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身份即是我一生的

合集下载

《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末代皇帝》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通过“帝王”溥仪的一生揭示了其所处时代的国家命运和自身的内心迷茫。

尽管影片涉及政治背景,但我将从它的情感性、思考性以及艺术表现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影片给我留下深刻的情感共鸣。

溥仪作为末代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荣光与悲惨,从年幼的享受到成年后的囚徒生活,他经历了无尽的忧伤和挣扎。

尽管身在权力之巅,溥仪始终感到孤独和虚无,在宫廷中被整日的繁琐仪式所束缚,无法真实地体验人间的喜怒哀乐。

他的“帝王”身份成为他内心挣扎、寻求自我价值的障碍。

尤其是影片最后一场在故宫的重返,溥仪回望着曾经的辉煌,却无法改变内心的虚无和寂寞。

这种虚无感与许多人在现实中面对各种困境的心情相通,令人触动。

其次,影片对于权力、个人选择与自我认同等课题的思考,使我陷入深度的思考。

溥仪的一生充满了他人对他的期待和束缚。

从小被推上江山,到后来的被俘生活,溥仪没有真正的自我选择的机会。

影片中溥仪对于自己角色的认识的变化,反映了他在和权力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个人选择与自我认同。

尤其是影片中溥仪渴望走出禁锢的故宫,寻求真正的自由,这种对于自由的追求与现实生活中对个人价值和尊重的追求密切相关。

另外,艺术表现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

导演伯纳多·贝托鲁奇的表现手法独特,通过对镜头的运用、色彩的运用和场景的表现等,将观众带入那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中。

特别是对幻想与现实的混合运用,使得影片在艺术上更具有驾驭力和张力。

比如溥仪童年时那种对故宫的美好憧憬与真实的残酷现实的对比,使得故事更具冲击力。

此外,影片中的剧情跳跃也很巧妙,我们可以从一个个片段中看到溥仪的内心世界,这种叙事方式在电影的表现上别具一格。

总之,《末代皇帝》是一部令人难忘的电影。

它通过对溥仪一生的描绘,唤起了观众对于个人自由、人性探索、自我认同等问题的思考。

同时,影片的情感共鸣、思考性以及艺术表现都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入思考,而《末代皇帝》正是在这个层面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末代皇帝》观后感(精选4篇)

《末代皇帝》观后感(精选4篇)

《末代皇帝》观后感《末代皇帝》观后感(精选4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末代皇帝》观后感(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末代皇帝》,史诗影片,获得1987年奥斯卡金奖。

听叽里咕噜的英语述说泛黄的中国故事,有种古怪的感觉。

看完末代皇帝,心生凄凉。

当然,游鱼没有资格去怜悯末代皇帝。

游鱼只是从一个皇帝的身上听到历史的长叹,看到命运的恶作剧。

有些评论说为什么中国拍不出这样史诗影片?有人认为,在讲究政治意识形态的中国,所有的导演都是不敢拍末代皇帝的。

即使拍出来,也成为政治的解读,而不是人性的解剖。

欣赏电影,我们不难发现,导演对溥仪充满同情,导演的同情是艺术化的,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了解,导演曾经说:“这些人物虽是可憎的,但他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我并不谅解他,可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

所以,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

”溥仪充满悲剧感的,仅仅末代一词足以让人唏嘘不止。

面对历史的车轮,即使是皇帝也无法抵制其前进,无法把握历史奔跑的方向。

皇帝貌似威仪天下,手握天下人的生死大权,却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

他和我们一样,只不过是历史马车上的一名可怜乘客。

童年时候,溥仪想做个快乐的孩子,人们却强迫他坐在皇位上。

少年时候,他想做个真正的皇帝,却被告知自己只是一个符号象征。

青年时候,他想创立一个国家,却成为民族的罪人。

中年之后,他以为自己是个罪犯,却被赋予平民的身份。

一次又一次,他被命运戏弄,由不得自己。

命运是不公平的,生旦净丑,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

命运又是绝对公平的,每个人扮演角色时候都是被动的。

后人评价溥仪时候,用得最多的一词就是“傀儡”。

不过,游鱼觉得,溥仪更象是个“囚徒”!他是最尊贵的囚徒。

溥仪曾经讲过一句话,我这一生啊就是高墙,在宫内,一生下来是王府,三岁就进宫当皇帝,一眼看到的就是高墙,紫禁城的高墙。

《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末代皇帝》观后感1他的身份是皇帝,可他没有他的祖先那样英勇,也没有像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君主一样去四处谋求国家的扩张与发展。

他只能守着他那小小的紫禁城、那群代表封建禁锢的太监和老臣老妃和羁绊他的女人们。

他曾试图反抗但没有用他甚至连他自己都改变不了。

他始终是那么孤独。

这是在说一个悲剧的朝代的没落,一个悲剧的人物,一桩悲剧的婚姻,一个历时几百年的朝代在最后的年头已是满目疮痍,被腐蚀得千疮百孔。

他在外头天翻地覆的年代里,在红色的高墙内苦苦支撑,自我欺骗,自我沉醉。

溥仪对这一群人他们的欺骗,在赶走了他的心爱他之前,对他们的情绪并不太抵触。

可但那群人一再的去烦他去伤害他,使他无法忍受,他开始反抗,想去掀掉那一切,所以他对外国洋师傅很感兴趣。

他知道列宁,他会对富兰克林感兴趣。

但他是亡国之君,他无能为力,他希望改变他那小小的宫廷,可当他失去那小小的宫廷时他开始堕落,最后沦为傀儡。

影片在视听语言的方面可谓是十分精彩。

其影片的的主色调随着剧情的发展开始变化,房子是红的连整个画面都是篇红的,而到了后面庄士敦来后溥仪也长大了画面开始出现一些诸如绿色、蓝色,画面也没有开始那么显得偏红。

无论是皇宫和人物都不是如开始那样大红大紫的。

着装连作为皇上的溥仪都是一身蓝色的素装出境,那些个老妃也是身着黑衣,只有在那极具中国特色的选妃仪式上才又用上了大红作为组色调,而后在太监们放了大火烧了库房后,就没有很艳丽的的颜色了。

而灰色负责划分现实与回忆,但最主要的是划分的是溥仪人生中不同的各个阶段。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甘粕告诉他他的妻子外甘粕遇后·当起身时窗外的夕阳慢慢的黑了下去,这是对人物内心的一种外化,他内心世界对外界的最后的一丝残阳也熄灭了,剧情下面他做出的事都显得合理,这是人物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人物刻画上影片也是运用得很好。

