概经过15d转移到其它植物上为害,7~8月虫子数量达到一年的最高峰,种群数量大且密度高。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摘要】玉米双斑萤叶甲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重要害虫,其危害性和防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分析了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以及常见的防治方法,包括生物防治措施和化学防治方法。
结论部分强调了加强预防意识、综合防治措施的必要性,以及保障玉米产量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好地了解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危害与防治方法,为玉米生产提供参考和指导,以保障农作物的安全生长和增加产量。
加强对玉米双斑萤叶甲的防治意识,选择适宜的防治方法,是保障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关键词:玉米双斑萤叶甲、发生规律、危害特点、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化学防治、预防意识、综合防治、玉米产量1. 引言1.1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危害性玉米双斑萤叶甲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虫害,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危害。
这种害虫主要以玉米叶片为食,通过啃食叶片组织造成叶片凹陷,导致叶面枯黄、凋零,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会导致植株生长迟缓,减产甚至死亡。
玉米双斑萤叶甲在啃食叶片的同时还会分泌一种毒液,使叶片失去光滑度,增加叶片表面的光反射率,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玉米双斑萤叶甲还可能携带病毒,通过叶口传播病毒,进一步加重危害程度。
及时防治玉米双斑萤叶甲对于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加强对玉米双斑萤叶甲危害性的认识,可以提高农民对该害虫的防治意识,有效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
1.2 防治的重要性防治玉米双斑萤叶甲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中是无可否认的。
玉米双斑萤叶甲是一种常见的玉米害虫,它会在玉米田中大量繁殖,吃食玉米叶片,导致叶片凋零,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还会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
及时有效地防治玉米双斑萤叶甲对于保障玉米产量,维护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玉米双斑萤叶甲对玉米的危害程度,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
而且,通过加强对玉米双斑萤叶甲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富裕县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综合防治技术
富裕县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综合防治技术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玉米田双斑萤叶甲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玉米田的叶片和茎部。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双斑萤叶甲的危害也日益严重。
对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针对双斑萤叶甲的防治技术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化学防治方法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研究如何采用生态防治方法对双斑萤叶甲进行有效控制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以提高防治效果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的简介和危害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当前的综合防治技术并探讨其有效性,同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的防治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玉米田双斑萤叶甲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虫害,其危害严重影响着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富裕县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的侵害会导致玉米叶片被咬食,严重影响光合作用,降低玉米的养分吸收和产量,严重威胁着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传统的防治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需要探索更加高效、低毒、环保的综合防治技术。
