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的时空维度
培养时空观念,提升历史思维——初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
教学篇誗方法展示培养时空观念,提升历史思维———初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文|李元平历史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历史课程既能使我们认识历史,又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
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其学科核心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学中的时空观,就是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理解历史事件的关系与发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历史课程的教学已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多维培养能力与感情”的方向转变。
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中学历史教师要根据新的教育观念,不断地进行教育方式的革新和改革,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观念的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观。
一、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意义(一)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历史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常识,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历史课程对学生理解历史深度和把握层次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于时空的差异,对于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事件,如果学生时空观念不强,理解起来无疑十分困难。
因此,学习具体历史时,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促进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掌握历史的发展轨迹,使学生更加很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
学生在形成时空观念的情况下学习历史,会更加自信,更加容易理解历史,也能够以更加全面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探究其中的历史意义。
(二)有利于构建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时空观念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把历史教材的学习内容划分为三个专题,分别是政治、经济、文化,这有利于学生分类学习历史,但是由于将整体历史知识“肢解”,学习时容易出现不连贯的情况,这并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发展框架。
而对学生进行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把历史事件相互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联系的历史发展整体,并丰富相应内容,把互相独立的小事件串联成历史发展的脉络,将课本上的静态历史知识转化为脑海中动态的历史发展。
课堂教学的时空观1
三种教学空间
其二,马蹄型课堂空间
教师
▲
○
○
○
○
◎
◎
◎
◎
●
●
●●
●●
三种教学空间
其三,分组型课堂空间构成
●
○
○
◎
◎
教师 ▲
●
○
○
◎
◎
◎
◎
●
◎
◎
○
○
●
●○
○
●
○○
●
三种教学空间
马蹄组合型课堂空间构成
教师 ▲
○
○
◎
◎
●●
◎
◎
○
○
●●
○
○
◎
◎
●●◎◎○来自○●●“教学时空”教化作用案例分析
(二)学生发言顺序的时空教化意义
课堂教学的时空观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前言: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校本教研中的“小高中低” 专业努力——效益难续
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自主”
情境学习理论
教学时间
教学空间
主要内容
1
课堂教学时空观的基本理论
2
课堂教学时空的教化意蕴
3
课堂教学时空教化作用案例
4
课堂教学时空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
一、博尔诺夫的教育时空观
(二)时间观的教育学意蕴
忍耐
在与时间步调一致中生活
反思
正视并超越历史
不安中充满对未来的信任
希望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启示
忍耐
↓ 惜时、耐心
反思
↓ 批判、总结
希望
↓ 积极、乐观
课堂教学“三心曲”
教学媒体变革对课堂时空结构的影响
・
5 ・ 7
吉顺育 : 教学媒体变革对课堂时空结构的影响
小的动作 , 产生很大 的效应。技术放 大了个体行为的 f 间的事件在课前完成 , 比如板书 , 将本来要解 释的抽
:
二 、 堂 时 空 的 压 缩 与 延 伸 课
在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讨论中 , 两个高频概念就是 l
1 堂空间的延 缩 . 课
“ 传统课堂” “ 和 现代课堂” 。在人们的意识中, 很容 !
出 子类教学媒体在民众的意识中代表着现代化
易将这种划分联想到过去和现在 , 其实传统和现代绝 I 的新事物 , 比如一 些学 校的门 口会挂着 “ 电化教育示 不是依照 自然时间的顺序进行划分 ,不能将传统 、 I 现 范学校 ” 之类 的牌子。加之我国教育行 政管理部 门的
代简单地等同于过去、 现在。 从时空维度看待传统、 I 现 大力推行, 教师作为思想活跃的群体, 对于新事物的 代 的关系 , 可以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重要 问题获得一 f 接受 以及务实精神 , 比社会 的平 均水平更 高 , 在深层
个新 的解释 ,从 中可 以看到时 间和空间是如何 “ ・ 参 精神结构上 , 有着 引领社会潮流 的欲望 。教师在教学
《 学与 管理 》 教
20 0 9年 1 月 2 1 0日
教 媒 变 对 堂 空 构 影 体革课 时结的响 学
⑩江 苏徐 州工程学院 吉顺育
Il 、 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媒体作为一个新 I 重要特征 ,就是它对未来的开放性和对空间的开放 IJ , 要素介入课堂教学系统 ,给课堂教学的问 I 所谓对未来的开放性, 性。 就是说, 它的时间之矢是射
时空观念的重要维度——时间与空间的辩证统一
2020年第23期 N o.23,2020历史教学H istory T e a c h in g总第852期S u m N o.852时空观念_要纟謎一_骑關辩证统-沈克学(江苏省昆山中学,江苏昆山215316)[关键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素养,中外历史纲要[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57-6241(2020)23-0043-08《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
它是在特 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 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 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 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J依此可见“时空观念”的三个重要方面:本质属 性——意识和思维方式;方法论——时空联系;目的论或价值论——史事理解。
其中,时空联系 方法应是达成该素养的关键,它决定着能否理解 史事,能否形成这样的意和思维方式。
教学实践中,时空联系常见为利用历史年 表(常常又表现为时间轴——笔者注)、历史地 图等方式来揭示历史事物的时序性和广延性,在形式上把时空对应于历史时序和历史地理的 客观经纬。
如此对于时空概念的理解并不深人,因为忽视了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实际上是一 种简单化的时空观。
从五大核心素养的关系来 说,唯物史观素养是诸素养达成的理论保证,® 对时空观念应有内在的“规约”。
鉴于“历史唯物 主义的时空观是时间性和空间性相统一的辩证 时空观”,®因而关注时间和空间的辩证关系理 应是贯彻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达成 时空观念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
一、唯物史观视野中的时空时空是认识社会历史的重要维度,时空观 念规范和制约着人的认识。
马克思正是立足于 资本主义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从时间和空间 的辩证统一关系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行规 律,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从 而创立了唯物史观。
历史课程目标中“时空观念”的理解维度
本 身原 本 在实 践 上分 开 的 东西 放 在 一起 , 将 不 同时 空 中 的历史 纳 入 统一 时 空 范 围加 以考 察 , 让 历 史 永 远保 持着认 知 过去 、 关 注现 实 、 探 索未 知 的张力 。 因
此, 历史是发生过 的历史 、 存 留下来 的历史 、 被认识 的历史和叙述 出来 的历史这 四种历史形态的综合 。 这就 内在决定 了历史具有客观性 、关联性 和价值
空” , 是一 种 客 观 的存 在 , 如 牛 顿经 典 物 理 学 中的 时 空是“ 一 切事 物 的贮 藏所 ” [ 1 ] , 费尔 巴哈 认 为 “ 空 间 和 时 间不 是 现 象 的简 单 形 式 , 而 是存 在 的 …… 根本 条 件” 闭, 把 时 间 和 空 间看 成 是 物 质 运 动 的形 式 , 强 调 时 空 的客 观 实 在 性 ;马克 思 对 传 统 时 空 观 进 行 改 造, 认 为人 类 实 践 是 对 自然 的人 化 , 时 间 实 际 上 是 人 的积 极存 在 , 人类 通 过 实践 创 造 了社会 生 活 的时 空, 时空是 人类 实 践创 造 的产 物 。在 社会 时 空观 下 , “ 实 践 活动 在 时 间上 的展 开就 是 人 类 发展 空 间的 创
时空 , 是人 的时空 , 是文化 的时空 。如“ 荷马时代” 、 “ 康乾盛世 ”等都是具有人类文明蕴含其 中的时空 概念 , 这里 的时间往往是人类文 明的隐喻 , 同时也 构成 了人类 历 史 赖 以发 生 的空 间 域 , 是 一种 人 文 语 境; 而“ 东 西方 ” 、 “ 海 洋 和大 陆 ” 、 “ 丝绸 之 路 ” 等 空 间 概念也不完全是 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客观空间 , 它们
