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新虫害“双斑萤叶甲”田间的危害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摘要】玉米双斑萤叶甲是玉米作物上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危害性严重,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调查研究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以期为农民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通过对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温度、湿度和玉米品种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发生。
在防治方法方面,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是主要手段,其中生物防治具有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的优势。
本文还提出加强防治意识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解决玉米双斑萤叶甲危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关键词】玉米双斑萤叶甲、发生规律、主要因素、防治方法、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防治意识、研究方向1. 引言1.1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危害性玉米双斑萤叶甲,是一种常见的农田害虫,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危害。
其幼虫主要以叶片为食,大量食食叶片会导致玉米叶片被啃食,出现大片褐色斑点,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萎甚至凋谢,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成虫主要以吸食玉米植株汁液为生,会造成玉米叶片萎缩、生长迟缓等现象,进一步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危害性还表现在其繁殖速度较快,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能在农田内扩散成灾,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加强对玉米双斑萤叶甲的防治工作,提高farmers 的防治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对其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减少对玉米生长的不利影响,保障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所述即为其对玉米的危害表现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2 调查研究的目的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防治方法,从而减少其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保障玉米生产的顺利进行。
通过深入研究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可以预测其发生的趋势和高发期,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了解影响玉米双斑萤叶甲发生的主要因素,可以对生态环境和玉米种植方式进行调整,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
双斑莹叶甲的危害与防治技术
双斑莹叶甲的危害与防治技术0引言2008年,双斑莹叶甲在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棉田首次发现。
当年即成爆发态势。
几乎所有的棉田、玉米田都有发生,部分棉田危害较为严重。
1形态特征双斑莹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体长3.5~4.5mm,体宽1.8~25mm。
体色棕黄色,有光泽。
复眼较大,触角11节,丝状。
前胸背板为褐色。
小盾片黑色,三角形。
中、后胸腹板黑色。
足黑褐色。
每个鞘翅的基半部有一个近圆形的黄色斑,周缘黑色。
这是此虫很明显的特征。
2危害特点双斑莹叶甲以成虫危害。
主要取食叶片。
危害特点是取食叶片的表皮,形成许多不规则的水渍状斑。
受害叶片会干枯,影响光合作用。
花蕾期也会取食花蕾,影响座铃。
3生活习性双斑莹叶甲具有迁飞性,无假死性。
善于短距离飞行。
扩散范围较广。
受惊后跳跃、起飞。
早晚活动少,中午高温、烈日下则活动较多。
滴灌地、粘土危害较重,沙土地、干旱地危害较轻。
发生初期呈局部发生,后全面爆发。
4发生规律双斑莹叶甲在克拉玛依一年发生一代。
幼虫基本不危害。
在棉田很少出现。
6月10日发现个别地块有发生,6月15日左右呈大发生态势。
7月下旬后虫口密度开始逐步降低。
9月下旬基本消失。
高温干旱年份易爆发。
玉米、苜蓿等作物种类多,增加了此虫的取食范围也会加重发生程度。
5防治指标双斑莹叶甲在克拉玛依发生较周遍地区晚,较为科学的防治指标难以确定。
但根据今年的防治经验,百株虫口为50头左右就对棉花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所以初步将此定为防治指标。
过早防治会杀死瓢虫、蜘蛛等天敌,对防治不利。
6防治方法6.1加强测报工作定点监测此虫的发生动态,准确预报发生高峰期,为及时防治提供依据。
6.2农业防治减少越冬代。
主要通过秋翻冬灌、铲除地边杂草等措施来消灭虫卵。
降低虫口密度。
在棉花地边种植玉米、苜蓿等作物,诱集害虫集中灭杀。
6.3物理防治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6.4化学防治当害虫局部发生时,进行药物防治。
打药时间最好在早晨或傍晚,因为这段时间害虫活动能力相对较差,防治效果较好。
玉米田双斑萤叶甲发生危害情况与防治对策
中 图 分 类 号 :4 5 12 ¥ 3 . 3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22 6 ( 0 1 0 —0 10 1 0 —7 7 2 1 ) 60 5 — 2