在溥仪受审时进门椅子上有一支粉笔主审,那位极为脸谱化的人物叫他把他的名字写出来,那么溥仪就不得不弯下腰在地上如同臣服一般,本来还板着的脸马上显露出了一种小人得志的笑容,加上他那极为可笑的台词“我们不强迫你坦白,我们对你的事一清二楚’’.这句让人感到可笑的台词将当时的人们内心的问题败露出来。

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末代皇帝观后感篇1《末代皇帝》是于1988年拍摄的电影,我看这部电影是在20XX年,但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画质、质量不亚于当今的任何一部大作,我在想,中国八十年代就能拍出这么优秀的电影着实不易,可当我看到从编剧到导演都是英文字母组成的名字时,我陷入了沉思。

看完这部电影我是悲哀的,我的悲哀不是表现在我对溥仪的怜悯,而是我对中国电影的怜悯。

我悲哀的原因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多么糟糕,而是因为它拍的实在是太好了。

一部人物传记类的电影,肯定要了解这个人的一生,要想了解这个人的一生就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按理来说中国的历史剧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应该拍的很好,但却让老外占尽了风头,这就好比中国人去英国编排戏剧《莎士比亚》赢得了巨大成功一样,这对于英国人来说肯定是耻辱的,同样,外国人编排的《末代皇帝》取得成功同样也需要每个中国人的深思。

在看近几年中国人拍摄的历史剧,每部剧商业价值气息浓厚,完全违背了真正的历史,更可悲的是,越是歪曲历史,越是滑稽慌谬的历史剧越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大家看电影完全没有带着学习的思想,而只带着娱乐的心情。

这无异于对民族文化的侮辱和民族历史的践踏。

我只能期盼中国有一天能真正拍出属于自己的,扬名海外的历史题材电影,以张扬我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历史。

末代皇帝观后感篇2溥仪这个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争议,有些人觉得他很无能,有些人觉得他很可怜,也有些人很羡慕他能做皇帝,每个人对他的看法都不一样。

前几天看了一部有关溥仪的一部电影《末代皇帝》,让我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也让我对他的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这部电影是外国人所拍摄,当我开始看的时候,就很佩服导演能对中国的文化如此的了解。

这部电影讲述了溥仪的一生,让我们看见了一个人的大起大落和他的绝望与无奈。

溥仪从三岁的时候就当选为皇帝,当时的他根本不知道皇帝这一次意味着什么,也不懂一个末代皇帝将要面临的曲折,只有他那份天真和对世间事物的好奇,这让我一开始就对他怀有同情心。

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我最近观看了一部名为《末代皇帝》的电影,这部电影让我对历史与人性产生了深深的思考和触动。

电影以溥仪的一生为主线,展现了他从年幼时被推上皇位到身陷囹圄,再到最后沦为平民的命运转折。

通过观影,我对末代皇帝的遭遇以及中国历史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电影开篇以宏大的场面描绘了溥仪的登基典礼,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宏伟宫殿之中,感受到皇权的威严与深沉。

年幼的溥仪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身份,却被推上了这个无比沉重的宝座。

小时候的他天真无邪,无忧无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明白了自己身处的局限和生活的困境。

影片对于溥仪与他的家人之间的关系描绘得特别细腻,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个家庭在历史巨变中的坎坷与动荡。

溥仪在监禁期间经历了巨大的心灵煎熬,他不再是原本拥有王权的皇帝,而成为了旁人眼中的过去的符号。

他曾经的权位只能成为他生活的阻碍,无法给他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尤其是在看到自己的家人被迫离开,被剥夺一切尊严的时候,溥仪内心的痛苦和无助达到了顶点。

电影通过细腻的表演和剧情,将这种心理转变的过程呈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我对历史中那些高高在上的权力有了更加真实而深刻的认识。

与此同时,电影也展现了中国历史中的巨变。

末代皇帝与西方列强的斗争、辫子革命、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都被充分地展现出来。

电影通过溥仪的经历,反映了中国在近代以来面临的巨大变革和冲击。

从封建社会的架构逐渐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这个过程并不只是政治和社会结构的转变,更是一个个人的信仰和生活方式的触动和改变。

在观看电影过程中,我对溥仪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复杂的感情。

他有着自己的局限性和软弱,但也有着对于封建制度的质疑和反思。

他曾因受封建礼制束缚而苦恼,也曾因无法适应新生活而自责。

他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历史中的英雄并不都是伟大而无所畏惧的,他们也有自己的矛盾和心理困境。

溥仪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缩影,他在无数历史人物面前显得渺小,却又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象征意义。

这部电影之所以深深触动了我,是因为它让我反思了历史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末代皇帝》是一部由贝托鲁奇执导的电影,该片于1987年上映。

该电影改编自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讲述了末代清帝溥仪的一生,从他成为中国皇帝到被推翻,再到被囚禁并最终重新找到自己的自由和身份的故事。

在我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触动。

影片以一个历史性的背景为基础,向观众展示了溥仪作为末代皇帝的生活。

从整个电影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溥仪从权力巅峰到坠落的悲剧变迁,以及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追求。

该片的开篇以溥仪成为婴儿时的选定继承人开始,随后是他加冕登基的仪式。

这种富丽堂皇的场面无疑给了我一种皇权的震撼感。

然而,影片很快展现了溥仪在这种权力之下所遭受的束缚。

尽管他是名义上的统治者,但实际上他完全受制于权臣和政府官员的掌控,没有自主的权力决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溥仪渐渐长大并开始逐渐觉醒。

他开始对自己的处境产生怀疑,并试图追求更多的自主权力。

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往往被他身边的权臣所压制和干涉。

这时,我看到了溥仪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阴谋和冷酷的宫廷中,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始终处于一种困境之中。

影片中的饰演溥仪的演员通过出色的表演将残忍与无辜的混合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在电影中的表现让我感到他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不断变化的宫廷政治和外部环境使溥仪陷入了一个逐渐崩溃的局面。

尽管他做了一些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他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随着政治的变化和民众意识的觉醒,末代皇帝溥仪不得不面对他以前无法预料到的局势。

