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1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 雁门太 守行》
诗句赏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联:写景又叙事,写敌我两军的态势。 前句用象征(夸张和比喻)手法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 危急形势。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
“压、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 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 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 雁门太 守行》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 烈?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 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 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 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 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2.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1分) ,渲染敌军 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1分) ,赞美守军将士 的高昂士气(1分) 。
3.在色彩和形象上(1分) ,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互映衬(1分) ,渲染了紧张气氛(1分) 。
4.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 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 出来。“开”,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和维护国家 统一的无畏精神。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 雁门太 守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 雁门太 守行》
1.用自己的话再现“角声满天秋色里,塞 上燕脂凝夜紫”所描绘的景象。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 那悲壮的号角声呜呜咽咽地响起来。晚霞映 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 凝结在大 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11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11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诗意。

2、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

3、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主义情感2.难点:理解诗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三、教学方法采用听诗歌范读、展示图片、讨论、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风格独具的诗人。

下面老师讲个故事,大家猜一猜他是唐代的哪位诗人?他一生致力于吟诗,每次外出都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每得到好的诗句便投入锦囊中,暮归整理成诗。

一次他带着自己的诗卷去拜访韩愈,当看门人把他的试卷呈给韩愈时,韩愈不看则已,一看就拍案叫绝,同学们猜到了吗?他是唐代的哪一位诗人。

这节课我们学习李贺的那首令韩愈拍案叫绝的诗歌《雁门太守行》(二)学习新课1.展示学习目标2.作者介绍3.展示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4.听读诗歌,画出诗的朗读节奏5.理解每句诗的意思a: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2)分析“黑”、“摧”二字炼字的精妙之处(3)这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b: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2)“角声”、“凝夜紫”是分别从人的哪种感官来描写的?写出了怎样的战地气氛?C:分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2)分析“半卷红旗”和“声不起”的含义(3)“临易水”用了什么修辞?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d:分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2)分析“黄金台”的含义及修辞(3)分析最后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6.总结归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绘了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6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6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

2、学习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3、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4、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学习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赏析本诗艺术特色,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授课时数:一课时课前活动导引: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2)结合注释初读诗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讲述故事,引入《雁门太守行》。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唐朝的某一天,一位18岁的少年从近郊昌谷来到城中,带着自己的作品拜谒韩愈。

因正值酷暑,韩愈倦极思睡,衣带已解,闻报后想推辞不见,可是一打开诗卷,立马就来了精神,首篇《雁门太守行》的开首两句就使得韩愈惊叹不已。

他立即束带出见,请少年到室上座。

他们叙说良久,大有相见恨晚之势。

这位少年是谁呢?(李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贺及他的《雁门太守行》。

二、解诗题。

1、过渡语:要赏析一首诗歌,首先我们得来解诗题。

从课本中哪个部分可以得到关于题目的提示?(课下注释1)(大屏幕出示)“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明确:从体裁上来看,这是一首乐府诗。

2、过渡语:相传这首诗写于李贺17岁时,如此年轻的李贺为什么要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边塞诗呢?插入诗歌背景介绍:(大屏幕显示)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这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战争的诗。

明确:从题材上来看,这是一首边塞诗。

过渡语:让我们走进诗歌的字里行间,看看年轻的李贺到底在诗中写了些什么。

三、读诗韵。

1、观看朗诵视频。

2、生自由读朗读,读准字音。

3、请生读,再请一人评价,师纠正字音。

4、师提问:七言诗的节奏一般为?(明确:四三或二二三)5、齐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清节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材解读作者介绍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

河南福昌人,(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

他幼年丧父,跟寡母过着“衣如飞鹑马如狗”的窘困生活。

李贺自幼聪慧过人,但要改变卑微处境,施展自身才华,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唯一的途径是参加科举考试而“登堂入仕”。

18岁到东都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扬。

据《摭言》记载,李贺以诗卷拜谒韩愈,韩暑卧方倦,欲使阉人辞之。

后韩愈开其诗卷,首乃《雁门太守行》,读而奇之,乃束带出见。

李贺拜见韩愈时把此诗放在首篇,由此可见李贺对此诗的珍爱。

此诗在诗人的心目中应是最能体现其思想情感的代表作。

21岁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击,说李贺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之“进”同音,犯家讳,依据礼法惯例,应避讳不得参试。

尽管后来有韩愈这样的大人物为其奋臂直呼,写下了著名的《讳辩》,辛辣地反驳:“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结果仍无济于事。

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利,断绝了仁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