双 斑 萤 叶 甲 [ n lp a heo l p i Mo oe t irg y hc a
( tc us y ] 属 鞘翅 目, Mosh lk ) , 叶甲科 , 萤叶 甲亚科 ,
生 田块 达 15 0头 以上 ; 0 泰来 县 玉 米 田严 重 受 害 地块 , 斑 萤 叶 甲 为 害 株 率 达 1 0 , 米 下 部 双 0 玉
3 4个 叶 片 有 1 3面 积 被 吃 成 网 , 玉 米 植 株 ~ / 1
旬 - 8月下旬 进入 危害 高峰 期 , 成虫 危 害 时间长 ,
虫 , 害轻微 。但 近两 年虫体 种群数 量增 加迅速 , 危
发生 面积不 断扩大 , 间危 害也呈逐 年加重 趋势 , 田 已上升 为玉米 田主要害虫 。
胫节末 端具 1 刺 , 足跗节 第 1 很长 , 长 后 节 超过其
1 发 生 危 害 情 况
21 0 0年 黑 龙 江 省 齐 齐 哈 尔 市 玉 米 田 双 斑 萤
余 3 之 和 。腹 管外露 , 面中 、 胸黑色 。卵椭 节 腹 后 圆形 , 0 6mm, 黄 色 , 面 具 网纹 。幼 虫 体 长 . 棕 表
长 5 6mm, ~ 白色 或 黄 白色 , 表 具 瘤 和 刚 毛 。 体
蛹 为 离 蛹 , 2 8 3 5mm , 2ml , 色 , 面 长 . ~ . 宽 T 白 l 表 具 刚 毛 , 足 中 足 外 露 , 足 大 部 分 盖 在 后 翅 之 前 后 下 , 端有 一对 向外 弯 曲的刺 。 腹
双斑萤叶甲的防治方法
双斑萤叶甲的防治方法古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双斑萤叶甲是一种杂食性害虫,成虫能够取食玉米、大豆、向日葵、十字花科等多种植物。
近年来,在我县玉米作物上发生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给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威胁。
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 6-4. 8毫米,宽2-2.52毫米,长卵形,棕黄色,具光泽,触角11节丝状,端部色黑,长为体长2/3;复眼大卵圆形;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表面隆起,密布很多细小刻点; 小盾片黑色,呈三角形;鞘翅布有线状细刻点,每个鞘翅基半部具1近圆形淡色斑,四周黑色,淡色斑后外侧多不完全封闭,其后面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有些个体黑带纹不清或消失。
两翅后端合为圆形。
后足胫节端部具1长刺;腹管外露。
卵椭圆形,长0.6毫米,初棕黄色,表面具网状纹。
幼虫体长5-62毫米,白色至黄白色,体表具瘤和刚毛,前胸背板颜色较深。
蛹长2. 8〜3.5毫米,宽2毫米,白色,表面具刚毛。
二、生活史及习性此虫有四个虫态,卵、幼虫和蛹生活在地下,仅成虫在地上为害。
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壤表面0〜15厘米深处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幼虫共三龄,老熟幼虫做土室化蛹。
幼虫主要取食杂草的根系完成生长发育,6月底或7 月初始见成虫,成虫羽化后经20天开始交尾,初羽化的成虫喜在地边、沟旁、路边的苍耳、刺菜、红蓼上活动,约经15天转移到豆类地为害,7-8月进入为害盛期,以后成虫种群数量逐渐降低,8月底成虫基本消亡。
成虫有群集性和弱趋光性,在一株上自上而下地取食,日光强烈时常隐蔽在下部叶背,成虫具有弱的假死习性,能短距离飞翔,一般一次飞翔2〜5米,成虫一生可多次交尾多次产卵越冬。
早晚气温低于8笆或风雨天喜欢躲藏在植物根部或枯叶下,气温高于15笆成虫活跃,干旱年份发生为害重。
三、危害特点1、发生为害始期随温度变化。
双斑萤叶甲在我县的开始发生为害时间一般为7月初。
其发生期早晚与温度有关,5-6月份平均温度的高低决定着双斑萤叶甲发生期的早晚,温度高则发生期早;温度低则发生期晚。
富裕县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综合防治技术
富裕县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综合防治技术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玉米田双斑萤叶甲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玉米田的叶片和茎部。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双斑萤叶甲的危害也日益严重。
对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针对双斑萤叶甲的防治技术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化学防治方法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研究如何采用生态防治方法对双斑萤叶甲进行有效控制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以提高防治效果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的简介和危害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当前的综合防治技术并探讨其有效性,同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的防治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玉米田双斑萤叶甲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虫害,其危害严重影响着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富裕县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的侵害会导致玉米叶片被咬食,严重影响光合作用,降低玉米的养分吸收和产量,严重威胁着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传统的防治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需要探索更加高效、低毒、环保的综合防治技术。