他被推翻并被囚禁在故宫,失去了作为皇帝的一切权力和地位。

这是他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刻,他必须重新认识自己并找到自己的自由和身份。

在故宫的囚禁中,溥仪经历了一段人生的转折点。

尽管他身陷囹圄,但他通过学习和反思,开始重新思考他的人生和中国历史的错误。

他不再视自己为朝廷的象征,而是开始强调自己是中国人民的一员,他的身份不再受约束和定义。

最终,溥仪赢得了自己的自由,重新回到了社会。

他走出了故宫,面对了全新的世界。

末代皇帝溥仪

末代皇帝溥仪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溥仪继承皇统,尊 慈禧太后为太皇太后。11月15日,慈禧病逝。12月2日, 溥仪在太和殿即位,改年号为“宣统”。这一年,溥 仪只有三岁。重于泰山的桂冠落在了他的头上,不知 这是恩赐还是苦难。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清朝廷一片慌乱。次年2月12日,清朝廷颁布《退位诏 书》,溥仪在位三年后退位。
谢谢 大家
1962年4月30日,溥仪结实了护士李淑贤,两 人结成姻缘,婚后恩爱有加。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患尿毒症离世。 溥仪作为中国最后一位皇帝,一生的功过是非 众说纷纭,有说他是不幸的,有说他是传奇的,也有 人说他是罪行累累的,但其实,作为旁人的我们又如 何能够对这段历史,对这个人给出正确的评价呢!
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被苏军逮捕,于1950年移 交中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了近十年。
被关押在战犯管理所里的日子,溥仪逐步学会 系鞋带、自己洗衣服等生活常识,参加简单劳动,还 写了我的前半生自传。
1959年秋,溥仪获得特赦。他终于自由了,并 且还获得了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他得到了一份植物 园的工作,从此可以为自己而活。
溥仪虽然已为退位,他仍然被允许住在紫禁城内, 照旧过着皇帝的辟大清朝,成 了溥仪重要的人生目标。1917年7月,封建军阀张勋拥立 溥仪复辟,这个11岁的少年第一次尝到了当皇帝的兴奋, 却在11天后被赶下台。
此后,溥仪和日本侵略者联手,希望借助日本人的 力量恢复清王朝。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日本在东北 地区建立伪满洲国,溥仪第三次登基。但,日本人却未 兑现帮助其恢复“大清”的许诺,溥仪成为了日本人的 傀儡皇帝。
末代帝王
——溥仪
历史的大河奔流不息,王朝一个 个建立,又一个个覆灭。与秦皇汉武 不同,溥仪的出名,是因为他为封建 王朝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观《末代皇帝》有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

观《末代皇帝》有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

观《末代皇帝》有感《末代皇帝》观后感
观《末代皇帝》有感
《末代皇帝》是一位意大利导演执导的中国电影,根据溥仪的回忆,用现实和过去的交叉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一生。

三岁的小溥仪登基时坐在比他大好几圈的龙椅上,慈禧告诉他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但是他只想离开皇宫回家,一个人在偌大的紫禁城里,没有父母的拥抱,没有兄弟的关怀,想获得皇帝的权利,也做不到。

紫禁城就像一个巨大牢笼,笼子里只有一个空有虚名的皇帝和一群陪他演戏的宫女,太监,官员。

后来的溥仪梦想恢复权利与地位去重振满洲国,不料被日本人利用,曾经饱受沧桑的帝国更是雪上加霜。

日本战败后,溥仪沦为战犯,接受新中国的改造,最后褪去所有的身份,成为普通人得到特赦,得到了他一辈子梦想的自由。

影片的最后,溥仪回到挂着禁止进入的紫禁城,他从龙椅下拿出当年放在下面的蛐蛐罐子向孩子证明自己当过皇帝,然后便消失了,这一年是1967年,溥仪在这一年去世。

影片最后的结尾在悲凉的音乐中结束,不禁让我感慨万千。

从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满洲国,再到监狱,溥仪充满悲剧感的一生让人唏嘘不已。

面对历史的车轮,即使是皇帝也无法把握历史的方向,他和我们一样,都是历史长河中的过客。

影片最后的蛐蛐,本应该在田野里,却被关在笼子里50年,溥仪的一生就像那只蛐蛐,被囚禁的一生。

末代皇帝电影鉴赏

末代皇帝电影鉴赏
摘自豆瓣末代皇帝影评总述影片上映后在全世界大获成功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其巨大的艺术魅力使西方观众深受感染而来到中国畅游紫禁城总述影片上映后在全世界大获成功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其巨大的艺术魅力使西方观众深受感染而来到中国畅游紫禁城thankforwatching
电影:末代皇帝
文法学院
15级劳动与社会保障 叶丰
伪皇宫
伪满洲国皇帝溥仪
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虏, 被带到苏联。
1950年8月初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 习、改造。
1959年12月4日接到毛泽东特赦令予以释 放。溥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1967年10月17日逝世,骨灰安放于八宝山 革命公墓,后来入葬于华龙皇家陵园。
身在历史中,我们无法知晓什么。
从紫禁城到满洲国,再到监狱。溥仪的一生,被历史牵绊着的, 就是这个万年皇帝。溥仪投靠日本人,是因为国民党背信弃义地 掘了满洲的皇陵,慈溪的尸体被撕成几块,脖子上的项链做了宋 美龄的结婚礼物。而他的决定背后,是日军哈尔滨的细菌试验厂。 这是他所不知道的。在监狱中的溥仪,看着记录片,惊愕的缓缓 站起。溥仪在满洲,也是坚决的回绝过日本人的无理要求,他在 国会上愤怒的说,满洲国和日本一样是平等的,只是没人听他, 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皇妃 文绣
文绣进宫那年尚不满14岁,还是一个天真烂漫
的少女。文绣在外论思想却远远超过婉容,她追求自由, 也很有勇气。皇后婉容欺侮文绣,皇帝总是偏 袒皇后,导致文绣出走,在当时封建势力核心 人物头上动了一把土,同时激怒那顽固存在着 的旧世界。当时有人把淑妃出走叫做“妃革 命”。 溥仪虽然采取多种办法调解,文绣断然 拒绝,经过双方律师磋商,双方协议完全脱离 关系,溥仪给文绣 5.5万元的生活费,文绣永不 再嫁,双方互不损害名誉。 文绣用这笔经律师、 中间人和家人克扣后所余甚少的赡养费办了一 所小学,亲身任教,终身未嫁,直到1950年因 病去世。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当过教师的皇 妃。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3 岁登基,成为新的皇帝,这是一个年仅 3 岁的孩子无法理解的命运。

在溥仪的记忆中,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紫禁城的高墙内度过的。

他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自由地玩耍,因为他是皇帝,他有着特殊的身份和责任。

6 岁时,辛亥革命成功,溥仪被迫退位,成为了紫禁城里的末代皇帝。

他看着袁世凯一步步走上自己登基时的宫殿,心中充满了无奈和迷茫。

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面对这个已经改变的世界。

母亲的去世让溥仪感到无比的悲痛,他想要骑着自行车出去看望,但却被守卫无情地拒绝了。

他无法踏出紫禁城一步,这是他的命运,也是他无法改变的现实。

选妃时,溥仪本选文绣当皇后,但却被“他们”挑了婉容。

他想要一个时髦的妻子,会说英语、法语,还会跳快步舞。

然而,他的愿望最终也未能实现。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他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

