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八颂略释1
孩子为什么不懂得感恩
适当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体验生活,了解父母工作的不容易,从而有志承担自己乃至家庭的责任,这个过程虽然艰辛,孩子却能感知人间冷暖,学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理解他人,他的感恩之心将被彻底唤醒。然而,总是受父母护佑溺爱的孩子,不断满足自己的欲望,心中无他人,自私自利。我们给孩子的鼓励和帮助不要锦上添花,而要雪中送炭,这样会温暖孩子的一生。
孩子为什么不懂得感恩
当下,我们都在追求人生的幸福和快乐,但总是为过去悔恨,为当下抱怨,为未来担忧。如果要获得成功、快乐、财富和幸福,什么才是根源所在呢?只有感恩、持续的感恩、虔诚的感恩,我们的生命才会拥有更多的幸福,更多的快乐!
世界上最难的职业是什么?——为了孕育我们,数月忍受胆汁俱下的呕吐之苦;为了我们的降临,忍受人间最惨烈的裂骨之痛;我们的一个小翻身,她都会醒来呵护,数年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我们第一次抬头,第一次爬行,坐起站立学步,甚至怎样拿筷子……点滴成长都是滴着她的心血。我们总认为现在是最难的,其实世上最难的职业,叫做‘妈妈’!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有了孩子的人就会有切身的感受,而作为一个还没有成为父母的人,没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自己生命成长的过程,父母为之付出了很多,孩子却浑然不知,有时甚至对父母的爱有所抗拒与排斥,甚至充满怨恨。父母将其带来这个世界,为之付出生命全部的爱,孩子却没有感恩之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有以下几点原因供大家参考:
2、优越的生活抹杀了感恩心
一个人得到的东西越容易,越不懂得珍惜,如果一直处在优越的环境中,感受不到人间的冷暖,他就不懂感恩为何物,他甚至会认为一切所得是理所当然。有一个小故事说,一个乞丐到一户人家去乞讨,主人家给了他十块,第二次又给了十块,就这样持续给了三年,结果有一次去时,主人家只给了他五块,乞丐说:原来都给我十块,怎么现在才给我五块?主人说:我结婚了。乞丐一巴掌打过去:你居然拿我的钱去养你老婆。很多的孩子就是在优越的生活下,享受父母给予的一切已成惯性,这个过程中正在抹杀着本身具有的感恩的天性。
八识规矩颂图解
《八识规矩颂》图解《八识规矩颂》乃法相唯识宗精髓,唯识宗巨匠玄奘大师所作。
奘师留学印度十几年,得那烂陀寺住持戒贤大德心传,尤其在唯识、因明上造诣极深,于曲女城无遮擂台上立论,历时十八天竟无一人敢于出来辩难,因而不战而胜,声震五印,获“大乘天”之美称。
回国后组织宏大译场,潜心从事翻译,同时授徒释疑。
在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八识体系融会贯通、倒背如流,中文表述字字珠玑、得心应手,在此炉火纯青之时,用四组十二首七绝,将这包藏宇宙、探玄窥微之庞大哲学体系,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式地和盘托出,令无数后学获宝鈅如探囊取物,抄捷径直趋金矿银山。
前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首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此为五识。
其所缘之境。
于三境中。
惟是性境。
其能缘之量。
于三量中。
惟是现量。
其业性则通乎善、恶、无记三性。
(次句)在有情界九地之中。
鼻舌两识,惟第一五趣杂居地行之。
二地以上则不行矣。
眼耳身二识。
则以第二离生喜乐地为居止之所。
三地以上亦不行矣。
(三句)其相应心所。
共有三十四个。
为遍行五。
别境五。
善十一。
(末句)中随烦恼二。
更有大随烦恼八个。
及根本烦恼之贪嗔痴三者。
(首句)此五识所依而发之根。
其形状各殊者,为浮尘根。
若就胜义根言。
则同依于肉眼不见,天眼方见之清净色法所成之根无别异也。
(次句)识虽依根而发。
苟缺他缘,亦不能显。
