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单元综合 学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2012年秋新版

合集下载

1-物理.12 单元综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2012年秋新版

1-物理.12 单元综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2012年秋新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敢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重点
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速度的理解及有关的计算
难点
相对性的理解、速度的计算、物体速度的变化情况的探究
教具
多媒体或学案
学法
教法
总结,
板书
设计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复习
一、动与静
参照物相对性
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特殊测量法
三、快与慢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速度
四、速度的变化
编号:
第三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教案
课题


总1课时
课型:复习课时间:第1源自时主备人:授课人: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判断物体动与静的方法;会根据测量的需要合理选用测量工具,并正确使用;知道常用的比较物理运动快慢的方法;探究物体速度变化情况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知识网络的构建过程,对所学知识形成网络。会探究物体速度的变化情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单元一:代数表达式教学目标:1. 了解代数表达式的概念及基本性质,能够正确读写代数表达式。

2. 掌握分式的含义及其基本运算,能够进行基本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应用代数表达式和分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代数表达式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 分式的概念及基本运算。

3. 应用代数表达式和分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应用代数表达式和分式解决实际问题。

2. 倒数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内容及安排:1. 代数表达式的概念及基本性质(2课时):1. 代数表达式的概念及简单实例的讲解。

2. 代数表达式的基本性质:同类项的加减、因式分解。

3. 代数表达式与数的关系。

4. 常见代数表达式的读写方法。

2. 分式的概念及基本运算(3课时):1. 分式的含义及简单实例的讲解。

2. 分式的基本运算:加减乘除。

3. 分式的约分和通分。

4. 分式的应用实例。

3. 应用代数表达式和分式解决实际问题(5课时):1. 代数表达式和分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利用代数表达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 利用分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4. 倒数的概念和性质(1课时):1. 倒数的概念及简单实例的讲解。

2. 倒数的性质及简单应用。

教学方法:1. 引导式教学法:通过发现问题、引导发问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和解析,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 讨论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创新。

课时安排:本单元共计11课时。

单元二:数与式的运算教学目标:1. 了解有理数、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够正确读写各种类型的数。

2. 掌握数的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能够运用数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应用有理数进行计算,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数的概念和性质;2. 数的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3. 应用有理数进行计算。

1.2 本册综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1.2 本册综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7-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1. 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价与反思、合作与交流。

2. 会应用“比值”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的由来。

3. 学会查物质的密度表,并能说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

4. 会测量一些物质的密度。

5. 会应用物质的密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教学难点: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教学用具:天平、量筒、水、铜块、铁块、铝块。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授一. 密度概念的引入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

如:空气、水、泥土、石头、铁、铜等等。

每种物质又都有自己的特性。

如: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泥土是软的,石头是硬的,金属有光泽,非金属无光泽等等。

形状、颜色、软硬、气味等这些就是物质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鉴别物质。

我们可以根据它的气味鉴别它是水还是酒精,可以根据它们的颜色及锈迹,鉴定是铜还是铁。

如果我们桌上放的这两个物体,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我们要怎样判断它们是什么物质呢?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不够的,那么物质是否还有其它特性呢?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些实验:A. 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B. 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

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为此在物理学中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密度。

二. 密度的概念密度是表示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并不相同这一特性的物理量。

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

1.2 单元综合 教案(课件)沪科版八年级全册2012年秋新版

1.2 单元综合 教案(课件)沪科版八年级全册2012年秋新版

第六章力与运动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1.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2.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3.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4.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5.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6.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科学内容◇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本章概述1.基本要求本章讲述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力学的重点章节之一。

本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师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生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领悟“分析与论证”这个探究环节,同时认识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书面或口头表述牛顿第一定律,初步具有评价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运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二力平衡的条件,掌握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本章三个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本章编写思路因为本章着力体现力和运动的关系,所以在设置上就力求体现“如果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其相应的运动状态会怎样?”的思路。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展示当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将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现实中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力的作用,如何体现多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当物体受到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作用时,其运动状态又如何? 这就是第二节“力的合成”关注的问题;第三节“力的平衡”体现的是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章的这三节都以实验探究为核心进行设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参与,获取“分析与论证”的能力。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要求学生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推理的结果;“力的合成”要求学生收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力的平衡”要求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获取结论。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2探索之路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2探索之路教案

教案: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2 探索之路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假设、推理、验证等。

3. 科学探究实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物理现象的探究。

2. 培养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物理实验。

3. 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物理实验的基本步骤。

2.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平面镜、玻璃板、刻度尺、实验报告册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思考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物体的性质。