自然时空 社会时空 心灵时空
带你认识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
带你认识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基于对课堂教学在学校内涵发展和改革创新中重要作用的战略性思考,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专家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的研究成果,成为中国教育40年大变革、大发展中的一个大亮点。
改革开放40年,专家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伴随在整顿恢复基础上开展的教育实验研究,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1979-1998年)从1979年起,专家国教育工作者借鉴吸收国外教育研究新成果,用5年时间对教育领域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清理,重新认识教育的功能,重申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作用与地位,同时开始推进教育实验研究。
随着邓小平同志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专家国迎来了教育改革的春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口,形成了20世纪第二次教育改革实验的高潮。
这一时期课堂教学改革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主题、逻辑起点和研究域?对传统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批判性反思的视角是什么?在多种教育思潮、理论观点并存的情况下,如何寻求课堂教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课堂教学现代发展的新思路是什么?同时,专家国课堂教学改革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是通过学术大讨论清理地基,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批判。
人们以主体、实践活动、系统、结构等新概念和新思想,对教学本质、教学中的主客体、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学习书本知识与获取直接经验、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等关系,以及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问题展开了全面讨论,通过理论的争辩厘清了诸多困惑。
二是形成对课堂教学改革基本问题的深层认识。
依托规模空前、议题集中、理念高位、各有特色的教育改革实验,专家国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策略、教学组织形式等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上形成新思路和新观点。
五维课堂教学模式
五维课堂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五维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五维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融合了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的全新教学模式,通过将传统的教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第一维:空间维度。
五维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学生不再局限于教室内的座位。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学习,体验不同的场景和环境。
比如,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化学实验,或者在虚拟历史场景中进行历史考察,这样可以更加生动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维:时间维度。
传统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按照固定的时间表进行学习,而五维课堂教学模式则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进行学习,不再受到固定的上课时间的束缚。
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提高学习的效果。
第三维:人际关系维度。
五维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通过线上平台和社交媒体,学生可以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实时的交流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这种互动和合作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第四维:资源维度。
五维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视频、音频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的效果。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度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五维:评价维度。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而五维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
除了考试成绩,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也会被评价。
这种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维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融合了虚拟现实、个性化教学、社交互动等多种元素的全新教学模式。
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四维度课堂观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四维度课堂观作者:赵英来源:《中国教师》2012年第08期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前提首先是教师课堂观的转变。
在2001年新课程改革实验推广的前后,国内的教育研究者对我国传统课堂的弊端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传统课堂是一种“失范”的应试教育课堂,[1]强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2]学生的教学的主体性、过程性和情感性等多种体验缺失,[3]因此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作为“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在这种背景下,变革应试教育课堂,重构新的课堂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此,叶澜教授曾提出,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要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4]这种课堂价值观的转型以及教学过程的重新定位,为新课堂观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基于对传统课堂的弊端以及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价值观的充分认知,笔者认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新课堂观应从“人的维度、知识维度、过程维度和情境维度”四个维度进行建构。
一、人的维度:树立师生两个主体的全面发展观人的维度,即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的核心要素。
课堂因教师和学生的存在而存在,二者缺一,课堂即不能称之为课堂。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课堂永恒的主题,“教”与“学”相辅相成,互利共生,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质量是评价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全面发展的时空场域。
教师以教学为职业,课堂教学的过程、质量及其情感体验,既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等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又是其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学生因学而走进课堂,课堂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成效,是其生命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构建“时空坐标”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
构建“时空坐标”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摘要】本文围绕构建“时空坐标”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展开讨论。
首先从理论基础出发,论述历史时空观的概念和意义。
接着探究实践方法,介绍如何通过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通过案例分析,具体分析历史时空观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
在学习效果部分,评估历史时空观培养对学生的影响和提升。
最后给出建议措施,提出如何加强历史时空观培养的措施和方法。
文章结论部分强调加强历史时空观培养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结全文思路,强调历史时空观培养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强调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章旨在引领教育教学工作者重视和推广历史时空观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 时空坐标, 学生历史时空观, 理论基础, 实践方法, 案例分析, 学习效果, 建议措施, 加强培养, 发展方向, 总结。