后经人推荐,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

年仅27岁,就病卒家中。

李贺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

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李贺题跋像[1],暮归足成诗篇。

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内心悲愤和不敢直言的矛盾撞击,决定了李贺诗歌创作只能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来含蓄地吐露自己的复杂情感。

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就必然融合奇特的想象,更带上抑郁低沉的悲郁色彩。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10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10

品场面之妙,感英雄情结——《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及课文解读本课的《雁门太守行》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是第六单元24课“古诗词五首”的其中一首诗歌。

本课几首诗词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根据教材的提示,几首诗词的学习,应注重对学生诗词感悟能力的培养,注重练习诵读,积累名句,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朗读诗韵”和“品读诗意”两个主要环节,以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

此外,针对本诗《雁门太守行》而言,这是李贺的经典诗作,才华横溢的他,17岁便写下此诗篇,他虽然没有到过真实的战场,却凭借丰富的想象构建出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从而表达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其战争场面的描写更不落俗套,不写千军万马;处处表现人的英雄气概,却没有一处特别写人,实属巧妙!此外,李贺是一个运用颜色的高手,在诗歌场面的构建中,巧用浓烈的色彩,使场面视觉艺术效果更加明显。

因此,本课在构思时,主要通过“品读诗意”以及拓展的“细读赏色”两个环节,来鉴赏本诗的艺术效果。

从情感升华方面,通过对李贺诗歌的意境之美,感受李贺的才华以及他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从而感悟一代文人的英雄情结,课后推荐一组边塞诗来加深对唐朝文人英雄情结的了解,感悟唐朝盛世文人志士的崇高理想抱负。

二、学情分析本班为我校八年级2班的学生,经过初一以来的学习,对诗词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在以往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习:1、知人论世,识风格;2、读题文,知内容;3、抓意象,赏意境;4、综全诗,悟情意。

因此,学生课前根据这个预习提纲进行预习,完成预习作业,从预习检测看,大部分同学都查阅了李贺的资料,对诗人和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都能读懂这首诗是写战争场面的。

但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具体诗句的理解还存在疑惑,对诗歌的意境的“美”还缺乏认识。

因此,结合本课的解读和学情分析,以诵读积累和品读鉴赏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解决学生课前预习的提出的困惑,熟读积累,感悟本诗的艺术效果。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深入赏析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二、教学新课
雁门太守行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
授课老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拔;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背诵这首诗。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英年早逝③诗鬼④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字。

(李贺)
二、走进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李贺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

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

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

在李贺的短暂生
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爱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

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

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雁门太守行》。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内容多述边城征战之事。

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

太守,古代州郡长官。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四、朗读诗歌,体会韵律美,理解诗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jiǎo sài yān zhī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 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 ié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自由朗读
2、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
3、听录音朗读,并进行朗读指导。

4、齐读诗韵:读准字音与节奏。

明确:1-2句紧张、壮烈。

3-6句凝重、悲壮。

7-8句坚定、豪迈。

5、解读诗歌大意(请个别学生分享)
明确:
首联: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颔联: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
浓艳得如紫色。

颈联:半卷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尾联: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五、精读诗歌,赏析诗句,感受意境美
思考: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天的时间里
加以表现。

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

明确: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唐军的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起
来。

明确: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
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
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赏析诗歌(学生讨论回答)
李贺的诗在风格上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变换缤纷,刻意创新。

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诗歌鉴赏技巧来品一品这首诗。

(任选一个方面来赏析)•鉴赏诗歌的技法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
•炼字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描写手法(正面、侧面、动静、虚实、感官角度、视觉位置角度等)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分析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明确:
①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
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②这句中哪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字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③您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
明确: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过渡: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分析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明确:
①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色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斜的很壮美。

②“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或长城附近。

“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

“夜紫”指紫色的晚霞。

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过渡: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军夜袭敌军阵地,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
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分析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明确:
①“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②“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

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分析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明确:①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揽贤才的典故。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期燕昭王所筑,台上放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如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等,画面色彩斑斓,显得奇异诡谲。

六、知人论诗,体会诗歌情感美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

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

河北诸镇为祸尤烈。

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

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七、朗读诗歌,探究诗歌主旨
1、《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2、总结并朗读诗歌
此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

色彩凝重,景物鲜明,
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八、扩展延伸
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北宋·苏轼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南宋·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
九、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2、想象扩写
诗歌是想象的果实,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
① 展开合理想象,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
烈。

② 字数在1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白天)对峙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傍晚)交战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
(夜里)偷袭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侧面)
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用典,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