故统论其依缘。
则眼识,须藉明空等九缘。
耳识,则藉除明外之八缘。
鼻舌身三识;则藉除明空外之七缘。
小异大同。
好相邻近也。
(三句)至于对境而观五尘世间。
须根境相合者,为鼻舌身三识。
须根境相离者,为眼耳二识。
其观察尘世之不同有如此者。
(末句)对境生情。
熟为其主。
彼小圣之愚于法相者,尚难分别是识根。
况凡夫耶。
此五识之情状。
所以日用而鲜知也。
「修心八偈」讲疏
「修心八偈」講疏不管我遇到什麽人,不管我走到那裏去,我總是勸人要幫助他人,要有一顆善良的心。
今年我已經四十四歲了,從我開始會思考的時候,一直到今天,我總是在培養這種利他的情操。
這是宗教的要素,這是佛法的要素。
我們必須把這種善良的心、這種利他主義,當作是修行的基礎和內在結構,我們必須把我們所做的一切善行用來提升它。
我們必須心心念念不可須臾離,我們也必須使用文字或著作來提醒我們修行。
我今天分享給各位,便是噶當巴的格西朗日塘巴所寫的《修心八頌》;在他們的畢生當中,以熱誠精進層次來修習,透過利他來造就自己,因此獲得殊勝的功德。
〈一〉:吾祝諸有情,超胜如意寶,成辦殊胜利,恆時願顧惜。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決不可以忽略其他的衆生,你必須把他們當成寶,如此便可以完成現世和究竟的目標;你必須一心一意珍惜他們。
你必須把其他衆生看得比你還可愛、還重要。
一開始,你必須依賴其他衆生來産生利他的大願,以證得最高的開悟。
在中間的階段,你必須以你與其他衆生的關係,來逐漸增加這種善心,同時修習善行,以便達成開悟。
最後,你是爲了其他衆生而成佛的。
因爲衆生是這種殊勝修行的目標和基礎,他們甚至比如意寶重要,必須待之以尊敬、仁慈和愛心。
你必須思惟:“我的心如此充滿煩惱,我該怎麽辦才好呢?”不過,心還是依其習氣而行,但只要純熟了,過去的難事也變得容易。
因此,寂天的《入菩薩行論》說:“時間久了,沒有什麽事情是不能習慣的。
”(二)隨處人結交,視己最卑俗,真誠予他人,最極之珍愛。
如果你只是爲了自己的利益、爲了自己尋求快樂,而培養愛心和慈悲,你還是落在自私的觀點之內,終究不能得到好的結果。
相反的,你必須從內心深處,發心利益別人,尋求別人的福祉。
把自己看得比較優越、把別人看得比較低賤的傲慢心理,是發展利他態度(尊敬別人和看重別人)的主要障礙。
因此,我們必須依賴對治傲慢的良藥,不管你是跟誰在一起,都要把自己看得比別人還低賤。
如果你的態度謙遜,你的善良品質就可以增加;反之,如果你傲慢自大,就永遠不會快樂。
幻化故事的启发
幻化故事的启发作者:堪布慈诚罗珠发布时间:2012-03-06 来源:慧灯之光八阿底峡尊者,印度人,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
在西藏期间,他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窍诀与法门。
其中有些是他自己亲自撰著的论典,有些是他和弟子之间的对话问答。
他创立的噶当派法门包括父法和子法。
其中的“父”,是指阿底峡尊者;“子”,则是指他的学生、弟子。
阿底峡尊者宣讲的法,称为父法;他的弟子宣讲的法,则称为子法。
《修心八颂》与《修心七要》,都属于子法。
虽然父法与子法都讲述了一些理论,但最主要的内容,还是强调实修,尤其是菩提心修法。
在《父法》的第十五品里,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
本篇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属于显宗中观。
通过分析故事内容,可以了解到:世界的真相,人生的本质,真的就如中观所讲,是如梦如幻。
证悟空性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大圆满,是通过上师的加持和自己的信心来证悟;一般密宗,是通过气脉明点的修法来证悟;中观的证悟,则需要依靠以龙树菩萨的论典为主的各种显宗理论来推理。
空性修法非常重要。
我平时最强调的,是出离心与菩提心,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一些中观修法,大圆满修法基本没有涉及,但中观修法与大圆满修法的有些地方是一样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中观离不开大圆满的境界,大圆满也离不开中观的修法。