研究富裕县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的综合防治技术,通过生态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结合,为玉米生产提供更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深入研究富裕县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的综合防治技术,对于提高玉米产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简介玉米田双斑萤叶甲(scientific name: Luperomorpha hirtellus Goeze)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玉米等作物,属于鞘翅目叶甲科。
成虫体长约4-5mm,身体呈椭圆形,前胸背板呈褐色,具有显著的双斑,故得名于“双斑萤叶甲”。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
张崇武
【期刊名称】《种子世界》
【年(卷),期】2021()7
【摘要】双斑萤叶甲在我国的玉米种植生产中危害极大,是一种有害生物,对于玉米的高质量种植有很大影响,也是目前国内玉米种植中分布最广泛的病虫害,多地玉米田都有双斑萤叶甲的困扰,此种害虫主要蚕食玉米的叶片,导致玉米叶不能正常生长,严重时会出现枯死症状;玉米抽雄吐丝后会双斑萤叶甲会阻碍玉米的正常授粉和,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授粉结实等玉米正常生理代谢。
病虫害会将玉米产量严重缩水,也间接降低整体农耕农种的经济效益。
针对这种病虫害问题,要切实做好防治工作,以确保玉米种植生产的高质量。
【总页数】3页(P0069-0071)
【作者】张崇武
【作者单位】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农业农村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
【相关文献】
1.谷糜田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危害与防治对策
2.玉米田双斑萤叶甲发生危害情况与防治对策
3.辽宁玉米害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发生危害与防治
4.山西稷山县玉米双
斑萤叶甲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方法5.山西稷山县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稷山县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方法
山西稷山县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方法卫 莹,李云红(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农业农村局,山西 稷山 043200)摘要:双斑萤叶甲会对玉米植株的叶片、花丝、果穗等造成危害,导致玉米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严重降低玉米整体产量。
近年来,稷山县玉米种植中双斑萤叶甲的发生频率高,呈连年加重态势。
该文介绍了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形态特征,分析了其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明确了其危害特点与防治方法,以保证玉米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玉米;双斑萤叶甲;发生规律;危害特点;防治卫 莹,李云红. 山西稷山县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方法[J]. 农业工程技术,2021,41(8):25+27.稷山县位于山西省西南端,年均温度与降雨量分别在13℃与483 mm左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较适宜玉米作物生长。
近年来,稷山县玉米种植面积显著扩大,双斑萤叶甲是典型害虫,成虫会对玉米果穗、花丝造成危害,导致授粉受到影响。
同时,双斑萤叶甲还会取食叶肉,仅留下表皮、叶脉,导致玉米光合作用受损。
抽雄之后,玉米小穗、嫩叶会受到双斑萤叶甲的取食危害,造成玉米产量严重降低。
种植人员需了解双斑萤叶甲的危害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技术。
一、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形态特征双斑萤叶甲成虫长宽一般在3~4 mm与2.0~2.5 mm,呈棕褐色长卵圆形。
该害虫触角与头部分别为灰褐色与红褐色,触角能达到2/3体长,前胸背板微微隆起,密集存在较多细小刻点。
一般为三角形小盾片,有线状细刻点遍布在鞘翅部位,合并两翅后呈圆形。
胸部与腹部的腹面分别为黑色和黄褐色,一般被灰白色体毛。
幼虫长度在5 mm左右,一般白色、黄白色体征较多。
胸足有3对,体表存在成对不明显的毛瘤。
双斑萤叶甲的蛹长宽分别在2.8~3.5 mm与2 mm,主要呈白色。
卵长在0.6 mm,呈棕黄色椭圆形 [1]。
二、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与影响因素1、发生规律双斑萤叶甲的卵集中存在于土壤表土下,第2年5月开始逐渐孵化,幼虫期1个月时主要啃食农作物的根部、杂草。
制种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及 时铲 除 田间 、 地埂 、 渠边 杂草 , 秋 季深 翻 灭卯 ,
然 后迁 人 玉米 田 。7月 上旬 开始 增 多 , 7月 中下 旬 进
均 可减轻 危害 。
2 . 化 学防 治
入 成虫 盛发期 , 此 后一直 持续 危害 到 9月 。其发生 分
丝期 , 百 株虫 口达 到 3 0 0头 、 被 害株率 达 到 3 O %时 防
斑 长 跗萤 叶 甲危 害 , 发 生较 密 集 , 来势凶猛 , 对 制 种
玉 米造 成严 重危 害 , 此害 虫不 仅危 害玉 米 。 且危 害 棉
治。 在 玉米 其余生 育期 间 , 当百 株 虫量达 5 0 0头 时 防
治。 四、 防治措 施 因该 虫 能 飞善 跳 , 具 有 较 强迁 飞 性 , 此, 防 治 时要 以统 防统治 为 主 。
1 . 农 业 防 治
花、 向 日葵 、 大豆 、 花生 、 马铃薯 等作 物 。
一
、
发生 规律
玉米 双 斑萤 叶 甲每年 发生 1 代 ,以卵 在表 土 下 越冬 , 次 年 5月上 中旬 孵化 , 幼 虫一 直 生 活在 土 中 , 食 害 禾 本 科 作 物 或 杂 草根 系 : 3 0 ~ 4 0天 后 在 土 中 化