1. 引言1.1 构建“时空坐标”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引言:构建“时空坐标”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是当前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历史时空观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和地点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将历史事件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空间环境中进行分析和解读的能力。
构建“时空坐标”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提升历史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构建“时空坐标”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已经成为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共识。
如何有效地进行这项工作,探索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育需求的途径,是当前亟需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通过理论基础的学习和实践方法的探索,结合案例分析和学习效果的评估,制定相应的建议措施,将有助于推动历史时空观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围绕以上内容展开阐述,旨在为构建“时空坐标”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理论基础学生历史时空观的培养是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其理论基础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支持。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处于人生关键节点的高中生,要想朝着更好的发展方向,大步迈进,势必要借助各科知识的均衡摄入,不断完善现有知识结构。
而作为综合能力发展的关键支撑,高中生历史素养的节节攀升,则需要良好的时空观念做辅助。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复杂,时间线较长,每个历史事件,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要想迅速厘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将众多历史事件科学投放到时空框架中,才能立体化展现其历史意义。
为此,借助对历史时空观念培养路径的进一步探究,强化历史知识输出质量,对高中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稳步提升历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日益提升的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现阶段的历史教学要实现知识讲解与时空观念素养培养一手抓,这就使“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成为了重要研究课题。
一、高中历史时空观念内涵分析在某个特定时间、空间联系中,对核心事物进行多维度观察与立体化分析的思维方式,称之为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的持续强化,首先要从时间顺序入手,通过时间轴辅助,在历史事件综合性对比中,结合科学性时间与空间判断,准确定位不同纪年法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对不同时代、历史时间名称等核心要素进行准确记忆,实现历史知识网的科学构建,此种能力既是高中生历史素养的提升关键,也是新发展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时代划分是在特定历史意义下完成的,这也使每个时代都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
在时空观念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此方面的历史元素,深化培养高中生的时空观念。
不同题材与时代的充分结合,会有不同的历史产物,而特点鲜明的历史要素组合方式,便于学生记忆,这对其从时间、背景、文化等多角度记忆与理解历史事件内涵,提供了有效辅佐。
历史时空观念的形成,自然也不能缺乏空间观念的有力支撑,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区域范围等,都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并在历史背景影响下,以不同的呈现方式出现在我们视野中。
所以,结合科学思维引导,鼓励学生持续性发展时空观念,对其历史素养稳步提升,意义深远。
突破教学时空 践行深度学习
突破教学时空践行深度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升级。
如今,丰富多彩的数字化教学工具和资源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立体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践行深度学习已成为当下教育的热点,因此突破教学时空,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度学习成为了当下教育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数字化时代的教学挑战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教育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老师不再是班级中的唯一知识来源,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
这也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挑战,学生对于教师的传统讲授已经产生了疲倦和抵触。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当前教育需要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突破教学时空的重要性突破教学时空,意味着把课堂从单一的、静态的地理空间转变成为多元、动态的学习空间。
在这个学习空间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主导者,而是与学生共同创造和探究知识的导向者。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支持,学生可以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获取知识和信息,拓展了学习的时空维度。
在这样的教学时空中,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进行探究,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也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深度学习的重要性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知识。
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批判性思考、探究性学习,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和内在关系。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度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求他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践行深度学习已成为当下教学的迫切需要。
四、创新教学模式在数字化时代,教育的核心变成了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创新教学模式,突破教学时空,践行深度学习。
“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探索和思考
“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探索和思考1. 引言1.1 时空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时空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无法被忽视,它在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背景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时空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影响,让他们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
通过时空观念的引导,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原因和后果。
时空观念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形成更系统、完整的历史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重要性不可低估,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以促进他们对历史的全面理解和深刻认识。
1.2 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了解不够,缺乏对时空变迁的整体把握和认识。
他们往往只是记住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地点,而缺乏对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的理解。
这就导致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事件的事实,而无法真正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