在皇宫里打网球时,溥仪被一群冯玉祥的兵逼宫,限其一小时内离开紫禁城。

他无奈地离开了这个他生活了多年的地方,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只有日本人愿意帮助我。

”“同时我意识到有很多中国人认为我是异族人,只是因为我是满洲人。

有一个反满同盟一直想要暗杀我。

”溥仪投靠日本人,是因为他认为只有日本人才能帮助他恢复皇位,实现他的政治野心。

然而,他哪里知道,这是一个陷阱,一个让他陷入深渊的陷阱。

在日本的扶持下,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成为了伪满洲国的皇帝。

他在日本的控制下,失去了自由,成为了一个傀儡。

他的行为引起了国内人民的强烈反对,也遭到了国际社会的谴责。

文革时期,溥仪在监狱中得到了挽救。

然而,当他看到曾经的监狱长被当成牛鬼蛇神批斗时,他还是冲了上去,为他辩护。

但他的行为却遭到了红卫兵的推搡和殴打。

在这部长达3 个半小时的电影中,我们看到了溥仪的一生,他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从一个皇帝变成了一个普通人,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

他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人民苦难的一个写照。

想想我们 80 年代后出生的这一代,我们的命运似乎与溥仪有所不同。

末代皇帝 观后感200字

末代皇帝 观后感200字

末代皇帝观后感200字《末代皇帝》是一部由伦敦电视台(ITN)于1987年制作的纪录片。

该片以“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经历为主线,通过揭示他童年时的封建教育、中国历史的变迁以及他成为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过程,展现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末路及溥仪个人命运的悲剧。

观看《末代皇帝》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触动和思考。

首先,《末代皇帝》通过生动、真实的影像资料和现场采访,让我似乎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穷困潦倒以及溥仪作为皇帝所处的境况。

片中展示了溥仪从小被封建体制束缚的画面,他被囚禁在紫禁城中,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

他对于国家大事一无所知,甚至对自己的身份意识也很模糊。

而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国内外的战争、革命以及各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使得作为一个皇帝,溥仪完全无法掌控局势,也难以改变中国的命运。

其次,《末代皇帝》通过溥仪的眼中,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国内的种种动荡,如战争、革命及分裂,形成了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溥仪的身份也成为了这个变革中的象征,他曾经被尊为天子,受封为皇帝,但当革命的浪潮涌来时,他不得不离开紫禁城,被废黜为普通百姓。

他的个人命运与中国历史的转折密切相连,这让我深感历史的无常和命运的残酷。

最后,《末代皇帝》引发了我对封建制度的思考。

这部纪录片让我明白,封建制度是一种极其不公平的社会体制。

在这个体制下,人们的命运完全由出身和家族决定,个人的才华和努力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封建制度不仅限制了个人的发展,也束缚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溥仪的命运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他由于自身缺乏能力和经验,无法顺利承担起皇帝的责任,最终被推翻。

封建制度不仅让个人辜负了自己的才华,也使中国社会陷入了长期的停滞。

通过观看《末代皇帝》这部纪录片,我对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封建制度的局限性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这部纪录片以真实的历史事实和细腻的叙事方式,让人们在感受历史悲剧的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思考和希望。

末代皇帝心得体会500字

末代皇帝心得体会500字

末代皇帝心得体会500字当我第一次阅读《末代皇帝》这部电影的剧本时,我震惊于这个少年皇帝的生活,也被他的遭遇和思想所感动。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末代皇帝的记录,更是一个有关于人类内心、成长和自我发现的故事。

在此,我想分享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这部电影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

在电影中,小溥因为被迫生活在象牙塔中而感到孤独和束缚。

他渴望的并不是权力,而是自由和真正的生活体验。

这种渴望在我这样的年轻人身上也很常见,我们总是为了未来的目标而牺牲自由和快乐,然而现实中的挫折和压力也让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我由此认识到:真正的自由是我们内心深处深深地渴望,或许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和目标,努力寻找和追逐我们心灵深处的渴望。

其次,我由这部电影看到了人类成长和改变的过程。

小溥最初生活在皇宫中,他没有机会体验普通人的生活,也不曾了解过世界的真实面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经过了许多心灵的煎熬和思想的探寻,最终成长为一位有责任和担当的男子汉。

这个过程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我们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依然能够成长和进步。

成长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需要有勇气去面对和接受挑战,也需要不断摆脱过去的阴影和负面因素,最终成为真正的自己。

最后,这部电影让我意识到了思想的重要性。

小溥不是一位出色的皇帝,他也没能维持自己的王朝,但他拥有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这点让他即使在困境中也能游刃有余。

例如,在电影中,他对于日本侵略者采取了有力的反击手段,保护了自己的领地,也丰富了自己内心的世界。

思想是每个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决策和抉择的依据。

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和完善自己的思想,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

总之,《末代皇帝》是一部富有思想和内涵的电影,它提醒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成长和不断寻找内心的真正渴望,这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

我深信,在不断追求和实践中,我们会成长为一位更好的自己。

末代皇帝观后感300字

末代皇帝观后感300字

末代皇帝观后感300字电影《末代皇帝》是一部带有深刻思考的作品,让我在观影后深感震撼和思考。

本片由贾樟柯执导,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生动展现了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

电影以溥仪登基即位为开头,展示了当时的紧张氛围。

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在年幼时即登基,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对政治和国家事务一无所知。

在他的统治下,国家陷入了混乱和衰败。

朝廷里权力斗争的阴谋重重,各方势力都在密谋着掌握皇权。

溥仪对于皇位的渴望与内心的挣扎使他成为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他很难找到自己的定位,被原本忠诚的人背叛,改换态度。

在他的身边,有一位名叫陈述的宦官,他是溥仪的忠实朋友和支持者。

陈述的形象鲜明地对比了溥仪的软弱和无能。

电影中有很多令人难忘的场景,比如溥仪和陈述在一起幽玩、游戏的场景。

陈述给溥仪提供了安全感和情感上的依靠,是他孤独生活中的一丝温暖。

而在溥仪的生活中,有一个女人出现了,她是玉田因为某种原因被送到宫中做陪嫁给溥仪,玉田与溥仪之间有着复杂而难以解释的情感。

这个情节反映了溥仪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困惑。

电影的剧情展示了溥仪的成长和转变。

他从一个无知无识的青年,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可控制和被利用。

他开始发现自己对国家事务的无能,同时也意识到自己身份的局限性。

他在逆境中逐渐成长,试图摆脱陈述的束缚,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地。

但是他最后还是被历史的大潮所淹没,在中国历史中只是一个渺小的角色。

《末代皇帝》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通过刻画这些角色的生动细致,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感同身受他们的内心世界。