三、 防治指标
3 . 须严 格按 照要求 用药 , 不能 随意加 大或 减轻药 量, 且 注意用 药安全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一 l 1 )
蜂( 刻柄 茧 蜂 ) 寄 生率 最 高 达 到 2 0 %, 寄 生 在 老熟 幼 虫 或蛹期 。 部 分地 区寄 生率 可达 2 8 %。 该 天敌 为单 寄 生蜂 , 成蜂 喜 光 、 喜温, 雌雄 比例 接近 1 : 1 。6月上 旬
富裕县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综合防治技术
富裕县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综合防治技术作者:于莉红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07期双斑萤叶甲又称双斑长跗萤叶甲,该虫一直是我县的次生害虫,危害轻微。
但从2012年后,虫体种群数量的增加迅速,田间危害一年比一年严重,受害面积一年比一年加大,近几年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成为我县玉米生育期主要害虫之一,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一般情况可减产5—10%,严重的地块减产达到20—30%,给我县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我县多年通过对双斑萤叶甲的消长规律及综合治理进行了研究,基本摸清了双斑萤叶甲的发生特点,并寻找出了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有效的控制了双斑萤叶甲的为害不但可提高玉米的产量,同时也可明显提高玉米的质量。
一、双斑萤叶甲发生规律及危害双斑萤叶甲又称双斑长跗萤叶甲,是鞘翅目中的叶甲类,在我县为害的作物种类較多,主要有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喜食为害对象的叶片、花和果穗,虫体数量多时,严重影响为害对象的产量、质量。
1、发生规律双斑萤叶甲是一种高温、干旱型、突发性的多食性害虫,具有危害作物种类多、危害期长、繁殖快和迁飞性的特点。
在黑龙江省1年发生1代,越冬卵第二年春季孵化,在10cm以上的土壤中,春季低干旱对土壤中过冬的卵和幼虫生长不利。
田间越冬卵在5月下旬开始孵化,卵的孵化时间很不整齐,跨度大,一直到7月上旬还有卵孵化。
卵孵化时间的不一致,导致幼虫的发生从5月下旬一直持续到8月,幼虫共3龄,在土层中主要为害杂草和作物根,幼虫期一个月左右。
6月10日—20日左右,老熟幼虫开始化蛹,蛹的发生要持续2个月左右。
6月下旬可见成虫,成虫可持续到10月,成虫期长达3个多月;成虫在7月中下旬就开始交配产卵,雌雄一生可多次交配产卵,交尾主要在上午的10~12时和下午17~19时,交尾1~2天以后雌虫将卵产于土缝中,喜在湿度大的土壤上产卵。
刚羽化的成虫多在地块外附近的杂草上聚集,大约半个月左右转至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危害,7~8月进入危害盛期。
玉米田双斑莹叶甲的发生及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_李永林
近年来,原为次要害虫的双斑莹叶甲在多种作物上危害程度明显上升,2010年的危害尤其严重,黑龙江省龙江县所有旱田作物上几乎都有发生,个别玉米田危害严重的地块叶片已经发白,严重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大幅度减产,对玉米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威胁。
龙江县是玉米大县,520万亩耕地中,每年玉米种植面积都在420万亩以上,2010年双斑莹叶甲的危害,平均百株有虫52头,严重的百株有虫225头,被害株率高达80%以上,最严重的地块,玉米果穗上部的果粒已经被咬食一空,造成了严重的减产。
8月10日以后,双斑莹叶甲又从玉米田转移到秋白菜上危害。
玉米双斑萤叶甲又称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可以危害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花生、马铃薯、向日葵、白菜、萝卜、茼蒿、杨柳和杂草等。
1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6~4.8mm,宽2~2.5mm,长卵形,棕黄色有光泽。
头、前胸背板色较深,有时呈橙红色,鞘翅淡黄色,每个鞘翅各有一近于圆形的淡色斑,周缘为黑色,淡色斑的后外侧常不完全封闭,它后面的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有些个体黑色带纹模糊不清或完全消失。
鞘翅基半部缘折及小盾片一般黑色,足胫节端半部与跗节黑色。
腹面中、后胸黑色。
头部二角形的额区稍隆,复眼较大,卵圆形,明显突出。
触角11节,长度约为体长的2/3。
前胸背板横宽,长宽之比约为2∶3,密布细刻点。
鞘翅被密而浅细的刻点,侧缘稍膨出,端部合成圆形,腹端外露。
后胫节端部具有1长刺,后跗第1节很长,超过其余3节之和。
此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
卵期很长,5月开始孵化,自然条件下,孵化率很不整齐。
幼虫全部生活在土中,一般靠近根部距土表3~8cm,以杂草根为食,尤喜食禾本科植物根。
整个幼虫期经30余d,老熟幼虫做土室化蛹,蛹经7~10d羽化。
成虫6月下旬至7月初开始出现,一直延续至10月。
7-8月是成虫盛发期,对玉米的危害主要是成虫期。
初羽化的成虫,先在田边、沟渠两侧的杂草上,如红萝、棒草、苍耳、刺儿菜、扁蓄以及大田中的豆类等,取食叶子,约经半个月转移至大田危害玉米,顺叶脉取食叶肉,并逐渐转移到嫩穗上,取食玉米花丝,以及初灌浆的嫩粒。
富裕县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综合防治技术
富裕县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综合防治技术富裕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玉米是当地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但是双斑萤叶甲是玉米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危害玉米长势,降低产量。
因此,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对双斑萤叶甲进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物学特征双斑萤叶甲,成虫体长3-4毫米,黄褐色,有黑色斑点。