现有的历史教材和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注重历史事件本身,忽视了时空背景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这就使得学生容易陷入对事件的狭隘理解,而缺乏对事件背后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教学中缺乏对时空观念的引导和培养,使得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评价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无法形成完整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过于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理解不够,导致他们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进行分析和思考,无法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这就限制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对复杂历史现象的解读能力。
2. 正文2.1 时空观念的定义与意义时空观念是指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和理解,是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只有通过时空观念的应用,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
课堂教学范式转型的空间之维——论大学教学空间变革
课堂教学范式转型的空间之维论大学教学空间变革李晓文a,叶伟剑b(宁波财经学院a.现代教育技术中心;b.设备处,浙江宁波315175)ʌ摘要ɔ高校现有的教学空间大多为传统教学模式而建, 课堂革命 的提出为教学空间变革创造了条件㊂剖析新型空间项目变革特征,发现已有变革大多实践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更强调信息技术 赋能 ,重新定义课堂和学习形态,并在增强学生学习体验㊁增进协作分享㊁提高课堂效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㊂文章提出了 全空间 变革推动大学课堂生态构建的理论构想,也从普通教室的规模化改造㊁空间建设与迭代的科学性探索,以及空间应用成效的评价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新型教学空间变革的路径趋向,可为进一步深化空间变革和教学应用提供借鉴㊂ʌ关键词ɔ课堂教学;教学空间;范式转型;变革;大学ʌ中图分类号ɔ G642ʌ文章编号ɔ1003-8418(2020)01-0088-06ʌ文献标识码ɔ A ʌD O Iɔ10.13236/j.c n k i.j s h e.2020.01.013ʌ作者简介ɔ李晓文(1981 ),女,山西运城人,宁波财经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㊁副研究员;叶伟剑(1976 ),男,浙江宁波人,宁波财经学院设备处处长㊁副研究员㊂受学习理论发展㊁信息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改造和重构传统教学空间在世界范围成为研究热点㊂ 重构教学空间 在近三年新媒体联盟(NM C)的‘地平线报告“中反复出现,我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也提出要 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 , 探索泛在㊁灵活㊁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 ㊂研究教学空间变革,有助于获得对信息时代教学改革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行动,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构成㊁新模式,为系统推进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策略框架,推进教与学方式的现代性演变,不断丰富教学理论;也可通过分析空间教学应用及教学变革实践状态,评估教学空间变革的价值,进一步明确高校教学空间建设的目标指向,为完善空间设计理论提供相应的实证依据㊂一㊁为何变:空间演变与课堂教学范式转型的关系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时空作为个体存在㊁活动的场域,分别具有持续属性和广延属性,彼此之间紧密相连㊁难以分割[1]㊂教学空间既有空间的一般属性,也有其自身特殊性㊂教学空间的演变历程与教育教学变革紧密关联㊂(一)高校现有的教学空间大多为传统教学模式而建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用 教室 来指代教学活动发生的场所㊂在绝大多数人的认识里,教室就是 矩形的空间格局 清晰的前后方之分 和 秧田式的桌椅布局 ,这一设计源于制度化学校教育㊁班级授课制的形成与实施,这种设计统一㊁布局标准的空间指向人的同一性,关注如何实现统一的教学目标,侧重如何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满足教师组织以 授导 为特征的教学活动需求㊂无疑,统一的学习进度安排㊁单一线性的讲授法在这种空间得到了极大应用,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课堂讲授也自然让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室布局和设施应用被认为是理所应当,以至于我们无法察觉8 8固定的学习场所㊁清晰的前后方之分㊁无变化的教室布局㊁单一封闭的空间等弊端限制了师生教与学的行为,甚至成为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阻碍㊂对于空间与教学的关系,肯恩㊃费希尔博士的 连接学习法和学习空间 研究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讲授型课堂适合采用 秧苗式 空间布局,应用型课堂适合采用 对称式 空间布局,创造型课堂适合采用 多组圆桌式 空间布局,交互型课堂适合采用 圆桌式 空间布局,决策型课堂适合采用 会议式 空间布局[2]㊂我国学者沈书生基于空间的作用发挥提出,以 授导 为特征的学习空间便于学生形成对已知世界的认识,以 探究 为特征的学习空间可帮助学生将已知世界的知识运用于解决未知世界的问题,以 适应 为特征的学习空间可使学习更个性化,以满足未来社会有差异的结构化人才需求[3]㊂今天,人类知识已从线性增长转变为指数增长,今日的教育实践要求在课堂构筑此时此地的关系,以 质性课时 透视学校教育制度化的 量化课时 ,教学空间要反映并支持这一焦点㊂一方面,学习科学的发展与实践对教学空间的均质性提出了挑战,建构主义变教材所限定的课堂空间为以多样教具为媒介㊁以工具性思维为基础的课堂空间,社会建构主义变教师一言堂为互助互学的课堂[4]㊂今天的大学课堂除讲授之外,越来越多地包含了小组合作㊁成果分享㊁主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与学活动㊂另一方面,在数字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更习惯于 不教 的学习方式,他们在尝试中㊁摸索中学习新东西,面对新东西可能不经过任何的传授和教就会直接尝试与运用[5]㊂可以说,现代教育理念对学生学习方式㊁团队合作㊁实践应用㊁创新思维㊁信息素养㊁学习体验等的关注,以及新生代学生的学习方式与风格变化,催生了对学习空间变革的需求㊂(二) 课堂革命 的提出为教学空间变革创造了条件新时代高等教育40条 明确提出要 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重塑教育教学形态 ㊂ 课堂革命 的号召,意味着以 教师㊁教材㊁教室㊁理论 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范式转型,正当其时㊁意义重大㊂它是对当前国际教育改革趋势的呼应,应贯穿于教育的各阶段和全过程㊂ 全世界的课堂都在由 教授的场所 转变为 学习的场所 ;从以 目标 达成 评价 的程序型课程转变为以 主题探究 表现 的项目型课程;从班级授课模式转向合作学习模式 [6]我们应把课堂当作学生合作㊁讨论㊁展示㊁质疑的重要场所,当作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的㊁立体的㊁灵动的㊁超时空的生命场域,当作创生精彩生成㊁分享个人智慧㊁合作探究实践的过程[7]㊂我们应超越对课堂的物理学理解,突破围墙和固定桌椅的束缚,突破传统教学空间单一化㊁静态化㊁模式化的特点,推动 教室 这一物理空间形式追随时代发展而整体转向,逐渐地走出整齐划一的布局,朝向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8]㊂随着学习科学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资源唯一来源,学习资源更丰富多样,获取途径更便捷;传统的课堂时空被打破,泛在学习正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也逐渐成为有效补充;学习方式更个性化,同伴学习逐渐得到认可,合作㊁探究㊁研讨㊁分享正成为学习的常态;开放㊁多元的大数据助力评价更精准,效果反馈更及时㊁全面㊂这需要我们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关注改革要素的协同性,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建设,搭建支持人人皆学㊁处处能学㊁时时可学的泛在化学习新环境,系统保障改革顺利展开㊂二㊁变什么:课堂教学空间的变革特征与价值定位近二十年来,以美㊁英㊁加㊁澳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高校对教学空间的改造实践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近年来我国高校也开启了空间变革之路,与传统教学空间相比, 未来课堂 主动学习空间 和 智慧学习空间 等项目实践代表着不同的空间范式,国内外典型的新型空间项目建设的实然状态,蕴含着空间变革的特征与价值㊂(一)新型空间项目大多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空间变革伴随课堂教学价值观的重构,当代98学习科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未知世界的教学理念㊂研究者认为,新型空间建设要从 以教为中心 转变为更加注重对学生 学 的支持,要适应当代学习者重体验㊁爱交互㊁目标与成就导向㊁小组活动倾向㊁高度依赖网络等新特征;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㊁支持协作学习㊁提供个性化学习环境,能根据需求灵活改变布局[9];应有机融合物理环境和虚拟环境,促进学生高效㊁投入地学习;应作为平台促进学生交流观点和持续反思;应体现人本性㊁生态性㊁智能性㊁混合性㊁开放性㊁互动性等生态特征,应超越 对物的追求 ,转而去关注 人的成长 [10]㊂实践中的新型空间项目也都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需求而展开,设计重点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㊁促进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㊁增进个性化学习㊁增强学习体验等,比如,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S C A L E-U P项目旨在鼓励学生与同伴㊁教师进行协作,帮助学生反思与分享;爱荷华大学T I L E项目和麻省理工学院T E A L项目都关注对学生主动学习㊁参与和教学活动交互的促进作用㊂整体上,空间中传统的 秧苗式 布局被打破,桌椅可随意移动,普遍具有布局灵活㊁多显示屏㊁支持协作等特征[11],让学生感觉更自如,这已几乎成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共识㊂(二)新型教学空间更强调信息技术 赋能以智能终端㊁云计算㊁虚拟现实㊁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科技发展与广泛应用,伴随着情境认知理论㊁分布式认知理论㊁联通主义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兴起,使教学空间建设紧贴教育理念前沿,也使得新型教学空间这一概念蕴含了 信息技术赋能 的隐喻㊂1.