溥仪作为影片的主角,他的软弱和无能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观众能够感受到他的迷茫和无助,同时也能够理解他试图挣扎出来的决心。

电影《末代皇帝》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政治和权力的思考。

它提供了一个可以让观众深思的场景,引导观众思考人类的存在和价值。

通过溥仪的故事,观众可以反思权力对一个人的影响和塑造。

末代皇帝观后感权力与孤独的王者之路

末代皇帝观后感权力与孤独的王者之路

末代皇帝观后感权力与孤独的王者之路《末代皇帝观后感:权力与孤独的王者之路》无数历史记载着权力与孤独的交织,而电影《末代皇帝》让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再次审视这个永恒的主题。

影片以真实人物溥仪的身份讲述了他从年幼被推上中国皇位到被推翻的整个过程,深刻展现了权力的虚幻和孤独的沉重。

观影之余,我深感权力与孤独之间密不可分的复杂关系,以及王者之路的坎坷与艰辛。

在电影中,溥仪从婴儿时被选定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他被推上宝座,享受了举国尊崇的待遇。

然而,伴随着权力的降临,孤独也不期而至。

他无法体验普通人的快乐与自由,处于被囚禁的状态,一切的决策和命运都被他人操控。

他生活在一个受限制、充满仪式和政治斗争的环境中,无法与外界真正接触。

这种特殊的身份让他深陷孤独,无法得到真正的人情味和亲情爱意。

与此同时,权力越大,孤独感也越强。

在溥仪的生活中,他很少能找到真正值得信任和倾诉的人。

身边的宫廷成员在权谋之中相互勾心斗角,溥仪不禁怀疑他们是否真心为他着想。

权力让他陷入了一个没有真诚友谊和爱情的孤独世界。

他渴望被理解和被爱,却始终无法如愿以偿。

与孤独并行的是残酷的政治争斗。

溥仪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和牺牲品。

他亲眼目睹了一个伟大王朝的覆灭,与之共存的还有自身地位的逐渐消失。

一度被供养的高墙和金碧辉煌的宫殿最终荡然无存,成为了残破的过往。

这种从权力巅峰到平凡普通人的转变,既是溥仪一生的负担,也是他孤独的延续。

权力和孤独的王者之路远非想象中的华丽和优越,它更多是一条坎坷与艰辛的道路。

溥仪并非自愿成为皇帝,他身上承载的不仅仅是权力的负担,更是孤独的沉重。

这种明星般的存在被囚禁,被利用,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即使在权力周围被人簇拥,溥仪始终无法摆脱孤独的束缚。

观看《末代皇帝》给了我一个深思的机会,令我思考权力与孤独的错综复杂关系。

权力虽然给予了人们影响他人的能力,但同时也剥夺了他们与世界真正连接的机会。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权力往往伴随着孤独和悲剧。

《末代皇帝》电影影评

《末代皇帝》电影影评

《末代皇帝》电影影评当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孱弱的时代,西方文明的强盛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以一种注重人性、提倡人权的面貌自居,深谙此道的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姿态给我们读解了中国近代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末代皇帝溥仪。

西方有一句话说:人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出生,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都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但一次又一次地以失败告终。

自出生皇室以来,他就注定拥有不平凡的一生,而处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末期,又决定了他人生的命运多舛。

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社会,普遍认为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导致了中国割地求和、丧权辱国的境地,清王朝已经被视为中国落后的最大根源,社会革命在所难免。

在这种环境中,溥仪仓促继位,以他冲龄之年,尚不能理政,更不能祈求他能实际解决社会矛盾。

宫墙外边风起云涌,而宫墙里边的小皇帝浑然不知,依然平静地度过他的童年。

小皇帝刚刚懂事,就发现自己已不再是全中国的主人,而在紫禁城中,他自己也无法事事做主。

他一开始就被中国的传统观念灌输为一国之君,但当自己真正想要实行君主的权利时,才发现自己甚至连自由的权利都没有了,这种矛盾深深地刺痛着溥仪。

一个想有作为而不能的君主,一位试图重新掌握自己命运的君主,一个渴望回家过正常生活的溥仪,导演贝托鲁奇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作为人的溥仪和他极不平凡的一生。

溥仪的出场是以一个战俘的身份出现的,他穿着和其他战俘一样平凡的衣着,没有特别的行动表现。

这种出场方式与传统西方电影中主角戏剧化的出场方式是极其不同的。

溥仪的出场是和其他战俘一样作为一个整体的方式出现的,唯一的突出就是在出现溥仪的近景镜头多停留了2秒钟。

导演一开始就以溥仪这种出场姿态告诉大家一个信息,溥仪和其他人是一样的,即使作为战俘,他也并没有比其他人有多重要。

(而实际状况可能不是这样,溥仪是被与其亲属、其余战俘和拘押者隔离开来,并在加强监视下送到向中国当局的移交地)而与这种情况相反的是,溥仪被接入宫继承大统的段落。

《末代皇帝》电影影评

《末代皇帝》电影影评

《末代皇帝》电影影评影片多角度切入,从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审视溥仪一生都被强权监控利用的无奈,以国人身份回顾这段国难连连的伤痛岁月,或是从微观的角度为这段对抗时代巨轮运转的个人挣扎而悲叹,都能让观众深深动容。

尊龙饰演的溥仪,固然是这位柔弱花花公仔的最佳人选,而溥仪斑驳的生平,也为这段人物传记增添了先天优势。

但最令人欣赏的,还是编导为溥仪卸下龙袍的功力。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与欲描写,展现了溥仪的人性。

他与母亲和乳娘的亲情、与皇后的爱情,以及与 Mr. johnston 亦师亦友的情谊,都让观众看到了溥仪的内心世界。

同时,溥仪作为傀儡皇帝的虚荣欲、对现代化和西化的盲目溺爱,以及对自由出走的欲望,也通过情与欲的描写一一展现出来。

这些情感的描写,不仅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溥仪的行为和决策,也加深了观众对溥仪的认同感,使我们对他后来的沦落深表同情。

此外,影片还利用比较和反差的手法,制作了多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冲突画面。

例如,在溥仪成为满洲国皇帝的登基之夜,他与皇后因傀儡政权的问题发生争吵。

溥仪让皇后先回房间,不要丢人,而皇后离开宴会厅前,当着众宾客假装兴奋地举杯高呼万岁,说完便在此起彼伏的万岁声中,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宴会厅。