2. 知识讲解: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等,并讲解物理实验的基本步骤。

3. 实例分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6.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著名的物理实验,如伽利略的倾斜面实验,让学生了解物理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实验假设推理验证2. 物理实验基本步骤设计实验准备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3. 平面镜成像特点成像位置:物体的像与物体的位置关于平面镜对称成像大小:物体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成像性质:物体的像是虚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描述物理实验的基本步骤。

(3)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填写实验报告。

2. 作业答案:(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假设、推理、验证等。

(3)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方法和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1-物理.10 本册综合 学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1-物理.10 本册综合 学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第一节走进神奇学习目标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中的神奇,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神奇是让人惊叹的。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这些神奇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物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课前准备1.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2.观察与家庭实验⑴观察夕阳西下时的自然景观,思索并尝试解释晚霞是怎样形成的?遥望夜空,观察银河系的形状,体会宇宙的神奇,并收集宇宙起源的相关资料。

收集圆珠笔发明的历史,观察圆珠笔的结构,探究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的?⑵在水龙头的下方放一脸盆,并打开水龙头,把一乒乓球放在水流下,乒乓球将怎样运动?做一做,看看和你想的一样吗?⑶在杯子中装满水,用一纸片盖住杯口,然后把杯子倒过来,猜想杯中的水会不会流出来?做一做,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3.自带物品课前从家里带来塑料瓶、塑料绳、玻璃杯、磁铁、铁钉、三棱镜、光源、漏斗、乒乓球、拉链、圆珠笔等工具。

合作探究说明让学生解答更具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有关的物理知识才能解释。

请学生列举出一些自然界的神奇现象,让学生参与进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收集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所以平时也要布置一些查找资料的问题。

男子跳高:金牌俄罗斯安德瑞·斯林诺夫成绩 2.36澳大利亚选手史蒂夫·胡克以5米96的成绩赢得男子撑杆跳高金牌让学生亲自动手,充分参与,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第二节探索之路学习目标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的、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课前准备1.参观调查附近的博物馆,了解古人对科学的探索,并写出相关的调查报告。

2.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说明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目标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

(学生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学案(第一二章)

(学生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学案(第一二章)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第一节走进神奇一.新课引入: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

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

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

二.新课讲授1、在自然中:自然现象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请看书上图1-1-----图1-7:⑴浩瀚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复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⑵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⑶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⑷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⑸江河为何有时也会“发怒”?⑹巍巍雪山,高耸入去,为何甚至一声喷嚏高可能导致雪崩?⑺风是怎样形成的?自然真美丽,真神奇。

请同学们举出一些自然界的神奇现象来。

学生举例(约5分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海市蜃楼现象原因——发生在沙漠里的“海市蜃楼”,是太阳光遇到了不同密度的空气而出现的折射现象。

2、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也会呈现另一些神奇:看课本图1-8------图1-13学生举例,你在生活中见到哪些些神奇的现象?下面我们看几个有趣的现象实验一:光的色散实验实验二:隔掌吸钉实验三:摩擦起电实验四:放大镜一矿泉水瓶中装水。

把手指放到后面观察,手变粗了;用它看书上的字,字变大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还有一有趣的事,据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111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身边似乎有一条小虫,他伸手抓来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

这个传说真实吗?实验五:学生实验请同学们做个实验,撕一长纸条,平放在桌面上,然后把钢笔帽立在纸条的一端。

你能不能把纸条从钢笔帽下抽出来,而钢笔帽不倒。

实验六:现有一小漏斗,一个乒乓球,如果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给它吹气,会怎么样呢?实验七:矿泉水为什么流不出来?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理现象。

大家举些来看。

以上的事例及很多有趣的现象都可以用我们的物理知识来解释。

第二节探索之路一.新课引入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

1.2 快与慢 学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2012年秋新版

1.2 快与慢 学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2012年秋新版

编号: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的时间比较______________的长短。

(2)相同的路程比较______________的多少。

2、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在________时间内通过的________的多少叫做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式:____________,公式变形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__,读作________用符号_______或__________表示;日常生活中速度的单位还常用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用符号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表示。

4、实验室中常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测量物体的速度;条件好的学校在精确测量时往往用_____________来测量物体通过一段距离所用的时间;而生活中往往在车辆上安装______________来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合作探究】1、甲同学2s跑了10m,乙同学2s跑了8m,哪位同学跑的快?为什么?甲同学3s跑了10m,乙同学2s跑了10m,哪位同学跑的快?为什么?甲同学3s跑了10m,乙同学2s跑了8m,哪位同学跑的快?为什么?以上你发现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哪几种?2、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3、速度的公式是___________。