幼虫为白色,约4毫米长。
甲壳较硬,有2-3代,以卵越冬。
繁殖力强,1-2代幼虫常在玉米上觅食。
二、危害特点双斑萤叶甲主要对玉米叶片造成危害,以成虫为害多、幼虫为害轻。
成虫和幼虫都会咬食玉米叶片,使叶片变黄或呈褪绿状,较重时会留下白色斑点。
严重时会造成大片叶片死亡,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三、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天敌:双斑萤叶甲天敌较少,一些蜘蛛、蚂蚁可以捕食其卵、幼虫。
应保护这些天敌,加强农田生态环境建设。
病毒防治:Bt玉米是一种天然产生杀虫蛋白的玉米品种,能有效控制双斑萤叶甲的危害。
2.化学防治适用于受害面积较大的玉米田。
根据虫情和防治时期,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
一般来说,成虫以及1-2代幼虫时,应该选用接触性高的药剂;3代幼虫时应选择胃毒性强的药剂。
要注意农药使用时间,避免于喷洒后1-2天内雨水或台风天气,以免药效被稀释或被冲走。
3.综合防治(1)排水良好:改善土地排水,防止芽菜前期玉米过早受积水,减少小甲虫的危害。
(2)轮作休耕:玉米连作多年对双斑萤叶甲的危害较大,应实行合理的轮作休耕。
(3)清除残茬:收割后及时清除玉米枯萎茬,以降低病虫发生的密度和频率。
(4)封固固氮:在种植玉米前,施用面积成分合理、养分全面肥料,加强玉米的营养,提高玉米的抗病虫能力。
(5)机械防治:成虫多在上午出现,可用网布覆盖玉米顶部,待虫盛时收回稀释后放回玉米顶部,连续几天进行便可起到相当的防治效果。
综合防治是相对有效的防治方法,能够达到长远的控制目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更好地保障农民利益。
玉米双斑萤叶甲发生与防治
玉米双斑萤叶甲发生与防治作者:马悦孟昭金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年第1期马悦,孟昭金(梨树县植保植检站,吉林梨树 136500)摘要:双斑萤叶甲危害玉米的叶片、花和果穗,上表皮干枯脱落,叶片支离破碎,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造成玉米产量下降。
本文主要阐述了双斑萤叶甲形态特征与特性、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双斑萤叶甲;玉米田;危害;防治双斑长跗萤叶甲为鞘翅目,叶甲科,广布我国大部分省区,在北方尤为严重。
它属于多食性害虫,危害我国多种作物的叶片、花和果穗,例如十字花科、豆科、禾本科等。
双斑萤叶甲成虫危害玉米果穗花丝,影响花丝授粉;取食玉米的叶肉,仅保留表皮和叶脉,形成带状透明危害斑,严重时危害斑相连成片,上表皮干枯脱落后,叶片支离破碎,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玉米抽雄吐丝后,又群集取食危害小穗、花丝和苞叶及嫩粒,授粉及灌浆受阻,雌穗成粒数减少,造成玉米产量下降。
近三年来虫体种群数量在玉米田增加迅速,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呈逐年上升趋势,给玉米生产造成重大威胁。
1 形态特征成虫长卵形,棕黄色,触角端部色黑,体长3.6~4.8mm,具光泽,头、前胸色较深;复眼大卵圆形;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表面隆起,密布很多细小刻点;小盾片黑色呈三角形;鞘翅布有线状细刻点,每个鞘翅基半部具1近圆形淡色斑,四周黑色,淡色斑后外侧多不完全封闭,其后面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有些个体黑带纹不清或消失。
两翅后端合为圆形,后足胫节端部具1长刺,腹管外露。
卵:椭圆形,长0.6mm,初棕黄色,表面具网状纹。
幼虫:体长5~6mm,白色至黄白色,体表具瘤和刚毛,前胸背板颜色较深。
蛹:为离蛹,长2.8~3.5mm,宽2mm,白色,表面具刚毛。
前足、中足外露,后足大部分盖在后翅之下,腹端有一对向外弯曲的刺。
2 生物学特性一年发生一代,虫卵在土表深处越冬。
翌年5月初开始孵化。
幼虫期30d左右,并分为三龄,且喜欢取食玉米的根部,以此来获取所需的能量完成自身生长发育。
富裕县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综合防治技术
富裕县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综合防治技术富裕县是中国河北省的一个县,地处华北平原腹地,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
在富裕县,玉米种植是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一直是困扰农民的难题。
双斑萤叶甲是玉米田常见的害虫之一,给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技术,以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富裕县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的综合防治技术,希望对农民有所帮助。
一、双斑萤叶甲的生态习性双斑萤叶甲,俗称豆娘,是一种对玉米、稻谷等农作物危害较大的害虫。
它的寄主范围广泛,对农作物的危害也较为严重。
该虫在成虫期主要取食玉米叶片,造成叶片被咬食,呈现出不规则的鱼骨状损伤。
在卵和幼虫期,双斑萤叶甲则以玉米的幼苗为食,从而导致幼苗受损甚至死亡。
双斑萤叶甲还具有迁徙能力,一旦发生大规模迁飞,其危害程度更加严重。
二、综合防治技术1. 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预防双斑萤叶甲危害的重要一环。
在播种前,应充分清理田间杂草,保持玉米周围的地面干燥,减少昆虫藏身之地。
要加强排水,防止积水成为害虫滋生的场所。
合理施肥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充分施肥可以提高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选择抗病虫害品种在玉米种植时,应选择对双斑萤叶甲抵抗力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
通过选育出能够抵抗双斑萤叶甲等危害的品种,可以减少病虫害对玉米的危害。
3.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可以使玉米植株间互相遮阴,减少虫害的传播。