这是一个虚荣与真情、权力与爱情的冲突。

还有溥仪在暮年终于获得自由,以平民的身份过着园丁生活时,买票进入紫禁城参观。

他想再次坐坐龙椅,却被一个小孩阻止,小孩告诉他自己是看守人的儿子,就住在这儿。

溥仪笑着应了一句:“我也曾住在这儿。

”这个场景中,由死命也踏不出紫禁城一步到最后得买票进城,本身已经是一个绝妙的分差设置,后来编导预设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小孩与暮年的溥仪碰面,立时触动了观众的怀旧之情,这种力量比那些老套的闪回更加强有力。

虽然电影里的中国人都在说外语,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反感的理由。

实际上,这与我们当下用粤语演绎古装剧并无太大区别。

因此,中国人,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人,请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末代皇帝观后感600字

末代皇帝观后感600字

末代皇帝观后感600字《末代皇帝》是由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执导的一部影片,该影片根据康帝溥仪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影片通过溥仪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的一生,以及他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日本侵略下的遭遇和挣扎。

观后感如下。

首先,影片通过溥仪的个人经历,向观众展示了中国晚清时期的衰落和封建王朝的末日。

溥仪出生在一个世袭的皇室家庭,却因为外力的干涉和内部的腐败,失去了皇储的地位,成为了一个被囚禁在紫禁城中的“傀儡皇帝”。

影片中展现的朝廷虚伪和贪婪的官员形象,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晚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无法挽回的局面。

其次,影片通过溥仪与其他人物的交往,表现了他在生活中的孤独和无奈。

影片中,溥仪与他的家人、太监和后妃之间的交往被描绘得非常细腻。

他与母亲的亲情、与养父的关系以及与妻子的感情,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溥仪与李莲英之间那种良好的沟通和互相扶持的感情,让人不禁为他们的遭遇和命运而感到心酸。

最后,影片通过溥仪的成长和变化,展示了一个人在困境中的心理历程。

影片中,溥仪虽然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宫廷教育,但在面对外界的干涉和压力时,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无力和渺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在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试图去改变和挽救这个即将崩溃的王朝。

虽然他的努力最终没有得到成功,但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找到了内心的平和和释然。

总的来说,影片《末代皇帝》通过细腻的剧情和优秀的演员演技,成功地揭示了晚清王朝的衰落和中国社会的变革。

同时,通过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触动了观众对于权力、家庭、爱情以及人生价值的思考。

这部影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也思考自身的命运和责任。

2021年公务员《判断推理》通关试题每日一练带答案含解析_41194

2021年公务员《判断推理》通关试题每日一练带答案含解析_41194

2021年公务员《判断推理》通关试题每日一练带答案含解析1:一般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在下达任务时,只发布一般工作指示,而非指派特定的事务,允许下属自己确定行动方案,并能够进行创造。

以下不属于一般授权的是〔〕。

单项选择题A、柔性授权,即领导者对工作具体支配,仅指示出一个大纲或轮廓,下属可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地处理工作,有比较大的自由B、模糊授权,即授权者一般不明确地说清工作的事项与范围,只指示所要到达的任务和目标,被授权者自由去选择完成的具体途径C、惰性授权,即领导者把自己不愿做的纷乱繁琐事务交托给下属D、刚性授权,上级对下级的工作范围、内容、应到达的绩效目标都应有具体规定2:销售火爆的iPad2位于成都的制造车间发生爆炸,整条生产线被炸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一些经销商认为由于生产线瘫痪iPad2会出现供货紧急的状况。

假如此时抢购大量ipad2就可以在市场供货缺乏时以高价售出,获取高额利润。

以下哪项假如为真最可能让这些经销商的愿望落空?单项选择题A、很多iPad2的用户认为相比于上一代产品,iPad2并没有太多的创新B、iPad2主要由深圳的生产线生产,并且这些生产线完全能够独立满足市场需求C、如今市场上有大量iPad2的存货,能够满足很大的市场需求D、由于日本地震.iPad2的很多零部件的供应出现了问题3:某单位举行“庆祝建党9HD周年〞学问抢答赛,总共50道抢答题。

竞赛规定:答对1题得3分,答错1题扣1分,不抢答得0分。

小军在竞赛中抢答了20道题,要使最终得分不少于50分.那么小军至少要答对〔〕道题。

单项选择题A、16B、17C、18D、194:大山中学全部骑自行车上学的学生都回家吃午饭,因此,有些家在郊区的大山中学的学生不骑自行车上学。

为使上述论证成立,以下哪项关于大山中学的断定是必需假设的?单项选择题A、骑自行车上学的学生家都不在郊区B、回家吃午饭的学生都骑自行车上学C、家在郊区的学生都不回家吃午饭D、有些家在郊区的学生不回家吃午饭5:①研制胜利②确定目标③申请科研经费④刻苦钻研⑤投入生产单项选择题A、①一③—②一⑤—④B、②一①—④—③—⑤C、④一①—⑤—②—③D、②—③—④—①一⑤6: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纷类正确的一项是:单项选择题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④,②⑤⑥C、①④⑥,②③⑤D、①③⑥,②④⑤7:政治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单项选择题A、休息权:劳动权:生命权B、固态:液态:橙汁C、衣服:羽绒服:衬衫D、企业:政府:领导8:苦瓜:西红柿:葡萄单项选择题A、西瓜:冬瓜:香瓜B、毛巾:浴巾:牙膏C、汽车:自行车:火车D、电冰箱:电视:空调9:请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肯定的规律性〔〕。

《末代皇帝》电影中小学观后感5篇

《末代皇帝》电影中小学观后感5篇

《末代皇帝》电影中小学观后感大全(1) 《末代皇帝》以一个西方人视角和手法,讲述了一个中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也许称不上传奇,但从称帝伊始的清朝从衰败步入灭亡,群雄割据军阀混战的民国,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罕见的经历了三起三落的人物,更重要的,他曾经是一位被四万万中国人信仰和膜拜的皇帝。

而这个无权选择的特殊身份使得溥仪自从见到慈禧太后那一刻起便成为了中国历史的见证者和牺牲品。

一生功过,自有公益,但以一个最普通不过的人的角度来看,溥仪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唏嘘。

因为,他首先是一个人。

贝托鲁奇将溥仪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拆解,组成了彼此交替错综的篇章。

从蹒跚学步时被迫登基,到风烛残年时步履蹒跚地最后一次坐上皇座,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是大清王朝大势已去的黄昏,同时也是中华民国充满希冀的黎明,他以一个特殊的身份参与了一个国家在剧变中改朝换代的重要过程。

人们对于溥仪有着种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他是背叛国家的卖国贼,有人则同情他作为一个被剥夺权力的君主颠沛流离的命运。

