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
岩石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岩石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成因、组成、性质和分布等方面的科学。
岩石是构成地球地壳的一种天然物质,是地质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对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岩石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岩石学的基本概念1.岩石的定义岩石是由矿物、玻璃和有机物等自然界中的物质组成的固体。
它们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构成了地壳、地幔和地核。
2.岩石的成因岩石的成因主要有三种类型: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上升的熔岩冷却结晶而成;沉积岩是由沉积颗粒在地表积累压实而成;变质岩则是由现有岩石在高温和高压作用下发生的变质作用。
3.矿物和岩石的区别矿物是由单一或多种元素组成的固体,具有固定的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
而岩石是由许多矿物组合而成,具有复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岩石学的分类方法1.按照成因分类根据岩石的成因,岩石可以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熔岩冷却结晶而成的岩石,包括火山岩和深成岩。
深成岩是由熔岩在地壳内冷却结晶而成,如花岗岩、岩浆质片麻岩等;火山岩则是由火山爆发或熔岩流冷却结晶的产物,如安山岩、玄武岩等。
沉积岩是由沉积颗粒在地表积累压实而成的岩石,包括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生物沉积岩。
碎屑岩是由碎屑颗粒在地表积累压实而成的岩石,如砂岩、泥岩等;化学沉积岩是由溶解在海水或湖水中的化学物质沉积体在地表形成的岩石,如石灰岩、盐岩等;生物沉积岩则是由生物遗骸、骨骼和贝壳等沉积体在地表形成的岩石,如煤、石膏等。
变质岩是由现有岩石在高温和高压作用下发生的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片岩、云母片岩和角闪岩等。
2.按照组合分类岩石根据不同的矿物组合也可以分为不同的岩石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火山岩和深成岩。
火山岩主要以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为主,它们是由火山喷发和喷出熔岩经过冷却结晶而成。
深成岩则包括花岗岩、辉长岩、蛇纹岩等,是由熔岩在地下深处冷却结晶而形成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岩石,如玻璃岩、耐火岩、石墨板岩等。
岩石学与矿物学
岩石学与矿物学岩石学与矿物学是地球科学中的两个主要分支领域。
它们研究地球上的矿物和岩石,探讨它们的成因、组成、性质和地质意义。
它们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和构造演化的基础,对地质资源勘探、矿产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1. 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岩石原理、分类、变质、岩浆和沉积作用以及其它相关的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发现现有岩石的信息,研究这些信息,分析岩石的组成和结构,以便对地壳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探讨。
岩石学的研究对象是岩石,根据岩石的类型不同,岩石学可以分为火成岩学、沉积岩学、变质岩学和岩石学方法等几种分支领域。
火成岩研究岩浆成因的产生和分布规律,帮助研究岩浆侵入并且覆盖下来的地区结构,并探讨岩浆作用对熔岩活动的影响。
沉积岩学是研究岩石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包括地质过程、地质条件和探索记录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火山碎屑、风化沉积物,还有各个沉积环境的沉积碎屑物的收集,探讨沉积岩的火山喷发历史。
变质岩学是研究岩石是怎样变成变质岩的以及涉及到的各个变化层次和内在的地质信息,其内容包括变质岩的组成、结构、形态和性质等,分析变质作用对其他岩石类型和构造演化的影响,从而推断地区的孤立性和历史构造动态。
2. 矿物学矿物学是针对地球上的各种矿物种类的研究领域,主要就是进行各个方面的分类、形成、物理性质、结构和化学特性等等的内容研究,对于地球化学以及生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矿物学是石学的基础,其所研究的对象是矿物,它包括鉴定、描述、分类、形成原理和性质和性质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矿物学的研究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应用在对于地产资源勘探、矿山开采、科学实验、冶炼工业以及矿物质的应用等方面。
此外,矿物学在地质学、材料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结论岩石学和矿物学在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地球表面变化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两个分支互有协同性质,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矿物和岩石,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地球科学的发展。
岩石学知识点总结
岩石学知识点总结1. 导言岩石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表层的岩石及其形成、组成、结构和演化等方面的科学。
岩石学的研究涵盖了岩石的分类、形成机制、岩石的性质和性质变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岩石学的基本知识点。
2. 岩石分类岩石根据其形成方式和组成成分可以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1 火成岩火成岩是由岩浆在地壳内或地表冷却凝固所形成的。
根据其成因、组成和结构的不同,火成岩又可细分为基性岩、酸性岩、中性岩和超基性岩。
2.1.1 基性岩基性岩富含镁铁元素,如辉石、榴莲石等。
常见的基性岩有玄武岩、辉绿岩等。
2.1.2 酸性岩酸性岩富含硅铝元素,如长石、石英等。
常见的酸性岩有花岗岩、安山岩等。
2.1.3 中性岩中性岩介于基性岩和酸性岩之间,富含镁铁和硅铝元素。
常见的中性岩有闪长岩、辉长岩等。
2.1.4 超基性岩超基性岩富含镁铁元素,而贫乏硅铝元素。
常见的超基性岩有橄榄岩、角闪岩等。
2.2 沉积岩沉积岩是由岩屑和溶解物质在沉积环境中沉积、堆积并经过压实和胶结作用形成的。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泥岩、灰岩等。