虚实融合,时空拓展,增强学生学习体验㊂新型教学空间不仅拓展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时空,而且在拉近师生距离㊁促进人性化交互㊁增强学习体验㊁融洽课堂氛围上发挥了积极作用㊂一方面,新兴技术的应用,丰富了学习资源的表征形态,比如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可构建立体化学习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可增强对学生情绪的感知能力和 自然 交互体验,情景感知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与适应性学习服务等,这些技术应用驱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对问题展开探究,也帮助高校克服优质资源不足的难题,让行业工厂㊁生产现场成为教学的课堂㊂另一方面,教室㊁非正式学习空间和虚拟学习空间相互连通㊁有机融合,各类计算设备㊁多模态交互技术模块㊁情境感知模块被嵌入物理空间中,泛在网络技术应用满足所有设备之间的无缝对接㊁相互协作,为自主学习㊁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奠定了环境基础,并在易用㊁灵活㊁兼容㊁可靠㊁舒适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㊂2.功能拓展,高效互动,推动师生㊁生生协作分享㊂新型教学空间不只是承载学生学习的场所,还是与学习内容联通的㊁真正匹配学习活动的空间选择与管理[12]㊂首先,区别于传统习惯上划分仔细和功能明确的教室㊁实验室和会议室等布局,变革后的单个学习空间可以支持学生完成学习㊁讨论㊁动手操作和远程学习等系列学习活动,承载的功能更丰富㊁更综合化㊂其次,变革后的教学空间是高互动的学习空间,互动形式因为技术增强而更加丰富多元,多屏交互显示技术助力师生之间㊁生生之间的高效互动和分享,手机A P P 应用于常态化的课堂管理,开展即时投票㊁在线测试㊁抢答等活动,便于学生即时参与,为课堂教学提供实时㊁有价值的反馈㊂第三,新型空间促进教师增加前期教学准备,增强了师生课内外互动的热度,让教师从学习内容的过滤者㊁设计者和构建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㊁促进者和高级合作伙伴,从而有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13][14]㊂3.数据驱动,精准服务,推动课堂结构再造与活动重组㊂技术赋能环境下,新型空间中每时每刻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和实现效果都可以数据化,基于新型空间掌握的教与学过程和行为数据,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可在以数据为驱动的评价中得到及时反馈与修正,是发挥空间变革能动作用的价值所在㊂一方面,新型空间的识别情景㊁感知环境㊁联接社群和记录学习过程等功能与数据,助力学生实现学习动态感知㊁智能资源推送㊁支持高效协作㊁自动学习测评㊁情景感知模拟等,使学习更智能㊁更个性化[15]㊂另一方面,大数据㊁学习分析技术增强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动态反馈和预测,协同空间㊁智慧技术和教学法等创新要0 9素,为课堂教学在课堂组织㊁活动设计㊁进程安排㊁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注入新鲜血液,传统的课堂结构和课堂要素的角色定位悄然发生变化,团队合作㊁小组活动㊁课堂讨论和师生互动明显增加,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思考空间,课堂生态得以重塑㊂(三)新型教学空间应用重新定义课堂和学习形态学校已有的新型空间有多种形态,如互动讨论教室㊁分组学习教室㊁远程协作教室㊁未来学习探索教室和录播控制教室等,这些空间有多维的技术环境,其知识建构工具㊁知识展示工具㊁信息交流工具㊁评价工具及增强现实工具等,融入到教学各个环节,助力知识建构㊁合作探究㊁评价反思㊁知识可视化等教学活动,让教师课堂讲授比例大幅降低,支持学生在 联系中学 反思中学 交流中学 情境中学 和 创造中学 ,更好地适应了混合式学习㊁翻转课堂㊁众创学习㊁游戏化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实施㊂空间范式从千篇一律到形态多元㊁从封闭性到开放性和连续性㊁从强调秩序到关注用户体验㊁从清晰的前后方之分到灵活布局㊁从单屏向多屏的转变历程,伴随着学生独自学习到强调协作和对话的转变㊁书本学习到数字化学习的转变㊁教师课堂指导学生到线上线下实时互动㊁教师教学生知识到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的转变㊂空间范式的变迁正是预设㊁静态㊁单一㊁定向的教学形态向生成㊁动态㊁人性化和高互动教学形态的转变,是促进学生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再到深度投入的转变㊂三㊁如何变:课堂教学空间变革的理论构想与路径趋向空间是创造的舞台,教学空间变革必将成为社会进步㊁学习科学发展㊁教学改革深化和信息技术应用 势 作用下的应然现象㊂如何有效推动空间变革㊁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是需要我们持续探索的课题㊂(一) 全空间 变革:技术赋能时代的大学课堂生态课堂教学范式转型呼唤空间变革,空间变革也撬动了课堂教学变革的系统思维㊂技术 赋能时代的大学课堂生态必将是智慧教育框架下 全空间 变革的必然产物㊂所谓 全空间 变革,是以促进 高阶学习 为目标,开展的新型教室㊁非正式学习空间的一体化硬环境建设和空间与技术㊁资源㊁教学法等关键要素互动融合的软环境探索;是以空间变革为突破口,在课堂教学范式转型框架下对教学内容㊁教学方式㊁教学载体㊁师生角色㊁学习评价等核心要素的系统性重构;是以课堂教学创新为重点,统筹理念转变㊁空间改造㊁流程再造㊁方式变化㊁活动重组㊁师生角色重塑等方面的全方位体现;是以数据融合为创新点,实现的需求智能感知㊁服务智能推送㊁评价实时反馈等课堂教学新生态塑造与泛在㊁灵活㊁智能的新环境应用模式探索㊂(二)新型教学空间变革的路径趋向总体上,空间变革的相关研究目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改革实践还存在着重视不够㊁目标偏差㊁设计与开发过程无据可依㊁教学应用滞后等问题,如何引起利益相关者的重视㊁创新空间建设理念㊁增强空间设计的科学性㊁推进空间的有效应用,是空间变革初期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㊂1.普通教室的规模化改造与建设路径㊂教学空间与教学理念高度相关,空间的演变历程其实是教育教学理念在空间建设与应用上的映射㊂当前,很多高校在空间建设上巨额投资,学校设备先进,环境更加现代化,但教学空间建设不单单是教育投入增加㊁实验装备更新和设施先进㊂深化空间变革理念,更在于拓展对课堂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打破 学习只发生在课堂;只发生在固定时间;只是个人行为;需要秩序㊁宁静和封闭的空间 等看起来合理的预设,关注 协作㊁对话㊁开放㊁连续和用户体验 ,从强调支持 教 转变为强调支持 学 ,实现教学空间向学习空间范式的变迁㊂当前,一些区域的高校规模化地开展了普通教室改造,比如浙江宁波的高校采用新建㊁改造㊁合建等方式,综合利用空间重构㊁桌椅设计㊁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创新建设了多样化的新型教室和非正式学习空间,各高校改造的规模大小不一,19有整幢教学楼㊁有教学区(一幢楼里一层或多层)㊁有示范点,改造的类型多种多样,或强调师生研讨㊁或关注小组合作㊁或突出项目实践㊁或支持直播互动㊂区域教育主管部门也从改造数量㊁使用率㊁使用年限㊁参与课程和师生数等方面开展项目评价,引导高校加大教学空间投入,并通过打造现代化的学习环境,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径㊁新模式,将传统沉默单向的课堂变为碰撞思想㊁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提升课堂教学质量㊂2.空间建设的科学性探索与迭代路径㊂空间建设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真空地带,离不开建筑学㊁心理学㊁教育学㊁认知科学㊁美学㊁人体工学㊁教育技术学等学科知识㊁理念与智慧的融通,目前实践中,空间建设在技术应用和建设机制上科学性不足,有的空间缺乏用户需求挖掘,有些教师对技术使用频率不高,有些学生在新型空间容易分心,有的新技术应用热度过后,因无法与实际教学相契合而陷入 梅耶怪圈 [16]㊂当前得到广泛认可的空间设计框架,普遍强调技术㊁空间和教学法是一个有机整体,部分实践结果表明,灵活㊁舒适㊁感官刺激㊁新技术支持以及去中心化是构建有效教学空间的关键,这对于从目标定位㊁技术选择㊁空间应用和成效评价等方面提升新型空间建设的科学性具有积极意义㊂在目标定位上,首先考虑将何种 教与学的理论 作为指导依据,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普遍强调空间设计与应用要以推动学生学习更主动㊁教学活动更丰富㊁师生交互更便捷㊁师生上课更自如为目标㊂在技术选择上,认为要以 支持和促进相应的教学法 为目标,着眼于技术能力与目标需求的匹配度,加强对师生采纳意愿㊁教与学特性的分析,来确立技术选型原则及优先级别㊂在空间应用上,强调注重教与学一线需求的挖掘,不仅要进行用户接受度评价,解释和预测师生对新技术的采纳行为及影响因素,还要考虑空间的应用率㊁关键特征对教学的影响等㊂在应用成效上,强调空间布局及桌椅配备的灵活性㊁技术应用对多样化教学活动的支持度,注重对师生满意度的评价㊂此外,多学科交叉㊁技术赋能的教学空间特性还决定了空间建设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推进空间持续迭代要探索能触发用户互动机制㊁快速响应机制和跨界联合机制,增强空间设计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延展性㊂3.空间应用成效的评价与改进路径㊂空间应用涉及物理空间㊁软硬件设备相互融通背后的教育理念㊁教学流程再造与活动再设计㊂现实中,改革的高校在教学环境改善的基础上,正有机融合技术㊁空间㊁资源与教学法等要素创新教学,围绕激发学习兴趣㊁支持协作学习㊁提高课堂参与㊁加强师生交互㊁提升学习效率㊁增强学习体验等主题,广泛开展参与式㊁探究式㊁合作式教学,推广翻转课堂㊁混合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㊂遗憾的是,也有许多 大 而 新 的教学空间没有给教学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常常存在硬件建设容易㊁系列配套改革难的问题,教学空间 变 了,但稳若泰山的班级授课制地位没有变,教师根深蒂固的角色内涵没有变,刚性的教学管理规定没有变㊂为此,空间建设的同时应积极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探索建立相应的新型课堂评价标准,关注需求㊁强化应用,尤其关注 四个度 :一是空间㊁技术㊁资源与教学法的融合度;二是对激发学习兴趣㊁尊重个体差异㊁支持自主学习㊁促进协作学习㊁增强课堂参与的满足度;三是支持教学活动开展㊁加强师生交互㊁增强师生体验的灵活度;四是对促进教学改革㊁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学习效果的支持度㊂通过评价激发课堂活力,建构优质高效课堂,推动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㊁交流㊁研讨㊁提升的场所,实现技术赋能的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与生态重构㊂ʌ参考文献ɔ[1]王中江.