通过密植,可以减少害虫的传染与滋生。
4. 放牛放鹅在农田中适当放养牛或鹅,可以有效控制双斑萤叶甲的危害。
秋季玉米成熟后,适时进行牧放,并在牧放期间进行人工打草,可以有效控制害虫的滋生。
5. 生物防治采用生物防治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控制双斑萤叶甲的措施。
放置自然天敌,如蚂蚁,可以有效捕食双斑萤叶甲幼虫,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6. 化学防治在双斑萤叶甲数量过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化学防治方法。
但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剂型,并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进行使用。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摘要】玉米双斑萤叶甲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重要害虫,其危害性和防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分析了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以及常见的防治方法,包括生物防治措施和化学防治方法。
结论部分强调了加强预防意识、综合防治措施的必要性,以及保障玉米产量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好地了解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危害与防治方法,为玉米生产提供参考和指导,以保障农作物的安全生长和增加产量。
加强对玉米双斑萤叶甲的防治意识,选择适宜的防治方法,是保障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关键词:玉米双斑萤叶甲、发生规律、危害特点、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化学防治、预防意识、综合防治、玉米产量1. 引言1.1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危害性玉米双斑萤叶甲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虫害,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危害。
这种害虫主要以玉米叶片为食,通过啃食叶片组织造成叶片凹陷,导致叶面枯黄、凋零,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会导致植株生长迟缓,减产甚至死亡。
玉米双斑萤叶甲在啃食叶片的同时还会分泌一种毒液,使叶片失去光滑度,增加叶片表面的光反射率,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玉米双斑萤叶甲还可能携带病毒,通过叶口传播病毒,进一步加重危害程度。
及时防治玉米双斑萤叶甲对于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加强对玉米双斑萤叶甲危害性的认识,可以提高农民对该害虫的防治意识,有效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
1.2 防治的重要性防治玉米双斑萤叶甲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中是无可否认的。
玉米双斑萤叶甲是一种常见的玉米害虫,它会在玉米田中大量繁殖,吃食玉米叶片,导致叶片凋零,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还会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
及时有效地防治玉米双斑萤叶甲对于保障玉米产量,维护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玉米双斑萤叶甲对玉米的危害程度,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
而且,通过加强对玉米双斑萤叶甲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这两种“甲壳虫”正在危害玉米,看见了抓紧治,别不当回事
这两种“甲壳虫”正在危害玉米,看见了抓紧治,别不当回事今年的雨水相对比较给力,华北大部分地区的夏玉米长势非常不错。
尤其是近期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各地玉米种植户对玉米的管理也格外用心。
但是,今年玉米的病虫害却格外要多,尤其是二点委夜蛾在多地发生。
其实对于这种害虫,只要咱们根据它的发育发生规律,采取粉碎秸秆、机械灭茬、清理玉米播种行麦秸、将麦秸清除到田外等措施,就能够很好地控制它的发生。
今天燕赵农业要说的是两种不容易被大家引起重视,但是危害程度却比较厉害的“甲壳虫”,一种叫褐足角胸叶甲,另外一个叫双斑长跗萤叶甲。
这两个“甲壳虫”现在已经在河北省多个县开始发生,希望广大玉米种植户引起注意,没事了多到玉米地里转转,发现了抓紧采取措施,及时防治。
褐足角胸叶甲先来说说褐足角胸叶甲,褐足角胸叶甲属于鞘翅目肖叶甲科的昆虫,这种害虫成虫体色多为铜绿色,也有的呈蓝绿色或者棕黄色。
往年在河北省各地农田点片发生,并不是十分严重,主要危害玉米,花生、果树、谷子、大豆等多种农作物。
褐足角胸叶甲有成虫、卵、幼虫和蛹四个状态,虫卵在土壤下越冬,在河北省一年发生一代,主要以成虫将作物叶片咬成孔洞或网眼状,严重时可吃光叶片残留叶脉,影响作物产量。
褐足角胸叶甲在河北省一般6月底至7月初成虫进入活跃期,7月中、下旬为成虫发生盛期,8月上旬为发生末期。
最近河北省植保专家在石家庄平山县夏玉米田调查时就发现,褐足角胸叶甲平均虫株率达到1.3%,最高虫株率10%,平均虫量1.5头每百株,最高26头;在河北省定州市夏玉米田调查时也发现了褐足角胸叶甲的踪迹,褐足角胸叶甲已经到了危害的盛期,发生地块不少玉米嫩叶都出现了孔洞。
双斑长跗萤叶甲下面再说另一种“甲壳虫”——双斑长跗萤叶甲,它和褐足角胸叶甲长的有些相似,但是体型略小,双斑长跗萤叶甲是一种杂食性害虫,成虫主要危害玉米、蔬菜、大豆等多种农作物。
在华北地区一般一年发生一代,这个害虫也是重点危害玉米,尤其是春玉米,它和褐足角胸叶甲一样都是咬食玉米叶片,将玉米嫩叶咬出很多孔洞,同时它还喜欢取食玉米的花药、花丝,影响玉米正常扬花和授粉,在灌浆期更是会咬噬玉米籽粒,破坏程度相当严重。
富裕县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综合防治技术