法王如意宝很多著作的最后,都是讲大圆满,但在正式讲大圆满修法之前,都会讲中观理论,因为中观修法不但能力超强,加持和功德很大,而且与大圆满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证悟以后基本上分不开。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中观空性的修法。
每个人都要做好安排,赶紧修完菩提心与出离心,然后再修空性,这非常重要。
一、缘起阿底峡尊者最重要的首座弟子,叫仲敦巴。
他虽然不是出家人,而是居士,但修行却非常了不起,是货真价实的观世音菩萨化身。
为了我们这些智慧浅薄、没有福报,见不到过去的佛菩萨化身,虽然懂得如何赚钱、做生意,却对解脱、空性一无所知的人,仲敦巴尊者假装糊涂地在阿底峡尊者面前请教了很多问题。
八识规矩颂讲义2、3
八识规矩颂讲义 2 3一复习:第一颂的前两句的意思,“通三性”含义的补充。
二学习前五识的第一颂的后两句: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这两句是讲前五识相应的心所法有哪些。
三心所法简介1 百法的五位法:心王、心所、色、心不相应行、无为。
2 心所法。
(1)心所法定义:即认识的助伴。
(认识主体必须要有认识助伴的帮助,才能完成认识活动,若没有心所法的帮助,是没法发生认识的。
)它归心王所拥有,名心所有法。
(举例:心王如同国王,心所如同臣属;心王如同画师,心所如同弟子。
)A 恒依心起:心所必须依靠心王才能生起,不能单独产生。
B 与心相应:a 与心王同时产生。
B 与心王同依一个根。
C 与心王认识同一个对象。
D 与心王是两个不同的个体。
(画图说明)C 系属于心:心王是主人,心所是随从,所以心所从属于心王。
(2)心所法的种类:六种:遍行、别境、善、根本烦恼、随烦恼、不定。
A 遍行心所:遍行,普遍的活动于……。
在任何的时间、任何的空间,只要有任何心王产生,它都会跟随着产生,也不论这心王是任何的道德属性。
共有五种:触(接触)、作意(注意)、受(感受)、想(想象)、思(意志动机)。
B 别境心所:它不像遍行心所一样普遍的存在于一切认识活动中,而只针对个别的认识对象发生认识,故名别境。
(举例:记忆,上次讲课是什么时间)也有五种:欲(希望)、胜解(印可)、念(记忆)、定(专注)、慧(判断选择)。
(举例:对佛法是解脱之道的胜解)C 善心所:自身清净,并且能够令今生或来生得到乐的果报的认识助伴。
善心所产生的乐果有两种:人天福报和究竟解脱。
有十一种: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身轻心安)、不放逸、行舍(离开高下的平等状态)、不害(悲心)。
(举例:1 信:没有预存的主观偏见,内心纯洁无暇,对于真理的觉悟者、真理本身、奉行真理的大众,都能够虚心的接受、容纳和信仰。
2 惭:依靠自己的自觉能力,而对自己的恶行产生反省和厌恶,对有道德的人产生崇拜和尊敬。
《八识规矩颂》浅解
《八识规矩颂》浅解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2-20 07:37:50 / 个人分类:藕益大师《相宗八要》直解查看( 259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此《八识规矩颂》,乃唐玄奘大师所作,为唯识宗主要教典之一。
颂将八识分为四章,每章十二句,将五十一心所,各分属于本识之下,条然不紊,所以称为规矩颂。
《成唯识论》汇成十卷,文繁义富,学者畏难。
窥基法师乃请大师集《成唯识论》要义而作此《八识规矩颂》,言简意赅,提纲挈领。
若能于此颂透彻明了,则识论大义,思过半矣。
此颂古注极多,然皆古文作成,难便初机。
今试以语体文加以解释,名曰浅解。
先列颂文,次出浅解。
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颂,即是颂眼、耳、鼻、舌、身五识。
为什么不将此眼等五个识分别颂?因为此五识,缘境之时,都是性境、现量,可并在一起来颂,而且在果上转八识成四智时,此五识一齐转为成所作智,考虑对应关系,也是放在一起来颂比较适当。
第一句是说眼等所缘之境,是性境,三量(现量比量非量)之中,属于现量,三性(善、恶、无记)之中,是三性皆通。