但在“历史”与“故事”之间,贝托鲁奇选择了后者。

“在紫禁城,为了展现紫禁城的宏大和壮阔,贝托鲁奇使用了大量的广角镜头:溥仪从未获得过阳光的直照,他总是处在阴影中。

在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终同外界隔绝的,稍后,当他从老师庄斯敦那儿学到的东西愈多,我们就愈来愈多地感到阳光照着他了。

光与影的博斗也就逐渐展开了,就像意识和无意识在你身上展开了搏斗一样。

”而最终,随着溥仪带着恐惧被迫离开自己穷尽一生想要逃离的紫禁城之后,光线如同命运之神的无常一般又逐渐变得吝惜起来:“在满洲国那部分故事中,当他被日本人充当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梦想着重返自己的帝国时,阴影几乎又笼罩了整个画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时代一样,后来,在监狱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

愈是他懂得许多事情时,光和影也愈来愈趋向平衡,他应该在光和影完美无缺的平衡中,在平稳的色调中了结你的一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末代皇帝》——身份即是我一生的牢笼DoMoDoMo专栏作家谢谢你关注《末代皇帝》——身份即是我一生的牢笼来自专栏宣纸三尺三28 人赞了文章为你朗读11 分钟1985年,古老的中国刚结束了动乱与浩劫后不久,自上而下的拨乱反正,试图重新将一切拨回应有的轨道上。

为了向世界展示开放的胸襟,中国政府拿出了前所未有的态度:不仅通过了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关于拍摄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传记电影的请求,更是在拍摄上以官方姿态给予巨大支持,让该片成为了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在故宫博物院实景拍摄的非纪录片电影。

大师们也不负重托,1988年第60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末代皇帝》9项提名全部获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原创音乐等多个重量级奖项皆收入囊中。

一部由意大利人执导拍摄,日本人和美国人协同谱曲,第一对白为全英文,讲述一个人中国人一生故事的影片,获得了当今中国电影人做梦都不敢奢望的巨大成功。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最成功的中国题材”外国电影。

人物传记电影一直以来都倍受各大电影节评委的青睐,毕竟上帝才是那个最高深莫测的编剧,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是一个值得被讲述的故事。

何况溥仪以皇帝的身份,亲身经历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巨变,满清末羿、国民革命、张勋复辟、日本侵略、伪满洲国、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建立,甚至还看到了那十年浩劫的开头,可谓是风起云涌的一生。

其中任何一张切片,都足够拍成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了,要怎样把如此波澜壮阔的一生,在短短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展现出该有的深刻味道,是创作者面对的第一个挑战。

提起皇帝,老百姓心中的第一个反应,自然是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绝对权威,以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生杀予夺为所欲为,我们自己拍摄的大量宫廷戏中的皇帝,也基本没有跳脱出这种单方面任性的想象。

他们更像是一个个为了推动历史事件按照原本的记载去顺利发生的提线木偶,我们很少能记住他们清楚的,独一无二的脸。

意大利人也有过帝王,罗马帝国一度将地中海划为了自己的内海,但那已经是太过久远之前的事情了。

他们已经不再下跪足够长的时间了,所以他们可以自然地去平视曾经的伟人们,把他们视作凡人。

对于溥仪,这位远方的中国人,同样如此。

在明确了从一个人的视角去了解一个人这个前提之后,本片的主要矛盾也就应运而生了:溥仪到底首先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皇帝?影片中的旁人,甚至在很多观众的眼里,他首先都是一个皇帝,但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无疑是他首先应该是一个人。

片中所呈现的溥仪,本身正是在这种抉择中挣扎,在儿时,他不想当皇帝,他想当个普通的孩子;在离开了他视为牢笼的紫禁城和皇帝身份之后,他却又想重新成为那个世界的主宰。

溥仪自己,到底是想当个人,还是想做个皇帝呢?他这一生,所求为何?可有所得?可有憾恨?自不朽的《公民凯恩》那朵“玫瑰花蕾”之后,人物传记电影采用倒叙的方式进行展开,已经是一种非常经典且充分体现电影操纵时空媒介特性的呈现方式。

《末代皇帝》采用的也是立足于溥仪出逃未遂被押送至战犯改造所的时空,以溥仪自己的回忆,看守所中的供述坦白,以及庄世顿那本《紫禁城的黄昏》作为引子,插叙展现他从3岁开始的皇帝人生。

人物传记片,尤其是名人传记片,由于知名度太高,很难形成足够的悬念勾着观众紧张地往下看。

这种开头更多的是增加那种真实时光所带来的,关于历史的厚重感。

而落到实处能够让观众们保持注意力的,就必须是极尽翔实的细节。

比如前阵子的《至暗时刻》,让丘吉尔栩栩如生的,不仅仅是那激情澎湃的演讲,还有床下的橘猫,离不开威士忌和雪茄的手指,第一次坐地铁的羞怯……一个人的一生也许只是史书上短短的一行字,但那几十年,也是一天又一天挨着度过的。

说回到本片,《末代皇帝》则是用影史上数十年难遇的绝佳开头,只用了十多分钟,就足够让观众拜服。

片子的一开头,面如死灰的溥仪从火车上被押解下来,昏暗的站台上面无表情的士兵整整齐齐好似机器,一个声音告诫他们不准说话,按着要求往前走,去往指定的地方。

候车室内,几个人认出了坐在角落里的溥仪,他们跪下来,叫他“皇上”。

溥仪慌张地躲进了开水房里,反锁上了门,镇静地把开水倒在洗脸池里,割开自己的双腕,大片殷红的鲜血开始在水中绽放,蔓延,这浓烈的,充满生命气息的色彩,直击人的灵魂,期间没有一句台词。

他就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为什么他要自杀?意识模糊中,溥仪依稀听到门外警卫急促的敲门声和呐喊,童年尘封的记忆忽然变得清晰,他以为自己就要死去,过去的种种,将要像走马灯一般从眼前转过。