关系空间㊁共生和空间解放[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7(2):82-91.[2]杨俊锋,黄荣怀,刘斌.国外学习空间研究述评[J].中国电化教学,2013(6):15-20.[3]沈书生.学习空间的变迁与学习范式的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18(8):59-63.[4](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 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5]谭维智.不教的教育学 互联网+ 时代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J],教育研究,2016(2):38-49.[6](日)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钟启泉,陈静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2 9[7]张际平,陈卫东.教学之主阵地:未来课堂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44-50.[8]S c o t t-W e b b e r,L e n n i eS t r i c k l a n d,A i l e e n K a p i t u l a,L a u r a R i n g.B u i l t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I m p a c t B e h a v i o r sR e s u l t s o f a nA c-t i v eL e a r n i n g P o s t-O c c u p a n c y E v a l u a t i o n[J].P l a n n i n g f o r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2013,42(1):28-39.[9]许亚锋,陈卫东,李锦昌.论空间范式的变迁:从教学空间到学习空间[J].电化教育研究,2015(11):20-25. [10][16]张春兰,李子运.智慧教育视野中未来学习空间的重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6(5):24-29.[11]许亚锋,王麒.学生对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的感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2):21-30.[12]李明华.MO O C s视角的未来学校及治理 孔夫子办学模式的回归[J].开放教育研究,2015(3):11-20. [13]许亚锋.学习空间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5(5):82-89.[14]范斐,陆洲.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跨学科创新学习空间营造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63-68. [15]陈卫东,叶新东,许亚峰.未来课堂:智慧学习环境[J].远程教育杂志,2012(10):42-49.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 基于智慧学习空间的大学课堂教学形态变革:特征㊁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 (19Y J C880043);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学习空间变革:要素融合与迭代路径 (20N D J C206Y B);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协同创新模式对发展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 以特色学院为例 (Y201636863)㊂O n t h eS p a c eD i m e n s i o no f 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C l a s s r o o m T e a c h i n g P a r a d i g mL i X i a o w e n,Y e W e i j i a nA b s t r a c t:M o s to f t h ee x i s t i n g t e a c h i n g s p a c e i nu n i v e r s i t i e s i sb u i l to n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t e a c h i n g m o d e l.T h e p r o p o s a l o f"c l a s s r o o mr e v o l u t i o n"o p e n sad o o r t o t h e r e f o r m o f t e a c h i n g s p a c e.B y a n a l y z i n g t h ec h a r a c-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n e ws p a c e p r o j e c t r e f o r m,i t i s f o u n dt h a tm o s to f t h ee x i s t i n g r e f o r m sh a v e p r a c t i c e dt h e c o n c e p to f"s t u d e n t-c e n t e r e d",e m p h a s i z e dt h e"e m p o w e r m e n t"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a n dr e d e-f i n e dt h ec l a s s r o o m a n d l e a r n i n g f o r m.T h e s ec h a n g e sh a v e p l a y e da p o s i t i v er o l ei ne n h a n c i n g s t u d e n t s' l e a r n i n g e x p e r i e n c e,e n h a n c i n g c o o p e r a t i o na n ds h a r i n g,a n d i m p r o v i n g c l a s s r o o m e f f i c i e n c y.T h i s p a p e r p u t s f o r w a r d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 c o n c e p t i o no f"f u l l s p a c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t o p r o m o t e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u n i-v e r s i t y c l a s s r o o m e c o l o g y,a n da l s o p u t s f o r w a r d t h e p a t h t r e n do f n e ws p a c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f r o mt h r e ea s-p e c t s:t h e l a r g e-s c a l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o r d i n a r y c l a s s r o o m,t h es c i e n t i f i ce x p l o r a t i o no f s p a c ec o n s t r u c-t i o na n d i t e r a t i o n,a n d t h ee v a l u a t i o no f s p a c ea p p l i c a t i o ne f f e c t,w h i c hc a n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f u r t h e r d e e p e n i n g s p a c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a n dt e a c h i n g a p p l i c a t i o n.K e y w o r d s: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t e a c h i n g s p a c e;t h e r e v o l u t i o no f p a r a d i g m;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u n i v e r s i t i e s(责任编辑刘梦青)39。
历史课堂时空观念心得体会
历史课堂时空观念心得体会在历史课堂上,我深入了解了时空观念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时空观念是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的认识和把握。
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并为未来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以下是我对时空观念的一些体会。
首先,时空观念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
在学习历史课程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了解这些事件和人物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了解事件发展的脉络。
例如,在学习二战的历史时,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深入理解其产生的原因与影响。
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历史知识。
其次,时空观念有助于我们关注历史事件的多维度。