什么叫性境?性是实义。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必须从人们眼等五根各有浮尘根与胜义根谈起。
第一浮尘根。
它是有形相的,长在身上,肉眼能见,但它实际上是无知觉作用的。
第二是胜义根,或称净色根。
它依附于浮尘根之上,最极清净,但肉眼不能见,唯天眼能见,此根有发识(即知觉)之用。
对境之时,依外境各各自变相分,为自识的见分所缘,如照相机将外境摄入机中一般,唯识家所谓自变自缘者也。
所谓性境,即指自变自缘之境。
现量者,指人们初见自变自缘之境时,尚不起一念分别、筹度之心,称为现量。
说通三量者,此眼等五识,是善、恶、无记三性皆通的。
“眼耳身三二地居”,这句是说眼等五识所能起作用地方。
眼、耳、身三识,唯居止于欲界五趣杂居地和色界初禅的离生喜乐地二处。
为什么呢?因为欲界眼耳鼻舌身五识全起作用,初禅天只有眼耳身三识起作用,其余鼻舌二识不行。
修心八颂教授
修心八颂教授(果硕仁波切讲授)(一)「我于一切有情众视之犹胜如意宝愿成就彼究义利恒常心怀珍爱情」(二)「随处与谁为伴时自己较诸众人卑从心深处思利他恒常尊他为最上」(三)「一举一动观自心正当烦恼初萌生危害自与他人时愿即克制令消除」(四)「彼境邪恶之有情恒为猛烈罪火惑见此如遇大宝藏愿珍惜此难得宝」(五)「吾昔曾饶益某人并且深心寄厚望彼虽非理妄加害愿视为圣善知识」(六)「他人出于嫉妒心非礼辱骂谤我等妒恶之言我取受愿将胜利贡献他」(七)「总之直接与间接愿先利乐于诸母如母有情之苦患我愿暗中自取受」(八)「愿此一切我所行不为八法念垢染已知诸法如幻智无执无缚得解脱」修心八颂教授(果硕仁波切讲授)一位信仰佛法的修行者,其修行最重要的核心所在,即为「修心」。
为何修心是修行的重点?心如何可修?此因,有情众生的心本质是清净的,只因遭遇某些违缘,遂使清净的心受到染污,为了清净这些染污与垢尘,唯有藉助修心方能达成;因此,修心是修行的重心,藉由修心能净除染污,使心回复原来清净的本质。
世人皆喜欢清净,而厌恶污秽;每当身体不干净,便亟思沐浴清洁自身。
但对于最重要的心,每天为各种尘垢所染杂,却毫无觉知,不思藉修持以清净自心;因此,时时刻刻观照与清净自心,是行者最重要的课题。
藏谚云:「自己能成为自己最亲近的助伴,亦能成为自己最严厉的敌人。
」此句之意在于,自己的心念与行为,能决定自己将来会身处安乐或痛苦之中;心存善念、身作善行,将来即能获致安乐的果实;反之,若心存恶念、身作恶行,将来必堕入痛苦的深渊,而无法自拔,其关键全由自己所决定。
有情众生于无数次的轮回流转中,曾沦堕三恶道中,承受着无量无边的痛苦。
促使众生堕落恶道的原因,在于累世所造作的恶业,而造作恶业的根源,即在于心续中所生起的贪、瞋、痴等烦恼;是故,欲斩断堕入三恶道的根源,唯有藉助修心,将心续中的烦恼净除,方能达成。
吾人欲使自己来生,继续于六道中轮回流转,或是藉由修持各种道次第,于心续中生起各种体悟,获致暂时与究竟的安乐,全由自己决定。
忏悔,赎罪,静心,感恩
忏悔,赎罪,静⼼,感恩《修⼼⼋頌》不是⼀部完整的論典。
按照從印度所傳佛教經論的⾏⽂規則,論⽂開頭有頂禮句,結尾有回向⽂,這是佛教三藏不共同的特點。
以此特點不僅可以區分內教和外教的經論,也可以直接從頂禮句中分清經律論三藏,⼜能從頂禮句中知道作者所屬教派,所依⽌的本尊等等。
⽽《修⼼⼋頌》前無頂禮句,後無回向⽂,所以,可以推知這⼋頌可能是朗⽇塘巴尊者修⾏法要中的⼀個修⼼竅訣。
此中"修⼼"是指觀修⾃⼰的⼼相續。
華智仁波切說:"修⼼修⼼修⾃⼼,以四修法修⼼者,⾝⼝雖無造⼀善,亦除解道外無趨。
"所以,修⼼法要是整個佛法中最重要的修法。
此⼋頌亦是⼋個法要,是⼤乘菩薩律儀中的修⾏竅訣,也是根據阿底峽尊者、布朵⽡格西的菩提⼼竅訣為基礎⽽作的。
⼋個頌詞雖各成⼀體,然⽽次第分明,完整地形成了⼀個修⼼法要體系。
頌義第⼀頌恒懷珍愛我於⼀切有情眾,視之尤勝如意寶,願成滿彼究竟利,恒常⼼懷珍愛情。
每個真實的修道者,都應該具⾜這樣的⼼願。
我將遍三界⼀切有情,流轉輪回的無邊眾⽣,看作是⽐如意寶還殊勝的珍寶。
因為,如意寶只能賜予我們暫時的利益??⼀財物寶⾙,卻不能賜予我們最⼤的利益??究竟涅梁,⽽依靠眾⽣這個唯⼀殊勝的福⽥,種下菩提的種⼦,我們就能收穫世間的暫時安樂和出世間的究竟安樂之果實。
⽐如六度中的佈施度,如果沒有眾⽣,就不會有佈施的對境,我們也就沒辦法進⾏佈施了;⼜⽐如持戒度,煩惱是因眾⽣⽽起的,如果離開了⼈,⼜怎樣以持戒來對治煩惱呢?再如忍辱度,寂天菩薩說:"無害忍不⽣。
"如果沒有眾⽣的怨恨,就不會有所修的安忍,也就不能成就安忍的功德。
依此類推,精進、禪定及智慧度,都需要依靠眾⽣才能圓滿。