那是他三岁那年的一个晚上,曾经是他的家的王府内,朱漆的大门被人拍得山响,“开门!开门!”那个声音也是那样喊着。

就在那个晚上,他被迫同亲生母亲分离,被乳母抱进轿子里,急匆匆抬进了紫禁城。

他的一生,从那一刻起,掉入了命运的漩涡,身不由己。

用相似情景进行蒙太奇转场是大二课本上就有的内容,但这中间情绪的把控,巧妙的叙事连接,从临死到出生开始的时空转换,绝对是大师级的手笔。

皇宫大殿内坐着的僧人宛如塑像般一动不动,一切都静止下来,像是希望时间就此过得慢一点。

只有小溥仪在黄昏般沉暮的光影里好奇地走来走去,病入膏肓的老太后慈溪跟溥仪说自己即将死去,从今往后,溥仪是下一个皇帝。

溥仪并不明白这发生的一切意味着什么,当老人咽下夜明珠以后,他跑过去问爸爸,我们什么时候回家。

父亲向他跪了下去,毕恭毕敬,那是一个臣民对皇帝应有的本分。

从那一刻起,溥仪成为了皇帝,他将不再有父亲,紫禁城将是他的家,他将是这里唯一的主人。

站着的儿子与下跪的父亲,死去的太后与新生的皇帝,历史的交错,就在这光影一瞬间。

登基大典上,小溥仪穿着不那么合身的龙袍,不耐烦地站在硕大的龙椅上甩着袖子玩,生父为了哄孩子,口无遮拦地说了一句“就快完了,就快完了。

”孩子被门口飘动的正黄色幡布吸引,他跑向了那扇门,追逐舞动的光影,像是金色的梦,帝国的皇帝,就这么从太和殿的正门口走了出来。

孩子并不知道,在门的那一边,是成千上万的文武百官,是现实世界里天经地义的法则,俯首跪拜在他面前的,是属于皇帝的天下:近千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上亿的子民,风雨飘摇的江山社稷,一切的一切,都系在了这个三岁孩童的身上。

哪怕皇帝就从自己身边走过,官员们也没有一个人转脸看过他,依然如同机械一般地,在太监的指令中,一遍又一遍,向着太和殿的方向,向着至高的权利,跪下,叩首,跪下,叩首。

好像皇帝就不是一个人,更不可能是眼前这个孩童。

溥仪并不明白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他更关心的,是循着声音去找那只蛐蛐儿。

他还只是个孩子,就已经被他们当成了皇帝。

据说这段一分多钟的戏动用了上万名工作人员,服装道具,加上现场排练,总共花去了近一周的准备和拍摄时间,连英国女王访华期间都由于剧组的拍摄优先权,致使伊丽莎白二世未能参观故宫。

但这些功夫真的花得值!三流导演靠念旁白煽情,二流导演用台词抒情,一流导演拿画面讲故事,而真正的大师,可以将影片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去感知那个梦中的世界。

偌大古老的帝国和年幼懵懂的孩童,历史、宿命、梦、现实……一切都在这里面了,哪怕仅仅是这个开头,也足够动人。

它太美了,真的太美了。

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或许可以接受父亲长期的缺席,但母亲的陪伴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在被送进紫禁城的那个慌张的深夜,是阿嬷乳汁熟悉的味道,给了小溥仪一丝丝的安全感。

慢慢地他终究明白了,自己再也回不去那个曾经的家这个事实。

所以溥仪仍然贪恋着乳母的味道,那是他曾经熟悉的,家的味道,母亲的味道。

用这样的方式,溥仪表达着自己不想长大的愿望,几年过去了,他仍不认为紫禁城是自己的家。

奥斯卡有自己的铁皮鼓,溥仪却只能在老太妃们的西洋镜下发泄自己的欲望。

她们是先帝的妃子,以后的结果只能是每天在冷宫里坐船,听戏,永远重复这种毫无欲望可言的生活,直到死去。

囚徒最见不得的,就是别人拥有太多自由。

所以她们将阿嬷送出皇宫,逼迫溥仪长大,接受这个家,和他身上的权力。

Where Is Armo? - 坂本龍一- 单曲- 网易云音乐图标这首《Where is Armo?》是本片所有原声里我最喜欢的一首,作曲者坂本龙一自己还在片中饰演了伪满洲国映画协会理事长甘粕正彦,颜值颇高。

整首曲子布满了那种从脚底渐渐蔓延,侵袭全身的,好似流沙一般的哀伤,慌乱,最后终于演变为愤懑、不甘和绝望的呼号。

配合小溥仪一个人在紫禁城高高的红色围墙中间孤单奔跑着身影,太揪心了。

要成为一个皇帝,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多,太大了,他甚至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就没有了妈妈。

现在说起日剧都是“日剧跑”,这种长镜头配合奔跑的情节,真的很容易把观众的情绪给带起来。

比如我看《劳拉快跑》的时候,后半程都几乎要站着看了。

大学有一个八分之一满族血统的室友,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那时候我老打趣说他的下半身)就是他借给我看的,因为这个镜头,去故宫参观的时候还专门去太和殿广场旁边的这条巷子拍照呢。

几年之后见到生母,溥仪已经学会冷漠地说出自己已经不记得母亲的样子这样伤人的话来保护自己。

在那个孤家寡人的位置上,他最先明白的,就是只有不去付出感情,才能避免受到伤害。

权力是他新的玩具,他以为在这里的任性放肆,就是为所欲为。

母亲的死讯还是刺破了他逞强的面具,溥仪骑着庄世顿给他的自行车,想去到母亲身边。

他长大了,这次比上次走得更快一些,他已经走到了门口,亲眼看到了宫门之外的阳光和景色,但那扇门还是在他面前关上了。

他们跪在他面前,继续演着皇帝可以心想事成的哑剧。

溥仪觉得这些人都是骗子,哄他作皇帝,却把他当作孩子关起来,在这个巨大的笼子里,他和那只老鼠一样,从来就没有自由。

所以他要长大,去结婚,证明自己已经是个男人,这样就可以亲政,当真正的皇帝。

起初溥仪并不喜欢自己的皇后,因为那不是自己选的,以为这个比他高半头,年长三岁的女人,会是控制监管自己的新家长。

新婚之夜,他揭起盖头的时候她冲他笑了,他的心动了,从此以后,他有了妻子,有了家。

PS:陈冲和后面扮演成年溥仪的尊龙两位演员在本片中的表演绝对值得肯定,没有表演类的奖项个人觉得还是因为当时外国人对中国演员太不熟悉了。

年轻的皇帝也曾经有过万丈雄心,以为自己可以力挽狂澜重拾河山。

但激情很快在二女同眠的春宵美景和监守自盗的下人们放下的冲天大火里烟消云散了。

在古老的中国,人多势众的一方就是真理,法不责众的传统让他连敌人都找不到。

溥仪连这小小的紫禁城门都打不开,又怎么可能够得着天下。

他不再把自己当做皇帝,过起了贵公子一般的潇洒生活。

直到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溥仪和妃子们在太和殿广场打着网球,军阀的部队带着枪杀上门来,勒令他一个小时之内搬出紫禁城,他终于离开了皇宫,真的不再是皇帝。

天津的生活与想象中的一样惬意舒适,溥仪终于自由了,除了权力,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

溥仪原本以为自己会这样潇洒浪荡地过完一生,哪怕文秀的离去也没有令他伤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