换算:1m/s=__________km/h。

【展示提升】1、飞机的速度比汽车的大,下列对这句话的分析正确的是()备注A、飞机比汽车运动的路程长B、飞机比汽车运动的时间长C、飞机比汽车运动的快D、以上分析都不对2、一个人在10min内,步行通过的路程是1.2km,求这个人的速度是多少m/s?3、速度的测定(一)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定物体运动的速度实验方法:(1)原理:____________(2)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玩具小车。

1.1 单元综合 学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2012年秋新版(1)

1.1 单元综合 学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2012年秋新版(1)

一.知识回顾(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m\s 。

在空气中的速度大约为 m/s。

在水中和玻璃中比较,较慢的是。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注意]反射角与入射角的逻辑关系:因为先有入射光线,然后才有反射光线;同样的道理,先有入射角,然后才有反射角,也就是说,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入射角的大小决定反射角的4.平面镜成像(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______ _。

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眼,眼睛逆着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就会看到物体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

[注意]当一个物体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它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因物体的大小不变,所以像的大小不变。

所以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其它因素都没有关系。

5、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或不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能或不能)用屏接收。

6、平面镜的应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如:潜望镜练习:完成下列光路图(三)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定义:光从一种透明的介质_____入另一种透明的介质时,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光的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_____。

一部分光进入另一种介质中,发生_____现象。

另一部分光返回原来的介质中,发生_____现象,即: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内容:三线同面、法线居中、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情况、光路可逆。

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____ __;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______;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_____入射角,当光线从水、玻璃等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__ __入射角。

八年级物理全册 1.2 探索之路学案 (新版)沪科版-(新版)沪科版初中八年级全册物理学案

八年级物理全册 1.2 探索之路学案 (新版)沪科版-(新版)沪科版初中八年级全册物理学案

1.2 探索之路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2)知道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自己创新意识。

(3)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二、【重点和难点】物理学的进步之阶1.哥白尼与伽利略的发现新课案【合作探究】1、探究之路—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交流】远古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如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过渡】要正确理解古人的科学探索,我们开始本节课程的学习。

(1)甲骨文“殸”的构成。

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殸”好像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古人很早就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

(2)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纳西族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则为大地。

该字的意思为日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发,以便达到晒干。

又如日出、日落。

除了文字,图画以外,从世界各地的文物古迹也能看出古人对宇宙万物的科学思索。

(3)古人设想的宇宙模样:a、古人通过对日月星辰以及周围事物的观察,设想着宇宙的模样.如有古人认为地球是平的,日月星辰在大气中远行,其上方扣着穹顶。

b、某某凌家滩出土的距今约5000年的雕刻玉版,是中国人天圆地方宇宙观的早期展现。

(4)世界各地的文物古迹:雕刻玉版、石头阵英国伦敦西南部100多km的“魔圈”石头阵,又称索巨石阵,索尔兹伯里石环、环状列石、太阳神庙、史前石桌、斯通亨治石栏、stonehenge斯托肯立石圈等名,是欧洲著名的史前时代文化神庙遗址,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被一些考古学者认为是人类现存最早的天文观察台之一)。

它大约建立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全部工程延续千年之久。

在英国人的心目中,巨石阵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公元1130年,英国的一位神父在一次外出时,偶然发现了巨石阵,从此这座由巨大的石头构成的奇特古迹,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单元测试沪科版八年级第二章复习学案及单元测试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单元测试沪科版八年级第二章复习学案及单元测试

章节复习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知识结构二.知识要点1.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4、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是。

V=s/t单位是:米/秒,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5、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来表示平均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是:v=s总/t总6、时间和路程的计算:t=s/v,s = v t三.课堂练习【例1】一首歌中唱道“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后句中物体运动的参照物分别指什么?【分析】竹排在江中移动,显然是对江岸即地球而言;青山在走,是由于竹排在运动时,竹排上的人感觉到的,是以自己即竹排为参照物。

【解答】前句竹排运动的参照物是地球。

后句青山运动的参照物是竹排。

【例2】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A.一定上升B.一定下降C.一定静止D.无法判定【分析】跳伞员看到直升机在向上运动时是以自身作参照物。

由于跳伞员相对地球是在向下运动,若直升机相对地球向上运动或静止时,跳伞员都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离变大,即看到直升机向上运动。