所以,如果沒有眾⽣,就不能成就六度萬⾏,要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只能成為⼀種奢望了。
因此,我們在修⾏中,應該滿⾜眾⽣的願望,包括暫時乃⾄究竟的願望。
在⽇常⽣活中,時時刻刻對眾⽣懷著愛護珍惜的情意,這樣的修⾏者才具⾜真正⼤慈⼤悲之⼼,這也是菩薩乘的精神??菩提⼼的真實顯現。
八识规矩9
《八识规矩颂》第10讲(第八识颂1)(2015-09-21 17:36:26)转载▼分类:净莲法师讲座标签:转载原文地址:《八识规矩颂》第10讲(第八识颂1)作者:淨蓮法師觀看視頻:《八识规矩颂》第10讲(第八识颂1)八识规矩颂第10讲(第八识颂1)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2012年11月21日各位喇嘛!法师!各位居士大德!晚上好!我们今天开始介绍第八识。
第八识,要生起第八识,必须要有哪些因缘呢?它需要有四个缘,就可以生起第八识的作用。
第一个是「种子缘」。
每一个心识要生起,一定要有自己的种子做为亲因缘,这是每一识都有的,一定有这个种子,不然你说你的心识是从哪里蹦出来的?它一定要有种子才能够生现行,才能够生起这个心识的活动,所以它一定要有种子这个缘。
第二个就是「境缘」,就是它的所缘境。
我们前面讲第七识的时候,一直重复一句话,就是「第七识的见分执八识的见分为我」,那就有很多师兄问说:「那八识的相分是什么?」现在讲的就是八识的相分,就是境缘。
能缘的心,我们知道叫做见分;所缘的境,叫做相分。
所以第八识它的所缘相分境,它就是有种子、根身、器界为它的「所缘缘」。
我们说过因缘有四种,有亲因缘、所缘缘、还有增上缘、还有一个等无间缘,所以一定要具足这四个缘,一切法才能够生起,它必须要有这四个缘。
那至于所缘缘,就是说它的所缘境,就是所谓的相分。
那第八识它的所缘境有种子,我们前面念过第八阿赖耶识,它称为藏识,就是因为它能藏、所藏。
它含藏无量劫以来熏习的种子,到哪里去了?你每天造很多业,生起很多的念头,那这些都到哪里去了?它不是生起以后就消失了,它还要熏回去第八识,成为未来的种子。
每一个现行都熏回去成为未来的种子,然后每一个现行都是从种子生起现行,所以我们每一个念头,它不是无由来的,不是没有原因的,是我们八识含藏的种子生起来。
所以你现在会动任何的一个念头,因为外缘的牵动,牵动你第八识含藏无量的种子,牵动那个种子生起现行来。
八识规矩颂讲义 上海真如寺妙灵法师主讲
唯识的定义
何谓唯识?“唯遮境有,识揀心空”,即是 离识之外,不许有任何事物的实体存在,仅 有幻相;唯独有识,以为自体。所以说一切 皆是唯识所变,唯识所现,名为唯识。 由第八阿赖耶识的自体分,即自证分所变名 为“见分”,是主观的精神现象;又由第八 阿赖耶识自体所变,名为“相分”,名本质 相分,所变所现一切噐世间山诃大地。见相 二分所变,皆各有自种子所变,不离自证分, 如窝牛两触角, 名为唯识所变,唯识所现。
八识规矩颂讲义
上海真如寺妙灵法师主讲
唯识理论的入门 --八识规短颂--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八大贪嗔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鄰,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色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境三量通三性,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隨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牽。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眼耳鼻舌身五根,所对色声香声触五境, 眼耳鼻舌身五根,所对色声香声触五境,名 眼等五识;第六,对所缘法境,名为意识; 眼等五识;第六,对所缘法境,名为意识; 第七末那,缘第八见分执我为境,说名为意; 第七末那,缘第八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执我为境,说名为意; 第八所缘根身,器界,种子为境,名为心故。 第八所缘根身,器界,种子为境,名为心故。
识有几种?