2.3 变质岩变质岩是由岩石在高温、高压或热液等环境下发生的矿物成分和结构的变化所形成的。
常见的变质岩有片麻岩、石英岩等。
3. 岩石的形成机制和过程岩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地球的各个层次中都有不同的形成机制和过程。
3.1 火成岩的形成火成岩的形成主要包括岩浆的生成、冷却凝固、结晶和固化等过程。
岩浆从地壳或地幔上升,经过冷却、结晶和固化后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火成岩。
3.2 沉积岩的形成沉积岩的形成包括岩屑的产生和运移、沉积作用、压实和胶结等过程。
岩屑经过风化、侵蚀和运移后,在沉积环境中沉积、堆积并通过压实和胶结形成沉积岩。
3.3 变质岩的形成变质岩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岩石在高温、高压或热液环境中发生矿物成分和结构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是由岩石在构造运动、板块碰撞或热液活动中所经历的变质作用引起的。
岩石学
三大类岩石野外特征对比简表 野 火 成 岩 外 特 征 沉 积 岩 变 质 岩
1.形成火山及各类熔岩流。 2.形成岩脉、岩墙、岩株及岩基 等形态并切割围岩。 3. 对围岩有热的影响致使其重结 晶,发生相互反应及颜色改变。 4. 在与围岩接触处火成岩体边部 有细粒的淬火边。 5.除火山碎屑岩外,岩体中无化 石出现。 6.多数火成岩无定向构造,矿物 颗粒成相互交织排列。
二、岩浆的形成和运移
1.岩浆形成 1.岩浆形成
(1) 升温 (T ) (2) 减压 (P ) (3) 液相线下移
初始熔融条件变化, 初始熔融条件变化,如流 体加入
1200 1000
液相
2
液相线
1 3
20
T ( 0 C)
800 600 400 200
固相
8 10 12 14
• 部分熔融-迁移聚集-岩 部分熔融-迁移聚集浆房浆房-喷发或侵入 • 研究发法:实验岩石学 研究发法:
0 2 4 6 P (Kb)
正常地热梯度不能形成岩浆
温度、压力、挥发份: 温度、压力、挥发份:如果不是这些因素起 作用, 正常” 作用,“正常”情况下将不会有岩浆形成 无论是地幔还是地壳) (无论是地幔还是地壳) T
线 线 曲 曲 温 地 陆 大
线 相 固 系 体 干 干
减压
液相
线 相 固 系 体 水 和 饱
(2)沉积岩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s) 沉积岩 主要由地表分化产物、生物、火山碎 主要由地表分化产物、生物、 屑物等,在外力作用下搬运、沉积、 屑物等,在外力作用下搬运、沉积、固 结而成的岩石。 结而成的岩石。 (3)变质岩 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s) 变质岩 是由岩浆岩、 是由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转 化而成的岩石。 化而成的岩石。 灰岩→ 灰岩→大理岩 T>200°C,有新的矿物生长、结晶 ° ,有新的矿物生长、
岩石学
1、沉积岩的层理基本类型及其成因意义水平层理:主要见于细粒的泥岩、细粉砂岩和泥晶岩中,常出现在稳定的低能水环境下,由悬浮物或从溶液中缓慢沉积而成。
平行层理:主要见于砂岩中,外貌与水平层理相似,却非静水沉积,而是在较强的水动力环境下由平坦床沙的迁移而成,常见于急流或流态变化大的环境,如海岸、河岸等,波状层理:由于波浪或潮汐作用或单向水流的前进运动形成,常见于水体较浅的环境,如海湖浅水沉积区,在潮坪和潟湖沉积区最为常见。
交错层理:它是最常见和最具成因意义的层理类型之一,形成条件主要取决与水动力的强弱,由流水或风流动产生的床沙在非黏性沉积物表面上迁移而成。
递变层理:又称粒序层理,是重力流沉积的标志性层理,常见于砂质颗粒流、碎屑流和浊流沉积环境中,此外在河流、三角洲、浅滩等沉积区也可见到。
韵律层理:它的形成是由成分、结构与颜色等不同的薄层作简单而有规律的重复出现而成,重复的原因往往是物质搬运和供给方式有规律地发生交替所造成。
块状层理:在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中可见,常见于浊流沉积物、洪积物和冰积物种。
这种层理在层内不显示细层构造,物质均匀,组分和结构均无分异现象。
2、沉积岩的基本类型3.、风化作用的基本类型,包含哪些内容及其成因意义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是地表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形成新矿物的作用,其产物主要是岩石碎屑以及少数矿物碎屑,它能扩大岩石的空隙,使大块岩石破碎,增加其表面积,这就有利于水、气体以及生物的活动,加快岩石的风化。
化学风化作用是地表岩石在水、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它使矿物和岩石的性质改变,破坏了原有岩石的完整性和坚固性,为物理风化的深入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生物风化作用时生物活动对岩石所起的机械的或化学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及生物遗体腐烂分解的产物引起的岩石解离,它总是与物理、化学风化作用配合发生的。
岩石学知识点总结
岩石学知识点总结一、岩石的分类岩石按照其成因和组成特征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火成岩火成岩是地壳深部岩浆冷却结晶形成的岩石,根据其成因和结晶环境可以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发岩。
深成岩的结晶环境在地壳深部,例如花岗岩、辉石岩等;浅成岩的结晶环境在地壳浅部,例如安山岩、玄武岩等;喷发岩是火山活动喷发出来的岩浆凝固的产物,例如玄武岩、安山岩等。
2.沉积岩沉积岩是由岩屑、碎屑、沉积物和有机体在地表贮存形成,经过压实、胶结等过程形成的岩石。
根据其沉积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陆相沉积岩和海相沉积岩。
陆相沉积岩是在陆地上形成的沉积岩,例如砂岩、页岩等;海相沉积岩是在海洋中形成的沉积岩,例如石灰岩、泥岩等。
3.变质岩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原有的岩石发生了化学、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变化形成的岩石。
根据其形成的方式可以分为构造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
构造变质岩是在板块构造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例如片麻岩、辉岩等;接触变质岩是在火成岩与周围岩石接触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例如片麻岩、云母片岩等;动力变质岩是在构造变形过程中形成的变质岩,例如绿片岩、云母片岩等。
二、岩石的成因岩石的成因是指岩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在地质过程中,岩石的形成有多种成因,主要包括火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
1.火成作用火成岩是地壳深部岩浆冷却结晶形成的岩石,是由火成岩浆冷却、结晶和凝固形成的。
火山喷发活动是火成岩形成的主要过程,火山口的火山岩、玄武岩、流纹岩等都是火山喷发的产物。
2.沉积作用沉积岩是由陆地上或海洋中的岩屑、碎屑、沉积物和有机体在地表贮存形成。
沉积作用是陆地和海洋中岩屑和沉积物经过沉积、压实、胶结等过程形成沉积岩的过程。