若直升机相对地球向下运动,且下降速度比跳伞员下降速度慢,跳伞员同样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离变大,即认为直升机向上运动。

由此可见,跳伞运动员无法依据自己看到的现象来判定直升机相对地球的运动情况。

【解答】D【说明】若跳伞员看到直升机下降,则根据自身参照物对于地球处于下降的状态就可以判断直升机相对地球在下降,而且下降速度比跳伞员下降速度还要大。

【例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驾机飞行时,在脸旁抓到一颗德国子弹。

据你判断,这颗子弹是从法国飞机的哪个方向射来的?(当时飞机的速度约为几十米/秒,子弹出膛速度约为几百米/秒。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1.2、1.3探索与探究优秀教学案例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1.2、1.3探索与探究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与交流技巧。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收获知识和友谊。
4.反思与评价:课后要求学生撰写反思日记,总结课堂上的收获、不足及改进措施。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索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物理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理解光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3.学习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提高观察、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学习,认识物理学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运用猜想、假设、验证等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证能力。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沟通与交流技巧。
4.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科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教师补充讲解,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1.6 单元综合 学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2012年秋新版

1.6 单元综合 学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2012年秋新版

教学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足球比赛的片断录像。

实验器材:条形磁体11个、小车22个、气球30个、乒乓球(11个)、橡皮泥(11)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力的存在学生搬书,谈感受。

引出什么是力。

二、归纳概括力的概念学生练习实际列举生活中有力的事例,并将典型事例板书在黑板上。

如:人推车拖拉机拉犁人提水桶运动员举杠铃运动员踢球磁铁吸引铁钉物体作用物体力的概念。

三、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思考:1、若只有一个物体,能产生力吗?2、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产生力吗?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实验或事例说明。

四、创设情境,引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让一个同学去拉另一位的同学(注意做好学生的保护)提出问题: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哪一位同学?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思考。

学生完成学案上活动2的内容五、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如何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完成学案上活动3的内容学生带着问题,利用桌上的提供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活动,然后“小组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分组展示、组间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课堂小结:谈收获(从知识和方法上)方法介绍:科学抽象法课堂练习:节后练习1.2。

八年级物理上下册全册备课教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下册全册备课教案沪科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粤版)物理教学设计方案八年级(上册)目录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4. 1 从全球变暖谈起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4. 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1.3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应用 4. 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1.4 尝试科学探究 4. 4 升华和凝华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4. 5 水循环与水资源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第五章我们周围的物质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5. 1 物体的质量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5. 2 探究物质的密度测量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5. 3 密度的应用第三章光和眼睛 5. 4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3.1 光世界巡行 5. 5 点击新材料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3.5奇妙的透镜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3.7眼睛与光学仪器3.8揭开色彩的奥秘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一、课标要求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

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

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

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1.2、1.3探索与探究教学设计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1.2、1.3探索与探究教学设计
2.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实验演示、分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师适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理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的掌握,以及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发现并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1.2、1.3探索与探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节“探索与探究”的学习中,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物理探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假设、实验、分析、总结等环节。
2.学习并运用物理量测量的基本技能,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等物理量的测量,以及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科学家故事、社会热点问题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
7.拓展课外活动,提高实践能力:组织课外实验活动、科普讲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归纳拓展: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与之前所学内容进行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1.2、1.3 探索和探究教学设计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1.2、1.3 探索和探究教学设计

1.2、1.3 探索与探究课标要求: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

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知道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物理的广泛应用。

教学难点:1、初步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

2、知道什么是科学精神.学情分析物理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科,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很重要,同时作为物理老师,建立起自己的威信,让学生佩服自己也是一个好的开始。

要做好实验,这是学生好奇和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和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2、知道物理学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能意识到科学发展(探索)历程的艰辛与曲折,却是富有意义的。

教学过程活动一: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播放神六视频,提出问题让学生说出这是现代的探究之路,引出古代的知识活动二:提示回忆原有知识与展示自我1.出示课件:(1)爱因斯坦的话语;(2)甲骨文、巴东文等让学生看是学习并回忆,知道多的同学把知识展示出来让发言的学生体会一下知识渊博的自豪。

2.观看图1-16,古人的宇宙模型之一,观看。

抢答活动,看古人对宇宙的猜想。

3.观看图1-18,英格兰的石头阵,观看讲解,学生分组抢答课下查阅的更多的关于石头阵的资料。

小组抢答总结:古人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和探索,有的正确,有的错误,都是比较粗略的。