一,眼根对色,名为眼识,二,耳根对声,名为 耳识,三,鼻根对香,名为鼻识,四,舌根对味, 名为舌识,五,身根对触,名为身识,六,意对 法尘,名为意识,七,末那对第八见分执我,名 末那识,八,阿赖耶对根、身、噐界、种子,名 为藏识。 八识皆可名识、但从功能作用不同,包括前互五 识,特指第六意识,了别功能殊胜,得名为识, 亦名为分别事识。第七末那识,功能是恒审思量, 得名为意。第八阿赖耶,功能是集起诸法种子, 得名藏识,亦名为心。 由功能特殊,故将八识概括为心、意、识。
修心八颂原文及详解
修心八颂原文及详解恒怀珍爱第一颂恒怀珍爱我于一切有情众,视之尤胜如意宝,愿成满彼究竟利,恒常心怀珍爱情。
思维卑劣第二颂思维卑劣随处与谁为伴时,视己较诸众卑劣,从心深处思利他,恒常尊他为最上。
疾断烦恼第三颂疾断烦恼一举一动观自心,正当烦恼初萌生,危害自与他人时,愿疾呵斥令消除。
愿惜此宝第四颂愿惜此宝秉性邪恶众有情,恒为猛烈罪苦迫。
见时如遇大宝藏,愿恒惜此难得宝。
自受亏损第五颂自受亏损他人出于嫉妒心,非理辱骂谤我等,亏损失败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
视害为师第六颂视害为师吾昔饶益助某人,且曾深心寄厚望,彼虽非理妄加害,愿视彼为善知识。
暗取他苦第七颂暗取他苦无论直接与间接,愿献利乐于慈母,如母有情诸苦患,我愿暗中自取受。
诸法如幻第八颂诸法如幻愿此一切我所行,不为八法念垢染,以知诸法如幻智,无执离缚而解脱。
一、概述及缘起在国内的很多高僧大德也极其重视此《修心八颂》,尤其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在所传讲的法要当中,把这部论放在了首要位置上。
在我刚到学院时,曾听他老人家对僧众说:“一个人如果想真的修行,首先要精通三部论典,即土美仁波切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颂》,宗喀巴大师著的《三主要道颂》及朗日塘巴尊者著的《修心八颂》。
”并规定常住五明佛学院的僧众必须背诵这三部论典。
一九八六年,法王如意宝和随行人员一起朝拜各大名寺。
在道罕县格鲁派名寺“日塘寺”特别为寺中格西们讲解《修心八颂》时说:“我们五明佛学院历来重视格鲁派和噶当派的论典。
当年阿底峡尊者入藏时,有二十五位班智达随行,现恰好也有二十五位大堪布和我一起到各地朝拜,缘起非常好……”接着,法王令我们二十五位堪布共同背诵《修心八颂》和《三主要道颂》以供养该寺僧众。
迄今为止,法王如意宝已经为徒众传讲了十几次《修心八颂》,我自己也是在法王处得到了此论的殊胜传承。
华智仁波切在著名的《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中讲述了一个关于《修心八颂》的公案:曾经有一位噶当派的格西“恰格瓦”,从小就依止了众多善知识,精通五部大论,对新旧密法也相当悯熟,是位具有很高智慧的大格西。
修心八颂略释1
•修心八颂略释1.txt36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
<html><head><title>百度--您的访问出错了</title><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gb2312"/><META content="MSHTML 6.00.2462.0" name="GENERATOR"/></head><style type="text/css">.p1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4px; FONT-FAMILY: "宋体";}.f12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0px;}.p2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333333;}</style><body text="#000000" vLink="#0033cc" aLink="#800080" link="#0033cc" bgColor="#ffffff" topMargin="0"><center><table width="650" border="0" align="center"><tr height="60"><td width="139" valign="top" height="66"><a href=""><img src="img/logo.gif" border="0"></a></td><td valign="bottom" width="100%"><table width="100%"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r bgcolor="#e5ecf9"><td height="24"> <b class="p1">您的访问出错了</b></td><td height="24" class="p2"><div align="right"><a href="">百度首页</a> </div></td></tr><tr><td height="20" class="p2" colspan="2"></td></tr></table></td></tr></table><br><table width="650" border="0" align="center" cellpadding="8" cellspacing="0"><tr><td align="center"><div align="left"><font face="arial" size="+1"><b>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修心八颂》讲记