3.变质作用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原有的岩石发生了化学、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变化形成的岩石。
变质作用是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化学和结构的变化形成的,通常发生在板块构造作用和构造变形过程中。
三、岩石的变质岩石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化学等条件作用下,发生了矿物成分、结构和组成的变化。
岩石学(有图有真相)
一、变质岩1、板岩:板岩是具有板状结构,基本没有重结晶的岩石,是一种变质岩,原岩为泥质、粉质或中性凝灰岩,沿板理方向可以剥成薄片。
板岩的颜色随其所含有的杂质不同而变化。
2、千枚岩:显微变晶片理发育面上呈绢丝光泽的低级变质岩。
典型的矿物组合为绢云母、绿泥石和石英,可含少量长石及碳质、铁质等物质。
有时还有少量方解石、雏晶黑云母、黑硬绿泥石或锰铝榴石等变斑晶。
原岩为黏土岩、粉砂岩或中酸性凝灰岩,是低级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
3、大理岩:变质岩,又称大理石。
因在中国由于云南省大理县盛产这种岩石而得名。
由碳酸盐岩经区域变质作用或接触变质作用形成。
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此外含有硅灰石、滑石、透闪石、透辉石、斜长石、石英、方镁石等。
具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有时为条带状)构造。
通常白色和灰色大理岩居多。
4、斜长角闪岩:主要由角闪石和斜长石组成的中、高级区域变质岩。
又称角闪岩。
角闪石和斜长石的含量相近。
可含少量石英、铁铝榴石、黑云母、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
常为中、细粒纤状变晶结构,可具有块状、条带状或芝麻点状构造。
5、榴辉岩:榴辉岩是一种变质岩,主要由绿色的辉石和浅红色的石榴石组成,有时也含有蓝晶石、金红石和角闪石等。
比重大(3.6-3.9),是变质岩中密度最大的岩石,是岩浆岩在极大的压力下变质产生的,温度不限,在低温或高温下都可以相成这种变质岩,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大陆架深层海底,具有极高的科研及观赏价值。
6、片岩:片岩特征是有片理构造,是常见的区域变质岩石。
原岩已全部重结晶,由片状、柱状和粒状矿物组成。
一般为鳞片变晶结构、纤状变晶结构和斑状变晶结构。
常见矿物有云母、绿泥石、滑石、角闪石、阳起石等。
粒状矿物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
7、片麻岩:是一种变质岩,而且变质程度深,具有片麻状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有鳞片粒状变晶,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其中长石和石英含量大于50%,长石多于石英。
如果石英多于长石,就叫做“片岩”而不再是片麻岩。
岩石学
岩石学复习岩石: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或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在地球深部的上地幔和地壳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有挥发物质的高温熔融体。
火山喷发的物质:气体——挥发份;固态物质——火山碎屑;熔融物质——熔岩流(岩浆)。
岩浆的粘度:SiO2,Al2O3 增加,粘度增加;温度增加可降低粘度;挥发份含量高,降低粘度;压力增大,粘度增大。
岩浆作用:地球内部的物质经过部分熔融、熔体汇聚,并通过岩浆通道向上迁移,直到侵入在地表以下或者喷出地表的全过程。
岩浆岩:岩浆形成后由于温度降低而冷却固结形成的岩石。
侵入岩:岩浆主要通过地壳变动,并沿地壳薄弱地带上升逐渐冷却而凝结,如果岩浆上升未达到地表即已冷凝,称为侵入活动,由此而形成的岩浆岩称为侵入岩。
根据SiO2的含量,把岩浆岩分为4类:10、酸性程度就是指SiO2含量。
SiO2含量高,称岩石的酸性程度高、基性程度低。
11、Na2O+K2O:称为全碱含量。
钙碱性岩< 3.3;碱性岩= 3.3-9;过碱性岩> 9里特曼指数:12、岩浆岩的矿物成分按化学成分划分:(1)硅铝矿物:SiO2和Al2O3 含量高,不含Fe、Mg,包括石英,长石类,似长石类,矿物颜色较浅,又叫浅色矿物;(2)铁镁矿物:FeO 和MgO 含量高,SiO2 含量低。
包括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矿物颜色多为黑色或暗绿色,又称暗色矿物。
13、岩石的色率(不是颜色)——暗色矿物(铁镁矿物)在岩浆岩中的含量(体积百分数)。
14、七大造岩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石英。
15、矿物按成因划分:原生矿物、他生矿物、次生矿物。
16、结构:岩石的组成部分(矿物和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自形程度及其相互关系。
17、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的排列方式和填充方式。
18、结晶程度:岩石中结晶物质与非结晶玻璃质的含量比例。
岩石学重点
岩石学重点一、名词解释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态集合体,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的产物。
岩石学:是研究地壳上及上地幔各种研究的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演化以及相关矿产等问题的科学。
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经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的而形成,又称火成岩。
岩石的结构: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特征以及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反映的岩石特征。
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的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填充空间方式所构成的岩石特点。
斑状似斑状构造:岩石中所有的矿物颗粒和成分都俨然分属于大小不同的两群,大者组成斑晶,小的组成基质。
若基质由微晶质或隐晶质和玻璃质组成则称为斑状构造;若基质由显晶质组成则形成似斑状结构。
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大致相等。
不等粒结构:自形:他形:辉长结构:辉绿结构:间粒结构:间隐结构:玻基交织结构:板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岩浆岩的粒度分类:粗粒结构,颗粒直径大于5mm中粒结构,颗粒直径5~1mm细粒结构,颗粒直径1~0.1mm微粒结构,颗粒直径小于0.1mm碎屑岩的粒度分类:巨砾大于200mm。
粗砾200~50mm。
中砾50~4mm。
细砾4~2mm巨砂2~1mm。
粗砂1~0.5mm。
中砂0.5~0.25。
细砂0.25~0.05mm粉砂0.05~0.005。
泥小于0.005粉砂质和泥质无法肉眼识别。
变质岩的粒度分类:1、粗粒变晶结构。
大于3mm2、中粒变晶结构。