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包含了时间、空间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通过时空观念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
例如,当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时,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点,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同样的,当我们学习世界历史时,我们也需要考虑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通过时空观念的运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多重复杂因素,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第三,时空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
历史是现实的积淀,而当下又成为了未来的历史。
时空观念使我们能够将历史与当下进行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实情况。
通过比较历史事件与当下的相似之处和差异,我们能够更好地洞察现实问题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并提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例如,通过对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政治决策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当前社会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为解决当下的挑战提供有效的借鉴。
最后,时空观念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发展。
虽然历史不会完全重复,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常常会在未来的演变中呈现。
通过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到未来的可能发生的事件和变化。
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和“三个维度”
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和“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这方面,我们研究得还真是很不够。
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常常没有自己的思考,往往将教学参考用书上的“教学要求”一抄了之,“教学目标”的制定便“大功告成”了。
如果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不甚了了,教学活动中自然也就没有了“灵魂”,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容易迷失“方向”。
一、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包含下列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3.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
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
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
他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的教师认为,这三维的课程目标只是个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不必堂堂呈现,堂堂落实。
“有效课堂六维度”教学模式
“有效课堂六维度”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报告砚山县一小课题组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已经波及我们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初步尝试,教师们已经切身感受到课堂教学中悄然发生的种种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
学生在课堂上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学生也逐步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方向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突破性进展,课堂教学也因此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但细细观察、反思,发现当前课堂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
如部分课堂教学创新教育有名无实,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有很多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摆脱不了知识教学的概念化、系统化,“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存在。
教师讲课仍然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在沉闷的课堂氛围中,循规蹈矩,缺乏想象能力。
很多课堂都忽视了教书育人的原则,使得学生实践观念淡薄,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相脱节。
迎着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尤其是近年来,我们学校注重内涵发展,创新教育方式,拓展办学空间,形成了“魅力校园育新人、艺术教育展特长”的办学特色。
然而,经过六年来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当前课堂教学中的许多不足。
如:班额过大,师生之间近距离交流面窄,课堂存在低效率现象,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新课程背景下倡导的新理念没有完全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的体现等。
为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科学结构和运作规律,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我校的课堂教学上水平、提效率、高质量,我校领导和教师特向上级提出申请,并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了名师名校的一些相关经验,特进行了“有效课堂六维度”的研究、探讨。
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的策略
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的策略摘要:历史知识的学习,需要建立清晰的时空观念,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点、理清历史事件脉络,而且对核心素养的塑造、学习效率的提高均有有效帮助。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巧用时空坐标,构建知识体系;利用历史地图,再现历史时空;运用“大历史观”,放大时空视角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地。
关键词:高中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策略“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它指的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形成正确的时空框架,养成大历史的全局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然而,在目前的历史学习中,学生的时空观念比较薄弱,最直接的表现便是时空混乱,相关时间、地点、事件记错记混现象比较普遍,由此直接影响学生对史事的理解和分析。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地呢?以下,结合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谈一些做法。
一、巧用时空坐标,构建知识体系历史研究的是人类过去的经历,历史的连续性最突出的表现为时空性。
历史的发展和变化等状况都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中体现出来,将“时间”与“空间”作为时空坐标,在此维度中让学生通过历史要素的整合,构建知识体系,可以让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展现出全貌,有助于培养学生联系时空进行思考的意识,增强对史事的认识。
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②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时,基于本课在经济全球化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的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从无序走向有序,这是二战前的经济全球化与二战后的经济全球化的不同内涵。
为了帮助学生厘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及变化趋势,笔者引导学生运用时空坐标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其具体实施办法为: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历史事件发生时间视为坐标横轴,将发生的历史事件(空间)作为坐标纵轴(见图1),请学生结合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知识的梳理,之后师生互动研讨,形成图2。
从三个维度重构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的关系
从三个维度重构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的关系作者:张利忠来源:《小学科学》2022年第17期〔摘要〕“双减”政策下,必须从三个维度重构课堂和作业之间的关系:从时空转换视角看,课堂就是作业,作业就是课堂;从点面互映视角看,课堂是点到面的作业,作业是面到点的课堂;从群己依存视角看,课堂是集体的作业,作业是个体的课堂。