《修心八颂》讲记修心八颂——朗日塘巴尊者著愿我已生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愿我交往何人时,视己较众皆卑下,诚心诚意有真挚,尊重他人献爱心。
愿我恒时观此心,烦恼妄念初生时,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
愿我身处恶劣中,造罪遭受剧苦时,犹如值遇珍宝藏,亦难得以爱惜之。
愿我于诸以嫉妒,非理诽谤本人者,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愿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彼纵非理而陷害,亦视其为善知识。
愿我直接与间接,利乐敬献诸慈母,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愿我所行此一切,不为八法念垢染,了知诸法皆如幻,解脱贪执之束缚。
《修心八颂》讲记一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修心八颂》。
《修心八颂》是朗日塘巴尊者造颂的,非常重要。
朗日塘巴尊者是噶当派的一位大成就者,他修行非常有成就。
《修心八颂》是他最主要的一种修持方法。
这篇颂词一共有八个偈颂,特别短小,但内容非常精美,都是精华。
佛法里所有的修持方法都包含在这里。
我们今天能够遇到这个法,而且有这么殊胜的机缘,这也是往昔生生世世修来的福报,不是偶尔的机会。
希望大家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好好地利用。
第一颂:愿我已生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这一颂的内容,也可以说是珍惜人身。
暇满的人身叫珍宝般的人身,这样的人身非常难得。
我们既然得到了,就不能白白地浪费,一定要珍惜,一定要利用。
人身,尤其是暇满的人身,能使我们得到非常大的功德和利益。
依靠暇满的人身,我们可以了脱生死,可以达到圆满佛果。
其实这个人身比如意宝还珍贵,如意宝只能满足我们一些吃穿的需求,给我们一些暂时的利益,但是它不能让我们解脱,不能让我们成就。
我们若是真正珍惜了如意宝般的人身,真正利用了珍宝般的人身,那么,我们不单单能得到今生暂时的利益,而且还能得到究竟、永久的利益。
解脱幢译《修心八偈》
解脱幢译《修心八偈》
《修心八偈》
我于一切诸众生,观待尤胜如意宝,
满怀成办利他心,恒常珍爱有情母。
与人结伴相处时,谦卑谨顺敬重他,
处处想到利他人,最为珍惜低调行。
一切威仪诸行为,妄念烦恼初生起,
欲损自己他人时,强制断除令息寂。
秉性恶劣有情众,猛烈痛苦受煎熬,
视之犹遇大宝藏,难得珍惜不厌弃。
他人于我起妒忌,非理辱骂诋毁等,
吃亏失败自取受,便宜胜利呈献他。
吾曾有恩帮助他,并且寄予深厚望,
彼以非理反加害,观之犹如善知识。
无论直接或间接,利乐奉献有情母,
如母众生诸苦厄,吾愿默默暗代受。
愿我所有一切行,勿染世间八法垢,
明了诸法如梦幻,解脱一切妄执缚。
此《修心八偈》之教言,乃由无量光佛之化身——大格西朗惹唐巴尊者造,萨瓦蒙噶蓝,善哉!。
八识规矩颂白话文
八识规矩颂白话文【最新版】目录1.八识规矩颂的概念与来源2.八识规矩颂的内容概述3.八识规矩颂的现代意义正文1.八识规矩颂的概念与来源八识规矩颂是佛教唯识宗的重要经典,为唐代玄奘法师所译。
它是一部以诗歌形式阐述佛教心理学的著作,主要讲述了人类的八种心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这部经典通过颂歌形式,对八种心识的性质、功能和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2.八识规矩颂的内容概述(1)眼识:视觉认知的功能,能感知外在世界的形状、颜色等。
(2)耳识:听觉认知的功能,能感知外在世界的声音。
(3)鼻识:嗅觉认知的功能,能感知外在世界的气味。
(4)舌识:味觉认知的功能,能感知外在世界的味道。
(5)身识:触觉认知的功能,能感知外在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等。
(6)意识:思维和观念的功能,能对前五种识进行整合和反应。
(7)末那识:自我意识的功能,能区分自我与外界,产生执着和分别。
(8)阿赖耶识:存储和传递业力的功能,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据。
八识规矩颂认为,这八种心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心灵世界。
通过对这些心识的了解,可以认识到生命的真实面貌,进而达到解脱生死轮回的境地。
3.八识规矩颂的现代意义八识规矩颂虽然源于佛教,但其对人类心理的分析具有普遍意义。