1~3mm3、细粒变晶结构。
0.1~1mm4、显微变晶结构。
小于0.1mm水平层理:主要见于细粒的泥岩、细粉砂岩和泥晶灰岩中,由彼此之间与层面平行的平直细层所组成。
水平层理常出现在稳定的低能环境中。
平行层理:主要见于砂岩中,外貌上与水平层理相似,平行层理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有平坦的床沙迁移而成,而非静水沉积。
岩石学
1 岩石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地壳中或地表各类岩石的学科。
具体讲,岩石学主要研究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形成条件、分布规律、成因、成矿关系以及岩石的演化过程等2岩相学是以研究岩石分类和描述岩石特征为主,立足于详细的野外及室内的观察与测试。
如:对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野外产状以及它们的化学成分作出研究,可以对各类岩石作出进一步的分类和命名。
岩理学是将岩相学的知识与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结合,并通过归纳和演绎对有关各类岩石的成因、形成演化及构造背景进行研究。
在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要与相邻学科相互印证以其获得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
3、地核、地幔和地壳。
在3个圈层之间分布有明显的地震波速突变的不连续界面(或带),三个层圈化学成分有显著差异,因而上述不连续界面主要是由化学成分差异造成的。
地核与地幔之间的界面为古登堡不连续面;地幔与地壳之间的界面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或简称莫霍面。
3个圈层之间地震波速突变的不连续;3个层圈化学成分有显著差异(1)地核和地幔内部的分层界面主要是由物理作用,即由温度和压力条件使矿物发生了相变而造成的。
(2)地核进一步分为内核和外核,它们主要由由Fe元素组成,Si、Ni 为次要成分。
其中,外核呈液态状态,因为温度和压力条件使Fe呈熔融状态。
(3)地幔可进一步划分为上地幔、过渡带及下地幔三部分,它们都是由富镁的岩石组成的。
其中,上地幔与过渡带的界面与橄榄石相变为β相尖晶石的深度一致(400km 过渡带与下地幔的界面则与矿物转变为具钙钛矿结构的深度一致(640-670km)。
4)地壳的组成比较复杂,总体上是由长石和其他硅酸盐矿物组成的,但有些部分是富Fe、Mg的硅酸盐,称之为硅镁层。
大洋地壳就是由硅镁质组成的;大陆地壳上部是由富铝的硅酸盐组成的,称之为硅铝层;但大陆地壳下部,成分复杂,可以有硅铝质及硅镁质两种组分为主的火成岩及变质岩同时并存4、岩浆是由已存在的地幔或地壳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的,它可以全部由液相的熔体组成,也可以含有部分固态物质和挥发分。
岩石学
1.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态集合体,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2.岩浆岩是有高温熔融的岩浆,经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又称火成岩。
3.沉积岩是友地表风化产物、生物有关物质、火山碎屑物等,在外力作用下搬运、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4.变质岩是由已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转化而成的岩石。
岩浆岩和变质岩都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产物,又多由结晶矿物组成,故又统称为结晶岩。
5.岩石学是地质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地壳及上地幔各种岩石的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演化以及相关矿产等问题的科学。
6.岩浆是地壳深处或上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炽热粘稠的、融有挥发分的熔融体。
7.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岩浆自产生、运移、冷凝固结成岩的全过程。
喷出地表的岩浆活动叫做火山活动或火山作用。
8.侵入岩是指岩浆在地下不同深度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
喷出岩又称火山岩是指岩浆及其他岩屑、晶屑等沿火山通道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
分为两类a由火山爆发出来的各种岩石碎屑喷出地表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称为熔岩;由火山爆发出来的各种岩石碎屑、晶屑、岩浆团块等火山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称为火山碎屑岩。
9.根据造岩矿物的含量及其在岩浆岩分类和命名中所起的作用,可将他们分为主要矿物(10%以上)、次要矿物(10%一下)和副矿物(不到1%)三类。
10.研究岩浆岩时常根据SIO2的含量,将岩浆岩分为超基性(橄榄岩和辉石岩类<45%)基性(辉长岩类45-52)中性(闪长岩类52-65)酸性(花岗岩类>65%)11.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特征以及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反映的岩石和特征。
A根据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半晶质结构B根据颗粒大小分为粗粒结构(>5mm)中粒(5-1mm)细粒(1-0.1mm)微粒(<0.1mm)C根据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分为等粒、不等粒、斑状(基质由微晶质或隐晶质和玻璃质组成)和似斑状结构(基质由显晶质组成)D根据颗粒形状可分为自形晶、半自形晶和它形晶E根据矿物间的相互关系可分为交生关系(文象结构、条纹结构和蠕虫结构)、反应关系(反应边结构和环带结构)12.鲍文反应P1613.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浆岩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的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
岩石的岩石学分布
岩石的岩石学分布岩石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上不同岩石的起源、组成、结构以及形成过程。
岩石学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分类:火成岩学、沉积岩学和变质岩学。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个分类,并探讨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火成岩学主要研究火山岩和侵入岩。
火山岩是由火山爆发喷发的岩浆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包括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等。