活动三:呈现科学家的例子与贡献引导学生辨别(自主学习)阅读课本,了解科学家的事迹。

学生活动:将以下科学家与其主要贡献连线构建经典物理学体系,建立了牛顿运动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经典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牛顿著名天文学家、自然科学家,用“日心说体系”否定了“地心说”的先驱哥白尼相对论认为:当物体接近光速时,人们所熟悉的空间和时间等概念都会发生变化这对经典时空论是一个冲击伽利略活动四:承上建模物理学研究的内容科学家们都是在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方法是什么?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新课标版物理《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单元复习学案
审核人: 授课日期: 课题 《透镜及应用》单元复习
课型
复习课
学习 目标 1.要求会较熟练画透镜光路图(会聚和发散)。

2.要求熟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会看凸透镜成像光路图,并能用其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

重点 光路图——会聚、发散、成像、光路可逆的光路图。

难点 利用凸透镜成像相关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

学具
环节
复 习 过 程
教师活动 知 识


、 基 础 巩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应用列表: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应用
u >2f u=2f v=2f 等大倒立实像
f <u <2f u <f
1、中间 边缘 的透镜叫凸透镜,它对光线 有 作用
2、凸透镜的几个要素:主光轴、光心O 、 F 、 f 、(物距u , 像距v 。


3、中间 边缘 的透镜叫凹透镜,它对光线
有 作用。

4、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过光心的光线;(2) 过焦点 透镜及凸透镜成像 1、眼睛的作用相当于 透镜,眼球好像一架 , 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 、 的 像。

2、近视眼矫正前将光会聚在视网膜 (前或后),矫
正时需要在眼睛前面放一个 透镜。

3、远视眼矫正前将光会聚在视网膜 (前或后),矫 正时需要在眼睛前面放一个 透镜。


睛和
眼镜
照相机利用物距,成、的像的原理制成的。

投影仪利用物距,成、的像的原理制成的。

放大镜利用物距,成、的像的原理制成的。

典型示例、抽取规律考点一:凸透镜、凹透镜光路图
1. 完成下列光路图。

2. 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考点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一次,小明在家写作业时在书桌的玻璃台板上面滴了一滴水,透过
水滴看下去,他发现压在台板下面的动画图片上的文字变大了。

这是由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图片上的文字经过水滴折射后形成一个放大的像(选填“实”或“虚”)。

4.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
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_上。

(3)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
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清晰的倒立、_____的实
F
F
像.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填光学仪器)。

5.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50cm处移到15cm 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A.像变大,像距变小 B.像变大,像距变大
C.像变小,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考点三: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C.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放大镜到地图的距离应大于焦距
D.人眼相当于一架照相机,物体能在视网膜上成正立、缩小的实像7.某照相机镜头焦距为10cm,小刚用它来给自己的物理小制作参展作品照相,当照相机正对作品从50cm处向12cm处移动的过程中()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大,像距变小
C.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大
D.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小
8.物体通过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下列哪个光学仪器应用了这种成像原理()
A.照相机 B.放大镜 C.幻灯机 D.汽车后视镜
考点四:眼睛和眼镜
9.李明同学的妈妈发现李明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学习比原来更刻苦了,但也发现李明看书时眼睛与书的距离比正常情况越来越近了,请你在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向李明同学说明()
A.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B.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C.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D.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10.如图所示,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
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的实像。

(选填“正立”或“倒立”)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的收获是:我的疑惑还有:
达标检测1.小乐用放大镜看指纹时,觉得指纹的像太小,为使指纹的像大一些,正确的做法是()
A.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近些
B.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远些
C.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近些
D.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远些
2.用不透光的纸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在光屏上出现的像与不用纸遮住透镜形成的像区别是()
A.像的上半部分消失
B.像的下半部分消失
C.像全部消失
D.仍有原来大小的像,但亮度变暗
3.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削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
则得火”。

“削冰命圆”就是把冰制成____________镜,要得火,应把“艾”放在镜的__________位置。

例如______________就是应用这种镜的仪器
4. 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如图4所示,他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
的地方,逐渐远离凸透镜,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及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他发现:物距增大时,像__________,像距_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小英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焦距为12cm的透
镜固定在光具座上,位于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位于凸
透镜两侧。

小英将蜡烛移至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
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缩小的像(选填“实”
或“虚”)。

小英将蜡烛移至40cm刻度线处时,她通过凸透镜看到
了烛焰的虚像,则该像是、放大的像。

(选填“倒立”或“正
立”)
作业
设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