它告诉我们,人类的认知和思维并非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心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于关注外在的物质世界,而忽视了内心的精神世界。
八识规矩颂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心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心灵的和谐与成长。
十四科颂译文
十四科颂译文以下是《十四科颂》的译文:众生迷惑之时,错把心性法身当中那如空寂静之显现认成了实有之色法(这“错认”就是无明妄想);菩萨觉悟之后呢,看那一切色法都是如空寂静,犹如虚空一般。
迷惑之时也罢,觉悟之后也罢,心性法身依旧如空寂静,不曾有任何差别;其中所显现的色法和虚空,究其根本是一样的,都是如空寂静的心性法身本身。
一个愚钝的迷路人,他认错了方向,便会把南方当做了北方;一个觉悟了的智慧者呢,他不仅不会迷路,还能够通达方位之虚假,深知虚空当中本没有东、西、南、北,只是随着人们的需要而方便安立的,其本质依旧如空寂静,不应死板执着(你的南方,在更南的人看来,却成了北方,故知东西南北都是空性,无实质,不可死板执着。
同理,善恶、真假、对错、正邪,等等一切概念,也都是空性,无实质,不可死板执着)。
如果你要寻觅诸佛如来的最微妙法理,想从中获得觉悟的话;要知道,它就恒常安住在你的一念(心性不会随心念生灭变迁而依旧明了,称为一念。
说白了,它就是每个人的知觉性。
你的知觉性不会被念头所影响,它恒常一念,只是明了,没有虚妄分别。
因此,修行人找到知觉性,也就找到了心性)如如之心当中。
就像佛经当中所说的比喻那样,阳焰(真地很像水面,如今在高速公路上面有时就能看到)只是地面的反光而不是水;但口渴的鹿群远远看到那片阳焰之水光,便把它错认为是水,于是一路匆匆追逐而去,最终渴死。
世间人也是一样啊,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身体(色身看起来、摸起来都太真实了,假如不是诸佛菩萨告诉大家,谁能想到物质是虚幻的呢)和心想(人们往往不由自主地执着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把那当做真实,这也属于我执习气)都虚假不实,都如空寂静;于是,当他们开始修行了,还要四处去寻觅空性,想要开悟空性,获得解脱(其实呢,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别,当处就是如空寂静之心性——空性,当处就是解脱,不必另外寻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吾昔曾饶益某人 吾昔益某人
并且深心寄厚望 并曾寄厚望
彼虽非理妄加害 彼虽妄加害
愿视为胜善知识 视如善知识
7 总之直接与间接 愿直与间接
愿献利乐
一生讲经说法,以“慈氏五论”教育僧众。《青史》中记载,跟随在他左右的门徒有两千多人,可见其影响力之巨。《修心八颂》原文以偈颂体写成,全文共八颂,每句七个音节。依照传统的译规,每句七字的藏文偈体,译汉文时应成每句五字,然而如此译出,又觉得有些句子不能达意,故下文中分别列出五字及七字二种译法,以弥补每句五字表达之不足。
修心八颂
一、前言
修心(Blosbyon)一词,简单地说,就是“冶炼心志”之意。广说,则举凡端正思想、去除私欲、厌离世间、扩大慈悲、强化意志和坚固信仰等知、情、意三方面的修养、锻炼和提升都包含在西藏佛教的“藏外文献”中。“修心”是个专门术语,专指有关冶炼心志这方面的文献,属于偏重实践的“道次第”之类,后文所译的“修心八颂”即属这方面的名作。而七世纪末,印度名学者寂天(RShantideva) 那部传世不朽的《入菩萨行论》(Bodhisattvacaryavatara)可能是此类西藏佛教文学的滥觞。
视己较诸众人卑 视己较人卑
从心深处思利他 深心思利他
恒常尊他为最上 尊他为最上
3 一举一动观自心 动静观自心
正当烦恼初萌生 烦恼初萌生
危害自与他人时 危害自他时
愿疾呵斥令消除 愿疾斥令除
《修心八颂》是西藏噶当派善知识──朗日塘巴(Glangri thanpa 105? /1123) 所作。朗日塘巴本名多杰僧格(rDorjesengge),是阿底峡的再传弟子博多哇·仁青赛(Potoba Rinchen Gsal 1031 /1105)的二大高足之一。博多哇重视经论的讲习,所以他所传出的学派一般称为“教典派”。朗日塘巴继承师志,
二、译文
噶当派善知识──朗日塘巴·金刚师子造
(注:分列七字译颂和五字译颂)
1 我于一切有情众 一切有情众
视之尤胜如意宝 更胜如意宝
愿我就彼究竟利 我愿成彼利
恒常心怀珍爱情 常怀珍爱情
2 随处与谁为伴时 随处伴谁时
4 禀性邪恶之有情 性恶之有情
恒为猛烈罪苦迫 猛烈罪苦迫
见时如遇大宝藏 见时如遇宝
愿珍惜此难得宝 难得愿珍惜
5 他人出于嫉妒心 他人以妒心
非理辱骂谤我等 非理谤辱我
粗恶之言我取受 恶言我取受
如母有情诸苦患 如母诸苦患
我愿暗中自取受 暗中自取受
8 愿
此一切我所行 愿所行不受
不为八法念垢染 八法念垢染
以知诸法如幻智 知法如幻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