研究富裕县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的综合防治技术,通过生态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结合,为玉米生产提供更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深入研究富裕县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的综合防治技术,对于提高玉米产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简介玉米田双斑萤叶甲(scientific name: Luperomorpha hirtellus Goeze)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玉米等作物,属于鞘翅目叶甲科。
成虫体长约4-5mm,身体呈椭圆形,前胸背板呈褐色,具有显著的双斑,故得名于“双斑萤叶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 斑 萤 叶 甲 ( Mo n o l e p t a 8 r 0 g Z 户 c n
取 食 叶片量 大 , 早 晨 至 晚 间 光 线 弱 温 度 低 时 飞 翔
( Mo t s c h u l s k y ) 属鞘翅 目, 叶 甲科 , 萤 叶 甲亚 科 ,
d转移 到 豆类 、 玉米 田为害 , 7月 中下 旬 进 入成 虫 盛 发期 , 7 —8月 进人 为害 盛期 。此 后 一 直持 续 为 害到 1 0月份 , 成 虫 期 3个 多 月 。成 虫有 群 集性 ,
查, 研 究 了该 虫在 当地 玉 米上 的 危 害状 况 , 生活 习性 , 分布、 发 生 规 律 与 气候 条件 、 管理水平、 土壤属性及耕作 制 度 等 环境 因素 关 系, 并 结合 渭 南 市玉 米 生产 的特 点及 双 斑 萤 叶 甲发 生规 律 提 出综合 防控 该 虫 害的技 术措 施 。
布很 多细小 刻点 ; 小盾 片黑色个 鞘翅 基半部 具 1近 圆形淡 色斑 , 四周 黑色 , 淡 色斑 后外 侧多不 完全 封 闭 , 其后 面黑 色带 纹 向后 突伸 成 角 状 , 有 些个 体 黑 带 纹不 清 或 消失 。两 翅后 端 合 为 圆形 , 后 足胫 节 端 部具 1长 刺; 腹 管外露 。胸 部 腹 面 黑 色 , 腹部腹面黄褐色, 体毛 灰 白色 。幼 虫体 长 5 —6 mm, l 1节 , 白色 至 黄 白色 , 头 和臀板 褐色 前胸 和背板 浅褐 色 , 有 三对 胸足 , 体 表 有 成 对 排 列 的 不 明 显 的 毛 瘤 。蛹 长
双斑 萤叶 甲田间调 查结果表 明 , 虫 株率 4 5 以上 , 平 均百 株虫 量 2 0 5 头, 玉米 被害 叶率 1 2 一2 0 。
有 的 田块 平 均 百 株 虫 量 9 7 0头 , 被 害 叶率 2 8 %。
3 发 生规 律 与 影 响发 生 的环 境 因素
产, 减产 可达 1 5 一2 0 , 甚至绝 收 。 ( 2 ) 该 虫 的 成 虫 刚 迁 入 农 田时 呈 现 点 片 危 害 ,
玉 米双 斑萤 叶 甲整个 世代 完成 发育 所需要 的 有 效积 温为 1 9 7 1 . 6 ℃ 。一 年 发生 一 代 , 以 卵在 表 土下越 冬 , 翌 年 5月 上 中旬 孵 化 , 幼 虫共 3龄 , 幼
虫期 3 0 d左 右 , 在 3 —8 c m 土 中 活 动 或 取 食 作 物
根 部及 杂草 ; 经过 3 0 —4 0 d在 土 中化蛹 , 蛹期 7 — 1 0 d ; 7月上旬 开 始始 见 成虫 , 初 羽 化 成虫 喜 在 地
边、 沟旁 、 路边 的苍 耳 、 刺菜、 红 蓼上 活 动 , 约经 1 5
术 研究 介绍 如下 :
2 形 态 特 征
成虫体 长 3 . 6 —4 . 8 mm, 宽 2 —2 . 5 mm, 长
卵 圆形 , 棕褐 色 , 具 有 光泽 。头 、 胸 红褐 色 , 触 角灰 褐色 。触角 1 1 节 丝状 , 端 部色 黑 , 长 为体 长 2 / 3 ; 复眼 大 卵 圆形 ; 前 胸背 板 宽 大于 长 , 表 面 隆起 , 密
3 . 1 发 生 规 律
( 1 ) 该 虫 以成 虫 群 集 危 害 , 主 要 危 害 玉 米 叶 片, 成虫取食 叶肉, 残 留不 规 则 白色 网状 斑 和 孔 洞, 严重影 响 光合作 用 , 8月份 危 害 咬食 玉 米雌 穗 花丝, 影 响玉 米 不 能 正 常授 粉 。也 可 取 食灌 浆 期 的 籽粒 , 引起 穗 腐 。危 害严 重 时可 造 成 大 面积 减
陕
西
农
业
科
学
渭 南 市 玉 米 双 斑 萤 叶 甲发 生 规 律 及 综 合 防 控措 施
韩 宏, 张 华, 党润海 , 韩 蓉, 郝 双 奎
(渭南 市农 业科 学研 究所 ,陕西 蒲城
摘
7 1 5 5 0 1)
要: 近年 渭 南市 玉 米 生产 中双斑 萤叶 甲 已经成 为 主要 害 虫之 一 , 并且 危 害逐 年 加 重 。作 者 经 过 几 年 实际调
又 称双斑 长 跗萤 叶 甲、 四 目叶 甲 , 是 一 种 在 我 国广
能力差 , 活动 能力差 , 常躲在 叶片背 面栖 息 。
范 分 布 的多食 性 害 虫 , 主 要 危害 豆类 、 马铃 薯 、 苜 蓿、 玉米、 茼蒿、 胡 萝 卜、 十字 花科 蔬菜 、 向 日葵 、 杏 树、 苹果 等作 物 。由于 该 虫 过 去在 渭 南 市 玉米 上 是 偶发性 次 要害 虫 , 危 害轻微 , 但 近两 年虫体 种群 数 量增 加迅 速 , 发 生面 积快 速扩 大 , 田间危 害程度 逐 年加 重 , 已成 为危 害 渭 南 市 玉米 生 产 的 主要 害 虫 之一 。现 将双 斑萤 叶 甲发 生规 律及综 合 防控技
2 . 8 —3 . 5 mm, 宽 2 mm , 白色 , 表 面 具 刚 毛 。 卵 椭
l 在 渭 南 市 的发 生 与 为 害特 点
2 0 0 2年前双斑萤 叶 甲在 渭 南市 苍耳 、 刺菜 、 苜 蓿、 棉花、 十字 花科 蔬菜 、 油菜、 马铃薯 及 红薯 上 时 有 发生 。2 0 0 6年 双斑 萤 叶 甲在 我 市 临渭 区, 富平
县, 大 力 县 玉 米 田发 生 危 害 。2 0 0 8年 在 全 市 普 遍
偏重发 生 , 之后 几年 危 害逐年 加 重 , 已经 严重 威胁
着我 市玉米生 产 。笔者 2 0 1 2年 7 — 9月 对 夏 玉 米
圆形 , 长0 . 6 mm, 初 棕黄 色 , 表 面具 网状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