〔关键词〕双减;小学科学;课堂;作业;关系重构〔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2022) 17-0034-03“双减”不仅是为了“人民的急难愁盼”,也绝不仅仅是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减家长育儿的经济负担,更深层次的,应该是要引领教育回归本质,让每个学生享有公平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双减”背景下,如何减负?如何增效?笔者认为,须重构对学生有直接影响的课堂和作业。
这里的课堂指的是课堂教学,作业指的是课后作业。
下面,笔者以小学科学的课堂与作业为例,加以说明。
一、从时空转换视角看:课堂就是作业,作业就是课堂在以往课堂上,常将科学概念追溯、复演、深化、渲染,多角度、多层次、多样态呈现,需要教师将内容进行迁移,“概念的形成伴随着向其他物体的迁移”。
作业就是将课堂概念的迁移运用,是课堂的检测,也是克服“遗忘曲线”的巩固,力求学生内化。
此种认识,往往会导致:教师尽心于课堂演绎,追求课堂的艺术效果,而忽略效度,学与做未必统一;课堂不顾作业,作业尽是试题,学生面对作业懵懂而茫然。
就小学科学教学内容而言,“双减”后的课堂,因延时服务的出现,教学时空出现变化,课堂可以成为作业的展开,作业可以是课堂思维的再现。
(一)课堂是教、学、做合一的“作业”纵观小学科学教材,每篇教材几乎都以一个主要问题来“聚焦”,提示下位问题来“探索”,又以问题的方式引领“研究”的方法。
所以,从某种程度说,小学科学课堂就是教与学、学与做一致的作业。
课堂教学组织的要义在于:依据聚焦问题的核心概念,创设生活场景,打通已知知识,运用科学方法,让学生亲历探索的过程。
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一、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间认知能力历史是一门关于时间的学科,学生必须具备准确的时间认知能力,才能够真正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教授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时间跨度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时间的认知。
通过时间线的方式来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通过比较古代和现代的时间跨度来帮助学生感知历史的悠久和漫长,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时间顺序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建立起对历史事件时间跨度的认知能力。
历史不仅是关于时间的,更是关于空间的。
对历史事件的空间认知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通过了解历史地理和历史地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所处的地域环境和地理位置。
老师可以通过教授不同时期的历史地理知识和展示历史地图,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不同历史事件所处的具体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从而建立起对历史事件的空间认知能力。
历史事件既有其时间性,也有其空间性,而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必然是与其所处的时代和地域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时空关联性的认知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去分析历史事件的时空关联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认知上建立起对历史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连贯性和关联性认识。
四、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跨时空比较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跨时空比较,可以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认知。
老师可以通过教授多个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地理位置,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心智上建立起对历史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多维度认知,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时空关系的深入理解。
五、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不仅仅是提高历史素养,更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认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 互 动
与 全 班
中国
英国
84.6
78.4
15.4
21.6
45.4
71.6
0.2
9.4
54.4
19.0
中英两国小学学生课堂活动时间构成比较
总体时间构成 互动时间构成 与 学 生 小 组
区分
百分比 国别
互 动
无 互 动
与 教 师
中国
英国
90.8
34.4
9.2
65.6
93.2
45.9
6.8
54.1
课堂教学改革的 时间与空间维度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王有升
重新审视班级授课制
什么样的课堂是真正理想的课堂?
对内容的把握、对方法与技术手段的运用 对组织形式的考虑 重新审视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的形成与演变
班级授课制的发端 班级授课制在我国的出现及发展历程 班级教学模式的固定化与变革
有效互动与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集体教学模式)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组际交流 “集体性”评价
(每节课至少安排10-15分钟让学生进行集体性学习活
动)
师徒式同伴互助学习 师徒结对,座位重排。 师徒捆绑式发展,共同提高。 明确的角色扮演,荣誉感的恰当使用 教学成效显著
国内当前改变课堂空间构成的探索
较为普遍采用的分组教学模式 类似于马蹄组合型 分组教学存在的问题 杜郎口中学的实践 没有讲台; 教室里除了一面墙是玻璃窗外,其余三面全是黑板; 学生座位六列分组,对面而坐; 上课的时候,学生或坐或站,吵吵嚷嚷,像个集市; ……
课堂教学的时间构成变革
如何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
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 教师的有效时间 学生整体的有效时间 学生个体的有效时间 课堂时间的有效划分 教师的讲课究竟应占多长时间?
中英两国小学教师课堂活动时间构成比较
总体时间构成 互动时间构成 与 学 生 个 体 与 学 生 小 组
区分
百分比 国别
互 动
这样一种环节构成在历史上是如何逐渐形成 的?其优点与不足何在?
应该如何改变?
传统课堂教学的一般环节
组织教学 导课 讲授 练习
准备阶段:启动、 定向 展开阶段:感知 理解 巩固 应用 终结阶段:检查 评价
小结
反馈
此种模式适合于系统地传授知识
源于赫尔巴特,经学习苏联而在我国模式化
空间构成
时间构成
有效教学时间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课堂教学的空间构成改革
课堂中的座位安置问题
你是否也会经常遇到如何在班级或课堂教学中给
学生安置座位问题? 你一般是如何解决的?
课堂中的自然“生态”
如果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座位会出现什么样的
状态?
课堂中的不同座位排列方式会对课堂教学产 生什么样的影响?
成绩普遍提高 语言表达明显增强 同学关系更为密切
“学然后 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 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 学相长也。” ——《学记》
“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 学生检查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引领学 生”
课堂教学的环节构成变革
传统课堂教学一般包括哪些基本环节?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时间比例的策略
教学重心下移 从关注教学内容与进度到关注学生状态 精讲
自学、探究与练习
有效互动与合作
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六多六少)
教师关注认知目标多,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少; 关注知识点多,关注知识结构少; 教师占有课堂教学时间多,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时间少; 师生一问一答式活动多,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少; 教师关注预设教案执行多,关注课堂上动态生成少;
适合于发现式学习的教学环节
设置问题情境
明确问题
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与改进策略
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要从“还”字做起,做到
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 具”、“提问权”和“评议权”
开放式导入 多元互动 动态生成
资源利用 树立起学生也是教学的资源的观点。
传统型课堂空间构成
马蹄型课堂空间构成
分组型课堂空间构成
马蹄组合型课堂空间构成
几种空间构成的“成分”比较:
在传统“秧田型”空间构成中,“成分空间”
均为封闭性极强的学生个体的“私有化小空 间”,“总体空间”则为教师控制下的“伞状 空间”。 而在“马蹄组合型”的空间构成中,“成分空 间”既含有“属于”学生个体的“私有空间”, 也有“属于”学生小群体的“公有空间”,且 前一种空间的封闭性大为减弱;“整体空间” 则为教师弹性控制下的多元空间。 相比而言,“秧田型”空间构成更有利于教师 的系统讲授及控制学生课堂行为,而“马蹄组 合型”空间构成则更有利学生在课堂中相互交 往。
基础性资源(学生原有经验) 互动性资源(学生差异) 生成性资源(课堂状态与行为) 原始性资源(课前状态) 方案性资源(课堂生成)
教师关注学生知识掌握多,关注学生探究发现少。
教师精讲与学生个体的积极投入
教师讲课的时间一般应控制在15分钟之内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探
索应用,概念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例题由学生自 己去解读体悟,作业由学生自己去布置选择”
“读读、议议、讲讲、练练”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