富裕县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综合防治技术
富裕县是我国黑龙江省的一个县,是一个农业大县。
而在农业生产中,玉米是富裕县的主要作物之一,但是这个作物容易受到双斑萤叶甲的侵袭,对作物的增产和增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双斑萤叶甲的综合防治技术显得格外重要。
一、双斑萤叶甲的简介
双斑萤叶甲是一种瓢虫科昆虫,成虫春季出现,有腥臭味,12月至来年3月有一次繁殖,4月初孵化成若虫,7月初完成发育,8月上旬开始羽化,雌虫寿命约6个月,雄虫寿命约3个月。
双斑萤叶甲主要危害玉米、豆类等经济作物,以害玉米最为严重。
虫食叶片,经济阈值每株虫口数为2个,达到阈值时,虫口数较多,即可造成叶片黄化、叶干、边缘卷曲,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可致玉米减产、死亡。
1、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天敌瓢虫、蜘蛛、寄生蜂等天敌来控制双斑萤叶甲的数量。
2、物理防治:采用淋洗、机械清除等物理防治方法,在虫口数较少时有效。
3、化学防治:采用常用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喷洒叶片灭杀双斑萤叶甲,最好在虫口数 2~4个时喷洒,目前一些环保农药也逐渐得到应用。
4、农学防治:采用早种、早收、早耕以及合理施肥、改善土壤水分等农学措施,调整作物生态环境,确保玉米生长健壮,减少病虫害危害。
总之,对于双斑萤叶甲的防治技术,应当科学合理地采用生物、物理、化学和农学等多种方法,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以达到减少虫口数量,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玉米双斑跗萤叶甲的形成与防治治疗技术
汇报人: 2023-12-01
目录
CONTENTS
• 玉米双斑跗萤叶甲概述 • 发生原因及条件分析 • 预防措施建议 • 治疗方法与效果评估 • 实际应用案例分享及经验总结 •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应对策略
01
玉米双斑跗萤叶甲概述
分布与危害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的玉米种植区。
抗药性增强
随着化学农药的大量使 用,玉米双斑跗萤叶甲 可能逐渐产生抗药性, 增加防治难度。
生态环境影响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可能 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 响,如污染水源、土壤 等。
防治成本增加
随着玉米双斑跗萤叶甲 发生程度的加重,防治 成本可能逐渐增加,对 农民经济收益造成压力 。
应对策略建议
01
加强监测预警
01
02
03
虫源基数
田间虫源基数大,残留虫 量大,导致发生严重。
气候条件
温度、湿度适宜,有利于 双斑跗萤叶甲的发生和繁 殖。
作物布局
连作、套种等种植方式有 利于双斑跗萤叶甲的发生 。
发生条件分析
寄主植物
玉米等寄主植物种植面积广,为双斑跗萤叶 甲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天敌数量
天敌数量少,自然控制作用弱,导致双斑跗 萤叶甲发生严重。
药剂选择
01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如氯虫苯甲酰胺、氟虫腈
等,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施药时机
02
在玉米双斑跗萤叶甲幼虫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进行施药,提
高防治效果。
施药方法
03
采用喷雾、撒施等方法进行均匀施药,确保药剂覆盖到玉米全
株及叶片正反两面。
玉米田双斑萤叶甲发生与防治
玉米田双斑萤叶甲发生与防治
武建丽;许亮
【期刊名称】《农村科技》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双斑萤叶甲是危害玉米的一种新型害虫,成虫能飞善跳,具有突发性,群聚
危害玉米嫩叶、花丝、雄蕊、雌穗和籽粒。
该虫还危害棉花、豆类、蔬菜等作物。
2012年,在昌吉市六工镇玉米田首次发现,由于对其危害与防治都缺乏了解,致使该
虫在部分田块发生危害较重。
2013年,在发生较重的田块组织统一防治,取得较好
的防治效果。
一、形态特征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
【总页数】2页(P32-32,33)
【作者】武建丽;许亮
【作者单位】昌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昌吉831100;昌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昌吉 831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玉米田双斑萤叶甲发生危害情况与防治对策 [J], 赵秀梅;刘洋;谭可菲;柴丽丽
2.玉米双斑萤叶甲发生的因素及防治方法 [J], 赵林红;张咏;崔丽娟
3.七十一团制种玉米双斑萤叶甲发生与防治措施 [J], 张咏红
4.山西稷山县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方法 [J], 卫莹;李云红
5.山西稷山县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方法 [J], 卫莹;李云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斑萤叶甲虫的防治
双斑萤叶甲虫的防治双斑萤叶甲也叫长跗萤叶甲,是危害玉米的一种新型害虫。
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江苏、浙江、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台湾等省区。
也危害棉花、豆类、马铃薯、高粱和十字花科蔬菜以及杏、苹果等多种作物。
双斑萤叶甲属突发性害虫,具有危害作物种类多、危害期长、繁殖快和群集性等特点,越是高温干旱天气越容易发生虫害,中午光线强、温度高时,该虫在农田活动旺盛。
近年来可能因为我国玉米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品种布局单一,很多玉米产区实行大面积连作、混作,各地普遍采取密植、免耕、秸秆还田、高肥水管理等措施,均有利于玉米病虫源积累。
相关部门预测2011年双斑萤叶甲在部分地区将呈加重为害趋势。