玄武岩是最常见的一种火山岩,主要分布在海底火山、洋脊地区和大陆裂谷。
安山岩广泛分布于地球的各种构造环境中,常以断层和喷发岩碎裂为主要构造特点。
流纹岩则分布在许多地球的地壳区域,形成于火山喷发或者由火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侵入岩是在地壳深部喷发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包括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等。
花岗岩是一种由于地壳深部岩浆演化而形成的岩石类型,广泛分布于地球上的大陆地壳区域。
二长花岗岩在造山带中分布广泛,形成于大型地壳卷曲或者碰撞造山过程中。
正长花岗岩则主要形成于大陆地壳伸展和中型地壳卷曲产生的高温高压环境下。
沉积岩学是研究沉积岩的形成和特征的学科。
沉积岩主要由岩屑(如砂、泥等)和生物残骸(如贝壳、化石等)沉积形成。
沉积岩的分布广泛,形成在地球的不同环境中,如海洋、湖泊和河流等。
海洋沉积岩主要分布在地球表面的海洋盆地和大洋中,其中深海盆地中的黏土和硅质岩很常见。
湖泊沉积岩主要分布在各个湖泊,如石灰岩、膏体和砂岩等。
河流沉积岩则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沉积区,以砂岩和泥岩为主。
变质岩学是研究岩石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变质过程和特征的学科。
它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而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构造运动活跃的大陆地壳区域。
变质岩主要包括片麻岩、纹层岩和石英岩等。
片麻岩是一种以云母为主要矿物的变质岩石,广泛分布于大陆变质带和造山带。
纹层岩是一种以片麻岩和片岩为基础的变质岩,由于矿物的排列呈层状结构而得名。
石英岩则是一种以石英矿物为主要成分的变质岩石,主要分布于中低温变质带。
总结起来,不同类型的岩石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是多样的。
岩石学
绪论(重点)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类似矿物的物质(如有机质、玻璃、非晶质)和生物遗骸等构成的固态集合体。
岩石学:是专门研究地壳、地幔及其它星体产出的岩石的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演化等方面的科学。
(重点)岩类学(岩相学、描述岩石学)---着重研究岩石的分类命名及岩石本身特征(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等)(重点)岩理学(理论岩石学,成因岩石学)---着重探索岩石成因演化以及成矿的关系。
(重点)岩石圈: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的构造层,具有刚性特征。
(重点)软流层:为高温塑性的层圈,为固态的地幔岩石含部分熔融的熔体,具低地震波速。
(重点)岩石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取样:研究岩石地质体的产状、岩性、接触关系、构造特点、成矿作用、地质制图、测制地质剖面、照相素描、采集样品,等等;2.室内测试分析:显微镜鉴定、地球化学样品测试、同位素测试、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精细研究,等;3.室内实验模拟:针对研究的内容开展相应的实验模拟;4.资料归纳分析,得出结果。
岩浆及岩浆作用(重点)岩浆:是天然形成于上地幔或地壳深部,含有部分挥发分和固态物质、粘稠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高温熔融体。
岩浆作用:自岩浆的产生、上升到岩浆冷凝固结形成岩的全过程。
火山作用:喷出地表的岩浆活动。
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浆岩。
侵入岩:侵入于地壳中形成的岩浆岩(重点)硅酸盐岩浆的分类:酸性岩浆SiO2 > 63%(wt%)中性岩浆SiO2 52~63%(wt%)基性岩浆SiO2 45~52%(wt%)超基性岩浆SiO2 < 45%(wt%)(重点)硅酸盐岩浆的化学成分1.常量元素:硅酸盐岩浆化学成分以SiO2含量最多2.微量元素:Li、V、Cr、Co、N等和稀土元素,这些元素虽然稀少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富集成重要的矿产。
3.挥发份:主要是H2O和CO2,其次是SO2、SO3 、CO 、N2、HCl、Cl2、H2S 、CH4 、HF、KCl、NaCl ,其总量一般<10%。
岩石学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包括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岩石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是上地慢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含有挥发份的熔融体。
岩浆岩是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形成的高温熔融的岩浆,在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它与火成岩是同义语,矿物的含量分类1)主要矿物:指在岩石中含量多,并在确定岩石大类名称上起主要作用的矿物。
2)次要矿物:指在岩石中含量少于主要矿物的矿物。
3)副矿物:在岩石中含量很少,通常不到1%。
岩浆岩结构类型划分主要依据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间的相互关系来划分。
岩浆岩的结晶程度依据岩石中结晶质部分和非结晶质部分(玻璃)的比例,分为: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和半晶质结构三大类:1)全晶质结构:岩石全部由已结晶的矿物组成2)玻璃质结构:几乎全部由未结晶的火山玻璃组成。
3)半晶质结构:岩石由部分晶体和部分玻璃质组成。
多见于喷出岩中及部分浅成、超浅成侵入体边部。
岩石中矿物的颗粒大小显晶质结构是指在肉眼观察时,基本上能分辨矿物颗粒者。
隐晶质结构是指矿物颗粒很细,肉眼无法分辨出颗粒者。
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分类1)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大致相等。
2)不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不等。
如其粒度依次降低,可称连续不等粒结构。
3)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及未结晶的玻璃质称为基质。
如基质为隐晶质称为斑状结构;如基质为显晶质称为似斑状结构。
斑状结构是浅成岩和喷出岩的重要特征。
暗化边结构:在斑晶边部出现暗色边缘的现象。
似斑状结构与斑状结构的区别:1)基质结晶程度的差异:斑状结构基质多为隐晶质至玻璃质,似斑状结构的基质为显晶质。
2)斑晶和基质的形成世代不同:斑状结构中,斑晶和基质是不同世代的产物;似斑状结构中,斑晶和基质基是同世代的产物。
岩石学与矿物学
岩石学与矿物学岩石学与矿物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它们研究了地球上的岩石和矿物,揭示了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质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岩石学与矿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对地球科学的意义。
一. 岩石学的基本概念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成因、组成、结构和分类的学科。
岩石是地球上的一种天然物质,由一个或多个矿物组成。
岩石学家通过观察和分析岩石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以及显微结构,揭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历史。
岩石可以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下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包括了玄武岩、花岗岩等。
沉积岩是由物质在地表沉积和受到压力的作用形成的,包括了砂岩、泥岩等。
变质岩是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原有岩石发生了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的,包括了片麻岩、大理岩等。
二. 岩石学的研究方法岩石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和显微镜观察。
野外调查是岩石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地质地貌的观察和采样,获得不同地区的岩石样本。
室内实验主要是针对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进行分析,例如通过X射线衍射、质谱仪等仪器获得岩石的成分和晶体结构信息。
显微镜观察是岩石学家研究岩石中显微结构的重要手段,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矿物颗粒之间的关系和岩石中存在的微小结构特征。
三. 矿物学的基本概念矿物学是研究矿物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学科。
矿物是天然界中固态物质的基本单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矿物学家通过分析矿物的化学元素组成、晶体结构以及物理性质,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化学反应和地质过程。
矿物可以根据化学元素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分类。
最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方解石等。
石英是一种主要由二氧化硅构成的矿物,具有透明的晶体和硬度较高的特点。
长石是一类硅酸盐矿物,有碱性和碱土性长石之分。
方解石是一种碳酸盐矿物,具有呈方解晶体和酸性反应的特点。
四. 岩石学与矿物学的意义岩石学与矿物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岩石学知识点总结
岩石学知识点总结1. 岩石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岩石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上各种岩石的形成、组成、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的科学。
岩石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构造体,通过对岩石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演化历史、地壳变动和地球资源等问题。
1.1 岩石分类根据岩石形成过程和组成物质的不同,可以将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由于火山喷发或者深部侵入体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沉积岩:由于风化、冲刷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岩石,如砂岩、页岩等。
•变质岩:由于高温、高压或者化学反应作用而改变原有岩石性质而形成的新岩石,如片麻岩、云母片麻岩等。
1.2 岩石的组成和结构岩石主要由矿物质和岩石碎屑组成,其中矿物质是构成岩石的基本成分。
根据不同的矿物质组合,可以将岩石进一步分类为单一矿物质岩、复合矿物质岩和玻璃质岩。
•单一矿物质岩:由单一种类的矿物质组成,如方解石、萤石等。
•复合矿物质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种类的矿物质组成,如花岗岩、大理岩等。
•玻璃质岩:由玻璃体或者胶体颗粒组成,如黑曜岩、玻化木等。
在结构上,岩石可以分为块理结构、层理结构和节理结构等。
块理是指由于冷却凝固过程中形成的断裂面;层理是指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平行于地层面的裂隙;节理是指在地壳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规则性的断裂面。
2. 岩浆与火成岩火成岩是由于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
岩浆是地壳中高温、高压下部分熔融的岩石物质,主要由矿物质和气体组成。
2.1 岩浆的形成和分类岩浆形成有两个主要来源:地幔上升和地壳部分熔融。
根据岩浆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可以将其分为酸性岩浆、中性岩浆和碱性岩浆。
•酸性岩浆:富含二氧化硅(SiO2)和铝(Al)的岩浆,具有高粘度和黏度,如花岗岩。
•中性岩浆:介于酸性岩浆和碱性岩浆之间的岩浆,如安山玻璃质。
•碱性岩浆:富含碱金属元素(钠、钾)的岩浆,具有低粘度和流动性,如玄武安山玻璃质。
岩石学
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产状、分布、成因、演化历史和它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等的学科。
岩石学常被分为岩理学和岩类学。
前者主要研究岩石的成因,在早期多指与火成岩有关的成因研究;后者主要是鉴定岩石的成分和结构构造,进行岩石特征的描述和分类,又称描述岩石学或岩相学。
本文属于岩石分类学范畴,附件摘自《岩石与矿物》,对三大岩类主要岩石类型的成因、粒度、矿物晶形、颜色、矿物组成及含量、结构构造做了简明介绍,并附有典型标本的精美图片。
需注意的是岩石划分随着岩石学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完善,所以规范的分类方法及岩石名称请大家参考最新的国家标准。
中文名称:沉积岩英文名称:sedimentary rock 定义1:由成层沉积的松散堆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所属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勘测、工程地质(二级学科);工程地质(水利)(三级学科)定义2:暴露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遭受各种外力的破坏,破坏产物在原地或者经过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地学(二级学科)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