它的显著特征是成虫两个鞘翅基部各有一个大的淡黄色斑,四周黑色,鞘翅端半部黄色。
该虫以成虫群集危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花药、花丝和籽粒。
取食叶肉后,在叶片上残留不规则的白色网状斑和孔洞,抽雄、吐丝后取食花药和花丝,影响授粉,还会啃食正处于灌浆阶段的籽粒,造成秕粒或烂粒。
玉米双斑萤叶甲每年发生一代,以散产卵在表土下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孵化,幼虫一直生活在土中,食害禾本科作物或杂草的根;初羽化的成虫在地边杂草上生活,然后迁入玉米田。
7月中下旬进入成虫盛发期,此后一直持续为害到9月份。
因此,秋耕冬灌,清除田间地边杂草,特别是稗草,可以降低害虫越冬基数;害虫点片发生时,可在早晚人工捕捉。
合理施肥,能提高植株的抗逆性或耐受能力。
对双斑萤叶甲危害较重的田块,除及时防治外,补水、补肥也能减轻损失。
另外,一些地区在地边种植小麦、苜蓿,招引双斑萤叶甲,再以叶甲招引和养育双斑萤叶甲的天敌瓢虫和蜘蛛等,起到了生态防治的效果。
药剂防治应在害虫成虫盛发之前。
可使用菊酯类药剂,如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2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的杀灭菊酯乳油1500倍液喷雾,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
玉米新虫害“双斑萤叶甲”田间的危害
玉米新虫害“双斑萤叶甲”田间的危害双斑萤叶甲是危害玉米田的一种新型害虫,成虫能飞善跳,具有突发性、群聚性,较强的迁飞习性和趋嫩叶危害的习性。
今年,玉米双斑蝇叶甲虫普遍发生,局部复发。
经调查,每株的种群密度达到5个以上,单株超过20个。
为了做好玉米双斑萤火虫的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危害,本文介绍了玉米双斑萤火虫防治的相关知识如下:一、形态特征成虫长卵圆形,棕褐色,具有光泽。
体长3.6~4.8毫米。
头、胸红褐色,触角灰褐色。
鞘翅基半部黑色,每个鞘翅基部具有一个淡黄色斑,四周黑色,鞘翅端半部黄色。
胸部腹面黑色,腹部腹面黄褐色,体毛灰白色。
幼虫体长6~8毫米,白色至黄白色,11节,头和臀板褐色前胸和背板浅褐色,有三对胸足,体表有成对排列的不明显的毛瘤。
二、为害特点1.该昆虫主要危害玉米叶片。
成虫吃叶肉,留下不规则的白色网状斑点和孔洞,严重影响光照和功能。
8月份,它们会咬住玉米雌穗的花丝,影响授粉。
它还可以在灌浆期以谷物为食,造成穗腐病。
当危害严重时,它可能会导致大规模减产,甚至没有收获。
2、该虫的成虫刚迁入农田时呈现点片危害,达到危害高峰即向外扩散,迁入相邻的农田危害。
3.这种昆虫对光和温度的强度很敏感。
当中午光线强,温度高时,这种昆虫在农田里活动,飞行能力强,吃大量的叶子。
当早晚光照较弱,温度较低时,昆虫的飞行能力和活动能力较差,常躲在叶背。
三、发生规律玉米上的双斑萤火虫每年繁殖一代,在表层土下以分散的卵越冬。
它在明年5月1日和5月中旬孵化。
幼虫生活在土壤中,吃禾本科作物或杂草的根;30-40天后在土壤中化蛹,蛹期为7-10天;新出现的成虫生活在靠近地面的杂草上,然后进入玉米田。
在七月的前十天开始增加,进入了七月中旬和最后十天的成年人的高峰期,并持续到九月。
这种昆虫能飞也能跳。
白天,它在玉米的叶子和穗中移动。
在受到惊吓后,它会迅速跳跃或起飞。
飞行距离为3-5米甚至更远。
成虫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和集群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新虫害“双斑萤叶甲”田间的危害
双斑萤叶甲是危害玉米田的一种新型害虫,成虫能飞善跳,具有突发性、群聚性,较强的迁飞习性和趋嫩叶危害的习性。
今年玉米双斑蝇叶甲普遍发生,局部重发生。
经过调查每株虫口密度达到5头以上,个别植株20头以上,为切实做好玉米双斑萤叶甲防治工作,将该虫的危害降到最低,对防治有关知识介绍如下:
一、形态特征
成虫长卵圆形,棕褐色,具有光泽。
体长3.6~4.8毫米。
头、胸红褐色,触角灰褐色。
鞘翅基半部黑色,每个鞘翅基部具有一个淡黄色斑,四周黑色,鞘翅端半部黄色。
胸部腹面黑色,腹部腹面黄褐色,体毛灰白色。
幼虫体长6~8毫米,白色至黄白色,11节,头和臀板褐色前胸和背板浅褐色,有三对胸足,体表有成对排列的不明显的毛瘤。
二、为害特点
1、该虫以成虫群集危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成虫取食叶肉,残留不规则白色网状斑和孔洞,严重影响光和作用,8月份咬食玉米雌穗花丝,影响授粉。
也可取食灌浆期的籽粒,引起穗腐。
危害严重时可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2、该虫的成虫刚迁入农田时呈现点片危害,达到危害高峰即向外扩散,迁入相邻的农田危害。
3、该虫对光、温度的强弱较敏感,中午光线强温度高时,该虫在农田活动旺盛,飞翔能力强,取食叶片量大,早晨至晚间光线弱温度低时飞翔能力差,活动能力差,常躲在叶片背面栖息。
三、发生规律
玉米双斑萤叶甲每年发生一代,以散产卵在表土下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孵化,幼虫一直生活在土中,食害禾本科作物或杂草的根;经过30-40天在土中化蛹,蛹期7-10天;初羽化的成虫在地边杂草上生活,然后迁入玉米田。
7月上旬开始增多,7月中下旬进入成虫盛发期,此后一直持续为害到9月份。
此虫能飞善跳,白天在玉米叶片和穗部活动,受惊吓后迅速跳跃或起飞,飞行距离3-5米甚至更远,成虫飞翔能力强,有群集性。
该虫的发生期早晚与温度有关,5月份平均温度的高低决定着它的发生期的早晚,温度高则发生期早;温度低则发生期晚。
干旱年份发生重。
高温干旱对双斑萤叶甲的发生极为有利,降水量少则发生重;降水量多则发生轻,暴雨对其发生极为不利。
在粘土地上发生早、危害重,在壤土地、沙土地发生明显较轻。
田间、地头杂草多的地块重。
四、综合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由于该虫越冬场所复杂,因此在防治策略上坚持以“先治田外,后治田内”的原则防治成虫。
6月下旬就应防治田边、地头、渠边等寄主植物上羽化出土成虫及春玉米上的成虫;成虫盛发期可选用百虫速杀2.5%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加阿维菌素喷雾1~2次,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也可采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均匀喷洒,喷药时地边杂草都要喷到,消灭害虫寄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