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5%。
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
相较于火成岩及变质岩,沉积岩中的化石所受破坏较少,也较易完整保存,因此对考古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研究目标。
沉积岩来自于岩石和有机物的碎片,叫做沉积物,在百万年期间积聚成堆。
这些紧密的岩石比火成岩更易弯曲。
像沙,盐,粘土,砂岩,炭和石灰石都是例子[1]。
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及其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岩石学
第一篇绪论一、岩石及其地质分布1. 概念岩石(rock):天然形成的、由矿物或类似矿物的物质(如有机质、玻璃、非晶质等)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岩石的基本特点:1) 岩石多由不同矿物组成,单矿物的岩石相对较少;2) 岩石可由玻璃质(如黑曜岩)、有机质(如沥青)、胶体物质等组成;3) 岩石一般指天然产出的固体物质,人工合成的矿物集合体称为工业岩石。
2、分类: 岩石可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①火成岩:由地幔或地壳的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在地面以下或喷出地表后冷却、凝结的产物。
占地壳体积的66%。
侵入岩:岩浆侵入到地表以下凝固成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到地表形成。
②沉积岩:地表岩石经风化等作用形成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等作用形成的岩石。
约占地表面积的70%、地壳体积的8%。
以下两种作用综合产物的沉积→混积岩:☆化学及生物风化→化学溶液及胶体的沉淀→化学沉积(岩);☆剥蚀及机械破碎→碎屑物质(岩石碎屑、矿物碎屑或生物碎屑)→碎屑岩;③变质岩:已有岩石(火成岩及沉积岩)在温度、压力、应力变化及化学流体等内动力作用下,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所形成的岩石。
占地壳体积的20%。
◇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固体状态下,一般未经过熔融过程。
◇变质岩形成的温、压条件介于地表的沉积作用及岩石的熔融作用之间。
3、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关系互相过渡:火山碎屑岩与沉积岩;混合岩与火成岩;沉积岩与低级变质岩。
火成岩经风化沉积或变质作用,可形成沉积岩或变质岩;互相转换:沉积岩经变质改造或进一步的重熔作用,可形成变质岩或火成岩;变质岩经风化沉积或重熔作用,可形成沉积岩或火成岩。
第二篇火成岩(Igneous rocks)二、岩浆及岩浆作用一、岩浆1、岩浆的定义:形成于上地幔或地壳深部的高温、粘稠熔融体,以硅酸盐成分为主,含有挥发分及少量固体。
有以下两层含义:1)岩浆产生的部位、性状和成分;2)岩浆的基本特点:具一定的化学组成、高温、具有流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岩浆: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含有挥发份的熔融体(熔体)。
2.次火山岩:是与火山岩同源的、呈侵入产状的岩石。
它与火山岩有“四同”:同时间但一般较晚;同空间但分布范围较大;同外貌但结晶程度较好;同成分但变化范围及碱度较大。
侵入深度一般<3.0km,又可分为:近地表相0~0.5km;超浅成亚相0.5~1.5km;浅成亚相1.5~3.0km。
3.辉长结构: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的自形程度几乎相等,均呈半自形-它形粒状。
这种结构是辉石和斜长石含量近于共结比时,同时从岩浆中析出的结果,是基性深成相的典型结构。
4.安山岩:是与闪长岩化学成分相当的喷出岩,致密块状,有时具气孔构造。
具斑状结构或隐晶质结构,斑晶为斜长石(中性斜长石)、辉石、角闪石和黑云母。
基质常见交织结构或玻晶交织结构。
5.原生岩浆:岩浆起源于上地幔和地壳底层,把直接来自地幔或地壳底层的岩浆叫原生岩浆。
5.解释斑状结构与似斑状结构的概念,并对比分析这两种结构类型的区别。
岩石中所有矿物颗粒可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称为基质,其中没有中等大小的颗粒,这点可与不等粒结构相区别。
斑状与似斑状结构的区别是:如果基质为隐晶质及玻璃质,则称斑状结构;如果基质为显晶质,则称似斑状结构。
斑状结构中斑晶和基质为不同世代的产物,似斑状结构中斑晶和基质基本上为同一世代的产物。
试述钙碱性系列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的化学成分,矿物组合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超基性岩主要代表性岩石为橄榄岩-苦橄岩。
本类岩石的化学成分特点是SiO2含量很低(<45%),贫K2O和Na2O,而富含FeO和MgO。
岩石中铁镁矿物占绝对优势,主要是橄榄石和辉石,其次是角闪石,黑云母则很少出现,不含或很少含斜长石(0~10%)。
常见的副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铬铁矿和尖晶石等。
岩石颜色深,色率大于75%,比重大,常呈块状构造。
超基性侵入岩在地表出露有限,按出露面积计约占整个岩浆岩的0.4%。
按其主要矿物含量可分为:纯橄榄岩、橄榄岩、辉石岩和角闪岩。
基性岩主要代表性岩石为辉长岩-玄武岩。
本类岩石的化学成分特点是SiO2含量低至中等(45~52%),CaO、Al2O3、FeO、MgO含量高(尤其前二者),Na2O和K2O低。
岩石主要由辉石和斜长石组成,有时含橄榄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碱性长石。
辉石多为单斜辉石(单斜晶系)和紫苏辉石(斜方晶系),斜长石则为基性斜长石。
岩石呈灰黑色或深灰色,颜色一般较深,比重大。
玄武岩成分与辉长岩相当,多呈现黑色、灰黑色、黑绿色,风化后呈暗红色或黑褐色。
常为细粒至隐晶结构,也可有玻璃质结构和斑状结构,致密块状,多具气孔和杏仁构造。
水下喷发者具枕状构造。
柱状节理普遍发育。
肉眼观察有时可见到斜长石的细小晶体,辉石则不易鉴别。
若出现橄榄石,则多呈较大的斑晶或包裹体。
中性岩主要代表性岩石为闪长岩-安山岩。
本类岩石化学成分特点是:SiO2含量中等(53~66%);FeO、MgO、CaO较基性岩明显减少;Na2O和K2O显著增加;Al2O3在15%左右。
主要矿物成分是中性斜长石和角闪石,辉石和黑云母次之。
常见副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榍石、锆石等。
颜色较浅,色率约30%。
全晶质中—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典型的闪长岩由中性斜长石(65~75%)和普通角闪石(25~35%)组成,两者比例约2:1,不含碱性长石和石英。
中性斜长石除有时可见聚片双晶外,在较大的晶体上有时尚可见到环带状构造。
角闪石多呈墨绿色,常呈细柱状。
一般本类岩石可含少量石英和碱长石,但石英含量不超过20%,碱长石的含量不超过10%,当闪长岩中出现这两种矿物时,表明它已向酸性侵入岩过渡,若超过上述限量就应划归到酸性侵入岩。
安山岩是与闪长岩成分相当的喷出岩,具斑状结构或隐晶质结构,斑晶为斜长石(中性斜长石)、辉石、角闪石和黑云母。
斜长石呈近等轴形的厚板状,有时显环带构造。
酸性岩主要代表性岩石为花岗岩-流纹岩、花岗闪长岩-英安岩。
本类岩石的化学成分特点是:SiO2含量高(>65%),一般是65~78%;Na2O和K2O的含量高,可达7~8%;钙、铁、镁含量低;Al2O3仍在15%左右。
与化学成分相应,在矿物成分方面的突出特点是石英大量出现,大于20%;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亦多,约占60%左右;暗色矿物很少,一般小于10%。
由于本类岩石中石英、长石可达90%以上,故岩石颜色浅,色率低,比重小。
岩石多具中—粗粒它形粒状结构,也常见似斑状结构。
其副矿物较多,有锆石、榍石、独居石、磷灰石、磁铁矿等。
流纹岩的成分相当于花岗岩,常具流纹构造和斑状结构,斑晶中有透长石、斜长石(更长石)、石英(高温石英)及少量黑云母和角闪石。
新鲜岩石中的透长石呈自形晶,长板状,无色透明,石英呈六方双锥或被熔蚀后呈浑圆状;暗色矿物斑晶常出现暗化现象。
基质多为隐晶质和玻璃质。
英安岩是相当于花岗闪长岩的喷出岩,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石英和正长石或透长石。
斜长石斑晶多于正长石。
斜长石有时具环带构造。
石英多呈高温六方双锥体,暗色矿物斑晶较少。
1.岩浆作用: 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其挥发分及地质应力的作用下,沿构造脆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地表,岩浆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又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成分,最后凝固成岩浆岩,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按其侵入在地壳之中或喷出地表,可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侵入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喷出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
2.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间(包括玻璃)相互关系。
3.粗玄结构:又称间粒结构或煌绿结构。
即在不规则排列的斜长石长条状微晶所形成的间隙中,充填有若干个粒状辉石和磁铁矿的细小颗粒,反映其在冷却速度较慢的情况下形成。
4.重力结晶分异作用:矿物的结晶温度有高有低,因此,矿物从岩浆中结晶析出的次序也有先有后。
在岩浆冷凝过程中矿物按其结晶温度的高低先后同岩浆发生分离的现象叫结晶分异作用。
因为在这一分异过程中在矿物晶出后因其比重不同受重力作用而分别沉落、堆积,故又称“重力结晶分异作用”。
5.玢岩与斑岩: “斑岩”和“玢岩”仅用于浅成岩中斑状结构的岩石。
“斑岩”的斑晶是以石英、碱性长石和似长石为主;“玢岩”的斑晶以斜长石和暗色矿物为主。
. 以SiO2含量为例,说明岩浆岩化学成分对矿物组合的影响。
在超基性岩中,SiO2的含量低于45%,富含FeO、MgO,而K2O、Na2O含量少,因此,表现在矿物成分上,铁镁矿物占主要地位(色率达90%以上),主要是辉石和橄榄石。
在基性岩中,SiO2含量为45-53%,FeO、MgO较超基性岩中减少,另外Al2O3 、CaO大量出现,因此在基性岩中出现了辉石和基性斜长石共生,暗色矿物占40%-90%(一般40%-70%)。
中性岩中SiO2增至53%-66%,FeO、MgO、CaO均较前减少,而K2O、Na2O的含量却相对增加,因此,在中性岩中,常为角闪石与中性斜长石共生,暗色矿物占15%-40%。
酸性岩中,SiO2含量达66%以上,FeO、MgO、CaO大大减少,而K2O、Na2O显著增加。
因此,在酸性岩中常出现钾长石、酸性斜长石、石英,暗色矿物多为黑云母,暗色矿物含量小于15%。
规纳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特征,岩浆岩中常见的矿物共生组合有哪六种?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地球化学研究资料表明,差不多地壳中所有的元素都可以在岩浆岩中出现,但其含量却很不相同,含量最多的是:O、Si、Al、Fe、Mg、Ca、Na、K、Ti等元素,这些元素称为造岩元素,其总和约占岩浆岩总重量的99.25%,其次为P、H、Mn、B等元素,氧的含量最高,占岩浆岩重量46.59%,占体积94.2%。
在研究岩浆岩的化学成分时常常用氧化物重量百分比来表示:SiO2、Al2O3、Fe2O3、FeO、MgO、CaO、K2O、Na2O和H2O等九种为最主要,占岩浆岩平均化学成分的98%左右,在各类岩石中都能出现。
在不同岩石类型中各种氧化物含量有明显差异:SiO2变化范围:34—75%,少数可达80%Al2O3变化范围:10~20%,在纯橄榄岩中较低MgO变化范围:1~25%CaO变化范围:0~15%,但在某些辉石岩达23%两种铁的氧化物变化范围:0.5-15%,一般FeO>Fe2O3Na2O在某些霞石岩中可高达19.48%,一般0~15%K2O在某些白榴石岩中可达17.94%,但一般岩石中不高于10%,且常低于Na2OH2O+代表结晶水,H2O-为吸附水,一些火山玻璃含10%的H2O,某些结晶岩石含H2O 3~5%,一般地说,含水2%以上的岩石常常由次生变化所引起。
TiO2很少超过5%,一般0~2%P2O5很少超过3%,一般0~0.5%MnO很少超过2%,一般0~0.3%除了常量元素外,岩浆岩中还存在大量的微量元素,如Li、V、Cr、Co、Ni、Cu、Zn、Rb、Sr、Y、Zr、Nb、Ba、Ta、Pb、Th、U等,它们的含量很低,一般用10-6或μg/g来表示,根据微量元素含量可以求得一些有意义的微量元素比值,如K/Rb、K/Ba、Rb/Sr、Nb/Ta、Th/U等,它们对于探讨岩石成因和岩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某些元素的同位素丰度及比值,对于探索岩浆的起源及其演化历史也是很有意义的,如Sr87/Sr86、Pb206/Pb204、Pb207/Pb204等,而O18/O16、S34/S32等非放射性同位素,对于判断岩浆晚期或岩浆岩冷却的过程有很重要的意义。
岩浆岩的矿物成分岩浆岩的矿物成分,对于了解岩石的化学成分、生成条件,以及岩石成因都有重大的意义。
同时它也是岩浆岩分类和鉴别的主要依据。
组成岩浆岩的矿物,常见的不过20几种,这些构成岩石的矿物通称为造岩矿物。
硅铝矿物和铁镁矿物1、硅铝矿物SiO2和Al2O3含量较高,不含铁镁。
如石英、长石类及似长石类,这些矿物颜色均较浅,所以又叫浅色矿物。
2、铁镁矿物FeO与MgO含量较高,SiO2含量较低,如橄榄石、辉石类、角闪石类及黑云母类等,这些矿物颜色一般较深,所以又叫暗色矿物。
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按矿物在岩浆岩中的含量和在岩浆岩分类中的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类:1、主要矿物在岩石中含量众多,对于确定岩石名称是不可缺少的,在分类命名上起主要作用。
如石英、钾长石是花岗岩的主要矿物,有石英是正长岩,没有钾长石是石英岩或脉石英。
2、次要矿物在岩石中含量次于主要矿物,对于划分岩石大类不起主要作用,但对确定岩石种属起一定作用的那些矿物,如闪长岩中的石英,含量约2%,没有石英也叫闪长岩,当石英>5%,则叫石英闪长岩,它对岩石大类不起命名作用,是确定岩石种属的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